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云100gb空间多少钱:河北藁城董氏族谱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30 02:23:03
族谱前言:    

惟忠宣公,早从戎行,实佐武公,讫于宋亡。

遂以其军,翊卫天子,谁其继之,有子是嗣。

三让就位,既安既舒,羣从孔怀,家法不渝。

世将老成,出入是使,国步方艰,宥密将旨。

西征之还,畿辅克戡,始以相臣,云南是参。

易节于汴,伤残慰抚,尽瘁告还,家有寿母。

既归既安,怡愉盘桓,起之南牧,旅力告殚。

思旧股肱,在今圣明,起之□闲,使任藩屏。

曰是江右,卿父昔治,往宣于怀,以拯惸黎。

公拜稽首,恐不堪事,丞相宴饯,金币加赐。

白发苍颜,一子自随,执德昌言,无所诡私。

上信下顺,表里交正,舶商南来,何所辱命。

乃烦棨戟,至于海隅,远人则欢,老身已愈。

既敛既夕,阗其虚壁,江波摇摇,归柩茔域。

即远事严,叙其生平,述德之详,则有桓楹。  家族来源: 

“藁城董氏”概况

  

  所谓“藁城董氏”,不是姓董的人家,自己对自己的称呼。也不是今天的藁城人为了提高知名度,极力张扬自夸,而是在700多年前的元朝形成的历史称谓。《四库全书》收录的元明善的文章,标题就是《槀城董氏家传》,日本学者松岛建树研究元代的著作,全称是《元朝治下汉人一族之进展--藁城董氏》。可以想见,“藁城董氏”无论在当时还是在之后,或在庙堂或在民间被公认的称呼,甚至是尊称或敬称。

   有人说,槀城董氏灭掉两个王朝,虽然夸大,但也不是毫无根据。在历史上,有一个时期曾经存在着三个政权:长江以南的临安(今杭州)是南宋政权,淮河以北的汴梁(今开封)是金王朝的政权,我们这一带先时属金,之后成为金兵和蒙古军队(尚未建立元朝)征战之地。此时,藁城人董俊任左副元帅,开始从蒙军穆华黎征讨金兵。在灭金的最后一战中,牺牲在河南商丘(归德)。其后,董氏一门董文炳兄弟以先锋战船,度过长江灭掉南宋。

  当时,汉人辅元治国的“四大家族”是:藁城董氏、真定史氏、东平严氏、满城济南两张氏,而藁城董氏“大显”。因董氏有卓绝的功勋。大元开国,董氏为开国元勋;大元建国,董氏是治国能臣。传说有“四世八公”。实际是最高爵位称作国公的13人,文官可称大夫的43人,武官将军以上的22人,其中9人佩带金虎符,这在中国历史上是非常罕见的。最高官职为董文炳,老皇帝委任为中书左丞,即主持全面工作的副宰相,“中书省,枢密院,事无大小,咨卿而行。”宰相是太子,老皇帝嘱咐他不要过多干预。

  十三国公是:

  赵国忠懿公董昕(追封):赠谥制曰:“可赠光禄大夫,司徒赵国公,谥宣懿。”

  赵国忠烈公董俊(初封寿国公):知中山府事,龙虎卫上将军,左副元帅。赠谥制曰:“可特赠“翊运效节”功臣、太傅、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追封寿国公,谥忠烈。”加赠“‘推忠翊运孝节功臣’谥‘忠烈’,封赵国忠烈公。”

  赵国忠献公董文炳,俊长子,16岁任藁城令,侍卫亲军指挥使,山东东路指挥使,河南路统军副使,山东路统军副使,资德大夫,中书左丞。赠谥制曰:“可赠金紫光禄大夫,平章政事,谥忠献公。”又制曰:“可赠宣忠佐运开济”功臣,太尉,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赵国公,仍谥忠献。

  赵国忠穆公董文用,俊三子,15岁中进士,兵部郎中,参议都元帅府事。历任山东、辽东、西夏等地按察使、兵部尚书、礼部尚书、御史中丞、翰林学士承旨,知制诰兼修国史。赠“宣猷佐礼”功臣,谥“忠穆”,封赵国公。制曰“可特赠银青光禄大夫、少保,加封寿国公,谥忠穆。”

  赵国正献公董文忠,俊八子,符宝局侍郎,典瑞局监郎,正议大夫,佥枢密院事。赠谥制曰:“可赠“体仁保德佐运”功臣,太师、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追封赵国公,改谥正献。”加赠“体仁保德佐运”功臣,谥“正献”,封赵国公。

  赵郡忠愍公董士元,文炳长子,武节将军,佩金虎符,佥枢密院事,中书左丞。赠“镇国上将军”,加赠“推诚效节”功臣,谥“忠愍”,追封赵郡公。

  赵国忠宣公董士选,文炳次子,侍卫亲军前卫指挥使,佥枢密院事,江西行省左丞,,江南行御史台中丞,江浙行省右丞,汴梁行省平章政事,陕西行省平章政事。赠“忠诚体国道济”功臣,谥“忠宣”,追封赵国公

  赵国清献公董士珍,文忠长子,山东东西道肃政廉访使,吏部尚书,兵部尚书,江浙行省参知政事,江南行御史台中丞,河南江北行省左丞,大司马等。赠“纯诚肃政”功臣。谥“清献”,封赵国公。

  冀国肃诚公董守乍,士元长子,浙江布政司参政,赠“宣城忠正端亮”功臣,谥“肃诚”,封“冀国公”。

  冀国肃诚公董守乍(未见赠谥制)

  湘国公董守正(勋戚)

  赵郡靖献公董守中(未见赠谥制)

  冀国忠肃公董守简:加赠推诚佐治济美功臣,河南江北等处行中书省平章政事柱国,追封冀国公,謚“忠肃”。

  冀郡肃献公董 辖(未见赠谥制)。

       

三侯爵是:

  陕西郡候董士秀(勋戚) 

武献侯董士表(勋戚) 

昭毅侯董守义(勋戚)

一伯爵:陕西郡伯董文尉

  二十二将军是

   董 俊--龙虎卫上将军,左副元帅,行元帅府事,佩金虎符。

  董文炳--侍卫亲军指挥使,河南等路统军副使,山东路统军副使,佩金虎符。

  董文蔚--武卫上将军,佩金虎符。

  董文用--参议都元帅府事,兵部尚书,佩金虎符。

  董士元--武节将军,侍卫亲军千户长,佩金虎符。

  董士选--管军总管,侍卫亲军前卫指挥使,佩金虎符。

  董士秀--前卫亲军都指挥使,东宫长宝指挥使,佩金虎符。

  董士亨--金武卫大将军,侍卫亲军都指挥使。

  董士贞--昭勇大将军,亲军右卫指挥使。

  董士表--骠骑将军,侍卫亲军都指挥使。

  董守正--武德将军,侍卫亲军千户。

  董守敬--骠骑将军,侍卫副都指挥使,佩金虎符。

  董守绪--镇国上将军,侍卫副都指挥使,佩金虎符。

  董守绅--武德将军,福州新军万户。

  董守义--金武卫上将军,都指挥使。

  董 铸--明威将军,右卫佥指挥使。

  董 铎--武略将军,右卫亲军千户。

  董 鉴--镇国上将军,后卫都指挥使。

  董 珪--定国大将军,左都威卫副都指挥使,佩金虎符。

  董 琮--定远大将军,左都卫指挥副使。

  董 钧--宣武将军,宣中卫副指挥使。

  董 钊--宣武将军。

  四十三大夫是:

   光禄大夫董 昕; 资德大夫董文炳; 资德大夫董文用;

   中顺大夫董文毅; 资德大夫董文忠; 资政大夫董士元;

   荣禄大夫董士选; 资政大夫董士恒; 中宪大夫董士廉;

   奉政大夫董士特; 资政大夫董士珍; 奉训大夫董士良;

   资德大夫董士恭; 资德大夫董守乍; 奉直大夫董守礼;

   亚中大夫董守恕; 嘉议大夫董守悫; 奉议大夫董守思;

   通议大夫董守懋; 忠宪大夫董守约; 奉议大夫董守纮;

   奉训大夫董守缨; 太中大夫董守弘; 正奉大夫董守中;

   资德大夫董守庸; 奉议大夫董守格; 奉训大夫董守逊;

   朝列大夫董守简; 资德大夫董守诚; 正议大夫董守让;

   中奉大夫董守训; 奉政大夫董 镛; 资善大夫董 铨;

   奉直大夫董 镕; 奉议大夫董 镗; 中顺大夫董 壁;

   朝列大夫董 玉; 朝列大夫董 珍; 通议大夫董 钥;

   中奉大夫董 辖; 奉政大夫董 燧; 中宪大夫董 镐;

   朝列大夫董 锾。

    董氏一门,曾有三人担任藁城县令(董俊、董文炳、董文直)。被藁城人引以为自豪的《滹南遗老集》,就是董文炳任县令期间,整理为45卷,并刻板印行的。

 家规祖训:      董氏乾隆年间族谱,时称《董氏世系图》是藁城市北大章董卯生保存的董氏最早的家谱,是其祖父董修身所抄录。其序言如下:

  董氏世系图由来旧矣,修之故不急急哉,盖自豢龙(1)受姓,著望广川,汉唐以来,贤哲代生,率以无谱失次,而不可考若(2)。

  大元开国公董元勳,吾宗也,生当宋金蚌据(3)之地,生灵涂炭,难以睹闻。而父子兄弟,心忠气奋,慨然有澄清天下之志,乃与许文正、张弘范、刘诸公,力辅元太祖世祖皇帝,扫荡金囚,尽反宋政,为国家尽怀康乐之基,俾(4)民物获复苏之乐。立纲陈纪,制礼作乐,而海内土宇(5)立见太平焉。报国济世,德业何伟;分茅胙土(6),家声攸隆(7)。累累若若(8),诜诜绳绳(9),忠孝成风,恢业既宣祖矩之光;燕翼诒谋(10),推本务(11)协孙枝(12)之愿,爰(13)序世谱,使世世子孙,溯源有自。此故世系谱牒之所由,求乎迄于今,历有年所矣。忻惟祖德高厚,苗裔(14)永昌,名宦宿儒(15),常迭生焉(难),离乱几经,多遭流亡之苦。而廉州故族,依然亲睦之风。但世远年湮,谱牒不无残败耳。幸有庠生荩公者,出闲尝敬为葺补之。越不百载,而郯(16)藤复几垢敝,余盖心窃忧之,有志焉而为之逮也。递及丁卯正吉,适有族叔绩翁及弟嗣舒、秉心、秉诚、嗣服等协随至齐,切思玉成焉。犹恐余年已登七旬,二子甫学执笔,或误族党大事也,在座者同声否否:老成方能彰往,草缮亦可待来。

  吾祖 先世先公,所赖以本支百世,血食(17)千载,而后昆后胤,不至于误拜汾阳,遗臭万年者,将在此一举间矣。余心领之,不觉首肯起拜,皇皇若有所失,遂捧 县市宝传,供于书室净几中,披阅而熟筹之。乃命长子模,随弟时英等,货玉版(18),搜锐毫,务坚美也,继令四子楫及侄学泗,俱具元玉和陈玄(19),必精洁焉。熏沐从事,委楷与标,而提撕(20)警觉,唯书与予同弟嗣服等。朝夕注目而不敢告劳。宜缺必缺,不失由旧之意;可补斯补,间存善述之方。计不匝月,功将竣矣。会逢嗣炳、学礼、检黼等协来,勷(21)举共较,辑订袭以锈锦,饰惟朴淡。俄而告成,若神助焉。而时英仍虑蠹鼠肆虐,未获永图也,率模力制函,椟韫(22)之信良策夫。一时,族党备闻,奔赴落成,或具殽核(23),或提壶浆,先后协从,少长咸集,坐起喧哗,共喜

  宗祖之精灵有托。觥筹(24)交错,互庆瓜瓞(25)之似续永长。神怡气畅,漫声高歌,沸沸扬扬,宛若当年功成燕享(26)时。余顾而乐之,未尝不深幸夙愿之已足也何。幸次岁戊辰上巳花朝(27),二子亦遂同倖黉庠(28)游泮(29)中矣,族党复不胜祖灵默佑之喜,顾急志之,以劝将来,亦雅意也。所苦者众事纷纭,未克遽就,阅及壬申,余年七十又有五矣,喜花萼之披露,秀瑞肆生;乐桑榆之逢春,神色顿爽。此良辰兴怀往事,因不自揣,粗为弁言(30),仅详立谱之深心,聊述协修之盛事。庶几(31)千百年后,子子孙孙,共敦孝慈,永守勿替。虽不能上继创业开国之巨勳,而能使亿万世之报本而追远者,咸得藉力于谱牒世系图,永不至如

  大元以前,源流莫分,睹荒丘而太息痛恨焉。其有功于董氏,大元以后从之 宗祖也,亦大矣哉。

  时,

  大清乾隆十七年岁次壬申(32)二癸卯中瀚之吉

  庚子科举人候选守备董秉政敬识

【注释】】:(1)豢[huàn]龙:即养龙。传说虞舜时有董父,能蓄龙,有功,舜赐之氏曰豢龙。旧许州临川县有豢龙城,相传即董父封邑。(2)语助词,无义。(3)蚌据:即蚌鹬,争斗之义。(4)俾:[bǐ] .使 。(5)土宇:疆土,国土。(6):分茅胙(zuò)土:即分封诸侯,古代分封诸侯时,用白茅裹着泥土授予被封者,象征授予土地和权力,称为授茅土。(7)攸隆:长远,兴隆。(8)累累若若:累累,连续不断。若若,长而下垂貌。(9)诜诜[shēn]: 绳绳:众多貌。(10)燕翼诒谋:比喻能庇佑造福后代的祖先。 典出《诗经·大雅·文王有声》:“武王岂不仕,诒厥孙谋,以燕翼子。”“燕,安;翼,敬也。”孔颖达疏"思得泽及后人,故遗传其所以顺天下之谋,以安敬事之子孙。"陈奂传疏"诒,遗也……言武王以安敬之谋遗其孙子也。"后以"燕翼"谓善为子孙后代谋划。(11)本务:本业,古常指农桑之事。(12)孙枝:树上新长的嫩枝。自本生出者为子干,自子干而生者为孙枝。比喻孙子。(13)爰[yuán]:于是。(14)苗裔:后代子孙。(15)宿儒:老成博学的读书人。(16)郯[tán]:地名,在山东省。(17)古代杀牲取血以祭,故称。《左传·庄公六年》:“若不从三臣,抑社稷实不血食,而君焉取余?”《汉书·高帝...《梁书·诸夷传·扶南国》:“王常楼居,不血食,不事鬼神。”(18)玉版:纸名。(19)陈玄:指墨。(20)提撕:拉扯,提引。(21)勷[ráng]:急迫不安。(22)椟韫[dú yùn]:亦作“韫椟”,.藏在柜子里,珍藏,收藏。(23)殽[xiáo] 核:菜肴果品。(24)觥筹[gōng chóu]:酒杯和酒令筹。(25)瓜瓞(ɡuā dié):喻子孙蕃衍,相继不绝。《诗·大雅·緜》:“緜緜瓜瓞,民之初生,自土 沮漆 。” 朱熹《集传》:“大曰瓜,小曰瓞。瓜之近本初生常小,其蔓不绝,至末而后大也。”《北史·魏临淮王彧传》(26)燕享:亦作“燕飨”,古代帝王饮宴群臣、国宾。(27)花朝:农历二月十二日(也有人说是二月初二或二月十五日),相传为百花生日,所以叫花朝。(28)黉[hóng] 庠:古代地方所设学校。(29)游泮[yóu pàn]:明清科举制度,经州县考试录取为生员者就读于学宫,称游泮。泮即泮宫,原为西周诸侯所设的大学之名。(30)弁言:即序言。(31)庶几:也许可以。表示希望或推测之词。(32)乾隆十七年岁次壬申:公元175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