黛莱美洗面奶功效:小学数学教学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19:25:24
《小学数学课程教材实施的教学策略、教学方法研究》课题研究报告作者:丁粉红  录入时间:2007-12-21  阅读次数:5620

一、问题的提出

教学策略、教学方法是每一个教师教学中必须思考的,它不是一成不变的,它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受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师素质和学生的认识规律的制约和影响。2002年,我们走进新一轮课改,我们面对新课改的理念和国标本小学数学苏教版教材,我们在思考,随着教材的改变,教师的教育观念的更新,我们的教学策略教学方法该作怎样的变化?如何形成有效的课堂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

随着课改的进一步深入,要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学策略、教学方法的优化对每一个教师来说都是一件刻不容缓的问题。建国后相当长的时间内,受凯洛夫教育思想影响,以教师为中心,采用以讲授法为主的教学方法,又根据数学学科特点及小学数学内容是以计算为中心,提出了讲练结合的教学方法,这些教学方法对于加强基础起了一定的作用,但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创造性不能得到很好的发挥,数学素养难以提升。

夸美纽斯说:“学校是儿童心灵的屠宰场”。由于对教学策略教学方法的不恰当使用,使我们的课堂教学存在着低效、无效、甚至负效的现象,学生要获得知识往往要用很多的时间来换取,课内损失课外补,题海战役摧残了儿童的身心,压制了儿童的天性,学生对数学没有兴趣,学生的学习生活无法快乐。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这就要求教师要创造良好的学习情境,丰富生动的学习过程,平等合作的伙伴学习关系,这就要求新理念下的教学要加强教学策略、教学方法的研究,使教学真正促进学生的发展,让学生感受学习的成功,感受学习的快乐。

目前我们所使用的教材是苏教版国标本教材,在使用过程中,教师们深深感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发生了变化,如果采用旧的传统的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就不能适应新教材,发挥教材的优势,同时其他年级在使用苏教版普通教材中也存在如何使自己的教学更适合新课标的要求,这就向教师提出了挑战:用新理念教老教材。只有加强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的研究才能使我们的课堂永远充满活力。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开发使用具有时代特征和江苏特色的小学数学课程教材,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使用符合教材和学生的教学策略、教学方法,有利于让数学教育真正成为培养学生素质的有效手段,达到全面提升小学数学学习的品质和水平。

二、课题界定

1、对“小学数学课程教材”的认识

随着《数学课程标准》的颁布实施,应运而生的小学数学课程教材有很多版本,我们采用了国标本苏教版小学数学课程教材,我们从研究教材开始,在认真解读教材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策略教学方法的研究。

2、对“实施”的认识

我们对国标本苏教版小学数学课程教材的研究不是静态的文本的研究,而是在利用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开展教学的过程中进行的研究,所以这种研究是基于具体的课堂教学的研究,是在开展的每一节课的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的。从课堂教学的教学策略教学方法的预设到实施,从实施的情况到反思调整的研究。研究的过程就是不断深化对教材认识的过程,是不断完善教学策略教学方法的过程。

3、对“教学策略教学方法”的认识

《小学教学全书》上这样描述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为完成教学目的任务所采用的工作方法。教学方法是为教学目的服务的。常用的基本教学方法有讲解法、谈话法、练习法、自学辅导法、直观演示法、实验操作法。

分析这里所阐述的教学方法,我们发现这些方法的目的性非常强,紧紧围绕教学目的,以教师为中心的痕迹比较明显,对学生的关注较少,缺少人文的关怀。

教学策略是指教师为达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而在对教学活动清晰认识的基础上对教学活动进行调节和控制的一系列执行过程,包括教学活动的元认知过程,教学活动的调控过程和教学方法的执行过程。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为教学目标的达成而特别组合在一起的教学活动成套化、系列化的总称。教学方法是教学策略的具体化。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我们从新知学习课来开展研究,在教学策略教学方法上,我们认为在教学策略教学方法这两个概念中,我们更注重教学方法的使用。在教学改革进一步推进的过程中,教学方法越来越多样化,并趋向于多种方法的综合运用。如发现法、接受学习法、自主探究法、尝试教学法、分组教学法等。在使用这些方法的过程中,我们发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在其中起着重要的不可缺少的作用,所以我们确定我们的教学策略的研究着力点在教师的引导,用引导来调控学生的学习过程,引导学生快乐前行。

有效的教学策略教学方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参与,提出问题,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解决问题,并在此过程中感受成功的快乐,获得生动活泼的成长。

三、研究的理论支撑

1、杜威说:“思维起源于疑难”,就是说人在生活中遭逢难题而从事解决,才进行思维,不是为思维而思维和为真理而真理的。小学生学习数学在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获得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体验

2、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小学数学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对学生来说,获得数学知识需要每个人再现类似的创造过程,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不是学生被动地吸收课本上的现成结论,而是一个学生亲自参与的充满丰富、生动的思维的活动,经历一个实践和创新的过程,具体地说,学生从“数学现实”出发,在教师的引导帮助下,自己动手、动脑做数学,用观察、模仿、实验、猜想等手段收集材料,获得体验,并作类比、分析、归纳,渐渐形成自己的数学知识

3、有效教学的核心是“学生的参与”。有效教学不是老师教给学生什么,更重要的是教师怎么样引导学生的学习。有效的基本目标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学生来到学校接受数学教育,不仅是思维参与了学习的过程,学生的身心都参与了学习的过程,所以学生在这样的课堂的学习着,生活着,成长着,学生在全面参与的同时,应当过一种快乐的数学生活,在这样的生活之中,获得成长。

四、课题研究的成果分析

(一)深刻认识国标本苏教版教材,促进学生的一般发展

我们为什么教小学数学?是为了让学生学会一些书本上的知识?毫无疑问,这不是答案,我们不仅应该为提高学生的基本素养而教,而且还要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而教,为促进学生的一般发展而教。目前,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是一个迫切的任务。以计算技能和解决常规问题为重点的小学数学教育已经不能满足时代发展的需要了,小学数学教育的目标应该培养学生高层次的数学思考能力、创新精神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所以我们一定要改变把数学学习与做练习等同的观念,把学生的数学学习从做习题中解放出来,让学生具有实践活动的机会,有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问题并处理由其他学科提出问题的机会,有对数学内部的规律和原理进行探索研究的机会。

国标本数学教材为学生的一般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教材在面向学生方面体现了以下的特点:(1)通过主题图创设生动丰富的学习资源,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2)通过提示性的语言引导学生开动脑筋,自主探索,培养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3)通过与文本的对话,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并努力采用多样化的方法进行思考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4)通过试一试,鼓励学生尝试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5)多样化的分层练习有利于学生巩固知识的同时,提高和拓展能力。(6)丰富的、具有浓厚生活气息的材料和“你知道吗”栏目,拓展了学生的眼界。

教材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改变过去以知识教学为主要目的的教学,而要重视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体现出先有过程才有结果的特点。教材面向教师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1)较全面安排了学习内容的产生和进展过程,展示了课堂教学的流程。(2)通过开展一个个活动,引导学生参与知识形成的过程,突出了获取知识的过程。(3)通过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观察发现、抽象概括、类比推理等,重视学生数学学习方法的获得。(4)重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让学生从生活中学数学,并应用到生活中去。

这些特点都有利于老师正确地把握数学教材,在“引导”上做文章,有效实施课堂教学,让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快乐前行。

(二)形成基本的和具有数学特性的教学策略、教学方法

通过研究,我们认为在每一节数学课的教学中,由于教学内容的不同采用的教学策略教学方法有可能不同。但不管怎样,在不同的课堂中总有一些基本的教学策略教学方法是在每一节课都要使用的,同时由于数学的特点,在数学教学中要使用具有数学特性的教学策略、教学方法,才能达到发展学生的数学能力,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1、我们认为教学中基本的教学策略有:互动教学策略、合作教学策略、参与教学策略等。

——互动教学策略及实施方法。互动教学策略指在教学活动中,通过师生的认知互动,情感互动、实践活动互动等促成师生、生生间的互动局面,以改善课堂教学人际关系,开发课堂交往局面,从而实现学生的主动发展。表现在数学课堂上就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人境互动。师生关于某一问题的对话互动,学生之间对某一问题的互相讨论交流,师生共同围绕某一问题开展的活动等。下面以二年级“认识方向”一课,说明了充分运用互动让学生感受方向,形成空间观念。

师生互动:数学问题产生后,学生与老师的有效互动,才会使学生有意义接受新知。教师与学生的对话方式多样,可以是提问式对话,即老师提问学生回答;可以是答问式对话,让学生提问老师来回答;还可以是踢球式对话,让学生提问学生回答。在对话中,老师边指导、边释疑,并加以适当的鼓励,以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内趋力。如在本课中,在初次认识东北面时,老师出示场景图让学生说出上面建筑物的方位,学生发现超市无法用以往学习的“东南西北”这样的方位词来描述方位时,在学生思考下,老师加以启发,进行了以下的对话:

师:你们认为超市在学校的什么方向呢?

生1:我认为超市在学校的东面;

生2:我认为超市在学校的北面;

生3:我认为超市在学校的东面偏北一些;……

师:如果从学校走到超市你认为可以怎样走呢?

生1:先向东再向北就可以走到了。

生2:也可以先向北再向东。

老师让学生边说边指出由学校到超市的行走路线。

师:从走的过程中大家发现超市在学校的哪一面呢?在正北面吗?在正东面吗?     生都说不是。

师:看来用东、南、西、北这四个方向,还不能完全确定所有物体的方向。从刚才的观察我们发现超市在学校的东面偏一些,同时它也在学校的北面偏一些,即超市在学校的东面和北面之间,我们给它一个新方向——东北面。

对于东北面这样的方向词,学生生活中听说过,但学生并不能正确使用,老师并没有因为有学生会就停止教学,也没有因为有学生不会就直接告知,而是通过让学生感性地“走”路线,让学生感受超市所在的方位,在此基础上老师这时明确告诉学生,这样的方位我们就称为“东北面”,就不仅让原来知道这一方位词的同学知其所以然,而且让不清楚的同学感受了这一方位词的形成,在这一过程中师生互动,有语言的也有行为的,充分体现了在自主思考的基础上的有意义接受的教学思想。

生生互动:学生在自主探究之后,要有意识安排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通过生生之间的互动,提高对问题认识的深度。生生互动又可分为个体与个体互动,小组与小组互动,全体学生互动等。学生与学生之间可以展开小组讨论、集体辩论等,可以让好生帮助差生,甚至可以让一些学生来当“小老师”,使生生互动的频率和效果大大提高。如本课中,在学生认识东北面后,老师出示西南面的公园让大家思考,在思考的基础上同桌交流:公园在学校的哪一面?你是怎样想的?通过同桌的相互交流,学生模仿东北面的认识方法,对西南面的方位会形成正确的认识,同时在这一过程中学会识别方位的方法,在此基础上出示西北面、东南面的建筑让学生说出方位,让学生这时在全班中交流自己的的想法,学生有了前面的基础,表达起来就较为自信,感受到学习的成功的快乐。

人境互动:教室的人文布景和教师创设的情境,可促进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较好地实现人境互动,达到情景结合、人境和谐相处的目的。本节课中,老师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认识具体的方位,实现从平面到立体的较好的转化,老师在教室的南面的墙壁上挂了中国结,在西北面放了一个盒子。让学生认出教室的方向后,找一找有什么东西。这种与环境相互动的活动,能很好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合作教学策略及实施方法。合作策略指通过教师与学生之间,尤其是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共同合作,达到某一预期的教学目标。表现在数学课堂上就是:围绕某一问题合作教学强调增加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机会,其基本原则是让学生自己学习。在组织学生合作学习时,除互相探讨交流外,还可采用分组竞赛、竞答、游戏、实验等形式,增强学生的群体意识,培养协作精神。

小组学习活动是合作教学中最基本、最常用的形式。交流是合作学习中的重要表现形式,通过交流展现自我,探索真理,培养学生正确的合作交流的习惯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对合作教学的评价应以小组为主、个人为辅,以过程为主结果为辅。下面以四年级《怎样滚得远》一课为例说明合作教学策略的使用。

①编制合作学习小组。一般情况下,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可以同桌两人成一小组,可前后四人组成一个学习小组,还可根据特殊的合作内容组成特别的学习小组。例如:四年级实践活动课“怎样滚得远”学生这样对小组分工进行思考:

师:这个实验我们全班一起做好不好?

生:不好,我们分小组做。

师:那你们在小组里商量一下,你们在实验中分别要做什么。

生1:实验要一个人负责滚,一个人测量,一个人观察看量得是否准确,还要有人记录。

师:一个人测量行吗?

生2:不行,要2个人。

师:这个实验过程中要用到一些器材,你们有没有想过谁检滚的器材?一会我们到操场上做实验时,也要拿器材,这个同学就负责有关器材的事情。

这样的分工明确,学生到操场后,就很快进入实验环节,实验进行很顺利。

②合作讨论实践方案。围绕学习任务,在独立思考后,开展讨论。如在本课中,在实验操作之前,在开展操作之前,学生先在小组内思考,实验可怎样操作,然后师生合作,共同讨论实验的注意点。

师:你们认为实验操作时要注意什么?(老师拿出一个做好的斜坡。)

生:小棒的两头要一样重,这样才能滚得直。

生:滚的时候不能推,要让小棒自然的滚。

生3:不能有人站在前面,不能挡着小棒滚。

师:也就是要让小棒自动停下来。

生4:滚的时候要放在同一位置上。

师:如果有一次从半腰滚行不行?

生:不行。

师:为了使滚的时候从同一高度滚下来,我们可以从哪里往下滚?

生:从顶部。

师:我们可以从顶部,也可以从同一指定高度往下滚,我们统一从所划的这一条线开始滚。

师:那我们观察的人可要认真地监督。

生5:斜坡不能随随便便地移动,这样会影响测量的数据。

师:只测一次就可以了吗?为什么要测几次呢?

通过这样的对话,既促进学生对实验的先期思考,让学生感受到实验的开展要先有方法的设想,才可以动手实践,学生对实验的方法和注意点有了比较清楚的认识,实验的操作活动就能顺利地开展了。

③小组合作动手实践。学生根据方案开始实践活动,老师相机进行观察与调整,适时对小组学习的过程进行评价。变教师监管为引导参与,积极提供帮助;变单纯关注任务为重视小组及成员自身的发展;变教师单向评价学生为组织学生互评。

④合作反思,深化认识。在实践活动结束后,分小组讨论分析所得的数据,得出研究的结论,并进一步向生活中延伸,深化对问题的认识。同时师生对在活动中的表现进行评价。在评价的时候,老师着重评价了学生实验的态度,表扬了认真思考实验的同学,培养了学生科学的实验意识。

——参与教学策略及实施方法。由问题产生的参与,是思维的参与。教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创设丰富生动富有挑战性的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通过问题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意识,积极参与思考、讨论、动手实践、尝试练习,真正做学习的主人。下面以五年级《找规律》一课说明参与策略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全员参与。问题的提出、实践的操作、结论的生成都是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个学生有比较充裕的时间根据明确的目标导向进行思考,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学习中来。全员参与的活动,可以是个体独立参与的活动,也可以是小组合作式的共同参与。《找规律》的教学中,首先让大家都来思考盆花、彩灯、彩旗的摆放规律,在此基础上让每一个同学都思考,根据盆花的摆放规律,照这样摆下去,从左起第15盆是什么颜色?每个学生都独立思考,想出了自己的办法解决问题。研究彩灯、彩旗的题目中都是先让学生尝试练习,再进行交流。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思考的全过程。

主动参与。 就是情感参与和思维参与。学生在课堂上有话敢说,有问敢提,有疑敢质,愿意、乐于主动参与。要形成这样的局面,教师要加强参与指导,不仅要尽量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参与条件,而且还得加强参与方法的指导与参与能力的培养。要鼓励学生说出自己不同的想法,对于课堂上学生的奇思妙想尤其要给予表扬。如五年级找规律的教学中,当学生列出用计算的方法解决问题时,老师请这位同学到前面来当小老师,接受其他同学关于这种解法的提问。学生对这种生生的对话很感兴趣,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很高,提出了不少的问题。如“你的算式中15表示什么?2表示什么?”“算下来的7的单位为什么是组?”“余下来的1表示什么?”“你怎样说明这第15个就是红花?”学生提出的这些问题,实际就是对这个算式的理解,学生的主动提问,是主动思考主动参与的结果。

差异参与。 没有差异参与就没有全员参与,参与的要求和程度有弹性,参与的方式要有不同,参与的评价要因人而异,以调动不同层次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如让学生解决彩灯的规律问题时,老师提出你可以用你刚才的方法,也可以用刚才其他同学的方法,如果你会几种方法,可以都试一试。通过不同的层次要求,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不仅加深对规律问题的理解,而且易于获得学习的成功。

2、具有数学特性的教学策略、教学方法:问题引导策略。

问题引导策略及实施方法。教师用问题引导调控教学的全过程,让学生在思考中学数学、做数学、生成数学结论。

问题引导策略的重点在于产生问题。在一节课当中要围绕学习内容产生多个问题,用这些问题引起学生思考。从产生的先后次序有:(1)目标性问题。围绕教学的重点产生的问题。通过创设情境,提出的一个课堂教学中要解决的大问题,用这个大问题统领全课,围绕这个大问题的解决开展教学活动。体现数学的学习过程就是解决问题的过程。(2)过程性子问题。为了解决目标性问题而产生的子问题。老师和学生围绕目标性问题进行思考,通过对产生的一系列过程性子问题的思考与对话,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法。从学生的研究过程来看,有(1)观察性问题。发现研究对象中存在的规律性的问题。通过对一些现象和规律的观察,提出相应的问题,并进行思考。(2)反思性问题。深化学习内容,激发学生自主总结的问题。学习的过程中和知识获得后,都会产生一些以比较、小结的形式出现的,让学生反思学习内容的问题,通过这些问题的反思深化对学习内容的认识。(3)反馈性问题。及时评价学生数学学习的情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问题。学生完成任务后,在汇报时提出的问题,有对学生学习过程、学习结果进行评价的问题。

问题引导策略实施的关键在于老师和学生关于问题的对话。产生问题到解决问题这一中间过程,需要老师的引导,老师的引导主要体现在关于问题的对话。通过对话深化对问题的认识,引导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或思考的方向。

问题引导策略的目的是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老师的引导是为了学生更有效地探究,让学生的思维有方向、实践有方法,探究成功的可能性更大一些。决不能用老师的引导代替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

下面以六年级《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的学习说明问题引导策略的使用。

产生问题。教师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起学生进行数学思考,从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这时提出的问题是统领全课的大问题,也就是目标性问题。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课的开始,老师给学生呈示牙膏盒和粉笔盒,让学生看是什么形状的,然后让学生从口袋中摸一个长方体,要求摸出的学生说出,你是怎样判断出这是长方体的?学生不能很好地表达,这时产生问题,怎样描述长方体的特征?这就是今天所要研究的问题。

对话研究主生过程性问题。围绕产生的大问题,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思考、对话,在对话中,学生明确学习的方向,有可能又会产生解决大问题的小问题,进而围绕这样的大问题或小问题有效地开展活动。如本节课产生研究长方体的特征的大问题后,老师和学生对话又产生了以下子问题:仔细观察长方体,你有哪些认识?(引导学生认识了面棱顶点。)接着问第二个小问题:刚才我们认识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那长方体面的特征、棱的特征是什么?你会用什么方法研究?通过对话,学生知道了不仅可以用看的方法,还可以用量一量、比一比的方法。

自主探究解决问题。学生的自主活动,可以是探究式的活动、可以是体验式的活动、可以是验证式的活动,学生在这样的活动中通过合作交流,感受到成功,通过活动后的师生围绕问题解决的对话,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方法的内涵,获得结论,形成能力。如学生探索长方体的面和棱的特征时,学生先自主独立研究,学生有了研究的方法,就会自动地使用看一看、量一量、比一比的方法进行研究,然后在小组内交流。学生发现:每个面都是长方形的;相对的棱是平行的;相对的面面积相等。当老师要学生用一句话概括长方体面的特征时,学生就自然生成了“相对的两个面相等”的结论。这样的结论是学生自主探究出来的,学生就经历了知识的获得的过程。

尝试练习,巩固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自主探究学生理解掌握了一定的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尝试练习,利于形成学生的能力。在“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过程中,学生通过长方体的特征的研究,学生获得了研究的方法和结论,正方体的特征的研究就是让学生尝试练习及时巩固方法的过程。老师通过提出问题“我们用什么方法研究了长方体?能不能也用这样的方法研究正方体?”让学生独立自主运用这样的方法研究正方体,找到正方体的特征。

反思延伸,带着问题走出课堂。通过反思式的问题引导学生整理所学的知识,内化延伸,不断拓展学生的数学眼界,让学生永远充满对数学的好奇。研究好正方体后,通过研究“比较长方体和正方体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的问题,找出两者之间的关系;小结全课时让学生谈学习本课的收获,让学生不仅整理所学的关于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而且感受到学习了研究问题的方法;进而让学生联想到,提出给你一个长方体,怎样变成正方体?会做一个长方体和一个正方体吗?让学生带着这样的问题走出课堂。

(三)形成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因素分析

有效课堂是有效教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角度,它是实现有效教学最基本的最重要的途径,有效课堂对于有效来说,它是在课堂这个特定的时空,教学是否具有有效性、高效性,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中是否得到成长,也就是学生是否感受到学习的成功、同伴和老师的认可、学习的快乐。

影响有效课堂教学的相关因素很多,教学设计、教学组织、教学方法、学习指导、练习巩固、作业批改与辅导、教学反思等等,就课堂教学狭义的来讲,影响有效课堂教学的因素有教材的解读和使用,教学策略方法的使用。

有效的教材解读和使用,是指在把握单元课时与系统内容的基础上,正确理解教材的知识技能和思想方法,并灵活使用教材提供的素材,实现教学目标。

有效的教学策略教学方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参与,提出问题,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解决问题,并在此过程中感受成功的快乐,获得生动活泼的成长。

有效教学是一种教学理念,是一种教学追求,更是一套教学方法与教学技艺。关注有效教学,就是关注学生的学习,学生的成长。

1、有效教学策略的前提:正确解读教材。

教材是课堂教学内容的载体,要有效实施课堂教学,就必需正确解读教材,弄清教材意图,从而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钻研教材是教师的基本功,只有正确解读教材,才能较好地实现教材意图,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来加强对教材的理解和把握:

——阅读教材内容,找出教学的着力点。知识点是知识结构中最基本的要素,教师读教材就要从教材提供的丰富信息中提炼出学生要掌握的知识点,以及形成这些知识的能力点,只有如此才能抓住教学的重点,并围绕重点进行教学取得最基本的效果。如三年级下“认识分数”一课的教学,教材是通过四只小猴分吃一盘四只桃,每只小猴吃几分之几?这一问题引入学习,让学生掌握几个物体(四只桃)看作一个整体(一盘桃)平均分成几份(四个小猴分成四份,两只小猴分成两份),来认识几分之一,在学习这一知识的同时,教材通过集合图中分一分来让学生形成如何认识多个物体的集合图,以及这样的集合图如何表示出分数这一能力,这两点把握好了,学生对想想做做中的第3题就迎刃而解了。

——思考教材内容的呈现方式,找出适合自己学生的学习方法。学生学习的内容不是直接告知的,都是通过一定的形式,让学生在活动中来学习,所以要认真解读教学内容的呈现形式,在思考的基础上形成适合自己学生的教学方法。如在认识尺的时候,课本上是要学生看尺来认识尺,是看书上的尺还是看学生的尺,这是要思考的,因为书上的尺是标准尺,而学生的尺上面有许多图案,这时如果直接让学生拿出尺来观察,让学生说出“从尺上你看到什么?”学生会说出许多与尺无关的东西来,但这些又都是他们尺上有的。所以既要与生活联系,又要让学生不发散,紧扣尺来进行思考,这就是要思考这一认识尺内容该如何呈现,我想可以采用教师先出示一把标准尺的图,让学生看一看,然后让学生拿出自己的尺来比较一下,这些尺上都有什么;也可以四人小组拿出尺,小组内讨论四个人的尺上的共同点,这样来认识尺感受并认识厘米,学生会有较深的印象。

——思考教材的思维方法要求,找出提高学生数学能力的载体。数学教学的本质是发展学生的思维。教材在编排内容的同时渗透了一定的数学思想方法,教师在解读教材时要力求找出这样的思想方法,培养学生的能力。如在教学比的基本性质的时候渗透了类比的思想方法,让学生从分数的基本性质进行思考,类比出比和基本性质。教师在教学时就要构建学生分数与比之间的关系,实现学生学习的正迁移。

——思考教材与生活的关系,找出激发学生良好情感拓展学生眼界的结合点。数学来自于生活,让学生学生活中的数学,这已成为不少数学老师的共识,基于这一认识,所以老师在解读教材创造性使用教材时会自觉不自觉地思考,这一部分内容如何与生活联系,如何向生活拓展。如用字母表示数的教学中,通过失物招领启示的“王强同学拾到人民币若干,请丢失的同学前来认领。”通过让学生说出这里“若干”还可以用什么来表示,自然引入用“字母表示数”的教学。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适当让学生联系生活,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教材的正确而有活力有创新的解读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永恒的话题,只有心中装着学生,一切从学生的发展出发,才能实现教材、教师、学生的三位一体。

    2、有效教学策略的基础:民主和谐的课堂。

课堂是师生教学相长的地方,所以课堂不是教师的一言堂,也不仅是学生活动的场所,课堂的本质应是教师教学生学习的地方,是师生共同成长的地方。所以要实现有效的教和有效的学,就要有一个民主和谐的课堂。

——民主课堂的特征是师生都有话语权、思想权、活动权。这就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学生是课堂的主人,面对同样的问题,所有的学生都有时间和空间进行思考和活动,都有均等的机会获得表达的权利;这样的课堂不是老师的一言堂,也不是好学生的表演场,而是所有学生都得到发展的课堂。

——民主的课堂是和谐课堂,也就是要实现教与学的和谐,师与生的和谐,知识获得与发展能力的和谐。

教师的专业素养是民主和谐课堂的源头活水。教师的敬业态度是民主和谐课堂的通行证。社会在不断进步,学生在不断成长,而老师只有不断学习,不断进取,不断完善自我,才能永葆民主和谐的课堂。

3、有效教学策略的保证:精心预设过程。

要使课堂教学生动精彩,使教学策略有效,就要精心预设,设计课堂教学的过程。

——充分了解学情。只有了解学生情况,才能做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从一次调查了解中,不少老师对学生已有的学习情况不了解,是就书本备书本,从而导致课堂教学的低效。

——策略方法具体到位。教学的流程是简洁的,但教学的过程是复杂的,老师要在充分预设学生的学习可能性的基础上,设计不同的引导方法,增强课堂教学实施操作性。如创设什么情境,会产生什么问题,怎样进行引导,学生会怎样探究?会发现什么现象?产生什么结论,等都要具体明确。

——充实数学活动的过程。数学的学习都是从简单到复杂的不断上升的过程,数学老师要善于从简单中寻找培养学生能力的着力点,要利用简单的内容让学生学会方法,使学生在今后的进一步学习中有了坚实的基础,所以面对简单的内容,不能轻易放过,要做足文章,努力在其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4、有效教学策略教学方法的要素:情境、问题、对话、活动、训练。

通过同课异构的研究,我们发现有效的课堂教学策略教学方法总离不开这几个要素,只是不同的课,这几个要素出现的次数不同,出现的时机也不同。同样的内容,这几个要素使用的恰当与否,就决定了一节课教学的效果。

——情境。建构性教学强调情境创设,强调构筑一种真实而复杂的问题情境,并要求把所有的学习任务放置于这样的情境中。反对将情境简化的教学设计,因为这使学生脱离了产生问题的具体背景和环境,即无法使学习者深刻理解在特定背景下形成的概念与原理,也无法在学习后有效地迁移到现实生活问题的解决上。通过情境的创设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引发学生进行数学性思考,为提出问题打基础,也为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既从生活中来,也要走向生活,应用到生活中去。

——问题。数学的学习过程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教师通过问题引起学生思考,让学生明确本节课所要学习或研究的主要任务,学生带着问题走向课堂深处,大问题会培养学生的大智慧,激发学生从大的角度来思考,增强学习的自主性;小问题会让更多人在思考中获得成功,感受学习的快乐。

——对话。对话是课堂教学中画龙点晴之处,通过对话促进学生实现从行为的参与转向思维的参与,提升自主学习的能力。

问题产生后,学生思考不得法时,师生对话会让学生豁然开朗,通过这样的对话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的方法,在对话中把学生的思考向纵深发展,通过对话不断完善学生的思考。

学生活动中的生生对话,也就是学生之间的小组交流,这样的交流就会实现学生间的头脑风暴式的思考,实现信息的交流,方法的碰撞,更利于让学生自主整理自己的思路,形成较好的语言表达,同时这一对话中也会实现兵教兵式的学习。

学生活动后的师生对话,是学习的小结和升华,在这样的对话中,学生会把自己的学习思考和成果与老师和学生进行交流,同时接受老师探询式的引导,最终解决问题,生成结论。

——活动。数学是活动的教学,建构教学注重以活动承载学习内容,以活动推进学习过程。这是区别于传统课堂教学的显著特征。

建构学生的学习活动最重要的是活动的合理筹划与开发性组织,活动设计以问题为纽带,以知识的再创造和学生独立思维为主线,通过活动让学生把所思所想付诸行动,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在做中学。

活动要促进学生自主参与,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形式可以是个体的,也可以是合作完成的。每一个活动展开后,要力争所有的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来,而不是个别人的表演,使得一部分学生游离在活动之外,教师要精心设计活动内容,让学生想参与、能参与、会参与。

——训练。知识的习得、技能的增长,是需要训练的。有效课堂教学不能无视训练的落实。数学课堂教学中既要有围绕课堂教学重点的双基训练,以及时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也要有拓展学生能力拓宽学生眼界的拓展性训练,前者要扎实,后者要灵活。

5、智慧评价,有效教学的催化剂

课堂语言评价是一种沟通的艺术,建立宽松、民主的评价氛围利于实现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性。教师的智慧的评价,是课堂教学激情绽放的催化剂。

——用客观性评价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会表现出一定的情感和态度,学生的内心是十分希望自己的表现能得到老师和同伴的关注和认可,所以老师适时地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肯定和表扬,就会使学生沐浴在老师和同伴的关注当中,感受到集体学习的快乐,享受到学习成功的喜悦,进而树立学习的信心。孩子都喜欢表扬,表扬的方式体现了一种价值观。精神表扬高于物质表扬,精神表扬更持久,但这样的评价要恰当,如果学生只要回答正确了,就说“你真聪明”或“你真棒”,学生会被这样的表扬迷失了自我,飘飘然起来,而且还会无形地压制和打击其他的学生,破坏课堂的和谐。

教师要客观评价学生,课堂上就要了解学生、观察学生、分析学生,实事求是地肯定其优点,指出存在的问题,不能手足无措,也不能巧妙回避,否则会导致学生浅尝辄止和随意应会的学习态度。

——用期待性评价帮助学生明确努力的方向,不断追求。课堂上学生之间的差异是明显存在的,对同样的问题,不同学生的看法可能不同,不同学生的思考深度可能不同,教师就要充分利用评价,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激励学生不断追求。

例:一位老师在教学“圆的认识”

师:大家认为什么是圆?

生1:像太阳、呼拉圈、硬币等物体的形状都是圆。(学生用实物描述)

师:你非常善于观察。

生2 :圆是表示在平面内到定点距离都相等的所有点的轨迹。

师:真了不起!你已经能够用科学的语言来描述圆了。

生3:音乐简谱中的休止符也是圆的。

生4:我不同意生3的观点,休止符相当于数字中的“0”,因此,它最多算一个圆。

师:你说得有道理。生3同意他的观点吗?不过我们也可以看出来你的音乐知识还是非常丰富的……

所以教师的课堂语方评价不应该是分出等级的“筛子”,而应充分体现人本关怀,体现对每一个积极参与学生的尊重,把评价变成激发前进的“泵”。

——有引导性评价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表现出来的独立思考、发现问题、动手实践、解读交流、反思质疑的能力不是天生就有的,教师有意识地通过语言评价加以强化训练,通过评价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如看图提问题后表扬同学们大家提的问题真多,**提有问题很有质量,培养学生的提问题的能力;通过表扬某些同学的不同想法,引导学生要独立思考问题;通过用启发引导学生思考与交流。及时启发学生解读交流别人的发言,养成别人回答时自己同步思考的习惯,并能及时参与到别人的回答讨论之中,生成课堂的精彩,学生的意见及时得到补充调整而更趋完善,从而有效地使教学向更深层次推进,与此同时培养学生乐于思考、善于思考的习惯。比如一位学生回答后用“谁能听懂他的意思你来解释一下” “还有与他们不一样的想法吗?”, “对于这样的做法,你还有什么疑问?”

6、有效教学策略的约束:符合学生的特性

分析苏教版教材,我们发现,教材在编排中非常注意尊重学生,把学生当成一个成长中的人来看,编排符合学生的生理年龄和心理年龄,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从两个学段的教材比较更可以看出这种成长的特性,从这个角度来思考,在选择教学策略教学方法的时候,也要体现这样的特性。从情感上、内容上、学习方式上看,两个学段都有着一些不同。在第一学段,是学生体验数学感受数学,培养学生良好数学情感的阶段。学生对数学学习充满好奇,对老师充满依赖情感,所以老师要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保持学生的这种学习的欲望,通过引导学生在玩中学,在情境中学,在体验中学,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情感和学习习惯,使学生获得初步的数学体验。而在第二学段,学生的学力相对增强,独立性也相对增强,教师要适时放手让学生自主获得知识,不断增强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7、有效教学策略的目标: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快乐成长。

学生走进课堂在老师的引导下学习数学知识,就是在老师的带领下过一种快乐的数学生活,学生的快乐体现哪里?根据数学课堂的本质特征,在数学课堂上学生的快乐就是学生乐于学数学,乐于探究数学中的奥秘,乐于与同学交流学习数学的收获。在这一生活过程中,体验了成功,培养了数学能力,得到了发展

——营造和谐文化生活课堂,让学生真切感到:我学习,我快乐!

数学课堂是老师和学生共有的课堂,二者要有机和谐和统一。要恰当地发挥老师的引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共同营造和谐充满生活气息的数学文化课堂。教师对学生的信任、态度的和蔼,是这样课堂的基本环境,更重要的是要养成学生在数学课堂上良好的敢于提问题、勇于探索、善于独立思考、乐于合作交流等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样的课堂不是一两天就能形成的,需要教师认真计划,长期的积淀才能形成。

课堂学习生活的营造需要教师和学生的情感投入。据发现,教师的热情与学生的成就相关,从课堂实践中我们也可以知道,热情对于学生的投入学习很重要。学生喜欢老师丰富幽默生动的语言,会在老师的面部表情、抑扬顿挫的语言、手势、以及整体的动作的感染下进行愉快的学习活动。所以老师在课堂中要充分利用自己的肢体语言,向学生传达你对课堂的热爱,这实际上是教师和学生之间进行的一场无声对话,长期下来就会形成一种默契,一种充满情感的文化生活课堂,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中感受到学习的快乐,进而就会乐于上数学课。

——问题引导探究,促进学生智慧和能力的发展,让学生感受:我探究,我快乐!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通过对问题的探究,培养学会思考、学会提问、学会反思,促进学生学力的提高。在数学课堂中,采用问题引导探究,更符合儿童的认知心理特点,

学生喜欢过探究生活,在做中学数学。好奇是学生的天性,富有挑战的探究活动会极大的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热情,学生会乐此不疲地进行这样的探索活动。课堂上的知识老师是已知的,而学生大都情况下是不知的,老师要带领学生共同去经历这一认知的过程,过一次探索知识的生活,在课堂上老师要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思考探索,促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能力和情感都得到提升,从目前我们所研究的一些课上我们也可以看出,学生是不怕探究的麻烦的,他们喜欢过一种探究的课堂生活。如三年级“认识周长”在让学生自主测量时,老师说测量时间到了,学生仍不放手,在测量三角形和圆形物体时,学生对圆形物体的测量兴趣更浓,原因就是,圆形物体的测量难,有挑战性!

设计富有探究性的教学过程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没有老师的精心准备就不可能有学生真实快乐的探究学习生活。解读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我们可以很明确地看出每一节课教师所要完成的教学任务,学生所要形成的基本能力,但这些不是学习的全部,教材在内容的安排中渗透了相关的数学思想方法,而这些思想方法是需要学生在自主探索中体验,在自主构建中完成。所以在教学中要在创设的情境中提出问题,然后让学生围绕问题展开研究,学生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由于大脑的积极思考,在做中学数学,收获不仅是知识,更多的是能力。如《找规律》五上的教学中,如果在出示主题图后,让学生按书上的问题逐步进行解答,虽然采用了不少游戏来吸引学生注意,学生也能很快弄清解决这一类问题的方法,但总感觉学生学习的主体参与积极性不高。后来改为主题图出示后,让学生在找出规律后提出自己要研究的问题,这时学生提出“照这样排下去,第200个是什么颜色?”涉及的数据比较大,这时老师就指出,为了更好地研究,我们先从小数目开始研究,改为第15个是什么颜色?由于数目小了,学生就可以在自主探索之下,采用多种方法找出解决问题,由于有了学生自主提问题,再围绕自主问题进行研究,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很高,探究的热情比较浓厚。

——多元评价促进学生获得成功,让学生体验:我成功,我快乐!

学生的学力是不一样的,不同的人要在数学课上发展的层次水平不同,但他们都要在数学课上得到发展。所以在课堂上教师有充分利用学生的思想和力量,多元评价学生的课堂学习行为和学习结果,利用课堂上学生的生成资源开展教学,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成功,成功的快乐。

让先行交流引导成功。在让学生解决某个问题之前,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学生思考之后,要让学生适当地进行交流,通过交流让好的学生思路更开阔,让后进的学生在交流中学习便于在后续的研究中也能有所行动,从而达到大家都能在活动中取得成功的目的。

在师生对话中用间接肯定来推进学生的学习,让学生感受成功。教学中教师在让学生进行探索活动后的汇报过程中,要适时进行间接肯定,促进学习向更深层次进行,让学生感受成功。

在纠错中感受成功。数学的课堂上学生出错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了,老师和学生都要养成正确的错误观,教师不能为了课堂的顺利完成任务而无视错误的存在,而应当在课前就预设学生的可能错误,并让错误在课堂中适当展示和得到适时的纠正;学生不能因为出错怕别人笑话而隐瞒错误,教师要通过适当的评价引导学生认识到暴露错误的重要性,从而激发学生勇于展示错误和改错,感受错误对自己和大家学习中的作用,感受错误之后的成功的快乐。

在生生交流中互相帮助感受成功。儿童是乐于助人的,他们喜欢交流,乐于在交流中发现别人错误并帮助别人,所以在自主探索后的小组合作交流中,学生会很乐意将自己的想法展示出来,与别人分享,同时也乐于帮助有困难的学生,可想而知,帮助同伴与得到同伴帮助,这对于双方都是快乐。

(四)优化课堂教学,提高了姜堰的小学数学教育教学质量

通过四年的不断思考与研究,我们进一步认识到教学策略教学方法不是单纯课堂教学的实施行为,要形成有效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就要对我们的教学行为进行总结和反思,需要有一系列的课堂教学的管理措施,为此我们形成了新课改下的《姜堰市小学数学教学常规》,形成了适合苏教版教材的《有效课堂教学评价表》,形成了适合苏教版小学数学国标本教材的关于新授课、练习课、复习课、实践活动课的基本教学模式。

学生的学习方式悄然发生变化,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不断提高。近几年来,我们一直致力于培养学生在数学上的不仅得到知识的发展,而且得到数学能力的发展,真正提高学生的素质,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通过开展数学实践活动,引领学生走进数学花园,通过让学生写数学日记、办数学手抄报、开展校园数学文化活动,学生的学习方式在悄然发生着变化。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与人交流合作能力、创新能力得到锻炼。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本市学校、教师、学生均得到了实质性的提高,也推动了本市教育水平的整体发展。近几年来,本市的小学数学教学质量不断攀升,学生的及格率和优秀率在逐步提高。在去年举行的一年级数学调研测试中,所测学校的及格率均超过国家标准达98%以上。在去年全省的小学数学三年级学业水平测试中,我市的小学数学的各项指标均超过泰州、苏中地区和省的平均水平。

(五)教师专业化成长速度加快,名特优教师队伍不断壮大。

近几年来,我们以本课题研究为龙头,通过课题研究研究推动教师队伍的专业化成长。至目前,我市一支小学数学教科研骨干队伍已成雏形。一批教科研骨干正在逐步成为本地的品牌教师,影响和带动着姜堰教师队伍素质的整体提高。他们既是科研课题的参与者、研究者,又是教科研的直接受益者。课题主持人和东桥中心小学谢素华老师,也因为教育科研成绩显著、教学业绩突出,被评为姜堰市名教师。苏陈刘瑞江老师被评为江苏省小学数学优秀青年教师,东桥中心小学楼亚芳老师被评为青年教师标兵,参与研究的人员当中被评为泰州市学科带头人的有2人,还有不少老师被评为泰州市教学能手、教坛新秀。本课题立项研究以来,我市教师在省级以上赛课获奖的有5人次,在泰州市以上获得一等奖的有9人次。

五、成果的推广与今后的研究思考

本课题自2003年申报立项以来,进行了扎扎实实的研究工作,在研究过程中采取边研究边推广的方法,不断促进全市小学数学老师关注该课题的研究进展,每次都面向全市的小学开展大型研讨活动,组织实验学校的老师四次送教下乡,同时也在教育在线网和小学数学教材网开辟专题贴,介绍本课题的研究进展情况,这一系列的活动促使本课题的研究得到了全市小学数学老师的共同关注。

经过三年的努力,课题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受研究能力和理论水平的限制,课题研究前瞻性不够,创新程度不高,有的停留于浅层次的验证性研究上,未能取得重大的突破性研究成果。教学策略教学方法随着时代的变化,课程教材的变化也将会发生变化,今后仍将不断研究,才能使教学策略教学方法不落后于时代,不落后于教材。

参考文献:

①杜威著《民主主义与教育》第24页。

②《小学儿童如何学数学》孔企平编著第121页。

③《小学数学课程改革》孔企平胡松林著第18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