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菲酒吧表演视频:《虎渡苏氏族谱》(3)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00:37:54
嶺頭蘇氏祖厝

嶺頭蘇氏祖厝,俗稱提督祖厝,座落在漳州市龍海東泗鄉虎渡村嶺頭自然村。這是一座頗具特色的古民居。中軸線上有二進四房一天井,左右翼以對稱東西向廂房各六間,前有庭院和圍牆。遠處望去,屋後小山象只猛虎,烘托出祖厝的高大和威嚴。世代居住在這裏的蘇侃家族,有七代九個人記載在《漳州府志》,曾經三代為官,時任總兵、提督和知府,可謂名重一時。傳說,古時文武官員路過嶺頭祖厝,都要下轎下馬,以示敬重。

嶺頭開基祖蘇侃,字直庵。生於明崇禎十一年(西元1638年)。公年少時,身材高大魁偉,卓然超群, 有曠世之度。那時候,沿海一帶海盜猖獗,民不聊生。於是他練習武藝,毅然從軍,受到長官的器重。

康熙十九年(1680年),也就是直庵公四十二歲時,他已經是個總兵官,隨鄭經部隊駐守海澄縣城。那年二月廿四日五更,清兵分水、陸三路進攻海澄縣城。守將劉國軒棄城逃往廈門,蘇侃率兵兩千餘人歸順清朝。接著,蘇侃又隨清兵攻克石碼、金門、廈門、銅山、南澳等二十九寨,受到福建總督姚啟聖的嘉獎,並上報朝廷,薦授山西靈邱路參將。在山西,直庵公再次娶妻生子。第三年,又升浙江台州副將,具有政績。康熙三十年(1691年),再遷湖南洞庭任水師副將。在洞庭十五年,盜賊絕跡,社會安定,百姓感其恩建祠祭祀。

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直庵公告老還鄉,第二年逝世,享壽七十歲。以子明良誥贈榮祿大夫,賜葬於今龍海市港尾鎮考後村(黃嶺)後山坡。

每逢清明節,嶺頭全社男女老幼,包括在漳州、廈門的後人,都會一同前往祖墓祭拜,以追思先人豐功偉績,激勵後人奮發向上。

提督蘇明良,字虞廷,號省齋。直庵公二兒子。提督公小時候狀如其父,身材雄偉,天生聰明,讀書過目成誦。當時,他的父親直庵公任湖廣洞庭水師副將,經常帶他出外巡視。所以,提督公從小擅長騎馬射箭,熟悉謀略,喜讀兵書。

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提督公隨父歸鄉。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任漳浦守備。康熙六十年(1721年),隨南澳總兵藍廷珍、提督施世驃克復臺灣有功,授右營遊擊。

雍正六年(1728年),累遷廣東碣石總兵官。上任伊始,提督公就發現沿海一帶**鴉片成風。他立即寫了奏摺,奏報雍正帝。在奏摺裏,他大膽地談到鴉片問題,提出“嚴禁販賣鴉片,以拯民生,以息盜源”, 還詳細描述了鴉片製作和**過程,以及由此而產生的嚴重後果。此事,比林則徐禁煙還早一百餘年。這也充分說明了先祖蘇明良,是個正直、有膽識的人。正是這種高貴品質,才贏得了雍正帝的賞識。他是中國禁毒史上,第一個提出禁毒的人。他還三次獲得雍正帝親筆手書“福”字聯。

現在,祖厝正堂橫樑懸掛的“福”字匾,就是雍正帝于雍正七年三月初二日欽賜蘇明良。在“福”字匾左右,還有“奉旨葬親”牌坊。這一“奉旨葬親”講的是,蘇明良在雍正十年向皇帝請假三月回鄉安葬父親。也正是這次回鄉葬親沒幾天,雍正帝又旨令他立即接任臺灣總兵官。

雍正十一年(1733年)正月初一日,蘇明良經廈門抵台,初二日接任臺灣總兵官。那時候臺灣還很荒蕪,人煙稀少,地域遼闊,海盜十分猖獗。雍正帝特地授予他總兵官印。

蘇明良在臺灣當總兵,只有兩年半時間,卻寫了三十多篇奏摺,史料相當豐富、翔實,小到一擔米賣多少錢,都寫得一清二楚。看他的奏摺就知道,總兵不好當。不僅要帶兵巡視海疆,維護社會治安,還要時時注意天氣變化,收成如何。

雍正十三年(1735年)八月二十三日,雍正帝突然病逝。從福州將軍阿爾賽六月二十日寫的奏摺可以看出,蘇明良當時正在臺灣辦理移交手續,準備去泉州接任陸路提督。

從雍正十三年(1735年)至乾隆七年(1742年),蘇明良任福建陸路提督。官至一品,顯赫一時。但他還是樸素待人,潔已奉公。捐祖廟、助宗親、賑貧民。在任八年,軍隊訓練有素,嚴防守衛,社會穩定,百姓安居樂業。

乾隆七年十一月十六日子時,提督公病逝,享壽六十歲。封三代,誥贈榮祿大夫,賜葬於泉州清源山支脈朋山嶺南麓,座北朝南。

元配朱氏、繼配孫氏,皆贈一品夫人。傳有二子七女。長子蘇光弼,號衡山,蔭襲浙江寧波同知,後任杭州知府、台州知府。衡山公得仕十幾年,曆官三地,每到一處都是兢兢業業做事,禦任歸鄉兩袖清風,象他的父親那樣正直做人。

嶺頭祖厝是一部家族輝煌史。它的魅力在於,先人創業的艱辛、家族的興旺,象一部電影,活生生地展現在我們眼前。祖厝,也作為全體族人祭祀祖先的場所,寄託著族人對於幸福美滿、平安和睦的願望。

(蘇登科2009年11月7日稿)

 

TOP

    - 太江故事傳說

(一)

傳說,太江肇基祖愚翁公,有一堂弟名叫屈列。因為偷造銅銀犯了法,出外逃命。官府就抓了他妻子屈列婆,對其用盡各種重刑,甚至施了吊乳苦刑,屈列婆死也不供出丈夫的下落。後人稱其為吊乳婆。當時,被關在獄中恰好有身孕即將臨盆。愚翁公就勇義代弟婦關押,屈列婆生子後又將幼兒留給愚翁之妻郭氏撫養,這大恩使屈列婆十分感激。出獄後,她發誓要幫愚翁公多傳後代,以此來報答深恩。現在傳至東山美社的蘇姓,據說就是愚翁之功。

(二)

愚翁公有五個兒子,長子名叫蘇敬,號雪軒。雪軒公有個兒子叫蘇殷,在明朝天順三年(1459年)中歲貢,授兩淮運判。當時,運判公在台州為官時,遇到海瑞因連科不第,在台州賣大字為生。大房公見海瑞眉清目秀,談吐大方,就幫助海瑞到京城找他義子林公公,轉奏聖君,推薦人才,海瑞最終中了舉人,受到了重用,先是出任縣令,後來官任吏部右侍郎、應天府巡撫、南京右僉都禦史等職。為了報答大房運判公的知遇之恩,贈送大房公一個大匾,上面親筆題有“瓊黃雨化”四個字,掛在了大堂上。

雪軒公娶妻葉氏,生了四個兒子。長子名叫秉,幼年放縱不羈,不事學業。大房公一天要考他學成如何,他就亂作一通,文不對題,大房公一怒之下要將幼子處死,葉氏就設法解圍,用一黑狗作替身,裝進一麻袋,將其拋入河中淹死,騙大房公說已將兒子處死了。然後暗中把他送到銅仔岩寺(在太江對岸橫山村的山嶺上)寄託一和尚嚴加管教,要他好好讀書,希望將來能出人頭地。秉從此發誓重新做人,刻苦攻讀詩書。據說他啷啷的讀書聲有一夜晚傳到對岸大房公的耳朵裏,大房公不禁想起自己處死的兒子,一聲歎息:別人的囝才是囝!後來秉果真不負所望,也官至仲大夫。這樣就一門雙大夫,一時聲名顯赫。後來他的子孫孟、仲、季、陽四房,分佈在倉下、溪田、松嶺、石鐘等社。

愚翁三兒子名叫謙,號蘭軒。娶妻貞節蔡氏,侍婆貞義張孺人,蘭軒公早亡,蔡氏年少守寡。因為有姿色怕旁人說謀改嫁,就打出自己的一個眼珠子,決心守節,教子成名。還有一傳說,當時愚翁卒後選壽峰山毛蟹穴作為墓穴,據監州風水地理先生說,由於墓穴挖得過深,會對三房不利,蔡氏知情後,就百般禮待風水先生,最後先生被其感動,道出實情,同時對墓穴進行修改,將鬆土扒入墓穴之內,由深變淺,這樣一來,三房今後就將會出萬丁。蔡氏生有二子,即文房公與武房公。蘭軒公卒後葬於茲福山,坐南向北,忌日是農曆七月初七,蔡氏的忌日是農曆三月初九。      


(三)


據傳在歷史上(具體什麼年代不清楚),太江也曾出二個太監,一個是內侍監,一個外侍監,相傳其中一個(什麼名字沒去考究)小時候在祠堂前的一個大池塘裏游泳,當他遊得正起勁的時候,塘中有一隻大鱉(大王八)悄悄地靠近他,乘他不備時一口咬掉了他的命根子,從此後他失去男人應有的特徵,就這樣在他十五六歲時被送進宮當了太監。這口池塘因而得名“大鱉塘”,至今仍保留著,就在祖祠旁邊。至愚翁公第十一世又分出了鱉頂和鱉下二個房系。


在太江的歷史上曾出過多位舉人,其中一個就是清朝的 “瞎子舉人”蘇秉德,至於他的故事,這就要從陳爾含(口述者語)剛上任漳浦知縣的時候說起。


據說在清康熙年間曾出了一個叫陳爾含的狀元,當時他官授福建漳浦知縣,在上任前去拜見他的恩師,他恩師要他在就任後必須先去拜會當地的 “藍國公”(口述者語),搞好關係,才能在漳浦站得住腳,順利當好知縣。臨行時,恩師送給他一首詩,其中一句是“九月菊黃狗睡花芯”, 陳爾含暗忖:這九月哪來的菊花?黃狗哪會睡在花芯?是老師錯了吧?於是提筆把它改成“六月菊黃狗睡花下”,老師看了後大為不悅:這後生好輕狂,真不知天高地厚,就讓你去南方償償苦頭!也沒有當場點破,便寫了封信函讓他帶給“藍國公”。


陳爾含到了南方,卻見時值九月,南方的黃菊花仍齊花怒放,定睛一看,花蕊上還有黃螞蟻,這才意識到自己錯了,是自己的見識短,一時感到十分慚愧。他到了藍府,呈上拜貼和信函讓藍府家丁進去通報,自己就在大門口等,可等啊等,好久不見有任何動靜,正焦急時,傳來了一陣鈴鐺聲,以為是藍國公出來了,趕緊下跪:“新科狀元陳爾含拜見藍相爺!”不見回音,抬頭一看,原來是藍府的一隻黃狗,脖子上掛著一鈴鐺項圈正從大門出來,連忙站起來,甚感尷尬:真是糗大了!就繼續等,又一會兒,一陣腳步聲傳來,心想這下肯定是藍相爺出來了,頭也不抬又急忙下跪拜見,只聽見了一陣女人的笑聲,出來的卻是藍府的二個丫環,陳爾含頓時臉紅耳赤,羞愧萬分,暗暗自忖:堂堂狀元居然給只狗下跪,又給丫環下跪,還是見不到藍國公,這回臉可丟大了!這要傳出去,我臉面何存?心裏甚是著急,這時藍府家丁就向他指點,要他去太江社找一個叫蘇秉德的貢生,他是藍爺的堂親,藍爺對他相當尊重,每次他來,藍爺無論有多忙,都要出來迎接,如找他幫忙肯定行得通。陳爾含這才如夢方醒,就想方設法找到了蘇秉德,向他說明情況,,蘇秉德立即帶陳爾含去見到了“藍國公”,後來在蘇秉德的幫忙下,陳爾含如願以償地當上了主考官。


陳爾含對蘇秉德真是感恩帶德,發誓此恩非報不可。他要秉德一定要到京城赴考,只要報上“蘇秉德”的名諱,就定會讓他高中的,同時在康熙帝面前一直推薦他,說此人才華橫溢,是一個不可多得的人才。而蘇秉德不知是淡泊名利,或有其他什麼原因(沒去考究),卻遲遲不肯上京赴考,第一次會考時他母親患了重病需要人照顧,因他是個孝子就留下盡孝心,無時間上京;第二次會考時他母親剛好辭世又無法上京;陳爾含則在京城一直希望他的到來,可左等右等就是不見他的消息,因當時聯絡不便,他就托人到處打聽。


有一天,陳爾含到山西一兵營巡視,打聽到軍營中的伙房裏有一伙夫也姓蘇,來自福建,就叫他前來詢問。此人就是蘇侃,來自福建漳州海澄。陳爾含就問他是何許人也,家境如何,是否認識蘇秉德這個人等等,蘇侃一一作了回答,並說他和蘇秉德是同一鄉里,並且他們是堂親。陳爾含聽了欣喜萬分,就叫他儘快找到秉德,要他無論如何在這期的會考前來應赴,好作安排,蘇侃就帶上陳的書函,馬不停蹄地趕回家鄉找到秉德,說明情況,而蘇秉德卻已心灰意冷,不想上京赴考了,就推說自己年紀大了,又患了眼疾,看不見任何東西,不能應試了。陳爾含得知他眼瞎後甚感可惜,無奈地向康熙帝稟明一切,康熙帝愛惜人才,就特恩准蘇秉德免試及第,為丙子舉人。“瞎子舉人”的故事就這樣流傳了下來。如今在太江蘇秉德的祖厝前院裏仍保留著一個旗杆石柱(前些年,他後人為翻建新房給拆掉了,好可惜啊!)。


再說蘇侃,因這件事後而受到了重用,屢次參加打仗,並立有戰功,經督院推薦,授山西靈邱路參將,後又升浙江台州副將,因具有政績,又遷洞庭水師副將,年近七十才告老還鄉,翌年辭世,其子明良貴贈榮祿大夫。蘇侃是從一個伙夫一直升到水師副將,“三下升做總兵” 這句話也就流傳開了。


總兵蘇侃有個兒子,後來當了提督。據說有一次提督要回鄉祭祖,族老宗親們就趕緊選了個吉日良辰,點燈結彩,男女老少,無不夾道迎接。可提督大人卻因事耽擱,遲遲才到,錯過了好時辰,而族老們都說:提督大人到時,就是良辰吉時,祭祖儀式開始!

還有一種說法是,在清代有一次虎渡一戶人家娶媳婦,新娘是在白水那一帶,迎娶那天下雨,道路難走,又要過渡,耽擱了拜堂的良辰吉時,他們就請提督大人再給找個良辰,提督大人說道:不用再找什麼時辰了,新娘的人到時就到!就這樣,如今在虎渡、太江一帶都還流傳這麼一句話:虎渡提督—人到時就到!

 

   


(四)


據太江現有族譜記載愚翁公之孫、蘭軒長子狷軒是文房祖,娶妻塗氏,生一子名特軒,女兒無記載;狷軒祖考府君忌日四月二十五日,塗太君忌日十月初七日。蘭軒次子遜軒則是武房祖,因原族譜遺失無法記載。


愚翁公第四世孫特軒,娶妻懿堂顏氏,生一子名存翁,夫妻卒後雙葬于甘棠林山邊。特軒祖考府君忌日九月十六日,顏太君忌日十二月廿一日。

愚翁公第五世孫存翁,娶妻孝靜程氏,生一子名湘江,夫妻卒後葬于高坑轉金角山腳。程氏早亡,存翁納婢女慈順許氏為側室,再生一子名愛仙。特軒祖考府君忌日十一月十三日,程太君忌日正月十五日,許氏無記載。


愚翁公第六世孫湘江,字植齋,學孺時在青礁任教學,娶妻石氏,生一子名約吾則是東坑祖;愛仙娶妻溫惠柳氏,生二子,長子前吾則是孝一祖,次子歸吾則是孝二祖。夫妻卒後葬于甘棠林山,坐北向南。愛仙祖考府君忌日正月初十日,柳氏忌日十二月廿四日。

據說湘江祖性情善良溫和,又是孝子,母早故,因在青礁教學,要遠離老父,就勸父親存翁再娶婢女許氏為繼母,存翁年近花甲娶許氏再生幼子愛仙。湘江很有肚量,和幼弟分家都不計較財產和田園,一切任由許媽選擇,許媽選好田園外,又知在甘棠林山有一塊湘江祖特請監州地理師找出來的好墓穴,也很想要,湘江祖因疼愛幼弟就將這塊好地理讓給許媽。湘江祖書香傳家,後代子孫,代代為官,祠堂前的石旗杆大半是他們當官後回家拜祖時建立的(現都已遭破壞)。


愚翁第九世孫蘇民俊,幼讀書一目十行,有聖童之目,明萬曆二十年(1592年)考中進士,會試第十名,授戶部主事,受到大司空朱天球器重,並娶他的女兒為妻,他在太江獅頭山腰建置了清水岩寺廟,曾經香火興旺,鼎盛一時,後來據說被一野僧為非作歹給破壞掉了,香火盡斷,荒涼很久,後ZF于**年重新修建,並把整個廟宇坐向徹底改變了,由原來的坐北向南改為坐東向西,可惜往日的風光已不再了……,太江理事會於**年籌款再次修建,現如今在清水岩廟裏仍供奉著會魁祖蘇民俊的神主牌。


關於愚翁公及後人的故事和傳聞還很多,一時說不完。“樹高千尺也忘不了根”,作為後人,不論何時,不論何地,也都不能忘祖的。自愚翁公肇基太江以來,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歷史了,愚翁是真實的歷史人物,他的功德應得到後人的讚頌。


國以法立,家以譜依。我們作為愚翁公的裔孫們要尊重歷史,敬重先人,發揚宗功祖德,承前啟後,繼往開來,增進宗誼,開拓進取,趕在這盛世能做出一番前所未有的輝煌成就來。


蘇信宏2009413日稿)


请有兴趣的宗亲,参与撰写本村社开基祖口传故事,并收集本村社新、旧族谱及墓志、碑文,以及拍摄祠堂、祖先遗像、祖墓相片。为编写好虎渡大宗总族谱,尽一份力量。

非常感谢!

通信地址:漳州市芗城区马鞍山路7号2栋206室
苏登科收

电子邮箱:su363su@183.com

 

   


虎渡苏氏字辈考


字辈,亦即字行,表示家族辈份的字,俗称“派”,雅称为“昭穆”。常见的字辈,多为四言诗、五言诗或七言诗。字辈应该说是一部完整家谱不可或缺的部分,也是一个族群的印记,还可以用来探本溯源、寻根问祖。


虎渡苏氏是闽南巨族,其派下有60个村社,嗣裔计15万人,还有外徙龙岩、广东、浙江、TW和东南亚各国。现在,流行于各村社字辈是:


文佛郎言五,十乾启国崇,潜惟恒允用,奕世振家风。

孝友承宗志,诗书迪俊英,伯仲和叔季,科甲永联登。


这首字辈诗有四十个字韵,每字一世,相传后代。先标部分何人何时所作,暂无资料可考,后标部分已知苏尚斌所写。苏尚斌,深青人。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庚午科举人,授临清牧,有治声。深青,原属泉州府同安县,今属厦门市海沧区。南宋末年,虎渡始祖朴公长子文焕,见继母溺爱不明,复回青礁山后(大观后)守祖,遂为贞岱开基祖。贞岱曾经人丁兴旺,据史书记载,明弘治年间贞岱苏氏大量迁入深青,使这个古驿站变成颇有规模的小集镇。在深青周围,朴公后裔还有四个村社,即厦门市海沧区东孚镇温厝大观后、贞岱和凤山二村,以及集美区灌口镇大岭社。苏尚斌写的字辈诗,正是这几个村社通用字辈诗。


这首字辈诗,有多种版本,摘录如下:


1、《苏氏族谱贞岱录存》(民国手抄本):“文佛郎言五,十乾启国崇,潜惟恒允用,奕世振家风。孝友承宗志,诗书迪俊英,伯仲和叔季,科甲永联登。”


2、漳州龙文区田中央社苏清波保存的民国手抄本:“文佛捌正秉,拾乾启国崇,点行惟允用,亦世振家风。孝友承先志,时书达俊英,佰仲和叔贵,科甲永联登。”


3、TW民国五十四年出版,刘炎编撰《苏周连氏族谱》苏昭2记载:“诗书择俊英,

科甲应年登,孝友承宗志,欲世振家芳。”(高雄县苏金湖先生提供)


还有“亦世振家芳,孝友承宗进,诗书达圣贤。”(嘉义县苏坑先生提供)


4、《高雄县路竹乡武功宗亲会周年大会手册》:“文佛八正秉,十乾启国崇,潜维恒隐用,奕世振家风。孝有成宗志,诗书择俊英,伯仲和叔季,科甲永连登。”


5、TW国立清华大学教授苏云良先生提供民国手抄本:“孝友承宗志,诗书迪俊英,伯仲和叔季,科甲永联登。”


6、1994年东北师范大学教授颜中其主编的《新编苏氏大族谱》:“……启国崇,潜惟恒允用,奕世振家风,孝……”。


7、1990年新编《太江苏氏族谱》:“文佛别正秉,拾乾启国崇,潜卫为允用,奕世振家风。孝友承先志,书诗达俊音,伯仲禾菽季,科甲永联登。”


尚斌版字辈诗,真可谓版本繁多,五花八门。总的来说,只有《贞岱录存》字辈诗,比较完整。并且还注明作者是深青人苏尚斌,不是同安苏廷玉。


这首序诗在贞岱和虎渡世系排列上,有很大不同。因此,我对这首尚斌版字辈诗就是虎渡大宗序诗,持有怀疑看法。不同点在于,贞岱是从第一世文焕算起。而漳州地区虎渡苏姓,包括格林苏姓在内,都是从朴公第四世孙算起,与贞岱的算法,相差两代人。也就是说,第一世文字辈在贞岱是朴公的长子文焕,但在虎渡却是朴公曾孙牧叟府君。


我的依据是道光六年版苏功成《同安苏氏族谱》,在这本族谱里面,从第十五世至第廿八世还保存着“启、国、崇、潜、惟、恒、允、用、奕、世、振、家、风、孝” 这14个字。在虎渡祖庙,还保存着一块清乾隆九年《虎溪大宗义捐增置春秋两祭资田序》石碑,上面刻有23个捐款人名及世辈。如果按照贞岱算法,他们一个也对不上号。还有一句大家熟悉的古祠联:“五代分为四派瑶松竹梅”。 这个“五代” 就是虎渡第五世瑶溪、松溪、竹溪、梅溪。按贞岱算法,他们四人被排在第三世,与祠联相差二代。


这次我在编写《虎溪苏氏族谱》时,对太江大房雪轩公派世系,作了深入研究,发现了更大的问题。太江大房雪轩公派世系,从第一世愚翁公到第十七世为止,共有2443人。这些人的字辈,与尚斌版字辈诗完全不同。详细看一下就知道,他们各房各代都有自已的字辈,没有统一。


总之,尚斌版字辈诗,不是我们虎渡大宗通用字辈诗。过去,因为没有旧谱,再加上太江等村社新编族谱,误把这首序诗当作通用字辈诗,时间一久就成了事实。


本文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苏登科2009年9月9日修改稿)

 

   


漳州虎渡举行苏氏大宗祠重光庆典

————————————————


2010年1月31日,农历己丑年十二月十七日,漳州虎渡苏氏大宗祠“虎溪堂”,隆重

行重建开光庆典。来自各地60个苏姓村社上千名宗亲代表参加了这次盛会。与会嘉宾有:原**龙溪地委副书记苏海成先生、南安阜阳堂理事长苏金土先生和同安芦山堂会长、世苏总会名誉理事长苏清祥先生南安阜阳堂、同安芦山堂和我们虎渡大宗,是闽苏三大派系。今天能够齐聚一堂,实为一大亮点。


上午八时,锣鼓喧天,鞭炮齐响,近万名嘉宾、宗亲代表和群众云集虎渡村,一起庆祝这个盛大喜日。宗亲们首先是参拜祖宗、瞻仰先贤;十一时,大会开始。会议由漳州虎渡大祖苏氏宗亲会监事长苏少辉主持,宗亲会监事长苏百灵致欢迎词,宗亲会理事长苏贤武作理事会工作情况介绍。苏龙辉荣誉理事长代表嘉宾在会上作了发言。南安阜阳堂常务副理事长苏用快和同安芦山堂会长、世苏总会名誉理事长苏清祥也发表了贺词。大会自始至终沉浸在一片欢乐、祥和气氛之中。


虎渡旧名虎溪,古时属漳州府海澄县八都,今属漳州龙海市东泗乡管辖。这里青山碧水,气候宜人,民风淳朴。一条南溪从村旁穿过,最后汇入九龙江入海口。七百多年前,南宋一大批末代皇族,就是从这条水路逃到漳浦马口,并在那里筑起著名的“宋城”赵家堡。始祖朴公也在那时候,由青礁避居虎溪,始为开基祖。


原先我们漳州苏姓有三大族群,一是唐初(公元669年)随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粤平乱,落籍戍守漳州的苏道族群;二是宋时徙居龙溪青礁的苏宋杰族群;三是现在的虎渡大宗。因为苏道族群和苏宋杰族群,早已消失溶入虎渡族群,虎渡开基祖苏朴,又是苏宋杰第五世孙,所以,现在我们漳州苏姓主要有虎渡族群。如今,我们虎渡族群已分布漳州60个村社,还有外徙厦门、龙岩、广东、浙江、TW和东南亚各国,是闽苏一大派系。

虎渡大宗,源远流长,栋材辈出。据史书记载,历代有进士十二人,举人二十三人,贡生二十五人。其中有两淮运判苏殷,督理河坝安抚使苏美,巡按御史苏信,淮府长史苏任,户部主事苏民俊,湖南洞庭水师副将苏侃,福建陆路提督苏明良,杭州知府苏光弼,共和国中将苏静,等等一大批赫赫有名的文武大员。


虎渡大宗祖祠,堂号“虎溪堂”,位于虎渡村中部。祖祠始建于明宣德元年(1426年),历经六百年废兴修缮。至文革时,被夷为平地,时达四十年之久。适逢改革开放、政通人和之际,公元2008年农历正月廿八日成立“漳州虎渡大祖苏氏宗亲会”,并选出第一届理事会,决定着力重建祖祠。经过一年来的筹建,到今日圆满竣工。


祖祠依原基址重新建造,主体建筑为三进结构,由正殿、中殿、廊庑、天井、大门、边门、围栏组成。祠宇大门匾额为“苏氏家庙”,中殿匾为“武功”,由原陕西省政协副主席苏明所书。正殿中央为神龛,供奉虎渡始祖朴公神位。“虎溪堂”号,由世苏总会第七届理事长苏用发亲笔题写,为大宗祖祠增添无比光彩。神龛左右石柱铭刻古祠联:“一本出自三都宋元明清叠受君恩光祖德;五代分为四派瑶松竹梅各呈家庆振宗功”。

宗族事务不是迷信,也不是老人的专利。这是传统伦理道德规范与现代文明的一种辨证统一,现代文明社会也需要几千年保存下来的精华,来构建新的中华文明。在现实当中,如帮助寻根谒祖,促进海外宗亲的联谊,招商引资,改变穷困面貌,都能发挥出巨大的作用。血脉相通,永不忘宗,是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亲情纽带。


树有根,水有源。无根之木何谈存活,无源之水岂不枯竭!人不可忘本,更不可断根。我们的祖祠是根,各房各派、子子孙孙是枝叶。有根,就有枝叶,也就展的源泉。祖祠不是我们缅怀祖先丰功伟绩的重要所,也是海外宗亲寻祖、共谋发展的圣地。为此,让我们和衷共济,兄弟携手,同奏发展新声,重振虎渡雄风!

(苏登科2010年1月31日稿)


快讯:漳州虎渡苏氏大宗祠举行祖先牌位点主仪式和拜祖大典

2010年1月28日,农历己丑年十二月十四日,漳州虎渡苏氏大宗祠“虎溪堂”,举行祖

先牌位点主进龛仪式和拜祖大典。参加今天点主仪式和拜祖大典,只有各村社宗亲会负责人和虎渡大祖理事会全体成员。1月31日,将隆重举行庆典大会。

(在百度,有我博客“漳州苏”,
欢迎光临)



 

 

   

追远堂簪缨录

———————


苏嘉锡,字仕宾,瑶溪宋杰公第九世,朴公第五世孙,愚翁曾祖父。元朝仁宗皇庆二年(公元1313年)荐授龙溪教谕。


苏比坡,又称大使公,表字麟,字纯仁,瑶溪长子。元朝荐授同安大使。


苏也坡,又称判簿公,表字忠,字贵可。瑶溪次子,愚翁祖父。元朝荐授龙溪主簿。


苏用宾,字观光,号朴轩。也坡长子,愚翁之父。元朝荐授漳州训导。


苏员,字孟矩,号愚翁。宋杰公第十二世,朴公第八世孙,朴轩之子。肇基太江始祖。生于元至正廿四年(1364年),卒于明宣德五年(1430年)五月十八日,享寿六十六岁。


苏敬,字日跻,号雪轩。宋杰公第十三世,朴公第九世孙,愚翁长子。素勇于义。明朝景泰五年(1454年),修复南溪水利(俗称姜公陂),溉田千有余顷,利赖无疆。


苏谦,号兰轩。朴公第九世孙,愚翁三子。娶后吉蔡氏,年廿四失所天。矢志靡他,留从嫁一婢,甘仝分守终身。呈申道院三次,许立坊旌表,因漳州府被焚,未被恩旌。


苏宁,号允翁。朴公第九世孙,愚翁四子。广林开基祖。多次赈粟救饥,有名声。明朝天顺元年(1457年)恩赐冠带寿官,年八十二岁。


苏殷,又称运判公,一名恩,字义,号戆庵。朴公第十世,愚翁第三世孙,雪轩次子。漳州府学。明朝天顺三年(1459年)己卯岁贡,授两淮运判。


苏霄,号蹇谷。朴公第十一世,愚翁第四世孙,殷(戆庵)三子。漳州府学。明朝弘治八年(1495年)乙卯科举人。授睢宁县,为流贼失守,左迁余姚县丞,寻擢武康县。县志载广州府同知。


苏钥,又称教官公,讳烨仑,字歧素。朴公第十二世,愚翁第五世孙,衍(鸿深号懒庵)之孙。龙溪县学。明朝嘉靖廿一年(1542年)壬寅岁贡,授琼州训导。


苏頲,字立卿。朴公第十三世,愚翁第六世孙,霄(蹇谷)孙。明朝嘉靖七年(1528)戊子科武举人。


苏松,讳大操,字六怍。朴公第十三世,愚翁第六世孙,介轩曾孙。生员。重修族谱,尚存一篇写于明朝嘉靖七年(1528年)序言。


苏存省,讳学尹,字一惠,号元江。朴公第十三世,愚翁第六世孙,钥长子。生员。


苏存约,字一信,号次江。朴公第十三世,愚翁第六世孙,钥次子。乡宾。


苏存养,字一修,号三江。朴公第十三世,愚翁第六世孙,钥三子。乡宾。佥举旌正,掌愚翁祖义田,庶务毕举,克拓义田,群推正人。


苏基,讳石泉。朴公第十四世,愚翁第七世,介轩第五世孙。龙溪县学,生员。重修族谱,尚存一篇写于明隆庆四年(1570年)序言。


苏垠,讳兆民,字愧愚。朴公第十四世,愚翁第七世,介轩第五世孙。府学生员。重修族谱。


苏光滨,朴公第十四世,愚翁第七世,兰轩第六世孙。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乙卯科举人。


苏天骥,光滨弟。监生,顺天中式,祀乡贤。


苏筠,天骥子。南靖县学。清顺治八年(1651年)辛卯副贡,授景宁知县。


苏可通,朴公第十五世,愚翁第八世,兰轩第七世孙。清顺治十年(1653)癸巳岁贡。


苏光澄,讳丕清,字净波。朴公第十六世,愚翁第九世,介轩第七世孙。重修族谱。


苏民俊,字吁卿。朴公第十六世,愚翁第九世,兰轩第八世孙。漳浦县学。明朝万历

二十年(1592年)壬辰榜进士,会试第十名,授户部主事。


苏民杰,朴公第十六世,愚翁第九世,兰轩第八世孙。贡士。


苏民淳,县志作民惇。朴公第十六世,愚翁第九世,兰轩第八世孙。漳州府学。明崇祯十六年(1643年)癸未岁贡。


苏运熺,民淳之子。漳州府学。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丁卯岁贡。


苏乾贵,乳名举生,民杰之子。贡士。


苏奇,讳大川,字录可。朴公第十八世,愚翁第十一世,殷(戆庵)第九世孙。监生。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重修毛蟹祖坟,为儒山书院领袖。


苏士英,又称教官公,号奎田。朴公第十八世,愚翁第十一世,殷(戆庵)第九世孙。廪生。清乾隆廿七年(1762年)壬午科举人(第二十二名),授教谕。


苏秉德,讳懿甫,又字通耀。朴公第十八世,愚翁第十一世,兰轩第十世孙。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丙子科举人,授福清教谕。重修族谱。


苏旺,讳天禧。朴公第十九世,愚翁第十二世,介轩第十世孙。在清乾隆九年(1744),撰写《虎溪大宗义捐增置春秋两祭资田序》,石碑尚存于虎渡大宗祖庙。


(以上历代先贤事迹,综合府志县志族谱而成苏登科编辑恭录)

 

  重新解讀蘇功成《同安蘇氏族譜》

蘇功成《同安蘇氏族譜》,寫于清道光六年(公元1826年),現藏于福建師大圖書館。1994年東北師範大學教授顏中其主編的《新編蘇氏大族譜》,也收輯入冊。在顏中其主編的大族譜裏面,共收輯八種蘇氏族譜。這本族譜排在第一位,足見其重要性和影響力。許多宗親包括一些專家、學者,都以為這是一本同安蘇氏族譜,甚至以此認定書中提到的青礁、虎渡、太江、合浦,乃至龍溪、海澄、南靖等地蘇姓族群,都是蘇頌的後代。近日偶得這本族譜,連續幾天細讀,終於弄清它的來龍去脈。原來這是一本家族族譜,不是同安族譜,也不是虎渡族譜,僅僅是太江人蘇員一家之譜。為什麼會有哪麼多人看走眼?原因很簡單,大家看不懂書裏面的人名和地名,最後被書名騙了。下面我對書中幾個關健人物和地名,進行一番解剖分析,以期幫助廣大宗親看懂這本書,還歷史以本來面目。

一、蘇宋傑

蘇功成這本族譜,從頭到尾共有38代2659人。我把他們分成三部分,第一部分蘇頌家族,8代24人;第二部分蘇宋傑,10代15人;第三部分蘇員家族,20代2620人。其實從世代人數就可以看出許多問題,我們暫且不談。現在先從蘇宋傑說起,然後再談蘇宋傑與蘇頌的關係。

也許有很多人不清楚蘇宋傑這個人。蘇宋傑是青礁開基祖。青礁,地處九龍江匯海之濱,原屬漳州海澄三都,現屬廈門海滄管轄。虎渡大宗開基祖樸公,就是蘇宋傑第五世孫。虎渡大宗派下有60個聚族而居村社,自古有“海澄三十六社半” 之稱。虎渡大宗有三十幾個村社,古時屬漳州海澄八都,現屬龍海東泗鄉管轄。

虎渡舊名“虎溪”,距海澄7、8公里遠,古時極為偏僻,進出全靠水路。一條南溪貫穿整個蘇姓聚居地匯入九龍江入海口。南宋一大批末代皇族就從這條水路逃到漳浦馬口,並在那裏築起著名的“宋城”趙家堡。始祖朴公也在那時候由青礁避居虎溪,始為開基祖。其實比較科學的說法是,虎渡大宗由三次大遷徙形成的。第一次是在唐初,隨陳政、陳元光父子入閩開闢漳州;第二次在唐末,隨王潮、王審知入閩;第三次在南宋末期,隨皇帝逃到我們漳州。

根據《海澄縣誌》(卷14頁1)和明代人郭惠寫的《蘇氏族譜序》記載:蘇宋傑,名頤,號碧溪。大約出生于北宋宣和年間(公元1120年左右),卒於南宋紹興十五年(1145年)。當時始祖母王氏,年僅21歲,有遺腹。後來生珪,珪生竦,竦生溥。兩世進士,時論榮論。原有“旌節坊”和“進士坊”立於青礁,今已廢。
蘇宋傑之孫蘇竦,在《漳州府志》、《龍溪縣誌》、《海澄縣誌》均有傳記。志載:竦公“從游弟子率數百人”,可見當時蘇宋傑家族聲勢之大。後來蘇宋傑被青礁、虎渡,乃至同安蘇氏尊為始祖,也就順理成章了。遺憾的是蘇宋傑早逝,孩子未出生,再加上“兵亂譜牒失紀”,蘇宋傑從何而來,祖先是誰?這幾個問題留給後人很大的想像空間。最早想到這個問題的,就是太江人蘇員。
   
我們可以從現存三篇《重修同安蘇氏族譜序》找到答案。這三篇序言載于顏中其《新編蘇氏大族譜》第41至43頁,分別由蘇松(1528年)、師旦(1551年)、蘇基(1570年)
撰寫。對於這三篇序言,許多宗親包括一些專家學者在內,都以為寫的是蘆山堂在閩粵地區的擴衍。其實,他們都錯了。這三篇序言,寫的是我們虎渡大宗遷徙發展過程,跟蘆山堂沒有關係。最有力的證據是,這三篇序言有一個共同點,均稱始祖為碧溪公(即蘇宋傑),由仙遊遷居青礁,從頭到尾都沒有蘇頌、蘇益名字出現。歷來凡有編修族譜撰寫序文,絕不會忘掉自已的祖宗。既然是同安蘇氏族譜序言,為何沒有蘇頌、蘇益?這從另一個側面說明,當時蘇頌家族不在同安居住,或者人很少,幾乎默默無聞。可以肯定地說明代初期蘇員編寫的族譜,沒有蘇頌家族這部分。

蘇松序:“吾蘇之居虎溪,世祚源委,上曆宋元而上之,則遠而莫究,以無譜為之征爾。逮我聖朝洪武間,松之六世祖愚翁公(即蘇員),以族日熾而昌,其居不一而定,始著族譜。”

師旦序:“其初世由仙遊而遷青礁者,曰碧溪府君(即蘇宋傑),蘇氏之一世祖也。由青礁而遷虎溪者曰承務郎,四十七府君(即虎渡開基祖蘇朴)蘇氏之五世祖也。”

蘇基序:“當時科甲聯芳(指蘇宋傑孫蘇竦、曾孫蘇溥兩世進士),簪纓繼美,漳之耀族,吾蘇竊居其後焉。後來兵亂,譜牒失修,寥寥將百載,莫有譜之者。迨我愚翁公出,乃於洪武間與青礁逸齋公合而譜之,於是吾蘇之譜始著。”

以上三段序言非常清楚地告訴我們,蘇宋傑是始祖,沒有蘇頌家族。到了蘇功成這本族譜,蘇宋傑多了父親玄和祖父成。接著祖父成又攀上蘇象逸,終於成了蘇頌的後代。按照蘇功成在族譜第八世象逸裏的解釋,蘇宋傑父親玄和祖父成的來源是:“道光三年,太江社功成重修溪南全譜,往深青尋出舊譜,方知碧溪以上二代之名,急帶舊譜回家以續之。”這裏我們可以看出兩個問題,一是蘇功成是太江人,不是同安人;二是只有“碧溪以上二代之名”,並沒說有第三代,哪來蘇象逸呢?

按照蘇功成《同安蘇氏族譜》開頭的說法,蘇宋傑是蘇頌第五世孫。現在我們用出生時間,來算一下從蘇頌到蘇宋傑的年齡世系問題。

大家知道,蘇頌生於公元1020年,卒於1101年,享壽82歲。蘇宋傑生卒時間不詳,但他的曾孫蘇溥有一篇自撰墓誌銘。墓誌銘記載,蘇溥生於公元1179年,卒於1257年,享壽78歲。從蘇頌1020年出生,到蘇溥1179年出生,有159年,平均計算1代人19.8歲。很顯然,連續8代人每代19.8歲,完全不符合常理。再者,蘇嘉只是蘇頌的次子,還有長子蘇熹,更不可能1代19.8歲。年齡世系銜接不上,能說蘇宋傑是蘇頌的後代嗎?

其實,蘇頌後代並沒有蘇象逸、蘇成、蘇玄這三個人。東北師範大學已故教授顏中其主編的《新編蘇氏大族譜》第17頁,有張“京口蘇氏世系圖”, 就沒有蘇象逸。北大教授管成學編寫的《蘇頌評傳》一書,裏面提到蘇頌有19個男孫13個男女曾孫,也沒有蘇象逸、蘇成、蘇玄這三個人。沒有這幾個人,也就談不上蘇宋傑是蘇頌第五世孫。

現存《蘇溥墓誌銘》、《漳州府志》和《海澄縣誌》所記載的蘇宋傑、蘇竦、蘇溥三人傳記,都沒有提到蘇宋傑上代人名諱,更沒有提到蘇頌的大名。幾百年前沒有的東西,現在硬要套上幾個,行嗎?
還有幾處令人費解的地方,蘇功成《同安蘇氏族譜》載,蘇象逸是蘇嘉長子,蘇象侖是次子。而蘇進水《蘆山蘇氏大宗總族譜》卻說,蘇象先是蘇嘉長子,蘇象逸是次子,蘇象侖卻成了蘇攜的兒子。父子關係可以這樣隨意變換嗎?

還有一個更大的問題,既然這本書是同安蘇氏族譜,在世系排列上就沒有必要把蘇宋傑與第十世父親玄分開,另立一個第一世。

一句話,在蘇宋傑與蘇頌家族的續接上,有著明顯攀附之嫌。用這種東西來作依據,並且是把十幾萬漳州蘇姓統統歸入蘇頌後代,有失正當性和真實性。過去同安蘇氏一些未經仔細考辨的謬說與訛傳,應予澄清和糾正。

二、蘇員

現在我們來談談第二個關健人物---蘇員。在談蘇員之前,我們必須先談到第八世校尉公蘇寶和第九世教官公蘇嘉錫的一些事情,從中得出第二個造假痕跡。

第八世校尉公蘇寶,在《漳州府志》卷28頁65有段傳記:蘇寶,字一之,居漳
州為大族。初以武功授泰甯縣尉,後遷連江寧善鄉巡檢,升福建元帥府都事。元至正十六年(1356年),漳州發生佘、漢農民起義。蘇寶全家,包括弟弟蘇和,以及三個兒子兩個孫子同時遇難。惟一子蘇德生脫險。蘇寶遇害時,年47歲。

從傳記裏我們得出蘇寶生於1310年,沒於1356年。回過頭來我們再看第九世教官公蘇嘉錫,在《漳州府志》卷9頁36的記載:蘇嘉暢,家譜作嘉錫,海澄八都人。元仁宗皇慶二年(1313年)薦授龍溪教諭。
蘇寶生於1310年,他的“長子教官公”,卻在1313年薦授龍溪教諭,有這種可能嗎?很顯然,蘇功成沒有好好看看府志,就草率地把兩個不相干的人湊在一起,拼成父子關係,以成全蘇員家族與蘇宋傑的接續問題,最終露出了馬腳。

蘇員沒有接上蘇宋傑的線,我們暫時不談。蘇員,字孟矩,號愚翁,太江開基祖。生於元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卒於明宣德五年(1430年),享年66歲。他一生最大貢獻在於開拓太江,並著手完成第一部溪南蘇氏族譜。

太江亦屬虎渡大宗派下,距離虎渡只有兩公里遠。據譜載,蘇員在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由虎渡徙居太江。他“性闊達,好文章”,並娶元末明初漳州名士郭惠之妹。他有五個兒子,奇怪的是在這本族譜裏,只記載長子蘇敬一家。也許我們把這本族譜稱為《蘇敬家譜》,更加帖切。

蘇員在族譜裏被列為第十二世,是第九世蘇嘉錫的第三世孫。蘇嘉錫有三個兒子,其中長子蘇比坡、次子蘇也坡見於《漳州府志》。長子蘇比坡薦授同安大使,次子蘇也坡薦授龍溪主薄。蘇比坡在族譜裏,只記載12代42人。蘇也坡有個兒子叫作蘇用賓,薦授漳州訓導。蘇用賓就是蘇員的父親。蘇功成這本族譜就從蘇員開始,到第廿八世岸嗣子東結束,共有17代2572人,歷時460年。

蘇敬是蘇員的長子。蘇敬還有四個弟弟,但我們在族譜裏卻找不到一個人。據《海澄縣誌》卷10頁19記載,蘇敬有個弟弟叫作蘇寧,多次賑粟救饑,有名聲。明天順元年(1457年)恩賜冠帶壽官,年82歲。我在一次野外採訪中得知,在海澄廣林還有蘇甯後裔。此事也可證明這本族譜,只是蘇敬一家之譜。

蘇員家族到了蘇敬這家人可說達到頂峰。最典型的例子是在明景泰五年(1454年),花鉅資修復南溪水利(俗稱南陂),溉田千有餘頃,利賴無疆(見《海澄縣誌》卷12頁23)。

蘇敬有四個兒子,其中次子運判公蘇殷(第十四世),在明天順三年(1459年)恩賜歲貢,授兩淮運判(見《漳州府志》卷18頁10)。

蘇殷有個兒子叫作蘇霄(第十五世),也在明弘治八年(1495年)考中舉人,授廣州同知(見《漳州府志》卷17頁25)。

蘇霄還有個孫子蘇頲(第十七世),明嘉靖七年(1528年)武舉人(見《海澄縣誌》卷9頁10)。
還有第十六世蘇鑰,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歲貢,授瓊州訓導(見《漳州府志》卷18頁25)。
第廿二世蘇士英,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壬午科舉人,授教諭(見《漳州府志》卷19頁26)。

連續幾代人“家聲克振,孫子彬彬然盛”,我們看到了一個家族的輝煌。族譜的魅力就在這裏,先人創業的艱辛、家族的興衰,象一部電影,活生生地展現在我們眼前。儘管這本族譜開頭不太好,但我們還是要承認,這是先人留給我們的寶貴財富。

三、結論:不是同安族譜

前面我們已經講了第一世蘇宋傑到第廿二世蘇士英,有15個人見諸於《漳州府志》和《海澄縣誌》。回過頭來看同安,問題就出現了。我曾從《泉州府志》和《同安縣誌》裏找出23個人來,這23個人都是明清兩代同安蘇氏進士、舉人、貢生,但他們一個也沒有列入譜中。這就足夠說明這本族譜,不是同安族譜。下面我再從蘇功成族譜裏找出20個例子,來說明這個問題。
第十七世惟履次子松,諱大操,字六怍。生員,重修族譜。(按:蘇松我們已經認識了,寫過一篇《重修同安蘇氏族譜序》,但他不是同安人。)
第十八世鼎次子基,諱石泉。龍溪學生員,重修族譜,娶同知陳魁之女。(按:
蘇基我們已經認識了,也寫過一篇《重修同安蘇氏族譜序》,但他不是同安人。)
第十七世教官公次子存約,字一信,生員。與三江合葬太江岩赤山仔。(按:太江就在虎渡不遠。)
第廿一世法長子乞,諱柱國。葬資福雞心侖。(按:資福山在虎渡祖廟對面山。)
第廿一世香嗣子修威,生父下內房才。(按:下內屬虎渡村一個自然村。)
第廿二世惠長子奇,諱大川。乾隆三十二年重修毛蟹祖墳,為儒山書院領袖。(按:儒山書院是古時海澄縣著名學校。)
第廿三世輝三子益,出嗣太江孝一派璟。(按:從這句“太江孝一派璟”,我們可以看出太江還有別的家族。)
第廿三世寧三子檜,出嗣竹溪孟遠派明環。(按:竹溪孟遠派在虎渡。)
第廿三世潛嗣子永發,生父廣林事。(按:廣林現屬海澄管轄。)
第廿四世老四子恩,出嗣竹溪派錦。(按:同第八個例子。)
第廿四世昱公養子位,諱君侯,字素其。葬碧浦塔腳。(按:碧浦在虎渡旁邊。)
第廿四世升公次子儒,諱君為,字早榮。葬後徑頭。(按:後徑亦屬虎渡派下。)
第廿四世岸四子振福,出嗣東山派。(按:東山亦屬虎渡派下,距離虎渡不遠。)
第廿四世進四子甲子,出嗣合浦顏水。(按:合浦在虎渡旁邊。)
第廿五世連次子桐榮,出嗣太江孝一派昆。(按:從這個例子我們可以看出,太江還有別的家族。)
第廿五世德嗣子聽,生父太江長房填。(按:同上)
第廿五世江長子拔奇,葬資福山燕巢下大石邊。(按:資福山在虎渡祖廟對面山。)
第廿六世統子加,字粹軒,葬漳城南門石禪師廟邊。(按:漳城就是漳州城。)
第廿七世永昌嗣子光珍,生父虎渡傑。(按:這個例子和下例一樣,不用解釋。)
第廿八世騰鼇嗣子允執,生父虎渡六房公派奢。

四、結論:不是虎渡族譜

現在我舉三個例子,來證明這本族譜不是虎渡族譜。

舉證一:我是提督蘇明良的後人,祖家在海澄虎渡。先祖蘇明良,字虞廷,號省齋。生於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卒於乾隆七年(1742年),享年60歲。先祖在清雍正至乾隆年間,歷任廣東碣石總兵官、臺灣總兵官、福建陸路提督等職。我祖輩有7代9個人記載在《漳州府志》,可謂名重一時。毫無疑問,虎渡族譜肯定會將蘇明良列入譜中,並加上濃重一筆,以此炫耀祖德宗功。可是,這本族譜從頭到尾沒有蘇明良家族的人。我特地查看了好幾遍,就是沒有。很顯然,蘇明良不是蘇敬家族的
人,所以沒有列入譜中。這件事情也說明這本族譜,不是虎渡族譜。

舉證二:虎渡大宗祖廟在“文革”時被毀,至今無力修復。在一片雜草中,還躺著一塊乾隆九年《虎溪大宗義捐增置春秋兩祭資田序》石碑。這塊石碑刻有23個捐款人名,同樣一個也沒有列入譜中。這是證據二。
附錄23個義捐人名:一十世孫恩官衍,十一世孫生員恩官城, 十一世孫鄉賓淑,

十三世孫恩官受,十六世孫縣丞弘謨,十六世孫州同弘猷,十六世孫都閫弘志,十六世孫農官榮國,十六世孫農官承福,十七世孫貢生司教運熺,十七世孫參軍憲璋,十七世孫日,十七世孫貢生廣艾,十八世孫監生秉義,十八世孫監生乾元,十八世孫舉人司諭秉德,十八世孫監生光敏,十八世孫參軍元璽,十八世孫監生志豪,十八世孫仰,十八世孫參軍元建,十九世孫天禧,二十世孫監生邁修。         

舉證三:2005年,我曾用半年時間去圖書館、方志辦,查閱府志縣誌,收集了大量資料。我編寫了兩本書,其中一本名為《漳州蘇氏歷代名人譜》。這本書共收錄了94個漳州蘇氏歷代名人。在蘇功成族譜裏,我只找到15人,其中屬於蘇敬家族只有7個:蘇敬、蘇甯、蘇殷、蘇霄、蘇頲、蘇鑰、蘇士英。

15個對94個,你說這本族譜可以叫作虎渡族譜嗎?再說,蘇功成這本族譜裏面,有兩千多個名不見經傳的人,他完全可以寫上那些名人。可是,他沒有這樣做,因為這是一本家族族譜。所以這本族譜不是同安族譜,也不是虎渡族譜,而是太江人蘇員一家之譜。

摒棄開頭造假部分,蘇功成這本族譜寫得非常好,非常真實,具有學術研究價值。現在新編族譜,大部分都是胡編亂造。跟蘇功成老先生相比,真有天壤之別。歷史是無情的。用科幻小說的手法來寫大宗族譜,不用一百年,就會被子孫們笑掉大牙。

(蘇登科2007年10月12日稿)

 

    苏姓发展简史

图腾苏,即紫苏,也称桂荏。苏的本义是一种草。紫苏属于唇形科,一年生的草本植物。其茎方形,叶两面,或背面带紫色,夏季开红或淡红色花。茎、叶、种子均可入药,其嫩叶古用以调味,种子也可以榨油。

蘇的金文由“魚”、“禾”组成。魚、禾是古人重要物资,苏氏族以丰实为荣,所居之地称为苏,建立城堡称为苏邑,最终发展为国和姓。
   
苏姓的起源,主要出于已姓。源头可以追溯到黄帝之裔高阳氏颛顼帝。据古文献记载,黄帝(即轩辕氏)生玄嚣(即少昊氏)、昌意。昌意生颛顼(即高阳氏),颛顼生穷蝉、鲧、伯益、称。称生老童,老童生重黎、吴回(即祝融氏),吴回生陆终,陆终生樊。樊为昆吾伯,始姓已氏,昆吾之子封于苏,因以封地为姓,历史上的苏姓,以此开始。苏姓所居的苏城,在今河南临漳县。这是苏姓最早的发祥地。

到了周代,周武王时出了一个苏姓著名人物苏忿生,他职为司寇,能平刑以教百姓,受到周公的称赞,即著名文献《尚书》中所称的苏公。苏姓人物从此见诸于文献的记载。苏忿生与擅伯达皆封于河内,世代仕于河内,故河南河内皆有苏姓。苏忿生之后又出了一个苏公,即《诗经》“彼何人斯” 的作者,他身为卿士,敢于讽刺暴公。

春秋时期苏氏中又出一个苏子,《左传》隐公十一年,桓王夺苏子之邑与郑庄王,苏子奉子颓奔卫,苏氏之国由是而灭,但国灭而苏姓蔓延于天下。

后来苏氏迁至洛阳,至战国时期出现了苏世、苏圪、苏珊。苏世生苏秦、苏厉,苏圪生苏代。苏秦、苏厉、苏代都是战国**的著名人物。苏秦以合纵之说,说动燕、赵、韩、魏、齐、楚等六国,六国拜相,形成与秦对抗的巨大力量,使秦国在十五年内不敢窥伺。

苏秦发愤读书、悬梁刺股的故事,脍炙人口,传诵千古。苏秦生五子:苏谆、苏谕、苏诲、苏是、苏诵。苏谆生四子:克孝、克弟、克忠、克信。苏厉生苏谓。苏谓生二子:观世、规世。苏代生苏谢。苏谢生二子:苏畋、苏久。

自从苏秦为六国丞相,其后代有为赵上卿、燕国师、齐客卿、齐大夫者,显贵一时,声华赫赫。以苏秦为首的家族,形成苏氏家族史上第一个兴盛时期。

进入汉代,苏秦的苗裔苏建,杜陵人,在汉武帝时期,以校尉从大将军卫青攻击匈奴,因功封平陵侯。后以卫尉为游击将军,从大将军出朔方。后一年,以右将军再从大将军将兵出定襄,亡翕侯,以失军为庶人。后为代郡太守,卒于官。苏建居于长安,而葬于武功。其后代遂家居封地,是为武功人。从此以后,苏氏子孙都尊崇武功,以名其籍;所有苏氏子孙,都称出自武功,武功成为苏姓的总派系。

苏建生三子,长子苏嘉为奉车都尉,次子苏贤为骑都尉,而三子苏武最为知名。苏武,字子卿,天汉元年(公元前100年),以中郎将出使匈奴。匈奴胁降苏武,苏武不屈,留于匈奴十九年,啮雪旃毛,于北海无人处仗节牧羊。昭帝即位,苏武得归汉,拜典属国,秩中二千石,赐钱二百万,公田二顷,宅一区。苏武卒于神爵二年(公元前60年),年八十余。宣帝时赐爵关内侯,图像于麒麟阁,得到汉皇朝的最高荣誉。

苏武的后代苏纯,字桓公,有高名,三辅号为大人。永平中为奉车都尉,出击匈奴有功,封中陵乡侯,官至南阳太守。苏纯之子苏章,字孺文,扶风平陵人。安帝时举贤良方正,对策高第,为议郎。顺帝时迁冀州刺史,其故人为清河太守,苏章行部案其奸赃,成为历史上著名的秉公执法人物。州境知苏章大公无私,望风畏肃。换为并州刺史,以摧折权豪,忤旨免官。征为河南尹,不就,卒于家。

汉代武功派,形成了苏氏家族史上第二个兴盛时期。

在南北朝时期,苏氏家族中出现苏绰、苏威父子,显赫一时。苏绰,字令绰,西魏大臣。少好学,博览群书,尤善算术。为宇文泰赏识,拜大行台左丞,参典机密。始制文案程式朱出墨入及计帐户籍之法,并助赞宇文泰改革时政,因积劳成疾而卒。其子苏威,字无畏,仕周位至开府。隋文帝受禅,征拜太子少保,与高颍同心协赞,天下称平。炀帝时历尚书右仆射,开府仪同三司,以奏对失旨除名。唐太宗平王世充,苏威欲请见不许,归卒于家。

进入唐朝,苏氏家族中出现了众多著名人物,活跃于当时的政治舞台。

苏世长, 十余岁上书周武帝。入隋,为长安令,大业末为都水少监。

苏道,府兵队正。总章二年,随左玉卫翊府左郎将、岭南行军总管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粤平定啸乱,落籍戍守漳州,授封昭德将军。

苏良嗣,高宗时为周王府司马,迁荆州长史。垂拱初,迁冬官尚书,拜封温国公。

苏瓌,字昌容,苏威之曾孙。擢进士第,历朗州、歙州刺史,转扬州大都督府长史。神龙初,为尚书右丞,封怀县男,再迁户部尚书,拜侍中。明晓法令,一朝格式,皆所删正。中宗复政,累拜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进封许国公,陈当世利病甚多。睿宗即位,进左仆射,为太子少傅。卒赠司空,谥文贞。

苏頲,字廷硕,苏瓌之子,幼年敏悟,一览千言。第进士,举贤良方正异等,除吏部侍郎。再迁监察御史,又迁给事中,修文馆学士,拜中书舍人。父子同在禁苑,朝廷荣之。袭封许国公,进同紫薇黄门平章事。被当时宰相宋璟称誉为“尽公不顾私”。 与张悦以文章显,时号燕许大手笔。卒赠右丞相,谥文宪。

苏诜,苏頲之子,举贤良方正高第,出为徐州刺史,卒赠吏部侍郎。

苏震,苏诜之子,以荫补千牛,十余岁强学,有**风。累迁殿中侍御史。安禄山反,肃宗兴师,苏震昼夜驰及行在,拜御史中丞,迁文部侍郎,封岐国公,拜太常卿。代宗以为河南尹,卒赠礼部尚书。

苏坰,雍州蓝田人,中明经第。初为监察御史,为武后所不悦。迁给事中,擢户部尚书,封河内郡公。以检校太子詹事致仕。

苏晋,苏坰之子,数岁知为文。举进士及大礼科,皆上第。为中书舍人,出为泗州刺史,以苏坰年老,请解职奉养。苏坰卒,历户部侍郎,袭爵,迁吏部,终太子左庶子。

苏味道,赵州栾城人。九岁能属词,与里人李峤俱以文章显,时号“苏李”。 举进士第,累调咸阳尉,吏部侍郎。延载中,以凤阁舍人检校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张易之败,坐党附,贬眉州刺史,复还益州长史,未就道卒。

进入宋代,苏姓达到辉煌顶点。在文坛上,四川苏氏占有显赫位置。眉山人苏轼,为著名文学家。与其父苏洵及弟苏辙,合称“三苏”, 俱被列入“唐宋八大家”。与“三苏” 同时,有诗人苏舜钦,为梓州铜山(今四川中江南) 人;还有一位天文学家、药学家、丞相苏颂,泉州人。苏姓在历史上的著名人物,如天上繁星璀璨。古代苏家出了三位状元,六位驸马,十八位宰相,文臣武将,不胜枚举。在我们漳州有十二位苏姓进士。这很了不起,为其他姓所不能比。特录如下,以志瞻仰。

苏颃,龙溪人。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戊申榜进士(第一甲)。

苏逢,龙溪人。宋仁宗天圣五年(1027年)丁卯榜进士。

苏迪,龙溪人。宋仁宗景祐五年(1038年)戊寅榜特奏名进士。

苏传,龙溪人。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已未榜特奏名进士。

苏绍,龙溪人。宋徽宗宣和六年(1124年)甲辰榜特奏名进士。

苏良翰,龙溪人。宋高宗绍兴二十七年(1157年)丁丑榜特奏名进士。

苏叔和,漳浦人。宋光宗绍熙元年(1190年)庚戌榜进士。

苏竦,海澄人。宋宁宗庆元五年(1199年)已未榜进士。

苏溥,苏竦子。宋宁宗嘉定十三年(1220年)庚辰榜进士。

苏钅惠,字仲勘,龙溪人。明成化十四年(1478年)戊戌榜进士,授河南崇府长史。

苏信,寄籍广东饶平。明正德十二年(1517年)丁丑榜进士,官至巡按御史。

苏民俊,字吁卿。海澄人。明朝万历二十年(1592年)壬辰榜进士,授户部主事。


回顾苏姓,经过几十个世纪的生生不息,从最早的苏城为发祥地,迁至洛阳,形成以苏秦为代表的苏姓史上第一个兴盛时期;进入汉代,苏建开创武功派,形成苏姓史上第二个兴盛时期;唐代,苏道、苏义先后进入闽南,共同开创了闽派,从而形成苏姓第三个兴盛时期;宋代,是苏姓发展史上黄金时期。从此以后,苏姓遍布于全国各地。而早自宋代,特别是明清以后,福建、广东等地沿海的苏姓,已进入TW、东南亚,又远涉重洋到达世界各国。

苏姓人口在宋朝时期,大约有46万余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59%,排在第33位。当时苏姓第一大省是四川,约占全国苏姓总人口的43%。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四川、福建,这二省的苏姓大约占苏姓总人口的57%,其次分布于陕西、河南、山东等省。全国已初步形成了以西四川、东南福建、北陕豫鲁三块苏姓人口**区。

明朝时期,苏姓大约有37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4%,为明朝第64位大姓。宋、元、明600年全国人口纯增长率是20%,苏姓人口增长为负值,比宋朝净减少 9万。广西为苏姓第一大省,约占总苏姓人口的19%。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广西、安徽、浙江、河北、江苏、山西,这六省的苏姓又集中了35%。南方苏姓在这600年中有了长足的发展,而宋朝的苏姓大省四川在明朝时人丁锐减。

宋、元、明600余年,苏姓的分布总格局变化较大,其人口主要由北方向东南迁移,由西向南方迁移。全国重新形成了南部桂粤闽和北方山东二大块苏姓人口**地区。  

苏姓现今总人口有600多万(GA部治安管理局2007年对全国户籍人口统计数),在中国22000个姓氏中居于第45位,约占汉族人口的0.5%。在全国的分布,目前主要集中于广东、广西、河南、山西四省区,大约占苏姓总人口的48%。其次在山东、四川、辽宁、上海,这四省市的苏姓又占了20%。广东居住了苏姓总人口的21%,为苏姓第一大省。

海外的苏姓华人主要分布在东南亚、北美等地,约有50万人。苏姓在TW约有30万人,在TW诸姓氏人口中居于第23位。

在我们福建省,泉州市苏姓人口最多,近20万人。厦门市苏姓人口有29110人。龙岩苏姓人口有20785人,其中大部分是永定苦竹九三郎派。

根据漳州市GA部门户籍资料及笔者调查踏访,截止于2006年6月,漳州市姓氏现有703个,我们苏姓人口有5万人,排列第30位。

祝愿我们苏姓在中华民族的振兴中再创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