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星王控股集团:第一二一一卷——第一二二0卷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30 04:18:47

大方广佛华严经(第一二一一集)

  诸位同学,请看「光明觉品」,菩提因果,文殊菩萨偈颂第六首看起:

  【击于正法鼓,觉悟十方剎,咸令向菩提,自在力能尔。】

  清凉大师在注解里面给我们提示,「后一法鼓警机,文相并显」。钟与鼓它的作用都是能够提醒人的警觉,菩萨在此地用这个来比喻,『击于正法鼓』。所以自古以来,道场最常用的道具就是钟鼓。古时候的学堂虽然不像寺院里面用大钟大鼓,他们也用铃铎,铎是铃,这铃的当中有能够敲这铃的,我们讲有小锤,手上摇的时候它就响。这样一个工具在中国使用的时间很长,尤其是小规模的学校,特别是古时候的私塾,上课下课都是摇铃,所以摇铃也代表教学。规模大的这就用钟,用敲钟,上课下课敲钟。到民国以后这些学校,像我们在小学、中学的时候都敲钟,学生多了。寺院庵堂这是用所谓晨钟暮鼓,它的作用都是觉悟众生。钟鼓,大钟大鼓这个音声震动得很远,两三里路都能听得很清楚。有些寺院建筑在山上,钟鼓的声音能够达到十里(中国的十里相当于现在的五公里),这样远的距离都能够听得清楚。在这个地方是比喻佛菩萨说法,说法的目的是帮助众生破迷开悟。

  来学习佛法的人很多,开悟的人并不多,古今皆然,没有例外。但是,到近代真正开悟的是愈来愈少了,古时候确实还有,不过是有小悟大悟之别。佛教经论里面常常讲的开悟,那是大彻大悟。如果学生里面一个开悟的都没有,这个教学就失败,像很勤苦努力耕耘到后来没有收获,这种情形古今中外都有。是不是老师不善教?或许有之。是不是学生不善学?大概占大多数。所以古人才有说,学生要找一个好老师不容易,所谓可遇不可求。你真正遇到一个善知识是过去生中的缘分,确实福德因缘,你遇到了。老师要找一个好的学生来传法,更难,比学生亲近善知识还要难,到哪里去找一个传法的人?这个事情是真的不是假的。

  李老师不能说不善教,你看他为学生编的《实用讲演术》,我刚刚到台中的时候他在训练,训练学生讲演,这一本书是公开流通的,所以我就得到了。那个时候我们对上台讲演很热衷的在学习,我到外面书店里面去找有关讲演方法的书,找了五、六种,有的很厚有二、三百页,但是李老师最简单,他的东西只有十几张纸。把所有市面上能够找得到的这些讲演术,中国、外国的统统看过了,回来看李老师的这个小册子,不能不佩服他。他的《实用讲演术》我们这里很多,你们大家都看到,简要详明真是实用,原理原则统统都讲到了。文字那么简单,你容易记,你在外面看这些长篇大论举好多例子,结果你抓不到重点,不得其用。再看看他《内典讲座之研究》,那一本小册子是教讲经的,确实是好,确实善教,为什么学生没有成就?从近的方面来讲,学生对老师的恭敬心不够,就是尊师重道不够。老师绝对不是要你尊重他,老师要是要求学生对他恭敬,这不是好老师。但是你要晓得,老师会观察学生,这个学生对老师恭不恭敬,他看里面一层深的意思。真正恭敬不是在形式上,真正恭敬是依教奉行,老师教导他的他都能做到,这叫真正的尊师重道。

  印光大师讲得好,我们在《文钞》里面读过。这大概总是四十多年前的事情了。那个时候我在埔里,没有出家,在埔里跟忏云法师住茅蓬,跟普妙法师我们几个人在一起。忏云法师给我一套《印光大师文钞》正编、续编四册,我在山上用了一点时间把它看完。看到有一个人写信向印祖请教,问老和尚学佛有没有秘诀,能够教我们修学的人很快就能契入。这个问题很适合我们,我们也都有这个问题,也都想找到一个秘诀。印祖回信给他说有,只讲了两个字「诚敬」,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二分诚敬得二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

  所以尊师重道,老师是看你对求学有没有诚敬心,如果你有诚敬心,你就能得利益。你要有十分诚敬心,老师会把你当作宝,为什么?你能够传法,不要说是十分,七、八分,有七、八分的诚敬心,老师一定会把你选中看作传法之人,是这个意思。对老师没有诚敬心,甚至于对老师还有怀疑,老师是古佛再来也没用,这个道理要懂。你能不能得到实学(真正的学问),关键在你对老师的诚敬,对老师诚敬就是对学业的诚敬,敬业。敬业哪有不敬师的道理?敬师就是敬业,你要明白这个道理。你对于你所学的这么样认真,这么样尊重,你是全心全力真心在学,哪有不得利的道理!老师要不教你,对不起你。如果你对于你所学的根本就不尊重,对老师也没有看在眼里,老师不能教你,为什么?老师教你,叫白教了,浪费时间,浪费口舌,道理在这里。

  无论世出世法没有例外的。我们学道能不能觉悟,首先在对老师的尊敬心。我们自己亲眼看到的,亲身体验到的。我在台中亲近李老师十年,有一些同学亲近二十年、三十年,没有得到东西,没有成就。这个原因就是没有把这一桩事情当作一桩大事去办。只要能把这桩事情当作这一生唯一一桩大事来办,他肯定有成就,这是讲近因。如果讲远因,《华严经》这一品前面我们才读过,不肯相信自心是不动智佛。所以这一生无论你怎样勇猛精进,你决定不能够证得信解菩萨的地位,信解菩萨是十信位,也就是说十信位里头的初信位你都得不到。什么原因?不相信自心是不动智佛。这个关系大了。如果你真的能够直下承当,肯定我自心原本就是不动智佛。你这一个肯定显示出来的样子是什么?是充满了信心,这一生有成就。真的是「信为道元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你明了,你一点都不怀疑,一切经典里面所说的是自分不是他分,就是我自己本分体相作用。

  这一部《大方广佛华严经》内容讲的什么?讲的是我自己。我自己的本来面目就是大方广,就是佛华严,现在迷了,迷了没有关系,我这一肯定就回头了。学佛修行没有别的,把自己不动智佛找回来而已。十信法门所依的就是依这个,你真正把所依找到了,你能够跟它合而为一,这才能转凡成圣。能转凡成圣,当然转迷为悟,当然转恶为善。

  我问你,十善业道,像印光大师教导我们的《太上感应篇》,甚至于《安士全书》、五戒十善,现在你们学习的沙弥律仪、比丘戒、菩萨戒,经中所有一切教诲,你在日常生活当中统统具足,你都表现出来。为什么?性德自然流露。什么是性德?不动智佛起用。你肯定你自心是不动智佛,你起心动念跟世出世间大圣大贤所讲的善德是不谋而合,自然相应,你才晓得是自性里头本有的;学来的,那不是自性本有的。所以跟一切众生和睦相处,本来和睦!不和睦是凡夫,不和睦是迷惑颠倒迷失自性的人,觉悟的人哪有不和合的,觉悟的人哪有不平等的,觉悟的人哪有不慈悲的,觉悟的人哪有没有舍己为人的!迷的人自私自利,觉悟的人舍己为人。觉悟的人欢喜为众生服务,为什么?自他是一不是二,照顾众生就是照顾自己,为众生服务是为自己服务。你觉悟了,你明白了。

  不动是宇宙万有的本体,那是真心,在什么地方?遍法界虚空界,遍一切时,遍一切处。我们讲包容,它本来是包容,虚空法界里头任何一法没漏掉,包括虚空,都是自性里面包容的东西。本来是,现在我们不能包容,这是迷失了自性才变成这个样子。澳洲土著说我们现在这个地球上这些人叫什么?叫变种人,真的变种了。他们是个正常的人,他们没有自私自利,他们没有贪瞋痴慢,他们对于一切法没有取舍、没有占有的念头,那本来是如此。我住的地方跟你住的地方还有个界限,本来没有界限,没有界限是自然的、是真的,划了界限是假的不是真的。有界限就有自私、就有斗争,冲突都发生在界限上;界限没有了,冲突斗争永远没有了。

  你看现在城市跟城市有界限,国家跟国家有界限,这地球上本来没有界限,都是人的妄想分别执着里头造出来的。妄想分别执着完全违背了自性,违背了自然的法则,迷惑颠倒的根源。诸佛菩萨大慈大悲出现在世间,没有别的,做种种示现、种种说法,教导众生破迷开悟,转凡成圣。这个转凡成圣我们换句话说,反璞归真,回归到自己本来面目,本来面目就是佛。迷了本来面目,胡作妄为,这就是凡夫,生死凡夫,本来是不动智佛。所以你要相信,不相信不行!

  哪一个当老师的不希望自己有好的传人?但是这种传人是可遇不可求,找不到的。这不是普通人,过去生中有善根福德因缘,正是像《弥陀经》上所说的,「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传法之人亦复如是,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亲近善知识,那你是这个善知识的传人。善根,我讲经的时候讲得很多,什么叫善根?能信能解,这善根。什么叫福德?能行能证。清凉大师判《华严》这部大经分为四分,信、解、行、证。我用信解来解释善根,用行证来解释福德,这大家好懂,说得很具体。也就是你能信、能解、能行、能证,你的善根福德具足;因缘是什么?你遇到了。老师也有善根福德,学生也有善根福德,这叫一拍即合。

  有善根福德的人要没有缘分,一生没有遇到善知识,这很难,不容易成就。你善根福德要能保持就不错了,你是世间的善人,你能够在这个社会里头不被染污,可惜没有遇到大善知识。但是,凡是这样的人佛菩萨一定照顾,正是「佛氏门中,不舍一人」。佛菩萨会照顾他、会帮助他,有不思议的机会缘分就把他促成。一个是自己与善有缘,善与善相感应;一个是佛菩萨冥冥当中加持,把你这个缘分促成,让你从小悟提升到大悟,从大悟提升到大彻大悟,这是一定的道理。

  这是我们仔细观察自己亲身可以体验到,凡是不能成就的,没有悟处的,他的障缘放不下。我亲近李老师十年,之前亲近过章嘉大师三年,那个三年非常非常重要,没有那个三年,我跟李老师也不会有什么成就。我跟章嘉大师三年,他老人家教导我的就是「看破,放下」,我在这里扎的根,四个字,我从他那里得来的。李老师那个地方也得了四个字「至诚感通」。对自己真诚不能欺骗自己,对一切众生真诚,上不欺诸佛菩萨,不欺天地鬼神,下不欺一切众生,你这一点要做到。对一切众生要真诚恭敬,决定不能有轻慢心。

  天天消业障,天天增智慧,天天修福德,障缘、冤亲债主还是很多。我修了五十多年,冤亲债主还常常找麻烦,似乎有的时候信心都没有了,好在天天读书,知道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冤亲债主也丝毫没有放松他,孔老夫子到死,冤亲债主也没有放松他。原来诸佛菩萨大圣大贤也如是,我们的心就很宽了,知道这是怎么回事情。无量劫来一切罪障在这一生当中,佛在经教里告诉我们重罪轻报,本来要堕地狱的,因为这些障缘就不要再堕地狱了。《金刚经》上有一段话说得很好,佛说的「复次,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叫着须菩提跟他讲,这个世间有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此经」,这个此经就是《金刚般若》,「若为人轻贱,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则为消灭,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一段经文我们要常常记在心上,为什么?遇到一些冤亲债主找麻烦、来障碍的时候,把这个念一遍,心就平了,气就和了。心平气和不生烦恼,没有报复,你还会对那些找麻烦的人、障碍的人感恩。为什么?知道这是我过去生中的罪业,无量劫来的罪业,在这一生当中一笔一笔勾消掉,不会再堕恶道了,肯定有成就。读《金刚经》如是,读《无量寿经》就更殊胜了。

  但是,你要是对于一切逆境恶缘,你不能接受,你觉得很不平,我一生做这么多好事为什么得不到好报?释迦牟尼佛久远劫就成佛了,一生也是尽做好事,为什么也得不到好报?孔子亦复如是。无量劫来生生世世的怨结罪业,这是一笔一笔在消。释迦如来,这示现给我们看的。成佛是没有错,你在没有成佛之前,你造了罪业没有?你造那么多罪业,现在你成佛了,帐就不算了?就赖掉了?没有那回事情。这就是佛法里面所讲的「不昧因果」,我们要学会这个就好了,处逆境恶缘就会怡然自得。绝对不是说修行证果的人因果没有了,不可以这样说法,这个说法堕五百世的野狐身。百丈禅师野狐禅的公案,诸位晓得。不昧因果,所受的一切善因善果,恶的果报、善的果报自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善的果报是我善因现前的,善因善果,恶的果报,我这一生虽然没有作恶,过去做的;这一生好心对人,人家不领情,以恶意来相向,从前过去生中的恶业。学佛没有别的,天天忏悔、天天在消业障而已,天天在受果报,这果报里头有善有恶,自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就叫不昧因果,不是没有因果。

  我们确实对人百分之百的诚意,百分之百的关怀照顾爱护,人家不领情,人家是百分之百的拒绝、百分之百的排斥,还要以恶言恶语相向。这不学佛的人:这真的是冤枉!你冤屈!人家对你这么大的误会,你还要这么对他好。世间人是不平,迷而不觉;学佛的人明白了,觉而不迷,知道过去生中生生世世的因果,知道现在这是果报现前。也是罪业化解了,应堕恶道的,可以不堕恶道了,重罪轻受,这一生果证有希望。我们的果证是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往生有指望、有信心,是好事不是坏事。

  末后这两句,『咸令向菩提』。这是诸佛菩萨示现在九法界目的清清楚楚说出来了。末后这一句『自在力能尔』。得大自在的人才行。得大自在是谁?诸佛如来、法身菩萨得大自在,十法界里面不行,没有得这么大的自在。十法界,四圣法界他们所得到的是相似自在,比我们是自在,比法身菩萨他就不自在。我们有见思烦恼、有分别执着,他们分别执着没有,但是他们还有无明烦恼,也就是没觉悟,到觉悟的边缘还没觉悟。觉悟是一切通达明了,像上一首偈子所讲的「一念见一切」,他还没有达到一念,但是已经很接近了。他在二念、三念里头,二念、三念跟一念非常接近。二念、三念顿断,一念就现前,那就是大彻大悟,他就得自在力。这是功夫,这叫真修。

  诸佛菩萨对我们真实教诲,我们要真实的学习。现在我们学习不够真实,为什么?掺杂着妄想分别执着。我们每个同学自己认真反省反省是不是这样的?你对于圣教还是有疑惑,不能完全相信。你的修行夹杂着妄想分别执着,所以你的功夫没有法子进步,总是常常还在原地踏步,没走出去一步,连念佛功夫都不得力。古大德常常教导我们怎么念佛,念佛的秘诀,觉明妙行菩萨说得好,秘诀是「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这三句话不是我说的,《西方确指》那个小册子里面,觉明妙行菩萨所说的。这个菩萨在世的时候念佛求生净土,他有志同道合的,好象是十二个人在一起修行,小道场,各个真干,统统都往生。这道场无比殊胜!

  所以道场之兴旺不是在香火,不是在香火很盛、信徒很多,不是,是在往生的人多,开悟的人多,证果的人多,这个叫兴旺。觉明妙行菩萨那个道场只有十二个人,十二个人都往生,无比的兴旺,第一殊胜。我们现在凡夫不懂这个道理,以为香火盛,收入很多,住众很多,以为这个叫道场兴旺,其实完全搞错了。这个道场上上下下几百人、几千人,没有一个真修行的,念佛没有一个往生的,这完全是衰末之相。一年要是有这么二、三个真的往生,这个道场是诸佛护念,龙天善神拥护。一个往生就是一个人成佛了,两个往生两个人成佛了,这还得了。你们看看大慈菩萨的偈,茗山老和尚写的,挂在我们斋堂,很值得我们反省,很值得我们警惕。现在时间到了。

  诸位同学,请接着看下面第七首:

  【不坏无边境,而游诸亿剎,于有无所着,彼自在如佛。】

  这个偈颂里面的意思,我们很明白的能够看出来。『彼自在如佛』,这当然不是佛,不是佛是什么人?菩萨,菩萨自在如同佛一样。清凉大师在注解里面告诉我们,向后这四首偈,七八九十这四首偈讲的是「令物思齐」,物是九法界众生。凡是有缘的人,有缘的诸天,有缘的鬼神,有缘的菩萨、声闻,这个「物」字统统代表了。我们今天也有缘遇到,所以这个物字里头有我们在里头,应当珍惜。「思」是常常想,「齐」是向他看齐,现在人讲的向他看齐。向谁看齐?向佛看齐。我们学佛,向佛看齐。接着清凉大师讲「斯即佛因」,这四首偈讲成佛之因,「能如是行,得诸佛道,四偈显四种行」。第一种,这首讲的「游剎无着」,下面一首「念佛生喜」,第三首「亡苦济物」,第四首「护法轻身」。这四句十六个字,十六个字是菩萨成佛之因,我们要重视。

  这第一首要认真好好的学习,清凉在这里有注解,这就第七首,「一、游剎无着,谓不坏其相,故能普游。了剎性空,故于有无着」,清凉这几句话很好很好,我们应当学。菩萨游剎,不昧因果,为什么?他是乘愿再来,众生有感他就有应。我们也游剎,无量劫来我们游剎的范围很小,为什么?它有界限,出不了六道,我们在六道里面游。二十八层天,你说哪一层天没去过。人间,现在在这经里读到南阎浮提,南阎浮提是人间,你看在这六道里面,不是六道外面,六道里面。整个六道是一个大千世界,这大千世界里面有百亿阎浮提,我们也在游剎。有百亿阎浮提,就有百亿须弥山,就有百亿四王天、有百亿忉利天,乃至于百亿六欲天,百亿魔天,范围也不算小了。我们现在把学习的范围再缩小,缩小到我们现前生活环境,我们居住在这个地球,现在还没有能力到外太空别的星球去游览观光,这现在还做不到,科学技术还不行,但是在这个地球上可以利用现有的科学技术。资讯的发达,现在有卫星电视、网际网路,这个地球上无论是哪个地方发生一点什么小小的事情,讯息我们立刻就能收听到。我们出去旅行现在有飞机、有轮船,相当方便。这个世界上有一百多个不同的国家,更多的族群,以及不同的宗教、不同的文化,现在人常常利用假期、公余的时间,假期,观光旅游。但是,你要是学佛跟不学佛的人不一样,学佛的人随顺自然,绝对不破坏自然的法则。

  这个偈颂头一句『不坏无边境』,你要懂得你不能破坏,「佛法在世间,不坏世间法」。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法,不坏世间法,这是最高的原理原则,你要遵守。我们懂得这个原则,到一个国家地区去观光旅游,一定要遵守这个国家的传统,遵守这个国家的法律,他们传统的理念、传统的生活方式、传统的文化,我们要适应他,不能叫他适应我,这就叫不坏。如果不懂得这个原则,自己使性子要别人随顺我,我不愿意随顺他,这就是破坏人家的传统,这不是佛弟子。这是什么人?魔。魔是要别人随顺他,佛是能够随顺众生。十大愿王天天念「恒顺众生,随喜功德」。天天念,可是真正的意思,我看还是茫然,你没有理解,为什么?你没有做到。

  学佛就在生活里头学,每个国家地区不一样,在一个国家有许多不同的族群,每个族群都有他的传统,都有他的习惯规矩,我们还是要遵守,还是不能破坏。在中国五十六个不同的民族,确确实实他有他们的传统习俗,我们跟他往来要尊重,要了解,要学习,要尊重他们,他们欢喜会接纳你。你要不能随顺,他就感觉得你这个客人很难伺候,我们不欢迎,为什么?伺候不了。不同的宗教信仰也有不同的许许多多的规矩,甚至于礼节。再说得细一点,所谓是「家有家规,国有国法」,家家都有它传统的理念规矩,有他们自己的生活方式,细说是家家不一样。你到人家去作客能不能随顺?我们常讲客随主便,客人要随顺主人,不能叫主人随顺客人,那就喧宾夺主,这是不礼貌,这是不受人欢迎的。如果你是客人,主人还要随顺客人的话,这是对客人的尊敬,为什么尊敬?必有企图,或者是你有权势要巴结你,或者是你有财富,希望你帮忙。否则的话,他为什么会巴结你?巴结你是必定有企图。所以这是规矩,这是道理,可惜现在没有人教,天下大乱。你们现在学《弟子规》,《弟子规》里头就教,从小学习懂得尊重别人。

  佛菩萨能跟一切众生相处,什么原因?就是此地所讲的第三句『于有无所着』。他没有执着,他没有分别。没有执着、没有分别,跟任何分别执着都不冲突,所以好相处。你有你的分别执着,他有他的分别执着,互相不相让,冲突就发生了。冲突之发生,过失双方面都有,不能说哪一方面有过,哪一方面没有过,这个话说的不公平;两个都迷,两个都执着。

  所以,早年我念小学的时候,跟同学吵嘴打架常有的事情,老师一罚把两个都罚跪,我们念小学还有体罚。在那个时候明明我有理,他没有理,为什么我们两个一起处罚?心理不平衡,也没人讲这个道理。以后学佛才明白了,对的,一点都没错。两个好人不会吵架、不会争执,为什么?互相相让。一个好人,一个坏人,也不会吵架,也不会打架,为什么?好人会让坏人,你就打不起来。那个恶人要骂,骂他几句,他不还口,不会吵起来,顶多骂一个小时、骂两个小时,骂累了,不就算了!人家没有回应。你打他,你打他几下他不还手,不还手再就打不下去了,多少人在旁边看到,真的打不下去;那个还手愈打愈起劲。一个打人一个不还手,所以他打不起来。会吵起来,会打起来,两个人一样。受同等处分,对的,一点都没有错。小学老师他会这么做,他说不出道理出来。我们到佛门里才懂得,但是这个疑惑,你看看疑惑了十几二十年,这才恍然大悟。

  所以人往往只知道原谅自己责备别人,不能发现自己的过失。真的学佛的人跟人家不一样,学佛的人能够反省到内心的深处,把自己过失找出来。知道自己过失,这我常讲的这个人觉悟了,过是迷,他现在觉悟了,迷没有了;把过失改过来了,这叫修行。所以行是在解之后,觉后起修,不觉,你修什么?你没法子修。修行一定先觉后修,这个道理不能不懂。

  尤其是过团体生活的人,实在说,团体生活,最小的团体生活是家庭,妻子儿女,现在讲小家庭,在从前还有父母,甚至于还有祖父母,三代同堂。这是个小社会,小社会,你就要尊重传统,这个传统是家规!家规是谁制定的?前辈的祖宗们,他们制定的。只要你能够守住家规,你的家代代不衰。国有国法,开国的帝王建立政权,他制定一套法律、制度,为国为民。从前方东美先生常常跟我讲,至少讲过十几次,所以我的印象非常深刻。他说全世界宪法(就是治理国家的大法)都比不上《周礼》。《周礼》好,《周礼》是周朝国家的宪法,什么人制定的?周公。孔老夫子最尊敬的就是周公,周公是圣人,周朝的法律是他订的。方先生说,如果周朝后代都能遵守《周礼》上所说的,他说到今天还是周朝。可惜到周幽王、厉王的时候,这败家子不守祖宗的成法,把国家命脉送掉了,国家亡了,被别人取而代之了。这在历史上我们能看到。在中国历史确实周朝享国最久,八百年。我们对这个事情没有深入去研究,方老师知道,所以他非常非常佩服。

  那个时候我还年轻,二十几岁,他劝我要读,可是我在三礼里面,我喜欢《礼记》,《礼记》是杂志,《周礼》、《仪礼》,那时候虽然书是有,我那时候买了一套《十三经注疏》,所以这些书有,没有时间去读。现在这些典籍我们这图书馆里头很齐全。方先生这句话,我永远记得,这是世界上最好的一部法规,希望真正有志于政治的这些学者大德们,应当要留意,中国有这么好的一样东西。实在讲,这么好的一样东西,应当列入大学政治系里面的课程,让学生好好研究,对于近代制定法律的时候会给你很多启示,会给你很多智慧,这是我相信的。当然尤其是他立法的精神能教孔子五体投地,这不是大圣做不到,大圣讲大公无私。虽然是帝王,念念是为社会,念念是为人民着想,不是为自己。帝王发的心是为人民服务,不是作威作福欺压老百姓,如果他有这种行为,那就叫末代的皇帝,不会多久就会被别人推翻,人家取而代之。凡是遵守祖宗成法,真正为人民着想的、为人民服务的,都能够享国久远。

  中国的人民,可以说是全世界最善良的人民,何以见得?都懂得伦理道德,都知道安分守己,不作乱。这种效果就是在教育。家要兴旺,家教好,你家里头有好子孙、有传人,代代兴旺!国要好,国家要把教育办好,国家有好的人才,代代有人才出来。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中国传统的学说、传统的理念,跟佛法没有两样,真的是不谋而合,都是讲求随顺自然的法则。所以古时候这些法令规章依什么订的?依大自然的原理原则,不是个人的欲望、个人的嗜好,不是的。依个人的欲望、嗜好来制定法律,秦始皇三十年亡国。那就是自己享福作乐,不管人民死活,欺压百姓,奴役人民,三十年亡国。这是历史因果有证验,因果的检验,历史来检验,历史来作证明。

  做人,你就懂得这个道理,做人最重要的是尊重别人。尊重别人,你自己一定要修忍让。忍让是大德,为什么?忍让到最后就是无所着,会把你自己的妄想分别执着断得干干净净,你成佛了。不能忍让的原因是什么?分别执着非常严重,不肯让别人。要让别人,别人要让我,我可不能让他。谁占了便宜?肯让的人占便宜。不肯让的人,坚固的执着就是六道轮回的真因,坚固执着里面如果是伤害别人,那是三恶道的业因。人有这种情执,有这种毛病,自己并不知觉,自己认为他做的都是对的。如果这里头犯罪最严重的是障碍别人的法身慧命,或是有意,或是无意;有意是罪,无意是过,轻一等。

  罪的轻重,《了凡四训》里面讲得很好,看影响,影响的面有多大,影响的时间有多久。如果是破坏一个制度,那个麻烦大了,那个罪过就重了。这是大学问。佛门里面的典章制度,现在没人学了。过去出家人总要学习百丈大师的清规,清规是戒律的中国化,戒律的现代化。我讲现代、讲中国是讲唐朝时候,这个东西从印度传过来的。所以百丈大师的清规是本着佛陀戒律的精神,精神不变,里面那些条文那要改变了。条文要适合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依据佛陀教诲的精神,落实在中国;中国人应该怎样生活,应该怎样把佛陀教诲落实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所以方东美先生说这是革命,现在人讲的话是革命。佛法到中国来的时候进行整体的改革,完全跟中国人的生活方式融成一片,真正得佛法的精髓,不坏中国人的传统文化。马祖、百丈菩萨再来,《坛经》里头有授记,不是再来人做不出来,大智慧,大德大能。中国人有福。

  把佛陀的教育,原本释迦牟尼佛在世的时候就跟孔老夫子一样,私塾,私人办学,不过他徒众很多。孔老夫子徒众也多,史书里面记载他的学生三千人,释迦牟尼佛这个经书里面记载的,那是常随弟子,一千二百五十五人,在家弟子没算,在家弟子要算起来,人数肯定超过孔老夫子,决定不止三千。尤其是他老人家教学的时间长,四十九年,中国人算是年头到尾是五十年,孔老夫子教学只五年,释迦牟尼佛教学是孔子的十倍,在时间上讲,十倍。所以,世尊这一生的教学,受他教诲的人数几十万人应该是有。当时他也是周游列国,他的范围在五印度,那个时候周游是步行,没有现在这种交通工具。

  所以在这个地方,我们特别要注意的就是「不坏无边境」。无量无边的境界我们要尊重,我们不破坏。总是要记住佛教我们一个最高的原则,「菩萨所在之处,令一切众生生欢喜心」。众生要不欢喜,赶快退让,离开这个地方,让他欢喜。他欢喜你来,我就来了,他欢喜你去,我就赶快去了。这个很不容易做到,菩萨做到,诸佛如来做到。

  『而游诸亿剎』,此地讲的是亿剎,前面长行里面我们读到的娑婆世界邻次十剎,数目数量都是百亿,「百亿阎浮提,乃至百亿色究竟天」。菩萨跟我们完全不相同的地方就在第三句,「于有无所着」,「有」是一切万有,我们今天讲万事万物,没有丝毫执着。我们今天跟佛菩萨不一样的地方,我们就是处处都有分别、都有执着,而且分别执着非常严重,一步都不肯让人。纵然你胜了,很高兴很得意,果报在恶道,你输了,你没有赢。今天两个国家打战,这个国家打胜了,那个国家打败了,是不是真的胜?不见得。是不是真的败?也不见得。我们学佛的人知道不可以单单看这一世,你往后看,往后看生生世世冤冤相报没完没了,跟你讲两边都败了,苦不堪言。这一世你打赢,来世他打赢,再一世你又打赢,后一世他又打赢。你算个总帐上统统输,没有一个是赢家,全盘输了。谁赢?不打就赢了。

  不结冤仇,这个事情只有佛菩萨知道,六道凡夫里头不晓得。佛菩萨知道,一切众生,我们用现在的话说,是同一个生命共同体。所以忍让是自然的,忍让是性德,不肯让一步是完全迷失了自性。性德迷了之后就变成烦恼,觉悟之后又回归到性德。我们现在烦恼没有断,智慧没有开,没有觉悟,接受善知识的教诲,知道有这么一桩事情,尤其读了《华严经》,知道自心是不动智佛,从这个地方生起向往之心。我如何把自己的不动智佛找回来,我不再违背了,我不再迷失了。你只要肯走这个路,你的思想,你的言行,决定跟佛说的一样。你表现在外面,肯定是孝亲尊师,肯定是慈心十善,肯定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性德本来就是这样。照中国人来讲的话,你自自然然是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爱和平。这些字就是你的写照,就是你起心动念、处事待人接物的事实真相。

  你本来是个圣人,你本来是一尊佛,迷失了自性变成众生,思想言行跟自己的性德一百八十度的违反。所以起心动念无不是罪,感得来的三途地狱,还自以为得计,不知道自己错。我们应当学佛学菩萨于一切法无所着,这一句是不容易做到,为什么不容易做到?你不了解事实真相。为什么?古圣先贤把《般若心经》订在朝暮课诵里头,教你天天念,念一辈子你还没有觉悟,你说你的烦恼有多重。如果在《心经》里,哪一天真的一下觉悟了,你的行为就改变了。

  《心经》里面告诉我们事实真相,世出世间一切法里头,真的是「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一开头,「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世出世间哪一法不是五蕴?五蕴皆空,你还着什么?你还分别什么?不但分别执着落空了,连起心动念都落空。知道五蕴皆空,无我了,《金刚经》上讲的「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你就证得了。证得,这个相在不在呢?在。人的相在不在?也在。所有一切万物都在,那叫「不坏无边境,而游诸亿剎」,你在这游剎里头得大自在。所以清凉大师注解里面讲「不坏其相」,这一点是德行,尊重别人,敬爱别人,处处舍己为人。以智慧、以慈悲、以善巧方便帮助别人就是教化众生,帮助他破迷开悟,帮助他回头是岸,这是菩萨道,菩萨心,菩萨行。

  菩萨活在世间不为自己为众生,知道为众生才是为自己,因为自他是一体。我常常用身体做比喻,在身体里面,身体是法身、是大宇宙,我这个身体是我们身体里面的一根汗毛、一个细胞。我今天觉悟了,知道我这根汗毛、这个细胞是整个身体里头的一分子。可是我隔壁的汗毛、细胞它还不觉悟,它还在搞分裂、还在搞独立,大错特错。我觉悟了,我要去感化它,我要让它也明白。诸佛如来应化在世间,就是这么一桩事情。迷的时候,我是乘着业力而来的,是凡夫不自在;觉悟之后超凡入圣,觉悟之后我是乘愿再来的。业怎么样?业消了。业尽情空,转凡成圣。转凡成圣,我在这世间没有自己,一切为众生。一切为众生,你要是不能恒顺众生,你怎么能为众生?

  一个好老师教学生,首先要得到学生的信心,学生尊重你、学生信赖你、学生依靠你,你才成功。如果学生对你不相信,学生对你有成见,学生对你阳奉阴违,你想想看,你这个教学有什么意思?菩萨不尔,菩萨在这个环境里,他不教。他一定是以善巧方便来感化学生,让学生真有这个认知,真正有求学的心,有向上的心、有学好的心,他来了。菩萨教众生,至少有一个学生,认真教他,就教这一个人,其他很多很多人,旁听的,那不是当机的,至少有一个当机,这就叫「佛氏门中,不舍一人」。我们要深深体会这个意思,然后才能把自行化他这个工作做好,做得圆满,做得相应。现在时间到了。


大方广佛华严经(第一二一二集)

  诸位同学,请看「光明觉品」,令物思齐后面四首偈的第二首,顺序是第八首偈。我们将经文念一念:

  【诸佛如虚空。究竟常清净。忆念生欢喜。彼诸愿具足。】

  这一首是教导我们、劝告我们「念佛生喜」。前面跟诸位介绍过,后面四首偈是佛因,成佛的真因。希望九法界一切有缘众生,这我特别加个有缘,为什么?你没有看过《华严》,没有读过《华严》,没有听过《华严》,就是没有缘分,佛菩萨在《华严经》里面这些教诲你就接触不到。所以总在有缘才行。佛劝这些众生,有缘,我们要常常想到,想什么?想跟佛一样。思就是想,佛是诸佛如来,齐是跟他平等,向他看齐。向佛看齐,你就成了佛,向菩萨看齐,你就成了菩萨。有缘人最难能可贵的是直下承当,这个里头不能谦虚,「我不敢当,我怎么敢跟佛一样」,那你就永远做凡夫,你成不了佛。能成佛的人,佛如是我亦如是,他能够承当,这是诸佛如来希望见到的。

  成佛的真因,这四首偈说了四桩事情。第一桩事情是教我们放下,就是看破放下,这头一桩!了解事实真相,真相是什么?于有无所着。有是法界、是法相,经典里面常常讲的十法界依正庄严,不但对十法界依正庄严不着相,离分别执着,就是对华藏、对极乐、对一真法界亦如是,也不会把这些东西放在心上,为什么?因为你明白了,你看破了。「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般若经》上这句话没有说除华藏、极乐以外,没有这个说法;除一真法界之外,没有这个说法。没有这个说法,就是世出世间一切法统统包括在其中,「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世出世间法相都一样,你可以受用,你不能取着。你能受用它,你不能够占有,不能够据为己有;那你就错了,据为己有怎么样?你着了相了,这一着相你的四相具足。我相,谁取着?我取。谁占有?我占有。那个我就从这里生起来了。四相具足,你是道道地地的凡夫。

  凡夫是九法界众生。九法界,六道叫内凡,四圣法界叫外凡,还是凡夫。内凡我执非常严重,所以出不了六道;外凡把这身不再执着了,不再执着这个身是我了。他还执着什么?能够思惟想象的这个是我。西方哲学家说:我思故我在。这比一般人高一级了,一般人执着身是我,他晓得身不是我。这就是一般人执着什么?像中国人讲的灵魂才是我,肉身不是我。肉身是我灵魂所寄托之处,是属于我所,我所有的,那不是我。九法界众生在佛法里面讲,不讲灵魂讲神识,一般讲阿赖耶识。执着阿赖耶识是我,这出不了十法界;什么时候知道阿赖耶识也不是我,你才能脱离十法界。所以决定不能执着,决定不能分别。起心动念是惑,分别是业,执着是苦。这是佛法里常说的迷惑、造业、受苦,讲惑业苦!你们想想看是不是这样的?

  于一切法,世出世间一切法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你本来是如如佛。一切众生与诸佛如来无二无别,所以《华严》在此地真的是教导我们,你自己要承认,你要肯定,你本来是不动智佛。不动智佛就是法性,就是自性,经上讲的「当人」,当人是自己,自己的真心,自己的真如本性。自己真如本性是什么样子?宗门大德,这大彻大悟的人说「说似一物即不中」。说不出来真如本性是什么样子,没得比!这世间什么东西,没有东西能跟它相似的,说不上来。可是如来真是高明,高明极了,他用四个字说出这个样子,你的真心、本性、法性,这个样子是「不动智佛」,四个字,把它的样子说出来了。它的体不动。

  我们会起心动念,这起心动念是什么?动了,这一动就把自己的真心本性迷了,这一动就把自己真心本性变成了阿赖耶。「无明不觉生三细,境界为缘长六粗」,你要问什么时候起的无明?什么理由起的无明?你要问什么时候,根本没有时间,也没有空间,现在说这个话大家有个概念了,科学家讲在某种条件之下,空间等于零,时间也等于零。什么条件之下?一真这个条件之下。就是说你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了,在这种状况之下,没有时间,没有空间。没有空间就是没有远近,没有距离;没有时间就是没有先后,没有过去,没有未来。「十世古今,不离当念」,当前这一念,所以在一念之下没有空间、没有时间。

  诸位要晓得我们念佛修的是什么?直截了当就修这一念。《弥陀经》上讲的「一心不乱」,我们就是修这个。为什么修不成?修不成,你六根对六尘境界你就是起心动念分别执着,所以你怎么修你也修不成,道理在这里。这个意思就是说你怎么放都放不下,为什么放不下?你没有看破,你不了解事实真相,你把根尘识都当作是真的,实际上你被根尘识欺骗了,根尘识是梦幻泡影,虚妄不实。所以佛给你讲真话,「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大道简单明了一点都不复杂。诸佛菩萨(这菩萨是法身菩萨)他们跟九法界六道凡夫不一样,不一样在哪里?就是他们在一切万物当中,他能够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除此之外没有两样,完全相同。他只要不分别、不执着,他就得正受,佛经上的名词叫三昧。这个正受是正常的享受,正受里面没有生灭,一切法不生不灭,不来不去,不常不断,不一不异,这叫真正超越六道,超越十法界。我们一般讲你已经入了一真法界。现前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人讲这有什么灾难、这世界末日,统统没有了。

  消灾免难从哪里消?从自己内心里面消灭,真正消灭,彻底的消灭,究竟的消灭,消灾免难。我们不能不懂这个道理,不能不在这里用功夫。所以真正用功的人,这是古来不管是哪个宗派,祖师大德常常教导学人,从根本修,上根利智的人从根本修。根本是什么?起心动念。怎么修法?不起心不动念,这就是根本。不起心不动念,你们想想看还有分别执着吗?分别执着是从起心动念来的,不起心不动念哪里有分别、哪里有执着!跟大家一样享受,享受什么?饥来吃饭,困来眠。这是跟大家一般享受,没有两样!肚子饿了,你要晓得吃饭,我也要吃饭。困了、疲倦了,你想睡我也想睡。除了饥来吃饭困来眠,还有没有事?没事了。你们想想过来人的那个味道,细心去观察他的境界,他得大自在。看原子弹爆炸就像看放烟火一样,自然现象!原子弹爆炸有什么了不起,天文学家在天文望远镜里面观察到星球爆炸。原子弹爆炸跟星球爆炸,岂不是小巫见大巫!自然现象,自然景观,这才叫真正超越。

  人生很短促,能把境界提升到这样的一层,你有成就了,这一生真的没有白来了。生生世世都迷惑颠倒,都没有搞清楚,这一生可搞清楚、搞明白了。所以于一切法不再执着、不再分别了,随缘度日,随缘是最自在的。「恒顺众生,随喜功德」,普贤十愿天天念,他不会用,要学着会用。头一个要学着「礼敬诸佛」,除我之外,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统统是诸佛,是真佛不是假佛。绝对不是说我把他当作佛,你把他当作佛,你还有分别执着,你没有离开四相。换句话说,你的功夫不得力,你入不了华严境界,你跟诸佛菩萨还是不一样。怎么样把分别执着断掉,你跟佛菩萨就没有两样。为什么你要起分别执着?

  我们看看今天这一首,念佛生喜。『诸佛如虚空,究竟常清净』。这两句看破了,清凉大师在注解里面说「上半所念」,就是第一句、第二句。「法身显故,如空永常,解脱累亡,如空清净」。累就是烦恼,亡是断掉了。累,你要晓得烦恼就是妄想分别执着劳累身心,称它作烦恼;执着叫见思烦恼,分别,尘沙烦恼,妄想是无明烦恼。我不常讲妄想,我把它换成一句,妄想是什么?是起心动念。我这样讲大家会听得更清楚、更明白,起心动念就是妄想,无明烦恼。不起心不动念,无明断了,不分别,尘沙断了,不执着,见思断了。累这个烦恼亡,烦恼断掉你就证得解脱了,大自在、大自由,自由自在!是你烦恼的累赘没有了。这个时候你得清净,如空清净,虚空,什么都没有,清净!

  佛是什么?佛是法身。法性无性,法身如幻,他这个地方讲如空,法身如空所以永常。佛在经上给我们说,说得很多,佛说的是什么?不生不灭,《中观论》上讲的,不常不断,不一不异,不来不去。《中观》里面讲八个不,八个不总起来,永常,这是诸法实相。法身在哪里?《华严经》上告诉我们,法、报、应三身一体,一即是三,三即是一,我们现在这个身,给你说实话,这个身的体是法身,法性所现。体是法身。相?相是业报身。为什么说业报身?你的妄想分别执着没断,就叫做业报身。那在如来,在法身菩萨、在诸佛如来分上?他的身相,像释迦牟尼佛当年住世,跟我们不是一样的他也是父母所生,为我们所示现的,你得要晓得跟我们是一样的身体。这个身之体是法身,相?相是报身。什么是报身?你就想到不动智佛,不动是法身是体,是法性,是体;智,智是报身。我们是业,我们没有智,我们是业报,他是报身,他是智慧报身。这讲相。用,作用?作用,他觉我们迷,觉叫佛,迷叫凡夫。这里头的关键就在智,智是般若,能不能转境界关键在智。我这些话大家要细细去听,你就会听懂。

  所以我们今天求什么?求智慧。智慧是自性里头本来具足的,到哪里求?我们的智慧现在迷了,起惑、造业、受报,迷了!那智慧怎么求法?只要不动,智慧就现前。我们要想什么方法,他不动,不动是定,定能生慧,不动就生智,智作用就是佛,不动智佛。一切诸佛如来是不动智佛,一切法身菩萨也是不动智佛,六道所有众生各个都是不动智佛。但是六道众生迷了,他的不动智佛并没有丝毫伤害,所谓是「在圣不增,在凡不减」。诸佛菩萨尊重你的不动智佛,所以对你礼敬、对你赞叹、对你供养,普贤菩萨十愿前面三愿;法身菩萨平等的修学,自然的流露,一切恭敬,儒家讲「毋不敬」。

  会修行的人,那个修行核心,十大愿王哪一愿是核心?我们现前修行人,「忏悔业障」这一愿是核心,这个总得要知道。你抓到这个中心你才能够完成,才能真修。我对人对事对物没有恭敬心,我赶快要忏悔。没有恭敬心是什么?我迷了,我的性德被障碍了。被什么障碍了?被我自己的惑业苦障碍住了,外头没事。善财童子一生怎么样修行证果的?一生当中圆满菩提没有别的,他就是抓到了忏悔业障。我对这个人,我不喜欢他,我讨厌他;与他不相干,我的业障现前。真正会修行的人是修自己,连儒家孟夫子都说反求诸己。他说「行有不得,反求诸己」。用在修道,这句话一样是非常正确的,一点错误都没有。我道业不能成就,以最低的标准来说,我念佛功夫不能成片,我求往生没有把握,原因在哪里?原因不在外面,原因在自己,业障没消除。

  什么是业障?不敬,第一个业障。我没有办法做到一切恭敬,我的业障不能消除。什么时候你的业障尽了,你自自然然对一切众生有恭敬心,那叫「礼敬诸佛」。所以礼敬诸佛帮我们消业障,也帮助我们、提醒我们,我们有没有业障。我现在不要说我们,我们这个范围太广了也太乱了,我自己。我自己有没有业障?我要反省我对人有没有不敬?对一切人、一切众生,纵然是对无恶不作的地狱众生,我对他敬不敬?因为恭敬就是没有业障。无恶不作,你对他恭敬什么?我敬他的法性,就是我敬他的不动智佛。他是不动智佛,他现在自己迷了,不能因迷我就不敬,那个错误。就好象一个人,那个人是好人,喝酒酒醉了,酒醉了发酒疯,不能因为他酒醉,你就说他不是个好人,这个自己没有德行。他过一会清醒过来之后,他就恢复正常了。他发酒疯他自己并不知道,人家告诉他,他生惭愧心,他是佛,他是好人。所以肯定人性本善。

  人之初性本善,这是大圣大贤肯定一切人,人性本善。佛法讲的范围更大,「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一切众生本来成佛」,《华严》、《圆觉》上说的。本来成佛就是不动智佛,你怎么能不敬?敬别人的不动智佛就是敬自己的不动智佛,自他是一不是二,不动智佛是法性佛。「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不动智佛是法身佛。单讲不动是法性,单讲智佛是法身。我把这四个字讲得很清楚,「不动」是法性,「智」是佛性,「佛」是法身,法身佛,这是一切众生本来面目。问题只是在觉迷,诸佛如来法身菩萨他觉,觉而不迷,清清楚楚,所以具足万德万能。普贤菩萨将万德万能归纳为十大纲领,就是十大德能,这就是普贤十愿;文殊菩萨把万德万能归纳为十波罗蜜。你如果真的觉悟了,业障消除了,你起心动念、言语造作决定是普贤十愿、文殊十波罗蜜,为什么?你自己本性里面的德能自自然然流出来,不是学的,不是有意思做的,一丝毫意思都没有夹杂当中,自自然然的。你欢喜布施,你欢喜持戒,欢喜修忍辱、精进、般若、方便、愿、力、智,你自自然然是礼敬、称赞、供养,你自自然然天天在修忏悔业障。

 成了佛之后,还是在修忏悔业障。为什么?做给没成佛人看。自己没有证到圆满的佛果,等觉菩萨天天在修忏悔业障;学成佛之后,天天修忏悔业障,那是广度众生,那叫大慈大悲的流露,永远没有休止的。见到别人的好事,决定没有嫉妒,修随喜功德,随喜是对治嫉妒障碍的。决定没有嫉妒,决定没有障碍,全心全力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请转法轮,请佛住世」,你们诸位想想,他自然的就是这样子。

  请转法轮,请佛住世,成就众生。我们今天讲培养人才,你要成就人。学讲经在哪里学?上台去学,不上台你怎么会学会。你要鼓励他,你要帮助他,请转法轮。他修行有成就,已经契入境界了,要请他住世。他的德行学问成就了,他能够教化这一方众生,教化不是短时期的,短时期哪能成就人?教化的成就能够收到效果,没有别的长时熏修。这个善知识要长住在这个地方,天天教导我们。我们这些做学生的人,根利的、烦恼轻的、善根深厚的也得要十年才真正扎根,真正有成就。这个成就是什么?不受诱惑。那就是说顺境善缘不生贪恋,逆境恶缘不起瞋恚,这叫成就。就是他真放下了,真正看破放下标准在此地。你是不是个善知识标准在这个地方。

  善缘,好的人事(人事环境),好的物质生活环境,你在这个地方生贪爱,你没有功夫,你是凡夫。不好的生活环境,不好的人事环境,你生瞋恚,这都是真正的凡夫。所以看自己有没有成就,你用这个标准勘验自己,常常反省,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你看看别人有没有成就,你也用这个标准来观察。你看他在顺境界里面,他是怎么样个态度,顺境里头得意忘形是凡夫。所以无论是顺境、是逆境,善缘恶缘,你的不动智佛现前,成就了,如如不动,叫八风吹不动。人学到不会被外面境界转,你不被外境转,你就能转境界。《楞严经》上说的「若能转物,则同如来」,你要学会转境界,不要被境界转。现在人担心灾难,你能转境界,灾难不就没有了,这才是真正消灾免难,妙诀!不可以躲避。古人讲的是福不是祸,是祸躲不过。你要学佛菩萨这个本事,转境界不为境界所转。用什么方法?念佛这个方法比什么都妙。

  所以《华严》到最后总归念佛法门,你看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第一位善知识德云比丘,《四十华严》叫吉祥云比丘,教他什么法门?念佛法门。念什么佛?念阿弥陀佛。吉祥云比丘他修般舟三昧,般舟三昧是专念阿弥陀佛求生西方净土,最后到第五十三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我就是看这两段经文才回心真正归净土,才知道净土法门不可思议,无比殊胜。你看一个头一个尾,你就晓得善财修什么法门,念阿弥陀佛求生极乐世界。

  『忆念生欢喜』,你从念佛法门里面会开悟,会大彻大悟,放下身心世界。『彼诸愿具足』,这个「诸愿」是菩萨的大愿、诸佛的弘愿,统统具足,从念佛法门得到具足。他这个注解里头,「下半能念,忆持明记,故喜生愿足」。注解的文字不多,注得好,讲得非常非常的圆满。现在时间到了。

  诸位同学,请接着看偈颂第九首:

  【一一地狱中。经于无量劫。为度众生故。而能忍是苦。】

  清凉大师给我们提示是「亡苦济物」。我们读这首偈,看到清凉大师的开示,我们的感触非常非常之深。这首偈实实在在讲是讲我们现实的社会。现实这个社会要是依天台大师所讲的,百界千如。他老人家讲十法界每一法界里面都具足十法界。譬如人法界,人法界里面有佛,有佛法界。谁是佛法界?释迦牟尼佛当年出生在这个世间是不是佛法界?是,人中之佛,这是我们大家肯定的。诸佛如来示现在我们这个世间是佛法界,不是真正的人间,人中之佛。在我们中国历史上所记载的,就是暴露身分的,智者大师,释迦牟尼佛应化来的,人法界里面的佛法界,善导大师、永明延寿大师是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再来的,人法界里面的佛法界。寒山、拾得是文殊、普贤化身来的,布袋和尚是弥勒菩萨化身来的,人法界里面的菩萨法界。声闻、缘觉、诸天在祖师大德里面就很多,人法界里面缘觉法界、声闻法界、诸天法界。有造作恶业的,恶习气非常严重的,有愚痴的,愚痴的是畜生法界,没有能力辨别是非邪正,这是痴;贪而无厌的是饿鬼法界;嫉妒、瞋恚非常重的,报复心非常强的,地狱法界。这一看人中就有十法界。

  我们现前这个社会,在十法界里头对比大概地狱法界最多。现在的人不知道伦理道德,没有善意、没有善心,起心动念无不是损人利己,有意无意都是伤害别人,所造作的恶业,三途地狱。我们今天就生在这里头。我们生在这个时代,天台大师讲的十法界,我是在哪一界?自己想一想,如果说你是佛,你是菩萨,那么后头两句说『为度众生故,而能忍是苦』。你能不能忍?忍什么样的苦?菩萨教化众生,众生侮辱菩萨,你能不能忍?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也是忍辱负重。诸位要是细心多看看经典,《大藏经》里面大乘小乘,你看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嫉妒他的人、毁谤他的人、陷害他的人、障碍他的人,此起彼落,很多。世尊能忍受,不跟他们计较,要跟他们计较,那就不能度众生。这个世间众生,在那个时候佛在地藏会里面就说:阎浮提众生刚强难化,这话佛说的,「起心动念,无不是罪」。现在事隔三千年,三千年今天的社会跟释迦牟尼佛当时社会做比较,你们诸位心里想想就明白了。

  现前这个社会众生造这些恶业,嫉妒、毁谤、障碍,超过世尊那个时代百倍都不止。你能忍受得了吗?你要是菩萨就能忍受,菩萨修忍辱波罗蜜,你不是菩萨你不能忍受。我们发心要向菩萨看齐,要学习菩萨,头一条你就得修忍辱波罗蜜。《金刚经》上世尊告诉我们「一切法得成于忍」。这个范围大,一切法。一切世出世间法你要想成就,秘诀就是一个字,忍。尤其是对人,古人常讲「做事难做人更难」。为什么跟人家处不好?不能忍。你要是能忍,什么事都没有了,一切都化解了;不能忍,不能让,许许多多的好事不能成就。

  好事的成就,要记住古人一句教训的话,委曲求全。你要不受委曲,你就收不到圆满的成就;你要想做到圆满成就,你懂得委曲求全都在一个忍字。菩萨应化在世间,没有别的就是受苦受难。为什么受苦受难?为教化众生。你不能忍,我能忍,你受不了,我受得了,我做给你看。这就是教学,身教不是言教,言教没人听、没人相信。所以我常讲,必须你自己做到,然后你才说到,人家会相信你。你自己会讲做不到,人家不相信你,背后还批评你:说得很好听,做不到!实际上,他自己本身也做不到,他忘掉了,他讽刺你做不到。这个就是造罪业。你说造什么罪业?他真的没做到。这个罪业是影响一些真正发心学习的人,听到你对老师这个批评,他对老师丧失信心,他退转了,你那个罪从这个地方结的,你叫多少人退心。换句话说,你有没有办法帮他们建立信心,带他们走上正道?如果你没有,甚至于你还不如你所糟蹋毁谤的这个人,那这个因果你可背大了。造这种业是人间地狱。

  『一一地狱中,经于无量劫』,这是真的,一点都不假。时间是从妄想分别执着里头变现出来的,只要妄想分别执着没有放下、没有断掉,就有时间,就有空间,就有无量劫。妄想分别执着断掉了,念劫圆融,这个时间空间才消失掉,你的业障才真正消尽了。所以不读大乘,不学大乘,真的是没有智慧。古人讲的「不学则不智,不教则不仁」,仁是仁慈,佛法讲慈悲。你要不肯教别人、帮助别人,你没有慈悲心,你自己不学,你没智慧。修学的重点在忏悔,没有别的,天天忏除业障。为什么?这佛经所讲得很清楚,你本来是不动智佛,你本来智慧圆满,跟诸佛如来一样,德能相好圆满跟诸佛如来也一样,一丝毫差别都没有。今天会变成这个样子,就是因为你有妄想分别执着造成现在这个样子。怎么样恢复?忏悔业障,你的智慧德能相好就恢复了。

  所以,我们自己每天反省自己道业有没有进步。从什么地方去检验自己的功夫?从处事待人接物。以前我看这个人很讨厌,现在不讨厌他了,进步了;以前不讨厌,现在我看到他能接受,欢喜他了,进步了;现在不但不讨厌,还欢喜,我现在更尊重他,那你更进步了。从这些地方看自己的智慧德行有没有向上提升,在这里检点。为什么我不能跟人相处?这是我的大病。那个不动智佛与遍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都能和睦相处,上跟一切诸佛,下跟地狱众生,平等平等,无二无别。诸佛如来不过是觉悟的众生而已,三途地狱不过是迷了自性的诸佛而已。生佛平等!

  你能看出一切众生各个都是不动智佛?什么时候你能看到这一点,《华严经》作证明,你入了信解菩萨位。信解菩萨位就是大乘圆教初信位的菩萨。三界八十八品见惑你不断自然没有了,身见、边见、见取见、戒取见、邪见都没有了。大乘比小乘高明,小乘一样一样断,佛讲比那个拦截四十里瀑流还要艰难。大乘比小乘方便太多了,你看不断自己没有了。这就是你肯定一切众生皆是不动智佛。自己自信自己是不动智佛,一切众生各个都是不动智佛,普贤菩萨十大愿王的学习落实了。你没有这个境界,普贤菩萨十大愿王是菩萨的,不是你自己的,你自己天天念也没用处,没有一句你能做到。关键都在不肯承认自心是不动智佛,所以你长劫轮回,你脱离不了六道。

  如果烦恼习气重,你脱离不了三恶道。要依照佛经里面意思来说,你前生是从三恶道来,你带着有三恶道的习气,虽然这一生当中你得人身,可是你的习气毛病统统发作,发作完了之后,还回到恶道。这个事情大家细细读《地藏经》你就明白了。《地藏经》上讲得很清楚。这个样子,恶道、人间不晓得经过多少次的反复,慢慢把恶道习气渐渐淘汰掉,你才能向上提升。每一个向上提升的人都有这样的经历,所以这种现象是很自然的现象,很正常的现象。在这个过程当中,最难得的、最幸运的是得人身遇佛法,无比的幸运。

  其实六道里头除无色界天之外,哪一道都有佛菩萨应化在其中。为什么说人道可贵?这话怎么讲法?人道是苦多乐少容易觉悟,道理在此地。天上,虽然佛菩萨教化,天上是乐多苦少,天人没有求出离的心,他生活过得很舒服,很自在!你说西方极乐世界好,他说我这里现在不错,我这里不比极乐世界差。没有意思求往生。三恶道太苦,苦到连一口气都喘不过来,你叫他学佛,他摇摇头:我没有时间。人道是苦乐参半,苦多乐少,容易觉悟。菩萨示现成佛都选择在人道,不在余道,这个里头就有道理在。

  江逸子老师画地狱变相图,他告诉我:这个画好画。我说:为什么?现在社会就是人间地狱,天天看,天天接触,好画。西方极乐世界图难画,为什么?没去过,没有见到过。要读经,要读很多参考资料,要细心去体会。他画西方极乐世界图就是真正在修净土,图画成功了,他净土就成就了,不可思议。所以他这个图画出来,我们要把它大量的翻印流通。天天看西方极乐世界图,这就是念佛。这是什么念佛?《十六观经》里面讲的观像念佛。你看西方极乐世界这个图像,把这个印象深深的印到你阿赖耶识里头去,你发愿求生净土就行了,观像念佛。他在作画的时候是观想念佛。希望同学要明白这个道理,希望真正发心想学佛,想往生。

  诸位要知道真正求愿往生,你不是凡夫,你是菩萨。阿弥陀佛、观音、势至,念念帮助法界虚空界一切苦难众生,那是我们的榜样。千手观音一切时、一切处在提醒我们,应以什么身得度他就现什么身,这个意思是什么?这个意思是随缘。没有自己的成见,你喜欢什么相,我就现什么相,随你。「恒顺众生,随喜功德」,普贤菩萨教,观世音菩萨落实,做出来给我们看,不是叫众生随我。众生随我,观世音菩萨就一个相,不必现三十二相。你看到这幅相,你懂不懂意思?

  菩萨恒顺众生,恒顺,恒是永远的随顺众生,永远都是随缘而不攀缘。攀缘是什么?攀缘是自己为主,这是佛法不许的,你要问佛法为什么不许?自我为主是增长我执、增长我见。你不是要破我执、破我见吗?你的我执、我见天天增长,你还能破得了吗?我见、我相不能破,大乘教里面初信位的菩萨你都得不到,你还搞什么?所以你念佛功夫不得力,你念佛功夫不能成片,原因在这里。你能够放弃自己的成见,恒顺一切众生,你自己得大利益。放弃成见就是放下我执,放下我见,你看看你还得了吗?这一放下你就转凡成圣了。你虽然还在六道里面,你已经是成圣人了,你要是大圣,那就学《华严经》里面这诸菩萨,为一切众生受苦受难。

  为一切众生受苦受难,这里头你一定要懂得苦难从哪里来?众生给你的。从释迦牟尼佛开始,往后佛的这些弟子、祖师大德们示现教化众生,哪一个不受众生的糟蹋,受众生的毁谤、侮辱,甚至于陷害,你要能受得了。众生加给你一切的苦难,你欢喜接受,不生瞋恚,不生报复,还是以大慈大悲对待这些众生。这些众生我们常讲,无始劫来的冤亲债主,他加给我苦难,我统统接受没有一点怨恨心,这个怨结一笔勾消了。这是佛菩萨教导我们消业障的不二法门。如果你不能接受,不能接受那是冤冤相报没完没了,你念佛纵然念得成就了,想往生,临终时候他来扰乱,他来障碍,他决定不让你往生。为什么?你要往生了,他没有办法报复,一定把你拖回在六道里面,他要报仇;你害他的命,他要向你讨命,你骗他的钱,他要叫你还债。欠钱的还钱,欠命的还命,你怎么能走得掉!你懂这个道理吗?你了解这事实真相吗?

  所以,菩萨在这个世间弘法利生,受苦受难,不是白受的,对自己来讲消业障。菩萨还有业障吗?有!没有业障就成佛了。等觉菩萨还有一品生相无明没有破,那就是他的业障,这个业障在一般来讲那是最轻的、最薄的;最轻最薄它障碍你成佛,还是要把它消掉。消业障到哪里去消最快速、最究竟?无过到三途六道。为什么?三途六道造恶业的众生多。换句话说,找你麻烦的人多,毁谤你的人多,侮辱你的人多,陷害你的人多,这消业障消得最快了。所以菩萨愿意到最苦的地方去度化众生,自他两利。你的示现,你的教学,帮助众生开悟,利他,自己消业。过去生中无量劫来的冤亲债主,不期而遇,你会遇到他们,遇到他们时候,他们阿赖耶识里头恶业种子起现行,消自己的业障。所以菩萨不度众生绝对不能成佛,你懂得什么原因,你把这些都听清楚、听明白了,你就恍然大悟自己无量劫来的业障消不了,自己的功德不能累积;帮助别人断恶修善,帮助别人转迷为悟,这是你的功德,积功累德。你看一面积功累德,一面消自己业障,消自己业障同时就在那里积功累德。

  你真正做到了不憎恶人,不念旧恶,你能够原谅一切不善的众生,这是大德。自性本具的智慧德相从哪里显?从这个地方显露出来。你自己晓得你自己在什么境界上,不要去问人,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如果在这个境界里面觉得还受不了,还有怨恨,还有不平,那就不行,那你的功夫就毫无进步。如果发脾气、发怒,不但没有进步,你退转。儒家教人「克己复礼」,人不能不学着克服自己的烦恼习气,人不可以不断除自己的恶业。所以,上上根人他修忏悔法,他修断烦恼,从起心动念处着手,必须让自己的恶念不生,高明到极处。但是这一种修行法,老实说法身菩萨才能做到,我们凡夫做不到。凡夫能够从不分别、不执着上面来下手,功夫就相当得力了。尤其我们是初学,初学的是应当从不执着,你能不执着就能恒顺众生,执着不能恒顺。

  执着是什么?是一定要别人随顺我,我不会随顺别人。别人随顺我,我自己很得意,但是亏已经吃大了,刚才说过了,增长我见,增长我执。我见我执增长,这是轮回的根,出离不了轮回,不能证果。小乘初果,大乘菩萨初信位,你永远得不到。为什么?你要得到这个果位,要破我执。你的我执非常坚固,而且天天增长,所以圣位你得不到。纵然你能做到破迷开悟,你不能转凡成圣。破迷开悟是什么?这道理我明白了,方法我也明白了,我做不到,所以你不能转凡成圣。如果你学净土法门,你在临命终时,那一剎那的时间把自己分别执着控制住了、伏住了,这一句佛号或者有人给你助念提醒你,这时候伏住了,这能往生,生凡圣同居土。如果你能够修于一切法中不执着了,放弃自己成见,能随顺别人,放弃自己的分别,你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生方便有余土,品位高得太多了!从凡圣同居土跳到方便有余土,你想想看哪一个是占便宜,哪个是吃亏?这不是明明白白的摆在面前!占便宜的是自己不是别人。随顺自己烦恼习气,你眼前以为很得志,增长贡高我慢,其实吃了大亏,出不了六道轮回,即使侥幸往生也是凡圣同居土下三辈往生。

  所以这首偈,诸菩萨们修行是在九法界,但是这个偈的境界很明显的给我们讲这是六道。而且六道里面选择地狱,最苦的这一道,迷得最深的这一道,业障习气最重的这一道,菩萨在这里头最难度的这一道,举这个做例子。地狱道你能够忍受,还有什么不能忍受?你看看佛菩萨教导我们,确实菩萨能忍受地狱苦,跟地狱众生和光同尘。令地狱众生亲近佛菩萨得到安慰,顺从佛菩萨的教诲,从地狱里能够超生。我们这些年来接触一些灵媒,从他们那里得到一些讯息,确实有地狱众生往生极乐世界。饿鬼、畜生里面念佛往生的就更多了,反而人间还不如他们,这个现象非常奇怪。这里头不无道理,理太深了,我们凡夫见不到。大乘经教里头不是没有,而且说得很多,我们看不懂,摆在面前都看不出来。《华严经》这些经文偈颂字字句句都含无量义,你能够体会多少?为什么不能体会?简单的说,粗心大意。这是许许多多因素里头第一个因素,你的心太粗了,你的念头太杂了。所以虽然接触到,看到、听到了,体会不到里面的精义,精华的义趣,你体会不到。

  菩萨在地狱里头修行,跟极苦的众生在一起,迷惑颠倒最严重的地狱众生不知道伦理,不认识道德。「起心动念,无不是罪」这句话怎么说?起心动念与十恶业相应,他不与十善相应,他与十恶相应;身造杀盗淫,口,妄语、两舌、绮语、恶口,意充满了贪瞋痴。五逆十恶,这是地狱中人。菩萨在这个里头教化这样的众生,磨炼自己,考验自己,时间多长?经于无量劫。菩萨要在这里头把自己的烦恼习气断尽,在这个里头接受磨炼,真正磨的是又光又圆,就像炼钢一样,一丝毫杂质都没有了,纯钢炼出来了。愿意在这里头锻炼,终极的目标是为了实现第一愿,「众生无边誓愿度」。你要想度无量无边众生,你要把烦恼习气淘汰尽,「烦恼无尽誓愿断」。所以六道里头断烦恼,三善道断贪痴烦恼,三恶道断瞋恚烦恼,来这个地方就是断烦恼的。这是大道理,这是无比精深的道理。

  学佛的人还没有成佛,就是菩萨都不例外,天天在锻炼。所以你一定要有很高度的警觉,顺境善缘不起贪痴,逆境恶缘不生瞋恚。我在这干什么?我天天做的功夫,断贪瞋痴慢疑,于一切法不执着,不分别、不执着破自己的见惑。像我们现在是凡夫,一品惑都没有断,我们今天最重要是断见思烦恼,错误的见解,错误的思想,要在生活当中真正省悟过来,真正回过头来,这样才能成就。好,现在时间到了。


大方广佛华严经(第一二一三集)

  诸位同学,请看最后这一首偈:

  【不惜于身命。常护诸佛法。无我心调柔。能得如来道。】

  这后面四首偈「令物思齐」,清凉大师告诉我们这四桩事情是菩萨修行成佛的真因。第一就是要学放下,世出世法一切时、一切处、一切境缘之中没有一样放不下,就是我们平常讲的看破放下,第一首的大意。

  第二首教我们念佛,用清净心念佛。净宗祖师大德常常教人,「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大势至圆通章」里面的话。我们念佛,修净土法门天天念佛,念的不得力,经上这个偈子,要用这个偈子里面的方法念佛,你肯定得一心不乱,不是普通的一心,净宗所讲的得理一心不乱。为什么?这种念佛与法性相应,也就是说像这个经里所讲的与不动智佛相应。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理一心不乱。我们念佛,说实在话只学了念佛的形式,实质的内容是一无所知。念佛,佛是什么不知道,着相念佛。偈子里头教给我们,「诸佛如虚空,究竟常清净」。前面说得很清楚,这是法性佛,法身佛,诸佛如来三身一体,一即是三,三即是一,所以要用清净心。清净到什么程度?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这一句佛号清清楚楚,字字分明,从心里面生出来,口里头念出来,耳朵听进去。这是古来祖师大德传授给我们的方法。「究竟常清净」,这样忆念与佛就相应,声声佛号与不动智佛全都相应了,他怎么不生欢喜!这个欢喜就是法喜充满,感应道交不可思议。

  第三个是教我们要发大慈悲心,佛法是「慈悲为本,方便为门」,不怕苦难,帮助苦难众生是佛菩萨唯一的一桩大事。极乐世界乐,六道苦。佛菩萨为什么到六道来?不到六道,六道里面这些苦众生没法子得度,你要度他,你一定要到他那里去。就如同我们这个世间落后的地区,贫困多灾多难的地区,那个地方的人很苦需要人帮助。在这一点,我们不能不佩服基督教徒,天主教徒,他们做得最多,没有人愿意去的地方,他们去。

  上一次我们去访问新几内亚,有人给我讲,看到他们那些人真正就想到所谓「人间地狱」。没得吃,没得穿,你看小孩都是全身赤裸,大人围一块布,你看那个样子,原始人,完全没有开化。居住的那些房舍多么简陋,简陋到不能再简陋了,几块木头,几张铁皮钉一钉那就是他的房屋;没有工作,你看一群一群在树下、在水边,没有事情做,没有受过教育,苦不堪言。我们看到天主教徒,基督教徒,伊斯兰的教徒,在那边办些学校、医院帮助他们。我们去看了很感动,我们捐一点钱帮助他们算什么,钱财是身外之物,外财布施,人家是用内财布施,到那里去为他们服务。我去看他们学校教什么课程?教烹饪,教做家事,学习这些。学这些至少他会做东西吃了,在这个社会上他也能找到工作了。富有的人家需要请几个人在家里帮忙,他会做饭,他会缝衣服,他会做家事,他能找到雇主,他能够生活得下去,还可以改善他的生活。我去看学校是看这一种学校,教他们做手工艺,很原始。像这样落后苦难的地方,佛教徒没有,佛教徒养尊处优吃不了这个苦,看到那些人的时候掩着鼻子走过去,慈悲心何在?天天讲的「慈悲为本,方便为门」,在这个时候慈悲心何在?远远比不上天主教徒、基督教徒。

  我在新加坡,有一年天主教组织一个医疗队到非洲去义诊。那个地方都是很原始、很落后的地区,人民没得吃,没得穿,没有医疗设备,生病的人很多。他们慈悲,组织一个医疗队到非洲去义诊,修女来告诉我。我说这个好事情,我就送她五万块钱医药费,我说你们去,难得,我没有办法去,我说我捐一点钱帮助你买医药。她很欢喜,钱她收了。过了几天修女又给我打个电话,她说那一边确实非常落后,交通不方便,没有交通工具,她问我:法师,你能不能捐一个救护车?钱不多,大概是三万多块钱的样子。我说可以,行。捐再多的钱不能够亲临其境,总是遗憾。我现在工作是在讲经教学,年岁也大了,如果我四、五十岁的时候我会参加,我会跟他们这个医疗队一起去,真正叫做福慧双修。在这里面修福,肯定福至心灵,你会开智慧。所以是大慈大悲救苦救难,观音菩萨教我们眼到手到。手到是内财布施。

  末后一首,末后一首是护法,『不惜于身命,常护诸佛法』。清凉大师在注解里面注得不多,意思都说出来了,「护法轻身,文并可知」。文并可知是总说前面四首偈,偈子经文不难懂。所以他把每一首偈重点说些什么给我们标明。末后这一首,护法。护法要不能轻身你就没有办法护持。而且这个经文里面有一个字是最关键的字眼,「常护诸佛法」,「诸」字重要,意思非常非常之广。护一切诸佛如来之法,护一切菩萨之法,护自己不动智佛之法,护一切众生不动智佛之法,意思多广,面面都护到。

  那你要护法,头一句是必须具备的条件,「不惜于身命」。你要爱惜自己的身命,你就没有法子做到了。为什么?你怕苦,你怕难。尤其现在这个时代,那些苦难众生没有受过教育,不懂得什么叫伦理道德,也不懂得什么叫人情世故,你对他好,他不见得会领情。什么原因?自己要晓得,这就是古人常说的「一家饱暖千家怨」。他看你穿得也好,吃得也好,你的相貌、精神体力他没有一样能跟你相比,他是什么样心情你知不知道?他羡慕、他嫉妒,肯定的,这是一种自然的反应。所以跟他们往来要谦虚、要恭敬,穿的衣着决定不能讲究。你们想想新加坡许哲居士她穿的衣服,垃圾桶里捡来的。人家丢弃不要的旧衣服,她捡来看看有的还很完整,洗洗干净自己穿,有些确实破了、烂了,她补补还可以穿。其实她一生是没有买过衣服,这我知道,有人送衣服给她,买新衣服供养她,送给她,她去送给那些穷人,她自己不穿。什么原因?跟那些穷人在一起,你要跟他一样穷,他就很欢喜跟你接触,你要显得比他富有,他不敢接近你。一生帮助穷苦人,对穷苦人的心态她了解,她走到哪里跟人家一样穷。穷人没有鞋子穿,她也不穿鞋子,穷人没有一切手饰,你看许哲一生没有看她戴过手饰。不跟穷人一样穷、一样苦,他不能接受,自自然然跟你拒绝往来。这个我们理解,人之常情。

  今天这是什么世界,是个什么社会?如果不能放下自己身段,你怎么能帮助这些苦难的人?说实在的话,人是很不容易做到,佛菩萨都能做到。所谓是应以什么身得度,佛菩萨就现什么身,这一点我们要学!跟什么样身分人往来,我们也装得像。现在人讲你才能融入他的社会,你才有这个机缘跟他接触。接触,第一个现在人常说的先建立交情、友谊,然后才能够劝导他,教导他,帮助他回头。所以护法头一个是护自己,这是大乘经上常讲的,自己不能得度而能度人,佛说无有是处,没这个道理。护自己护什么?什么是法,什么是诸佛法?你要真正找到。我们自己这样做,自己这样子教人。

  净宗同学,我们学习诸佛法简单扼要,学会建立我们只提了五个科目。「净业三福」,佛说这是三世诸佛净业正因,这是不是诸佛法?三世,过去诸佛、现在诸佛、未来诸佛,三世诸佛净业正因,这十一句你要不要护持?怎么护持?做到就是护持。你没有做到,你没有护法,不是说你会念,你会讲,那个没有用处。你只是在宣传,你没有真正护持,真正护持是要从自己做起,要真正把它做到,百分之百的做到。当然这是不容易,你能做到一分你就护持了一分,你能做到两分就护持两分。从一分、两分开始,分分努力去做到,你果然能够做到十分、八分了,你就有法喜充满,你就尝到法味。尔后再去护持,不难,为什么?这里头得乐了。你晓得帮助那些苦难众生,开头是很难,真正投入之后那里头有乐,没有真正的乐受这些人不能持久。许哲居士今年一百零六岁,她告诉我,她做这个工作大概从五十五岁开始,做了五十多年,乐此不疲。她五十多岁开始学瑜伽的,瑜伽健身,帮助许许多多穷人健身,照顾他们。那些穷苦的老人,实在讲年岁都比她小得多,七十、八十都老了,她一百零六,她所照顾的老人没有一百岁的,都比她小。

  所以晓得我们要护持净业三福,我们要护持六和敬,这是佛陀根本教诲。净业三福第一条里头最重要的就是落实十善业道。「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真正有慈悲心,不杀就是决定不伤害一切众生。我们能做到吗?是没有杀他,但是说的话不好听,态度不好,这样对人,这都不可以。菩萨入众和颜悦色,板起面孔对待人的那在什么时候?教学生,父母教儿女,老师教学生,可以。老师教学生,我们过去亲近李老师十年,李老师教学生,看什么样的学生用什么样的态度,我们从他身上学到了。真正肯接受教训的,老师真的是板着面孔一点都不客气有打有骂。不能接受的,我们现在讲的自尊心很强的,李老师知道,绝不得罪你,和颜悦色,你做错了也不说,为什么?你不能接受。说了,你听了很不舒服,你也不会依教奉行,老师何必做恶人,何必跟你结冤仇?所以虽然开班,一个教室我们那个时候二十多个学生,老师那个面孔不好对人的只限于几个学生,少数。多数里面有的时候有过失说一说,轻描淡写带一下、提一下,有的根本就不提。那不是学生,不是儿女,一定要尊重,一定要客气。学生,哪有那么容易!

  真正拜老师才算学生。现在这个皈依不算学生,这是大庭广众之下做那么个仪式,那不算学生。学生是要真正拜老师,老师收了你,这个师生之道关系才建立。在我们中国习俗里头,有拜干爹、干妈,那是要从前行古礼三跪九叩首,还要供养礼物。你这个干爹、干妈承认了,他也会送一份礼物给你,关系这样建立,不是口头说说就行了,那不算数的。彼此双方一承认就有义务,晚一辈的有义务孝敬,长一辈的有义务教导。所以处众修六和,这是佛陀对我们重要的教诲,根本的教诲。这两桩是根本教诲,这两桩要做不到,其他统统都没有了。我们过团体生活,你说六和多重要!

  现在这个世界冲突,我常常讲冲突的根在哪里?根在家庭。夫妻不和,父子不和,兄弟不和,冲突的根在这里。你怎么能化解?我这样说法大家能听懂。可是更深的根,你夫妻为什么不和?父子为什么不和?还有根。根在什么地方?你自己内心不和,内心有冲突,什么冲突?本性跟习性的冲突。这个说法西方人很不容易体会,听不懂,那时我就换句话说。换句话,实在讲跟原来这句话意思差很多很多,但是佛法里面的术语确确实实他不懂。我换句什么呢?自利跟利他的冲突。我起一个念想到自己的利益,有没有同时考虑到别人的利益。这个他好懂。所以真正给你讲是本性跟习性冲突!再说得清楚,说得明白一点,就是起心动念跟不起心、不动念冲突,分别跟不分别冲突,执着跟不执着冲突,你们想想这个才真正叫根。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你本来是佛,你跟十方一切诸佛如来没有两样。这一起心、一动念,一分别、一执着,你是凡夫,凡夫就有冲突,诸佛如来跟法身菩萨是绝对没有冲突。所以我讲的简单,讲的大家容易懂得,可是实际上真正能体会到的恐怕还是不多。我是讲的修行,化解冲突要从化解内心对立,内心矛盾上下功夫,那你叫真正护法了,你真正能做到六根接触六尘境界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

  「常护诸佛法」。这什么人?法身菩萨。不是十法界的众生,十法界的众生做不到。四圣法界可以做到不分别、不执着,不起心、不动念他做不到,他要能够做到不起心不动念,他超越十法界了,他入了华藏,他入了诸佛的净土,实报庄严土,那叫真护法。现在在我们的程度我们要知道,我们认真努力护持「净业三福,六和敬,三学,六度,十愿」,把它落实在四摄法里面,你就是真正的常护诸佛法。要做,尤其是在现代这个时代,我跟同学们讲得很清楚、讲得很明白,灾难肯定有,众业所感,不要回避,「哪个地方没有灾难到哪里去躲避」,这个念头就错了。外国宗教里头所说的,世界末日,既然是末日谁能逃得过?所以我说,我们生长在这一个时代,多灾多难的时代,对修行人来讲这也是希有难逢之一日。为什么?你真正看清楚、看明白了,你不能不真干。在佛法讲逆增上缘,你不真干你就救不了自己。

  佛在经上常讲,这是大家都知道的,人有生老病死,植物有生住异灭,连星球都有成住坏空,这是自然现象,正常的。人既然有生,哪里会没有死?生死是自然现象,是很平常的,不可以恐惧,不可以贪生怕死,不可以,那是错误观念。明白人,真正觉悟的人,那就是生生世世要学习,学习提升自己的灵性。身有生死,灵性没有生死。现在连外国人他也承认,他们也讲灵魂,灵魂不灭,身有生灭,我们佛法讲灵性不生不灭。灵性好比我们这个肉身,我们这个人,我们这个身体是什么?身体像身上穿的衣服,衣服脏了,脱下来换一件,破了不要了,再换一件新的。所以生死就跟穿衣服、脱衣服一样,你说这多平常?旧衣服舍掉了,还有什么好贪恋的,换上新衣服。灵性提升,我这个衣服愈换愈漂亮,愈换愈好,这才叫智慧。如果你造作恶业,你不懂这个道理,你换的衣服愈换愈差,现在是人身再换个畜生身,换个饿鬼身,那就错了。至少还要换个人身,来生这个人身比这一生更幸福、更快乐。如果是高明的他换天身,欲界天、色界天、无色界天,当然第一等聪明人他换成菩萨身,换成佛身。那要怎么样?常护诸佛法,你就换成佛身、菩萨身。我们只抓到这么几条认真努力做,一生受用无穷。

  修学必须要遵守的原理原则,印光大师教我们十六个字,我把他十六个字称作印祖传心法要。他这十六个字,我给它题了这个名字「印祖传心法要」。「敦伦尽分,闲邪存诚,信愿念佛,求生净土」,这十六个字有解释,这个资料在我们网路上。我自己大概在十几年之前也总结了修学的纲领二十个字,比印光大师多了四个字,「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这是菩提心;「看破、放下、自在、随缘、念佛」,这是菩萨行。这两三年我讲得愈讲愈简单,我讲四个字,「纯净纯善」,我们的心要纯净,我们的行要纯善。纯净纯善就是总结我们五个科目,总结印祖的传心法要。末后这两句讲。

  『无我心调柔』。无我才不惜于身命,你才能真正把护法的工作做好,护法就是修行,就是修持,你才真正能做到。你为什么做不到?你执着身是我,不肯让身受一点点苦恼。你帮助人是非常有限,为什么?自己不能吃苦,不能耐劳。「无我」太重要了,众生累劫修行不能成就就是因为有我。有我不但障道,而且还障碍你的悟性。你为什么听经闻法不觉悟?有我。你为什么修行不能脱离六道轮回?有我,我执,执着。你放下执着,你就会开悟,放下我相、我见你就能超越六道轮回。「心调柔」,调是调和、调适,柔是柔和,跟刚强难化这是一百八十度的对比。有执着、有分别的人刚强难化,放下执着,放下分别,这个人很容易得度。

  『能得如来道』,这叫真正护法。所以护一切诸佛之法,从哪里护起?从自身护起,从心地护起。古人讲「为天下者,不于天下于身」,这个话讲得非常有道理。「行有不得,反求诸己」,这就是无上道。观世音菩萨用的功夫,「反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都知道回头,回头是岸,不肯回头那就难了,佛菩萨也没有方法度你。好,这一首就讲到此地。

  诸位同学,刚才我看到我们画面上出现贺年卡,我才知道今天过年,今天是二00四年的初一,一月一号。学佛的人往往把时间都忘掉了。在前几天圣诞节的时候,华藏卫视陈彩琼居士来访问,要我写一个贺卡的祝词,我写了两句,其实这两句过去在台湾曾经用过,感到现前的社会还是有迫切需要,那就是「诸恶莫作,岁岁平安」。岁岁平安是果,诸恶莫作是因,有因有果,种善因得善果,「众善奉行」这是因,「年年如意」这是果,以这两句供养同学们。也有同学说过年应当说个吉祥的话,不要讲诸恶。其实「诸恶莫作」这是吉祥话。也好,在中国、在印度,讲到因果总是把果放在前面,因放在后面,特别是佛法。我们就把文字调一调,「岁岁平安,诸恶莫作;年年如意,众善奉行」,以这个来庆祝新的一年,二00四年,祝福诸位,这一年当中落实平安,落实如意,事事如意。现在我们开始看下面的经文。下面第三段,「第三重光照百界」,前面照十界现在照百界。我们将经文念一遍,经文很容易懂:

  【尔时光明过十世界。】

  前面是『十世界』,光照十界。

  【遍照东方百世界。南西北方四维上下。亦复如是。】

  这就是十方,十方百世界。

  【彼诸世界中。皆有百亿阎浮提。乃至百亿色究竟天。其中所有悉皆明现。】

  这是自性的光明。

  【彼一一阎浮提中。悉见如来坐莲华藏师子之座。十佛剎微尘数菩萨所共围绕。悉以佛神力故。十方各有一大菩萨。一一各与十佛剎微尘数诸菩萨俱。来诣佛所。其大菩萨。谓文殊师利等。所从来国。谓金色世界等。本所事佛。谓不动智如来等。】

  这里面要提醒同学们的,十方世界名称,诸佛的名号、菩萨名号都跟「名号品,四圣谛品」完全相同,只是数量扩大了。数量在此地扩大到百世界,光照百界,下面一段一段还要再扩大,不同的地方在此地。菩萨说偈赞佛,教化众生,都是文殊师利。我们在这里看到文殊师利菩萨,此地这一段看到是百亿化身。

  清凉大师为我们讲解《华严》,最重要的一重意思就是表法。文殊是表自性拣择的妙慧,自心就是不动智如来(前面讲不动智佛),这是非常非常重要。我们学习一定要肯定我们的信心建立在「不动智佛,文殊菩萨」,建立在这两位表法义趣之中,这就对了。这样才能够永脱轮回,成为华严会上的信解菩萨。从此以后最重要的修行的课程,就是怎样提升我们的信解,达到信解圆满,我们就能够入初住了。初住是发心住,入初住就是脱离了十法界,不仅是六道,十法界也超越了,这一点非常重要。这叫真正学佛,真正修行。

  往年方东美先生介绍给我的,「学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最高的享受就是提升自己的境界。一定要从凡夫位提升到信解,肯定自己自心是不动智如来,肯定一切众生各个自心皆是不动智佛,我们对人才会尊重,清净平等心才能现前,烦恼习气一扫而去。你要不能肯定自己、肯定众生,总是觉得自己了不起,贡高我慢,轻视别人,那是烦恼现前不是好事情。清净平等觉有名无实,召来的果报,长劫轮回,出不了三界。原因在哪里?知见错误了。我们的想法看法错了,你看看这一错,带给我们的苦难、灾害有多大!

  学佛,要紧是从这个地方回头,从这里觉悟,然后你才真正能够体会到佛经上常讲「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一心」,自心是不动智佛,一心,「一智慧」,这一智慧就是文殊师利代表的。这一段经文这么长,你所看到说偈的全是文殊师利,文殊师利,一智慧;一心,全是不动智佛,哪有差别!这样你就晓得,轻视别人就是轻视自己的性德,瞧不起别人就是瞧不起自己不动智佛。到这个地方给你说明真相,也许你能够体会得到,不是讲到这个地方说这些,你会排斥。我们的学习循序渐进,到这个地方总算给你能说几句真话了。多想想,敬别人是敬自己,尊重别人是尊重自己,自己一点都没吃亏。

  人要自尊,不知道从哪里自尊起,佛菩萨告诉我们,尊重别人才是真正自尊,果报很明显,「敬人者人恒敬之,尊人者人恒尊之」。这是古人所讲的,现在不见得。你尊敬别人,别人未必会尊敬你,你爱别人别人未必会爱你,什么原因?从前人受过古圣先贤教育,他懂得,现在人没有受过这个教育,他不懂。他不懂,我们是不是不要尊重他,不要敬爱他?不可以。你不敬他是不敬自己,你不爱他是不爱自己。所以不管他懂不懂,不管他尊不尊敬我,我一定尊敬他;不管他爱不爱我,我一定爱护他,这是什么?这是觉、迷不一样。诸佛菩萨尊重我们,诸佛菩萨爱护我们,佛氏门中不舍一人。我们造作无量无边恶业佛菩萨都不舍弃我们,还是尊重我们,还是敬爱我们,这个事实不能不明了。所以诸佛菩萨值得人尊敬,值得人敬爱,道理在此地。再看下文:

  【尔时一切处文殊师利菩萨。各于佛所同时发声。说此颂言。】

  十方『一切处』诸如来前,『文殊师利菩萨』,经文讲得很清楚,『同时发声』,说颂赞颂。赞颂的偈子有十首,十代表圆满,内容「显佛八相菩提」,就是我们一般常讲的这是赞颂佛的八相成道,内容非常非常丰富,经文非常简单内容非常丰富。清凉大师在注解这一段后头,还特别注明要求我们学习的人要引用第八会(就是第五十九卷经里面),详细介绍八相成道的义趣。当然是好,那每一首偈就会讲得很长,因为五十九卷是「离世间品」,离世间是讲修行的方法。八相成道是自行化他的神变,不可思议。所以他这个地方不是说八相成道,他讲八相菩提。实际分为两大段,第一大段就是第一首偈,第二大段是后面九首偈,第一大段「标德充满」,第二大段是后面的九偈,「别广调生」。广是广说,调生就是度众生,「众生无边誓愿度」。现在我们先看这一首偈子经文:

  【佛了法如幻。通达无障碍。心净离众着。调伏诸群生。】

  第一句『佛了』,通达明了,这一句非常重要。明了什么?明了『法如幻』,这个法是世出世间一切法,诸法之体就是法性,一切法的形象就是法相。法性无性,前面都念过了要记住,法性无性,法性是真空,但是不能说它是无。为什么?它能现相。它确实不是物质,我们六根都缘不到,你看不到它,听不到它,你也摸不到它,你也想不到它。意就是思想,思惟想象达不到,想不到它,它在哪里?遍法界虚空界无处不在,无时不在。时间跟空间也是它现的相,唯心所现,心就是法性,它什么都不是,所以佛叫它「真空」,真空不空。为什么不空?它现相,它所现的相,你一定要知道相是幻相。所以《般若经》上讲「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你一定要知道,你可不能把幻相当真。这六道九法界众生迷了,什么原因迷了?把这些幻相当真,以为真的有,以为真的存在,这下上当了。一迷永迷,愈迷愈深,出不来了。这一迷之后,把唯心所现的相立刻就扭曲了。

  佛在经上常讲「一切法从心想生」,一切法从心想生是讲九法界依正庄严,不是一真法界。一真法界里面的现相没有被扭曲,那个相是什么?《华严经》讲华藏世界就是的,「往生经」里面讲极乐世界就是的,那个相是没有被扭曲,依正都是心现的,没有识变的。十法界,十法界是识变的,识变就扭曲了。十法界里面的佛法界、菩萨法界扭曲还少,缘觉、声闻扭曲就多一点,再到六道愈来愈严重,到三途那扭曲就不象话。虽然被扭曲,扭曲不是真的,只要一觉悟,一回头,那个扭曲立刻恢复正常。「佛了法如幻」,所以对于一切法通达无障碍。明了、通达障碍就没有了,不明了、不通达障碍就起来了。这一句话的意味深长,不但是修道人明心见性通达诸法实相,就是应用在世间上也是真理。

  我们这些凡夫俗子,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为什么会有误会?彼此不明了,彼此少往来,现在讲沟通,少往来,不通、不达,所以产生障碍,这个障碍是误会,猜疑。我们知道有史以来这个世间上的人,因为误会、猜疑而造成的不幸后果,太多太多了。所以明了跟通达是解决问题的不二法门。明了跟通达,这个世间上就少灾少难,对于自己个人来讲少病少恼。你看这个意味多深长!人与人之间要是发生问题,发生矛盾了,怎么解决?沟通。多交往,多往来,彼此能够在一起生活几天,那是最理想的。最怕的彼此互相不往来,这是最可怕的。真正有智慧、有德行的人没问题,他心清净。实在讲心清净自自然然就通达。为什么?猜疑,猜忌、疑虑都是心不清净里面产生的。所以心清净没有问题,诸佛跟诸佛不往来,菩萨跟菩萨也不往来,彼此没有猜疑,彼此没有矛盾,彼此没有对立。所以我们称他作圣人。凡夫不行,凡夫内有烦恼,外有诱惑,缺少往来什么麻烦都生起来了,真的叫无中生有。

  起心动念那就造业了,身没造,口没有造,意在造业,意所造的业比身、口力量还要强。你们读《了凡四训》,你会想到卫仲达这个人,阎王把他抓去,他还很年轻,判官把他的案卷调出来一看,所造的罪业那个案卷摆满一屋子,他就问判官,他说我年岁这么轻我哪里造这么多业?阎王就告诉他,起心动念你已经就造了,不等身、口。那恶业盈庭,案卷,看看有没有善卷,善业?善业只有一张纸。阎王很不高兴,拿秤来秤一秤,结果这一秤,天平上一秤,这一卷反而重,他那个满房子恶业的案卷反而轻。阎王当时气就消了,还挺高兴的,卫仲达就向阎王请教了,那一卷是什么善事?阎王告诉他,当时皇帝想兴一个工程,工程浩大,劳民伤财,他上书谏议希望这个工程不要做。这个意见是好意见,这不是为自己是为众生。他说皇帝没听,没接受。阎王讲:你的善心,一念善心效果这么大,如果皇帝要是接受你的意见,你今天不会到这来。所以起心动念无不是业,无不是罪,道理就在此地。不要以为自己,我自己没有做什么过失,念念为自私自利,念念都是罪过。我们凡夫确实粗心大意,哪里会想到这个事情?

  世出世间大圣都教导我们「慎独」,这是真正做功夫。慎独是你一个人没有人看见的时候,心要端正,行要端正。孔夫子教导我们,一个人虽居暗室没有人看到你,依然要像十目所视,十手所指。要想如同十个眼睛在看你,十个手指在指着你,不能不谨慎,不能放逸,现在讲不可以随便。古人慎独的功夫,那真正叫积德。我们有没有在这做?所以古人修养道德表里一如,不是两个人,两个人是里外不一样,外面是装模作样,心口不相应,心行不相应,外面给人看,假的,里面看不得。这样的人就是古人所讲的自欺欺人,凡是欺骗人的一定先自己欺骗自己,自欺,不自欺的人绝对不会欺骗别人,自欺而后才欺人。我们看清凉大师的注解,第一首偈。

  「谓了俗即真故,如幻本虚,真不碍俗故,达诸法相,性相无碍,是真通达」,我们先看这一段。这一段是讲前面两句,俗是俗谛,就是法相。知道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凡所有相当体即空了不可得,就是法性。所以说了俗即真。相是虚妄的,性是真实的,性是法性,所以相是如幻本虚,虚就是《般若经》上所说的「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但是真不碍俗,也就是说这个空性不碍诸相发挥,诸相发挥不碍自性真空,没有妨碍!为什么没有妨碍?因为相不是真的,相要是真的就有妨碍了,相是幻相,梦幻泡影。它怎么会碍?空与空绝对不会妨碍,空跟有就有妨碍,这个现象就在眼前你有没有能觉察到?我们怎么样?粗心大意,习而不察。譬如这是个相,你说它有还是空?这外面是虚空,如果真的是有,空也是有,相也是有,它在此地就不能动。为什么?你移动,那个虚空不就妨碍了?如果我这个地方这个虚空被它占了,这个杯子移过来,这个虚空应当空那一块,这个地方的虚空应当挤到它里面去了。岂不是这个现象就在眼前吗?我们粗心大意没有发现。所有物体自性空,空跟空不妨碍,所以有不碍空,空不碍有。有是相,幻相,当体即空了不可得,空是真空。

  所以达诸法相,这是你通达明了诸法这个法相的真相。性相无碍,真通达。为什么无碍?都不可得。性是无性,相是幻相。相,无论是什么现相,你六根所接触到的全是幻相,全是无所有,全是毕竟空,全是不可得。所以你可以欣赏,你可以受用,你不能占有,你要是占有就错了,包括我们自己身体。我们今天为什么这么苦,这个身体的幻相我们把它占有了,起了执着。你要不占有这个身体,你就解脱了,你就是菩萨了,你不再分别这个东西,不再执着这个东西了,你可以受用它。诸佛如来在九法界,在人间示现,我们讲示现,现身说法,他对于身体他没有执着,他无我相,无我见,不但不执着,他也不分别。他会利用这个工具教化一切众生,帮助一切众生觉悟,他把它当工具来用。我们迷了以为它是自己,以为它是真实,这叫根本的错误。满足这个身相,为了满足它,造作无量无边的罪业,自己茫然不知。把这个圆圆满满的一真法界变成了三途六道,在这个里头受苦受难,这才叫真正的大灾难。大灾难原来是自己造成的,自作自受,不是从外头来的,外头没有,外面性相都不可得!下面说。

  「无二碍着,则转依心净,大悲同体故,调伏众生,则三德备矣,故能摄化」。这一句不太好懂。这个无二,二碍着,《钞》里面清凉大师有解释,这就是「二障」,二障障碍了你。注解里面讲「了相故无智障,了性故无惑障」,智障是所知障,惑障是烦恼障。你通达诸法实相,所知障没有了;你知道法性无性,烦恼障没有了,这个时候「转依心净」。转依心净是什么意思?清凉说得很好,「谓转无常杂染之依,唯以功德依常法身」,心当然清净。你看看我们现在,我们现在心之所依,依什么?依烦恼,依习气。我们常讲六道凡夫烦恼习气当家作主,你的心怎么会清净,身心清净有名无实。什么时候才真正清净?你能转境界就行了。这个转依就是转境界。

  转境界两个基本条件:通达法相,通达法性。通达法相,所知障没有了,转变成智慧;通达法性,烦恼障没有了。转两种烦恼成二菩提,成两种菩提,这两种菩提就是根本智跟后得智。法性转变成根本智,法相转变成后得智。根本智,不动智佛,后得智,文殊师利。他会转,我们不会转,我们迷了自性变成烦恼障,迷了法相变成所知障。所以『心净离众着』。这个执着,执着是无量无边,把它归纳成两大类,一类是属于法性,一类属于法相,这全都包括了。离两种执着,我们通常讲法执、我执,我执是烦恼障,法执是所知障,心就清净了,清净平等觉就现前了,真诚慈悲就现前了。

  『调伏诸群生』。调自调他,清凉注解有,通达是智德,无碍是断德,调生是恩德,这叫三德。有智、有断,断是断烦恼,对烦恼障的;有智,智是破所知障。所以有智德、有断德,你又有慈悲心,肯教化一切众生,恩德。调伏诸群生,恩德。这第一首是总说,说佛的三德圆满,智德、断德、恩德,三德圆满。下面九首这就讲八相成道,八相成道就是这一句「调伏诸群生」。诸佛如来调伏诸群生示现的八相成道。今天我们就讲到此地。


大方广佛华严经(第一二一四集)

  诸位同学,请看「光明觉品」,光照百界,第三重光照百界偈颂第二首看起:

  【或有见初生。妙色如金山。住是最后身。永作人中月。】

  这一首偈清凉大师有注解,注得很多,我们将注解念一遍。「后九中」,就是从这第二首一直到第十首,这九首偈的内容大意为我们说诸佛菩萨应化在世间,示现八相成道用意何在。清凉给我们讲「即悲愿自在,调伏普周」,这两句是总说。「虽数越尘沙,略论其九,皆言或见者,然有多义」。诸佛如来、菩萨罗汉为什么会到六道来示现?我们今天不说九法界,单说六道,六道里头单说人道,我们在人道,佛菩萨到这个地方来示现什么意思?从他自己来说悲愿自在,大慈大悲。慈悲从什么地方表现?从度众生的大愿。如果这些已经觉悟的人,我们讲佛、讲菩萨、讲声闻、讲缘觉,可以说都是已经觉悟的人,正是先觉觉后觉,先知觉后知。他要不帮助一切众生觉悟,我们想他的慈悲心何在?慈悲心无非是表现在这上面。

  他们的愿力在未成就之前跟我们一样,也都是凡夫修成的。在修学之初,跟我们现在一样也都发了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我们今天问一问,哪一个学佛的同学没有发过这四种愿?都发过。而且怎么样?常常发,甚至于天天都在发。可是是真发、是假发?这就难讲了。什么叫真发?发了真干,这是真的发愿,发了不干那就是假的。假的也难得了,你看这世间人有几个人能想到这个问题?度众生,度的意思用现在的话来说是帮助、协助,无条件的帮助众生离苦得乐。

  我们佛门四众同修,这一句四弘誓愿天天念、常常念,可是有没有真的想到我要帮助众生觉悟,帮助众生离苦得乐?我有没有真的去做、真的去落实?怎么去做,怎么去落实,那是在后面的三愿。没有后面三愿,第一愿落空,要后面三愿完成第一愿。这个事情我们不能不知道。我们要令一切众生离苦得乐,首先自己要断烦恼。为什么?要是自己烦恼不断,我们给众生带来的是苦不是乐,确确实实是为众生增加苦难。我的烦恼增长了众生的苦难,哪里是帮助众生离苦得乐,实在是倒过来帮助众生离乐得苦,我们干这个事情,错了。学佛学菩萨,常常想到佛菩萨是怎样对待众生,我们又怎样对待众生,你天天去反省。这反省这才晓得我们是不是在学佛,如果烦恼习气不断,烦恼习气依旧在增长,常常叫别人感到痛苦,我们自己是魔不是佛,魔带给众生的是苦,是苦难。我们这个小团体四众同学在一起,每个人每天都要反省、都要检点我是佛还是魔?我起心动念、言语造作给别人的是乐还是苦?这个反省非常重要。你如果觉,觉就是天天反省,如果是没有天天反省,那就是迷,迷而不觉。迷而不觉是魔不是佛,佛菩萨是觉而不迷。我们用这个反省来检点自己,我是在学魔还是在学佛,这是对自己。底下一句这是对众生。

  「调伏普周」,普是普遍,遍法界虚空界,你说这个心量多大!这才是真正的清净平等,大慈大悲。周是周遍,周密,一个也没有漏,对法界虚空界,时时刻刻念念之中,点点滴滴都照顾到了。这就是慈光普照。果然能够这样学,业障统统消尽了,业障消尽了,苦难没有了,度一切苦厄。

  我这两天向大家告了假,这两天没有讲经在做什么?台湾那边同修要发心印《十善业道经讲记》,这个文字的稿子送到我这边来要我看一遍,我从头到尾看了,改了一些,改得不多。这部经过去讲过,这一次这么详详细细看一遍,又等于温习了一遍,深深感觉到这个经重要,非常非常重要!如果我们对这部经的义理都明白了,世尊在经典里面的教诲,我们已经接受,依教奉行,现前什么样的灾难都化解了。这部经所说的确实跟清凉大师讲的这两句完全相应,圆满的相应,就是「悲愿自在,调伏普周」。经的分量不多,便于受持,普救众生。能够把它印出来,愈快愈好,印的分量愈多愈好,希望能够普遍辗转流通。只要我们真正能够学到心纯净行纯善,灾难就化解了。我学我的灾难化解了,你学你的灾难化解了,他学他的灾难化解了,大家学大家的灾难化解了,当前救世的唯一真宝。

  大师后面说「虽数越尘沙」,从数量上来讲,说不尽,无量无边。世尊说法把无量无边说不尽的一切诸法归纳起来,「略论其九」,就是归纳到后面九首偈,九首偈每一首前面两个字都讲「或见」,或者你见到。这两个字不难懂,确实有时候见到,有时候见不到,没有说常见。实在讲,诸佛菩萨应化在法界虚空界,可以说剎那剎那没有间断。可是佛经里面常说佛度有缘人,有缘人见到了,没有缘的人见不到,叫当面错过。可是有时候在这边出现,有时候在别的地方出现。我们在此地,在这里出现,也许我们见到了、听到了;在其他地区出现,我们就见不到了,那个地区的众生见到了,或见。

  清凉对于或见,或见有很多意思,在此地给我们举了十个,我们看看他老人家的教导。「一或多机异处各感见」。我们把文念一遍,第二「或同处各见」。同在一个处所,各个见的不相同。「或异时别见」。时间不一样,时间有先后,各别见的。「或同时异见」。时相同,见到的不一样。「或同时异处见」。时间同时,处所不一样。第六「或同处异时见」。处所一样,时间不一样。譬如我们同在这个地方,有人早晨见到的,有人晚上见到的。第七「或异时异处见」,时处都不相同。第八「或同时同处见」,同时同处。第九「或一人于同异交互时处,见多人所见」。这个留到后面我们再讲。第十「或一人于同异俱时处,见一切人所见」。后面总结,「以是普眼机故,然佛不分身,无思普现也」。是不是佛分身?佛没有分身。佛没有念头,哪个地方有感,哪里就有应,不是分身,有感就有应,这是不可思议的境界。

  这一段文清凉大师在《钞》里面有详细的注解,这个注解是「离世间品」所说的。「离世间品」的经文在本经第三十八品,说八相成道示现的种种迹象,都具有很深的意思在,这是我们不能不知道的。我们看清凉大师《疏钞》,「皆言或见者,此九别中,有九或见,在义易了,而人尚迷」,这个意思确确实实是真的。大师后面举清凉五台求见文殊的例子,「今寄清凉五台求见文殊」来做比喻。「法界见佛差别,总有十义」。我们读这一节,前面的意思就明白了,这一段就好懂了。

  第一「或多机异处各感见者」。机是人,就是很多人在不同的地方,各人都有感应见佛,这里讲见文殊,经上讲见佛,是一个意思。所以你懂得这个意思,你就晓得前面经里头所说的。他说「如有五人,名为多机,各在一台,名为异处」。五个人这是多人不是一个人,五台山有五台,东、西、南、北、中台,五个地方就是不一样的处所,五处,五人五处,各在一台是一处。他说一个人在「南台见菩萨」,见到文殊菩萨。一个人在「西台见师子」,文殊菩萨的坐骑是狮子,我们看到造的像,文殊菩萨骑的狮子。一人在「中台见万圣」。一个人在「东台见化佛」,万圣是佛像,一个人在「北台见圣僧」。见的不一样,都是文殊菩萨,都见到文殊菩萨,这是各感异应。这就是第一个例子所讲的,各人见的不一样。人很多,处所很多,这是异处各人的感应不相同。这是一种例子,所以用或见。

  前面两句我们必须要记住,「佛不分身,无思普现」。这两句非常重要。各人所见是各人缘所感得的,在我们的分上,我们可以说是业缘,众生的业缘不相同,根性不一样。所以你看这五个人在五个台,算是都不错,都见到了,与菩萨没有缘的,什么都见不到。什么都见不到的人多,真正见到的人不多,这是我们与佛有没有缘。我们不可以问与佛有没有因,如果要有因的话,一切众生都平等。因平等,在四种缘里面讲,亲因缘那都有,这个没有话说,这是理上讲的,理即佛。我们今天讲的缘,所缘缘、无间缘,这两种缘重要。那就是说我们是不是常常想佛?是不是常常想菩萨?常常想,这叫所缘缘,常常想不间断,那叫无间缘。如果这两种缘力量强,你肯定会见到。这就是感。

  众生有感,佛当然有应。佛的应,清凉说得好无思而现。这个意思不好懂,可是我们从日本江本胜博士做水实验里面得到讯息,水它有见闻觉知,它有没有妄想分别执着?肯定没有。如果有妄想分别执着,它就是有情众生。但是它能够接受外面给它的资讯,它会起反应。在实验当中证明,我们给它爱,给它善的讯息,它的反应结晶非常之美;如果我给它的讯息是负面的,讨厌不喜欢,它的反应结晶就很难看。八、九年的实验证明这个反应是真实的,不是偶然的,这是说明了无思普现。佛经当中常讲「法尔如是」,自然而然,绝对没有丝毫意思夹杂在其中,自然而然。这是怎么回事?自性本来就是这样的。

  每个人所见的不一样,每个人所缘缘跟无间缘不相同。我们都想见文殊菩萨,都想见毗卢遮那佛,每一个人想的不一样,所以那个反应出来不相同。譬如在做水结晶实验的时候,我们五个人,五个人都是以爱心、感谢去做,五个人,各人,这同时同处,我们用同样的水来做实验,每个人示现的图样都很美,你细细观察统统不一样,这什么道理?我的爱心跟你的爱心成分不相同。感觉灵敏的是自性,感觉非常灵敏,呈现出来的图案竟然没有一个是完全相同的,就跟雪花一样;冬天下雪,雪花的结晶没有一个完全相同,这很不可思议。所以这个道理,难得科学家做出证明来给我们看,否则这佛经上有很多地方确实很不容易理解。

  第二句「或同处各见者」。同处各见,第一个比喻要记住。「五人」,五个人「同在中台」,同处。前面说五个人不同处,一个人在中,一个在东,一个在南,一个在西,一个在北,不同处;现在讲同处,五个人都在中台。可是这五个人见的也不一样,一个人见菩萨,一个人见师子,一个人见万圣,一个人见化佛,一个人见的是出家人,不一样,同处各见。

  这桩事情,好象是在一九八二年,香港大屿山圣一法师,那时候中国刚刚开放,他们到普陀山梵音洞去拜观音菩萨,听说梵音洞观音菩萨会现身。三个出家人,当时还有几个陪同一道去的,他们在梵音洞口拜观世音菩萨,拜了半个小时,观音菩萨真的出现了。三位法师(三个出家人)同处都见到观音菩萨,非常欢喜。几个居士陪着去的没有见到。回来在路上大家说了,你见到观音菩萨,观音菩萨是什么样子?圣一法师见到的观音菩萨戴毗卢帽,就像平常我们看地藏菩萨这个样子,戴的是毗卢帽,全身都是金色的,金色金光,圣一法师看到的。另一位法师见到的不是这个像,见到是白衣观音,像一般塑的像一样,白衣观音;另外一位法师见到的是出家比丘相。三个人同时见到的,见的不一样,各人感应不相同;在家几位居士他们没有见到,也在那里拜了半个小时,什么都没见到。这三个出家人,圣一法师回来之后告诉我,三个人同时见的不一样。跟这段文所说的义趣完全相同。

  第三「或异时别见者」。时间不同,一个人早晨见菩萨,晚上见化佛,时间不相同,见的也不一样,这个意思不难懂。第四「或同时异见」。上面讲的「异时别见,不局一人多人」,不局限。「今此要是多人」,一定是两个人以上,「同于晨朝,一见化佛,一见菩萨」,同时异见,异见也两个人以上看的才不同。如果说是相同的话,那就不能说是一个人,前面讲是异时别见是一个人,同时异见一定是两个人以上。第五「或同时异处见者」。这个一定也是多人,决定不是一个人。「亦约多人,同于晨旦」,晨旦是早晨,一个人在东台见,一个人在北台见,那所见到的或者是同,或者是不同,或者大家都见菩萨,或者是同时异处见,或是「一见菩萨,一见化佛,亦同时异处」。这是讲或见不同。第六「或同处异时见。同于中台,朝见暮亦见」,朝是早晨,暮是晚上。「而能见亦通一人多人,所见亦通一境异境,但取处同时异耳」。

  第七「或异时异处见」。异时,早晚不同,朝暮不同;异处,那是五个台,东、南、西、北、中台不一样。能见,能见的人,一个人也行,是多人也行。下面有举例,「谓或一人朝于中台见菩萨,暮于北台见菩萨」,这举一个例子,人不同也都能讲得通。「然多约一人,其所见境,亦通同异。同见菩萨,如上已明,或一人朝于中台见菩萨,暮于北台见师子,然多分且约一境」,多分都是讲同一个境。第八「或同时同处见」。同时同处,当然两个人以上,要一个人就不能讲同了,「亦约多人同在中台,同于中时见菩萨。所见亦通同异,且约同说」。各人见的,同时同处各人见的不一样,就像圣一法师他们在梵音洞见观音,同时同处但是三个人见的境界不相同。

  第九「或一人于同异交互时处见多人所见者」。这一句比较上难懂,什么叫同异交互时处?清凉大师有解释,「谓同时异处,异时同处」。同时异处,同是早晨不同处所,五个台不同;或者异时同处,同在中台早晚不同,那就是异时。「名交互时处,然同时异处」。就是前面第五同时异处见的,「而要是多人,异时同处」,那就是第六,前面第六是同处异时见,一个人也行,多人也行。所以「通一人多人。今唯一人,顿见前多人所见」。现在讲的是这是一个人,一个人顿见前面多人所见,这个人也不可思议。「此机亦是不思议人,能于同时异处见故」。他举个例子来说,「谓有一人,于晨朝时,在于中台,见中台多人所见。亦在西台,见多人所见。又于中台,于朝于暮,皆见多人所见也」。

  最后一句,「或一人同异俱时处,见一切人所见者,谓同时同处,异时异处,名同异俱时处。既是一人,时该多时处遍诸处,见通诸境」。像前面举出五个境界不相同,这是「故是普眼机也」。这不是凡人能做到的,凡人没有这个能力。「然佛不分身下,不分而遍,无思普现,顿应前十」。前面举的这十种,十种总的来说,不外乎时、处、机、境四桩事情,错综复杂。佛没有心、没有念头,众生有感,佛菩萨就能应,感应道交不可思议。这一段是讲或见,里面含藏着许许多多的意思。这是清凉大师给我们略说,所以我们只抓到重点,四个重点,时、处、机、境,机是机感,境是所应的境界各个不相同。现在时间到了。

  诸位同学,请看偈颂第二首,还是看第二首:

  【或有见初生。妙色如金山。住是最后身。永作人中月。】

  前面清凉大师是把九首偈颂大义给我们做了一个简单的介绍,虽然他说「数越尘沙,略论其九」,讲或见有多义,举了十条。在十条里面我们看过了,他的重点不外乎时、处、机、境,我们掌握这个就行了。这首偈是讲『初生』,八相成道里头,初生。清凉在《疏钞》里面嘱咐我们,讲到这一段要参考(这段是在后面),参考第八会第五十九卷,经里面讲八相成道「各有十意」,特别嘱咐,「说者应引」,要引用「离世间品」这段经文。「离世间品」还在后面,这个当然还得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才讲到。这个地方偈颂既然有这个意思,清凉大师的嘱咐也不无道理,让我们在此地了解菩萨示现八相成道义趣很深。

  为什么说菩萨?这个地方我们一定要晓得,圆教初住菩萨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脱离了十法界,这个时候他有能力应遍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之机,他有这个能力现身说法,教化众生。他现什么样的身?《楞严经》上二十五圆通章,以观世音菩萨做例子,菩萨三十二应,三十二不是数字是表法,表圆满,应以什么身得度就现什么身。在十法界里头现无量无边身,应以佛身而得度就现佛身,应以声闻身得度现声闻身,乃至于应以基督身得度,他就现基督身,应以长者身得度,他就现长者身,什么身都现。他有这种能力,这个能力是性德、是本能,至于现什么身,绝对没有加一点意思在里面。正是前面经文里面所说的「无思普现」,没有加一点点意思在里面,众生是什么样的机,就有什么样的应现。

  所以说菩萨现身作佛,示现八相成道,如来果地上亦如是。我们要记住明心见性的人,见一分也好,见十分也好,见性究竟圆满也好,统统有这个能力。在遍法界虚空界与一切众生感应道交,这是性德圆满的显现。在现身,大乘教里头多半都是用八相成道,八相成道是现佛身;佛身都能现,其他的身就不必说了。所以他不举别的身,单举佛身,道理在此地。

  这是八相成道里面的初生相,「或有见初生」。清凉大师这里头有注解,这一段注解不多,「初生时,身如夜月,皎镜可观,智犹满月,清凉照物,故云永作」,这是大师简简单单的将这一首偈为我们介绍出来。「或有」,这个或有的意思就很长了,前面一节我们念了一大段的《疏钞》。『妙色如金山』,佛现的身是金色,「金山」是比喻、是形容。『住是最后身』,示现成佛,示现成佛就是说住在这个世间这是最后身,不受后有。这全都是示现。烦恼、业障断尽了,所以这次示现成佛,最后身。『永作人中月』,这一句说明菩萨应化在世间的意义。月是说的满月,月光清凉,一切众生没有不喜爱的,阳光太强温度太高,一般人畏惧,但是月光没有不喜欢的。所以无论是中国外国,你看看人人喜欢赏月,没有人喜欢赏日,这个道理很明显。

  如来出世的深义,我们参考第五十九卷,这「离世间品」最后的一卷讲八相成道,我们就看这一段。佛在经上说「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生」,出生,出生在世间有十种生。「何等为十」,哪十种?第一种所谓「远离愚痴正念正知生」,我们凡夫没有。我们凡夫怎么投胎过来的?糊里糊涂投胎过来的。怎么生的?业力生的,业力来受果报。菩萨,这个里面所说的全是法身菩萨,换句话说,圆教初住以上,明心见性,见性成佛,这个佛是天台大师所讲的分证即佛。

  凡夫投胎没有离开无明烦恼,愚痴没有智慧,诸佛菩萨应化到世间来,这个应身就是要跟世间人完全一样,世间人胎生,菩萨也示现胎生。但是世间人投胎,我们讲入胎、住胎都是迷惑颠倒,都受苦难。这世尊在经上讲得很清楚,我们凡夫不知道。讲一个人在母亲胎胞里面这十个月,佛在经上形容为地狱,叫胎狱,这十个月每天是度日如年,苦不堪言。母亲喝一杯凉水,他的感受就像在寒冰地狱,母亲喝一杯热茶就感觉得在八热地狱。所以这十个月非常痛苦。但是明心见性的人应化在世间,他没有痛苦,他远离愚痴,愚痴是三毒烦恼,贪瞋痴,他决定没有,而且正念正知,他是这样出生的,他一点都不颠倒。我们读这些经文就了解,佛菩萨应化在九法界,特别在六道,理跟事我们不能够不明了。为什么?将来我们每个人都不能够避免的,我们现在发心修行,总希望成佛,希望明心见性,见性成佛。见性之后,你就不能够舍弃九界苦难众生,你要帮助他,你也要像过去诸佛菩萨一样的示现。所以这些事情不能不知道。

  第二「放大光明网普照三千大千世界生」。菩萨来示现作佛的,佛教化的范围是三千大千世界,所以一出生的时候就光明遍照。有缘的人见到了,没有缘的人可能也见到了,但是他没有感触,有缘的人他有感觉。相传释迦牟尼佛出生,在中国有感应,有人看到西方有光明,那时候用占卜,占卜的结果说西方有大圣人出生,佛灭度的时候也有相。这是佛法没传到中国来之前一千年,是在周朝那个时候。光明遍照,我们现代人讲磁场不讲光明,实际上是光明。

  第三「住最后有,更不受后身生」。这都是示现做给我们看的,那就是这一生是最后身。通常阿罗汉就为我们做这个示现,还有念佛往生净土的人也做这个示现。这些示现都是教学,教导我们要知道学习,所以见贤思齐,他能做到我为什么做不到?尤其在现在这个时代,传言愈来愈多。传些什么?灾难。有人听了很恐怖,我听了跟一般人的感触不一样,我听了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增上缘。知道灾难不能避免,知道灾难很近,那我们应该怎么办?加功用行,认真修行,决定不能够马虎。怎么修?放下。身心世界一切放下,放下不是在事上放下,事上放下,我们也不要讲经了,不是在事上。事上要用什么态度?古大德说做一日和尚撞一日钟。你要晓得撞钟是什么意思?撞钟是提醒大众,警觉大众,是这个意思。撞钟实在讲就是讲经说法,为人演说,这是撞钟。演是表演,做给人看,活一天做一天,一点都不消极。放下是心里面一丝毫都不染着,作而无作,无作而作,这就对了,不能有丝毫染着。

  万缘放下心地就清净了,没有忧虑,没有牵挂,没有怀疑。我们修净土心里面只有一句「南无阿弥陀佛」,执持名号,希望在很短的时间真正成就功夫成片。我们不谈很高的,我们讲最低的,什么叫功夫成片?二六时中心里头除这句名号之外,什么都没有,你的功夫就成片了。这一句佛号念的时候有,不念的时候也有,行的时候有,睡觉的时候还有,念念不间断。这个念不是口,心里头,心里头真有,心里头可不能放别的东西。所有一切世间顺逆善恶境缘统统放下,或者说统统把它转变成阿弥陀佛。我们要提前求生净土,往生净土真正有把握了,一切随缘,决定不攀缘。什么时候往生?随缘,不要执着,这是菩萨道。

  有能力往生,随时可以往生,可是你要想着佛菩萨大慈大悲救苦救难,现在这个世间许许多多苦难众生要不要帮助他们?要,尽心尽力帮助他。帮助他们,我们自己要不要受苦难?当然,什么样的苦难在所不辞。只要众生能够觉悟,只要众生能够回头,舍己为人。我们用什么方法来帮助?方法无量无边,就是法门无量,八万四千,我们在这么多方法里面,我们今天所取的是讲经教学。那就是佛在经论上常讲的「为人演说」,就这一句。如果加上前半段,八个字「受持读诵,为人演说」,我们就做这个。受,是我接受,我接受佛菩萨的教诲,接受里头就有奉行,我认真做,我努力在做。读诵,天天读经,读的时候随文入观。什么叫随文入观?心跟境(这个经本是境界)融合成一体,经就是心,心就是经,你这样才得受用。展开经卷,看到自己的法性,看到自己的真心,看到自己的本善。这样读经,时间读久了不知不觉就有契入的可能,这个契入就是我们平常讲的证,证得法身;不知不觉,自自然然就入了境界了。

  读经不能把经跟自己融合成一体,那就难了,那你读的是释迦牟尼佛的经,与自己不相干。不知道经典就是自己的真心,就是自己的本性、自己的法性、自己的本善,就是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你天天照。经要这样读才行。城隍附身传话,希望大家每个星期做「三时系念」要随文入观,鬼神得受用,话说得有道理。我们听了这些传言,要认真细心去想想,合情合理合法,值得我们做参考。如果是胡造谣言,无理的要求,这是邪神,这不是正神。正神所讲的、所做的一定是如理如法,值得人尊敬,值得人赞叹。所以要知道怎样学。

  往生这个身也是最后身,我是业力受生的,到这个世间来受生最后一次;下一次再来,下次不是不来,来,来是愿力应化的,就跟诸佛如来一样的。但是这些菩萨应化到世间来,每次来都跟大家讲我这是最后身。用这个来教众生。你看看你们是业报来的,我也是业报来的,我能够在这一生把业报了了往生极乐世界,下一次再来的时候,我是乘愿再来,应化而来,不是业力来受生。这个示现好,这就是演说,表演给你看。实实在在讲,天天在表演,时时在表演,处处在表演,那就是佛菩萨,这是我们应当要学的。你要不学,不学就是凡夫,不学,说老实话,你的心是轮回心,自私自利,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贪瞋痴慢,这我常常讲的这十六个字。这十六个字是代表,展开来无量无边的业习烦恼,经上常讲八万四千尘劳烦恼,我们把它浓缩归纳起来,我讲这十六个字大家好懂。不能不放下,你要不放下,念佛功夫不得力,也就是你修行,无论用什么功都不得力。

  譬如我们学院,在学院学习的当然读经的时间比较多,读经能不能随文入观?不能随文入观,不得力;随文入观,功夫得力了,天天不一样。我给你讲真话,这个不一样就是天天在进步。烦恼业习天天在减少、淘汰、放下,定慧,慈悲,方便天天在增长,灾难化解了。怎么化解了?大经上佛常讲,一切法从心想生,现在不再去想它了,没有了,这个念头断掉了。现在所想的,心里头所有的,三福、六和、三学、六度、十愿、四摄,一句阿弥陀佛,圆满具足,这真修行。所以这个身最后身。我们学佛要没有这种志气,没有这个弘愿,你就不能成就。下一次来决不是业报身,业报决定在这一生一笔勾消。

  处事待人接物学佛菩萨,佛菩萨在哪里学?十善业道。《大方广佛华严经》落实在十善业道,《无量寿经》也落实在十善业道。不但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一切经,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在法界虚空界所说的一切经,统统落实在十善业道。你要问我这个话根据什么说的,我有根据不是随便讲的。我根据什么说的?我根据如来法印说的。什么是如来法印?「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你们想想这四句前面两句是不是十善业道?诸恶莫作,诸恶是十恶,众善奉行,众善是十善;十恶莫作,十善奉行,自净其意就超越了。是诸佛教,诸是过去现在未来十方三世诸佛教化众生的总纲领、总原则。不麻烦,很简单,就是用这十条认真的学习,念佛求生净土,没有一个不往生,真正是祖师大德所说的「万修万人去」,为什么不干?

  所以要发愿这一生决定是最后身。换句话说,这个愿发了,你要没有行践愿,你的愿是空的。行是什么?就是行十善业道。记住《无量寿经》一开端教给你的修行的总纲领、总原则,「善护口业,不讥他过;善护身业,不失律仪;善护意业,清净无染」,那就是十善业道。佛在经上讲得好,十善业道就好象大地,无论有情无情一切众生,你不能够离开大地生存,十善是大地。

  第四句「不生不起生」。这一句比较难懂,但是学习大乘的你就不难懂了。这是什么?无生现生,现生无生,这个里头的理很深。我们在讲席里面讲过,讲得很多。诸佛菩萨清楚明了生即无生,无生即生,所以说不生不起生,出生。第五句「知三界如幻生」,三界通常讲的是欲界、色界、无色界,三界就是讲六道,六道如梦幻泡影,到这里面来受生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所以他一丝毫都不染着。第六句「于十方世界普现身生」,普是平等,众生有感立刻就有应,感应道交绝不失时。众生什么时候感,什么时候应,应以什么身应,他就现什么身。

  第七句「证一切智智身生」。一切智智,用了两个智。两个智里头,第一个智是讲根本智,第二个智是讲后得智;第一个智,般若无知,第二个智,无所不知。两个智,一个是体,一个是用,一切智智是究竟圆满的智慧,有体有用。菩萨生就是证一切智智身生,住到世间也不例外。菩萨的一切智智表现在哪里?表现在色身,正如同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一样。一切智智,我们可以从世尊一生形象里面体会到,他那个形象确确是智慧光明普照大千。接着接得好,「放一切佛光明普觉悟一切众生身生」。菩萨自己成就了,现在是帮助众生成就,帮助众生,用我们世俗的话来讲累积功德。但是你要晓得,如果有累积功德这个念头,他是凡夫,他不是菩萨,菩萨决定没有这个念头。菩萨来也好,不来也好,一切时、一切处绝对没有起心动念过。还有积功累德,他动念头了,动念是凡夫不是菩萨,这一点我们要晓得。

  我们要学习,我们要修行,就是修这个心。因为我们无论是生活也好,办事也好,待人接物也好,都会起心动念,这就是我们没有办法离开业习烦恼第一个因素。所以我们应当要学佛菩萨,佛菩萨生活处事待人接物没有起心动念。所以佛菩萨没有一样不好,什么都好,这就叫「恒顺众生,随喜功德」,你们说什么都好。菩萨没有意见,凡夫有意见,意见多多,听佛说法也意见多多,而诸佛如来说法也没有意见,也没动念,也没起心。法怎么说出来的?自然流出来的。道理要明白,明了之后你才知道怎样学。所以佛是「放一切佛光明」,一切佛光明就是一切佛法,觉悟一切众生。第九「入大智观察三昧身生」。这是做给众生看的。众生妄念纷飞,心神不定,菩萨做出大定,正是大经里头常讲「那伽常在定,无有不定时」。他示现大定来给我们看,能舍离一切法,不着一切法。现在时间到了。


大方广佛华严经(第一二一五集)

  诸位同学,请看「光明觉品」,第三段光照百界偈颂的第二首,第二首还没讲完,后面还有一句。

  【或有见初生。妙色如金山。住是最后身。永作人中月。】

  这首偈最重要的就是后面这一句,所以「离世间品」最后一卷就是第五十九卷,有详细说明八相成道的义趣。我们在『初生』这段经文里面看到世尊给我们说了十句,十句里面综合起来看,诸佛如来、法身菩萨乃至于声闻缘觉,他们慈悲应现在世间是为一切众生破迷开悟,帮助一切众生离苦得乐。

  所以这个偈颂里头末后这一句,『永作人中月』。清凉注得很好,「初生时,身如夜月,皎镜可观,智犹满月」,示现的是圆满的智慧,「清凉照物」,这个物是指十法界有情众生。显示出诸佛菩萨在遍法界虚空界,无处不现身,无时不现身。再回来想想,我们跟诸佛菩萨本来是无二无别,今天落到这种地步原因何在?佛要是不说,我们永远不会想到这桩事情。在这个世间一生没有缘分接触到佛法的人,确确实实他在这一生当中没有想过这么一桩事情。能想到不错了,开始觉悟了,好象石火电光,虽然极其短暂,它亮了一下,这很不容易!无量劫来从来没有闪过光,这次开始闪了一闪。希望从这之后闪光的频率次数要增多,光明要增大,这就会有成就。所以我们有这个愿、有这个心,诸佛菩萨自自然然就应现来帮助我们,众生有感,菩萨有应。

  这一段讲的是八相成道。从「下生」,这第一首偈里面包括的东西很多,如果我们用《华严经》末后这一段经文来引证,总得要几个小时才能说一个大概。而我们在此地也尽量把它节省,希望我们知道里头最重要的义趣,那就是教化众生。我们前面曾经引用第五十九卷经文初生相这一段,十种生,这个经文十种生,以下就是说明初生相。第一个所谓「远离愚痴正念正知生」,这我们讲过了。现在我们接着再看它末后这一句,早晨我们介绍到「入大智观察三昧身生」。现在看末后一句。

  「佛子,菩萨生时,震动一切佛剎,解脱一切众生,除灭一切恶道,映蔽一切诸魔,无量菩萨皆来集会」。我们看这一段经文。实在讲它这有十句,这一句里面意思最完整,可以说把前面统统都包括了,这一句是很好的一个总结,说明菩萨为什么出现在世间。生的时候震动一切佛剎,这桩事情我们不能知道,佛知道。我们在经上常常念到,菩萨示现证道、示现成等正觉,震动魔王宫殿,魔知道了。魔王在哪里?这大经里头告诉我们,魔天是在他化自在天之上。他化自在天是欲界第六层天,在它上面就是第七层,魔天再上去就是色界初禅,换句话说,魔天是欲界的天顶。天王波旬,魔王不简单,欲界天里面的福报没有人能跟他相比。中国人民间所尊敬的、崇拜的多半都是玉皇大帝,道教的,拜玉皇大帝。玉皇大帝是忉利天主,是欲界第二层天,在他上面有夜摩天,有兜率天,有化乐天,有他化自在天,再上去就是魔天。玉皇大帝的福报能叫人间一切众生仰慕之极。你就想想魔天那还得了吗?

  再想想魔的势力有多大,为什么会生到魔天?过去生中,生生世世修积大福报。这个大福报不外乎三种布施,持戒、精进、禅定、般若,真修。为什么还没有办法修成正果而变成魔了?世尊在楞严会上把这桩事情讲清楚、讲明白了。楞严会里头有一段经文,古德判作「四种清净明诲」,这四种是说杀、盗、淫、妄。这个人生生世世是修福,修六度、修十善、修四无量心,但是杀盗淫妄的念头没有断,所以没有能成正果。如果杀盗淫妄念头真的伏断了(这还不是灭断,伏断),他有定功伏住烦恼习气决定不起现行,他就到色界天去了,不致于落到魔道。

  菩萨出生,魔还不知道,虽然震动一切佛剎,佛知道,佛知道就是震动到佛剎,哪一尊佛?遍法界虚空界一切诸佛如来都知道,某一个菩萨或者是某一尊佛,在某一个地方示现八相成道。虽然佛菩萨决定没有念头,可是众生有感,菩萨有应,菩萨应虽然非常非常微细,诸佛如来、法身菩萨知道。这个境界我们没有法子想象。如果我们今天讲波动,这个大家都有这个概念,他是极其微细的波动,如果不是很灵敏的仪器决定测试不出来。说老实话,菩萨示现在这世间,入胎、住胎、出胎这个波动非常微细,十法界里面的人很难觉察,何况六道众生。六道众生在一般讲,当佛示现证果,六道里面心思敏锐之人他觉察到了。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示现成道,世间没一个人知道。这个时候如果没有人请法,佛就走了,要入般涅盘了。净居天人知道,净居天四禅五不还天,这里面是圣人不是凡夫,一般讲三果圣人在这边修行,阿那含。他们看到了,看到之后,从四禅天到人间来,化身,请佛住世,请转法轮。这个事情净居天人代我们请的,佛接受了。这接受才开始讲经说法,教化众生,得有人启请。

  启请的功德不可思议,佛有缘在这个地方教化众生,他所教化的功德,众生听教、觉悟、修行、证果,种种功德,启请的人都有分。他要是不启请,佛菩萨不说法、不教学,许许多多人得不到佛法利益,你就晓得启请的人功德多大,护持的人功德多大。我们要拿世间创办教育这个例子来说,做个比喻来说。启请的人就好比是发起办学,在这个地方发起办学。遇到一个很好的老师,我们来倡议、来提倡,这个护持的人,有人一提倡,他们也省悟过来了「这是好事情,我们全心全力支持」,出钱出力来建学校,聘请好的老师来教化这一方的学子,这个功德比什么都殊胜。所以世尊这一次在这个世间教化,我们不能不感激净居天人。净居天确实也很了不起。

  菩萨在这里示现成佛,这个地方要留意的就是示现。实在释迦牟尼佛久远劫已经成佛了,《梵网经》上讲,这一次的示现是在我们这个地区第八千次的示现。每一次示现都称菩萨,其实是佛再来的。我们看菩萨从兜率天宫下降,无论菩萨住在什么地方都叫它做兜率天宫。这什么意思?表法的意思。兜率是梵语,意思是知足,你要懂这个道理。知足就成佛,不知足成不了佛,这个表法的意思很深很深。对哪些事情知足?样样知足,世出世间一切法,没有一法不知足。也就是,我们换句话讲诸位就能够容易体会,真正做到「于人无争,于世无求」,这就是知足的样子。

  你跟别人还有争,你还有求,你不知足,你成不了佛,充其量你是菩萨。这一种菩萨是十法界里面的菩萨,不是一真法界。一真法界的初住菩萨叫发心住,初住已经「于人无争,于世无求」,所以他可以示现八相成道。哪个世界的众生缘成熟了,应以佛身而得度之,他就现佛身,圆教初住菩萨。为什么?真的于人无争,于世无求。果然到了于人无争,于世无求,三界六道出离了,十法界也出离了。还有一丝毫争的念头、求的念头,是凡夫不是圣人。圣人连这个一丝一毫都没有了,真正是纯净纯善。这一点我们要懂,我们要认真努力的去学习。在哪里学?还不是在日常生活,在跟大众相处,学什么?学不争,学不求,学随缘,学不攀缘;有争有求是攀缘,无争无求是随缘。随缘没有一样不好,随缘没有一样不喜欢,流露在外面的形象,常生欢喜心。所以他示现初生震动一切佛剎。

  「解脱一切众生」,解是解开。解开什么?解开一切众生的烦恼忧虑。众生的烦恼忧虑,在佛法里头又名结使,这结就好象打结了,佛菩萨出现在这世间帮助你把这结解开。这个地方要注意,佛菩萨帮助不是佛菩萨动手把你的情结解开,不是的,佛菩萨教你,要你自己去解。为什么?这个结没有形相,别人帮不上忙,结是你自己打成的,所以还需要你自己去解开。这个结就是妄想分别执着,这三大类的结,六道凡夫在阿赖耶识里面有多少?无量无边。早年好象我在台湾的时候,曾经在街上看到有电影广告,有个电影片子它的名字叫「心有千千结」,我看到了笑了笑,心有千千结,没错。佛经上讲的,你如何把这个结解开?这些结系缚你在六道轮回,永远不能脱离。所以解脱,脱就是脱离生死、脱离轮回、脱离三界六道。解脱是长时间的,脱离六道轮回之后,你生在四圣法界,你证得声闻缘觉、菩萨佛果了,还有没有结?还有,还有微细的结。这些微细的结让你出不了十法界,你没有办法证得一真法界,所以还要继续不断再去解结。解结就是断烦恼,解就是断,结就是烦恼。还要把微细的尘沙烦恼、无明烦恼解开,你才能脱离十法界,才能够证入一真法界。

  到一真法界还是要去解结,为什么?一真法界里面有四十二个位次。这四十二个位次怎么造成的?无明烦恼造成的。无明是非常微细,所以破一品无明提升一个阶位。破一品无明,初住菩萨,再破一品是二住,再破一品是三住。一真法界菩萨的位次有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所以总共四十二个阶位,还是要解脱。初住菩萨把他的无明烦恼解开了,他就脱离初住升到二住;二住菩萨再解开,他脱离二住升到三住;到等觉还有一个结没解开,那一个结等觉菩萨解开了,他就证得圆满的佛果,那就是究竟佛。天台大师讲的六即佛里头究竟佛,圆满了。

  解脱一切众生,怎样解脱一切众生?一定要示现一个解脱的样子。解脱的样子是什么样子?消极的,「于人无争,于世无求」,积极的,「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消极跟积极是一不是二,这妙了!同时同处同一境界。你看他积极的那一面,断一切恶修一切善,又于人无争,于世无求,这是解脱的样子,这是随缘的样子、是自在的样子。我们活在这个世间不自在,什么原因?不知道随缘,不知道断一切恶,不知道修一切善。有人断恶修善,他又着了相,总是不干不净,没有真正做到于人无争,于世无求。真正做到了,最低的位次圆教初住菩萨,他超越十法界了,有能力在十法界示现八相成道,教化众生。

  接着「除灭一切恶道」,都是要做出来给众生看。众生能不能看懂,这真的是有问题,不见得一切众生各个都能看懂,有一个看懂的就要示现。换句话说,我们看到佛菩萨在这里示现,肯定有人看得懂,如果没有人看懂,他不在此地示现。这里头的人谁看懂了凡夫不知道,看懂的人不多。佛家常讲「佛氏门中不舍一人」,只要有一个人看懂,就不能够舍弃。毕竟看不懂的人还是占多数,特别是现在这个时代。古时候看懂的人多一些,大多数的人,如果经过看懂人来介绍一下,恍然大悟的人真不少。可是在今天这个时代不一样了,今天的人能看得懂的人少,非常非常少,真是叫凤毛麟角。看懂了给别人介绍,别人听了也茫然,听不懂。听不懂,他反而讽刺你,说你在讲神话故事,说你在讲天方夜谭,说你头脑有问题,不但不能接受反而笑话你。这正是老子说的,「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从前上根的人多,听了之后,他真的依教奉行;「中士闻道,若存若亡」,半信半疑;「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现在这社会真的是这样的,所以我们一点都不奇怪。为什么?你看看两千五百多年,老子就讲过了。我们现在社会的百态,人家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所以,这些佛菩萨到世间来应化、来示现,无一不是做出榜样给大家看。我们借着大乘经论、圣贤教诲的引导,慧眼才开了那么一点点,能够看得出来一些门道了,慧眼不开看不到。慧眼开了,真的开了,这些诸佛菩萨在哪里示现?原来就在我们面前,而且常常几乎没有中断在示现,这不可思议。读《华严》到后面看到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哪个不羡慕!善财运气真好,遇到这么多善知识。殊不知,善财所遇到的善知识没有我们多,我们遇到的比他多得多,但是不认识,所以天天空过。如果慧眼开了,自己才真正明白、真正觉悟了,原来善友从来没有离开过。

  孔老夫子说「三人行必有吾师」。师就是佛门讲的善知识,善财所遇到的善友。我们要问夫子所谓的三人是哪三人?你首先要把这搞清楚,三人,自己是一个人,另外还有两个人。哪两个人?一个善人,一个恶人。善人是我的老师,我要向他学习;恶人也是我的老师,他是一面镜子,我要认真的反省,他那些不善、那些恶我有没有?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你说恶人是不是我的老师?是,善人恶人都是我的老师。这两个老师教我的,一个从正面教我,一个从反面教我,只要我会学。诸佛菩萨示现善知识就在我的周围,从来没有离开过我。一切众生皆是诸佛菩萨为我做种种示现,教我断恶修善,帮助我破迷开悟,你想是不是?

  「映蔽一切诸魔」,这是这几句里头最后一句。魔是折磨,魔在佛光之下就像一支蜡烛在阳光之下一样,看不见了,他的光没有了。所以什么时候你真正慧眼开了、道眼开了,看到一切众生都是诸佛菩萨示现,都是诸佛菩萨应化在教我、在帮助我,魔也变成佛了。三人行,菩萨是善人,魔是恶人;菩萨是我的老师,魔也是我的老师;菩萨是阳光,魔是蜡烛。你的道业怎么会不成就,你怎么会不生欢喜心,决定得法喜充满。《论语》头一句夫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悦乎」就是法喜充满,就是常生欢喜心。

  「无量菩萨,皆来集会」。清凉大师这个提示确实是好,你看用后面这段经文让我们来参考这首偈颂,「永作人中月」。菩萨出生,我们要学习,确实要向菩萨看齐。我们来确实是业报来的,现在明白了,怎样转业报为智慧,转业报为乘愿再来,我们在这一生修学就有成就了。下面第三首,「行七步时」,清凉大师要我们参考《疏钞》六十九卷第十三面。现在时间到了。

  诸位同学,请接着看第三首偈颂:

  【或见经行时。具无量功德。念慧皆善巧。丈夫师子步。】

  这首偈清凉大师在《疏》里面注得不多,他说「行七步时,显其具德」,《疏》只有这八个字。显其具德,这一句里头的内容非常丰富,显是显示,他所具的德能。清凉大师要我们参考《疏钞》,《疏钞》六十九卷第十三页,我们看这一段经文才晓得这个七步,初生的时候这是显示出,用现在的话来讲是特异功能,这是一般人不可能有的,显示自在希有。我们看这一段经文。

  「佛子,菩萨摩诃萨,以十事故,示行七步。何等为十」。下面为我们举例,我们要记住偈颂里面所讲的『具无量功德』。此地讲十种也是略说,这个我们一定要知道。这一段的故事是说释迦牟尼佛出生的时候,生下来他就向十方各行七步,显示出自在希有。这个故事现代人听到了,总以为是神话,很不容易叫人相信。这个佛经里面记载的很详细,我们着重在它表法的义趣上,所以《华严经》这段经文非常之好。

  第一个「所谓现菩萨力故,示行七步」。我们知道如来果地上有十种特殊的能力,这个前面都已经介绍过,菩萨也有,也有十力,比如来稍微要次一等。也就是佛的这十种能力圆满,菩萨虽然亦具这十种能力,没有佛那么圆满。尤其是菩萨这个阶位差别很大,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这是明显的差别。佛果十力,十住菩萨就具足,十住菩萨当然比不上十行,十行比不上十回向,十回向比不上十地,十地不如等觉,等觉不如如来,这是一定的道理。他有这种能力,所以他示现七步,七代表圆满。这第一个意思。

  第二个「现施七财故,示行七步」。这个七财,功德法财,世间人把财富看得非常重。像这些名相,诸位在佛学字典、《教乘法数》里面都能够查得到,我们在此地可以节省一点时间。这是第二个示行七步的意思,它的含义。第三个是「满地神愿故,示行七步」。大地,大地有神,《地藏经》上跟我们讲这个娑婆世界,南阎浮提,我们今天讲的地球,这地球的地神名字叫坚牢,坚固牢固的意思,地神。地神护法,别人不知道。这个地神是大神不是小神,他护持,他欢迎佛菩萨在这个大地示现。所以菩萨总是满地神之愿,这一生下来走七步,表示慰问他,表示接受地神的拥护,所以行七步。这下面,「现超三界相故,示行七步」。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菩萨超越三界,所以这个七步里头含义就很多了。下面说。

  「现菩萨最胜行,超过象王牛王,师子王行故,示行七步」。这个地方的行表行动。大象,世尊当年出现在印度,我们知道印度的象很多,牛马也很多,狮子很多。你看看象,象行走稳重,所以佛把这个象的形象常常比喻作禅定,「那伽常在定,无有不定时」,那伽是梵语,要翻出中文的意思就是大象。龙叫龙象,龙象行动都非常稳重,缓慢、稳重,不像一般兽类所显示的是浮躁,我们讲心浮气躁。象稳重,牛也稳重,狮子也稳重,用这个来比喻「菩萨最胜行」。菩萨行超过他们,菩萨常在定中。

  我们晓得菩萨成佛的时候,我们讲一般成佛,是菩萨修行到大彻大悟明心见性,这个时候就成佛了。这就是入分证佛位,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这个时候自自然然他就稳重。心浮气躁的现象永远断绝了。你要问为什么?因为这个时候菩萨心在一切境界里面,顺境逆境还不止,在十法界依正庄严;依正庄严就包括了人事环境与物质环境。依报是物质环境,正报是人事环境,所以这个要知道,说依正庄严,就是说人事跟物质所有一切顺逆环境都包括在其中,他都不起心、都不动念。也就是我们在前面讲的他没有争,他没有求,全放下了,所以他心是定的。

  我要再问:他要是示现在人间,示现在天上,或者示现在畜生、在饿鬼,这个时候他有没有起心动念?给诸位说,还是没有起心动念。如果要起心动念,他不就退转了吗?大乘经教里面告诉我们,圆教初住菩萨就三种不退,得三种不退,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决定不会退到十法界。他在十法界里面示现,虽示现,他还是住他的一真法界。示现在人间,像释迦牟尼佛示现在人间,实际上释迦牟尼佛住哪里?释迦牟尼佛住一真法界。他这个形象好象是住我们人法界,跟我们人一样和光同尘。八相成道从入胎到死亡(那个入般涅盘就是死亡),他一生形象跟我们一般凡人没有两样,这叫善巧方便,实际上完全不一样。怎么完全不一样?他自在,我们凡夫不自在;他明了,我们完全不明了;他不起心不动念,没有分别执着,我们是起心动念分别执着,永远不停。哪里会一样!所以他的身是智慧,他的行是智慧,他的言是智慧,在这个身的形象,这一生所表演充满了智慧,光照大千。怎么会一样?

  我们这个世间人没有光,只有烦恼习气。正因为是这样的,所以佛才在经里头不能不跟我们做概略的介绍,让我们对于修行觉悟的人能有几分认识。你认识,你才会向往,你才会发愿,我应当要跟他一样,我要学他,你才能发心,发心学佛。你要是对佛菩萨不认识,你这个心发不起来。世间人认识的名闻利养,这个社会上有许多大富大贵之人,他们看到了,他们认识了,我要学他,要发财、要作大官。你跟他讲佛菩萨,他不认识,他那个念头生不起来。必须要认识,真正认识清楚作佛菩萨的好处比发大财的好处,好得太多了,那不能比。世间再多的财宝,死了以后,一样都带不去,一文钱都带不去,再高的地位也带不去!可是佛菩萨修学的成就,他统统能带去。你要把这个认识清楚,搞明白了,你自自然然就生起向往的心,欢喜学习。所以世出世间法真正能教我们生起爱好、生起想学,起这种欲望,总在乎认识的浅深。你认识的愈深,换句话说,你了解的愈多,认识愈深你的发心愈坚定愈勇猛,你真的会有成就。下面一句。

  「现金刚地相故,示行七步」。这是如来境界不是凡夫境界,这都在现神通。佛示现走这七步,他走的这个地不是泥沙。我们晓得世尊出生是在蓝毗尼园,现在有很多人到印度去旅游观光,佛教徒去朝圣,去参拜释迦牟尼佛出生的这个地方。经上记载说,他在无忧树下出生的,树底下的地面,泥土,可能现在是草坪。世尊当时出现的时候,他走七步,那个时候这个地大家看到是黄金的,就像西方极乐世界黄金为地。西方极乐世界这个黄金为地是黄金铺的路面,像我们现在铺柏油马路一样,公路上铺柏油,西方极乐世界路面上铺的是黄金。它的地,地是琉璃不是泥沙,琉璃就是我们世间人所讲的翡翠,绿色的玉,很名贵!西方大地是翡翠,铺成路面,路面是黄金铺的,不是柏油、不是水泥。这西方世界没有人做工,自然成就的,决不是有为的,没有人去造作也没有人去设计,自自然然的。这是什么?性德,唯心所现,性德圆满的显露。

  你要是不相信,现在北方是冬天,许多地方下雪,下雪大家知道,雪花。雪花在显微镜之下看结构是非常美丽的图案,你说那个图案谁设计的?没有人设计。细细观察都是几何图案,而且每一片雪花绝对找不到相同的,两个图案完全相同的,这个图案是无量无边,谁设计的?日本的科学家江本胜先生用水把它放在冰箱,这个冰箱是零下五度,一滴水,很小很小的一滴水放到冰箱去之后,几分钟它就冻成结晶,放在显微镜之下去观察,也能呈现非常美丽的结晶,像雪花一样,整整齐齐的几何图形,谁画的?绝对没有加一点意思在里头,法性法尔如是,只有佛经上这种解释真的很圆满。法尔如是,就是它自然的,自自然然就是这样的。它还不是固定的,千变万化,但是无论怎么变化,它都是非常美,非常整齐,一丝毫它都不凌乱。所以一般人看到神奇,这大概是上帝在造的,要不然不可能会这样!我们以为不可能,本来就是这样的。

  从这个地方我们能够体现到真的有性德。法性有德有能,能是它有见闻觉知,德是它有美好,它有真善美慧。只要我们细心观察,从来没有离开我们,事事物物上都能见到。所以楞严会世尊才说「六根门头,放光动地」。只可惜凡夫,我们常讲粗心大意,经典上讲「但以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这是佛一句话把我们的病根说出来了。我们想到,假如我们把妄想分别执着统统放下,这一些不思议的境界统统现前了。这个境界佛用的术语用得好,不思议解脱境界。这个境界唯心所现,没有唯识所变,这就讲是第一义,第二义是唯识所变。诸佛菩萨在第一义,不落第二义,落到第二义就是十法界。十法界里面的佛菩萨在第二义,第二义就有无明,就变成识。第二义是识变的,第一义是心现没有识变,第二义心现又加上识变,识变把心现的障碍住了,你看不到真相,你看到妄相。所以我们不得已说了一句话,把真相扭曲了,识变是把真相扭曲了。

  我们今天六根所接触的这个境界是不是心现的?是的。但是识把心现扭曲了。这个扭曲关系不大,只要你把妄想分别执着放下,立刻恢复正常。所以世尊示行七步的时候,是以他的神力把唯心所现的境界,在很短暂的时间让大家看到。「现金刚地相」,让你有这个现象,将来在学习过程当中,你了解有这么回事情,然后你发心求证。什么时候能证实,能看到心现的真相?离开妄想分别执着就见到了。各人现各人见,各人变各人见。离开识变所见到的心现,大众统统都见到,这是前面讲的同分,在世间在六道有这个情形,那叫同分妄见;在极乐世界、在华藏世界是同分真见,那不是妄见。你所见到的是唯心所现的境界,不是唯识所变的境界。底下一句说。

  「现欲与众生勇猛力故,示行七步」。欲与众生勇猛力,这是什么?增长一切众生的信心,启发他的愿心,这就是欲与,与是给他,给众生勇猛力。让众生看到了,将来接受佛的教诲,佛如是,我亦如是。为什么今天他能做种种示现,而我不能;他能够自在受生,我为业力所困。看了这些示现,自自然然能够生起惭愧的心,悔过的心,忏悔的心,要紧的意思在此地。这还不是大乘经里面佛常常教人的「受持读诵,为人演说」。这个生下来七步是表演给人看的。一般人看到这些事觉得很奇怪,哪有小孩一生下来就会走路?可是释迦牟尼佛很奇怪,下来真的东南西北四方,每一方都走了七步,回来之后,他就跟普通小孩一样,不但不会走,他站都不会站,奇怪不奇怪?这种现象表演的时间当然不长,过后之后这现象没有了,让人留在记忆当中,这小孩生下来曾经有这么个奇怪现象。要到什么时候才能觉悟这里头的含义?等到佛示现证道,弘法利生,以后那些人,有些年岁大的亲眼见到的,年轻的,跟释迦牟尼佛年龄相仿佛的没有见到过,听老人所说世尊出生的时候曾经有这种现象。

  什么时候才真正能够明了,他这种示现里面含很多很多意思?那是要契入境界的时候恍然大悟,才知道种种示现有种种义趣。真的,一切众生根有三类,上根的人见到这个现象他觉悟了,中根的人他感觉到很惊讶、很奇怪,下根的人阿赖耶识里头落下了种子。上根当机者,当机者看到这种示现,肯定激发自己的道心,增长自己的信心跟愿力。你看看这个修行人来了,觉悟的人来了,他来干什么?来觉悟众生的。令一些现在觉悟的人发心不勇猛,当然阎浮提众生这是著名的难度,难度就是你很难帮助他,你帮助他,他不接受,他还怀疑你,所以很容易退心。我何必帮助你,我自己自修就好,很容易退心。见到菩萨这种示相,他不敢再退堕了,他要勇猛精进,难度也要度,即使受尽委屈这个事情还是要做,怜悯众生的心生起来了。而且明了度他跟自度是一不是二,自行即是化他,化他就是自行,是一桩事情不是两桩事情。所以永远不疲不厌,不会懈怠了。

  无论怎样艰难,你要是真正在这里面以智慧观察,你会觉悟。换句话说,对于一个智慧的人,没有一桩事情不是在帮助他增长智慧,这个事情不可思议;没有智慧的人,一切境界里头真是增长他的烦恼,妙不可言。真的,从前李老师常常讲,就看你能不能转过来,凡夫这一转过来就是圣人,从苦一转过来那就是真乐。所以蕅益大师讲得好,「境缘无好丑,好丑在于心」,这个意思就说明物质环境没有好坏、没有善恶、没有是非、没有顺逆,顺境逆境没有,人事环境里面也没有是非,也没有善恶,亦没有邪正,邪正、是非、善恶都在你自己的心。你自己的心要善,没有一法不善,造作五逆十恶的,你看到也善,地狱、饿鬼、畜生在你眼睛里也善,那是真善。为什么?你没有分别了,你没有执着了,你没有起心动念,所以那个善是至善。由此可知,儒家讲的止于至善,在大乘佛法里面讲,那是明心见性的境界,法身菩萨的境界。

  怎么止于至善?他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了,他看一真法界,看十法界是平等的,没分别、没执着,那才叫至善。稍稍有一点分别执着或者起心动念,至善就没有了。至善没有了就扭曲了,扭曲就有善有恶,就变成相对、对立了,所有一切法统统对立了。对立里面有善恶、有是非、有邪正、有真妄、有利害、有得失,统统变成相对,凡是相对的不是至善。我们要学诸佛如来、法身菩萨止于至善。这个事情我们要问问这一生当中能不能成就?在理上讲肯定能成就。为什么?不求人,这求自己,只要自己肯放下。

  我们在讲席里头常说,放下内心的矛盾,放下内心的对立,于世出世间一切法、一切人事物不再对立了,没有对立你就转八识成四智了。一切矛盾对立都是从执着里头生的,执着放下,所以一切矛盾对立没有了,心平气和,带给你现在的好处,健康长寿。你心不平气不和,你就有病,什么病?心不平是病,气不和是病,这是病根,从这个地方衍生的,所以起副作用的,就很多疾病从这个地方引发。人真正做到心平气和,他怎么会生病?这个道理很深,大道理。希望我们真正学佛的同修,真正想在这一生成就,对这些理事不能不留意,不能不学习,很认真的学习。在哪里学习?在日常生活当中,点点滴滴。千万不要说这是小事,小事不能放松,积小事就变成大事。烦恼习气,岂不知这是无量劫累积成的。你不累积,它怎么会有这么多?怎么会这么严重?所以点点滴滴都不能放松。

  我们看诸佛菩萨,再看祖师大德,这善知识!看他们一生的行业,他们是怎样处理他们的生活,怎样处理他的工作,怎样处理他们待人接物。他用什么心、用什么态度、用什么方法?细心在里面观察。那这观察当然看不尽,千变万化,你在这里找他的原则,找他的原理。总的原则不外乎在一切境界里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所以显示出一切时、一切处、一切境缘之中,他心平他气和。这是什么?这是你真正把他的纲领、原理原则找到了。从这个地方下手学习,有门路可循。这一段经文我们还没有念完,现在时间到了,今天就讲到这个地方。


大方广佛华严经(第一二一六集)

  诸位同学,请看「光明觉品」,光照百界偈颂第三首看起,第三首还没有讲完,我们先将经文念一遍:

  【或见经行时。具无量功德。念慧皆善巧。丈夫师子步。】

  清凉大师要我们学这一首偈颂,参考「离世间品」最后一卷,第五十九卷所说的四方各示行七步,参考这一段经文。在这段经文里面,上一次我们学习到「欲与众生勇猛力故,示行七步」。这一句里面含义非常深广,我们简单的报告过了,今天再看下面经文。「现修行七觉宝故,示行七步」。七,大家知道是表法的意思,代表圆满。菩萨示现成佛,带给众生七宝,这个宝不是物质是法宝。总而言之,法宝离不开智慧,总的来说,就是根本智与后得智。实在像这一品前面李长者给我们说的,根本智是自心即是不动智佛,不动智起作用就是善巧方便,善巧方便是妙慧,妙慧是文殊菩萨所代表的。所以不动智佛跟文殊师利表这个甚深的义趣。这才是如来出世给我们无上无比无量的珍宝,为什么?确确实实能帮助我们解决一切问题。这是我们不能不知道的。

  众生没有智慧,所以才随顺烦恼习气,烦恼习气里面最严重的无过于自私自利。现在自私自利严重到什么程度?严重到无有一念、无有一语、无有一行不是损人利己。损人的面有大小不同,让别人受损害的时间有长短不同,这里头结业果报不一样;严重的都是阿鼻地狱,就算是轻的也跟地狱挂上勾。一个觉悟的人、有智慧的人不干这个事情。早年我们在台中求学,李老师常常给我们讲「聪明人有前后眼」,什么叫前后眼?前眼看过去生的因果,后眼看未来世的因果。前后眼,换句话说,就是明了三世因果。一个通达明了三世因果的人,起心动念才称得上正思惟、正语、正业。这些事情我们每位同学只要冷静观察现前的世间,你就明了了。观察之后最重要的是要能够回光返照,回过头来想想自己,我自己每天想的是什么?说的是什么?做的是什么?再想想现前所造的业因,将来会受什么样的果报,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不需要问人。

  偈颂『或见经行时,具无量功德』。如果我们真的心思敏锐、心思细密,你什么时候没有看到人在行路?佛出世走七步表这个意思。哪一个众生在路上行路不表这个意思?统统都表这个意思。佛菩萨借着佛走这个七步来为我们说明,从见到人行路的时候应该怎么学习。你会了,我常讲《大方广佛华严经》在哪里?遍法界虚空界一切现象就是一部活的《大方广佛华严经》。世尊为我们讲的,我们现在所读的,这是《华严经》的一把钥匙。从这部经里面恍然大悟,从今而后我会看了,我会听了,我会嗅了,我也会尝了,样样都会了,这不可思议。果然样样都学会了,这六根在六尘境界里学会了,你就入了佛的境界,你就超凡入圣。所以这个经是大乘圆顿第一法门,超越三乘,叫一乘教。七圣财在哪里?遍法界虚空界无处不是。宗门大德常说「你会么」,不会要学。世出世法里头没有比这个更可贵,这个法得到了,什么问题都解决了。末后一句说。

  「现所得法,不由他教故,示行七步」。我前面所说的这一番话你要是听懂了,这一句你就自然明白了,需不需别人教你?现在的人真不懂,为什么?懂了你就会做,懂了你智慧生起来了,你慈悲心生起来了、善巧方便生起来了,你会看你就会做,会听你就会演,做给别人看的。我们在这段经文里面,「离世间品」讲得详细,这个地方只是四句偈提一提。在经教上偈颂是略说,「离世间品」长行是细说,菩萨如是,声闻缘觉、觉悟的人没有一个不如是。为什么?既然会看会听,他就会表演。表演内容是什么?要观机。也就是说,这个表演的内容太多了,无量无边说不尽!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你现在在这里表演什么?就好象节目众多,无量无边,你现在在这个地方要演哪几个节目。当然你得要打听打听这个地方的人喜欢哪些节目,你总不能选出他不喜欢的,他不需要的,那你就错了,你的表演不受人欢迎,你的表演对于现在社会没有利益,这就要观机了。

  现在社会病根,我们在讲席里头也曾经说过,但是没有特别强调,我们强调因果,这个对于自己学习也有承传的因素,特别强调因果教育,这是印光大师一生所提倡的。社会真正的病根,强调因果教育是一服药,药是治病的。谁病了?现在人讲地球病了,社会病了。地球、社会怎么会病?生长在地球、社会里面这些人病了。经上讲得好,境随心转,一切法从想心生。身病了,所以外面环境都病了。身怎么病?心病了。心有病,身才有病,心没有病,身体一定健康。心里面得了一个要命的病,所以惹来的天灾人祸,感得来的世界末日。病根是什么?城隍来告诉我们,现在这个世间所有一切众生不孝父母、不敬祖先。我听了之后愈想愈对,真难为他,他把这个病根找出来。孝亲敬祖这个心有没有?我有,从小培养的。我受教育三岁开始,我父亲教我,当然这很小的事情,我母亲跟我讲。我母亲不认识字,她说我在三岁那一年父亲教我,大概就能够认得三、四百个字,每天教我认字,所以知道孝顺父母,知道敬祖宗。

  我们住在乡下,乡下民间的风俗,清明扫墓,中元、冬至一定祭祖,一定到祠堂里面去。每一家都有祠堂,祠堂是教敬祖先。人能够敬祖先,哪有不孝父母的事情?只要心里头有祖宗、有父母,人就不敢做坏事,不但不敢做坏事,他不敢起坏的念头。为什么?如果我做了坏事,我的父母、我的祖宗没有脸见人。他们出去,你看看这个人养出那种坏儿子,养出那种坏的后代,我们的父母、祖先有羞辱,这是自己最大的耻辱,自己怎么能在社会上做人。所以起心动念不敢想坏事情。

  文化大革命期间,那时候我在台湾,听说大陆祠堂被废除了,家谱被烧掉了。这个讯息传到台湾之后(那个时候我才三、四十岁),我至少有一个星期晚上不能睡觉,想到这个问题严重,天天想怎么办,所以想出一个百姓宗祠。我这个百姓宗祠那篇文章是一九七七年写的,这篇文章曾经在报纸杂志里面登过,响应的人有。虽然有人响应,没有人赞助,没有力量来建百姓宗祠,可是这一桩事情常常放在心上。一直到我们在台北景美有了一个图书馆,我们把图书馆佛堂左侧这一面墙供百姓祖宗神位。这一面墙上用的小牌位,那是用纸写的,依照《百家姓》,《百家姓》里面只有四百多个姓氏,我们供了很多年。

  一直到去年,在香港有一个居士提供了一层楼,三千呎这么大的一个面积,我就想到了我们要做一个祖宗纪念堂。向中国那一边请教搜集,真是出乎我意料之外,因为我估计中国的姓氏应该超过两千,大概有两千到三千个姓氏,绝对不是《百家姓》里面讲的四百多个姓氏。这一搜集才晓得,中国姓氏概略的估计有两万两千多个姓氏。现在有人搜集现成的有一万两千多个,这出乎我意料之外。所以我就叫人把这些姓氏收集在电脑里面,我们要做牌位,第一个,这不是百家姓,万姓,我们这一个纪念堂就称作「中华民族万姓先祖纪念堂」。难得去年还正式举行一个开幕典礼,场面虽然小,我们做得很隆重。

  到此地,我们建了新教室,当中有一间大教室,这个场地比香港场地大,所以我们就用小的木刻的小牌位做一万多个,这立体的,比香港的要殊胜。香港是印在纸上,一张一张印在纸上画成格子,现在这个是一个一个牌位摆上去,很庄严!我们走进纪念堂时候生欢喜心,生感恩的心。今天社会上人把祖宗忘掉了,把父母忘掉了,我们在此地提倡孝亲敬祖,尊师重道,知恩报恩。这是现在社会上严重的病态,我们怎么救?就从这救起。所以我们同学要晓得这不仅仅是为个人,为整个社会,为整个地球。你是一个人,你从哪里来的?父母生养的。你父母从哪里来的?你一定有祖宗。人不能忘本,这个叫做教育。

  所以今天这个社会伦理没有了,我们要把伦理做出来。伦理是什么?人与人的关系。我觉悟了,他没有觉悟,他对我不好,我要对他好;不能说他对我不好,我为什么对他好,他迷了,我也迷,两个都迷。他不知道对我好,他迷了,我知道我要对他好,我觉悟了,觉迷不一样的现象就在这个地方。我喜欢这个人,我讨厌那个人,迷,你没有觉。真正觉悟了,觉悟的心你要记住,真诚是觉悟的心,清净、平等、正觉、慈悲这是真正觉悟了。你对人没有诚意,对这个人好,对那个人不好,没有诚意,你迷,你没觉悟。六根接触六尘境界还有喜怒哀乐爱恶欲,这是染污,七情五欲是染污,你不清净;自以为是,轻慢别人,不平等,不平等是迷;不觉悟,不慈悲,这怎么办?

  我们要帮助别人觉悟,先要帮助自己,你自己真正觉悟了,才能帮助别人。我们讲了十几年了,以真诚心待人,清净心待人,平等正觉慈悲心待人,天天在练,天天在干。以前看不惯的,现在都能看得惯,以前不能相处的,现在统统都能相处,这进步。以前受不了的侮辱,现在都能受,都能接受。经学多了,不是别的,我在这个经教上天天在读,天天在讲,今年五十三年了,今年二00四年,五十三年了,五十三年才把观念转过来。世尊在楞严会上说的「若能转境,则同如来」,经文是转物,「若能转物,则同如来」,你得会转。

  早年年轻的时候没有学佛,念了一点孔子书,「士可杀不可辱」,没有办法忍辱。别人要是侮辱我,无缘无故造谣生事陷害我、毁谤我,决定要反驳,决定要报复。学了佛以后,真正二、三十年之后,觉悟了,学佛之前一段忍,忍辱波罗蜜,修忍,忍很难过。十年、二十年、三十年,不要忍了,怎么样?化了,得受用。忍是属于定,这一化了,智慧开了,知道这是好事不是坏事。正如《般若经》上所说的。我们一生真的在修行,真的在天天改过,天天自新,古人讲「士别三日刮目相看」。这什么意思?读书人三天没有见面,这一见面的时候刮目相看,为什么?他进步了,他跟三天前不一样了。学佛的人年年不一样,月月不一样,习气年年减少,智慧年年增长,那怎么会一样?成绩,成绩在你面孔上,成绩在你身体上,成绩在你举止上,成绩在你生活上,这一点都不假。要把自己修成心地纯净,言行纯善,纯净纯善,念佛求生净土,哪有不往生的道理!

  纯净纯善之人不知道有西方净土,肯定生天。生哪一层天?我们从理事来推断至少是兜率以上。为什么?兜率知足。你真正能够了解事实真相,宇宙人生的真相,你决定是「于人无争,于世无求」,无争无求就是知足,这是兜率天的业因。真正放下自私自利,放下名闻利养,放下五欲六尘,放下贪瞋痴慢,心里头绝对不会生一念损人利己,念念舍己为人,所以最低限度是兜率天;兜率,化乐,他化自在天。如果你再修禅定,禅定决定能修成功,到色界天去了,到无色界天去了。这是说你不知道求生净土,你也得这样殊胜的果报。

  所以我们今天要为人演说的是什么?你看看现在社会大众需要的是什么,他缺乏的是什么。他缺乏孝顺,我们做孝顺给他看;他缺乏敬祖,我们年节祭祖做出那个样子给他看;他不懂得事奉尊长,我们做出事奉尊长的样子给他看。社会教育!我们所做所为是在做社会教育。佛菩萨生生世世一切处、一切时没有舍弃社会教育,孔老夫子当年在世这一生也没有舍弃社会教育。夫子在世演得多教得少,他教实际上只有五年,但他表演,那是他一生。表演什么?起心动念、言语造作,真的是觉而不迷,正而不邪,净而不染,夫子心行觉正净。夫子的心行与十善业相应,决定没有十恶这种行为。我们现在这个社会你仔细观察,起心动念、言语造作与十恶业相应,那怎么办?我们决定跟十善业相应,决定远离十恶业,这是表演给人看。我们做这种表演,自利利他,自己得大利。

  知道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什么关系?大乘经教里头给我们讲,「一切众生皆是过去父母,未来诸佛」。《华严经》讲的关系更密切,「情与无情,同圆种智」。这是我常常讲的,虚空法界剎土众生同一个自性,同一个法身,你看这个关系多密切,先要把关系认识清楚。我们的自心同一个不动智如来,我们六根作用同一个妙慧,文殊师利菩萨。名号是表法的,不动智如来是一切众生的本体,体性;善巧妙慧是自性的起用,是性德的流露,文殊普贤代表。无量无边的诸佛、无量无边的菩萨在哪里?在自己身心,圆满具足。我如是,你也如是,他也如是,一切众生无一不如是。所以遍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跟我是一个生命共同体,这说明我们大家的关系。然后你才真正理解,五伦八德是有来由的,不是前面聪明人发明的,他们建立的,不是,自性本来具有的。

  随顺自性就叫做性德,自性是道,随顺道就叫做德,绝不违背性德。性德真正是究竟圆满,没有一丝毫缺陷,是纯净纯善没有丝毫不净,没有丝毫不善。我们常常听人说万善同归,万善同归真性,万善同归自心,自心就是真心。恶从哪里?恶是迷了自性,违背了自心才发生的。从这个地方建立我们的真信切愿,从这里建立我们的正知正见,佛知佛见。所以这不由他教。你看看世尊出生走这个七步,岂不是具足一切诸佛如来圆圆满满的佛法,也正是《华严》里面所说的「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一多不二」。后面还有一句。

  「现于世间,最胜无比故,示行七步」。现是现在,现在在世间,世间没有人能跟他相比,这个绝对不是佛骄傲自大。所以有些学者,我初学佛的时候,台湾大学有几位教授我跟他们很熟,他们年龄大概都比我大,大我十几二十岁,我那个时候二十几岁,他们四十多岁。我那个时候刚刚学佛,这些老教授们给我说:佛是不错,但是太骄傲了。我说何以见得他骄傲?你看看释迦牟尼佛一出生,是一手指天,一手指地,天上天下唯我独尊,这是傲慢。这是一般学者们没有认真去研究佛法,佛法里讲的「我」是什么他不知道。他把那个我认为是世间人把身体当作我,这个错了。

  佛家讲「我」意思讲得很多,通常诸位在佛学辞典这些参考资料里面你能看到,讲八个我,这里头最重要的有两个,主宰、自在。所以佛说「凡夫无我」。你没有主宰!如果你有主宰的话,我年年十八多好,我何必要老?我何必要生病?自己做不了主。做不了主,你没有我。自在,你常常生烦恼,你一点都不自在。所以这两个定义,主要的定义你都没有,所以佛说无我。但是佛讲了法身有我,三德里头有我;法身有我,有常乐我净,般若有常乐我净,解脱有常乐我净,那是真我,你真有主宰,你真有自在。唯我独尊,主宰、自在这最尊,说这个意思,不是说我这个身体,不是讲这个,意思不能错会。佛行七步里头包括这么许多的意思在里头,这是我们要知道的。经文就不必再解释了,『念慧皆善巧,丈夫师子步』。现在时间到了。

  诸位同学,请接着看下面第四首偈:

  【或见绀青目。观察于十方。有时现戏笑。为顺众生欲。】

  我们看这一段。菩萨示现在人间一定是随顺人情,如同我们常讲的通情达理,不是无情无义,所以他也会示现的戏笑。清凉大师在这个注解里面只用了七个字,「顾盼时,观方现笑」。而偈颂里面,『观察于十方,有时现戏笑』。这个里面的深义,一切众生业报受生,但是谚语常说:人逢喜事精神爽。由此可知,人生在世最重要的事情是什么?给诸位说不是财富,为财富而活一生是错误的;不是权力、不是地位,而是什么?是快乐。这个才是人生第一重要的。你活在这个世间要活得快乐,你就没有白活了,与贫富贵贱没有关系,最重要的是活得幸福,活得快乐。

  夫子在《论语》里面说,《论语》不是孔子的著作,是孔子弟子们记录老师的言行这样的一本书。里面所记载的都是实实在在的。夫子综合他一生的经验得出来一个结论,人生最重要的一桩大事是学习,学圣人,学贤人,学道德,这个重要。所以《论语》上有一段记载着说,夫子自己讲的,我相信他一生不止讲一遍,应当是讲很多遍,学生都非常熟悉。他自己述说他十五岁有志于学,三十而立。三十而立就是他的学业完成,该学的东西都已经学得很完备了。学以致用,学了之后要把你所学的变成你的思想,变成你的行为,变成你的言语,你所学的东西真正得到了。

  我们今天所学的,依旧没有办法脱离烦恼,依旧没有办法改变习气,是什么原因?你所学的东西没消化。天天在学,就好象天天在吃,吃了怎么样?你里面内脏功能失效了,不能吸收,完全没有消化。这没有消化麻烦大了,我们这个人身体虽然不能消化,它还是排泄掉,你又没有办法排泄,都储存在这里面,就变成了大病。这个病是什么?所知障,不能消化是烦恼障。于是我们天天在学的时候,增长烦恼,增长所知。学到最后哪里去了?学到最后都到三途去了。你说你冤不冤枉?你所学的东西没有变成你自己的思想,没有变成自己的受用,没有变成自己的言语,这坏了,古人说不如不学。可是你要晓得你不学佛法,你会学社会上那些东西。总而言之,不会学、不善学,统统是毛病,这个问题很严重。

  我们今天要发心,要表演给大家看,最容易见到的是我们的态度。跟一切人接触欢欢喜喜,诚诚恳恳,这重要。诚诚恳恳,欢欢喜喜,表里一如,非常重要,你要做到。你心里有什么统统表现在外面,绝对不是说里外不一样,里外不一样是假的;真诚心就是讲的表里一如,我心里想的是什么,表现在外面就是这个样子。做给别人看,这就是度化众生。你要怎么度法?这就是度众生。众生有严重的烦恼习气,有妄想分别执着,我没有,至少我这些很轻很轻;众生生活在烦恼忧虑恐惧之中,我生活在安定、和谐、快乐、无忧、安全之中。心安,无论到哪里都平安;心善,无论在哪个境界里都善;心净,无论在什么境界里头都清净。这得受用。

  在经里头学会了,天天学天天增长智慧,天天增长德能,他怎么不快乐?学以致用。所以夫子境界不断在提升。四十不惑,不迷惑了。什么叫不迷惑?不会被外面境界所动摇,也就是说自己能做得了主宰。六根接触外面六尘境界,心是清净的,是平等的,是觉而不迷,是一片慈悲、一片祥和。这是现在一般人感受不到的,夫子所表现是这个,决不受外面环境干扰。他有能力、有智慧能够转变外面的环境。五十知天命,知天命就是指知道因果报应。用佛家的术语来说,他知道三世因果,这真的一点不假。我们今天社会这个样子,夫子知不知道?知道,很清楚、很明白。一切众生只要随顺道德,天下大治,人民安乐,真正和睦;如果违背道德,不仁不义,不忠不孝,社会大乱,生民痛苦,他知道这些道理。千年万世,他怎么会不清楚?清清楚楚。五十岁就有这功夫了。

  六十而耳顺。耳顺是什么?理事无碍了。看什么都好,听什么都好,什么样的环境都能适应,无有选择。所以他能够到六道三途去示现教化众生,什么环境都适应。这里头还有很深的意思,什么深义?他在无论什么环境里头,他的感受是平等的,这个不可思议。为什么他感受是平等?因为他没有分别执着了。我们能适应,什么样环境能适应,没有离分别执着;换句话说,还是不平等。这一种境界凡夫没有。七十而随心所欲不逾矩。《华严经》上讲的事事无碍。夫子是读书人的代表,士别三日刮目相看,你看看他功夫的提升,学业的进步。我们要学,他能做到,我们也能做到。问题就是看你是不是肯真干?你要真干,享受,快乐无比!真正是消业障增福慧,消灾免难,什么样大灾大难对我都平等,我没有受到一丝毫影响。为什么?无我,无我所。你们会受灾难是因为你有我、有我所,你就会受苦受难,你每天就会操心,患得患失。真正觉悟的时候,无我。

  《金刚经》上讲的三心不可得,心是能现能变,能现能变都不可得,所现所变哪里会是真的,哪有这种道理。所以你才真正契入「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像很多预言里面讲的,第三次世界大战爆发,核武生化全部都上台了,这个地球要毁灭了。那个现象是什么?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那个现象也是梦幻泡影,一点障碍都没有,理事无碍,事事无碍。怎么会有恐怖?怎么会有忧虑?你那些东西从哪里来的?妄想分别执着来的。只要离妄想分别执着,法界是一真。现在全世界有好象有十万多颗原子弹,科学家说这些原子弹要是爆发可以毁灭地球一百七十次。那个觉悟的人眼目当中,这毁灭一百七十多次都是梦幻泡影,对他来说怎么样?如如不动,他没有受一点点干扰。不要说这个小事情,这算什么?鸡毛蒜皮。大千世界毁灭了,这大事!成住坏空,星球爆炸了,星系毁灭了,那比地球上爆这几个原子弹严重多了,还是梦幻泡影,还是皆是虚妄。他有没有妨碍?没有。有没有伤害?没有。何以没有?他的身是法身,他的心是虚空,他的身是法界剎土众生,这一切众生没有生灭。

  能现的心没有生灭,所现的相给你说也没有生灭,我们在大经上读得不少了。识变还是没有生灭,如果有生有灭那是真的,那就不能叫虚妄,决不可以说梦幻泡影。所以《般若经》上讲得好,世出世间一切法,「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我们要是常常把这些经句多念几遍,会开悟,心定下来了,妄想分别执着统统放下了,这才叫返本归源,才见到宇宙人生真相,佛法的名词叫诸法实相。不但说你从此以后不造罪业了,你念头都不生。过去无量劫来迷惑所造的罪业,现在一觉悟统统都没有了。造罪业就好比黑暗,现在灯一点上黑暗就没有了,千年暗室,一灯能照明,这个比喻我们可以多想想。所以人生在世,你都通达明了了,你没有忧虑、没有牵挂、没有得失,你多快乐。

  佛教人常生欢喜心,要常学,学圣人。学圣人,无论你过的是什么样的生活,无论你从事哪个行业,只要你肯学圣人,你的生活一定非常快乐。颜回贫穷,物质条件很差,生活得天天快快乐乐。孔夫子以他做一个榜样,教导一切众生,人生活在世间要快乐不要有忧虑。忧虑是从迷惑烦恼生的,快乐是从智慧生的。学圣人,圣人有智慧,圣人有德行,所以你的快乐是从智慧、是从德行里面流露出来的,夫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说」是快乐。所以菩萨示现,「观察十方,有时现戏笑,为顺众生欲」,为顺众生欲是教化众生,「恒顺众生,随喜功德」。

  清凉大师教我们参考《疏钞》六十九卷第十一页,我们看「离世间品」这一段的原文,「佛子,菩萨摩诃萨,以十事故,示现微笑心自誓」。十是表法的,不是数字,代表圆满。遇到开心的事情当然就笑了,这个地方讲示微笑心自誓,什么叫自誓?《疏》里面有注解,我们把这个注解念一念,晓得自誓是什么意思,因为十句都有自誓。《疏》里头说「现微笑在行七步时,瑞应经云,菩萨示生,即行七步,一手指天,一手指地,天上天下唯我为尊,即自誓也」。这清凉大师为我们解释的,自誓就是天上天下唯我独尊。这个意思前面跟诸位解释了,这个意思很深很广。像我们在前面所讲的,人要活得快乐,人要过得很幸福,人要没有忧虑、没有牵挂、没有烦恼,自己能做得了主宰,得大自在,这是最尊最贵的,「我」就表这个意思。不是说我这个身体是最尊贵,我的地位最尊贵,我的聪明才智最尊贵,不是指这些。指自己真正能做得了主宰,真正能做得了主宰是智慧、是德行。所以它这自誓两个字的意思我们决定不能够疏忽。我们再往下看。

  「何等为十」,这下面有十句,第一句「所谓菩萨摩诃萨念言,一切世间,殁在欲泥,除我一人,无能免济,如是知已,熙怡微笑心自誓」。这句不难懂,实在讲,确确实实是事实,尤其是现前的社会,菩萨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念言,言是说出来提醒大家。一切世间,就是一切世间里面的众生,沉殁在欲泥,泥是污泥,池塘底下的污泥,比什么?比五欲,财色名食睡。佛经上常讲这五个字,财色名食睡叫地狱五条根。那个泥就是代表地狱。人为什么会堕地狱?就是迷在这五桩事情里头不能自拔,迷得太深了,他所感得的果报就是地狱。贪财、贪名、贪色、贪吃、贪睡,把五欲六尘比喻作污泥。我们看看现前这个社会是不是这样的?为财色名食睡,父子之情断掉了,所以今天社会有儿子杀父母的,有父母杀儿子的。这是城隍讲的不孝父母。父无慈,子无孝,还会敬什么祖先?他不堕地狱谁堕地狱?有这个行为堕地狱,没有这个行为有这个念头也堕地狱。地狱的种类很复杂,里面受的苦难有轻重不相同。

  江老师画的地狱变相图,希望诸位要常常看,多多看。为什么?你看一遍触目惊心,警惕自己,不但不能有恶行,恶的念头都不能有。你要有恶念恶行,转眼之间这就是你的果报。这一张图就是把这个讯息传达给你,你要知道。另外还有一张西方极乐世界图,这张图正在绘制之中,大概要一年才能完成,劝你念佛的好处。念佛求生净土,你得到的是极乐世界依正庄严。所以佛看到的人间世。「除我一人,无人免济」,这个「我」是菩萨。菩萨到这个世间来,来干什么?来救苦救难。谁是菩萨?觉悟的人就是菩萨。先觉觉后觉,先知觉后知,觉悟的人不是别的,把「我」找到了;迷惑的人不是迷别的,把我迷掉了,不知道有我,不知道什么是我。你的真心就是我,你的性德就是我。《楞严经》上所讲的,「六根门头,放光动地」,真我从来没有离开你,天天跟你在一起。非常可惜,你不认识他,你得不到一点点的受用,这才叫冤枉到极处。所以佛看到这个样子,看到这个现象,现在应化到世间来。应化,当然是众生有感,菩萨就有应,菩萨这个时候笑了,意思就在此地。

  菩萨又示现,第二句说「复念言,一切世间,烦恼所盲,唯我今者,具足智慧,如是知已,熙怡微笑心自誓」。确确实实一切世间众生烦恼习气非常严重,把自性(自性里头本来具足的大德大能)无量的智慧、无量的德能、无量的相好统统遮住了。烦恼所盲,盲是瞎了眼看不见。这烦恼是什么?就是《华严经》上所说的妄想执着。「出现品」里头讲「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我们明白了,妄想执着就是此地讲的所盲。你有妄想分别执着,自性本具的智慧德能你完全看不见。实在讲扭曲了,把自性本具的智慧变成烦恼,把德能变成了造业,把相好变成了苦报,三途地狱的苦报。

  所以真正觉悟了,觉悟的人常说烦恼即菩提,造业就是德能,苦报就是相好,真的一点都不假。这变形了、扭曲了,你只要放下妄想分别执着,马上就恢复正常,无量智慧、无量德能、无量相好立刻就现前。扭曲是暂时的,因为妄想分别执着不是真的,不是永恒的,他是暂时迷,什么时候清醒过来,放下了,什么时候就恢复正常。从理论上讲一念之间,一念觉众生就成佛,一念迷,念念迷,永远不能脱离六道轮回,菩萨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众生念念是烦恼,菩萨念念具足智慧。因为有智慧不会堕在烦恼里头,因为有智慧不会堕在三途,也不会受六道轮回的苦报,在轮回而不受轮回苦。我们看到菩萨那是示现、表演给大家看的,不是真的。真的,我们要多想想,菩萨无我、无我所。一个人真正是无我、无我所了,他哪有苦乐之受?没有了。离一切苦乐受,苦乐忧喜舍受,他是正受。正受是恒常不会变的。菩萨住正受,所以正受叫三摩地。所以菩萨看众生,给众生笑,这笑的意思好多、好多!此地介绍的是其中之一,佛在这里举出十个意思。

  第三「又念言,我今因此假名身故,当得如来充满三世无上法身,如是知已,熙怡微笑心自誓」。菩萨要帮助众生觉悟,用什么方法?现在人讲高度艺术,这是一切众生都欢喜接受的,高度艺术是演戏、表演。你说讲经说法,绝大多数的人不喜欢听,你叫他坐在那里坐两个钟点,累死了,他受不了。要演戏,卖票他都来。你今天在那里讲演,什么好的招待他也不愿意来。演戏的时候,他来了,菩萨示现,演戏!所以经教上常常教导我们,受持读诵为人演说,演是表演。我们今天在此地建这个道场,道场就是舞台,我们在这边天天演。所以同学们,凡是住在这个地方,无论是长住,无论是暂住,你住一天也好,住半天也好,你上了这个舞台,你演什么,你有因果,这真的,一点都不假。你这一天表演的是什么?是善、是恶、是利、是害?你自己比什么人都清楚,只是你自己没有反省,你要一反省你就明白了。

  所以像我们这些人,真正讲修行,最好还是用功过格,每天把你所做的善的、不善的记起来。像古人一样,这一个本子分成两半,上一半记善的,下一半记恶的。为什么?你能够便于考察。你每一个星期从头翻一遍,看看我这个星期善多还是恶多?一个月累积下来善多、恶多?一年累积下来善有多少?恶有多少?自己到哪里去就清楚了。什么是善?利益众生的都是善。什么是恶?利益自己的都是恶。这一点你不能不明了。为什么说利益自己都是恶?利益自己是增长我执、增长我见。你要晓得我见、我执是六道轮回的真因。这个因、这个根天天在增长,你还能脱离得了六道轮回吗?所以佛说这是真恶。无我就脱离六道轮回了。所以我常常说自私自利,病根。自私自利要不能拔除,你这一生无论怎样用功修行,你不会开悟。为什么?烦恼习气障碍了你的悟门,你不能往生,证果那更不必说了,你才晓得这个东西严重。

  你要是真修,真正想在这一生当中了生死出三界,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去作佛、作菩萨,你要不依教奉行,没有第二条路可走。这里头最重要的,《无量寿经》上教你的善护三业,第一个「善护口业」。善护口业怎么样?不妄语、不两舌、不绮语、不恶口,从这个地方做起。你说话还不老实、还骗人,骗人小事,自己将来堕落是大事,你要把帐算清楚。所以菩萨有智慧,菩萨发露忏悔,发露忏悔是我不骗人,我做对了就对了,我做错了就错了,大家都知道。这样的人,诸佛菩萨尊重你。尊重你什么?尊重你真正修道,你真的在依教奉行。天龙善神拥护你,为什么?你这一生能脱离六道轮回,你能修行证果,当然尊敬你,原因在此地。现在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这个意思没有讲完。


大方广佛华严经(第一二一七集)

  诸位同学,请看「光明觉品」,光照百界偈颂第四首看起:

  【或见绀青目。观察于十方。有时现戏笑。为顺众生欲。】

  这一首偈观方现笑,清凉大师要我们参考「离世间品」最后的一卷,在现在《疏钞》里面是六十九卷第十一页。这是行七步时现微笑,十句我们讲到第三句,我们现在把第三句的文念一遍,「又念言,我今因此假名身故,当得如来充满三世无上法身,如是知已,熙怡微笑心自誓」。这一段前面已经说了不少,但是意思没有说完,就是这段文没有说完。这一段重要的句子就是「当得如来充满三世无上法身」,就在这一句,菩萨示现成佛,做出样子给人看。由此可知,真正觉悟的人不再执着这个身是自己,这是第一个最根本的一个虚妄执着放下了,不再执着能分别执着这个东西是自己的心。能分别执着、能起心动念的这不是心,这是识,佛法里叫识,也叫妄心,这不是真心。真心从来没有起心动念过,真心从来没有分别执着过,所以离起心动念分别执着,真心就现前。

  真心,大乘经上常说「常住真心」,真心不生不灭、不常不断、不来不去,遍法界虚空界一切时一切处,就像虚空一样没有不在,确实他是如如不动。起心动念就是波动,现在讲波动。现在科学里讲真空,真空里头什么都没有,哪来的波动?所以波是虚妄的,真空里头没有。《坛经》里面讲「本来无一物」,本来无一物是真心、是法性,是我们自己的真如本性。这个心性遍法界虚空界,上自诸佛如来,下至阿鼻地狱,所有一切众生共同一个法性。法性就跟真空一样,统统是从真空里面起的现象,这个现象就是《华严》所讲的唯心所现;十法界里面的依正庄严这个现象,唯识所变。唯识是虚妄的,但是你要知道妄绝对不能离真,离开真哪来的妄?只是把真扭曲了。就像世尊在经典上给我们讲比喻,譬如我们这个人是真的,这真人,在阳光之下我们行走地上有个影子,有自己的影子,那个影子就是妄心,影子还是依身才有影,没有这个身哪来的影。

  所以真心不动。依不动起了波动,这个波微微一动,这就是无明,这就是把不动变成动,不动是真的,不动是永恒的,动是虚妄的。这个意思确实很难懂,这是不思议境界。佛在经上常常用水做比喻,水在宁静的时候就好比是真心,起波浪的时候就好比是识,没有起波浪的时候不动。波浪依什么起?波浪还是依水平起来的,没有离开水平。波浪要一息,马上就恢复到平静,佛这个比喻我们容易体会。因此,佛弟子供佛最重要供一杯水,什么供养具没有,都没关系,没有香、没有灯都没关系,一定供一杯水。水表什么?水表心。确确实实它代表的是唯心所现,唯识所变。这杯水决定是平静的,代表真心。如果我们把杯子稍微移动一下,它里头就起波浪,这个波浪很小,但是我们能够觉察出来。它这一动,这一动就是识,心现里面有识变,那就是十法界依正庄严。这个情形我们可以在水边观看,河边也好、湖边也好,你看风平浪静的时候没有波浪,岸边一切景物倒影在水面里头。水像一面镜子一样倒影得清清楚楚。

  往年我在马来西亚,丹斯里李金友居士,他那个旅店有个湖,这个湖是人工湖,面积也不小,听说早年那里是锡矿,锡已经挖完了,这坑以后填上水就变成湖了,有相当的深度。这个岸边有岩石、有树木,他照了一张照片,在水平很静的时候,倒影下去之后,这个景非常非常之美。有一天他偶然把这一张照片竖起来看,竖起来一看,看到里面好多佛菩萨。他这张照片我看到之后,我就让他翻印,我给他题了四个字「华严胜境」。你看全是菩萨,全是佛菩萨。如果你要是把它再倒过来,把它颠倒过来看,全是妖魔鬼怪。他这个照片现在印的很多,流通的很广,诸位不妨细细看看。

  那就是不动的时候是唯心所现,一真法界,一动的时候就变成十法界了,十法界没有离开一真法界,就像水不离波,波不离水;水就是波,波就是水。所以佛才讲真妄不二。有没有真妄?是有真妄,你只要离开妄想分别执着,妄也是真。所以最重要的,识是从什么地方变的?就是妄想分别执着,这个东西只要一放下,你真心现前,自性现前。真心所现的是法身,所以菩萨出世,出现在世间是示现,做给别人看的,你只要照菩萨这个行谊去学习,你也能够得如来充满三世无上法身。充满三世就是我们今天所谓的超越时空,无上法身现前了。菩萨知道,他做这个示现,肯定有人见到之后心里面有所感悟,能够证得。纵然不能证得究竟地,肯定能够证得分证菩萨位。所以他笑了,微笑自誓。

  第四句「菩萨尔时,以无障碍眼,遍观十方所有梵天,乃至一切大自在天,作是念言,此等众生,皆自谓为有大智力,如是知已,熙怡微笑心自誓」。这个微笑的时候,已就是他来的时候有能力、有智慧、有方法帮助他,把他们错误的知见、错误的行为扭转回来。菩萨要不示现,这个事情没有人能做,没有人能帮助。这一句里面讲,这是用佛眼,无障碍眼,《般若经》上讲的五眼圆明,这就没有障碍了。遍观十方,这不是一个世界,十方无量无边诸佛剎土。我们在前面读过,几乎多数的剎土都有十法界、有六道,只有少数是真正的净土;像西方极乐世界、像华藏世界这样。这里头没有十法界、没有六道,纯一法身菩萨居住修行养道的处所,我们称它作净土。十方世界,很多世界跟我们这里差不多的,所以它有六道,有六道当然它也有梵天、有欲界天,梵天是色界天,乃至一切大自在天。大自在是梵天的天顶,大自在天王,摩醯首罗天王。

  凡夫总有骄慢这种心态,天上如是,人间尤胜,有过之而无不及。你看看现在这个社会,不要说你做到国王、帝王,现在民主时代的总统、元首、国家领导人稍稍有一点点的长处,自己感觉得值得骄傲,这一骄傲就坏了。这一段里面你看看,「此等众生,皆自谓为有大智力」,这就是傲慢。自己觉得自己智慧过人,神通道力超人一等,起这个念头,有一点点长处瞧不起别人,这是大病。这个病六道众生都有,普遍!儒家教人「傲不可长」,它是世间法不是出世间法。所以就劝导你,知道每一个人都有骄傲,希望你这个骄傲不要再增长就好了。佛是教人要出离三界,要超越六道轮回,超越六道轮回有骄傲的态度没有法子,你出不去。不但你有骄傲的念头这种行为,有念头都不行。

  梵天、自在天王,佛在经典里面告诉我们,他们修定,四禅八定,四无量心,有没有骄傲?骄傲的行为没有了。欲界天有,欲界天最高的是魔天,魔从欲界来算,它第七层,它上去就是色界天了。色界天人没有骄傲,就是他没有慢,傲慢没有了,真正是一团和气。我们世间人常讲心平气和,心平气和在色界天才真正看到。傲慢虽然没有了,傲慢的习气有,这个经上讲的是傲慢习气,微细的念头没断,这个念头是若有若无,说老实话,连他自己都不知道,他自己要知道他一定会把它断掉,自己不知道!这种情形我们可以想象得到,为什么?在我们这个世间亦复如是。不要说别人,自己,自己有很多习气自己根本就不晓得。别人要是给我们提出来,还不相信,还要跟他反驳。真正修行有相当警觉性的人,有相当智慧的人,你给他提起来,他仔细想想:对,我是有。他承认,那是有功夫的人;没有功夫的人,他不会承认的。你遇到菩萨,菩萨给你讲不讲?不一定,看什么缘分。有时候你不能接受,菩萨也说一下,轻描淡写的提一提,提醒你。但是知道你不会觉悟,你不会回头,可是提醒有好处,多几次提醒,你就会认真的反省。

  我早年初学佛的时候,二十六岁,我对于经教非常羡慕,对于戒律不能接受。怎么不能接受?我有一个错误的观念,而且自己以为这个观念是正确的,为什么?合乎逻辑!佛所讲的一些理论道理真的是好,超越空间时间。但是制定的这些戒律,戒律是生活规范,生活规范这桩事情,肯定是因时因地而有所不同。印度人的生活习惯跟中国人不一样,文化不相同,环境不一样,气候也不一样,印度人三衣一钵就够了,但是在中国人决定不可能,中国这个地方比印度冷多了,印度是热带。中国,你在中原地带春夏秋冬四季分明,你三件衣服怎么够?这不可能的。饮食习惯统统都不相同。就在中国,三代之礼都不一样,三代是讲的夏商周。我们再看看近代,现代人的生活方式跟五十年前不一样,跟一百年前更不一样,怎么能够教我们现代人去过三千年前佛陀时代那种生活规范,去学那个东西。我们是中国人还去学印度人,这怎么讲也讲不通,我实在是想不通。

  但是那个时候自己年纪很轻,对老师确实非常尊重,心里面这个疑团总是解不开,也不好意思问。可是章嘉大师有智慧,他看出来了,看出来怎么样?偶尔提一句,「学佛戒律很重要」,提一句。我笑笑点点头。我跟他三年,这一句话至少提过十几次,换句话说,两、三个月当中一定会提到一次。所以他老人家圆寂之后,在北投火化,专门给他做了一个火化炉,我在火化炉旁边搭了个帐篷,在他那里守了三天三夜。我在那里想,我跟他三年,三年他教了我些什么东西?这一回忆,这一句话最清楚,就是戒律很重要,他讲的遍数太多了。所以一回忆,第一个念头就想到他这一句话,就觉得这一定有用的。本来对戒律毫无兴趣的,现在老师走了,这个话提了这么多,那这不是一个普通话。所以这才对戒律比较上重视了。

  看看在家的戒律、菩萨戒律。出家戒律,我们知道不是出家人不能看,阅藏是例外的。如果你要阅藏,那个戒律你可以全部都看,如果不是阅藏,出家人的戒律不能看。以后我们明白了,为什么?怕你看了之后批评出家人,批评人有罪过。他是他的事情,他持不持戒、犯不犯戒与我们不相干,我们尊敬他有福,我们批评他有过失。所以戒律里头并没有秘密,是为了这桩事情。为什么阅藏可以看?阅藏你有智慧,你通达明了,那是另当别论。你不是阅藏,怕你断章取义,甚至于怕你冤枉好人。菩萨大人作略,在这个世间演戏,为人演说,有时候演正面,有时候演反面,都是利益众生,但是你不知道。你是执着在戒条上,拿这个尺码子去量人,不知道东西是活的,戒律也是活的,表演更是活活泼泼。所以戒律你懂不懂开遮持犯,你要不懂这个道理、这个意义,你自己都没有办法持戒,你还能谈别人吗?

  戒律是佛的行谊,是善巧方便,是文殊菩萨的妙慧,你怎么会懂得?是不动智佛的妙用。所以我们凡夫要老老实实,要有恭敬心,真诚恭敬听佛的话。从哪里学?十善业。你能把五戒十善做到了,念佛求生净土,你就能往生,这不是假的。轻易批评人,你犯的是口业,「善护口业,不讥他过」。尤其是在这个世间,这个世间确确实实龙蛇混杂,蛇是凡夫,龙是圣人,许多圣人出现在这世间,现的相凡夫相,男女老少各行各业里头都有。他的行谊有善有恶,不一定,谁认识?觉悟的人认识,佛菩萨认识。凡夫哪里会认识?但是要是细心观察不难发现,他有一个总的不变的原则,那是什么?教化众生。无论你看他做些正面的也好,负面的也好,都是帮助人觉悟。正面帮助这一部分人觉悟,负面帮助那一部分人觉悟,应以什么方法帮助他就用什么方法,活活泼泼。他自己不着相,作而无作,无作而作,这是再来人,这不是凡人。

  从他生活工作处事待人接物,你就看他,他自己清凉自在。我们一般讲这人放得下,这人看得开而量大。肯帮助人,善人他帮助,恶人也帮助,冤家对头他还是帮助。你从这些地方观察,你就晓得这不是凡人,凡人做不到,也就是凡人有自私自利,有贪瞋痴慢。你细心观察他,他没有贪瞋痴慢,他没有自私自利,有时候看他也要名闻利养,那都是善巧方便,那都在演戏;这个五欲六尘、名闻利养,那是演戏。你在里头仔细观察他,他有没有贪瞋痴?他有没有自私自利?如果发现他没有自私自利,他没有贪瞋痴,这是个觉悟的人,这不是迷惑颠倒的人。所以世间真正的凡夫,他有自私自利,他有贪瞋痴慢,这个地方「自谓有大智力」,就是慢。菩萨看到笑笑,菩萨来度他,佛度有缘人,看到有缘人总是会笑。

  笑就是有缘。所以你要接引众生、帮助众生,怎么样跟人家广结法缘?见了面欢欢喜喜笑笑,这就结缘。为什么?你跟他有欢喜心,他会接受,会听你的话。你看到这个人讨厌,他看你也讨厌,没缘,你再有智慧,再有神通道力也无可奈何,他不接受。所以诸位都晓得,佛经上常常讲的法缘殊胜。十方三世佛,法缘第一殊胜是阿弥陀佛,菩萨当中,法缘第一殊胜观世音菩萨。什么原因?对人真诚、亲切、欢喜,就是结法缘。你希不希望将来你成菩萨、你作佛能够广度众生?要是想广度众生,现在就要结法缘。现在要不结法缘,你成了菩萨、成了佛,度众生有限,没人听你的。这些话这些道理,当年我们在台中跟李老师学教的时候,老师常常说。我跟李老师十年,这个话听了几十遍都不止,常讲。所以我们也就学会了广结法缘,懂得怎样结法缘。

  学佛一定要刻薄自己(都是做样子给人看),要厚道待人。待自己厚,待别人薄,这是凡夫,而且是没有福的凡夫,没福报。他现在体力还很强壮,他不觉得,总觉得自己不可一世,可是他有没有想到他会老、他会病?一旦你老了,你有病了,没人照顾,这个时候真可怜。聪明人对这桩事情他看得清楚,那他就要预防。他老了,你看很可怜没人照顾,将来我也跟他一样,怎么办?你得想到因果,我现在要修因,我要照顾老人、病苦的人。到将来自己老了、生病了,有人照顾你,因缘果报丝毫不爽。你能够接待别人,特别是道场,来自四方参学的同学们,你能够接待他,能够爱护他,能够照顾他,使他感到宾至如归,就真的好象回到自己家里来一样,那么样亲切,你将来到别的地方,人家一样这样对待你。你要不懂得,自己觉得很骄慢、很高贵,没有把别人看在眼里,对人很刻薄,你无论走到什么地方,不受人欢迎,这个道理不难懂。这些事实,你只要细心观察,你就能看到。

  所以对人好是真正对自己好,刻薄别人到最后是真正刻薄了自己,什么样的因决定得什么样的果报。《了凡四训》里头讲得好,你没有能够转过来,业障习气没有能转过来,「一饮一啄,莫非前定」。现在纵然是出家,真正转过来的不多,受命运支配的,受业力主宰的,还是占大多数。我们自己要常常想想自己,在现前是业力支配的多,还是智慧愿力支配的多?五十、六十就应当有这个反省,你学佛的功夫得不得力,这个时候有非常明显的感触到,七十以上那就太明显了。我现在是业力支配的,还是智慧愿力支配的?业力支配的苦,不自在,烦恼重重,肯定进入老病的境界。如果是智慧愿力,那就不一样,为什么?你烦恼轻智慧长,常生欢喜心,法喜充满。谚语所谓的人逢喜事精神爽,你的精神体力没有觉得衰退多少。当然比年轻的时候肯定是衰退,衰退的幅度不大,还能自己照顾自己。

  往年我们在台中亲近李炳南老居士,李老师到九十岁都还不需要人照顾,他还是自己照顾自己。李老师给我讲,他的寿命没那么长。他没有告诉我,当然我相信他年轻也有人给他看过相算过命。他给我讲他命运没有这么长,活到九十多岁,那是这一生修来的,这个我相信。他的照片我们这地方很多,大家都看到了,他不是一个长寿的相,他下巴地阁不长,地阁长是长寿,他这个地方不长,他人中长,他这底下短。寿命是修的。

  一般修行人绝对没有说是求福求寿,真正修行人不求这个。我这一生从来没有求过福,从来没有求过寿命;我求智慧,我求往生,我求有缘帮助众生。这佛家术语说有缘度众生,除这个之外,我没有任何希求。今天诸位看到这一点果报,这个果报全是这一生修的,而且不是求的,自自然然来的。所以没有忧虑,没有牵挂,再跟诸位说没有得失。这一点,许多同学跟我时间久一点的人能看到,我是一个完全没有福报的人,你们看看我出家那时候的照片,那哪有福报?佛门里面跟我同辈的这些法师、居士们都知道,知道我有一点聪明智慧,没有福报又短命。福报是二十六岁以后学佛修得的,不是过去生中的,这一生修的,现在得受用。

  我能舍,早年在美国也建了个小道场,能舍,毫不留恋;在台北也不容易建立一个华藏图书馆,离开没有丝毫留恋;简丰文居士供养一个道场,我把它做佛陀教育基金会,一点欢喜心都没有。人家说「这是无条件送一个道场来」,没有一点欢喜,放下若无其事。在新加坡亦复如是,在此地也没有两样。为什么?大乘经念多了,「我」尚且没有,哪来的我所。我所就是我所有的,我都没有,哪还有我所有的?没有。「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哪有留恋?活一天,记住「受持读诵,为人演说」,干一天,在哪里干都好,在什么时候干都好,没有一样不好。「恒顺众生,随喜功德」,把烦恼习气在生活、在工作、在处事待人接物里头淘汰的干干净净,这叫学佛,这受用!所以学佛确实快乐无比,我们常讲的喜乐无比。好,现在时间到了。

  我们再接着看现微笑,「离世间品」里面讲的第五句「菩萨尔时,观诸众生,久种善根,今皆退没,如是知已,熙怡微笑心自誓」。这一句话的大义,是「菩萨尔时」,这就是行七步的时候观察众生,许许多多众生多生多劫久种善根,但是现在统统都退失了。所以一投胎一转世隔阴之迷,过去生中修习都忘掉了,菩萨看到之后笑笑。自誓是什么意思?菩萨发的四弘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菩萨这个誓愿要兑现,要为众生接续前世的善根。

  所以学佛的同学们要知道,大家在一起根性不齐,有根利的、有根钝的。何以他利根?宿世修学的时间长,阿赖耶识里头佛法的种子多,这一生当中遇到缘,他很容易就生起。这个根钝的,过去生中修行的时间少,修行的功夫又不得力,所以这一生虽然有缘遇到了,实在因为宿世善根不厚,所以显示出暗钝。这才是真正的理由,我们不可不知。如果是根性利的,在这一生当中要发愿,一定要成就;根性钝的人一定要惭愧,努力消除业障。

  修学佛法最重要的是解行相应,依教奉行,解在先,行在后。所以世尊当年在世的示现,为大家讲经说法三百余会,四十九年,我们要懂这个意思。在《华严经》里面,你看《八十华严》前面五十九卷,讲修行只有五卷,「离世间品」这一品经讲修行;讲信解,我们不能不知道讲解四十一卷,讲信十一卷。前面十一卷经讲信,「举果劝乐生信分」,这一分里面一共有六品经十一卷。第二分「修因契果生解分」,我们简单讲是信解行证,解分里头总共有四十一卷。讲到修行,清凉大师这一分的科题叫「托法进修成行分」,这一分就是「离世间」一品经一共七卷,五十三卷到五十九卷。末后「依人证入成德分」,就是「入法界品」,现在我们取的是《四十华严》四十卷。还是解分占得多,你不解怎么能修行?

  在禅宗、在净宗,确实自古以来有很多不解的人、不识字的人,没有听过经的人,老实念佛能成功。他为什么能成功?你要把我的话听清楚,老实。他能成功的道理就是「老实」两个字,他是老实人。我们一般人学,能不能学得到?学不到!老实可不好学。

  晒蜡烛,你们晓得这是倓虚老法师《影尘回忆录》里面记载的,这真事不是假事。民国初年,这个出家人老实厚道,一丝毫虚情假意都没有,对待一切人诚恳恭敬,自己真的是谦虚卑下。他自己不认识字,没有念过书,出家在道场里面管香灯。人家跟他开玩笑,戏弄他,看他太老实了。夏天大家都晒衣服,这习俗。人家跟他开玩笑:香灯师,你那些蜡烛放的都上霉了,人家都晒衣服,蜡烛搬出来晒晒。你看他真老实,真的把蜡烛搬出来晒,这一晒全融化了。晚上做晚课的时候没蜡烛点了,他把那个蜡烛心晒好的拿出来点,人家看了都笑,没有一个不笑话。维那师当然很不高兴,把这个事情报告方丈老和尚。老和尚出来一看也笑笑,告诉他:你不要当香灯了。他自己不知道,真老实,真听话。你明天起到育王寺去拜舍利,去拜佛去。那个地方有供养释迦牟尼佛的舍利,一天拜三千拜。他拜了三年开悟了。你看不认识字,开悟之后,他能做诗、能做偈子,会讲经。一般人你去拜拜看,你看你拜三年,看看行不行?别说三年,拜三十年也不行。什么原因?不老实,人家条件就在此地。这就是善根深厚!为什么变成这样子?他无明重。他不是烦恼重,他是无明重。烦恼重是贪瞋痴慢这个习气重,他没有这个习气,他就是愚痴,愚痴属于无明。一心拜佛,他真的拜出感应出来。

  由此可知,早年李老师教我四个字「至诚感通」。至诚是什么意思?真诚到极处,没有一丝毫虚伪,这才有感应。无论修学哪个法门,你只要抓到这个原则,没有不成就的。跟善导大师在《观经疏》里面讲的是一个道理,善导大师讲:一切要从真实心中作。如果不是真实心都不能成功,怎么样苦修到最后都走了样,不是那么回事情,这是我们要懂得的。所以教是基础,没有教的基础,这个人老实,忠厚老成,行;不是忠厚老成的人,学不到。像我们这一般根性,既不是上根利智,又不是下愚,这都是中等根性,这上不上、下不下这种人是最难度的。这种人根要扎在哪里?根要扎在教理上。世尊四十九年讲经说法就是为这种根性的,他不是为上根利智,也不是为下愚,上根跟下愚很好度。上根的人他一听就懂,依教奉行,决定成就。下根的人老实、忠厚、听话,教他怎么做,他真的不折不扣依教奉行,所以他能成就。当中这一部分难,为什么?妄想、杂念、习气、分别、执着,不知道有多少!这个不要问别人,自己清楚。问别人,别人未必知道,自己比什么都清楚。

  你自己还有没有妄念?自己六根接触外面境界,是不是还被外头境界影响?还被外面境界转?顺自己意思的起贪念,不顺自己意思的起瞋恚,这就是你心随境转,你自己做不了主。你用功,无论用什么功夫,杂念多,没有真正放下自私自利,没有真正利益别人的念头。对人没有那一分热忱,没有真正的关心照顾,一切表面上敷衍敷衍而已,这就是虚伪。虚伪的心怎么会能成就?虚伪的心,不要说是在道业上不能成就,道业是真实,这是大乘经上讲的「因地不真,果招纡曲」,无论你怎么样用功修行,修到最后怎么样?修到最后都落在妖魔鬼怪。你仔细去读一读《楞严经》的清净明诲章,你就明白了。这段经文我们曾经详细讲过,留的有好象是录音带还是录影带,留的有。大家要仔细去研究,对照自己的功行,我将来的结果是落在哪一道?是妖还是魔、还是鬼、还是怪?他的结局,他不是佛道,什么原因?错用了心,不能不知道。同学们跟我这么多年,别的能力没有,至少有能力辨别邪正,有能力辨别真妄,有能力辨别是非,有能力辨别善恶,至少你要有这个能力。这种能力要没有了,那就很悲哀了。

  菩萨此地看到善根中断的人,他来教他,使他的善根继续。我们过去生中都是修积善根,这一次到人间来中断了。我以我来说,这都是真的不是假的,中断了二十六年,二十六岁才遇到佛法,跟前世的善根接上轨了。前面这个二十六年刚强难化,自以为是,不是遇到真正有缘的真善知识,我们心里不服;换句话说,对这个人心里没有尊敬心,不佩服。所以他教导我,我不能接受。遇到真正善知识,是你自己从内心里面佩服他,服他,别人跟他说一样的话,我听他的,我不听那个人的,缘不同!

  我遇到方东美先生,服了。当时我在台北,我接触的这些名教授有十几位,大概有十六、七位,我都去拜访过,对方先生服了。方先生把佛法介绍给我,我这才恍然大悟原来佛教不迷信,原来佛教是大学问。过去一直认为它是宗教,它是迷信,它是低级的宗教,多神教,泛神教,从前是这个观念。方老师告诉我,佛教经典里头有世间最高深的哲学。我跟他学哲学时间虽然不长,他给我讲了一部哲学概论,最后一个单元竟然是「佛经哲学」,让我大开眼界。知道这个东西这么好,真是希有难逢。

  我的缘也算不错,真正方先生把佛法介绍给我,好象一个月的样子,就一个多月,我的邻居敏孟经先生,他是满清时代的亲王,跟我住隔壁,我们常常见面。他知道我在看佛经,非常热心的来看我,问我要不要一个人指导,我说那太好了,这里头确实初接触很多地方不懂,能有个人指导求之不得。他介绍我认识章嘉大师,这一见就有缘,而且缘非常深。我二十六岁,章嘉大师那个时候大概是六十一、二岁的样子。我有一个老师指导我,这是专门学佛的,是佛学专家。所以跟宿世的缘就接上了。慢慢就观念思想转过来,行为转过来了,知道因果了。

  也就是在这个时候朱镜宙老居士送我一部《了凡四训》,我跟同学们说过,我拿到这个书之后,这书分量不多,我看书的速度也很快,好象我在一个多月当中,把这书从头到尾看了三十遍,愈想愈有道理。《了凡四训》这一部书是我一面最好的镜子,我看了想想自己,自己那种贡高我慢、自负,那些习气毛病跟了凡先生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了凡先生能回头,能改过自新,我也从那个时候天天反省检点,知道回头是岸,知道自己错了。

  也就是在这一年下半年,我记得学佛六个月,接触佛教六个月,我就发心吃长素,荤腥断掉了,这没有出家之前,还在工作。好象是工作最后的那一年,我把晚餐也断掉了,这一般人讲的是持午。那时候皈依,受了三皈之后,受了三皈五戒我就持午,晚上这餐断了。人虽然看样子很瘦,但是精神体力一点都没有影响,所以很多朋友长官同事都说:你是不是有病?你要检查检查身体。是的,我是去检查,我每三个月去检查,检查很正常,我就很放心。因为我知道身体瘦下来会有点改变,这什么原因?这应当是饮食习惯改了。你看以前什么都吃,现在素食,素食又更进一步晚上这一餐断了,这就是生活习惯改变,生理一定要有相当时间适应调整。所以我也很重视,只要检查没有毛病,我就很放心。所以在那个阶段当中,我每年至少会检查两次身体,一点毛病都没有。再看第六句。

  第六句是能为众生做福田。「菩萨观见世间种子,所种虽少,获果甚多,如是知已,熙怡微笑心自誓」。这是真的,特别是在佛门,佛门种的这个种子,善福的种子,种的虽然少,果报不可思议。这个道理一般人听说的多,真正了解的不多,为什么?真了解,你一定肯干。世间人求福报,当然更不必说了。真正学佛的人需不需要福报?要。为什么?没有福报不能度众生。没有福报,在这个时代不能跟众生结缘,显著的,欢喜缘不容易结。

  所以世尊教导菩萨如何接引众生,四摄法。四摄法头一个,布施。你没有福报拿什么布施?布施头一个少不了财富,财富是福报。真的没有财富,过去生中没修财布施,这一生当中哪来的财富?我这个命就是这样的,章嘉大师教导我之后,教我学布施修福,我明白了。在那样艰苦生活里面,学节俭,能够节省一块钱、节省两块钱,我就拿去布施。在那时布施,我布施有三桩事,这是做了不少年。一个是印经,因为那个时候开始知道佛法好,就会逛寺庙,逛寺庙里头,寺庙里面常常有人发起印经,大家都出一点钱印一部书,钱多少不拘,一块、两块都可以,我们就随喜。第二种放生,这寺庙里常常有法会举行放生,我们也捐个一块、两块。再就是在医院里面捐医药费,一年总会有一、两次,存个十块、二十块钱,那个时候的钱还很值钱,用来布施做医药费。我学布施是这三桩事情,其他的我没有能力,这个常常有这种缘。这没有想到,以后真的是愈施愈多,有就布施,于是这法缘就愈结愈广。

  从民国六十年,那个时候我们还没有图书馆,我记得台北有个曹居士,曹永德居士,把他家里面的四楼做一个道场,道源老和尚给它起个名字叫志莲精舍,他请我讲《华严经》,我们《华严经》第一次开讲就是在他志莲精舍讲的。第一部印的书结缘,那是我们自己主动发起来印的,《安士全书》。我还记得那时候一本精装一册二十块钱,这书印出来之后没有人不欢喜。封面的四个字,我是请周邦道老居士题的,周老师那个时候也常常听我讲经。第二部就是印《华严经》,因为讲《华严经》,我们印袖珍本,小册子平装一本两块钱,所以《华严经》一套十二本,二十四块钱。绿色的本子,封面是台中李老师题的字。

  从此以后,我们自己发起印经,而不是别人发起我们助印一点,主动来做了,一直做到今天没有中断。这些年来我们印《大藏经》,布施《大藏经》,这布施《大藏经》有买的、有自己印的,自己印的有两千多套,也买了不少,至少买了的有几十套,这到处结缘,所以法缘才会这么殊胜。这些年来我们接触不同的族群、不同的宗教,他们有许多附带的慈善社会福利事业,我们都参与、都随喜,广结善缘。所以种的因虽然小,果不可思议,果报不可思议,获果甚多。菩萨出世,看到世间人种善因,他看到欢喜笑笑,为什么?菩萨出世之后,那是众生最殊胜的福田。你修小的供养得大福报,你们在《了凡四训》里面看到,有一个贫穷的女孩子在佛门里面布施供养两文钱,很少,后来她做了王妃得大福报。所以佛菩萨示现给大家做福田。下面第七句。

  「菩萨观见一切众生,蒙佛所教,必得利益,如是知已,熙怡微笑心自誓」。这是有善根福德因缘的人,实在讲菩萨示现在这个世间,他们是当机者,是来教化众生这主要的对象,他有善根有福德有缘分。这个缘分是感,感得菩萨来应,现身说法。他有善根,善根是能信能解,他有福德,福德是能行能证,也就是我们今天讲的他真干,要不是真干,他不行。

  我们今天与佛有缘,缘不深,怎么说不深?我们在佛门里面修学,不能说不信也不能说真信,实实在在讲半信半疑;天天在听经读经,一知半解,不透彻,日常生活行持还是烦恼习气当家做主,听闻的佛法不起作用。这就很明显的自己反省知道,也想改,改不过来,什么原因?烦恼习气太重了。古人所谓的「看得破,忍不过」,还是随波逐流,还是回不了头来。想想看我们是不是处在这个地步?如何改进?没有别的,多读多听。你对于宇宙人生的真相不了解、不透彻,你不知道人与人什么关系,人与大自然环境是什么关系,人与天地鬼神是什么关系,你统统搞不清楚,每天依旧是迷惑颠倒,难在这里。

  我需要知道我们是中根的人,中根的人要想成就,不能离开经教。我自己的心得,走过这条路,天天在经教里头,一直到现在每天还是读经的时间多,五十三年了。读经有法喜、有进步,对于诸法实相,宇宙人生真相愈来愈清楚,愈来愈明白。从前放下很难,真的要忍,现在放下很自然、很轻松、很愉快,一点都不觉得困难。自自然然不执着不分别了,不起心不动念还做不到。不分别不执着是大有进步,所以能与一切众生和睦相处。

  我常常讲我们内心深处的矛盾对立化解了。靠什么力量化解?读经讲经。讲经天天劝自己,不是劝别人,这个道理一定要懂,学讲经的同学格外要知道。经是讲给自己听的,自己是主要的听众、主要的对象,别人是旁听的。到什么时候讲经才是为别人听的?至少是法身菩萨。像这个地方讲的,这是法身菩萨,到这个世间来示现,那可以说这讲经是利益众生的。实际上讲,给你讲老实话,讲真话,还是为自己。真正讲经为众生,是证得究竟佛果之后,等觉菩萨都不行,他还有一品无明没有断,还是要度自己。所以真正讲经是为众生不为自己,那是如来应化,不是法身菩萨。这个道理你要是不知道,你天天讲经,天天学教,很不容易得力;如果知道一切为自己,容易得力。认真的要随文入观,李老师以前常讲,改变思想、改变观念、改变行为,我们真得受用。菩萨应化来做助缘,所以说必得利益。我们再看第八句。

  「菩萨观见过去世中,同行菩萨,染着余事,不得佛法广大功德,如是知已,熙怡微笑心自誓」。这是看到什么?看到过去生中的同参道友他们堕落了,菩萨怜悯悲伤。他为什么堕落?这经上写得很清楚「染着余事」,这一句非常重要。我们今天有没有这个过失?有没有染着?于世法、于佛法生起分别执着就染着了。我常常讲这十六个字,自私自利,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贪瞋痴慢,这十六个字要是放不下就是染着。要知道这个东西就是麻烦,你就会堕落了,你的结果就偏差了,像四种清净明诲章里所说的,你修到魔道去了。《楞严经》佛给我们讲五十种阴魔,统统是学佛学偏了,走到那里去了,把魔境当作佛境,菩萨在此地悲伤是伤这个事情。「因地不真,果招纡曲」,这个事情太多太多了。佛菩萨看在眼里无限的悲伤,出世来帮助他,引导他回头是岸。总得有缘,没有缘那就不行,缘很重要。好,现在时间到了。


大方广佛华严经(第一二一八集)

  诸位同学,请看「光明觉品」光照百界偈颂第四首看起:

  【或见绀青目。观察于十方。有时现戏笑。为顺众生欲。】

  这首偈观方现笑,清凉大师教导我们参考「离世间品」以十事现微笑心自誓,参考这段经文。这一段经文有十句,我们读了前面八句,现在从第九句看起。「菩萨观见过去世中,同共集会,诸天人等,至今犹在凡夫之地,不能舍离,亦不疲厌,如是知已,熙怡微笑心自誓」。这一小节经文我们看到之后,确实引起无限的感慨。他说的是哪些人?菩萨见到过去世中,过去世这一句里面包含的很深很广,过去无量劫。我们这些与佛有缘的人,听了佛法会生欢喜心,不排斥能接受,不管是真能是假能,总之你表示可以接受。从前李老师讲的话,都是过去生中跟菩萨、跟佛在一起修行,他们是真干,所以成就了,成佛的成佛,成菩萨的成菩萨。我们不认真,阳奉阴违,表面上看起来是学佛,实际上自己的毛病习气一分一毫都没有改过来。所以这是当时的同学,他成了菩萨,法身大士,他成了佛,我们依旧在六道里头做凡夫。

  共同一会,这是讲共同集会,同在一个道场同在一起学习,确实成就的人少,不能成就的人多,多到你无法想象。所以佛度有缘人,哪些是有缘人?过去生中曾经同会,在一起修行的老朋友。你说这个关系多么密切!为什么不成就?同学、同参当中不能包容,彼此对立,互相矛盾。这个事情就在现前,我喜欢这个,我讨厌那个,这一种心态要不能改过来,还要继续搞轮回,这一生当中还是不能成就,这些道理事实真相你不能不搞清楚。为什么会有这个现象?过去生中恩恩怨怨,这是因,现前的分别执着是缘。过去生中纵然有因,现在我能够遵守经教的教诲,放下分别执着,缘没有了,缘没有了,果就没有了。果是什么?对立矛盾,这个永远叫自己的心得不到清净,得不到安宁。

  中国人讲平安,现在全世界人都希求和平,心平就安了。心不平,你怎么会安定?安就是定,在佛法讲是三昧。念佛得不到念佛三昧,功夫成片就是念佛三昧,为什么得不到?心不平。为什么不平?分别执着放不下。放下分别执着,你就看到一真法界了,你就入佛知见了,不是凡夫知见。所以分别执着对我们的伤害有多大。我们的老朋友、老同参他久远劫成佛了,过去我们在一起学习,他成佛了,他成了法身菩萨,我今天还在六道搞轮回,原因就是这桩事情。他在那个时候把分别执着放下了,他成功了,他的清净心现前了,平等心现前了,不分别就平等,不执着就清净。清净平等现前,他的真诚现前了,正觉现前了,慈悲现前了。这是我们讲了这么多年,五种菩提心,这是我讲的,净空法师讲的五种菩提心,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

  五种菩提心从哪里来的?从经论里头三种菩提心而来的。《观无量寿经》,佛讲三种菩提心,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讲这三种;《大乘起信论》里面也讲三种,直心、深心、大悲心。我讲五种是根据经论讲的,直心就是真诚心,就是至诚心,我把这一条用现代的话大家好懂,真诚心。所以真诚心就是至诚心、就是直心。深心不好讲,不好懂,我把它讲成三个,清净心、平等心、正觉心,这个大家好懂,所以把深心变成三个。把大悲心跟回向发愿心这两个合起来,慈悲心。我讲五种菩提心,五就是三,三就是五,佛法讲开合不同,归纳起来是三,展开来是五。方便初学,让我们好有下手之处。

  所以这些老朋友们,诸位要晓得我说老朋友就是诸佛如来、法身大士。他们在当时把这个心转过来了,所以他成就了;我们没转过来,我们所用的心跟这个完全相反。你看他用真诚心,我们用虚伪心,骗自己、骗别人、骗佛菩萨、骗鬼神,反正总是不老实。用种种方法掩饰自己的过失,炫耀自己的长处,我们干这个,所以一直到今天还搞六道轮回。他们当时用清净心,我们今天的心染污,六根接触六尘境界,眼见色,耳闻声,一接触就起贪瞋痴慢,就生起好恶,这个我喜欢,那个我不喜欢,喜欢不喜欢把你的自性染污了。清净心里头是没有这个染污的,清净心里头没有喜欢,没有不喜欢,没有贪瞋痴慢,那是清净。清净心是智慧,染污心是烦恼。

  老朋友他们能够用平等心,没有分别就平等了,没有执着就清净;我们是坚固的执着,严重的分别,成见很深。本来是「心包太虚,量周沙界」,这是我们本来的心,现在变得很小,两个人都不能相容。所以晓得人家为什么成法身菩萨?为什么成佛?我们为什么今天搞到这里?当年我们在一个教室、一个聚会里面在一起学习,现在他成佛了,法身菩萨就是成佛了,我们还搞六道、还搞三途,一点惭愧心都没有,还自以为是,还自以为荣,还自以为了不起。你的前途当然有不是没有,前途在哪里?前途在地狱、饿鬼、畜生,那是你的前途。我跟大家句句讲真话,我到这个世间来是业力来的,跟诸位完全一样。只是通过这半个世纪的学习,天天在学习,明白了。明白之后,我这一生是为大家来服务的。我这个服务的项目是什么?把事实真相讲清楚、讲明白。为什么我选这个项目?这个项目没人做。如果有人做的话,我会选另外一个项目。这项目很重要,没有人做怎么办?那只好自己做。这是早年我常讲求人不如求自己。希望大家要细心体会到这个意思。

  诸佛如来,老朋友、老同参、老同学,我们有关系、有缘!所以他成就了,看看我们现在有意思想回头,他来了。如果过去没这个关系,没有这个缘,你讲得再好,没兴趣不愿意接触,没缘。缘没成熟亦复如是。心里头迷惑颠倒,没智慧,正觉是破迷开悟。破迷开悟的方法当然是多,所以八万四千法门,中下根性的人大多数从经教开悟。我们这个世界的人,娑婆世界,文殊菩萨替我们选择法门,他讲到「此方真教体,清净在音闻」。此方是指娑婆世界,就是指我们地球上,地球上这些众生根性,六根哪个根性最利?耳根。看未必看懂,听懂了。当然这个世间也有眼根利的,他一看就明白,但是是少数;大多数一听明白,看不明白,听明白。所以这个世界跟观音菩萨有缘,观音菩萨用耳根不是没有道理。观音菩萨,注意听,他修的方法是「反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没有真诚、清净、平等、正觉,你决定没有慈悲心,你没有觉悟!真正觉悟的人一定有慈悲心。所以你要是问,觉悟的人是什么样子?觉悟的人是大慈大悲。你就从这五种菩提心去观察有没有觉悟?你去看人,这个人对人有没有真诚?会不会自己欺骗自己?自己欺骗自己是真正的根本烦恼。你想想看他连自己都欺骗,他怎么会不欺骗别人?不自欺的人决定不欺人,这是真理。

  所以修行往生,这是在八万四千法门里面,易行道。易行道也不是你想象那么容易,李老师往年常讲一万个念佛人,真正能往生的只有两三个。这什么道理?能够依教奉行的人他才能往生,不能依教奉行的人不能往生,念佛也不能往生。什么教?《无量寿经》一翻开第一句话「遵修普贤大士之德」,这是总纲领,净宗教学的总纲领、总原则要遵修普贤大士之德。普贤大士之德是什么?总纲领就是普贤菩萨十大愿王。诸位要知道,这十大愿王里面每一条都圆满具足文殊菩萨的十波罗蜜,条条都具足。你懂吗?你能做到了吗?从哪里下手?就在这一品经里面。佛非常慈悲教我们行门的下手之处善护三业,头一句「善护口业,不讥他过;善护身业,不失律仪;善护意业,清净无染」,这三句讲的是什么?十善业道,身口意三业,从这里下手。普贤大士之德从这里落实。你看这么清楚,这么明白。你要是果然依教奉行,你肯定往生,真的是祖师所说的万修万人去。你不懂,你根本就没有把这段经文放在心上,你还是随顺自己的烦恼习气,那就是祖师大德讲的,你一天念十万声佛号、念二十万声佛号,喊破喉咙也枉然,你的心行不相应。

  所以我们常常看到诸佛菩萨,看到佛像、看到菩萨,我们恭敬顶礼,老朋友、老同学你成就了,我还是沦落到这种地步。现在原因我知道了。这个原因怎么知道?这是感谢老同学、老朋友教诲。这些经论老朋友讲的,老同学讲的。释迦牟尼佛是老朋友老同学,阿弥陀佛、毗卢遮那都是老同学老朋友,当年同在一会。诸佛如来都是老同参、老朋友,那诸菩萨还用得着说吗?我们还是不愿意回头,还是倔强,还是自以为是,不要紧慢慢来,在三途地狱慢慢去滚去。再过上无量劫,也许你头脑清醒一点了,没有关系,我们的老朋友老同学非常慈悲,他可以等。什么时候你真的想回头了,他就来帮助你,真的「佛氏门中,不舍一人」,慈悲到极处。

  所以他看到,「过去世中,同共集会,诸天人等」。那时候我们大家的身分都相同,人间天上常常在一起聚会。他们成佛成菩萨,而我们今天犹在凡夫之地不能舍离,在六道里头搞生死轮回不知道疲劳。人生在这一世有几个觉悟?我觉悟了,我明白了。我怎么觉悟、怎么明白?这一生的经过,从出生,上学,读书,工作,以后出家修行弘法。这几十年当中走过多少地方,住过多少地方,住得短的一天,第二天就离开了,住得长的几年、几十年。住得长的,实在讲不长,居住短的太多,一个月、两三个月,从这些地方省悟过来了,知道什么?知道没有自己,无我无我所。

  什么是自己的?什么都不是。我常常讲,你每天晚上睡觉睡着了,这个世间哪一样东西是你的?包括身体都不知道是自己。另外一个空间维次出现了,梦境,梦境是不同维次空间,到另外一个空间去了。人哪一天死了,死了,身有生灭,灵性也是转到另外一个空间,灵性不生不灭;身有生灭,身不是自己。凡是有生灭的都不是自己,不生不灭的是自己。佛给我们讲智慧是自己,德行是自己,这都没有形相的,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是自己,既然那个是自己,你要好好的修你自己。这个身跟现在所有这一切环境不是自己,不是自己关心它干什么?不是自己决定不能放在心上。放在心上,你的心就病了,你的心就染污了,你的心就不平了,你的心就迷惑了,你的心就虚妄了,不可以放在心上。不放在心上,你的真心、菩提心就现前了。你看说起来多简单,再给你说做起来也是很简单,问题是你不肯做!这事情不能怪别人,自己的事情,与别人不相干。

  所以,蕅益大师说的话我们要常常记住,「境缘无好丑,好丑在于心」。这是诸法实相,宇宙人生的真相,现在人讲真理,这句话是真理。你果然通达明了,你不会怨天尤人,知道一切都是自作自受。我不喜欢这个人,我讨厌这个人,这个人真的是值得人不喜欢讨厌吗?可是世间有人喜欢他,有人不讨厌他。那是我看错了,还是他看错了?其实所有境界都没有一丝毫意思在,是我们自己生起虚妄的妄想分别执着,自己完全不知道。

  譬如现在大家看电视的机会多,一般人每个人每天都看电视。我们把这个现实的社会,宇宙之间森罗万象比喻作电视的画面,电视画面天天在播演。这个画面里面什么都没有,你稍微懂得一点科学常识你就晓得,这个画面是「当处出生,随处灭尽」,你想想《楞严经》上那两句话,是不是这样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金刚经》上所说的,这个画面是不是虚妄?是不是当处出生随处灭尽?所以它没有善恶,它没有真妄,它没有是非,它什么都没有。这个画面缘生缘灭,《般若经》上这才把真相说出来,「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所有问题出在哪里?出在我们自己,自己接触这个画面生起妄想分别执着。你要不起妄想分别执着,你就是诸佛如来,你就是法身菩萨。你接触这个画面,你生起妄想分别执着,你就是凡夫。是佛、是菩萨、是凡夫,自己做的,与外头境界不相干。觉悟的人一丝毫染着都没有。我在这一段经文里面深深感触到的就是菩萨跟我们过去世中共同集会,真的是老同参、老朋友、老同学。现在我们两个一比,差太远了,他接近圆满的觉悟,我们今天是深重的迷惑颠倒,不知道惭愧,不知道回头;换句话说,还有罪受,还有很长的罪要受。

  菩萨示现在七步当中看到微笑,这些老朋友当中有几个可以回头了,菩萨这一次出现在世间帮助这几个人。世尊的遗教,在这个世间要住一万二千年,这叫法运。在这一段期间当中,老朋友根熟的,就是说能信、能解、能行、能证,全都帮上忙。还有没成熟的,不要紧,没成熟的交给地藏菩萨、交给阿弥陀佛,等待下一尊佛出世,下一尊是第五尊佛,弥勒佛。所以你什么时候觉悟,你什么时候得度,这个里头总的一句话就是真诚。你看看连鬼神到我们这个地方来都透讯息给我们,真诚心能救世间。现在我告诉你,真诚心能救自己,真诚一定具足清净、平等、正觉、慈悲,我这五个菩提心,一个就是五,五就是一,一即是多,多即是一。它是圆满的,少一个统统都没有,一有一切有,一个没有统统没有,你要明了这个道理。要认真修学,修学真诚,真诚一定有清净,要学清净,要学平等,要学正觉,要学慈悲。以这个心落实在普贤十愿,文殊十度,最初方便落实在善护三业,就是十善业道,这叫真修行。换句话说,用十善业道来实现文殊十波罗蜜、普贤十大愿,用十善业道来实现;用文殊十波罗蜜、普贤十愿成就自己的圆满菩提心,你的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发出来了。这一发出来,恭喜你,你是法身菩萨,你成佛了。

  我今天讲的,讲得很清楚、很简单、很扼要,把凡夫怎样修行证果的诀窍说出来了,我们不能辜负老朋友、老同学。老朋友老同学是诸佛如来、法身菩萨肯定的,不是我们高攀,你看那个经文他自己说的。我们在这一生听到这个话,肯定,确实我们是有这个关系,你现在要不承认,也许来生后世或者再过无量劫之后,你听到这一段话点头,是,没错!确确实实我们是同在一会,同在一个老师会下学道,离开老师之后分道扬镳。分道扬镳里头只有一种人,永远随顺老师教诲,他成就了。如果对老师教诲打折扣,或者是阳奉阴违,或者是完全违背,这个道就是下面的十法界了。十法界的境界都不是真实的,梦幻泡影。梦幻泡影从哪里来的?是你自己变现出来的,自作自受。我们再看末后一句。

  「菩萨尔时,为一切如来光明所触,倍加欣慰,熙怡微笑心自誓」。这首好懂,这首是菩萨得十方一切诸佛威神的加持,你只要真正发愿。出现在世间这十句前面三句,清凉大师说是自己庆幸自己,自己没有堕落,自己修学如法有了成就。第四句是看到世间众生没有智慧,傲慢,菩萨出世示现成佛,有能力帮助他改过自新,摧伏他的烦恼习气。第五句看到从前行善,现在退心了,菩萨有能力把他过去的善根发觉出,让他跟前世的善行接轨。第六句菩萨出现在世间能为一切众生做真正的福田。第七句看到众生听闻佛菩萨教诲,得真实利益。第八句这是我们今天说的,怜悯感叹那些同学同修的人,没有能够证得圆满的佛果。这第九句是怜悯过去生中我们在一起学习的这些同学们,今天还在六道还在搞轮回。这究竟是什么原因?我们在这一段文里面都给诸位做出了报告。

  我们不可以不觉悟,不觉悟对不起自己,对不起诸佛菩萨。现在我们可以肯定,诸佛菩萨都是我们自己过去生中的老朋友、老同参、老同学。你能够发这个心,菩萨到这个世间来干什么的?我们到这个世间来干什么的?我们是来受果报的。佛在经上讲得好,六道里头一切众生轮回,受这个果报,佛只讲一句话「人生酬业」。你为什么到这个世间来?酬偿你的业报。你过去生中造的善,你在这里享福,你过去生中造的恶,你在这里受罪,人生酬业。这句话我们要是把人生换一换,六道众生无一不是酬业,一点都不错。觉悟了之后,觉悟了要学佛菩萨,我不再受这个业力来支配,我要学佛菩萨,我要发愿,愿力超过业力,你现在就是乘愿再来,不必要到西方去之后再来,现在就乘愿再来。这个心一发,诸佛菩萨就加持你,一点都不假。现在时间到了。

  诸位同学,请接着看偈颂第五首:

  【或见师子吼。殊胜无比身。示现最后生。所说无非实。】

  这一首偈清凉大师在注解里面给我们提示的,「师子吼时,说我独尊」。这是用的比喻说的,狮子,兽中之王,所谓狮子一吼,百兽脑裂。狮子大声一吼,许多小动物腿都发软,都跑不动了,说明它有这么大的威力。所以佛常常用这个来做比喻,比喻诸佛菩萨说法能伏一切外道。把佛菩萨的说法比喻狮子,把外道比喻作一般这些小动物,用这个做比喻。这里面内容也是包罗万象,清凉大师要我们参考《疏钞》六十一卷,这有十首偈颂,「摧邪导迷行,师子吼义」。我们细细来学习这段经文,就懂得这一首偈的真实义。

  首先来说明『师子』比喻什么?这一定要知道。第一首偈里头讲「菩萨师子王,白净法为身,四谛为其足,正念以为颈」。我们一看就很明白,世尊用这个做比喻,比喻得很好。狮子非常威猛,身是什么?身是体。白净法,白在古印度是表善。佛法里面讲白法、黑法,白法是善法,黑法就是恶法,我们中国人讲善恶,古印度讲黑白,这是他们的习惯。净是清净,你看看我们这些年来提倡的纯净纯善,这就是师子身。白是纯善,净是纯净,我们常常勉励同学们,心要纯净,行要纯善。我说这四个字是从讲《十善业道经》的时候提出来的。《十善业道经》里面最精彩的一段开示,就是佛对龙王讲的这一段话,叫着「龙王当知,菩萨有一法,能断一切世间苦」。我看到这一句确实寒毛直竖,太希有、太难得了,一法能断一切世间苦。这一切世间里面包括三种世间,有情世间、智正觉世间、器世间,也包括一真法界,九法界,这常讲的十法界依正庄严统统包括在里头,这是一切法,一切世间。这一法能离一切世间苦,这个不可思议,我们真的要竖起耳朵来听,希有难逢!

  佛说的这个法是什么?首先教导我们「昼夜常念思惟观察善法」。这个善法就是十善业道。「昼夜」是不间断,「常念」是心善,心里头有十善;思惟,你思想里面有十善;观察,你的行为里头有十善。又说「不容毫分不善夹杂」。你能修这个,离一切世间苦。所以净业三福第一福就是十善业道。我跟诸位讲过,第一福,净业三福第一福落实在十善业道;第二福落实在《沙弥律仪》,这是我教大家的;第三福落实在《无量寿经》。你们诸位细心想一想我这个讲法有没有道理?当然不是尽善尽美,但是非常适合于我们现前的需要。我们现前就这么个程度,除这个之外,你还有什么方法在这一生当中了生死出三界?我提出这个说法,就是帮助你在这一生当中决定成就,成就你求生西方净土,亲近阿弥陀佛,其他的向上一着,到极乐世界有阿弥陀佛教你。我现在就是教你怎样到极乐世界去,怎样去拜阿弥陀佛,你见到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自然会把你提升。所以现在我们注重的就是三部经,《十善业道》、《沙弥律仪》、《无量寿经》。用什么心去学?用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你要懂。用什么态度去学?看破、放下、自在、随缘、念佛。

  所以师子身原来是纯净纯善,我们修到纯净纯善,「不容毫分不善夹杂,不容毫分不净夹杂」,那你就是师子身。师子身是什么身?菩萨身。什么菩萨?法身菩萨,不是普通菩萨。这不在十法界里头,在一真法界,我们努力这样的修学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给诸位说生实报庄严土,不是在同居土,不是在方便土,为什么不干?自己认真学,不需要人家知道,人家知道是宣扬自己,那是与你的德行相违背。佛菩萨知道,护法神知道,要人知道干什么?人家对我毁谤也好,侮辱也好,什么都好,我都很欢喜,为什么?消自己无始劫来的业障。所以这些都是善知识不是恶知识。你念《华严经》五十三参就晓得了,胜热婆罗门,甘露火王,善知识!这些从反面来教我的是消业障,从正面教我的是增福慧。

  业障不消除,福慧怎么会增长?有严重业障,纵然遇到真正正面的善知识,也没有办法把你福慧提升。为什么?你业障太重。所以业障要先消,就跟大夫治病一样,先把你病治好,然后才能进补。增福慧是进补,消业障是除病,你说哪个在先?你要真正把这些道理都搞通达了,事相都搞明白了,你生活得很快乐,天天都在快乐当中,常生欢喜心,法喜充满。为什么?业障天天消,福慧天天长,怎么不快乐。这首偈内容非常丰富,现在晓得什么是身,这叫法身,就是纯净纯善,这个带得走的,这个肉身带不走。

  「四谛为其足」,狮子四个脚,四个脚是什么?苦、集、灭、道。我们前面刚刚念过,无量四谛,这一品我们用了相当长的时间,讲得很详细。足是什么意思?立足之处。你立足在哪里?四谛。哪一种四谛?《华严》跟净土关系非常密切,自始自终都是导归极乐,这个四谛就很清楚了,《华严》讲的无量四谛。这是我们根本,足是根本,身总要有个立足处,四谛是足。「正念以为颈」,这个颈是可以转动的。正念,为什么正念把它比作颈?不管你往哪一方向,不管向什么地方转,统统是正念。我教杨老师刻一个印章「纯净纯善」,现在做了很多大家都看到,圆的。你看那个「纯」字,一个是正面写的,一个是反面写的,这正跟反就是颈,转。我右面是正,左面就是反,取什么意思?反、正都是净善,都是纯净纯善,取这个意思。纯净纯善是正念,没有一丝毫邪念,没有一丝毫恶念。这就是我们对诸佛菩萨正念,对地狱众生也是正念,对善人是正念,对恶人还是正念,永远以正念对待一切众生。这个要学。

  「慈眼智慧首」。眼睛慈悲,慈眼看众生。首是头,头表智慧。所以你在那里表法的意思就很清楚了,纯净纯善是身,无量四谛是足,正念是颈,慈悲是眼,智慧是头,这一身统统具足。「顶系解脱缯」。头顶系的有丝带,有个丝带。这个丝带表什么?表解脱。解脱是大自在!解是解开,它当动词讲解开。解开什么?烦恼解开了。见思烦恼、尘沙烦恼、无明烦恼统统都解开了。脱,脱离六道,脱离十法界,脱离生死,脱离一切苦恼。成为王,王就是自在的意思,你看一个国家,他能发号施令,一切人都要听他的,所以他自在。所有这一国里头的人,人民大臣都要听命于王,所以王是比喻自在。

  「胜义空谷中」。这个「胜义」就是讲的第一义。第一义是什么?第一义是空,第一义是真心,第一义是自性。我们在前面读过,法性无性,无性之性就是自性。所以性它不是物质,它也不是心,心物都不是,但是心物都是它现出来的,唯心所现,心物都是它现的。换句话说,性是体,理体,色心是德,是性德。这个德它起用,它起作用这是德,性体性德。相,相就是一真法界、十法界,那是相,相是它的作用,不迷的时候是一真法界,带了迷情就变成十法界。从这个地方你就应当要体会到,原来一真法界、十法界,一切依正庄严同一个性,同一个体,同一个德,所以叫同心同德,这个话是有根据的,真的是同心同德。同心同德,清净平等觉、大慈大悲自然现前。你能说对哪个众生不慈悲、对哪个众生不爱护吗?没有。真诚的爱心自然现前。凡是生烦恼的是迷失了自性,迷失了性德,把自性变成了无明,把性德变成烦恼,把性的作用变成造业,你看一迷差别这么大。

  这一句意思就殊胜了。胜义空谷中是讲体具德能,无量的智慧德能。因此「吼法怖众魔」。吼是它叫了,狮子叫了,这个狮子叫是比喻菩萨示现说法。菩萨说的法说什么法?纯净纯善,无量四谛,正念,慈悲,智慧,解脱。胜义是性体性德,菩萨说这个法,这是纯正之法。这个法是《般若经》上讲的诸法实相,世出世间一切法的真相。菩萨师子王就是这个真相的象征,真相的模型,真相的代表,真相的表法。我们学佛能不能学成关键也在此地。想一想我们的身是不是纯净纯善?如果我们的心是纯净纯善,这个身就是法身。实在讲你的身也是法身,一切众生身都是法身,怎么样?你迷你没有证得。我今天纯净纯善我就证得了,我自己证明这个身真的是法身,你没有办法证明。

  我们今天所立足的,步步所踏实的无量四谛,这就是说起心动念、言语造作不离四谛,步步踏着!我们对于一切人事物顺逆左右,无不是正念,对一切众生大慈大悲。自己住,心安住。《般若经》上讲的「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现在我们知道我们的住处,我们住处在哪里?不动智佛。现在知道了。不动是真心,清净寂灭,智是根本智,般若无知,住在不动智里头,起作用无所不知。所以这一说法,魔王外道统统降伏了,他们听了不能不佩服,不能不皈依。知道什么?魔王外道没有接触到佛法以前,都以为自己了不起,都以为自己是无上道。中国谚语所谓的「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他这一比才晓得真的是人上有人,天上有天。我以为很高了,我现在找到还有比我更高的。

  大乘佛法里面魔也是佛,所以大乘法里头没有降魔。小乘法里头有降魔,大乘没有。魔不过就是迷惑颠倒,错认了,一接触佛法立刻就明白了,他很聪明,有福有慧。你看看魔天在欲界第七层,最高的,在他化自在天的上面,你就想到他的智慧福报多大,一接触佛法他就明了,魔也是佛。但是他一定要听佛教诲,一回头就变成佛了。这是两首偈把这个「师子」的表法说出来了,这是第一句里面讲的「或见师子吼」。下面还有八首,八首都是讲菩萨示现到世间来教化众生的义趣。我们看第三首。

  「菩萨为商主,普见诸群生,在生死旷野,烦恼险恶处」。菩萨三十二应,像千手观音所示现的,应以什么身得度他就现什么身。菩萨为商主,是非常适合于现代的社会,现在社会他不称商主,他称为企业家,他经营的企业是跨国公司,所以真的他也是个王,许许多多国家城市都有他的分公司,都有他的行号。他的标志,我们今天讲商标,也就是旗帜,也是插遍全世界。你能说他不是国王吗?他底下的人众很多,有组织。如果他是菩萨,他就不是以营利为目的,他以什么为目的?以教化为目的。菩萨跟凡夫不一样地方在此地。菩萨有大福报,所以经营得大财富。财富用来干什么?救济贫穷。

  所以他「普见诸群生」,这是讲到一切众生。「在生死旷野」。旷野是比喻,比喻六道轮回,这个地区居住生活不安稳,在野外随时有失去生命的危险,没有人保护你。所以不像生活在城市,在城市有保护的。在古时候有城堡,要知道世尊讲经说法在三千年前,那个时候世界上还没有什么真正的大国,还在上古部落的时代。中国在那个时候也是一样,中国并没有统一,黄河到长江这个地区,这个地区现在诸位在地图上看并不大,大概只是七、八个省分的样子,在当时八百多个国家,叫八百诸侯。我们在历史上看到的,大国它的疆域不过是一、二百里,小国二、三十里,二、三十里现在就是小村镇,当时它也是个国家。在商末年,周的开国初期,那时候社会是这种社会,释迦牟尼佛当年出世,也是这样的社会。居住在城市有城堡,都有城墙、有护城河,不但是防盗贼,也防猛兽。那个时候我们能想象得到地广人稀,豺狼猛兽经常出入,也容易伤人,所以有这个防御的工事,筑城。在中国、在外国都懂得筑城。

  在旷野里面确实生命没有保障,所以拿旷野比喻六道,拿城市比喻四圣法界,比喻一真法界,比喻诸佛净土,那才叫真正安稳。现在诸佛菩萨都为我们介绍,我们这一生当中真正可以能够取得的,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的净土,真正安稳、真正安全!决定没有任何的灾害,没有天灾,没有人祸,人与人之间都能和睦相处。所以我们只要看到这一点,我就非常想去,希望早一点能够去,太不容易了。我们这个世间人,大家长年生活在一起,内心都是有矛盾,都勾心斗角,这个难过。这一种日子就是在生死旷野。我要做一个老实人,真诚、清净、平等、慈悲的人,我一定喜欢跟那些真诚清净平等慈悲的人在一起。你有这个心,有这个愿,有这个行为,你自自然然感应道交感得。

  我们在这一生当中,以前没有闻到佛法,不知道!迷迷糊糊过了半辈子。现在真正闻到佛法,真正明白、懂得了,我就应该认真努力,应当向佛菩萨学习,这一生决定要争取到西方净土,那你一定要明了善导大师在《观无量寿佛经疏》上品上生章里面所教导的。这一章经里头最重要的两句话,佛教我们做的,我们认真努力去做,佛教我们不可以做的,我们决定不能违犯。佛教我们做些什么?我们就抓住这三部经就行了,《无量寿经》、《沙弥律仪》、《十善业道经》。经论太多了,古人讲的浩如烟海,从哪里下手?从这三部经下手,决定得生净土。这三部经不能不熟读,不能不深解义趣。我都讲解得很清楚,明白了之后,依教奉行,我们就离开危险的旷野,我们找到安全的都市。这生死旷野是烦恼险恶处。上面这一句是比喻,这一句这落实。这个地方有烦恼,险是讲的天灾人祸,危险;恶是讲的造业。险是果,恶是因,或者把险恶连起来,烦恼是因,险恶是果,都能讲得通。十恶一定感得恶报,这个恶报在人间就是天灾人祸,佛讲这叫花报,果报一定在三途,三途地狱是果报。再看下面这一首,第五首。

  「菩萨见众生,三毒烦恼病,种种诸苦恼,长夜所煎迫」。菩萨见到了,我们凡夫天天在其中,但是天天不觉悟,人家在旁边看到了,真正是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他在三界六道之外,看我们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我们堕在三界六道里面看不出来。这里头三毒烦恼病,三毒是根,贪瞋痴,从贪瞋痴引发出来的烦恼无量无边。佛在四弘誓愿里面讲「烦恼无尽誓愿断」,佛法里面把这个比作叫枝叶烦恼,贪瞋痴叫根本烦恼。怎么个断法?上根人、聪明人从根本断起。中下根人不知道根本,从枝叶,枝叶上永远断不尽。你把这个枝叶摘掉了,过两天它又生了,永远断不了。什么原因?它有根。所以你能把根拔除,枝叶不要管它,自然就枯掉了,就没有了。这一首偈里面这一句是讲的因,后面两句是讲的果报。只要你贪瞋痴不断,你在六道里面就永远轮回,你就决定出不去,念佛也出不去。

  所以你要知道,这祖师大德常常教给我们,我们学佛的人几乎都有这个常识。人在临命终时,一般讲八个小时他的灵性没有离开,所以八个小时不要去碰他的身体,甚至于不要去碰他的床铺。为什么?怕他起瞋恚心,他一起瞋恚心就堕恶道。不扰乱他,不干扰他,这个常识我们现在知道。你从这个常识,你就晓得贪瞋痴严重。所以人在临命终最好是给他念佛助念,让他听到的是佛号,不要听到家人悲痛哭泣,不要让他听到。为什么?听到怕他起感情,他那个贪爱生起来,好了,他又不能往生了。贪爱起来堕饿鬼道,瞋恚起来堕地狱道,愚痴堕畜生道,你说这个东西多麻烦。最怕的是临命终的时候起贪瞋痴,纵然你一生修为不错,修得很好,临命终时贪瞋痴动一个到恶道去了。你一生修的是福报,你在恶道里还是能享福。这个问题真是切身利害问题,不能不知道。可是世间疏忽不知道的人真的是太多了。即使学佛的同修,学佛的人多,真正知道的人也不多。什么人真知道?真的做到了,真的时时刻刻有高度警觉心,那个人是真的知道了。

  所以这三毒烦恼病感召种种诸苦恼,天灾人祸。长夜所煎迫。迫是压迫,逼迫,煎是煎熬,这两个字都是讲你在那里受苦受难,受煎熬、受逼迫。这是讲整个六道里面的状况。长夜,长时间不是短时间,李老师以前常讲是长劫。这个长夜是指地狱,地狱里头见不到日月星光,你看江老师画的地狱变相图,那里面是阴暗,看到所有的图全部都是阴暗,阴天一样,长夜所煎迫。现在时间到了,我就讲到此地。


大方广佛华严经(第一二一九集)

  诸位同学,请看「光明觉品」,光照百界偈颂第五首看起:

  【或见师子吼,殊胜无比身,示现最后生,所说无非实。】

  清凉大师要我们参考「离世间品」,第五十九卷「菩萨师子王」这段偈颂,参考这一段。一共十首偈,前面五首我们读过,现在从第六首看起,「为发大悲心,广说对治门,八万四千种,灭除众苦患」,这首偈是师吼的内容。『师子吼』代表说法教学,教学当然有对象,对象里面最主要的就是发大悲心的,我们通常讲发菩提心。但是说发大悲心比菩提心还要低一层,菩提心是圆满的,这大悲心不见得圆满,用现代的话来说,爱心。真正能够懂得爱护别人,爱护众生,这就是菩萨应化的对象。这种人帮助他提升,那就是发菩提心了。菩提心,诸位要记住就是五种菩提心,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真正发出来了。

  由此可知,我们在现代读到许许多多的经典,这各个不同宗教的经典没有不说爱心的。因此爱心是所有一切宗教教化众生中心的主题,佛法讲「慈悲为本,方便为门」;基督教、犹太教、天主教这是一家,《新旧约》里面讲的「神爱世人、上帝爱世人」;伊斯兰教《古兰经》说「真主确实是仁慈的」。所以我们可以说全世界所有宗教,它的宗旨就是仁慈博爱,全都包括到了,它的目的都是帮助众生离苦得乐。在这个大原则、大前提之下,宗教是一家人,哪有不能团结合作的道理?只要把我们的心量拓开,去接触不同宗教的经典,学习不同宗教的仪规,你就会发现无不是以爱心帮助众生离苦得乐,绝对没有给众生带来痛苦的,决不会给众生带来灾难的,没有这种宗教。

  所以这个经上这样说「为发大悲心」,这句话很有道理,这是诸佛菩萨教化众生的当机者,也就是说第一个对象是有爱心的人。为什么?这种对象这一提升,他肯定有成就。在佛法里面讲,这种人有善根、有福德。有爱心的人有善根有福德,佛来给他做增上缘,帮助他一生成就。虽然如此,这世间人真正有爱心的人并不多,即使是佛教徒(老佛教徒)学佛几十年了,怎么样?心量没拓开,分别执着没放下,他有慈悲心,他慈悲心不大。佛家讲四种慈悲心,他是爱缘慈悲,我喜欢你,我对你就慈悲,我不喜欢你,对你完全没有慈悲,爱缘慈悲。这不是真的,佛家讲四种慈悲这是最低的,可以说一切众生统统都有。

  第二种众生缘慈悲,这种人就不多了。众生缘慈悲是什么?能够推己及人,我爱自己,我也爱别人,这是众生缘慈悲。譬如,我爱我的族群,我爱我的国家,这个心量就拓开了;我爱人类,这就拓开到整个地球;我爱众生,这个范围大了,这些都是属于众生缘慈悲。所以众生缘慈悲里面的心量也有大小不相等,但是比爱缘慈悲大得多,爱缘慈悲是自私自利,这扩大了。世间所谓是英雄豪杰,他们都有众生缘慈悲,所以他得到社会大众的拥护,能成就一番事业。

  第三种法缘慈悲,这是声闻、缘觉、菩萨他们有,凡夫没有。什么叫法缘?他了解诸法实相,知道情与无情同一体。这是佛法学多了,所以他这个慈悲心发出来比众生缘要真实。知道遍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跟自己的关系,唯心所现,唯识所变,是一不是二。这是真正觉法了,在法里头觉悟了,这个慈悲心发出来,这是菩提心里面的慈悲。六道众生没有!《华严经》说六道众生也有一种人,哪一种人?叫大心凡夫。大心是什么?就是此地讲的大悲心。大悲心一接触佛法,说老实话,他的众生缘马上提升到法缘。

  最后一个也是最高的,叫无缘慈悲,如来果地觉行圆满了,他的爱心没有条件。菩萨还有条件,到佛没有条件,真实永恒,绝对不会变卦的,诸佛如来。从广义上来讲,法身菩萨都可以称为诸佛如来,也就是说这不是十法界,这是一真法界。我们在《华严经》上讲,从圆教初住到等觉位四十一个阶级这些菩萨,法缘慈悲,也可以称是无缘慈悲。我们要称这个为无缘慈悲,四圣法界是法缘慈悲,声闻、缘觉,十法界里面的菩萨、佛,这还都是有条件的。这是说出佛教化众生要教这样的人。

  没有慈悲心那属于一阐提,叫自私自利到了极处。一阐提是梵语,翻成中国的意思叫无善根,没有善根的人。佛菩萨没有法子度他,他不相信,他也不能理解,这是暂时放在一边。为什么?他有佛性,只是迷得太重,迷得太深,迷得太久了,一下觉悟不过来,慢慢的来。对这种人只给他下种子,让他见到佛像、听到佛号,阿赖耶里头落佛的种子。除此之外,没有办法再把他提升一层,这是对一阐提。一阐提也不舍弃,给他下种子,这就是佛法里头常讲的「佛氏门中,不舍一人」,慈悲到极处。

  所以诸位必须要晓得,诸佛菩萨确实是大慈大悲,不是不度我,是我自己有障碍,你自己必须把障碍除掉。这个障碍是什么?就是妄想分别执着。执着叫情执,情是什么?情是迷,迷情。迷得太深,严重的执着,没有办法接受佛的教诲。佛天天教,但是不懂,天天读经,天天听讲,没懂,也不能说你完全不懂,似懂非懂,所以搞成这个样子。在日常生活当中,你所学的佛法统统用不上。从什么地方去观察?你观察自己观察不出来,你看别人,这都是最好的教学方法。你看别人,小小的事情、不值得计较的都大发脾气,烦恼习气现行了;鸡毛蒜皮的事情,不值得一提的事情,居然大发雷霆。佛法讲「一念瞋心起,百万障门开」,你所学的佛法统统丢光了。佛教你布施,教你持戒,教你忍辱,没有一条做到,忘得干干净净。也就是说天天在学,不能应用在生活当中,与你的工作、处事待人接物统统不相关,但是你也能上台讲得头头是道。这就是古德所说的似懂非懂,半信半疑。李老师以前常常讲的,这样学佛,该怎么生死还怎么生死。为什么?你没转得过来,你还是被业力牵着走。真的是起心动念无不是业,无不是罪。

  学佛的同学,这我们是经历过来的,这个路是走过来的,初学佛的时候是这个样子。烦恼习气很重,所谓看得破,忍不过,不能不发作。但是长时间亲近善知识,接受善知识的熏陶,久而久之起作用了。我起作用是比较快一点,我跟李老师学教三个月就起作用,我自己就很清楚,那个毛病习气就改了不少,六个月可以说上轨道了。这个里头怎么样?得力在哪里?得力在尊师重道,对老师尊敬。对老师尊敬的实质是什么?是依教奉行。老师教导的会认真去做,你才能得受用;老师教你,你不肯去做,没用处。

  我第一天拜访章嘉大师,承蒙他老人家教我六个字「看得破,放得下」,教我从布施下手。那一天大概是坐了有两个小时,离开的时候,他老人家送我到大门口,拍着我的肩膀告诉我:今天我教你六个字,你好好的去做六年。我真听话,真做!这就是善知识摄受的力量,真正是大德。那个时候老人大概六十一、二岁,我二十六岁,真正受感动,真正依教奉行。从这一天以后,每个星期天都去拜访他,都去听他开示,沐浴他那个磁场,我们中国人讲气氛,那真好,真是享受!跟他坐在一起,你的心会宁静,你的妄念会少,你的意志会集中。接触过几次之后,你会觉得欲罢不能,常常想去看他。这是自己过去生中总是有一点善根,善根发现。缘,什么叫缘?真诚的爱心。从他的眼神,从他的言语态度,对你是一种真诚爱心,感人至深,深深的受了感动。他说的每一个字我们都会记住,不但记住,能理解、能奉行,真正把它落实到生活上去。看得破、放得下就不再跟人计较了,想到要跟人争执计较就会想到老师讲的看得破、放得下,心就平了,在工作生活、待人接物,管用。所以菩萨示现为这种人,这种人好教。

  「广说对治门」。佛法就是对治法门,八万四千法门从哪来的?诸佛菩萨哪有法门可说!众生有八万四千烦恼,这是真的,《佛学大辞典》、《教乘法数》里面你们去找,确确实实八万四千,一条都不少,八万四千种。佛说法对治八万四千种烦恼,所以就有八万四千种法门;众生有无量无边的烦恼,所以佛法就有无量无边的法门,这么回事情!如果众生没有烦恼,佛是一个法门也没有,我们要懂得这个道理。所以众生有病,佛菩萨像大夫一样,他就处方就用药,你要没有病的话,哪来的药?病跟药是相对建立的,没病就没药了。这是让你知道这八万四千法门从哪里来的,从众生烦恼来的。

  所以佛说八万四千法门,目的是「灭除众苦患」。这个众苦患,众多的苦患、众生的苦患都讲得通。「众」在此地是双关语,苦患无量无边,无量无边苦患归纳为八万四千。八万四千不好讲,所以菩萨把它再归纳,归纳为百八烦恼。我们现在用的念珠一百零八颗,有很多人问:为什么一百零八颗?就是八万四千烦恼归纳为一百零八,百八烦恼。这个念珠就是代表百八法门对治百八烦恼,这个念珠数是这么来的。可是百八对初学还是嫌太多,天亲菩萨在《百法明门论》里头又把它做个归纳,归纳为二十六,六个根本烦恼,二十个随烦恼,这就是教下常常讲的。你要知道这个一展开就是八万四千烦恼,从对治上来说,那就是八万四千法门,菩萨教化众生的内容。

  这八万四千法门在哪里?现在我们所读的经典就是!经典字字句句都是帮我们开悟的,都是对治我们烦恼习气的,所以你要会学,学到要会用。真的把烦恼断掉了,就好比病人服了大夫开的药,果然病就好了,这有效。这种人能够跟大夫合作、能够相信大夫,真的是药到病除。可是这个世间还有不少的众生,尤其是现代这个时代,不能接受的,不相信的人愈来愈多了。遇到这么好的大夫,他不相信,这么好的药不用,他不吃,那就没有法子了。烦恼习气是病,天天发作,每个人天天发作也习惯了,这习惯之后就好象这是正常的事情。这个发作是什么?喜怒哀乐爱恶欲,这就是你烦恼的发作。你的情绪不稳定,你妄念非常多,妄想多!你要知道正常的人,佛菩萨是正常的人,没有妄念,没有昏沉,我们讲永远保持清醒、清心寡欲,没有自私自利,没有忧虑,没有牵挂,没有烦恼,没有得失,念念生智慧。

  惠能大师参五祖的时候,二十四岁,你看他跟五祖讲的「弟子心中常生智慧」,二十四岁。我们如果要见五祖一定会跟他讲:弟子心中常生烦恼。常生烦恼是凡夫,常生智慧是菩萨,不是普通人。难得惠能大师二十四岁就常生智慧,就不生烦恼了,真的是没有人能跟他相比。我们是凡夫,在佛法里头我常讲熏习了半个世纪,今年二00四年,我学佛五十三年了。五十三年的熏陶,现在还生不生烦恼?偶尔还生烦恼,你才晓得不容易。可以说常生智慧,偶尔生烦恼,而且烦恼现行自己有能力控制得住,就是六波罗蜜里头忍辱起作用了。五十多年的熏习才能成功。

  同学们看我过去处事待人接物,尤其是馆长往生之后,今年是第七年,你在这里面细心观察,我怎样落实六波罗蜜;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这几年非常明显,感应不可思议,真的是得诸佛护念,善神拥护。凭什么?给诸位讲,真诚。这是李老师教的,李老师给我四个字「至诚感通」。真诚到极处,跟诸佛菩萨起感应道交。我学佛的时候,等于说章嘉大师给我授记,佛法里可以这样说法。授什么记?他说你一生交给佛菩萨,佛菩萨替你安排。我接受了,我一生都是佛菩萨安排的,顺境是佛菩萨的安排的,逆境也是佛菩萨安排的,所以统统都要欢欢喜喜的接受。顺逆境缘当中,提升自己的境界,章嘉大师教的。这个教导让我无论在什么境界里面,心都能保持平静,现在人说的话,不会冲动,这老师教的。

  老师教你,真懂,你会做,你要不懂,你不能落实,那没用处。老师教我的,我常常在这里教大家。你遇到事情还会不会冲动?你为什么会?你也常常听,甚至于你也会说,你做不到。勉勉强强说一句,你的业障很重。这句话也没有说错,实实在在的,你真的是没有听懂。为什么?真正听懂哪有不依教奉行的道理!我自己是个例子,我亲近方东美先生、章嘉大师、李炳南老居士,我这一生就三个老师。他教导我的,我懂、我明白,我会很认真努力去做,我做出成绩来报答老师。因为那个时候我非常贫穷,财物上的供养,真的是一块钱都拿不出来,而且老师对我这么爱护,我感恩。用什么来报答?实践老师教诲,我用这个报答。永远不忘老师的教训,一生依教奉行。这是真正一个好老师想找的学生,老师不要名闻利养,老师要学生传他的法、传他的道。

  所以你要晓得,经典之可贵就在此地,不但是佛经,所有宗教经典都不例外,还包括古圣先贤的典籍,在中国儒家的、道家的,在西方古来的圣哲他们的教训,都是帮助人对治烦恼,都是帮助人开智慧,都是帮助人离苦得乐。我们以真诚平等的尊敬,以真诚平等心去学习,这是善财童子五十三参,成就圆满的后得智。这个后得智就是一般讲的善巧方便,善巧方便是属于后得智。你要不能够到处参学,圆满的善巧方便你就得不到。所以文殊菩萨教善财去参学,文殊菩萨难道没有能力教他吗?有能力。但是那个教是在课堂作业,你没有通过实习。参学是实习,好!有善知识教导你,又通过了实际生活上的锻炼,真实学问,这个学问不是假的。

  方东美先生一生非常爱好《华严》,他把《华严》介绍给我,说这是佛教最圆满、最完备的哲学概论。他说这里头有圆满的理论,有细密的方法(修学方法),后面还带表演。这是世间教科书里面从来没有过的,有理论、有方法、又有表演。这是早年把《华严》介绍给我,我对于《华严经》有了基本的概念,产生了莫名的爱好。莫名是对《华严》内容真的不清楚,但是听到老师讲这里头有道理,有究竟圆满的道理,这太难得了;又有很好的方法,精细的方法。文殊、普贤、善财童子,你看看这么多善知识来唱这台大戏,做出来给我们看。确实这种教材希有难逢,世间找不到。讲经目的灭除众苦患,这不就是令一切众生离苦得乐!

  再看下面一首,「菩萨为法王,正道化众生,令远恶修善,专求佛功德」。这首偈的意思很明显,我们同学们体会,我想都没有很大的困难。菩萨为法王,这句说什么?示现成佛。诸位要知道法王是对佛说的,菩萨是法王子。我们在大经上常常念到的文殊师利法王子,佛称法王。菩萨为法王就是菩萨示现成佛,应以佛身而得度之,即现佛身而为说法。什么样的菩萨能够为法王?就是有这种能力,有这种条件示现三十二相,八相成道,示现这个来教化众生。法身菩萨统统都有这个能力,都有这个条件,只是在缘不同,有这个缘他就示现了。

  「正道化众生」,绝对不是邪道,所以佛不以神通为佛事。虽然佛示现种种神通,八相成道不就是神通吗?虽然这是神通,他跟一切众生业报的形相他能相应,众生在这个世间,你看投胎,胎生,讲这四种生,胎、卵、湿、化,最高级的是化生,没有苦。胎、卵、湿都有苦,胎是最苦,化生没有苦,变化的。菩萨为什么不化生用胎生?恒顺众生。如果菩萨化生来的,跟众生讲经说法,众生不相信,众生说;你是神人,我们是凡夫。我们到这个世间来是投胎来的,你变化来的,那我们怎么能比得上你?所以菩萨教化众生也示现胎生,来教导你什么?你看看你是胎生我也是胎生,我跟你一样,我能成就,你为什么不能成就?大家听听有道理,这容易接受。

  所以到人间来这种八相这是正道,决不用现在人所讲的特异功能,不用这个。也就是说我们世间人认为什么是正常的,佛用正常的。孔老夫子常常批判怪力乱神,这是什么?不正常的。伦理道德这是正常的,佛也用伦理道德,佛里头也没有怪力乱神,正道。佛教化众生,我们讲伦理道德,你想想看「净业三福」是不是具足了伦理道德?前面两句就是教我们「孝养父母,奉事师长」,这两句八个字,儒家所讲的伦理道德统统包括在其中,正道!《无量寿经》里面讲得更详细,从三十二品到三十七品,用正道化众生,令远恶修善。你不用正道,人家不相信,人家很难接受。神通,菩萨具备圆圆满满,用它来做辅助,不用它做正道,神通来辅助,所以有时候也用一下。一定次数很少,时间很短,正常的一定是用正道。这个道理我们要懂,不能不知道,特别是发心学经教,将来走弘法利生这个行业,你一定要晓得。现在时间到了。

  诸位同学,接着看「菩萨师子王」十首偈颂,第七首,第七首没有讲完。「菩萨为法王,正道化众生,令远恶修善,专求佛功德」。法王、正道跟诸位介绍过了。第二句里头还有个重要的字,就是「化」,化众生。我们学习、接受菩萨的教诲,真正把它消化了,得到它的滋养,那是真实的功德。中国古人常讲「读书在变化气质」,这是中国古人读书的目的,跟现在人完全不一样。古人是以这个目标,他的成就有三等,最高的称为圣人,比圣人次一等的称为贤人,比贤人次一等的称为君子。所以说读书志在圣贤,这是正道。现在人读书他志在哪里?志在名利。你看看学生考大学选科系,他选什么科系?这个科系学了将来容易赚钱,他从这里考虑。他没有想到学这个科系将来成为圣人、成为贤人,没有这个想法。实实在在讲,现在学校也没有成圣成贤的科系。所以今天世界的动乱不安,灾祸频繁,其来有自,不是没有原因的。细细观察教育,教些什么东西?学些什么东西?世运治乱兴衰一目了然。你怎么教的。

  佛法是圣贤的教育,大圣,究竟圆满的大圣,他这个教导是教你成佛,教你成菩萨,最低的阶位也是阿罗汉。所以阿罗汉相当于佛陀教育里面的学士,菩萨是硕士,佛等于博士。所以在佛法里面,一切众生皆当成佛,要是换句话说,一切众生都应当拿到博士学位,就这个意思。所以佛不是神、不是上帝,上帝不可以有第二个。上帝多了,这不就乱掉了,像国家一样,国家的领袖只可以一个,不能有两个。一个国家,现在民主时代总统只可以有一个,不能选两个总统。但是博士就可以多了,全国都是博士好,这个教育水平高。所以佛法是教育,不是神道。

  「化」是变化,这是教育。化恶为善,化迷为悟,化愚为智,这讲变化;化凡为圣,这个教育的目的就达到了。如果学生学了之后,一点变化都没有,你这个教育失败,这教育办不下去了,一点都不错。学生众多,如果里头一个人都没有,有一个人就行,有一个人,老师教的就是教他一个,其他的同学,旁听的。旁听有多少成就没有关系,老师不问。老师只要这个当机的人,一心一意成就他。

  老师在众多学生当中怎么样选当机的?这个人对老师尊敬。不是说对我尊敬我要好好教他,不是这个意思。这个尊敬是从尊敬的态度看出他学习的认真,所以尊师必定重道,他对于他所学的看得很重。所以老师要全心全力去帮助他,这个人是来真学的,他不是搞假的,他是搞真的。真学你要不帮助他,你对不起他。印光大师讲的「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所以老师观察学生,看学生学习的态度,学生重视道业学业,对老师一定尊重。古今中外,这桩事情好象都是真实的,这个观察决定是正确的。这是什么?在佛法里面讲这是法性,这是性德,自然而然,不是装出来的,不是虚伪做出来的。虚伪不能长久,时间久了,马脚就露出来了,那不是真的。真学、真干,你观察他的成绩,他的成绩年年不一样,月月不相同,他变化了。

  正道化众生,众生真的被正道感化了。你看看三皈,三皈是教学的总纲领,叫翻邪三皈。皈依佛,化迷为觉;皈依法,化邪为正;皈依僧,化染为净。把迷邪染的众生,用正道把他化成觉正净的众生,你们想想这是教学的味道。一个好的老师能把这一个人转过来,从迷邪染转成觉正净,你说他多快乐。一生当中教多少?教一个人就够了,其乐无穷,这一个人就是传法的弟子。传法的弟子可遇不可求,到哪里去找?找不到。

  有人听到有这么一桩事情来找我:法师,我做你的传法弟子好不好?我对他笑笑,我没有法,我要有法,我当然希望有传法弟子,我没有法。我今天在传老师的法,所以我欢迎你一同来参与传老师的法。我们传哪个老师的法?传印光老师的法,传夏莲居老居士的法。印光大师教我们「敦伦尽分,闲邪存诚,信愿持名,求生净土」,我们传这个法。夏莲居老居士教导我们,《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这个会集的功德不可思议。我相信、我肯定末法九千年修净土而得往生,这部经是无比的功德。依照这个经去修行,发菩提心,你看看「三辈往生,往生正因」,佛在经上是怎么说的?「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就这八个字。所以大家要细心去观察,不可以粗心大意。

  一心专念上面是有发菩提心,什么是菩提心?「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你具足这个心一向专念,你才能往生。你要没有菩提心,单单只是念佛不能往生。古大德讲得好,喊破喉咙也枉然。为什么?你没有菩提心。你依旧迷而不觉、邪而不正、染而不净,你在迷邪染里头。念佛有好处,阿赖耶里面种下净土的种子,跟阿弥陀佛结了善缘,这一生不能成就。这一生要成就,你一定要知道,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是比什么都重要。你要求往生没有障碍,能够预知时至,自在往生,我下联这十个字你就要好好学了,「看破、放下、自在、随缘、念佛」,你就能够得自在往生。临命终时如入禅定,没有一丝毫恐怖,你真放下了。

  断恶修善,你看看这不就是《十善业道经》所说的!上一次讲《十善业道经》,讲得相当详细,留着有光碟、有录相,要多听。为什么教你多听?你没有做到。你没有做到,肯定对于经义你没有了解,你没有记住,所以在日常生活当中起心动念,你还是随顺烦恼,你没有随顺佛陀的教诲。《无量寿经》在序分里面,还算是通序,还不是发起序,佛教导我们善护三业,这一句经文「善护口业,不讥他过;善护身业,不失律仪;善护意业,清净无染」。这三句就是十善业道,这三句就是沙弥律仪,你学了之后你要会落实。

  中国人是大乘佛法的根机,佛法传到中国,修行开悟证果的人比在印度那个时代还要多,什么原因?中国人在没有接受佛法熏陶之前,受儒家的教育,有儒家教育的底子。儒家教育是什么?它的根、它的底是《弟子规》。这些典籍不是教你背的,不是教你记的,当然你要依照这个修行,你一定要背、一定要记。但是记跟背是手段不是目的,目的是依教奉行,你要统统把它落实,统统做到。《弟子规》做到了,这个人就是圣人的胚胎,就是圣贤的基础。他有圣贤的根基,只要他努力,只要他有缘,将来他就能成圣成贤。为什么?他有这个条件,有这个基础。所以这个小册子,我在讲席当中说了不晓得多少遍,常常提醒大家。因为小册子教童蒙的,最容易疏忽的,我们这么大的年岁了还学这个东西吗?是的,你这么大年龄你从小没学过。没有学过,你现在要想作圣作贤,你还要拿这个来补习。你没有这个基础,所以你在大乘佛法里没有成就。大乘佛法的根基就是《十善业道经》,就是《沙弥律仪》,你做不到!做不到又不肯学,这叫自暴自弃,生生世世还要搞轮回,还要搞流转。

  佛祖常常教导我们断一切恶,修一切善,祖师想得太周到了,方法太善巧了。教我们从什么地方学习?从吃饭。你们受过戒的人,在戒坛里面,讲解仪规的是引礼师,引礼师有没有教你吃饭?供养咒念完之后,饭端在手上,不是先吃菜,先吃三口饭。这三口饭观想,第一口断一切恶,第二口修一切善。他就把你放在这上面,叫你每一餐吃饭的时候都要想到断一切恶、修一切善、度一切众生,用这个方法。你每天不能不吃饭,你吃饭就要想着,方法实在太妙了。恶不能不断,善不能不修,不断恶,障道,障碍你开悟;不修善,没有福报,不能帮助众生。虽然断恶修善,那是助缘,主要的「专求佛功德」。我们今天用什么方法专求佛功德?用持名念佛。佛号具足圆满的功德,我们天天念佛,有没有得到佛的功德?给诸位说,没有。所以古大德在旁边笑你,喊破喉咙也枉然,为什么?你那个佛号里头不具佛功德。

  怎样念佛,佛号里头才具足佛功德?我在讲席里面也是讲了很多很多遍。现在这个录相带、录音带在卫星电台里头不断的在重播,你要会听。这一句佛号具足圆满的佛功德,一切诸佛功德都具足在里头。怎么学法?狭义的学,这一句佛号具足四十八愿。我念这一句佛号,这一句佛号里头有没有具足四十八愿?这你就晓得了,四十八愿里面具足全部《无量寿经》,全部《无量寿经》具足了全部《大方广佛华严经》,《华严经》里面具足了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一切经,就佛号。佛号只是总纲领,最低限度你要具足四十八愿,当然你能够具足全部《无量寿经》,更好。《无量寿经》上讲的道理,《无量寿经》里面的教训,这一句佛号统统提起了。念念相应,古人讲的「一念相应一念佛」,佛功德;「念念相应念念佛」,念念都是佛功德,你这个佛号没有白念。

  同学听到我这个话会感到困难,四十八愿记不住,纵然记住了,四十八愿不晓得从哪里下手。真的一点没错,说这个话都是老实人。怎么办?我们还有方便门,这个方便门就是净宗行门的五个科目,这个容易。第一个「净业三福」。这你能记住,能,这不多,三条十一句。第二「六和敬」。这行,六条不难,能记住,见和同解,戒和同修,身和同住,口和无诤,意和同悦,利和同均。「三学」,戒定慧,「六度,普贤十愿」,这容易记,行!你能够声声佛号都具足这五个科目,那就是佛功德。你这样念佛就会有感应,就没有白念了。这五个科目是一切诸佛教化众生的真实功德。声声佛号里头有,声声佛号都印心里,佛家讲印在阿赖耶识里头,念念不舍,行行不舍。起心动念、言语造作,他真的跟五个科目相应,这个人叫真正念佛人。

  现在几乎全世界的人都在讨论,都在祈求,人与人当中怎样和睦相处,大问题,严重问题!什么原因?你仔细要去观看,夫妻不和,父子不和,兄弟不和,族群不和,宗教也不和,这怎么办?不和这里头就产生对立矛盾,竞争、斗争、战争这一扩张就是世界末日。世界末日的根源,根源就是人与人不能够和睦相处。今天下午南昆大的两位教授来访问,也就是谈这个问题。佛教给我们六和敬,六和敬跟净业三福这是佛法的根本教学,基本的科目,学佛从这里学起。有了这个,才能够再提升到三学、六度、十愿。佛法里面这个六和敬,头一个见和同解,这是和睦相处的理论依据,现在人讲建立共识。佛法的见和同解是怎么讲?我放下了妄想分别执着,跟一切诸佛见和同解,跟一切法身菩萨见和同解。为什么?没有意见不就相同了,有意见就不会相同。这佛法高明,妙极了!

  所以佛跟佛在一起,一句话都没有,见到面每个人笑嘻嘻的欢欢喜喜,一句话没有。为什么?没有意见,没什么好谈的,一个个轻安快乐无比。这个境界,六道凡夫没有办法想象。我们初学,我们初学实在讲到不了这个功夫。妄想分别执着放下了,这什么人?法身菩萨,法身菩萨的境界。我们今天是博地凡夫,烦恼习气非常重,我们从哪里学?有,也有下手之处,从经教,经教学一种就行了。佛对于大乘小乘,显教密教,宗门教下,头一部的科目,第一个课程就是十善业道。十善业道是通的,等于说是八万四千法门共同科目,无量法门的共同科目。共同科目你不能不学,就像儒家的《弟子规》是共同科目,基本的料目,必修的不是选修的。八万四千法门是选修的,这个不是选修的,这是共同的,非修不可。沙弥律仪,只要你出家,必修课,这不是选修的。那是佛功德。

  所以我们起心动念、言语造作,与十善业道相不相应?十善业道里头最高的原则就是纯净纯善。昼夜是不间断,从来没间断的常念善法,心善;思惟善法,思想善;观察善法,行为善,不容毫分不善夹杂。这一段经文一开头「菩萨师子王,白净法为身」,这我前面讲得很清楚,白是善,白净就是善跟净,纯善纯净是菩萨的法身。所以我常常勉励同学,我们的心要纯净,不能有丝毫染污;我们的行要纯善,不能有丝毫不善夹杂。这是我们的目标,这是我们的方向。纯净纯善,哪有不和睦的道理!这是我们和睦的基础。

  我跟大众相处,特别是跟许许多多宗教、不同族群往来,我提出六和敬里的见和同解,我用《三字经》头一句话「人之初,性本善」。这一句话六个字我省掉两个字,我用四个字,人性本善。人之初取了一个人字,性本善,人性本善,这是我们见和同解的根本,我要肯定深信不疑一切人的性本善。所以我要尊敬他,我不敢轻慢他。佛家讲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佛性是智慧,佛性是大觉。他现在变成不善,现在变成不觉,那是他的习性,他被染污了。佛菩萨看一切众生的佛性,看一切众生的本性,他不看他的染污。为什么?染污是假的不是真的,它会变,真的是永恒不变。一切众生永恒不变是至善,跟诸佛如来无二无别,所以那个恭敬之心油然而生,从这个地方生的,哪有不包容的道理!

  又学过,这《华严经》里面所说的,宇宙的起源,生命的起源,众生从哪里来的?佛在这个经上告诉我们,虚空法界剎土众生,唯心所现,唯识所变,心识是一不是二。这句话说明宇宙众生跟我的关系是一体。我常常比喻说,把我们这个身体比作宇宙,我们是什么?我们是身体里面一个细胞,他也是身体里一个细胞,我们共同一法身。觉了,相亲相爱,互助合作,迷了的时候产生对立,产生歧视,产生不能够相容;这不能相容,我这个地方生病了,麻木不仁了。诸位常常想我这个比喻,所有一切众生、所有一切万物都是身体里头的一个细胞。所以我用生命共同体来说,大家好懂。他跟我,你跟我,是生命共同体,比一家人还亲切。谁这么看法?诸佛如来、法身菩萨他是这样看法,所以他对一切众生的慈悲是没有条件的,无缘大慈,同体大悲。这两句话诸位常常听过,你也会说,无缘是没有条件,要讲包容已经是可怜可悲了,你不了解事实真相,你了解事实真相,怎么还会讲包容?本来就是包容。本来包容,再说一个包容,你已经不包容了。

  整个宇宙是一体,本来就是包容,本来就是尊敬,本来就是敬爱,本来就是信赖,本来就是关怀照顾、互助合作,本来就是。六和敬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上,怎么会不和?现在的现象确实不和,不和从哪里发生?迷失了本性,大乘佛法里面讲迷失了自心,心性里面无量的智慧德相统统扭曲了。这个我在讲席里常常跟诸位谈到,把自性本具无量的智慧扭曲变成了无量烦恼,把无量无边的德能扭曲变成了业障,把无量无边的相好变成了眼前的报土、报身,我们现在这个身跟居住的环境,变成现在这样的身土。如果放下妄想分别执着,扭曲的立刻恢复原状,原状是极乐世界,原状是华藏世界。身有无量相,相有无量好,不止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给你说再高明的画家都画不出来。高明画家笔下只能够画三十二相、八十种好,那就了不起。实际上身有无量相,相有无量好。

  现在咱们真的是迷邪染,为什么不回头?为什么不专求佛功德?现在人是怎么样?专求名闻利养,专求五欲六尘,这个糟透了。求这些东西,那个心就变成贪瞋痴,你的本性里头具足的不是贪瞋痴,是戒定慧,戒定慧转变成贪瞋痴。所以大乘经教里头常讲,烦恼即菩提,贪瞋痴跟戒定慧是一,一体。正面看是戒定慧,反面看是贪瞋痴,反面是扭曲了,扭曲了就变成贪瞋痴;还原了,它就是戒定慧。着重在化,怎么样能够把它转化。

  下面第八首,「一切诸佛所,灌顶授尊记,广施众圣财,菩提分珍宝」。这首偈菩萨示现成正觉。一切诸佛所,灌顶授尊记,这两句菩萨得诸佛授记作佛。像经上释迦牟尼佛告诉我们的,他在作菩萨的时代,等觉菩萨,燃灯佛给他授记。燃灯佛是一位古佛,给菩萨授记。这授记就是预告,预先告诉你将来在什么时候,你在哪个世界成佛,你的名号叫什么,住世多久,度多少众生,预先告诉你,这叫授记。

  释迦如来给我们大家也普遍授了记,在什么地方?在《无量寿经》流通分最后这一章里头。世尊说,娑婆世界念佛众生,往生到极乐世界,将来在极乐世界修行成佛,到十方世界去教化众生,哪个地方有缘你就到哪里去,统统都称妙音如来。所以我们现在净宗皈依的同学,法名都用妙音,妙音是从这来的,不是我给大家起的,释迦牟尼佛起的。将来你们成佛在十方世界教化众生,都叫妙音如来,现在叫妙音居士,因果相应。妙音是什么?妙音是南无阿弥陀佛。你是念佛成佛的,将来你在十方世界教化众生,还是教一切众生念佛成佛,不忘本,因果相应。所以妙音如来是释迦牟尼佛告诉我们的,给我们授记的。这是授记的名号,不是普通名号。有很多人不知道:师父,你都用妙音如来,你给我起个别的名号。起个别的名号,佛就不给你授记了,你用这个名号,你是得佛授记,他不知道。所以念《无量寿经》念了多少遍,还没有觉察到。我讲经提醒不少遍了,《无量寿经》讲了十一遍,第十一遍没有讲完,至少前头提过十次,你还不觉悟。现在时间到了。


大方广佛华严经(第一二二0集)

  诸位同学,请看「光明觉品」光照百界偈颂第五首看起:

  【或见师子吼。殊胜无比身。示现最后生。所说无非实。】

  这首我们在「离世间品」,菩萨师子王这十首偈里面,我们学习过前面的七首,现在接着看第八首。「一切诸佛所,灌顶授尊记,广施众圣财,菩提分珍宝」。『师子吼』跟『殊胜无比身』在这一首偈子里面是灌顶授记。灌顶授记是菩萨在等觉位,像世尊过去在燃灯佛所,佛为他授记;现在补处菩萨,弥勒菩萨,这也是在诸佛所授过记的,当来下生到这个世间来成佛,龙华三会度无量众生。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讲经三百余会,四十九年,弥勒菩萨将来讲经只有三会。但是每一会时间长短不相同,确实也有菩萨一会、二会相当长的时间,这个我们要晓得。这都是说的无比身,『最后生』。在菩萨位次这最后生,在往上去他成佛了,他是佛身,他不是菩萨身。『所说』无一不真实,这个地方所说,这下面几句都是说「所说」。

  「广施众圣财」,财宝是世间人所希求的,所以诸佛如来也就用这个来表法。首先要知道财的作用,是能够帮助我们解除贫穷之苦,有了财富物质,这受用就丰足了,佛以这个做比喻。佛菩萨布施给众生的不是物质的财宝,是精神的财宝,是智慧的财宝,所以称之为圣财。我们现在深刻的了解,世出世间一切法里头,只有智慧才能够真正解决问题,智慧是宝。

  在中国古代,把智慧人看作为国家之宝,在佛门里面最明显的例子,鸠摩罗什大师在西域弘法,在龟兹,这个地方现在还是中国的版图在新疆,那是一个小国。在这个地方讲经说法,国王拜他做老师,这国师,国宝!周围许许多多国家的高僧大德都到龟兹来亲近罗什大师,他的盛名传到了中国。中国秦王苻坚听说有这么大智慧的人,羡慕之极,想把他请到中国来又怕人家不放,于是就派了七万大军到龟兹去迎请,七万大军。率领军队的将军跟龟兹国王讲得很明白,我们是来请法师,你能够同意让罗什大师到中国来,我们这么多人是来迎接的;如果不答应,不答应就攻城。不是为侵略别人的土地,不是为夺取别人的财产,不是。只是为了求一个法师,智慧之人。在中国历史上有这么一段故事,罗什被请到中国来了,这用武力请他来的。把有智慧的人看作国宝。

  广施众圣财,我们就晓得是法布施,众是众多。菩萨示现成佛,这是我们的本师释迦牟尼佛讲经三百余会,说法四十九年,你们想想这是不是广施众圣财?确实,现在流传下来的《大藏经》,法宝,也就是这个地方所说的众圣财。众圣财,现在是《大藏经》,当年是具足智慧德行的佛菩萨、高僧大德,他们能够广施法布施。「菩提分珍宝」,能布施的是佛菩萨,接受布施而得利益的,虽然没有能够得到圆满的利益,几分利益是得到。菩提分珍宝,就《华严经》教义来说,分证菩萨果位,从初住到等觉四十一个阶位是菩提分珍宝。真正接受如来的法布施,你就有成就。佛菩萨布施是开示,学生接受是悟入。你听了佛菩萨开示之后,你要能悟入,用《华严经》大分来讲,佛菩萨的开示是启发我们的信、解。我们的信、我们的解要依佛菩萨的开示,这是广施众圣财,悟入就是菩提分珍宝。我们听了开示之后,见到示相以后,你要觉悟,大彻大悟明心见性,就入分证位。佛菩萨的布施你真正得到了。再看下面第九首。

  「菩萨转法轮,如佛之所转,戒毂三昧辋,智庄慧为剑」。这后面是用比喻来说,菩萨转法轮就是讲经教学。讲经教学为什么用轮来比喻?轮的相,轮的作用在一切物质当中是最圆满的,所以佛常常用这个来比喻教学。轮,轮有心叫轴心,这个心是毂,毂就是轴心;外面有辋,辋就是轮。这里面含的意思很深,佛给一切众生所说的真实法,非空非有。什么是非有?轮的心非有。现在在学校里学了几何,知道圆心有没有?决定是有。在哪里?找不到。圆心是点,点是抽象,痕迹都没有,但是它决定有。佛用这个来比喻心,心不是物质,所以心是真空,真空不空。为什么?从这个心能够变出一个轮的相出来,轮的相是动的。你看看心不动,能现的心不动,所现的相一定是动的,轮要不动,那就没用处了,轮的作用就是它转动。

  现代科技文明建立在什么基础上?给诸位说建立在轮的基础上。佛的教学给我们讲诸法实相,诸法实相就像轮一样,你不能说这些现象,不能说它有,你也不能说它无。你说它无,相明明在,你说它有,这些相「当体即空,了不可得」。我们要明了这个意思,当体即空了不可得。《般若经》上给我们讲的「一切法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所以空跟有是一不是二。这个意思只有圆能够显示得出来,我们从这个里面去悟入。

  世尊教学以什么为中心?以戒,戒是毂。以什么为作用?定,三昧是定。轮上面必定有车,这个车是个战车,为什么?它下面有剑。我们就晓得这个车上带着有武器,这就是战车。庄是庄严,智庄,智慧庄严,诸位连到上面看看,戒定慧,智慧。所以佛所转的法轮,菩萨讲经说法,讲的是什么?戒定慧。智是庄严,慧是剑,这个战车非常庄严带着有武器,这是转法轮的义趣。慧剑能破烦恼,能破业障,把业习烦恼比喻作贼。这个战车出去是对付盗贼的,盗贼把我们的功德法财障碍住了。功德法财就是指的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自性本具的德相。烦恼习气现行,这全都不见了,好比是被贼偷去了,被强盗抢去了。现在我们要把这个强盗抓来,要把财宝再夺回来,就这么个意思。所以佛是把他的教学比喻作战车,把我们凡夫这些烦恼习气比作魔、比作贼。末后一首偈子很清楚了。

  「既破烦恼贼,亦殄众魔怨,一切诸外道,见之无不散」。这首偈就是说明「师子吼」教化众生所收到的效果。这一仗打胜了,果然丰收,烦恼贼破了,断烦恼了,众魔怨灭尽了。殄是殄灭,殄灭是完全消灭。佛给我们说的戒定慧三学能断烦恼、能灭业障,魔怨是业障,能伏外道。外道指的是什么?不是指其他宗教。有很多人不明白,以为佛经上讲的外道是讲其他的宗教,这个说法是错误的。外道真正的意思是心外求法,心外求法就叫做外道。所以多少佛弟子不知道佛法向内求,他向外求,所以佛法称之为内学,佛经称为内典。你们想想「内」字,内的反面是外,这个名相正确的意思要理解。

  我们学佛今天是不是在心外求法?如果在心外求法,我是搞的外道。佛法教人回头是岸,回头就是向内求不向外求,向自性里面求那就对了。像观世音菩萨给我们做了很好的榜样,「反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观音菩萨用耳根。我们今天用耳根听的都是外面是是非非,古德说得好,「知事少时烦恼少,识人多处是非多」。你要想修心,你要想修净,我们前面给诸位提示的纯净纯善。纯净纯善,那你要远离外面的干扰,远离外面的影响,才能真正得到纯净纯善。

  到智慧开了,这一切诸外道,见之无不散。实在讲外道统统都变成佛道了。怎么说?你要把外道,魔王、外道看清楚了,你就懂得佛在大乘教里头曾经说过,「心外无法,法外无心」,哪里来的外道?内尚不可得,何况其外,那你这就是真正契入了。你还有内外,内外是对立的,内外是二法,六祖能大师说:二法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法。这个说法,这是佛随顺众生说的,也就是依俗谛说有诸外道,有众魔怨,有烦恼贼。如果是依自己亲证的,就真谛来说,烦恼即菩提,众魔即诸佛,内外不可得,这是《华严》教义,真正契入华严境界。所以清凉大师在这首偈总的为我们开示,摧邪导迷行,这就是师子吼义。可见得诸佛菩萨讲经说法,教导我们破迷执、破邪见,作用在这里。邪见破了,你就恢复到正知正见,迷惑一转就是智慧,智慧开了,所说没有一样不是真实法。现在请看第六首偈:

  【或有见出家。解脱一切缚。修治诸佛行。常乐观寂灭。】

  清凉大师在注解里面,很简单的给我们说了四个字,「解缚修寂」,出家时。他就说明出家是为什么?这个地方先要懂得『缚』是什么意思?『解脱』这两个字在前面讲过了,「缚」是绳索捆绑起来,它也是烦恼的代名词。解就是把这个解开。一条烦恼就好比一条绳索,你就想想八万四千尘劳烦恼那就是八万四千条绳索。一条绳索捆绑你,你就不自由了,就不能动了,现在你身上有八万四千条绳索捆绑你,你还能动弹吗?大小乘经里面用系缚比喻烦恼,解就是把这个解开,烦恼解开;脱,你就恢复自由了,你脱离六道、脱离十法界了。这一句是「解缚」。接着底下这两句我们就看出来佛法修学的门道。

  『修治诸佛行,常乐观寂灭』。你要想修行,首先要断烦恼。解脱一切缚就是断烦恼,四弘誓愿里面「烦恼无尽誓愿断」,就是这一句。「法门无量誓愿学」,这下面一句,第三句修治诸佛行。常乐观寂灭是四弘誓愿最后一句,「佛道无上誓愿成」。所以四弘誓愿是教导我们学习的程序,这个顺序不能颠倒,颠倒了,你什么都得不到。以前李老师给我们用比喻说,四弘誓愿好比是四层大楼,你没有第一层你怎么会有第二层,没有第二层你哪里来的第三层。换句话说,你烦恼不断,你就没有办法修法门,八万四千法门任何一个法门你都不会成就。为什么?没有戒。这不能不知道,不能大意,不能疏忽。

  戒从哪里修起?现在我们可以说很清楚很明了,从十善修起,从三皈五戒、沙弥律仪下手。这是解脱一切缚。中国在古时候,无论在家出家几乎都有五年学戒,也就是说你要学佛,你跟一个老师,老师给你奠定基础这个时间通常都是五年,所以叫做五年学戒。这个戒是狭义的不是广义的,遵守老师的教诫,这叫师承。老师教你什么东西?实在讲,老师教学的原则决定遵守四弘誓愿,决定遵守净业三福。四弘誓愿是解门,净业三福是行门,解行相应。净业三福,我们就知道第一福里头有十善,十善业道;第二福里面,我们今天讲到最低的、最少分的,不能再少了,三皈五戒、沙弥律仪;第三福就是《大乘无量寿经》,这是菩萨示现作佛教化众生的总纲领,没有例外的。

  佛门里面还有一首偈,跟这个合起来看意思就非常明显,那就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这两句就是解脱一切缚。「诸恶莫作」是小乘戒,「众善奉行」是菩萨戒。这两句把戒律,我们今天讲三藏,律藏、戒学圆圆满的显示出来。常乐观寂灭,这一句就是修定。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底下一句「自净其意」,你看看常乐观寂灭是不是自净其意?

  菩萨真了不起,出家示现给我们看,让我们看到他那个样子觉悟了。出家不是讲形式的家,形式的家是做表演,表演给别人看,让他去觉悟,是这么个用意,不是叫你真的出家,叫你什么?叫你心出家,这是真的。身是假的,身出不出没有关系,心要不染着,不染着家,你就出了。一切众生修行圣道而不能证得圣果,不能超越六道,都在放不下家,病根就在这地方。所以佛菩萨示现为我们讲经说法,让我们真正明了事实真相,《般若经》上讲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我们要记住。现在我们看「离世间品」,示现出家有十句,我们把经文念一遍。

  「佛子,菩萨摩诃萨,以十事故,示现出家,何等为十」。第一个「所谓为厌居家故,示现出家」。觉悟的人看到家很苦,所以叫家累。我们韩瑛堂,也就是斋堂里面有一幅画叫醒世图,我相信你们都看到过。醒世图里面画的就是家累,你看一个人在拉车,那个车就是他的家,车上有他的太太、有他的儿女、有他的家私。这一张图,早年我刚刚出家没有多久,这说起来五十多年前,台南开元寺的客堂挂在客堂门口,我用照相机把它照下来,这是照相放大的。现在印的很多到处赠送,现在放这么大,比原图还稍微小一点,小不了多少,很值得人省悟。你看到这个样子,你还要不要家?菩萨觉悟、清楚不愿意背这个重担,他把这个重担放下,示现出家。为厌居家故,这第一句。

  第二句「为着家众生令舍离故,示现出家」。这第一句讲的是自己真的觉悟明白了,家是负担、是重担,你没有办法解脱,你没有办法了生死出三界,菩萨做这个示现。第二个意思是为众生,无量众生贪着家业,贪着家亲眷属,产生了深情爱意,那就是佛法里头常讲的「爱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生净土」。你为什么会在六道里头轮回?就是你的情执、你的情爱太重了,你放不下,那你得要去搞生死轮回。菩萨觉悟明了、放下了,令那些众生看了之后,心里有所警觉,为这个而示现出家。现在时间到了。

  诸位同学,我们接着看「离世间品」,以十事故示现出家。这一段经文一共有十句,前面两句介绍过了,现在从第三句看起。「为随顺信乐圣人道故,示现出家」。圣人道就是佛道。我们知道菩萨在家的多,出家的少,从这个地方我们去思惟观察就知道,这个圣人法是说示现成佛,就是示现成等正觉。等正觉就是无上正等正觉,一定是现出家相。其实这是示现,真正出家,你一定要懂得家是什么,这个先要搞清楚。家是现在人讲压力,佛经里面我们读得多了,重担。

  佛说「家」有四种。第一种田宅家。就是我们今天所讲的房地产,你有房地产这有家,你家住在哪里。有房地产,当然你有妻子儿女,我们现在讲家庭,这是第一种家的意思。实在讲这个家并不重要,菩萨作斯示现,目的是叫我们要出另外三种家。另外是哪三种家?烦恼家。烦恼是家,所以断烦恼也叫出家,这个就不分世俗里面讲的在家、出家。在家居士把烦恼断了,他出了烦恼家了,真管用;田宅家出了,如果没有断烦恼,不管用,这个道理一定要懂。第三种五阴是家,色受想行识,六道是家,六道轮回!到大乘菩萨还有一个家,无明是家。出了无明,那才真正证得无上菩提。所以家有这么多种,你出哪一种,你得要清楚。

  「出」也有四种:第一种身出心没出。这是有名无实,身剃了头了,像个出家人的样子,心跟在家人完全没有两样,具足自私自利,具足名闻利养,贪图五欲六尘享受,贪瞋痴慢一分都没有减少。身虽然像个出家人的样子,你心没有出。烦恼习气不但没有减少,还天天在增加,你说你怎么得了?这样的出家人,他将来往生到哪里?给诸位说,决定往生地狱,地狱是他的家。你要说他没做什么坏事,他很守本分,没有坑人,没有骗人。他有一个罪名,什么罪名?破坏出家人的形象,这个罪名就是阿鼻地狱。人家一看出家人是这个样子,他不是骂你一个人,把所有出家人全部都骂到了,你把出家人形象破坏了,罪是从这个地方结的。所以不能不知道。

  诸位学《沙弥律仪》你就明白了,《沙弥律仪》在家同学可以学。出家戒里面除了比丘戒、比丘尼戒,在家人是禁止的,不可以学的;沙弥戒跟菩萨戒可以学。沙弥戒,小戒,我们现在不敢讲比丘,能够把沙弥做到就不错了,念佛往生是真正能行,真能去得了。如果十善、五戒、沙弥戒都做不到,出家人念佛不能往生,还要搞轮回。即使要搞轮回,三恶道的成分太大太大了,就是我刚才讲的罪名,破坏出家人的形象,你的罪业就重了。这第一种身出心不出。

  第二种心出身不出。在家居士这真能成就。形象是在家身分,心里头对这个家一尘不染,没有一丝毫染污,没有一丝毫贪恋,这个在家居士是菩萨、是罗汉,这是正确的。第三种身心俱出。在我们佛门历代的这些祖师大德,释迦牟尼佛给我们示现的身心都出。这个就是圣人道故,菩萨要随顺信乐,你真的信圣人之道,真的喜欢圣人之道,那你就要示现出家。第四种人是身心都不出。身心都不出指哪里?指在家居士,他身没有出,心贪着五欲六尘、贪著名闻利养、贪念家亲眷属,他都没有出。所以名字优婆塞、优婆夷,有名无实,他不是真的在家修行人。除这个四种,我们也要清楚,我们是属于哪一种人?你是在家的,你是属于心出身不出真正在家居士,诸佛赞叹,诸佛护念;如果是身心都不出,你也是破坏佛教形象。人家一看,你虽然不是出家人,人家说你学佛的,学佛的人干这种事情,你把所有在家学佛人的形象破坏了,这个罪不得了。

  所以出家这桩事情不容易,非常非常不容易。印光大师一生为什么不收出家徒弟?不给人剃度?就是这个道理。什么人印光大师会给他剃头?身心俱出,这是应当要给他剃度。身出心不出,不可以,你怎么忍心把他往地狱送?决定不可以。我学佛七年才出家,一出家就教佛学院、就讲经,我对于这个很清楚很明白。我发愿学印光法师,一生不做主持,不做当家,不传戒,不收剃度弟子。现在你们图书馆这些跟着我出家的,我跟你们讲得很清楚很明白,你们是跟韩馆长出家的。韩馆长一生护持我三十年,她建了道场,道场需要人照顾,所以有很多人就找她,求她出家,她答应了。那没法子,找她是我来替她,代替。所以她一往生,我当时就说了,馆长往生之后,我绝对不会替一个人剃头。以后找的人很多,我统统拒绝了。所以你们出家要感谢韩馆长给你们的缘,我没有这个念头。她走了,留下你们这么多人,离开图书馆之后没有地方去,所以建这个道场是给你们的,我报韩馆长三十年护法之恩。你们跟她的人,我不可以看到你们到处去流浪,所以给你们建一个道场。

  建立一个道场,我在这里要担任院长这个名义,那是你们在澳洲没有拿到身分,拿到身分,我就得移交了。现在行师已经拿到公民了,我就交出去了。布里斯本的净宗学会,我也把它交出去了,现在让悟通师在那里管理。你们有这个条件就应当接手,自己好好的来管理,不辜负韩馆长,不辜负许多护法拥护你们,出钱出力建这个道场。你们要知恩报恩,你们要认真修行。出家要像个出家人,在家要像个在家人。在家的就是心出身不出,出家的身心俱出,这就对了,这是圣人之道。佛为我们示现出家用意很多,都是给我们做榜样,给我们做模范的。

  第四「为宣扬赞叹出家功德故,示现出家」。世尊为大家曾经讲过一部经,《出家功德经》,赞叹出家。佛菩萨赞叹出家,自己不出家,那不好意思,讲不通,所以他要给我们做榜样,示现出家。所以在家居士学讲经,不能讲这部经,就是《出家功德经》这个经你们不能讲。为什么?讲了,人家问你出家这么好,你为什么不出家?会叫别人怀疑。讲经的目的是要帮助一切众生断疑生信,你讲这个经引起别人怀疑,那就错了。所以这个经不好讲,这个经一定要出家法师来讲。下面第五句。

  「为显永离二边见故,示现出家」。永断二边,二边是相对的,空有两边,真俗两边,出家是两边都离。两边都离,大乘法里面称它作中道,再向上一层,中道不存,中道也没有,那你就是真的出了家。不但出了三界家,出了十法界家;不但出了烦恼家,你出了无明家,你成就无上菩提了。你看出家还有这一层深义在里面,这个意思太深了。这个意思不是普通人能够体会得到的,什么人体会?至少是四圣法界,六道凡夫体会不到。我们就晓得示现给声闻、缘觉、菩萨看的,帮助他们向上提升。

  第六句「为令众生,离欲乐我乐故,示现出家」。这里面讲了两个「乐」。佛为了帮助众生,教导众生离欲乐,欲是欲望,名闻利养、财色名食睡都包括在其中,我们现在把它说之为物质享受。物质享受之乐叫欲乐,另外一个叫我乐,我乐是属于精神享受,不是物质的。精神享受里面有道有学,好学的人精神生活很丰沛。人生在世,我常讲最重要的一桩大事要活得很快乐,你就没有白到人间来。你这一生得人身要活得很痛苦,那你很冤枉。幸福快乐与地位的尊卑不相干,与贫富不相干,与贵贱也不相干,我乐。孔夫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那不是欲乐,这里头没有欲望,道跟学。所以修道有乐趣,不论是哪个道门。在中国过去社会里头,儒释道三家,佛出家,道里头也有不少出家,道士出家的,儒家确实有心出身不出。

  所以这是佛为了教化众生,让众生把这两种乐都能够放下,这两种乐是有为法,不是真的。这种乐好比是外面境界刺激的,不是从内心生的乐趣。内心里面生的喜悦,那是真的。什么人有?出家人有,心出身不出的人也有,真出家!这是佛家常讲的法喜充满,常生欢喜心。《论语》里面所说的「不亦说乎」。「学而时习之」,你把你所学的都能够应用在生活上,应用在工作,应用在处事待人接物,无比的快乐。这个乐是圣贤之乐。

  所以人活在这个世间,如果活得不快乐,那就错了。谚语常讲「人逢喜事精神爽」。这是有助于你的健康,健康的身体是从喜乐里头来的。你心有忧虑、有牵挂、有烦恼,你决定多病。治病从根本治,不要医药,不需要请医生,把你内心的贪瞋痴拔掉,什么病都没有了。所以贪瞋痴,我常常讲,那是你内心里头最深处的病毒。你有烦恼,你有疾病,你有生死,都是它在作祟。佛教我们出家有这一层深义在里头,出烦恼家、出生死家。我们在讲席这么多年当中提过不少次,真正学佛功夫得力,不老、不病、不死。这个不老可以说老化的很缓慢,这不老,你真的功夫得力,你真的学到东西了。所以学佛你有没有功夫、得不得力,一看就明了,你瞒,瞒不住!都在你面孔上,都在你身体上,你怎么能瞒得过人?

  第七句「为先现出三界相故,示现出家」。先是提前,现在还没出三界,示现出家身,绝不贪恋三界,三界是欲界、色界、无色界;换句话说,出三界就是超越六道轮回。现在虽然身还在,还在这个世间,你看他的思想,你看他的言行,他不在三界中,他已经在三界外了。这一种示现出家,这不是为自己是为度众生,帮助一切众生觉悟。众生确确实实占绝大多数贪恋欲界,财色名食睡,五欲他除不掉,无量劫来根深蒂固。有一等聪明人知道欲界还是苦,还是不清净,希望更向上提升一层,色界天。色界四禅十八层天,称为色界,告诉你这二十八层天里面每个人都没有欲,我们常讲的七情五欲他统统都没有。但是你要知道,他不是永远断掉的,他是伏断,他修禅定,禅定功深把它伏住。二十八层天愈往上层次愈高,定功愈大伏的时间愈久,他在这里头享乐。时间虽然久,终究有到头的一天,到头了他的定功失掉了,失掉之后,阿赖耶里面烦恼习气种子又起现行,这一起现行就堕落了,他不能再往上升,他往下坠落。这些事实真相,佛在经典里面都给我们做详细说明,要我们认识环境。

  再往上去我们讲精神的世界,连这个色身都没有,世间人常讲灵界,灵性的世界,这个最高了,这里面的人全是化生,他没有欲,他没有色,全是化生。有没有苦?佛说有。佛常讲的八难,三途八难,难就是苦,遭难。他的寿命长,一般也称为长寿天。他的苦在哪里?无色界天没有佛菩萨去教化众生,这就是他的苦处。换句话说,生到这个天,一定等到天寿终了,这么长的期间不能闻法,这就是他的苦处。

  闻法有大乐,法乐!我们同学当中,有几位我比较熟悉,常常看到他。虽然在澳洲没有拿到永久居留,进来时间到了,他出去了,不到一个月他又回来了。为什么?我知道他听经有了法喜,有了受用。这个受用决定比世间一切法殊胜,这个乐超过现代人讲物质文明的享乐,超过,超过精神生活的享受。他要是不超过,他为什么会来听经、会来学教?说到这一点,我自己有非常深刻的体会,生活在这个时代,一天不读经,一天不讲经,给诸位说这个日子不能过。没有佛法,这个日子苦不堪言,寿命长是多受罪,寿命短也不例外。为什么?寿命短,他提前到三恶道去受罪去了。

  我们今天活在这个世间,你冷静想想是不是人间的三途?天台大师讲的百界千如,每一个法界里面都有十法界。我们是人法界,人法界里面有佛,释迦牟尼佛出现在我们世间,人法界里的佛法界。有菩萨,《无量寿经》序分里面讲的十六正士,那十六位都是当时在家菩萨,这些人就是所谓心出身不出,等觉菩萨为我们来做示范的。对于世出世法无有贪恋,对于诸法实相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他超越了,示现出家相给大众做榜样。「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他的一举一动是做样子给人间一切众生看的,会看的人,看懂了的人,觉悟了,他得的是真实利益。

  第八句「为现自在不属他故,示现出家」。六道凡夫不自在,口里面喊的自由自在,口里面喊着真善美慧,全是假的,有名无实。什么人名副其实?佛菩萨名副其实。在家的形相不能明显的表示,所以佛现出家的形相。这个出家相跟在家相不一样,明显的差别。示现出家相给大家做榜样,让大家看了之后,能够省悟过来,知道家虚妄不实。示现出家是觉悟这一类众生的。为现自在不属他故,他是外面力量影响诱惑不再受了,这才叫做真正自在。

  第九句「为显当得如来十力无畏法故,示现出家」。如来果地上十种特殊的能力,四种无畏,菩萨也有,但是菩萨没有如来那么样的究竟,那么样的圆满。你看这里面,为显当得如来十力这才出家。后面成道,到成道那一段,那就是刚刚得到,这里还没有得到,当得。菩萨成佛决定是出家相。

  在中国,佛菩萨对中国人确实是跟一般地区的人不一样,格外的照顾。在这片大地上,诸佛菩萨做种种示现,几乎这几千年来从来就没有中断过。问题是我们肉眼凡夫,我们看不到,看到了也不认识,道听涂说,以讹传讹,让许许多多善心的众生迷惑,这个罪重。明了而欺人,这个人罪很重,一般不明了、盲从的还是有罪,不能说盲从的人没有罪过,比主犯轻一等而已,不能说没有罪过。这一些理事我们都要通达明了。第九句说为显当得如来十力无畏法故,示现出家。这个菩萨是等觉菩萨,后补佛,就像现在弥勒菩萨在兜率内院,将来他要下生到人间来示现成佛,是我们这个世界第五尊佛。这个示现对于上根人、上上根人非常有说服力,他们见相闻声立刻回光返照,真能往生,真能成佛,真能像诸佛一样广度众生。末后一句。

  「最后菩萨,法应尔故,示现出家,是为十,菩萨以此调伏众生」。慈悲到了极处。最后菩萨,法应尔故。菩萨最后身,最后身就是等觉、后补佛。因为再提升就是佛身了,不是菩萨身,菩萨身在这时候最后。这是希有难逢,真正不可思议!后补佛示现成佛一定是出家相,一定是八相成道,八相成道里头有出家,佛佛道同,他一定做这个示现,示现出家。这十条,菩萨以此调伏众生。这一句话是每一段都有,说明为什么做这个示现,做这个示现是调伏众生的不是为自己。现在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