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川和pis:[红楼品读]读《红》入门之二:“石头记”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3 06:41:09
  小说的第一个书名是《石头记》,这是书中交待的它的最一个书名,也是它最初流传社会时所用的名字。这个书名的来历,书中第一回就交待了。
  说女娲练石当年在大荒山无稽崖下补天,练就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大石,只余一块没用到,就弃之山下。那石堕入青埂峰下,为没能补天而哀号惭愧。后哀求一僧一道带他去红尘经历受享。那僧人就把它变成一块五采美玉,将它带到人间。许多年以后,访道求仙的空空道人经过那山下,看到一块大石上满上字迹。那石头请求他把故事带到人间,问世传奇。这就是小说的来历。也因为是石头所记的自己的故事,所以书名就叫《石头记》。
  一、宝玉是补天石还是顽石?
  那块石头,就是贾宝玉出生时就衔来的通灵宝玉,也就是宝玉其人。有一个问题:宝玉是块补天石,还是一块百无一用的顽石?这个问题,是红迷们一直纠结的问题。答案很明显,那块玉的前身就是被天石。它没被用来补天的原因,不是因为它自身材质不好,而是因为女娲的预算出了错误。
  二、女娲是谁?
  女娲是谁?传说中,她是造人的大神。中华大地上的人类,就都是她用泥造成的。她认真制造的人,就是贵族将相;她用鞭子随便抽的泥点,就是贫弱小民。这个故事,出自《淮南子》。原文说:往古之时,四极(撑天的四根柱五)废,九州(中华大地)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女娲练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石头记》所引,就是这个典故。但在《石头记中》,短短四五十个字之间,女娲的名称由“女娲氏”变而为“娲皇氏”。作者这样变换称呼,是有意的。这是用了微言大意的笔法。氏所对应的是家族氏族;皇是等级王朝统治的产物。这两个名称合起来,代指的是中国古代以氏族和家族利益为标志的等级王朝统治。正因为中国很早(往古之时)就进入了这样的政治文化时段。这样文化统治的缔造者,就被称为缔造了贵贱不同人种的女娲。
  三、故事中的人与地点
  故事的主人公,是女娲抛弃的那块石头。我们先来看看女娲炼了多少石。书中说,是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这个数字,不是古书中来的,是曹雪芹自创的寓言。为了方便理解,我们把它写成数字形式——36501.它是36500+1所得。36500是个有特殊寓意的数字。它是365*100所得。365是农历中一年的天数。36500是100个一年,也就是百年。百年,是我们对人的一生的称谓,即人生百年。
  再看那块石头。它作为唯一一块落入青埂(情根)的石头,是一块情石。因为有情,它才会哭泣、悲哀、惭愧,才有向往红尘的一腔热情。情石后来化为美玉,又化为情哥哥贾宝玉。曹雪芹情榜上称为“情不情”的人。从这一点来说,那块石以外的石头们,都是没落入情根的,都是无情的。这些无情的石头们,组成了中华大地上方的这片天空。这片天,就是一片无情天。
  天是什么?天是人头上的那个神秘、庞大的东西。它强有力着影响着地面所有的人。不管地面上的人,是否注意到它的存在,都别想摆脱它的影响。它下雨人们就会湿衣,它打雷地面生命就会受到震吓,它烈日当空人间就挥汗如雨,它抛下冰雪,人间就瑟瑟发抖。这个东西,也就相当于主宰着人的生存状态的主流的社会政治文化。每个人都是有国籍的,政治身份和政治文化,就是人无法摆脱和忽略的“天”。李纨那么年轻就死了丈夫,却不能再嫁,因为再嫁后,她就会被看作不贞洁的女人,这就是文化;宝玉黛玉再相爱,都不可能依照个人意愿结为眷属,她们更不可能像武侠中人一样避世绝尘,这也是文化;贾政误解了宝玉后,可以不给儿子辩白机会,还差点将它打死,这也是文化;贾府的丫环们基本连二门也出不了,这也是文化。贾雨村再有才,不懂得恭维上司,也得被巧立名目罢官下来,这还是文化。书中的文化描写,无处不在。这本奇书,也就是写这样的文化的文化全书。
  宝玉这块热烈地向往着红尘生活,想到人间“受享”美丽人生的情石,所到的却是一方无情天下,这就是《石头记》一定有悲剧结局的根由。那个无情天下,就是等级文化笼罩下的九州大地。石头所到的地方,书中称为金陵、又称为南京、又称为石头城、又称为长安,玩赏 称为京城。它到底在哪儿?
  其实,所谓的金陵,并不是现在的江苏南京市。若把金陵城称为现在的南京,那请问书中金陵省对应的哪里?长安这一称呼,又该怎么理解?它具体是什么意思,且等解释《金陵十二钗》一名时,再细解说。我们只知道,它只是代指历代等级王朝的京城,就可以了。故事发生在哪个朝代的京城,都是一样。换句话,历史上哪个时代的京城,都上演过书中的情景。想根据书中地名、花木品类、方言、官称等去考证故事的实际朝代与金陵具体是哪座城市,一直没有答案。原因就在此处。曹雪芹不是写的清代故事,是写的整个封建文化史的可怖可恨。他认为,那种社会制度的特点,就是无情。是这种制度,造成了人间万艳同悲,造成了人间成为白茫茫一片冰冷而无生机的状态。他真正想做的,也就是用宝玉这块情石和他创造的美丽风景,去被中华传统等级文化这块无情天。让人间焕发美丽与生机,让天空成为晴(情)空一片。
  四、从补天石到美玉、再到顽石的转化
  那块补天的大石头想到人间去。可是那位僧人说,就它这个样子,到人间,也只好被拿来踮脚,必须得变化了,让人人看了,都知道是件奇物才行。才是,补天石就被变成了一块美玉,上面还被记得上了“通灵宝玉”的名号。
  “踮脚”是什么意思?其意有二。一是因被人看不起而践踏,二是被人踩于脚下以便于向高处看或攀升。书中林黛玉说在宝钗生日看戏,那是“跐着人借光儿”,对应的就是第二个意项。那僧人的意思是,像宝玉这样的补天石,是不受世人看重的。大家觉得他没用。世人若肯理他,那只是因为能踩着他往上爬。书中的宝二爷,确实是这样一个人。不止在贾府,就是在历代读者中,他也是被看作没用的。这就是曹雪芹在写小说正文故事前,一定要先给宝玉黛玉一个神奇的来历的原因。否则,直接写出故事来,宝玉黛玉就被看得更差了。试想若是作者不把宝玉写成通灵玉、写成神瑛侍者,那他们二人所得的评价,更会差得不得了。这样写了,好歹读者们还觉得他们是被作者肯定的人,才在他们身上多留了点心。但具体说二玉的好处,依然说不出来。宝玉依然被看成百无一用的纨绔子弟,黛玉也依然被看成只会作几句诗的多愁善感的小女生。他们作为“玉”的价值,依然被看得不如薛宝钗那支小小的金钗。所以,给现实主义小说这样一个非现实的解说,是作者这位大士的无奈之举。
  幻化出那块美玉来,是作者的无奈之举,是怕世人不重视宝玉,怕世人轻易否定了它的美质和价值。可是,那补天石还是被看作了一块无用的顽石。再没一个人看明白那是一块“稀世奇珍”,那是一块真正的补天石。那无情(晴)天下的人的眼神,就是这样的差。那石头城里的众生们,就是这样愚钝。
  五、石头在人间的结局
  那石头,最终是带着一生的经历,带着满心的伤痕,独自回到了青埂峰下,独守青埂(情根)。这就是那石头再努力再热切都没能补得了那块天的结局和经历。对这样的结局,它悲哀、惭愧,也不甘心。所以它在自己的故事后,加了一首“偈”。说希望有人抄了故事去,问世传奇。它想用情石的故事,去问天下人。问什么呢?那句话我们都熟——问世间,情为何物?
  石头太想问世人了,问他们知不知道什么是情,想知道他们为什么这样无情。无情地毁了别人的幸福,也毁着自己的幸福。那无情人间,没一个人能活得有尊严、有权利、有幸福。没有一个人,能通过努力,创造属于自己的幸福和成就,掌握自己的命运。不论你多能干、多漂亮、感情多深厚。虽然大家死法不同,但是同悲的结局,是一样的。可是如果人们心中有情,那大家的结局,自然就不一样了。这样的改变,要从人们知道情这个概念开始。所以作者要借书“问世”。引发世人思考、议论,并改变自己的认识。每个人都认识到问题了,问题才会改变。世人才知道“情不情”宝玉,和“情情”黛玉的美好和价值。他们两个,是两块价值连城的稀世奇珍。
  作者借这个书名告诉我们,他写的是中国千余年的等级社会文化。故事发生地,在那文化中的大都市。当然,作者也留给读者一个任务,那就是要鉴出宝玉是一块怎样的通灵宝玉,是怎样一块补天石,这本书才算是读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