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出血症状吃些什么药:大国抉择:科学发展之路如何走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13:03:19

    资源极度开发,产业规模不断扩大,GDP高速增长,繁荣的背后,科学发展之路如何走?“十二五”期间,经济发展方式怎么转变?

    中共中央十七届五中全会审议并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未来五年乃至更长时期中国的经济发展要实现平稳较快发展,必须突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这不仅是由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而且是符合我国现阶段基本国情和发展阶段性特征的理性选择。

    国际金融危机后,我国传统外向性、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不断遭受来自国外和国内的巨大挑战和压力。

    一方面,国际金融危机减缓了世界经济的发展速度,改变了世界市场的需求总量和需求结构。低迷的国际市场加剧了各个国家之间的出口竞争。为促进经济尽快复苏,各国纷纷贬值本币、增加各种补贴来刺激出口;同时也竞相出台各种贸易保护措施,保护本国市场并缓解国内就业压力,传统的贸易保护主义开始抬头。美元持续贬值和增发使中国得出口贸易压力剧增。

    美元贬值还使国际粮食、石油、铁矿石等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上涨,更推高了中国经济的增长成本。发达国家还通过环境污染问题来限制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的能源消耗,并逐渐把投资中心转向新兴的发展中国家。

    另一方面,靠大量消耗资源、污染环境、压低劳动报酬的传统的经济发展方式难以为继。建国以来,我国矿产资源的消耗增长是GDP增速的4倍,同时第二产业劳动生产率只相当于美国的1/30、法国的1/16、德国的1/12,每吨标准煤的产出效率相当于美国的28.6%、欧盟的16.8%、日本的10.3%,国内的资源和环境维持传统的经济增长的能力日益困难。

    同时,过高的外贸依存导致国内货币被动超发,和世界市场大幅涨价的原料一起提高了企业向下游转移的生产成本,极大增加了国内经济的通胀压力。美元贬值还使中国外汇资产大量缩水和美元产品投资收益下降,对冲了中国的出口利润,影响国内就业问题,并导致国内需求不足,经济缺乏内生发展的循环动力。

    国内外的现实条件都决定了中国必须摒弃传统的经济发展方式,以更广阔的视野来统筹国内国际大局,重新定位危机后全球经济的分工,积极创造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的新优势,实现国家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然而,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可谓“知易行难”。而难就难在传统的经济发展方式在既定的体制和环境下生存了几十年,有其固定的生命力和依附土壤。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仅要涉及物质生产方式、经济结构、资源配置方式、利益分配方式的调整,而且涉及上层建筑、意识形态的变革。

    因此,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必须首先厘清来自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等方方面面的瓶颈,进而对症下药,努力实现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

 

    发展之难

 

    当前,制约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瓶颈主要表现在:

 

    产业结构瓶颈

 

    2009年,全国三次产业的结构比例为10.6:46.8:42.6。农业作为基础产业发展基础薄弱,最直接的现实表现就是“三农”问题。“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核心症结。

    中国农村产品结构缺乏市场竞争优势,农产品和农副产品加工水平低,农产品加工增加值少,缺乏地区特色优势。迅速发展的工业没有成功地反哺农业,相反依然以“新剪刀差”的形式不断地剥夺农业积累。

    中国工业处于全球工业价值链的最低端,产品附加值低,加工贸易所占比例过大,缺乏自主研发的产品和开拓国际市场的能力,受发达国家的产业布局影响严重。

    而第三产业的发展严重滞后,对第一、第二产业的制约作用突出。首先,第三产业占经济总量的比重低。中国的第三产业占经济总量的40%左右,而发达国家的第三产业的比重基本是70%,大部分发展中国家也是50%左右。其次,第三产业服务产品结构落后,市场竞争力弱。40%以上基本是以餐饮旅游业、交通运输业为主,而信息服务、咨询业务等新兴产业比重较低。邮电通讯、金融保险等基础性服务业虽然发展较快,但比重仍然不高。最后,管理水平落后。在组织规模、管理水平与营销技术上与国外服务业都存在相当大的差距,难以适应激烈的国际竞争需要。

    随着产业间的变动,工业劳动生产率上升,农业和服务业下降,并且农业下降最快,说明工业化的资本深化过程中农业相对承担了更多的劳动力转移。三产业间的结构失衡、工业所占比重过高以及服务业中物质消耗部门所占比例过大问题都延续传统经济的增长方式,严重制约了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