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长义太极拳小架一路:下乡的日子(4)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07:33:16
文:山乡武侠 赶场 

赶场,是下乡知青的一种约定成俗的爱好和习惯。当地七天赶一次场,只有这一天,狭窄的大风场街道上才会人来人往,才会有点菜卖,才会有点热闹气氛。

我们赶场的爱好,主要是要缓解繁重劳动的疲累和心底的无助无望的压力,为了会会相熟的朋友,寻觅相聚在一起的温馨,为了看心中时常牵挂的家书是否到达……。

赶场已成为我们心中的一种牵挂,一种向往,一种享受。

所以,一般情况下,不管我们有多累,不管农活有多忙,不管路途有多远,不管太阳有多大,我们都会不约而同地、义无反顾的赶场去。这种现象特别在我们下乡早期尤为突出。

大风场座落在两座大山相连的山梁上,山梁窄小,低矮陈旧的房屋不规则地摆在山梁边,街道狭窄不平,长不过百米,一条公路辟梁而过,使得大风场街道又高高地悬在断梁之上,到场口要上坡,行走街道要上坎。整个场镇布局混乱,简陋落泊。

我们下放的队离大风场十来里路,全是山路。到大风场有两条路可走,一条是从队上我们的驻地出门就爬山,到山梁后顺着弯弯曲曲一条小路到这座大山另一方向的山梁,下山就到达了;另一条路是出门后,平顺着山坡的山路和走,这条路虽然也要上坡下坎,但坡度不大。这条路不常走,因它路程要远得多。

我们赶大风场第一个要去的地方,就是一个邮政代办点,一位姓蔡的年青人家中,主要心态就是看有无家中的来信或要将自己已写好的信件邮寄回家。所以不管是先来的后来的,都要先到这里,这里无形中成了大家赶场聚合的中心场所,小蔡也成了大家熟悉的朋友。在这里集中,在这里摆谈。除了这些,大家确实也没有什么事要去做。

在下乡早期的一段日子里,国家还管了我们一段粮食和食品的供应,所以赶场买粮买食品也是赶场的任务之一。

当时我还学会了吸烟。学会吸烟是在刚下队时的一次干农活的时候,一个农民叫我们尝尝叶子烟的味道,他递给我一根黝黄的竹子烟杆,拿出一匹叶子烟,帮我裹好后插在烟杆上,就叫我含在嘴上,烟一点燃,我轻轻地一吸,一股呛人的难闻的烟味立马就堵在了我的喉咙,一阵阵咳嗽就接着而来,把脸憋得通红,一股昏沉的感觉袭裹着头脑,赶快找了一根柱头扶着才稳住了身体。一次生,二次生,三次生,如还要坚持,再次就熟了。才下乡时一般身上还有几块钱,学会了吸烟,就要有烟吸,叶子烟我们没有,厚着脸皮找农民要,也是只给你拿几匹,管不了多久,好心的给你捧一把不够劲的有点嫩叶臭的黄叶子烟尖尖,使你一次要吸好几筒。时间一久,我们身上也就多了一样武器——竹子烟枪。

赶场——出门在外,总不能自己叼着一根叶子烟杆,遇到朋友、同乡后,就扯出几匹土产叶子烟招呼大家“来,裹起,裹起。”总还得买几盒纸烟吧。买什么烟,那时候要看身上的经济如何,钱多一点,买一角多至二角多的“朝阳桥”、“春燕”什么的,钱少就买八分钱一包的“经济烟”。回队后,如买的烟吸完了,就只有操起叶子烟杆。

赶场赶累了,赶到中午了,就得找馆子吃饭了。大风场当时只有一家馆子,开始座落在街口上,后又在公路边修了一座房子,馆子面积不大,在街口时只有四、五张桌子,到公路边后增加了几张。馆子经营品种一般是小面、米饭、包子。小面一角钱一碗,一端上桌为,见碗中面是黄色的,质地很硬,面汤里没有我们在家吃面常放的酱油,只有盐巴,面汤上漂着几粒辣子油,一小撮海带丝堆在碗边;包子是没有肉馅的,包的一点红糖;米饭2分钱一两,下饭的菜只有海带汤。我们常吃的就是小面——方便,也有时点些包子——实惠。饭店的服务人员对我们都很好,因他(她)都是婆婆妈妈爷爷级人物,有他们招呼,还时常感到亲切。

如无大事或需到别处,一般我们在场上也要混到下午。混的形式不是在转街,因这样的街无法转,也没有转的意义。大家大部份时间都是在自己相憝的人群中闲聊。

下午,场上逐渐地恢复了平静,人散了,街清了,太阳的头也靠在了山顶边,我们这群人也就三三两两地朝着我们的窝散去,他们还要去做命运为他们安排的事,他们还要去走社会为他们安排的路。

再等七天吧,大风场上见。2011-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