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菲实效案例:《虎渡苏氏族谱(2)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03:11:10
《虎溪苏氏族谱》初稿
目录
虎渡大宗历史探源(代前言)
虎溪苏氏世系图
漳州市地图
龙海市地图
第一卷
苏氏始祖画像
开漳始祖道公神像
青礁肇基祖宋杰公画像
虎溪肇基祖朴公画像
虎溪堂
浸水埕石田堂
太江追远堂
罗坑贻谷堂
广林功绩堂
董门头树德堂
石钟宝和堂
庵前绍德堂
苏厝仁和堂
下洋学海堂
青美苏孝修堂
蔡坑追远堂
田中央崇德堂
温厝大观后孝恩堂
贞岱绍圭堂
岭头提督祖厝
第二卷
苏溥自撰墓志铭
虎溪苏氏族谱序(郭惠)
重修虎溪苏氏族谱序(苏松)
重修虎溪苏氏族谱序(师旦)
重修虎溪苏氏族谱序(苏基)
街上苏氏族谱序(苏宗存)
虎溪大宗义捐增置春秋两祭资田序(苏天禧)
贞岱绍圭堂记
康熙廿四年公改易郁万小宗祠序
太江祠堂记(胡器)
太江祠堂记(蔡燧)
寿祝杂款钞录
寿祝杂款钞录(原手写本影印件)
苏氏族谱贞岱录存(原手写本影印件)
第三卷
青礁派世系(青礁街上苏氏肇居始祖派)
虎溪派世系(海澄虎溪苏氏肇居始祖派)
贞岱文焕公派世系
太江大房雪轩公派世系
第四卷
历代先贤志书辑录
第五卷
当代宗贤业绩简介
第六卷
世界苏姓宗亲总会会歌
苏姓图腾
苏字演变图腾
中华姓氏起源
苏姓发展简史
虎渡派字辈考
武功之行
祠堂文化常用词语
九世五源亲图
古代科举
古代官职
附卷
捐资修谱芳名录
本书编委会名单
编修后记
(苏登科2010年3月3日)
虎渡大宗历史探源
(代前言)

虎渡大宗,全称是“海澄虎溪苏氏肇居始祖派”。
漳州地处福建东南沿海,毗邻厦门、泉州和广东潮州,与TW隔海相望,是福建省最南端的一个地级市,辖二区一市八县,总人口468万人。漳州苏姓,亦可称虎渡苏氏,主要分布在九龙江流域和龙海海澄。海澄,地处九龙江下游汇海之滨,史称“月港”。明代时期是我国对外贸易的著名港口、闽南一大都会,素有“小苏杭”之称。海澄置县于明隆庆元年(1567年)。1960年,龙溪、海澄两县合并为龙海县(后改市),海澄县城改称海澄镇。从海澄镇向南,一直到漳浦县界,绵延十几公里,**着四十余个苏姓村社。这就是虎渡大宗族群,自古有“海澄三十六社半”之称。
虎渡大宗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九百年前北宋时期。
在九龙江汇海之滨,有个地方叫青礁,旧时属漳州海澄三都,现在属厦门海沧管辖。青礁开基祖,叫作苏宋杰,名颐,号碧溪。生于北宋大观四年, 公元1110年。公自幼好学,能诗能文。娶进士王白之女,号贞惠。成婚年余,恶病剧作,不幸早故。当时,始祖母王氏年仅21岁,有遗腹。其父母担心女儿年少,有负青春,几次劝说改嫁不从,断其往来。王氏贞惠,矢志坚贞,指腹誓曰:生男守男,生女守女,绝无二心。不久,果然生了一个男孩,命名珪。直到孩子7岁时,才回娘家。王氏守节孀居85岁而终。
青礁二世祖珪公,号肖溪,在母亲王氏苦心栽培下,继承父志,饱学多才。珪公22岁娶陈氏,号孝惠,生一子,名竦。
青礁三世祖竦公,字廷仪。苏竦42岁考中进士,恩授从事郎,任肇庆府节度推官,累赠奉直大夫。未中进士时,在家开馆教书,学生有数百人之多。师严道尊,里之先达,多出其门。门人登第者有:许辈、杨志、李悫、郭宗履、梁传、黄泽、黄敬、颜戴、王度、林幼安等人。可见当时苏宋杰家族声势之大。后来苏宋杰被青礁、虎渡,乃至龙岩、同安苏氏尊为始祖,也就顺理成章了。遗憾的是苏宋杰早逝,孩子未出生,再加上“兵乱谱牒失纪”,其祖先来历,已无史料可考。
苏竦22岁娶进士叶元功之女,谥号宽淑宜人,生了两个儿子。长子叫作苏溥,次子叫作苏沛。次子苏沛,字泽夫。娶郑氏,谥号顺德。迁居港尾格林,为格林开基祖,繁衍格林、碑仔头、高厝、埔尾、和尚坑、下格林、凤岭等社。
青礁四世祖溥公,字渊夫,一字节夫,号艮思。生于南宋淳熙六年(公元1179年),卒于宝祐五年(公元1257年),享寿79岁。苏溥41岁考中进士,授柳州封州教官,知光泽县事,再转宗正簿检校,主管台州崇道观,赠朝奉请郎。两次娶进士颜敏若之女,一个谥号懿德,一个谥号媲德,追赠安人。生两个儿子,四个女儿。后来,再娶进士杨承祖之女,谥号勖德。
苏溥是苏竦长子,一家两代人进士,轰动漳州城。旧时在青礁,有两座荷表(牌坊)。一座是“旌节坊”, 为始祖母王氏抚孤守节64年而立;另一座是“进士坊”, 为褒扬苏竦、苏溥两世进士而立。苏氏家族,显赫一时。

虎渡旧名虎溪,古时极为偏僻,进出全靠水路。一条南溪贯穿漳浦、海澄二县,最后汇入九龙江入海口。七百多年前,南宋一大批末代皇族,就是从这条水路逃到漳浦马口,并在那里筑起著名的“宋城” 赵家堡。
青礁四世祖溥公有两个儿子。长子名叫苏椿,排行四十六府君。娶进士颜几之女,生四子。椿公长子文灿,字忠乡,居青礁;次子文育,字远乡,分居贞岱,又分居新安;三子文炜,分居鼎美埭头;四子文烨,分居下尾。苏椿长子文灿,在南宋景定五年(公元1264年),考中甲子科乡贡。其余三人都没有做官。
青礁四世祖溥公次子,名叫苏朴,排行四十七府君,就在七百年前南宋末期,由青礁避居虎溪,始为开基祖。朴公书香后代,性情仁慈,无意做官,在虎渡岩下养鸭为生。当时兹福山上有座兹福寺,突然发生石狗吠贼守夜、石鸡夜啼报晓奇事,引来很多人观看,寺庙由此香火顶盛。
一日午后,有一位江西地理师路过,听了人们的传说,觉得好奇,也跟着上岩看看,果然是个脐穴财丁大地,惊喜万分。这时天下起暴雨,地理师赶忙躲进寺内,不小心弄湿了地面,寺里的和尚破口大骂,还蛮横地要他脱下衣服擦干雨水。朴公望见,大为震怒,斥责和尚无理,并邀请地理师到家避雨。
那天晚上,地理师就住在朴公家里。朴公盛情款待,无微不至。地理师深感朴公为人善良,必有大福。言谈中,他告诉朴公大穴之事,说和尚失德,无福消受,大穴必属他人所有,问朴公有意否?朴公婉言谢绝,称小本人家,不敢有此奢望。地理师力劝朴公大地难得,天赐良机。最后,朴公只好听他的话,用红绫包好前妻郑氏骨骸,等侯吉日上岩安葬。
过了几日,这天子夜时分,地理师突然敲门唤醒朴公,说吉辰已到,快备工具骨骸上岩。二人趁着淡淡月光,摸索上路。到了兹福寺前,挖开岩石,沙土中一股热气冲出。地理师大叫好穴,摸到品字石缝,要朴公赶快将红绫包塞进去,然后填上沙土,铺好草皮,急速离开。刚刚回到家,外面顿时雷电交加,狂风大作,暴雨倾盆。
第二天,地理师笑着说,大功已成,好人有好报。说完,与朴公告别,飘然而去。过后寺前石鸡不啼了,石狗也不吠了,寺庙和尚一个接着一个走了。而朴公的鸭寮,却是只只母鸭生蛋双粒仁。一时间,轰动整个乡村,生意特别火爆。从此,我们虎渡大宗人丁兴旺,蒸蒸日上。

虎渡始祖朴公,有两个儿子。长子文焕,号八二宗簿,由郑氏所生。文焕守居青礁大观后,二世又分居贞岱、深青、灌口、凤山等社。
朴公次子八三府君,由何氏所生,子孙繁衍“海澄36社半”。
虎渡三世祖九六上舍,是八三府君的儿子,守居虎渡。
虎渡四世祖分三房。长房校尉公,名叫苏宝,字一之,号牧叟。校尉公精通武术,好打抱不平,远近闻名。二十几岁,恩诏授以泰宁县尉,后当上连江县巡检。适逄农民暴动,平乱有功,升福建元帅府都事。
虎渡四世祖二房,叫作百二宣教,分居同安田头,二世又分居海沧青浦。
虎渡四世祖三房,叫作百三评事,因海澄地小,谋生不易,决定前往府城发展。在路上,百三评事遇上一相士,请他占卜一下,看看“运途” 如何。相士屈指一算,是个好卦,就说:“你这次前往府城发展,必定洪运享通、前途无量。”百三评事高兴地问,应该在什么地方落脚。相士笑着说:“你挑行李的绳子,在什么地方断掉,那里就是你发福之地。”百三评事听后,哈哈大笑,说:“绳子这么粗,哪里会断掉?”
百三评事半疑半信,继续上路。进了府城,来到浦头港东冈渡头,绳索突然断掉。百三评事惊喜万分,暗暗称奇。当晚,他就在东冈借宿过夜。第二天,在渡头找了个工作,并住了下来。最后,百三评事子孙繁衍浦头浸水埕、东洋、上厝、下苍、田中央、新店、后坂等社。

虎渡五世祖分四房,这就是“五代分为四派瑶松竹梅各呈家庆振宗功” 的由来。
长房教官公,名嘉锡,字士宾,号瑶溪。元朝皇庆二年(公元1313年),担任龙溪县儒学教谕。娶卢氏,生三子。
二房松溪公,子孙分居仙游枫亭南庄、漳浦岭后。
三房竹溪公,子孙分居广东潮阳、海丰、饶平东计等社。
四房梅溪公,子孙分居广东海丰县梅陇镇石洲社。
虎渡六世祖分三房,俗称“瑶溪一派传三宗”。
长房大使公,叫作此坡,字纯仁。元朝时,担任同安税务大使,生二子。
二房判簿公,叫作也坡,字贵可。元朝时,担任龙溪县主薄。娶刘氏,生二子。
三房亦坡公,有一子。
虎渡七世祖郡教公,叫作用宾,字观光,号朴轩。判簿公长子。元朝末期,担任漳州府训导。娶陈氏,生一子,就是太江开基祖愚翁公。
太江,距离虎渡只有两公里远,古时亦属八都。太江肇基祖苏员,字孟矩,号愚翁。生于元朝至正廿四年(公元1364年),卒于明朝宣德五年(1430年)五月十八日,享寿66岁。愚翁公生性开朗豁达,喜好文章,志识高远,陋先人之居,思拓疆野。他见虎渡上流太江,土地宽闲肥沃,群山环拱,流水萦绕,不胜感慨。于是,在他30岁时便从虎渡迁居太江,遂为太江开基祖。
那时,太江有吴、李二姓为家,称为“大井吴、后井李”。 因愚翁公二女儿苏净嫁给李氏为妻,所以李姓和我们苏姓是姻亲。愚翁祖原本也想在渐山社开基,但为了**苏姓至亲,就将渐山社和李姓人家对换,李姓人家就逐渐迁居渐山社,没多久吴姓人家也逐渐迁走。从此,太江社就成了苏氏一宗。
愚翁公迁居太江后,不追逐权势名利,广交亲友,逍遥于山间水涯,耕凿渔钓,自食其力。荆南九适塞北,三行追远,有庙蒸当,有田观澜,有楼乐善,有堂藏寿,有域曲画规制,时缙绅先生有文以纪其成。
传说,愚翁公有一堂弟名叫屈列。因为偷造铜银犯了法,出外逃命。官府就抓了他妻子屈列婆,对其用尽各种重刑,甚至施了吊乳苦刑,屈列婆死也不供出丈夫的下落。后人称其为吊乳婆。当时,被关在狱中恰好有身孕即将临盆。愚翁公就勇义代弟妇关押,屈列婆生子后又将幼儿留给愚翁之妻郭氏抚养,这大恩使屈列婆十分感激。出狱后,她发誓要帮愚翁公多传后代,以此来报答深恩。现在传至东山美社的苏姓,据说就是愚翁之功。
愚翁公娶当时漳城名士郭惠之妹慧金为妻,慧金字贞文,谥号惠顺,生四个女儿。大女儿名叫苏洁,嫁给漳城涂良济;二女儿名叫苏净,嫁给渐山兵马司指挥李鲁;三女儿名叫苏清,嫁给岭后陈鹏立;四女儿名叫苏澄,嫁给郁内许克周。惠顺早逝,愚翁公再娶陈氏。生五个儿子,一个女儿。五个儿子分别叫作:苏敬、苏慎、苏谦、苏宁、苏润。女儿叫作苏良,嫁给漳浦林茂德。惠顺卒于明朝正统六年(1441年)六月初九日,葬于外厝寿峰山一喝形毛蟹穴,与愚翁公合葬在一起。陈氏则卒于六月廿二日,葬于太江东坑山,坐北朝南,享祀广林祠堂。
愚翁公一生做了两件大事:一是与青礁逸斋公合写《溪南苏氏全谱》;二是开拓太江,子孙繁衍碧浦、广林、仓下、溪田、松岭、石钟等社,还分布漳浦、南靖、广东等地。
至今,太江还分为大房、武房、外厝、下厝、顶厝、大厝内,大厅房、鳖顶、鳖下、后井房、东坑房等几个房系。每年正月十五元宵节晚七时起,都要在各房系祖厝前举行“赛神会”活动,拜神谒祖,通宵达旦,好不热闹!

漳州虎渡大祖苏氏宗亲会,成立于2008年3月5日。第一届理事会成员有39人,由38个苏姓村社宗长组成。虎渡大宗派下有58个村社,嗣裔计15万人,还有外徙龙岩、广东、TW和东南亚各国。
在龙海市东泗乡有19个村社:虎渡村凤口、常春、岭头、南山兜、上径、猫仔空、风柜斗等社;太江村全村;东泗村庵前社;卓港村南陂、南陂头、高坑、厝仔等社;水浒村龙潭社;董浦村董门头、石钟等社;松浦村守宜社;松岭村全村;碧浦村顶苏社。
龙海市海澄镇有23个村社:下埭村下内、田洋、三落、六壁、苍浦、仓前等社;内楼村外楼、许前、华瑶、东门、北门等社;罗坑村罗坑、广林等社;合浦村埭里、高井、下渡、新渡、东山尾等社;内溪村碑头、苏厝、田辽、溪田等社;玉枕村博士社。
龙海市九湖镇洋坪村蔡坑社。
龙海市颜厝镇宅前村下洋社。
龙海市浮宫镇美山村青美苏社。
芗城区主要分布在城区和浦头浸水埕。浦头浸水埕开基祖,为苏朴第四世百三评事,在元末由虎渡徙居石仓,后居浦头浸水埕,又分衍东洋、上厝二社。
芗城区石亭镇下苍社苏姓,由田中央(今龙文区步文镇田丰村)迁入,开基祖不详。
龙文区主要在步文镇后坂村东洋社、田丰村田中央和新店二社,系由浦头浸水埕分衍。
南靖县有靖城镇天口厦黄社。
漳浦县有沙西镇高林村新城社。
在厦门市,朴公后裔还有五个村社:海沧区东孚镇温厝大观后、贞岱和凤山二村,以及集美区灌口镇深青村和大岭社。
虎渡大宗祖庙,堂号“虎溪堂”,就在虎渡村虎山中部,与慈福山祖墓遥相呼应,一条溪水在两山之间缓缓地流向远方。从这里曾经走出一大批赫赫有名的文武大员,他们是:督理河坝安抚使苏美,巡按御史苏信,淮府长史苏任,两淮运判苏殷,户部主事苏民俊,湖南洞庭水师副将苏侃,福建陆路提督苏明良,杭州知府苏光弼,共和国中将苏静,……
苏登科
2009年6月6日稿
苏宋杰不是苏颂第四子简要说明
本文将要谈论的青礁开基祖苏宋杰与同安苏颂的关系,其实,就是谈论我们漳州苏姓的祖源问题。论述之前,我先介绍一下苏颂和苏宋杰的生平简历。
苏颂,字子容,生于北宋天禧四年(1020年)。诞生在什么地方,有两种说法。一是同安说,这是芦山堂的说法;二是南安说,有《宋史》和历代编修的《南安县志》作依据。不管何种说法,苏颂3岁时,父苏绅24岁,任安州军事推官,随父居安州。这一走,苏颂就没有再回出生地了。芦山堂门前的“洗墨池”传说,也就成了无稽之谈。
苏颂在22岁考中进士。起初让他去当汉阳军判官,不赴。改补宿州观察推官,又遇上祖父苏仲昌去世,重新调到江宁县当知县。苏颂从公元1042年中进士,到1097年辞官,从政55年,历经北宋五朝。不过,他当宰相仅九个月。最后因年老体弱辞官,卜居江苏京口。不久,第五子苏京任丹阳知州,苏颂从此以丹阳为家。
北宋建中靖国元年,公元1101年,苏颂在润州(今江苏镇江市)逝世,享年82岁。第二年,安葬于江苏丹徒县义理乡乐安亭五州山之东北阜。
苏颂有六个儿子,分别叫作:苏熹、苏嘉、苏回、苏诒、苏京、苏携。请注意,这六个儿子没有一个叫作苏颐。再者,苏颂去世时,他们年龄都在50岁以上。
苏宋杰,名颐,号碧溪,青礁开基祖。青礁,地处九龙江汇海之滨,古时属漳州府海澄县三都,今属厦门市海沧区管辖。根据《海澄县志》和明代人郭惠写的《苏氏族谱序》,我们得知苏宋杰生于北宋大观四年, 公元1110年。公自幼好学,能诗能文。娶进士王白之女,号贞惠。成婚年余,恶病剧作,不幸早故。当时,始祖母王氏年仅21岁,有遗腹。其父母担心女儿年少,有负青春,几次劝说改嫁不从,断其往来。王氏贞惠,矢志坚贞,指腹誓曰:生男守男,生女守女,绝无二心。不久,果然生男孩,命名珪。直到孩子7岁时,才回娘家。后来,珪生竦,竦生溥。两世进士,时论荣之。原有“旌节坊” 和“进士坊” 立于青礁,今已废。我们虎渡大宗开基祖朴公,就是苏宋杰的第五世孙。
现在,我们来谈论苏宋杰与苏颂的关系。按照苏汉水写的《太江苏氏族谱》、苏江河写的《虎渡苏氏族谱》和苏芳宝写的《浸水埕苏氏族谱》的说法,苏宋杰是苏颂的第四子。
故事是这样:颂公去世时,陈、洪二奸当道,由于有隙,趁解贡失慎之机,误打索贿钦差致死之罪,进谗诬陷,朝廷不查实情,旨令吕惠卿抄没武安苏氏家族,六子三女各自逃生。颂公之四子颐公,潜逃青礁,恃其饱学,以“宋杰” 为名,在儒林街上村收聘坐馆教读。后来,有乡绅王白,爱颐公之才学,怜孤寒而以爱女贞惠妻之,顿成王家快婿,而为苏氏青礁奠基始祖。
故事详见苏芳宝写的《浸水埕苏氏族谱》第4页。其余各村社新编族谱,差不多都是这样描写,我就不再一一举例了。那么,苏宋杰是苏颂的第四子吗?答案是否定的,不是!有三个地方错误,说明如下:
首先,名字不对。苏颂第四子叫作苏诒,不叫苏颐,也不叫苏宋杰。这是最明显的一个错误,我就不多说了。
第二,年龄不符。刚才已经说了,苏颂是在1101年去世,苏宋杰是在1110年出生。那么,人死后还会生儿子吗?很显然,苏宋杰不可能是苏颂的第四子。
第三,抄家事件。有看过苏进水写的《芦山苏氏大宗总族谱》就知道,抄家事件发生在元朝至大四年,亦即公元1311年。把元朝发生的事情,说成是苏颂跟吕惠卿的政治斗争,那是天大的笑话啊!
修谱,是一件严肃的事情。要上对得起祖宗,下对得起子孙后代。要做到尽善尽美,不能留下一点遗憾。固然,我们虎渡大宗没有保存旧族谱,但我们也不能这样胡编乱造。我们虎渡大宗,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栋材辈出,更应该彰显祖先的丰功伟绩。
上述三个论点清楚地表明,苏宋杰不是苏颂的第四子。明白点说,我们虎渡大宗不是苏颂的后代。为了攀附于名臣之后,胡乱编写族谱,将有害于后世。与苏颂同一时期,我们漳州就有7位苏姓进士了。其中苏颃、苏逢、苏迪三人登进士时,苏颂还不是进士。可以肯定地说,北宋时期我们漳州苏姓,已经相当兴旺发达了。我们大可不必跟在人家的后面。我们应该感到骄傲,因为我们的祖先曾经创造过辉煌。
有人会问,我们的祖先从何而来?比较科学的说法是,我们漳州苏姓由三次大迁徙形成的。第一次在唐初(公元669年),随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开辟漳州;第二次在唐末(886年),随王潮、王审知入闽;第三次在南宋末期,随皇帝逃难到我们漳州。可以说,漳州苏姓始祖是苏道,至今已有1300多年,比唐末入闽的同安苏益还早二百余年;虎渡开基祖是苏朴,有800年历史。我们都是现代人,要用科学头脑来辨析历史进程。不要盲目攀附名臣,更不要相信那些毫无根据的口头传说。
顺便提一下,漳州市政协主编的《漳州姓氏》(上下册),以及龙海市政协主编的《龙海姓氏》,都是依据苏汉水写的《太江苏氏族谱》,把苏宋杰说成是苏颂第四子。不仅如此,还将太江开基祖愚翁公列为苏宋杰第八世、朴公第四世孙。而“瑶、松、竹、梅”却成了愚翁的儿子 。更糟的是,将愚翁的祖父“也坡”,说成是愚翁的孙子。这种乱七八糟的东西,却被人奉为“依据” 和“经典”,真叫人哭笑不得。
(苏登科2010年3月16日重修稿)
虎溪堂
虎渡大宗祖祠,堂號“虎溪堂”,位於漳州龍海市東泗鄉虎渡村中部。背靠虎山,面向南溪,地理位置非常顯要。始祖樸公,由青礁而肇基虎溪,迄今已七百餘年。虎渡蘇氏為閩南巨族。擇地建造大宗祖祠,得天獨厚,代有顯人,子孫昌盛。
祖祠始建于明宣德元年(1426年),歷經六百年廢興修繕。至文革時,被夷為平地,時達四十年之久。適逢改革開放、政通人和之際,終於在2008年農曆戊子正月廿八日,迎來六十個蘇姓村社族老齊聚一堂。同日成立“漳州虎渡大祖蘇氏宗親會”,並選出第一屆理事會,決定著力重建祖祠。經過一年多的籌建,於2010年1月31日,農曆己丑年十二月十七日竣工,恢宏壯麗。
祖祠依原基址重新建造,主體建築為三進結構,由正殿、中殿、廊廡、天井、大門、邊門、圍欄組成。祠宇大門匾額為“蘇氏家廟”,中殿匾為“武功”,由原陝西省政協副主席蘇明所書。正殿中央為神龕,供奉虎渡始祖樸公神位。“虎溪堂”號,由世蘇總會第七屆理事長蘇用發親筆題寫,為大宗祖祠增添無比光彩。神龕左右石柱銘刻古祠聯:“一本出自三都宋元明清疊受君恩光祖德;五代分為四派瑤松竹梅各呈家慶振宗功”。
今日祖祠,能恢復原有神韻,祖先神靈再度顯赫,端賴全體理事會和廣大宗親踴躍捐資,共襄義舉,幸得以成,實不愧尊祖敬宗之後裔也。
(蘇登科2010年2月5日稿)
浸水埕“石田堂”
漳州浦頭浸水埕蘇氏大宗“石田堂“,座落在漳州市薌城區文化街145號,始建於明代中葉,歷史悠久,名揚周邊地區。祠堂占地面積1495平方米,大堂高8米,寬20米,長12米,實建築面積240平方米。它是一座磚木結構,奇特古老,雄偉壯觀,氣派非凡,具有文化內涵的祠堂。祠堂大門前,有口池塘隱泉,常年湧流不息,相傳該祠堂是“毛蟹穴”,堂埕常年有水,故稱“浸水埕”。
祠堂大門石橫額鐫刻有“蘇氏大宗”, 左右聯曰:“數百年宗祖丕基真堪銘碑勒石,億萬世兒孫事業不過讀書耕田” 的訓勉詩,以激勵後人承先啟後,繼往開來。為紀念先人祖德宗功,該祠堂屋頂築有“四龍弄珠”, 中間兩側安有金黃色圓瓦筒10條,兩側沿邊6條,大堂廳兩側有斜砍及石獅二隻,獨樹一格的奇特風貌,還超常規定了逢年農曆“正月十五”、“八月十五”、“冬至” 等三節,為本堂族親後裔向先人尊宗敬祖的日期。
浸水埕蘇氏大宗開基祖,是虎渡始祖朴公第四世孫百三評事。相傳有個故事:虎溪四世祖三房百三評事,因海澄地小,謀生不易,決定前往府城發展。在路上,百三評事遇上一相士,請他占卜一下,看看“運途” 如何。相士屈指一算,是個好卦,就說:“你這次前往府城發展,必定洪運享通、前途無量。”百三評事高興地問,應該在什麼地方落腳。相士笑著說:“你挑行李的繩子,在什麼地方斷掉,那裏就是你發福之地。”百三評事聽後,哈哈大笑,說:“繩子這麼粗,哪里會斷掉?”百三評事半疑半信,繼續上路。進了府城,來到浦頭港東岡渡頭,繩索突然斷掉。百三評事驚喜萬分,暗暗稱奇。當晚,他就在東岡借宿過夜。第二天,在渡頭找了個工作,並住了下來。最後,百三評事子孫繁衍浦頭浸水埕、上厝、東洋、田中央等社。
本祠由於歷史原因,多次被公、私佔用,缺乏保護和修繕,房屋破損嚴重。適逢改革開放,政通人和,百業在興之盛世,1996年眾族親據理力爭,討回全部房產,並重新修建。2000年被批准為漳州市級文物保護點,同年十二月三十一日成立“漳州浦頭浸水埕蘇氏大宗石田堂理事會”。2002年七月入編《八閩祠堂大全》。2009年再次重建,使大宗祠堂煥然一新,並塑造開漳始祖道公神像于大堂左側。
(蘇登科2008年10月10日)
開漳始祖—蘇道
蘇道是開漳始祖,蘇姓入閩始祖。
西漢時期,在今福建泉州至廣東潮汕地區之間還分佈著眾多的閩越族後裔。唐高宗總章二年(公元669年),這些在當時被稱為“蠻獠”的少數民族,發生“嘯聚”叛亂。朝廷命左郎將陳政為嶺南行軍總管,從中原統軍南下, 歷經40年才將他們平定下去。這次平亂,先有陳政所率申、光、蔡三州府兵3600人,將校132名;後有陳元光隨軍眷屬、後勤人員、商人、平民百姓,其人數超過兩萬人。這些人後來都定居下來,範圍包括今福建漳州、泉州、龍岩、廣東潮汕地區在內。
唐初中原移民入閩這一歷史事件,均記載在《福建通志》、《廣東通志》、《漳州府志》、《泉州府志》、《漳浦縣誌》、《雲霄廳志》、《潮州府志》、《揭陽縣誌》等書。其影響之深、範圍之廣,遠遠大於第二次王潮入閩。這次移民有三大特點:一是唯一一次由朝廷組織進行的大規模移民;二是目標明確,直接到達泉潮地區平亂,並且明確到達目的地後就地安家,作長期紮根準備;三是時間長,陳氏家族連續治理150多年。由於數代人在這一地區開發建設,興辦學校,移風易俗,從而使該地區成為唐代安定繁榮的區域。同時,閩南作為中原民眾南下的目的地,唐末王潮的再次入閩,也是以第一次入閩為基礎的。第二次王潮入閩,其影響主要在閩東和閩北。史學界早有定論,閩南民系的形成,閩南方言之流布,均與唐初入閩這一事件緊密相關,這是一個不爭的事實。
這次入閩,兩批共有64個姓氏,連同隨軍入閩開漳軍眷姓氏共有87姓,形成眾多的漳州姓氏開基祖。我們蘇姓也在其中。記載在《漳州府志兵紀》裏,也是唯一一個姓蘇的,就叫作蘇道。他是陳政、陳元光132名將校當中的一員。蘇道,入閩時為府兵隊正。南宋紹興二十年(1150年),授封昭德將軍,附祀陳聖王廟(俗稱漳州北廟)。這是見於史書蘇姓入閩的第一次記載。
陳聖王廟,俗稱漳州北廟,是祭祀陳政、陳元光及132名將*********鏊嗍菤v代漳州府重要祭壇,享有官府祀典。可惜,在清同治三年(1864年)太平天國侍王李世賢部攻佔漳州時,遭到嚴重損毀,事後官府雖略有修繕,但一直未能恢復原貌。民國時期作為糖市,牛墟,日漸荒廢。解放初期,漳州浦頭浸水埕石田堂蘇龍寶和田中央崇德堂蘇炎坤二位族老,將道公神像和神牌移奉至石田堂。2009年,漳州浦頭浸水埕石田堂重新修建,使大宗祠堂煥然一新,並重塑開漳始祖道公神像于大堂左側。
在龍海太江村,我還收集到一篇寫於民國三年的道公祭文。全文如下:
漳州北廟祭開漳始祖道公祝文
主祭裔孫
等,謹以羊首牲醴,庶差粢盛,果品香楮。
昭告於
唐昭德將軍開漳始祖道公之神,曰:惟蘇開閩,惟公開漳,源衍閩鄉,鈐謀鴻富,韜略鷹揚,絲綸載敕,弓矢斯長,聖王柳營,試馬松寨,啟疆南蠻,衣被北廟,錫福穰穰,連登科甲,-------(後面殘缺)
漳州蘇氏第一祖居地在雲霄火田,唐貞元二年(786年),州治遷設九龍江平原,蘇氏後裔隨州治遷徙,蕃衍龍溪、漳浦二縣。據《漳州府志》記載,有6位龍溪籍1位漳浦籍進士及第。特錄如下,以志瞻仰:
蘇頏,龍溪人。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戊申榜進士(第一甲)。
蘇逢,龍溪人。宋仁宗天聖五年(1027年)丁卯榜進士。
蘇迪,龍溪人。宋仁宗景祐五年(1038年)戊寅榜特奏名進士。
蘇傳,龍溪人。宋神宗元豐二年(1079年)已未榜特奏名進士。
蘇紹,龍溪人。宋徽宗宣和六年(1124年)甲辰榜特奏名進士。
蘇良翰,龍溪人。宋高宗紹興二十七年(1157年)丁醜榜特奏名進士。
蘇叔和,漳浦人。宋光宗紹熙元年(1190年)庚戌榜進士,廣東提幹。
(蘇登科2008年10月10日)
《虎渡苏氏族谱》节选
太江“追遠堂”
追遠堂,座落在漳州龍海市東泗鄉太江村。始建於明宣德二年(1427年),1960年倒塌,1996年重建。祠堂為三進結構,建築面積約300平方米,規模宏偉,內有多副石柱聯,還有皇帝禦書“帽峰獻瑞”、“聖旨牌”,明代名宦海瑞題刻“瓊黌雨化” 等牌匾。
太江蘇氏肇基祖蘇員,字孟矩,號愚翁。宋傑公第十二世,樸公第八世孫。生於元至正廿四年(西元1364年),卒於明宣德五年(1430年)五月十八日,享壽六十六歲。
愚翁公生性開朗豁達,喜好文章,志識高遠,陋先人之居,思拓疆野。他見虎渡上流太江,土地寬閑肥沃,群山環拱,流水縈繞,不勝感慨。於是,在他30歲時便從虎渡遷居太江,遂為蘇氏開基祖。
那時,太江有吳、李二姓為家,稱為“大井吳、後井李”。因愚翁公二女兒蘇淨嫁給李氏為妻,所以李姓和我們蘇姓是姻親。愚翁祖原本也想在漸山社開基,但為了**蘇姓至親,就將漸山社和李姓人家對換,李姓人家就逐漸遷居漸山社,沒多久吳姓人家也逐漸遷走。從此,太江社就成了蘇氏一宗。
宣德元年十一月,貴州按察廉訪使胡器,記其開創始末於堂:“寝规地正寝之东首,建祝之词,前後各三间,凡一十槛,廣六丈,深一十丈。其崇廣乏数者四丈余,内廓收容,环以松竹蘭梅,匾曰追遠。而奉祖貴可及考用宾之神。盖为貴可适居为小宗,而太江則自小宗始。”
愚翁公積德行義,名重於世,遷居太江後,家聲克振,孫子彬彬然盛。歷代有進士1人,舉人7人,貢生9人。其中有兩淮運判蘇殷,廣州同知蘇霄,瓊州訓導蘇鑰,戶部主事蘇民俊,景甯知縣蘇筠,福清教諭蘇秉德。
愚翁公一生做了兩件大事:一是與青礁逸齋公合寫《溪南蘇氏全譜》;二是開拓太江,子孫繁衍碧浦、廣林、倉下、溪田、松嶺、石鐘等社,還分佈漳城、南靖、仙游、同安、廈門、福州、福寧、鎮海、溫州、潮州、潮陽等地,以及金門、臺灣、泰國。
至今,太江還分為大房、武房、外厝、下厝、頂厝、大厝內,大廳房、鱉頂、鱉下、後井房、東坑房等幾個房系。
(蘇登科2009年10月25日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