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悲惨事件17芸能:健脾祛湿法对 2 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的疗效观察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19:30:17

作者:林泽宏 冉旭    作者单位:广东省中山市中医院,广东 中山 548000

  加入收藏夹

【摘要】  目的:旨在观察中药健脾祛湿法对 2 型糖尿病(T2DM)患者胰岛素抵抗(IR)的影响。方法:将入选病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 100 例,治疗组采用中药健脾祛湿方口服,对照组服用罗格列酮片,治疗前后观察糖代谢、胰岛素(INS)、胰岛素敏感指数(ISI)水平变化情况。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各观察指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 < 0.01),两组治疗后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健脾祛湿法能明显改善 2 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抵抗情况。

【关键词】  健脾祛湿;2 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

胰岛素抵抗(IR)是指机体靶器官对胰岛素的生物调节作用反应性降低,需要超常量的胰岛素才能引起正常量反应的一种病理状态,其典型的临床特征是顽固性高血糖、高胰岛素血症及胰岛素敏感指数下降等。为了探讨健脾祛痰法对胰岛素抵抗的影响,我们于 2004 年 6 月- 2006 年 6 月使用健脾祛湿汤对 200 例 2 型糖尿病患者进行治疗,效果满意,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1.1.1    纳入标准    符合 1999 年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的 2 型糖尿病诊断标准,FPG > 7.0 mmol/L,2 h PG > 9.0 mmol/L,HbA1c > 6.5% 者。

    1.1.2    排除标准    肝肾功能不良、心功能不全、感染、脑血管意外的患者。

    1.2    一般资料

    入选病例均来自中山市中医院内分泌科 2004 年 6 月 - 2006 年 6 月期间门诊病例,共 200 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和对照组各 100 例。治疗组 100 例中男 56 例,女 44 例,年龄(53.4±6.3)岁,病程(5.10±2.50)月。对照组 100 例中男 50 例,女 50 例,年龄(54.4±5.3)岁,病程(4.75±2.30)月。两组在性别、年龄、病程方面无明显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P > 0.05)。

    1.3    研究方法

    将入选病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 100 人。治疗组与对照组均给予常规磺脲类降糖药及胰岛素治疗的基础上,治疗组加服中药健脾祛痰汤(太子参 20 g,白术 15 g,茯苓 15 g,陈皮 5 g,山药 15 g,苍术 10 g,苡仁 20 g,佩兰 15 g,葛根 15 g,黄连 5 g),每日 1 剂,水煎分 2 次服。对照组加服吡格列酮胶囊 30 mg(或罗格列酮 4 mg),每日 1 次,二甲双胍片 0.5 g,1 日 3 次。疗程为 30 d。

    1.4    观察指标

    治疗前后分别于空腹及餐后 2 h 抽血测定血糖(FPG)及血浆胰岛素(INS),并计算胰岛素敏感指数,采用 1993 年李光伟[1]等经过与胰岛素钳夹技术的比较研究,提出的一种便于临床应用的指标,即空腹血浆胰岛素与血糖乘积的倒数{1/〔FINSu(U/mL)×FPG(mmol/L)},取其自然对数,以 ISI 表示。所测数据均以 x±s 表示,采用 SPSS 10.0 进行统计分析。

    2    结    果

    治疗前后血糖(PG)、胰岛素(INS)、胰岛素敏感指数(ISI)情况比较。两组治疗前前后血糖、胰岛素、胰岛素敏感指数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两组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 < 0.01),两组治疗后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 < 0.05)。具体见表 1。

    3    讨    论

    IR 是指胰岛素效应器官或部位对胰岛素生理作用不敏感的一种病理生理状态,表现为靶器官,如肝脏、肌肉、脂肪组织等对胰岛素介导的葡萄糖代谢作用不敏感,它在人类普遍存在,特别是大多数 2 型糖尿病患者及肥胖者。改善患者状态,增加胰岛素的敏感性,已成为防治糖尿病最有效的措施之一。目前西医治疗主要以格列酮类及二甲双胍进行治疗,但由于胰岛素抵抗的机制尚未明了,西医治疗并没有成熟的方案。

    糖尿病属中医消渴范畴,脾虚是消渴的重要病机,并贯穿总个病程。《素问·经脉别论》曰:“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点明了脾在水谷津液输布和利用中的作用,指出消渴病的根本原因在于脾的健运功能失常引起水谷津液输布和利用过程紊乱或不平衡。《灵枢·本脏》指出:“脾脆善病消瘅”。近代名医张锡纯曰:“消渴一证,古有上中下之分,其证皆起于中焦”。《素问·奇病论》曰:“脾瘅,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由此可知患者素体脾虚,饮食不节,喜食肥甘厚味可导致脾失健运,饮食不能化生精微而变生痰浊,痰浊的性质是黏浊滞留,痰湿阻滞经络,可防碍机体气体的升降出入,阻碍胰岛素等在机体组织间的传输,影响物质交换的顺利进行。

    本方运用太子参、白术、山药以补益脾气,且补而不燥;苍术、佩兰、苡仁、陈皮芳香醒脾,燥湿化痰;葛根升发脾气,升清降浊;黄连清心泻热。全方可奏健脾祛痰,芳香化浊功效。据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方中葛根具有改善胰岛素抵抗,能增强脂肪细胞对葡萄糖摄取和利用的能力[2];黄连素可能通过抑制机体血清游离脂肪酸和肿瘤坏死因子水平,而使 2 型糖尿病患者周围组织胰岛素敏感性增强,改善 IR[3];薏苡仁多糖能使 2 型糖尿病 IR 大鼠模型的糖耐量异常改善、增加肝糖原量,提示薏苡仁多糖改善 IR 机制与提高肝葡萄糖激酶活性以及提高糖原量的储存有关[4]。

    本研究表明健脾祛痰法对胰岛素抵抗有显著改善,从健脾祛痰论证对糖尿病取得了较好的疗效,中药在改善 IR 方面有极大的优势,有待进一步深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