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囊炎秘方:新病例,“辨”中医证型:头昏痛,“查”血小板减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30 14:55:08

 


          患者陈荣,男,三十四岁。是重庆市沙坪坝,致远环保建筑设计公司老板。地址:江北区,华新街城市领地A栋19—1。于2008年6月19日乘车,来到内江市威远县正西镇我诊所看病。
        六月十九日,刚晚饭后,接到电话:说是从重庆来看病的人,已在我诊所前等候。我随即至,见患者约有一米七几的较高身材,略微偏瘦,精神一般,他先拿出重庆医科大学检查报告:“骨质增殖异常综合症”,与“血小板减少”。
患者主诉:
        我患病有一年多了,总是头昏,头痛,肢软乏力,容易疲劳,容易生气,烦躁易怒,无抵抗力,易感冒,但没有明显的发热,或发冷现象,时有虚汗,经常还会口腔溃疡,现在舌尖就有出血现象。还有皮下出血紫斑,有失眠,每晚最多能睡五六小时,时有耳鸣,时有心悸,大便有时二日一次,较干结,小便有黄色,无口干口苦……望其面色萎黄。观其舌,果前端有鲜红出血样、舌质却淡嫩,苔白,不腻不燥,诊左脉稍数而无力,右脉极细弱,時较难寻。
处方:
        黄芪30   白术20   党参30   远志10   云木香15   阿胶20   甘草12     枣仁30   元肉20     当归18   石斛20    山药20    灵脂15   大枣20   沙参15   柴胡15   白芍30  
生姜如指头大(以舌无红痛时加入)
首辨虛实:
        内科杂病辨证之要,最宜先分虚实,再别寒热,表里,则阴阳好统,证型易明,故中医内科病种虽多,而必先分内伤,外感,一则病因病机明确好查,一则先知有余不足,虽外感实邪亦有兼虚,实中有虚;内伤虚证亦有实邪,虚中有实。如此则虚实在握,主证兼症易明……因思患者正当壮年,精力精神理应充沛,而种种症象表现反而多显不足。故我第一句回答患者问,说的是:气血虚弱。而中医诊断如下:
诊断:心脾两虚(又叫心脾血虛)
证侯分析:
        患者以头昏头痛为主证。这是因为患者头昏痛之症, 在众多纷繁的症状中,并非整个疾病过程中所表现之,可有或可无之兼证,而正是在疾病过程中,时刻出现,明显,且最主要之病情自觉症状.故首辨必以头昏痛为主证。
        而凡能足以代表整个疾病阶段之主证者,既为中医病名。故而称头痛病。中医对头痛病分型颇多,远不止教材所例……然气血不足之头痛,则多表现为昏痛, 或昏晕而头痛,故此证即是因气血不足而形成以头昏头痛为主要表现的。
        虽然头昏痛可见于多种急慢性疾病之中,然以患者面色萎黄,脾气必虚,兼之脾主四肢,又以患者肢软乏力,容易疲劳,与舌淡苔白,脉虚弱等症又与脾气虚弱相吻合,再综合其皮下出血,口腔溃疡出血,心悸,少寐等症,便可判断为心脾两虚之证。
病因病机:
        思慮过度,劳伤心脾,心脾两虛,气血不足。
        脾统血,主运化,主升,主四肢与肌肉,患者因思慮过度,而劳伤心脾,脾气虛弱,则中焦化源不足,升降失衡,而升腾气血不足,故头昏头痛,卫气乏源,故无抵抗力,易感冒,出虚汗,气虛不能摄血,故有皮下出血紫斑,及舌虽淡白而有時口腔溃疡出血,而面色萎黄,肢软乏力,容易疲劳,皆为脾气虛弱之症。虽脾统血,然心主一身血脉运行,故心悸失眠等症则为心血不足,血不养心使然。
        故中医診断之证型,既能高度概括病因病机,又能包含在此证型内之系列主要症状。         以方明证再论兼症:
        观患者有大便干结,病位似乎在阳明大肠,然而毫无发热,又无口干,口渴,口苦,更无腹胀,硬满或转矢气等阳明实症,这种确无实热之据,必由气血虚弱而涉肠液不足。再以病程,舌脉,它症推之,此兼症可滋可养,不可清不可泻。
        观脏腑辨证中,治疗脾不统血,与治疗心脾血虚,同为归脾汤,补益气血而又养心安神,实因人体生理相联系而不可分割,病理则因之相互影响而杂症丛生,故而脏腑有相连相涉而病,方药就有相顾相兼而治。
        气血虚弱日久,使血不养心而心悸失眠,然肝血亦因之不足而失其疏泄,使阴不敛阳,故患者急躁易怒,耳鸣,便结,尿黄,虚汗等变证丛生矣. 。本方治此兼证又略显不足,故宜于归脾法中入柴芍,山药,等以助疏肝柔肝,益阴平肝之用,则兼证得除。更入善治血虚萎黄,虚烦不眠之阿胶养血,又以灵芝安神,滋补强壮。
    
方义:
        归脾汤为唐、宋后世之方、故称时方、见于《济生方》与《妇人良方〕多采用后者,以其有远志,当归。〔补血必以治其源,合内经》痿论必主全身血脉之生成、诸皆属于必之旨〕。全方为:白术茯苓、黄芪、龙眼肉、炒枣仁各一两。人参,木香各五钱,炙甘草二钱五分,当归远志各一钱。共为粗末。每用四钱,加生姜大枣,水煎服。
  功能:         健脾养心、益气补血、主治:心脾两虚、气血不足、思虑伤脾、不能摄血、致血虚妄行而出血、或心悸、健忘、失眠虚汗、疲乏倦卧、或饮食减少、大便不调、形体消瘦,郁结虚痞,心脾虚痛,面色萎黄,及妇女月经不调,崩漏带下,舌淡脉细弱等。           此方看似集补药为一体,平淡无奇,其实大有深义,颇得内经调以甘药之旨,以内经阴静阳动、阳动阴随,阴阳互含又可分之理言之,血无气摄则虚则溢,阴无阳统则失则铁,此方不名补血,而名为归脾者。正取归于脾能运化,能统摄之义,既归还其本来所固有之功能、归还其所固有之阴血而不失也。故益气助脾而可摄血,生血。正与方义相背,致于血热而用凉血止血,法之不同,而选方各异,如若不然,何不用气血双补之八珍,十全,养营,补中?故归脾最忌。地黄,入生地嫌其寒凉阴凝,入熟地则甘缓中徒增壅滞,过缓增壅,脾气受困,精气难升,不得归于统摄而反伐其精血。又有肝郁而致肝血虚者,木喜畅达,而恶抑滞,亦加入地黄而名黑逍遥散,更为无知之谈,不在此论。
         故总使相加之药亦需合符归脾之意,补益气血,养心安神,使气血归于脾之统摄运化轨迹而不外溢,气血充足则头昏头痛,面色萎黄,肢软乏力,舌淡脉虛等症可解,心血得以养,则心悸,失眠等症可除,血归脾统而不外溢, 则出血紫班与口腔溃疡亦可隨之而愈,肝得以疏泄,则津液得调,而郁滞除,大便干结, 烦躁易怒,耳鸣诸症皆可一一解除而获整体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