顺治帝与董鄂妃的故事:燕京啤酒集团:创世界知名品牌 走绿色发展之路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07:11:36

北京燕京啤酒集团公司创业30载,从一家啤酒产销量1万吨的小型啤酒厂,成为啤酒销量突破503万吨的大型啤酒企业集团,仅用20年就跨越了世界大型啤酒集团100年的发展历程。
作为一个大型国有啤酒企业,北京燕京啤酒集团公司啤酒产销量连续4年跻身世界十强,燕京啤酒在全球市场占有率达到2.36%,在全国市场占有率达到12%。
基业长青,是这家企业持续“酿造”的目标。
“十一五”时期,燕京啤酒产销量增幅达到62%,燕京品牌价值从152亿元增长到245.23亿元,增幅达到61%。2010年,燕京啤酒销量503万吨,同比增长7.74%;销售收入144亿元,同比增长8.35%。产量增长快,经济效益好,品牌影响大,燕京快速、稳健的发展势头,引起行业内外的关注。
投资中西部:
助力农民增收
关注燕京的人发现,从2007年起,燕京集团开始向产业链上下游拓展,着手在西部建立原料基地。在石河子,燕京集团投资7.6亿元建设啤酒原料生产基地、加工基地,促进农民增收,并通过此举促进了燕京啤酒在新疆市场的销售。
北京燕京啤酒集团公司董事长、总经理李福成说,“这标志着我们实现了两个转变:一是发展战略的转变,由原来以投资东部为主转为到西部投资,2002年以来,我们在西部投资56亿元,在中部投资22亿元,成效开始显现;第二个转变是产业链的延伸,工业返哺农业是企业的社会责任。通过在西部建立原料基地,企业、农户和农场实现了共赢。”
李福成在思考,企业如何帮助农民打开市场?农业未来的发展机遇在哪里?向产业上游延伸,建立完整的闭环产业链,在李福成看来,这个产业链从市场、科研、种子培育到生产、管理、交通运输,再回到市场消化,是一个完整的闭环。
李福成说,“这是双赢,投资西部能拉动当地经济发展,同时也是对啤酒市场的培育。建立这样的产业链我们有几个优势,第一,我们有资金;第二,产业链向上游延伸,并没有离开我们的产业,给产业发展提供了营养;第三,我们本身就是农产品的用户,此举缩短了市场和生产的距离。”
2009年,燕京集团在新疆收购了600吨啤酒花,覆盖了300多家农户和两个农场,2010年,他们收购了1000吨。
接着,燕京集团的大麦生产基地落子西部。李福成告诉记者,现在,他们在新疆和内蒙古等地区投资建立的啤酒大麦生产基地能加工5万吨麦芽。
2010年,燕京集团的啤酒产量和销售收入50%以上来自中西部。这再一次证明,投资中西部大有可为!
“管理”品质:
市场整合后自我加压
“整合是燕京集团2010年以来的经营方略关键词。”李福成说,“整合集中在产品、品牌、市场三大结构调整上。”
一是市场结构调整,建立5大优势竞争区(北京、广西、内蒙古、福建、湖北),重点在其他市场加大突破力度;二是产品结构调整,不断扩大中高档啤酒比例,目前中高档啤酒比例已从22%上升到31%以上;三是品牌结构调整,推进品牌“1+3”战略,燕京的主品牌不断强化,漓泉、惠泉、雪鹿3个子品牌不断成长。目前,燕京啤酒旗下的4大品牌(燕京、漓泉、惠泉、雪鹿)的集中度已达到92%,其中燕京品牌占60%以上。5年内,“1+3”的品牌集中度将提高至98%以上,其中“燕京”品牌占到75%以上。
近年来,燕京集团坚持内涵式发展与外延式发展相结合,在国内的市场布局基本上已经完成。整合后,如何确保燕京啤酒的品质?
燕京集团用几条措施“管理”品质,其一是装备水平的“高配置”。
2011年2月10日,燕京集团启动运行了我国灌装最快的易拉罐啤酒灌装线,每小时可灌装7.2万听。据了解,这条生产线是国际上最先进、灌装速度最快的啤酒易拉罐灌装线。他们还启用了机器人进行酒箱码垛,实现了箱体收集智能模式。
这是燕京提高工艺装备水平的一个缩影。
耐人寻味的还有广东的公司,这家曾经险些被燕京集团忍痛卖掉的“鸡肋企业”,只用了短短1年时间就实现了销售从亏损4000万元到扭亏为赢的跨越。连续4年完成4个跨越,从2006年的产销量3.5万吨迅速攀升至2010年的41万吨。
人还是那些人,企业还是那个企业,靠鲜啤酒一个品种怎么做到年产销啤酒41万吨?除了管理理念这一“软件”,“硬件”的秘诀就是坚持先进的工艺技术装备。广东燕京全部按纯生啤酒的装备设计,从发酵、糖化、过滤、灌装等各环节全部“高配置”,目前,燕京啤酒占据了广东啤酒市场四分之一的份额。
科技创新是燕京集团“管理”品质的技术保障。
2007年,燕京集团总部技术中心通过国家实验室认可,这里集合着众多世界啤酒工业之最,仅进口大型仪器设备就有近50种,不出20分钟,便可对燕京啤酒百种风味成分进行全面质量分析。燕京啤酒灌装车间的工人师傅形象地说,“燕京对质量的控制就像医生看病一样,完全达到了CT和核磁共振的水平,确保每一瓶燕京啤酒的品质。”
“我们的发酵等工序全部由计算机控制,达到在10摄氏度恒温发酵。如果看发酵曲线,基本就像一条水平线,这就是科技的力量!”李福成告诉记者,技术人员可以将啤酒的醇类、酯类、有机酸类、氧化醛类、酒花香类、金属元素类等风味与理化指标进行深度剖析,这些核心技术在国内具有领先水平。近5年来,燕京集团共获得27项发明专利,17项实用新型发明。
多方检测是燕京集团“管理”品质的又一实招。
燕京集团的产品分布在18个省区市,过去,各分公司每年按季度送样品一次,寄到总部统一检测。2010年,燕京集团投入近百万元委托第三方资质检测单位对外埠企业产品进行抽检测。按照委托,国家食品检测中心对各地燕京集团37家企业生产的样品进行市场抽检。
外部抽检也确实发现了一些问题。比如,新收购的呼和浩特啤酒厂生产的啤酒与总部标准有差距,关键原因就是设备陈旧。燕京集团决定在异地投资3亿元重建新厂,旧设备全部淘汰,“一个阀门都没留”。
委托第三方检测,对方有发布检测结果的权利。有的企业有顾虑,但李福成认为,“越怕越完!”他说,“让别人帮助我们发现问题,这样运作效果好。落后产能必须淘汰,从产品质量、品牌建设上得一步一个脚印走下去,一个环节一个环节抓,工艺技术装备水平必须做到实处!”
这些扎实的举措,保障了燕京啤酒的品质一致性。
提升“软价值”:
学习型组织的内生动力
做基业长青的企业,除了打造“硬实力”还要强化“软实力”。
燕京集团的发展为什么如此稳健?作为啤酒行业的自主品牌,品牌价值为什么不断提升?记者发现,核心竞争力在于企业文化。
早在1995年,李福成在国外学习时,啤酒专家就预测世界啤酒将向清爽型、淡爽化的方向发展。清爽型啤酒的特点是发酵度高、酵母形态好、口感如泉水般甘甜。我国啤酒业泰斗管敦仪教授在与燕京集团合作的13年里,干的头一件事就是开发研制清爽型啤酒。作为我国清爽型啤酒的原创者和领导者,燕京啤酒在1990年、1995年两次全国评酒大赛中,燕京清爽型啤酒均获得第一名,成为行业的标杆酒。
燕京告诉人们,学习可以让一个企业超前决策。
2009年11月,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逐渐显现。李福成请来了国内知名经济学家和国际咨询公司的顾问,请他们分析宏观经济形势。经过培训,大家确立了用“三大调整”扩大市场、提升品牌。
燕京告诉人们,学习可以让一个企业在危机中加速“复苏”。
在燕京,这样的培训年年有,而且每次学习的成果《工作研究》都结集出版,内部使用。在李福成办公室,记者看到2011年燕京啤酒集团的《工作研究》已推出14期,其中既有宏观经济形势分析,又有面临的经营压力和主要对策,还有各地分公司好的做法。
在李福成的办公室,经管类、商业类、军事类图书摆满了书架。记者随手抽出一本《杰克·韦尔奇自传》,发现书里有各种颜色记号笔的勾画、有密密麻麻的批注。李福成告诉记者,“多年来,我就是这么看书的。像这本书,家里看一本,办公室看一本。”翻开1985年出版的《工业企业管理纲要》,书页已发黄变脆,书里的字里行间,有公式、计算、批注,用红黄蓝三色铅笔勾画得非常细致,李福成说,“我的很多管理理念都来自于这本书。去年,我给全体干部推荐了营销大师特劳特的《商战》,如何打好进攻战、侧翼战、防御战、阵地战,这本书对市场营销非常有用。”
翻阅燕京集团的《工作研究》,记者发现,李福成多次强调企业的领导干部要“以史为鉴,以书为友,提高领导力”,他要求中层干部不仅要学习党中央、国务院出台的政策,学习市场经济理论,同时要学习管理企业的科学方法。
现在,燕京集团所有的工艺执行的都是绿色工艺,商标上都打着“国家绿色食品”的标志,燕京集团成为环境保护部认定的环境友好企业。在绿色发展、节能减排方面,燕京集团再一次走在同行业前列。
不断总结借鉴,形成内部提升动力。燕京啤酒昆明公司在2010年新建厂中创立了多个新“标杆”,建厂时间最短,从2009年12月8日正式启动,到2010年8月28日投入试生产,9个月时间建成了20万吨基础10万吨产能的生产企业。工厂规划最细,该厂借鉴了多个工厂设计的优点,在厂房布局、设备配置、管路排放、岗位设计上得到优化,全部按纯生啤酒工艺设计,创新思维模式,实现满足工艺要求、物资流向短、生产区域集中、人工本着少、易于集中管理、统筹调度要求。市场开发与建厂同步进行,在建厂同时,燕京在云南和昆明市场全面进入,销售队伍和销售渠道取得突破,当年在云南市场销售啤酒5万吨。
燕京告诉人们,学习可以让一个企业不断创新。
站在新的起点上,燕京集团的规划是,“到2015年啤酒产销量达到800万吨,销售收入230亿元,利润20亿元,进入世界啤酒行业产销量排行榜前5名。要把燕京啤酒打造成为国际化啤酒品牌,争创世界知名品牌”。
李福成说,“打造基业长青的企业,不能追求量的扩张,仅追求800万吨这个数字没有用,大不等于强,大不等于有竞争力。我们还要在产品质量、品牌建设、管理创新方面下功夫,一步一个脚印地走,打造世界知名品牌。”
“我们在正处于由500万吨向800万吨迈进,进而向世界前5名迈进的快速成长期,是立业、创业的时期,同时也是最艰苦的时期。我们争创世界知名的品牌,特别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关系到我们国家的利益,也关系到我们企业的利益。”面对未来的挑战,李福成冷静而坚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