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绣江山之长歌行全集:争论,是为了三峡的未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01:32:42
争论,是为了三峡的未来总第102期      本刊记者 温秀云         

 

有争论,才有进步。在三峡大坝全线建成之际,若要问:谁对三峡工程的贡献最大?很多人会答:那些反对三峡工程的人贡献最大。 

 

    近年来,中国南方又频现异常气候,四川、重庆、江西等地出现酷热、大旱以及暴雨等异常天气,三峡时常成为矛头所指。

    有学者评论称,这是三峡必须经历的课程。因为正是由于那些三峡工程的“反对派”提出的意见或建议,三峡工程才会像今天这样顺利,少走很多弯路,少用很多时间,少花很多钱……

    比如毕生反对三峡的黄万里、侯学煜、陆钦侃等反对者,他们会更加理性和清醒,他们的意见往往会给设计者和决策者提供一个重新审视事务的新角度,发现一些可能已被忽略了的问题。

环保和社会问题

侯学煜:移民会破坏生态系统

    在1988年的论证中,76岁的侯学煜指出:“建坝后,沿江两岸的密集人口,势必要扩大到山坡上找出路,于是毁林开荒、陡坡种植、有增无减,随之土壤侵蚀,贫瘠化的现象加重,水土流失面积扩大,强度加剧,泥石流、滑坡、干涝灾害也日益加重。”一旦库区森林植被遭到破坏,生物种群的栖息地也会缩小,这样三峡地区的生态和环境条件就必然陷入到恶性循环之中。

对策:国家投入巨资来安置移民

    三峡工程搬迁安置的移民已经超过一百万,国家为此累计投入的移民动态资金达490亿,占三峡工程总投入的近四分之一。

    中央还计划在搬迁后的20年内继续对移民进行经济扶持。据悉,搬迁后的移民生活有了很大的改变,部分生产、生活条件还是有所改变的。

    结果:三峡后期的各项追加投入越来越多,似无止境了。

水库本身会造成污染

反对者声音:水电工程未必环保

    水力发电本身或许不会直接造成污染,但为了水力发电所修建的水库却可能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修建大坝、利用水力发电,不仅有可能造成新的污染源,而且还会把一些可贵的、可再利用的资源变成濒危资源或使之灭绝,如被誉为“长江三鲜”的鲥鱼、刀鱼和河豚等。

 

    对策:会采取措施妥善处理

    从生态角度说,三峡工程本身就是一项环保工程,三峡工程在建设过程中及运行后,对流域水质、泥沙、地质灾害等采取了一系列监控措施,加上国家近年在库区大力推行退耕还林、水土保持、岸坡绿化带工程及危岩与滑坡灾害的预防与治理等,三峡坝区和三峡库区的生态与环境总体良好。相关部门还对受到三峡工程影响的动植物物种 采取了妥善的保护措施。

    结果:如今,人们知道,长江鲥鱼已于几年前绝迹;现在,人们所见到的长江河豚其实多为人工养殖,真正的野生长江河豚几乎绝迹;长江刀鱼也已经离我们越来越远。

水库淤积构成严重威胁

黄万里:淤积问题不可解

    据了解,泥沙问题是水库建设中的世界性难题。一生都在反对三峡的、已逝的黄万里先生生前断言,三峡淤积的危害不是泥沙,而是砾卵石。他并反复强调砾卵石之危害,三峡高坝“若修成,终将被迫炸掉。”他称,修坝后,原来年年排出夔门的砾卵石将排不出去,可能数十年内就堵塞重庆港,并向上游逐年延伸,汛期将会淹没江津、合川一带。

    在弥留之际,黄万里留下遗嘱:“治江原是国家大事,‘蓄’、‘拦’、‘疏’及‘抗’四策中,各段仍应以堤防‘拦’为主。长江汉口段力求堤固,堤面临水面,宜打钢板钢桩,背面宜石砌,以策万全。盼注意注意。”

对策:“蓄清排浑”调度

    这个观点很震惊。三峡专家总结了三门峡的教训后,将三峡水库采取“蓄清排浑”的调度方式,且将水库泥沙淤积情况定为重要监测对象。

    结果:去年10月的资料显示,三峡水库入库泥沙约为15.7亿吨,仅占初步设计值的4成。出库泥沙约为4.1亿吨。水库排沙比为约26%,与预测基本一致。水库淤积泥沙约11.6亿吨,年均淤积不到2亿吨,淤积强度为初步设计预测值的4成,结果远好于预期。但同时必须承认“清水下泄”,造成长江下游河床被刷深这个事实。

诱发各种地质灾害

反对者:水库会诱发地震

    在世界大型水库的建设史上,多次出现水库诱发地震的情况。三峡工程蓄水后,导致震源很浅的岩溶塌陷和库岸调整,会产生微震和极微震。

支建者:7级以下地震大坝都无恙

    三峡蓄水诱发地震虽然不可避免,但由于三峡大坝坝址选在一个完整的花岗岩岩体上,库区最近的地震断裂处离坝址有39公里,地震点发生地震并传到坝址来,实际发生的破坏程度不会超过6度。

    结果:2008年11月22日,湖北宜昌市县屈原镇发生4.1级地震。震中距三峡大坝约30公里,因震级小,对三峡大坝没有影响。

很多文物古迹被淹

反对者:大量文物古迹被淹

    驰名中外的古迹酆都鬼城、奉节白帝城、张飞庙、屈原祠、昭君故里等等将尽淹水底、荡然无存,堪称天下奇观的三峡优美景致也将大为逊色。这些不可补救的损失将如何估量?

    对策:能抢救多少就抢救多少

    建立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不仅为三峡文物“安家”,而且为研究三峡考古提供了材料和其他条件,同时还搭建起一个向世界展示三峡考古的平台,表明中国对三峡文物的尊重和三峡工程的文明性。

    结果:金钱无法补偿三峡大量文物古迹的损失。

 

三峡成本如何计算?

    以往在讨论三峡工程之时,侧重于计算三峡工程产生了多少GDP,未来可以发多少度电,如何提高自主知识产权等。于是,很多时候,我们往往只看成绩,只看收益,只追求政绩,却忘了成本,忘了民生,忘了环境。

    实际上,对大型工程的收入与成本计算也必须科学、精确。

    三峡工程的成本究竟有多少,其投资收益是否能够覆盖成本?官方答案是可以,并且很快。2009年6月底,三峡工程累计完成投资1849亿元,其中枢纽工程798亿元,输变电工程358亿元,库区移民工程693亿元。这一金额比原估算的动态总投资节省200多亿元。

    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总会计师杨亚表示,“以目前电价计算,当累计发电量达到10000亿度时,三峡工程的巨额投资就可以收回。”而根据推测,收回成本应该在2015年到2017年之间。

    然而,三峡成本远不止这些。1800亿余元只是静态投资,三峡还有诸多动态投资并未计算上。比如,重庆因为大规模的泥沙堆积和砾卵石,它的生态环境会发生变化的,最严重的就是环境问题。重庆为了治环境,花了大量的资金,而且经过验证早期对环境方面估计严重不足,这笔钱没算。重庆治污并没有计入三峡投资。

    此外,其他的社会成本应该如何计算?有240万人为了工程离开家园,其中的一些移民至今未能得到妥善安置。他们做出了贡献,却无法得到相应的回报。

    除了经济成本之外,还包括文化成本、自然成本。沿江地带的文化遭遇剧烈的改变,而一些自然生物就此绝迹,这些成本又该如何计算?

    三峡工程享受了巨额的税收优惠,是否真正的造福于民?从2003年7月10日首台机组投产发电,到2008年10月,三峡工程累行上缴国税202.77亿元。但是,国家对三峡工程实行了非常优惠的“即征即退”税收政策。

    另外,库区泥沙淤积,航运困难,大江如小河,泥滩行舟,在某些地方已经成为现实。以往所谓的社会收益业已转化成社会成本。

    只考虑经济收益而不计算整体成本,将助长骄狂之风,甚至截断中国的每条河流用来发电,一些地方政府正是如此呼吁的。但在计入自然成本、文化成本、生态成本以及社会成本时,对于移山填海之类的重大工程必须慎之又慎。

    政府的新规划成三峡工程的理性反思最好契机,从主政者到民众,有了在艰难选择中兼顾科学、民生与自然的可能。

希望全国人民继续讨论三峡

    现在,三峡几乎变成一个宣泄口,全国人民都可以讨论。

    三峡工程可以抵挡千年一遇的洪水,但目前为止,还未经历真正百年一遇的沤洪灾的严酷考验,原本的“鱼米之乡”已经四处断流,史上罕见。目前,虽然普通民众尚难以论证三峡工程与旱情之间的关系,但反对者的论证言犹在耳,我们不应视作无物,甚至视作中国发展的绊脚石。

    事实上,没有一个建设会百密而无一疏,没有一个工程有百利而无一弊。三峡,因它的影响深远、工程浩大而得到了太多的关注和评价。在工程上马之前,在三峡建设始终,在大坝建成之后,关于三峡工程的是非功过也希望会继续争论下去。

    正是决策者重视了“反对者”的意见,才使三峡在设计和施工建设当中解决了很多过去没有想到的问题,化解了各种隐患,取得了很大成功……正如著名水利工程学家潘家铮所说:“那些反对三峡工程的人对三峡工程的贡献最大。”

    如今,三峡工程是一个遗产,我们要继承它,它的经济效益也是其他水电站无法比拟的。“原生态”固然好,但建水坝也是全世界140多个国家的选择,库区生态和地质环境治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这也是国务院《三峡后续工作规划》要解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