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玛尼柔润红唇膏试色:《成人启蒙读本》(修订版)第1课 我是人(上)0511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15:32:44
第1课 我是人(上)
人具有能够超越现实的精神




     认识你自己:我是人

      “我”是每个人最经常想到和最关心的一个概念。
    然而,有多少人真正认识“我”呢?

    该吃饭了,你的胃会感觉到“我饿了”;皮肤被划破,你会感觉到“我痛”......
      你在学校学习了生理学,对生理的“我”就有了更全面的了解。

    你每天辛勤地工作,希望能够获得更多的收入,藉以改善自己的生活。

    然而,每个人都是如此。
    没有使我成之为我的东西,我能够是“我”吗?
    这样的我,与一般动物无异,又怎能成为作为一个“人”的我呢?!

    还有,生理的我,工作的我,是为了“活着”和“更好地活着”。
    然而,“活着”只是一种状态,本身并不是目的。
    它只是、或者说应当是为某种自在的东西提供条件的方式。

    你看待别人也是这样。
    你很少注重他们的生理的和物质生活的特点,你藉以判断他们的并不是他们的这些特点。

    只要脱离开现实生活、物质生活思索一下,你就很容易想到:
    还有一个精神的“我”。

    精神的我才是自在的“我”。
    精神的我才是真正的、或者说有意义的“我”。

    精神生活成就了与其他动物不同的“人”。
    “认识你自己”。——认识作为一个人你具有哪些最重要的精神。
    或者换个方式说,认识要想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人,你必须具有哪些精神。



  
    人具有能够超越现实的精神

      人生活在现实环境之中,为了现实生活而奔波忙碌。
    就像一只蚂蚁,为了寻找食物,在地上爬来爬去。

    然而,倘若蚂蚁能够飞翔,它就会发现,还有那么高远的、美妙的第3维空间。
    同样,倘若人能够超越现实生活,他就会发现,还有那么高远的、美妙的精神空间。

    古希腊有位大哲学家第欧根尼。当亚历山大大帝对他说“你可以向我请求你要的任何恩赐”时,他却回答“那就请让开,不要挡住我的阳光”。以致亚历山大感叹道:“我若不是亚历山大,必做第欧根尼!”
    中国古代有位大哲学家庄周。当他在濮水钓鱼时,楚王派人去请他做官。他却反问:“我听说楚国有一只神龟,死了已有三千年了,国王用锦缎包好放在竹匣中珍藏在宗庙的堂上。这只神龟是愿意死去留下骨头让人们珍藏呢,还是愿意活着拖着尾巴在烂泥里自在地爬行呢?”

    假如你也能够像第欧根尼和庄周那样不为物质欲望所累,你就能够发现,拜神所赐,人具有多么丰富美妙的、可以超越现实的精神!

    ——人具有高级的精神行为,能够获得极其深刻、丰富的精神快感,
    人具有反对束缚的自由意志,
    超越利欲的自尊心,
    超越自私的同情心、爱心,
    具有向他人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的表现欲,
    了解事实真相的好奇心以及追求真理的精神欲望
    ......

      这些都是人天然具有的精神倾向、精神品质。
    正是这些能够超越现实生活的精神,使得人类普遍具有了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
    正是这些能够超越现实生活的精神,使得人具有了所谓“人格”;
    正是这些能够超越现实生活的精神,使得人类创造出同现实生活空间相对的、自在的文化艺术空间。




    精神快感

      吃饭的时候,你觉得饭菜很香,——你产生出一种快感;
    听欢快的音乐的时候,你不由得手舞足蹈,,——你产生出一种快感;
    同亲爱的人互诉衷肠的时候,你飘飘欲仙,——你产生出一种快感......

      “快感”(或“不快感”)是生命体的神经中枢所呈现的一种特殊的兴奋状态。作为神经中枢的一种基本功能表现的快感现象,最为普遍地存在于各种类型的生命行为的发生过程中,并且对行为的发生具有一种特别的重要意义,——是一种最基本的生命现象。

    精神行为是在神经中枢的高级功能部位发生的一种高级的生命行为。 由精神行为引发的快感是“精神快感”。

    比较鲜明、比较持久的精神快感或具有精神性的感觉生理快感,被称为“欢乐”。而对于人生有重要意义的长期稳定的精神快感则被称为“幸福”。

    无论人们所处的生活环境、所拥有的生活条件是良好的还是恶劣的,无论人们的生活能力是较强的还是较弱的,无论人们的现有的生活状态是富裕闲适的还是贫困劳苦的,他们都希望经常地获得快感,都希望自己的生活充满了欢乐;无论人们的精神品质是高尚文明的还是卑下粗俗的,他们都憧憬着和追求着人生的幸福。

    正是精神快感对于人的重要性,人才不但能够具有超越现实的精神,而且能够普遍地把精神生活置于物质生活之上(在能够生存或温饱的前提下)。



    自由意志

      一只被捕获的小鸟,有可能拒绝进食,郁郁而亡,因为它丧失了自由。
    自由意志是生命体的精神本能。——被压抑的生活状态反应为精神痛苦状态;压抑愈是严重,精神就愈是痛苦。

    人具有比一般动物强烈得多的自由意志。这是因为人比它们具有高级得多的意识。
    人的自由意志不再只是一种本能,它更成为了一种意识。
    “不自由毋宁死”!这绝不是一句空话,人类历史上已经有无数的慷慨之士实践了这个意志。

    卢梭说:“人是生而自由的,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
    在现实生活中,自由意志经常受到社会的压抑。倘若你反抗这种压抑,就很可能遭到打击。
    久而久之,人们就变得世故圆滑,自我压抑了自由意志。
    他们认为这是智慧:“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他们宁肯逆来顺受,甚至主动迎合、讨好权势。
    ——他们宁肯承受自由意志被压抑的痛苦。
    有些人试图用自我麻醉来忘却这种痛苦,反而更堕入虚伪和空虚。

    一个主动放弃了自由意志的人,从此生活在空虚和阴暗之中;
    一个普遍地放弃了自由意志的民族,就不可能从黑暗中走出来。




    自尊心

      一个孩子,倘若被伙伴冷落,会觉得很没“面子”;倘若被父母责骂,被人冤枉,会很痛苦......
      人得不到他人的尊重,就没有显示出自身的价值,就会很不愉快;被他人鄙视、侮辱、奴役,更会烦恼、愤怒。这就是人的自尊心。
    倘若一个人得不到他人的尊重而不肯反思,他就不会有进取心;受到他人的鄙视、侮辱、奴役而不恼怒,他就有可能因为下贱而去做丑恶的事。
    因此,自尊心是人格的最基本的保证之一。

    有些人不是通过进取、通过提高自身的价值来获得他人的尊重,而是企图通过浮华的炫耀、通过假象来骗取他人的看重。
    以社会的习惯意识来确定自己的生活方向、生活方式,压抑和牺牲了自己的自由意志;陶醉于他人对自己的浮华的艳羡,压抑和牺牲了踏实的、深刻的快感。
    从庸庸碌碌的小市民,到无才无德的文人、暴富的商人、贪官污吏,这种人极为普遍地存在着。
    这不是自尊心,而是与之截然不同的虚荣心。
    虚荣心轻则是一种自我麻醉剂,重则是催生罪恶的一种激素。

    有些自尊心几乎消失殆尽的人,甘愿去做他人的奴才。他们藉以自慰的,就是忍受屈辱所换来的利益和虚荣。

    错把虚荣当作了个人尊严,那些有权势的人就会以变态的、恶毒的方式来维护这种“尊严”。
    2010年10月31日,河南夏邑县发生了人大代表、房地产商房某架宝马车飙车撞人、且边撞边喊“撞死你!轧死你!”的极恶案件。
    其实,类似的飙车撞人案件已经屡见不鲜,以致形成了一种“宝马现象”。
    这种现象之所以如此普遍地发生,除了这些贪官酷吏、暴发奸商及其“二代”们已经被特权纵容得肆无忌惮之外,还由于他们内心潜在着一种变态心理,那就是恼怒于民众对他们的鄙视而以兽性的发泄来维护自己的“尊严”。

    自尊心还同被称为“公德”的那些表现密切相关。
    具有强烈自尊心的人,必定自重。最简单地说,就是行事自我约束、不教他人讨厌。
    相反的情况是凡事都要自己得益、方便,不顾及他人,不在乎他人讨厌。
    对于个人来说,这或许是日常生活中的“小节” ;而对于一个民族来说,却是“文明”与否的一个重要标志。
    一个民族以不文明闻名于世界,是何等的耻辱!



    同情心

      当你看到他人遭受伤害的时候,你会想象到自己遭受这种伤害时的痛苦。
    这是一种最基本的同情。这种同情也为其他高级动物所普遍具有,它是有利于逃离被伤害的危险的一种感知-反应本能。

    人具有非常丰富的同情心,——面对他人的喜怒哀乐,人会自然地“感同身受”,从而产生出情感的共鸣。
    在此基础上,人还会产生帮助他人获得快乐、消除痛苦的愿望。这就是更进一步的、具有了道德意义的同情心了。
     《圣经·新约》:“所以无论何事,你们愿意人怎样待你们,你们也要怎样待人。因为这就是律法和先知的道理。”([马太福音]7:12)
    这句话被奉为黄金法则。

    只有同情他人,才有可能自觉地、而不是被迫地不去伤害他人,进而帮助他人。
    因此可以说,同情心是一切道德观念产生的基础。
    富有同情心,道德就自然地高尚;
    缺乏同情心,道德就必然地卑下。

    面对他人身处危难或被伤害却无动于衷,被很形象地称为“冷血”。
    老人猝然倒地却无人问津,长途汽车上发生强奸案却无人阻止......
      这样的事件竟然屡有报道!
    更不用说在那个人人自危的时代有多少人落井下石、在那场大浩劫中有多少人以打砸抢为荣了。

    当然,同情心的缺失不只是直接面对具体事件的时候表现出来,它还在对社会的不公正、对由此造成的民众的灾难的无动于衷中更普遍地表现出来。
    其中特别是一些所谓的“小资”,自以为属于“优秀”一族,而将底层大众的苦难归咎于他们自己的无能,从而心安理得地悭吝于同情。
    这实际上已经是奴才的思维方式和心理倾向。

    高等动物同人一样地能够将痛苦和欢乐表情出来,所以人对动物同样有深切的同情心。
    所面对的动物愈是可爱,同它们的关系愈是密切,就会有愈是深切的同情心。
    那些虐待和残忍杀害动物的人,杀害像猫狗这样可爱的小动物、以猫狗这样可爱的小动物为食的人,必然没有基本的同情心。
    这样的人,倘若“人”不受法律的保护,他们就会去杀人!

    一个同情心普遍缺失的民族,依靠什么力量维系和生存下去?!




    爱心

      美国的一位妇人。她的7岁的孩子急需做换心手术,但是一直没有得到供体。这一天,当医生回答她“还是没有供体”的时候,她平静地说,“现在有了”。于是从衣袋里取出准备好的手枪,将子弹打入了自己的头颅。
    这就是伟大的母爱。

    母爱并非人类所独有,也不是只有人类的母爱表现得这么伟大。
    2007年,中国长江遭遇大洪水。重庆长滨路的居民看到一只身躯弱小的狗狗纵身跳入波涛滚滚的江水中,向对岸游去。过了一段时间,又看到她精疲力尽地从对面游回来,爬上岸,跑开了。每天两次,已经有半个月。洪水消退后,人们发现,原来是她的4个刚出生的孩子困在江中的珊瑚坝孤岛上了。她每天跳入汹涌的江水中,就是为了游到孤岛上给孩子们喂奶。然后再游1公里回来,到岸上觅食。(这只后来被人们唤作“花花”的狗狗一度受到市民们的喜爱。不幸的是,据说最后还是被那些没有人性的人吃掉了。)

    母爱基于动物繁衍后代的生理本能。
    因此,即使是很庸俗、对其他人很无情的人,也有可能表现出强烈的母爱。
    而像那位美国妇人的母爱则包含了伟大的情感和思维。

    同母爱一样,两性之间的爱也可以发展成为伟大的爱。
    两性之间的爱同样具有生理的根源,——性根源。
    被笼统地称为“爱情”的两性之间的爱,其实具有“性的喜爱”与“情感的关爱”这两种不同的意义。
    那些情感贫乏的人,惯于逢场作戏的人,更不用说冷酷歹毒的人,无论把“爱情”表现得多么轰轰烈烈,其实都只不过是性欲、占有欲的冲动而已。
    只有情感丰富而且胸怀高尚的人,才有可能产生诚挚的、强烈的爱情。

    两性之爱是发生在双方之间的一种情感,是相对存在的一种情感。
    两性之爱是在同情心的基础上发展起来、而又达到了更高境界的一种情感。
    彼此深切同情的双方,都以对方的欢乐为欢乐、痛苦为痛苦。双方的情感不断地密切交流,愈来愈趋于融合。于是彼此在对方中感觉到自己。在这种情况下,人就会像关心自己一样去关心他人。
    从而彻底地超越了人的自私的本能,成为一种真诚地、自然地为他的高尚情感。
    两性之爱有明晰的发展过程,而且一般说来比母爱有更为丰富的内容,表现得也更为强烈,所以它就成了具有代表性的“爱”。

    除了这种有具体发生背景和发生过程的彼此对待的爱,还有一种普遍对待的爱,即“博爱”。
    同情心原本就是一种具有普遍对待性的情感,所以那些同情心特别强烈的人,就会普遍地关爱他人,从而将普通的同情心上升为博爱。
    当然,由于博爱不像彼此对待的爱那样具有促使其发展的动因,所以这种高尚的情感往往是经由启发而产生或得到强化的。博爱因此具有比较明显的意识性。

    情感是看不到的,能够看到的是行为。因为这样,就出现了虚假的情感表现。而虚假的爱心表现则最易于迷惑他人。
    两性之间的真正的爱情不是情感贫乏的人所能奢望拥有的,所以对于一般人来说,那些海誓山盟的表态、要死要活的表现多半是自欺欺人的表演而已。

    至于博爱,更不是庸俗、卑贱的人所能够具有的。
    有些人,面对他人的不幸会留下伤感的眼泪,甚至会给予具体的帮助。然而,对于造成这些苦难的罪恶,他们却漠然视之!
    大屠杀的血迹未干,“后庭花”们就百般作态讨主子的欢心!这样的人捐献善款,你会相信他们是出于爱心吗?
    更不用说其中有些人就是灾难的制造者!
    这不止不是爱,反而正是更为丑陋的恶!




    表现欲

      面对他人的喜怒哀乐,人会自然地“感同身受”,从而产生出情感的共鸣。这是人的同情心。

    情感共鸣的精神功能,还使得人有向他人倾诉、同他人交流的精神意愿。
    这就是精神表现欲。

    不同他人做交流,精神长期处于封闭状态,人就会抑郁寡欢。

    在原始时期,人类就发明了可以用来自由创造的一些媒介形式,利用这些媒介形式进行创造,就可以将自己的情感表现出来。
    这就是“艺术”。

    高尚的精神产生出高尚的艺术;
    而庸劣的精神产生出庸劣的艺术。
    个人是这样,群体、民族也是这样。

    关于艺术,后面将作为一个课题专门进行讨论。





   求真精神

      好奇心也是高等动物普遍具有的一种精神本能。好奇心促使动物主动地去了解环境、事物的性质,这为动物采取有利的行为、生活方式提供了重要的信息。
    人类的好奇心得到了高度的发展。——人不止对同生活直接相关的事物好奇,而且对同生活非直接相关的事物同样充满好奇。
    这样,人类的好奇心就发展成为一种自在的精神行为,一种旨在了解真相、真理本身的纯粹思维行为。
    这种意义自在、过程自在的求真行为,逐步发展成为复杂、严密的逻辑推理,发展成为自由的哲学思辨。

    不可能、也没有必要要求普通人都具有严密的逻辑推理能力。
    然而,人不能没有寻求真理的精神,不能对于生活于其中的生活环境的是非美丑漠不关心、缺乏正确判断的能力。
    当然,更不应当自甘卑贱,由于愚昧而堕落为罪恶势力的奴才和帮凶!

    关于人具有逻辑思维能力,关于哲学,后面都将作为一个课题专门进行讨论。




   信仰

      除了上述的本能性的超越现实的精神之外,还有一种特殊的超越现实的精神,即信仰。
    信仰不是一种明确的、直接表现出来的精神本能。(因为这样,它本身也就不是一种人格。)作为一种超越现实的精神,它的产生须要有一个被启发的过程。

    信仰的产生主要根源于对人生意义的思索、探求。
    人生活着,总要有生活着的意义吧?
    然而,在无始无终、浩渺无垠的宇宙中,短暂的、渺小的人生又能够具有什么意义呢?
    这个问题困恼着所有的人,而其中有些人就在信仰中获得了答案。

    信仰可以区分为思想信仰与宗教信仰这两个主要类型。

    宗教信仰,是主要意义上的、或者说是严格意义上的“信仰”。
    宗教信仰主要不是通过逻辑思维、而是通过感悟产生的。
    设想某个夜晚,你感到孤独,走出房间仰望星空。你也许会突然产生一种感悟:这个浩瀚的宇宙,能够恒久地秩序井然地运行着,必然有主宰着它的某种伟大的力量。而这个伟大的力量就被人类称之为“神”。
    由于坚信存在着某种超越自然的伟大力量,而人和万物都是他的创造物,人也就不再渺小。

    思想信仰,主要是社会思想信仰。
    坚信某种社会思想是正确的,是真理,就形成了对这种思想的信仰。(当然,一般说来,这是一种已经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思想。)
    在生活中致力于实践这种思想,就获得了人生的意义。

    须要特别注意的是:
    那些原始迷信,那些就其本质而言其实是一种原始迷信的宗教,并不是真正的宗教。对于这些原始迷信或原始迷信性质的宗教的信仰,只不过是一种伪信仰。

    而某种已经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思想,并不意味着就是正确的思想。不仅如此,它所具有的广泛影响力还有可能是通过强权、通过洗脑强加给人们的。对于这种荒谬思想的信仰,也只能是一种伪信仰。其中对独裁者的信仰又是最为荒谬、最为虚伪的。
    在极其特殊的历史时期,某种蛊惑人心的统治思想已经被事实证明是荒谬的,实际上已经被抛弃,却仍然保持着其思想统治的地位,“信仰者”的虚伪就到了不顾廉耻的地步。

    不言而喻,社会成员的普遍信仰对于一个社会、一个民族的生活意识、生活方式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力。
    正确的、积极的信仰维护着社会运行和发展的正常秩序,促进着民族精神和道德的健康;
    而荒谬的、消极的信仰则维护着荒谬的社会秩序,败坏着民族的精神和道德。
  
    除了对荒谬思想的伪信仰会对社会造成极大的危害,一个社会、一个民族的信仰缺失同样会对社会造成极大的危害。
    信仰普遍地缺失,人们的生活就没有了方向,没有了约束。这样的社会,必然地走向混乱、堕入丑恶。
    而一个长期缺乏信仰的民族,就必然狭隘、浅薄、虚伪、奸诈、冷酷、歹毒...,成为人类中的另类!

  
    以上所说的品质,就其根本而言,都不属于“道德”的范畴(道德是一种社会约束)。——它们只是“人”的最基本的精神品质。也就是说,是缺失了就不成其为“人”的一些品质。
    不成其为“人”,无须他人谴责,自己就会鄙视自己。这样的人生,绝不可能是快乐的,当然更谈不上有什么意义!



        名言:

        德爾斐阿波羅神廟箴言:“認識你自己(Γν?θι σεαυτ?ν)”

        《庄子》:“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 (秋水)

        西塞罗:“谁因为害怕贫穷而放弃比财富更加宝贵的自由,谁就只好永远做奴隶。”

        帕特里克·亨利(美国独立战争时期著名政治家和演说家):“不自由,毋宁死!”

        歌德:“只有这样的人才配生活和自由,假如他每天为之而奋斗。”

        《诗经》:“相鼠有皮,人而无仪!人而无仪,不死何为? ”(鄘风·相鼠)

        朗费罗(19世纪美国诗人):“一个自重的人恰似身着盔甲,没有东西能将它戳穿。 ”

        塞缪尔·斯迈尔斯(19世纪英国道德学家):“自重是一个人可穿着的最华贵的衣饰,它能激起人们最高尚的情感。”

        罗素:“自尊,迄今为止一直是少数人必备的一种德性。凡是在权力不平等的地方,它都不可能在服从于其他人统治的那些人身上找到。”                                                                                                                                                                                                                                                            

        《圣经·新约》:
        “因为全律法都包在 爱人如己 这一句话之内了。”(加拉太书5:14)
        “像那不可奸淫、不可杀人、不可偷盗、不可贪婪、或有别的诫命、都包在 爱人如己 这一句话之内了。”(罗马书13:9)
  
        亚里士多德:“古往今来人们开始哲理探索,都应起源于对自然万物的惊异。”

        雨果:“信仰,是人们所必须的。什么也不信的人不会有幸福。”



        参考资料:

        快感学的建立
        http://www.frchina.net/data/personArticle.php?id=6813

《成人启蒙读本》(修订版)第1课 我是人(上)0511 《成人启蒙读本》(修订版)第2课 我是人(下)0511 停云西风的博客--成人启蒙读本--第1课 我是人(上) 《成人启蒙读本》(修订版)第5课 人与社会的关系0511 《成人启蒙读本》(修订版)第7课 文化 《成人启蒙读本》(修订版)第9课 艺术 《成人启蒙读本》(修订版)第11课 斯德哥尔摩综合症 《成人启蒙读本》(修订版)第12课 仇外情绪 《成人启蒙读本》(修订版)第13课 关爱动物 《成人启蒙读本》(修订版)第14课 一代新人换旧人 《成人启蒙读本》(修订版)第3课 人生的意义0511 《成人启蒙读本》(修订版)第6课 道德与法律0511 《成人启蒙读本》(修订版)第5课 人与社会的关系 《成人启蒙读本》第2课 我是人(下)人具有逻辑思维的能力0511 《成人启蒙读本》(修订版)第6课 道德与法律05111 停云西风的博客--《成人启蒙读本》(修订版)第3课 人生的意义 停云西风的博客--《成人启蒙读本》(修订版)第6课:道德与法律 停云西风的博客--《成人启蒙读本》(修订版)第5课 人与社会的关系 停云西风的博客--成人启蒙读本--第2课 我是人(下) 《成人启蒙读本》第4课 道德与法律0511 《成人启蒙读本》第5课 文化0511 《成人启蒙读本》第7课 艺术0511 《成人启蒙读本》第9课 痛击奴才?0511 《成人启蒙读本》第13课 关爱动物?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