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大学王牌专业:学校德育管理体制改革反思总结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17:10:20

学校德育管理体制改革反思总结

发布人:圣才学习网  发布日期:2010-03-20 14:30  共237人浏览[大] [中] [小]  德育工作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生命线,它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全过程以及学生日常生活的各个环节,并且渗透在各个学科的教育教学之中,因为利用课堂教学进行德育工作是最扎实、最有效的形式,也是学校德育工作的最佳途径,这是由教学的教育性所决定的,更体现了教育者的一岗双责。
  近年来,堡集中学一直把学校德育工作放学校工作的首要位置,牢固树立育人为本的思想,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认真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育人为本、德育为先,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全体师生的努力下,我校德育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一、以人为本,强调学生是德育工作的主体
  社会是由人组成的,也就是说人是构成社会的物质基础,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一个个体人的思想水平、道德水平必然影响着社会,自江泽民总书记提出以德治国以来,德育工作以人为本的宗旨就更显出其重要性。这些年的德育工作经验表明,是否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否以人为本,是德育工作取得实效的关键。因此,德育工作要以人为本,强调学生在德育工作中的主体地位,多角度去认识我们的学生,要把尊重、理解、关心、帮助、激励作为德育活动的基本原则。
  1、德育工作要以人为本,这就要求我们对学生的思想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有比较清楚的认识。特别是在当今知识爆炸的网络时代,现在的中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极其丰富,他们的思维活跃开阔,思想道德状况是积极向上的,乐于接受新生事物,这都是令人欣慰的。但是由于社会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学生接受的信息可以说是良莠不齐,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所有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和道德观都或多或少的受到经济浪潮的冲击,就更别说鉴别能力尚不成熟的中学生了。因此,我们德育工作者必须先深入了解新时期学生的心理特点,针对新情况、出现的新问题、尤其是学生的新特点进行深刻的分析,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真正使德育工作有的放矢,以提高德育工作的时效性。如果我们德育工作者对自己的教育对象不作深入了解和研究,那么,德育工作就无法对症下药,你就是费多大的劲,也是难以奏效的。
  2、德育工作以人为本,要求我们德育工作者必须改变原来生硬的教育方式,德育的教育方式要符合现代学生的思想特点。我们都知道,现在的中学生他们的独立性越来越强,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已颇具选择性,思想多变,就是中学生之间也存在着差异,而且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差异越来越大。因此,我们德育工作者就要针对学生的思想特点,对不同层次存在差异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调动一切可以利用的积极因素,发挥德育在智育中的功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现在的学生中独生子女占绝大多数,在家是小太阳、小皇帝,家长对孩子不溺爱的不多,这就促使他们形成很多的不良习惯,如:生活能自理,不能和其他同学和睦相处,浪费、相互攀比等,有极个别的少年可能受不良文化和影视的影响,表现出一些不良行为。种种现状要求我们德育工作者在德育工作中要对不同类型、不同对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改进要求,注意德育对象的差异性。原来那种高压说教的政策在这种学生以及这些新学生的新特点面前是行不通的,如果强行实施,那只能事得其反,甚至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特别是对待那些有不良行为的学生,我们要摸清学生的家庭情况、思想状况、心理状况、社会关系,精心设计教育方式、德育情景及教育内容,使德育工作有的放矢、完全从学生个体的特点出发,讲究实效,真正落实以人为本的德育理念。
  二、建立健全德育管理系统,加强领导,建立我校的“大德育”理念
  所谓“大德育”即我学校所有教师都要参与到学校德育工作中来,其二,学校的环境要有目的的进行设计和规划,让学一切都变得生动起来,活泼起来,如:让墙壁变的会说话,把中华民族优秀的美德故事以不同的方式展现在学生面前,大力营造浓厚的德育氛围。我校不断完善德育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和完善我校的德育工作体系。德育工作的领导小组分工明确,校长担任组长,全面负责德育管理,分管德育的德育主任担任副组长,具体负责学校的德育工作,实行年级主任班主任责任制,明确各分管人员的职责和任务。特别是德育主任,大力协助学校领导加强对班主任的指导管理和对学生的教育管理,从而形成了一支从校长、德育主任、各级部主任到班主任健全的德育管理队伍。我校提出,学校的每一位教职工都是德育工作者,全体教职工要做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真正落实教育工作者的一岗双责,建立和完善我校的“大德育”环境。与此同时,我们还不断加强政治学习,加强对教职工的师德教育,让全体教职工真正理解德育工作的重要性,确立学校“大德育”的理念,增强教职工的“全员育人”的意识,在平时的工作中真正做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把学校德育工作贯彻落实到实处。
  三、加强法制安全教育,促进德育认知,杜绝学生违法犯罪和意外事故的发生
  我校利用开学典礼、国旗下的讲话、班会等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在全校学生中开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治安管理处罚法等法律法规的学习,通过安全课、黑板报、知识竞赛、邀请法制副校长及四中队的领导同志来我校作讲座等形式,宣传和贯彻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的相关法律法规,开展普法学法活动。同时,学校还重点加强后进学生和问题学生的教育管理,在学期初对每班学生进行摸底排查,建立了后进生小档案,根据情况认真落实帮教结对活动(由冯爱国副校长负责此项工作),由学校领导及全体教师对后进学生进行一对一的帮助,帮助后进生改进一些不良的言行,鼓励他们做有进步或有意义的事,逐步引导后进生克服困难,养成良好的习惯。杜绝学生违法犯罪,创建未成年人零违法犯罪学校。
  四、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夯实我校德育队伍的思想根基,打造一支高水平的班主任队伍
  从所周知,班主任工作是学校工作的关键所在,一个好的班主任就是一个好班,由此可见加强班任队伍建设的重要性。我校首先对班任老师进行引领,引导广大教师愿当、乐当、会当班主任,使班主任成为教师令人羡慕的岗位。我校所有的班主任老师都参加了区教育局安排的班主任研修,班主任的管理水平和业务水平都不同程度的提高。学校要求班主任必须做到“五到位”:升旗仪式、课间操到位,大课间活动时到位,班会课到位,学校组织的学生活动到位,家访工作到位。这“五到位”是班主任事业心的具体体现,使班级管理工作样样有起色,学生人人有进步。通过班主任队伍建设,使我校班主任工作和学校德育常规更趋规范化和制度化。
  五、积极开展有意义的活动,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寓教于乐、陶冶情操
  班级教育活动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心,也是学校德育工作开展的主要渠道,是沟通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桥梁。班级教育在学校统一安排领导下,以班会和班级课外活动为主阵地,采取灵活多样的教育形式,精心设计活动方案,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中存在的问题。我校班级常规教育以落实“班级量化考核细则”为主要内容,我校积极开展以主题班会、演讲、歌咏比赛、朗诵、艺术创作、出黑板报等为主要教育活动,学生在这些活动中提高了自我教育能力。在这些活动中,特别是以班级为单位参加的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各班振奋精神,竞相展示风采,增强了班集体的凝聚力,促进了良好班风的形成,培养了学生的班级荣誉感和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学校广泛开展了健康有益、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和社会实践活动,如以“堡集敬老院”为依托对全体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扩大学生互动的交流平台,成为学校德育教育的第二课堂。我校通过生动活泼、健康有意的教育活动,发展他们的兴趣爱好,陶冶情操,开发智力,培养能力,为农村孩子将来的发展打下基础。
  六、完善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网络,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实现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教育的有机结合,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有效手段。我校在完成学校教育任务的同时,努力做好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工作,一是继续办好家长学校,定期开好家长会,提高家长的素质和能力,使家长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与学校教育形成合力,强化教育的实效性。在家长会的形式上作了新的尝试:一是改由学校组织召开家长会变为由班主任以班级为单位自己组织召开。通过比较,总结两种形式的优点和不足,特别是后一种形式更机动更灵活,为今后召开家长会积累了实践的经验。二是切实做好家访工作,增进老师与家长、学生之间的沟通了解。三是据学生情况分层次按孩子的类型来组织家长会,做到德育教育的层次性。四是努力争取镇政府及社会各界特别是派出所的支持配合,发挥社会教育的功能,净化校园周边环境,维护治安秩序,营造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区教育的相互协调配合的育人网络。
  七、对未来德育工作的思考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德育工作中与新课程理念不相适应的观念和现象也渐渐凸现:学生的独立性及学生的平等、法制、民主意识明显增强,传统的高压式控制性教育手段不再灵验;学生的人格与个性需要得到发展和尊重,传统的被管理受监督的地位正在动摇;学生接受知识的方式日益多元化、活动范围及信息的接受量日益扩大,传统的一言堂说教的教育方式已被打破……面对新课改带来的挑战,德育如何应对,并采取有效措施主动适应,很值得深入思考和探究。大家知道,新课程改革的目的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每个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培养良好品德,满足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我认为,德育工作同样应以课程改革的目的为宗旨和导向,正视新课程改革带来的新问题新情况,开拓创新,与时俱进,从增强“四种意识”着手,创新德育机制,探索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新型德育模式,把德教育工作推上一个新的台阶。
  1、课程意识 一般的认为,在学科课堂教学以外、专门组织的、有德育口号的、政治目的较强的活动才算是德育活动。这是一个很大的误区,因为这种认为忽略了德育教育工作的最主要的形式——课堂教学,学科渗透。在学校里,德育工作最有效载体与渠道就是课堂教学,这也是我们学校创立“大德育”理念的初衷,新课程改革明确要求在课程教学中要渗透德育内容,并在每一门学科的课程标准中都有关于“情感和态度”的目标,这也是我们平时备课时都要求有的。要加强课程的德育意识,把德育过程和智育过程有机结合起来,使教书和育人融为一体,真正的实现一岗双责,是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必须努力践行的。另外,综合实践活动课是新课程理念的生长点,强调学生通过自主实践,增强探索和创新意识,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德育教育也只有在具体的活动中才能发挥其功能,学生的道德意识和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也只有在具体的活动中得到强化和提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是德育工作新的切入点、大有作为的阵地和创新发展的广阔空间。只有增强课程意识,使德育工作主动运用课程、整合课程、创建课程,才能发挥课程服务于育人目标的作用,达到新课程改革的目的。
  2、反思意识 我们德育工作者为什么要反思呢?纵观我们学校的德育工作,有很多的活动在形式和内容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脱离学生实际、脱离社会实际的现象,根本没有落实以人为本的德育理念。如我们每年一次的清明节扫墓活动,年年组织,但年年相似,无非就是先讲讲革命先烈的事迹,然后再到烈士陵园去转一圈,在陵园表一下决心,我们要继承先烈的遗志什么什么,我们要好好学习什么什么,缺乏新意,久而久之,流于形式,起不到多少效果,在学生们心中也留不下什么,再如我们学校每学期都在搞日常行为规范知识竞赛,可学生照样随手扔垃圾,在墙上乱写乱画,我们每天都在对学生讲要讲文明讲礼貌,可学生出口便是污言秽语。反过头来想思考一下我们的德育活动这是怎么了?很明显,我们注意了形式,却忽视了活动的实效性,忽略了活动的主体——学生,更别说以人为本开展德育教育的理念了。我们不妨以新课程提倡的研究性学习的方式,设计一些活动,让学生亲自去实践,如:让学生通过访问离休干部、烈士家属等,通过学生的亲身经历来增强感性认识,通过观看图片,特别是让学生搜集一下自己家中的老照片与现在的环境相对比,让学生来细心的观察,体验现在的生活和过去的生活的变化;通过上网查找解放前的图片,与现在的家乡相对比,看看有什么变化,这样教育效果我想会更好一些。又如学生进网吧问题,我们每天在班会上讲不允许中学生进网吧和营业性舞厅等,一谈到网吧就如临大敌,如洪水猛兽。什么向不文明行为告别仪式了,什么什么签名承诺了等,结果又是什么呢?反过来想一下,我们何不学一下大禹治水呢?堵不如疏,何不利用校园的网络资源,引导学生在校内上网,教师加以引导指点,让学生通过网络学到课堂上无法学到的知识,开拓学生视野和知识面,让现代科技为我们的教育教学服务,一举两得,效果会更好,何乐而不为呢?所以我们要正视科学发展及新课程改革带来的新问题,积极反思我们德育工作的问题,找到适合学生发展和成长的新的德育工作方法,促进学生主动和谐全面的发展。
  3、资源意识 所谓德育资源就是指我们在德育工作中,一系列可用来对学生的思想道德、身心健康、法律意识、世界观人生观等方面进行教育的相关因素。在学校中我们常常因没有时间去落实德育活动、德育环境不够优越等因素发愁,但忘了创造性地开发和利用教育资源。新课程倡导“扩展学习资源、拓宽发展空间”,那我们德育工作者也应该认识到,学生是社会人,那由人构成的社会周围一定有很多人文的自然的资源,只要我们合理的去开发和利用,这一切都是育人资源:在我们身边有文本资源,如图书、教材、报纸、杂志、照片、地图、图表;音像资源,主要包括电影、电视节目录相、VCD(CD、DVD)、磁带等;实物资源,主要包括:图书馆、阅览室、实验室、多媒体设备、学校网站、电视广播、博物馆、纪念馆、文化馆、自然和人文景观,特别是我镇的水文馆及三河湖风景工区等;人力资源,主要包括学生与家庭成员、教师、邻居、校外其他社会人士(老红军、名人)等;学校资源如淳朴的校风、优美的校园;教师资源如勤勉的教风、高尚的师德;学生资源如优良的学风、学生的精英;社区资源如良好的社区环境以及家长和社会各界的支持;信息化资源如网络上广阔的天地和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信息……,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创造性开发、整合和利用好这些资源,从学生这个主体出发,以人为本,去设计我们的德育活动,使我们的德育活动更贴近生活,德育教育才有源头活水,才会生生不息。
  4、亲情意识 时下,我们常听到一些教育者慨叹:现在的孩子越来越难管了,孩子的心越来越难被感动。如我们学校一个初一年级的男生,家里不是很富裕,但花起钱来大手大脚,甚至到了对父母不尊重的程度,更别说尊重父母的劳动成果了。家长找到学校来,对老师讲述孩子在家里的表现,希望老师出个好主意。老师先找到这个学生,对他先进行了一番批评式的教育,然后说你应该怎么做等等,孩子当时是答应了,可过了两天,依然如故。老师能说这样的孩子的好管吗?能说这样的孩子有感恩的心肠吗?人类繁衍到今天,从古到今都有个“子不教,父之过”的问题,特别是我们中华民族讲究家族,不能让自己的孩子成为“败家子”,给祖宗丢脸,所以几千年来如何教育孩子成了我们每代中国人肩上的重任,我们当老师的就更责无旁贷了。那么我怎么才能扭转时下这种局面呢?俗话说“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师恩难忘”,教师原本在学生心目中应处于被尊重的地位。但现实中却以“警察和犯人”似的关系居多。批评多,关爱少;强求划一,扼杀个性;有了品行较差的学生,教师要求“批评他、远离他”的比“亲近他、帮助他”的多得多。师生亲情无法诉说,同学亲情无处落脚,团队精神无从谈起。我们重管轻理,重制轻导,缺乏人文关怀。新课程理念倡导师生互动共同发展,倡导培养学生的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倡导“以人为本”“人文精神”,确实有必要在德育过程中提倡亲情意识。有了爱才有一切,有了爱才能和差生交流,有了爱才能走进孩子的心灵。要倾听学生的心声,关爱弱势群体,用爱为行为迷失的孩子导航,关注情感,关注生命,关注个性,让每个学生的品德与个性得到充分全面的发展,这才是我德育工作者所应践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