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性精神病宣传横幅:上海普陀长寿路街道办事处:社区民间组织管理体制改革(优胜奖)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3/28 17:34:53
上海普陀长寿路街道办事处:社区民间组织管理体制改革(优胜奖)
作者: 来源:责任编辑: 发布时间:2011年03月18日     1、项目概况:   2002年8月,上海市普陀区长寿路街道办事处为了探索民间组织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的新途径,在上海乃至全国创建了第一家社区民间组织服务中心。五年来,长寿路街道经过主导、倡导到推动、发展三个阶段,以民间组织服务中心为新载体,培育、扶持辖区内的民间组织,转变政府职能,形成了 “街道推动,‘中心’运作,各方参与,百姓受益”的善治新格局;以“社工引领义工,义工服务群众,群众参加义工”的“两工”联动机制;以“社区为平台,社团为载体,社工为发展”的“三社”互动模式。积极引导社区内的民间组织参与社区建设和管理,为构建和谐社区做出积极贡献。   长寿路街道通过民间组织服务中心实施民间组织枢纽式管理,热心为辖区内95个民间组织和193个群众活动团队提供服务,帮民间组织“建家”,增加了民间组织的认同感;开展“社团看社区——热爱我们的家园;社区看社团——促进事业的发展;社团进社区——共建两个文明”的活动,促民间组织“爱家”,增加了民间组织的幸福感;帮助53家民办非企业单位“落户”长寿路街道,引民间组织“安家”,增加了民间组织的归属感,积极引导民间组织溶入社区,参与建设和谐家园。   长寿路街道通过民间组织服务中心搭建服务平台,开辟绿色通道,热心帮助民间组织解决实际困难;承接政府转移职能,开展民办非企业单位、家庭收养调查评估工作;建立社区民间组织预警网络,及时反馈信息,协助管理部门开展工作;对群众团队实行备案登记,探索群众团队长效管理机制;发挥“孵化器”作用,培育社区慈善超市等服务性、公益性、慈善类民间组织,救助社区弱势群体;建立社区义工服务总站,规范义工管理,服务社区百姓。   长寿路街道建立社区民间组织服务中心的创举,得到了中央组织部、国家民政部和上海市委、市政府的充分肯定,并在上海和全国予以推广,目前全市已建立59个民间组织服务中心。街道办事处对辖区内规模较小的社团作为业务主管单位的做法,已被国务院正在修订的《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所采纳。服务中心被国家民政部评为“全国先进民间组织”,被上海市民政局、上海市社会工作者协会评为“上海市社会工作示范单位”。   2、项目发起的主要动因:   (1)民间组织不断涌现。伴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长寿社区涌现了一大批利国利民的民间组织,如:申新九厂几位厂医共同集资,利用闲置厂房创办申新养老院,缓解了社区内养老院床位严重不足的矛盾;但也出现个别与党和人民离心离德的社团,如:有害气功团队“天功”等。民间组织是一把双刃剑,引导培育得好,发挥其积极作用,能上为党分忧,下为民解愁,是社区建设的重要载体,是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反之,其负面影响有其消极作用。为此,长寿路街道办事处从夯实党的执政基础的高度重视民间组织,积极探索民间组织服务中心管理寓于服务、服务渗透管理的新途径。   (2)群众团队层出不穷。随着社区人口情况的变化、小区环境的改善和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长寿社区群众出现抱团现象,群众团队迅速发展。现有各类群众活动团队193个,其中:体育健身类94个,文化娱乐类67个,休闲爱好类21个,公益服务类11个。参加活动总人数4037人,其中60岁以上老人2397人,占总数59%。如何加强群众团队的党建和管理,引导群众活动团队健康发展,已成为中心“柔性化管理”的重要课题之一。   (3)志愿服务空前高涨。随着社区建设的深入发展,越来越多的市民加入到志愿服务的行列,长寿社区现有1825人报名参加义工,他们组成50多支义工队伍,在助老、助残、助困、社会救助等方面积极为社区需要帮助的人提供义工服务。仅慈善超市一个服务点,06年就有1320人次做义工,服务时间3960小时,相当于495个工作日。为了调动好广大市民志愿服务的积极性,必须要由“中心”进行社会化的运作,建立义工的招募登记、管理服务、评估考核和激励措施等长效运作机制和规章制度。使义工队伍的活动持续、有效地开展下去。   (4)社区治理迫切需要。随着百姓生活和社区服务水平的不断提高,长寿社区居民的需求日益增长,迫切需要社会提供各种养老、为老服务、职业技能培训、文化艺术培训、幼儿教育、婚姻介绍等。面对如此多样化、个性化、多层次的需求,政府根本无法包揽,因此必须在社区管理的体制、机制上创新载体,拓展渠道,开展民间组织服务中心人性化的服务,以便承接政府转移职能,找到解决社会矛盾的新方法、新途径,实行政事分离、政社分离和管办分离,满足社区居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   3、项目解决的问题:   (1)解决了民间组织管理与服务的问题。街道通过民间组织服务中心将“服务、协调、管理、预警”功能融为一体,积极为民间组织提供各种服务,及时掌握了民间组织动态,寓监督管理于服务之中。过去,由于业务主管单位本身工作很多,而登记管理机关人手严重不足,曾出现业务部门无力管、登记机关无法管、社区街道无权管的民间组织“三不管”现象。现在街道层面成立民间组织服务中心,帮民间组织安了“家”,通过“以民管民”,即:民间组织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把社区内的民间组织有效地“管”了起来。2003年,民间组织服务中心及时发现、主动配合有关部门成功地劝散了一个名为“天功”的有害气功团队,有效地维护了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2)解决了群众团队备案登记的问题。街道在民间组织服务中心设立群众团队服务部,对辖区内所有不具备社团注册登记条件的群众团队进行备登记案,建立了一套现代化的“群众活动团队信息管理系统”,并与市社团管理局联网,解决了社区内大量群众团队备案登记的问题。过去街道对群众团队处于“三不清”状况,即:活动人员不清、活动内容不清、活动场地不清。现在通过备案登记,做到对193个团队情况了如指掌。   (3)解决了社区资源整合不协调的问题。民间组织服务中心开展“社团进社区”等主题活动,加强民间组织与社区居民的联系,促进社团与社区的双向服务、良性互动,形成社团和社区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相互促进的良好局面,不仅使居民从民间组织的多元化服务中得益,也有利于调动社会各方的积极性来参与社区建设。如:海曼文化艺术专修学校挤出教室开办长寿社区学校分校,免费为小区老妈妈合唱队和钢琴练习者进行辅导,定期为小区居民开展书画、摄影展,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   (4)缓解了社区管理成本较高、效率较低的问题。民间组织服务中心推行窗口式接待、菜单式服务,为社区单位和居民提供咨询评价、家庭收养、义工管理、慈善捐助、代理服务、群众团队、党员管理、人才资源开发管理等方面的服务,承担了大量原来由政府承担的公共服务职能,降低了社区管理成本,提高了公共服务的效率和效果。如:有对夫妇收养的弃婴已满7岁,眼看快要报名读书了,而收养手续却迟迟未能办妥,过去区民政局收养接待窗口每周只设半天,因人员少,工作效率低,居民意见很大。现在通过民间组织服务中心评估员的热心指导和帮助,仅用几个月的时间,就帮他们办齐所有手续,居民感激不尽。三年来,服务中心共帮助7户家庭办理弃婴收养手续。   (5)缓解了社区服务难以满足群众需求的问题。街道通过民间组织服务中心,培育扶持贴近群众、形式多样、各具特色的社区公益性民间组织,积极推进民间组织承接政府转移职能、参与社区建设和管理,开展各类为民服务活动,弥补了政府在公共服务方面的不足,满足了社区居民多样化、个性化和多层次的需求。如:民间组织服务中心与婚介机构联合举办“相约长寿、有情牵手”联谊活动,受到社区内许多大龄青年的欢迎。服务中心整合社区资源,开办了4个老年日托所,解决了120多位老人因白天子女上班家中无人照顾,中午无人做饭的问题,并联系申新养老院免费开放浴室,为周边老式里弄老人解决洗澡难,使长寿地区居民真正得到了实惠。   4、项目受益情况:   (1)社会管理服务人员受益。街道办事处通过社区民间组织服务中心这一载体,把辖区内所有的民间组织和群众团队管理起来,指导他们承接政府职能,为社区居民开展服务工作,有效改善了政府部门行政服务人员在进行社会管理时人手少、事务多、任务重,疲于奔命却收效甚微的局面。如:民间组织服务中心协助区社团管理局,帮助、督促辖区内的民间组织进行2007年网上年检,使长寿社区53个民非单位按时完成网上年检。   (2)民间组织成员受益。民间组织服务中心针对老百姓对民间组织缺乏了解的情况,通过制作35块宣传版面、印发5000份宣传资料、开展10多次展示活动、进入社区服务网络等大量的宣传工作,扩大了民间组织的影响,使有些生源不足、经营困难、效益不佳的民间组织很快摆脱了困境。如:世纪之门幼儿园入学儿童从原来的30多位扩大到270多位。申新养老院收养的老人从最初8位增加到80位,床位供不应求。原注册在外区的海曼艺术进修学院的庄校长深有感触地讲:“我们是社会力量办学,生源比较困难,过去没有人管我们,现在街道民间组织服务中心帮助我们扩大影响,打响了知名度,这是我们出钱也办不到的事情。”不久该校就注册到长寿路街道。   (3)群众团队人员受益。民间组织服务中心设立群众团队服务部,对群众团队进行备案登记,街道同时建立了群众团队活动指导中心,委派专人负责群众团队的日常管理工作,对辖区内的193个群众活动团队进行了“整编”。过去群众团队时常为争夺活动场地发生争吵,为活动经费短缺着急,为无人管理犯愁。现在建立了“六个一”制度,使每个团队有一人负责、有一面队旗、有一张场地使用许可证,每月召开一次队会、组织一次培训、填写一张报表等。通过建立社区群众团队联合会和党总支,建立10个团队分会和党支部,把群众组织起来;通过开展星级团队评比活动,激励群众团队健康发展。   (4)社区居民群众受益。民间组织服务中心培育、管理的长寿社区慈善超市对社区弱势群体积极开展助困、助学、助医等慈善救助。04年夏天,常德路3户居民家中突遭火灾,慈善超市的工作人员在第一时间及时送去了大批急需生活用品,受灾居民热泪盈眶,感激不尽,连声赞道:“还是社会主义好!”。三年来,慈善超市共募集现款280多万元,募集衣被、家电、日用品13万余件(价值160多万元),救助社区困难群众2万多人,救助金额150多万元。民间组织服务中心与民非单位联合开办各类技能培训班,帮助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如:组织利明职业技能培训学校为社区内的“4050”人员培训5000多人次,其中3500多人重新走上工作岗位。   (5)困难家庭学生受益。为了不让一个困难家庭学生因交不起学费而失学,民间组织服务中心以慈善超市为平台,每年为社区困难家庭学生开展帮困助学活动,5年来共募集助学款80多万元,救助困难学生1200多人次,仅06年就募集资金及电脑等物资共计53.2万元,资助大、中、小学生556人,并与中环房地产投资开发集团、中船第九设计研究院和家乐福超市武宁店等社区单位签订助学协议。程亮同学生活在一个单亲困难家庭,考进上海师范大学后,因交不起学费,面临失学。经多方联系,中环集团伸出援手与程亮同学结对帮困,承担程亮同学4年的学费共计2万元。程亮同学万分感激,刻苦学习,并在学校入了党,他每年寒暑假都到中环集团去做义工,通过几年的见习、实习,今年刚毕业就被中环集团优先录用。   5、项目的创新体现:   (1)为民间组织提供了扶持培育的发展平台。   长寿路街道办事处建立社区民间组织服务中心,作为民间组织服务与管理的枢纽和培育民间组织的“孵化器”,街道办事处以购买服务的方式,为民间组织服务中心正常运转提供有效保障。街道每年投入专项经费和业务经费30多万元,用于解决民间组织服务中心工作人员的工资、福利以及开展民间组织党建和服务的工作经费。街道在长寿路繁华地段商务楼宇中专门辟出150平方米专用场地,配备相应办公设施,用于民间组织服务中心开展日常工作。   街道设立政府购买服务的专项资金150万元,从资金上对社区公益性民间组织实行分类扶持,通过项目征集、项目引领、信息咨询服务及购买性、委托性、奖励性等促进机制,加强服务与引导,全方位支持民间组织的发展。   (2)为民间组织提供了惠及百姓的服务平台   服务中心通过“两工联动、三社互动”,为民间组织融入社区、惠及百姓搭建服务平台。形成了民间组织服务中心为平台、社工、义工为基础,各类民间组织为结合点的全方位服务网络。通过强化民间组织服务社区的功能,增加了就业岗位,拓展了社区服务,满足了社区居民的需求。如:如:服务中心组织利明职校为20名残疾人进行计算机培训,其中10人喜获“双证”(电脑操作证和助残员上岗证);为35名残疾人开办了手工艺品制作培训班,通过传授技能,助残脱贫,街道办事处再根据他们的销售收入,按1:1的配额进行奖励。中西创新学校积极为街道干部免费开展英语一百句的授课,国泰外国语进修学校免费为20多名社区干部进行计算机培训。服务中心还组织社区群众团队积极开展健康有益的文体健身活动,在长寿公园开展“周周演”活动,连80多岁的老人也兴致勃勃地上台表演,社区居民高兴地说:参加活动后,身体好了,精神爽了,人与人关系融洽了,社区更和谐了。   (3)为民间组织提供了整合资源的合作平台。   民间组织服务中心在整合社区资源、推动各项社会活动,促进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中起着不可缺少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使社区民间组织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成为打破部门和区域界限、扩大公众参与的重要合作平台。民间组织服务中心多次举办咨询服务活动,02年11月,在长寿绿地成功地举办了大型咨询展示活动, 40余家民间组织共同参与,为社区居民提供就业培训、幼儿入托、老年人服务、科学保健、文化艺术、医疗保险、法律法规等咨询服务,冯国勤副市长等市、区领导巡视展示活动,并与民间组织负责人亲切交谈,欣然题词:“社团进社区,服务为人民”。   (4)为民间组织提供了购买服务的承载平台。   街道办事处为民间组织购买政府服务搭建承载平台,让民间组织在更广泛的领域承担角色。使社区民间组织成为社会管理控制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从而构建起“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管理格局。如:为推进职业培训、帮助政府解决下岗职工再就业,民间组织服务中心与民非单位联合开办各类培训班,以政府向民间组织购买服务的方式,通过采取每解决一个困难人员就业,街道给予民非单位一定补贴的办法帮助下岗、失业人员尽快就业;街道把原先直接管理的护绿队、除“四害”队和市容环保队的功能整合起来,成立“三维服务社”,由民间组织自己管理自己,街道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扶持公益性民间组织的发展。   民间组织服务中心成立了一支50人的“救助管理义工”队伍,参与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去年共上街巡视1100多人次,对乞讨人员热心进行宣传、劝告和疏导,发放“救助指南”2000余张,对愿意接受救助的200多名乞讨人员主动与救助管理所取得联系,使长寿地区的流浪乞讨现象显著减少。   6、需要说明的其他问题:   五年来,长寿路街道创建社区民间组织服务中心的新举措,得到了中央、市、区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纷纷前来民间组织服务中心考察、指导,并在上海乃至全国进行推广。   (1)2002年11月,上海市人民政府在普陀区召开“上海市社团进社区经验交流会”,推广长寿路街道创建社区民间组织服务中心的经验。   (2)2002年12月,中共上海市委办公厅、上海市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本市民间组织参与社区建设和管理的意见》的通知(沪委办[2002]16号),要求全市各区(县)、各街道(乡镇)都要建立民间组织服务中心。   (3)2003年1月,中共中央组织部、国家民政部党建联合调研组到上海并到长寿路街道指导民间组织党建工作的情况在全国通报。   (4)2003年3月,上海市民政局、上海市社会团体管理局印发《关于在本市街道(乡镇)组建社区民间组织服务中心的实施意见》的通知,计划用三年时间,在全市所有的街道(乡镇)建立民间组织服务中心。   (5)2004年2月18日 ,中华慈善总会荣誉会长、上海市慈善基金会理事长陈铁迪同志视察长寿路街道民间组织服务中心慈善超市捐助工作。   (6)2004年10月28日,国家民政部、中国社团研究会秘书长古俊贤等领导到长寿路街道调研民间组织管理工作。   (7)2005年1月12日,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分院的专家、学者参观访问长寿路街道民间组织和社区慈善超市。   (8)2006年2月17日,上海市委副书记刘云耕视察长寿社区民间组织工作。   (9)2006年7月13日,上海市委副书记王安顺视察长寿社区民间组织党建工作。   (10)2007年4月7日,中共中央组织部人才局副局长时玉宝、民政部人事教育司副司长王建军、中组部人才局副局级调研员郭先魁等领导到长寿路街道民间组织服务中心专题调研“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     专家评估:   2002年8月,上海市普陀区长寿路街道办事处创建了全国第一家社区民间组织服务中心(非营利的民办非企业单位),以民间组织服务中心为平台,通过为民间组织提供服务和扶持的方式,探索出“管理寓于服务、服务渗透管理”的社区民间组织管理新体制。2003年,上海市民政局发文倡导在上海市推行这一做法,目前全市已经建立59个民间组织服务中心。   社区民间组织服务中心将“服务、协调、管理、预警”功能融为一体,主要做法是:通过民间组织服务中心搭建服务平台,积极为民间组织提供各种服务,帮助民间组织解决实际困难;发挥“孵化器”作用,引导、扶持、培育社区慈善超市等服务性、公益性、慈善类民间组织,满足社区需求、救助社区弱势群体;对群众团队实行备案登记,探索群众团队长效管理机制;建立社区民间组织预警网络,及时反馈信息,协助政府管理部门开展工作;承接政府转移职能,开办民办非企业单位、家庭收养调查评估工作;建立社区义工服务总站,规范义工管理,服务社区居民。   该项目的创新之处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社团登记管理制度的创新。以民间组织服务中心为载体,为街道辖区内规模较小、不具备社团注册登记条件的群众团队进行登记备案,并建立一套现代化的“群众活动团队信息管理系统”,并与市社团管理局联网,不仅解决了社区内大量群众团队备案登记的问题,而且通过备案登记,实现了对那些处于“三不清”状况(活动人员不清、活动内容不清、活动场地不清)的群众团队的动态管理。(2)改善和加强对民间组织的管理。对于已登记注册的合法民间组织,目前存在“业务部门无力管、登记机关无法管、社区街道无权管”的“三不管”现象。长寿街道以民间组织服务中心为平台,扶持、培育并服务于辖区内民间组织,指导和引导民间组织承接政府职能,整合民间组织资源参与社区建设和管理,服务社区居民,使民间组织成为社会管理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构建起“街道推动、‘中心’运作、各方参与,百姓受益”的新格局。(3)将党支部建在民间组织上,解决了民间组织的党建问题。   该项目取得了良好效果,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1)将管理寓于服务,解决了民间组织的管理与服务问题。从政府管理的角度来看,街道通过民间组织服务中心为民间组织提供服务,及时掌握民间组织动态,寓监督管理于服务之中,实现了民间组织的有效管理;从民间组织自身的角度来看,“以民管民”的做法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民间组织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2)实现了政府与民间社会的合作治理,降低了政府社会管理成本、提高了政府公共服务的效率。长寿街道通过向“民间组织服务中心”和各类公益性民间组织购买服务的方式,将大量原来由政府承担的公共服务职能转移给民间组织,既弥补了政府在公共服务方面的不足,又扶持了民间组织的发展。(3)社区居民群众受益。例如,民间组织服务中心培育、管理的长寿社区慈善超市对社区弱势群体积极开展助困、助学、助医等慈善救助,以慈善超市为平台所完成的救助功能远远超出政府传统社会救助模式的效果,既整合了社会资源、培育了社会互助精神,又帮助政府树立了重视民生、改善民生的良好形象。   民间组织服务中心既与政府有着密切的合作伙伴关系,但又不是“二政府”,它的创立架起了沟通政府与社会之间的桥梁,为政府与公民社会的良性互动提供了一种机制和载体,为政府职能转变,推动小政府、大社会的改革提供了思路。当然,如何进一步完善民间组织服务中心这一机制、如何进一步扩展和提升民间组织服务中心的功能仍然是一个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的问题。  本文来自: 中国政府创新网 http://www.chinainnovations.org/Item/27196.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