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顿旗舰店:小学数学教学“海门论坛”——《解决问题和策略:倒推》蔡宏圣(转载)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11:14:50

《解决问题和策略:倒推》课堂实录

蔡宏胜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用“倒推”的策略寻求解决问题的思路,并能根据实际问题确定合理的解题步骤,从而有效地解决问题。

    2.感受“倒推”的策略对于解决特定问题的价值,进一步发展学生分析、综合和简单推理的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

教学实录:

一、在经验中积极酝酿“倒推”

师:同学们,我们来个热身游戏——正话倒说。

师:海门

生:门海

师:(张口就来)再来一个——我又长高了

(学生有点慢——了高长又我)

师:有了小麻烦了,好不容易对了。吃不了葡萄说葡萄酸。

生:酸葡萄(都笑了,停了很长时间)

师:(师环视)你发现吗?我发现有的孩子想写下来。怎么写,是——(正着写),写好了——(倒着推)。

师:好,达成了共识,那老师把它写下来。(投影出示)

生:酸萄葡说萄葡了不吃。

师:好不容易把它完成。先是正着写,再倒着推。这点经验非常重要。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新的解决问题的策略。

【随想:在课始部分蔡老师设计正话倒说的游戏,简单的师生谈话,欢乐的笑声,拉近的不仅是距离,教师醉翁意不在酒,更多的是数学还原思想的渗透,看似简单的课前游戏,其实孕伏了本课的重难点,细微之处见真意】

二、在逼迫中自我生成“倒推”

(出示题:李叔叔一家准备参观世博会,早晨6点开始起床,用5分钟穿衣,用10分钟洗脸刷牙,用20分钟吃早饭,然后用1小时坐车,李叔叔一家赶到世博园区是几点)

师:边读题边思考,有答案了吗?

生:是7点35分

师:怎么来的?

生:6点起床加5分是6:05,再加10分钟…

师:听明白吗?他的意思是说将题中的条件摘下来,依次把时间加起来。还有不同的想法吗?

生:可以先把所有时间加起来,再加6时。

师:也就是这样——(师板书过程。)

师:李叔叔家和王叔叔家可是约好了11时在园区8号门见面。你觉得李叔叔家的起床时间合理吗?

生:太早了。

师:那怎么改?

生:8点。

生:10点。

生:7点半。

师:看来大家有许多答案。那么孩子们,根据你给出的起床时间一步步推算出到达园区的时间一定合理吗?

生:不一定

师:可能还嫌早,也可能晚。那怎么办?

生:刷牙洗脸加起来也就这么多时间,用11时减去这么多用的时间倒推出来。

师:也就是刚才我们是一步一步从前面到后面,现在谁能用一个箭头表示他说的意思。

(一生板书表示,其余学生报以掌声。)

师:看来大家不光真懂了,还真会用倒过来想的办法了。其实这里改变题目,就是改变什么?

生:就是把起床的时间改成不知道的了。

师:行,现在怎么做呢?是不是可以借鉴游戏时“先正着写,再倒过来推”的经验呢?自己试试看。

(学生独立尝试后汇报。)

师:到交流的时候了。谁来?

生:我们先用题目中所给的条件,一步一步求出到世博园的时间。

师:有问题吗,现在到世博园的时间还是7点35分吗?

生:不是。

师:我们不妨先听他说完。

生:我先用前面第一题中的条件求出到达时间,再看第二题的时间中约好的时间,算出两者相差的时间,再倒推出李叔叔起床的时间。

师:真好,给他这么一解释,我们都懂了。

不过,老师给你个建议:题目中现在几点起床知道吗?不知道的话其实可以直接用问号表示,再一步步摘录出条件。然后倒过来想,可能更方便。

我们刚才在摘录条件的时候就像游戏时一样,先正着来摘录,你觉得这样正着来摘录有好处吗?

生:我觉得这样整理了一下,条件就明确了,不会零乱,也不会重复和遗漏。

师:非常棒。学数学就要学会有序的思考和表达。接下来怎么办?

生:再倒过来想,算出原来的答案。

师:很好,这个过程老师就不重复了。老师给大家的建议就是:先根据题目正着摘录条件,在正的基础上就可以倒过来想了。

师:现在你觉得我们帮李叔叔一家定的最迟起床时间,合理吗?

生:合理。

师:刚才,我们用了两种解决问题的方法。第一题是根据开始:起床的时间,一步步求出结果:到达园区的时间;第二题是根据结果:到达园区的时间,反过来一步步求出开始:起床时间的。以前我们更多接触的是第一种思考方法,但有时候第二种思考方法其实更管用。

【随想:教师设计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一步步激活学生思维。在学生初步感受了“倒推”的策略时,教师将逆向思考与正向解题有机结合,既加强了对倒推题型的理解和解答,又将“倒椎”策略纳入到“推想”的整体结构之中,体现了两种方法的互逆关系。】

三、在背景中真切感悟“倒推”

师:现在老师再告诉你一个信息:李叔叔一家从世博回来,钱包里还剩下200元了,你知道他开始带了多少钱吗?

生:不知道。

师:不是说告诉你结果就可以了吗,为什么还是不知道?

生:只告诉我们结果,还不知道在世博花了多少钱。

师:对了,光知道结果还不行,我们还要知道过程呢。现在明白了?

生:明白了。

师:我们试试看:(出示:小明原来有一些邮票,今年又收集到24张,后来又送给小军30张,还剩下52张。原来小明有多少张邮票?)

师:你觉得这题适合用倒推的方法吗,为什么?

生:适合。因为题目中写“小明今年收集到24张,又送给小军30张”,最后“剩下52张”。我们可以根据这个过程倒过来想。

师:很好,就请大家根据这个过程自己思考完成。要求不仅知道结果,还要有序的表达你的思考。

(生独立完成)

师:高举的小手说明很想交流。的确,数学学习不仅需要独立思考,更需要交流分享。我们一起来分享一下。

(作业展示1:用文字摘录条件。)

生1:我们还是可以用刚才那样整理的方法先把条件列出来。

师:同学们有问题问他吗?

生2:有,他的82是怎么得出来的?

生:是我倒推出来后,写上去。

师:那一开始是什么?

生:是一个问号。

师:看来,我们还是要先正着把条件整理出来,再倒过来想。对吗?

生:对。

师:老师给个建议:在数学中,为了更清楚的表达,能列算式的就列个算式。还有不同方法吗?

(作业展示2:用箭头摘录条件。)

(作业展示3:用箭头符号摘录条件。)

师:越来越简洁了。我真高兴,大家不光能从老师这儿学习,而且还把老师表达得比较烦的东西,自己想办法简洁了。进一步的优化老师的方法,非常好。

师:这题解决了,下面的应该问题也不大。(出示:集邮的乐趣在于收藏、交流,小英拿出邮票的一半多一张送给小林,自己还剩25张,小英原来有多少张?)你觉得适合用倒推的方法吗?

生1:不适合。这儿只有“还剩25张”这个结果,没有过程。

生2:可以的。只不过是告诉你“拿出邮票的一半多一张”,这个过程简单了点。

师:那好,既然这儿有“还剩25张”的结果,我们能不能把过程理一理呢?自己试试看。

(生独立完成。)

师:“拿出邮票的一半多一张”,这个过程不清楚,你是怎么想的?

生:可以把它拆开来:先送一半,再送一张。

师:先送一半,再送一张。现在清楚了吗?谢谢你。

师:倒推出答案了,大家还可以检查一下,事实胜于雄辩嘛。

师:关于倒推的应用,我们以后的学习还会进一步接触。时间关系,下课。

【随想:层次鲜明而有针对性的练习,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感悟到灵活选择整理信息的方法,让学生真正体验到倒推的策略.同时感受到数学与实际的密切联系,不断积累经验,内化体会,逐渐升华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