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湖网排名:提升素质 科学发展——机关应用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3 05:19:19

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

国 务 院

(二○○○年八月二十四日)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使国家行政机关(以下简称行政机关)的公文处理工作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行政机关的公文(包括电报,下同),是行政机关在行政管理过程中形成的具有法定效力和规范体式的文书,是依法行政和进行公务活动的重要工具。

第三条 公文处理指公文的办理、管理、整理(立卷)、归档等一系列相互关联、衔接有序的工作。

第四条 公文处理应当坚持实事求是、精简、高效的原则,做到及时、准确、安全。

第五条 公文处理必须严格执行国家保密法律、法规和其它有关规定,确保国家秘密的安全。

第六条 各级行政机关的负责人应当高度重视公文处理工作,模范遵守本办法并加强对本机关公文处理工作的领导和检查。

第七条 各级行政机关的办公厅(室)是公文处理的管理机构,主管本机关的公文处理工作并指导下级机关的公文处理工作。

第八条 各级行政机关的办公厅(室)应当设立文秘部门或者配备专职人员负责公文处理工作。

第二章  公文种类

第九条 行政机关的公文种类主要有:

(一)命令(令)

适用于依照有关法律公布行政法规和规章;宣布施行重大强制性行政措施;嘉奖有关单位及人员。

(二)决定

适用于对重要事项或者重大行动做出安排,奖惩有关单位及人员,变更或者撤销下级机关不适当的决定事项。

(三) 公告

适用于向国内外宣布重要事项或者法定事项。

(四)通告

适用于公布社会各有关方面应当遵守或者周知的事项。

(五)通知

适用于批转下级机关的公文,转发上级机关和不相隶属机关的公文,传达要求下级机关办理和需要有关单位周知或者执行的事项,任免人员。

(六)通报

适用于表彰先进,批评错误,传达重要精神或者情况。

(七)议案

适用于各级人民政府按照法律程序向同级人民代表大会或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提请审议事项。

(八)报告

适用于向上级机关汇报工作,反映情况,答复上级机关的询问。

(九)请示

适用于向上级机关请求指示、批准。

(十)批复

适用于答复下级机关的请示事项。

(十一)意见

适用于对重要问题提出见解和处理办法。

(十二)函

适用于不相隶属机关之间商洽工作,询问和答复问题,请求批准和答复审批事项。

(十三)会议纪要

适用于记载、传达会议情况和议定事项。

第三章  公文格式

第十条 公文一般由秘密等级和保密期限、紧急程度、发文机关标识、发文字号、签发人、标题、主送机关、正文、附件说明、成文日期、印章、附注、附件、主题词、抄送机关、印发机关和印发日期等部分组成。

(一)涉及国家秘密的公文应当标明密级和保密期限,其中,“绝密”、“机密”级公文还应当标明份数序号。

(二)紧急公文应当根据紧急程度分别标明“特急”、“急件”。其中电报应当分别标明“特提”、“特急”、“加急”、“平急”。

(三)发文机关标识应当使用发文机关全称或者规范化简称;联合行文,主办机关排列在前。

(四)发文字号应当包括机关代字、年份、序号。联合行文,只标明主办机关发文字号。

(五)上行文应当注明签发人、会签人姓名。其中,“请示”应当在附注处注明联系人的姓名和电话。

(六)公文标题应当准确简要地概括公文的主要内容并标明公文种类,一般应当标明发文机关。公文标题中除法规、规章名称加书名号外,一般不用标点符号。

(七)主送机关指公文的主要受理机关,应当使用全称或者规范化简称、统称。

(八)公文如有附件,应当注明附件顺序和名称。

(九)公文除“会议纪要”和以电报形式发出的以外,应当加盖印章。联合上报的公文,由主办机关加盖印章;联合下发的公文,发文机关都应当加盖印章。

(十)成文日期以负责人签发的日期为准,联合行文以最后签发机关负责人的签发日期为准。电报以发出日期为准。

(十一)公文如有附注(需要说明的其他事项),应当加括号标注。

(十二)公文应当标注主题词。上行文按照上级机关的要求标注主题词。

(十三)抄送机关指除主送机关外需要执行或知晓公文的其他机关,应当使用全称或者规范化简称、统称。

(十四)文字从左至右横写、横排。在民族自治地方,可以并用汉字和通用的少数民族文字(按其习惯书写、排版)。

第十一条 公文中各组成部分的标识规则,参照《国家行政机关公文格式》国家标准执行。

第十二条 公文用纸一般采用国际标准a4型(210mm×297mm),左侧装订。张贴的公文用纸大小,根据实际需要确定。

第四章  行文规则

第十三条 行文应当确有必要,注重效用。

第十四条 行文关系根据隶属关系和职权范围确定,一般不得越级请示和报告。

第十五条 政府各部门依据部门职权可以相互行文和向下一级政府的相关业务部门行文;除以函的形式商洽工作、询问和答复问题、审批事项外,一般不得向下一级政府正式行文。

部门内设机构除办公厅(室)外不得对外正式行文。

第十六条 同级政府、同级政府各部门、上级政府部门与下一级政府可以联合行文;政府与同级党委和军队机关可以联合行文;政府部门与相应的党组织和军队机关可以联合行文;政府部门与同级人民团体和具有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也可以联合行文。

第十七条 属于部门职权范围内的事务,应当由部门自行行文或联合行文。联合行文应当明确主办部门。须经政府审批的事项,经政府同意也可以由部门行文,文中应当注明经政府同意。

第十八条 属于主管部门职务范围内的具体问题,应当直接报送主管部门处理。

第十九条 部门之间对有关问题未经协商一致,不得各自向下行文。如擅自行文,上级机关应当责令纠正或撤销。

第二十条 向下级机关或者本系统的重要行文,应当同时抄送直接上级机关。

第二十一条 “请示”应当一文一事;一般只写一个主送机关,需要同时送其他机关的,应当用抄送形式,但不得抄送其下级机关。

“报告”不得夹带请示事项。

第二十二条 除上级机关负责人直接交办的事项外,不得以机关名义向上级机关负责人报送“请示”、“意见”和“报告”。

第二十三条 受双重领导的机关向上级机关行文,应当写明主送机关和抄送机关。上级机关向受双重领导的下级机关行文,必要时应当抄送其另一上级机关。

第五章  发文办理

第二十四条 发文办理指以本机关名义制发公文的过程,包括草拟、审核、签发、复核、缮印、用印、登记、分发等程序。

第二十五条 草拟公文应当做到:

(一)符合国家的法律、法规及其他有关规定。如提出新的政策、规定等,要切实可行并加以说明。

(二)情况确实,观点明确,表述准确,结构严谨,条理清楚,直述不曲,字词规范,标点正确,篇幅力求简短。

(三)公文的文种应根据行文目的、发文机关的职权和与主送机关的行文关系确定。

(四)拟制紧急公文,应当体现紧急的原因,并根据实际需要确定紧急程度。

(五)人名、地名 、数字、引文准确。引用公文应当先引标题,后引发文字号。引用外文应当注明中文含义。日期应当写明具体的年、月、日。

(六)结构层次序数,第一层为“一、”,第二层为“(一)”,第三层为“1.”,第四层为“(1)”。

(七)应当使用国家法定计量单位。

(八)文内使用非规范化简称,应当先用全称并注明简称。使用国际组织外文名称或其缩写形式,应当在第一次出现时注明准确的中文译名。

(九)公文中的数字,除成文日期、部分结构层次序数和在词、词组、惯用语、缩略语、具有修辞色彩语句中作为词素的数字必须使用汉字外,应当使用阿拉伯数字。

第二十六条 拟制公文,对涉及其他部门职权范围内的事项,主办部门应当主动与有关部门协商,取得一致意见后方可行文;如有分歧,主办部门的主要负责人应当出面协调,仍不能取得一致时,主办部门可以列明各方理据,提出建设性意见,并与有关部门会签后报请上级机关协调或裁定。

第二十七条 公文送负责人签发前,应当由办公厅(室)进行审核,审核的重点是:是否确需行文,行文方式是否妥当,是否符合行文规则和拟制公文的有关要求,公文格式是否符合本办法的规定等。

第二十八条 以本机关名义制发的上行文,由主要负责人或者主持工作的负责人签发;以本机关名义制发的下行文或平行文,由主要负责人或者由主要负责人授权的其他负责人签发。

第二十九条 公文正式印制前,文秘部门应当进行复核,重点是:审批、签发手续是否完备,附件材料是否齐全,格式是否统一、规范等。

经复核需要对文稿进行实质性修改的,应按程序复审。

第六章  收文办理

第三十条 收文办理指对收到公文的办理过程,包括签收、登记、审核、拟办、承办、催办等程序。

第三十一条 收到下级机关上报的需要办理的公文,文秘部门应当进行审核。审核的重点是:是否应由本机关办理;是否符合行文规则;内容是否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及其他有关规定;涉及其他部门或地区职权的事项是否已协商、会签;文种使用、公文格式是否规范。

第三十二条 经审核,对符合本办法规定的公文,文秘部门应当及时提出拟办意见送负责人批示或者交有关部门办理,需要两个以上部门办理的应当明确主办部门。紧急公文,应当明确办理时限。对不符合本办法规定的公文,经办公厅(室)负责人批准后,可以退回呈报单位并说明理由。

第三十三条 承办部门收到交办的公文后应当及时办理,不得延误、推诿。紧急公文应当按时限要求办理,确有困难的,应当及时予以说明。对不属于本单位职权范围或者不宜由本单位办理的,应当及时退回交办的文秘部门并说明理由。

第三十四条 收到上级机关下发或交办的公文,由文秘部门提出拟办意见,送负责人批示后办理。

第三十五条 公文办理中遇有涉及其他部门职权的事项,主办部门应当主动与有关部门协商;如有分歧,主办部门主要负责人要出面协调,如仍不能取得一致,可以报请上级机关协调或裁定。

第三十六条 审批公文时,对有具体请示事项的,主批人应当明确签署意见、姓名和审批日期,其他审批人圈阅视为同意;没有请示事项的,圈阅表示已阅知。

第三十七条 送负责人批示或者交有关部门办理的公文,文秘部门要负责催办,做到紧急公文跟踪催办,重要公文重点催办,一般公文定期催办。

第七章  公文归档

第三十八条 公文办理完毕后,应当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和其他有关规定,及时整理(立卷)、归档。

个人不得保存应当归档的公文。

第三十九条 归档范围内的公文,应当根据其相互联系、特征和保存价值等整理(立卷),要保证归档公文齐全、完整,能正确反映本机关的主要工作情况,便于保管和利用。

第四十条 联合办理的公文,原件由主办机关整理(立卷)、归档,其他机关保存复制件或其他形式的公文副本。

第四十一条 本机关负责人兼任其他机关职务,在履行所兼职务职责过程中形成的公文,由其兼职机关整理(立卷)、归档。

第四十二条 归档范围内的公文应当确定保管期限,按照有关规定定期向档案部门移交。

第四十三条 拟制、修改和签批公文,书写及所用纸张和字迹材料必须符合存档要求。

第八章  公文管理

第四十四条 公文由文秘部门或专职人员统一收发、审核、用印、归档和销毁。

第四十五条 文秘部门应当建立健全本机关公文处理的有关制度。

第四十六条 上级机关的公文,除绝密级和注明不准翻印的以外,下一级机关经负责人或者办公厅(室)主任批准,可以翻印。翻印时,应当注明翻印的机关、日期、份数和印发范围。

第四十七条 公开发布行政机关公文,必须经发文机关批准。经批准公开发布的公文,同发文机关正式印发的公文具有同等效力。

第四十八条 公文复印件作为正式公文使用时,应当加盖复印机关证明章。

第四十九条 公文被撤销,视作自始不产生效力;公文被废止,视作自废止之日起不产生效力。

第五十条 不具备归档和存查价值的公文,经过鉴别并经办公厅(室)负责人批准,可以销毁。

第五十一条 销毁秘密公文应当到指定场所由二人以上监销,保证不丢失、不漏销。其中,销毁绝密公文(含密码电报)应当进行登记。

第五十二条 机关合并时,全部公文应当随之合并管理。机关撤销时,需要归档的公文整理(立卷)后按有关规定移交档案部门。

工作人员调离工作岗位时,应当将本人暂存、借用的公文按照有关规定移交、清退。

第五十三条 密码电报的使用和管理,按照有关规定执行。

第九章  附 则

第五十四条 行政法规、规章方面的公文,依照有关规定处理。外事方面的公文,按照外交部的有关规定处理。

第五十五条 公文处理中涉及电子文件的有关规定另行制定。统一规定发布之前,各级行政机关可以制定本机关或者本地区、本系统的试行规定。

第五十六条 各级行政机关的办公厅(室)对上级机关和本机关下发公文的贯彻落实情况应当进行督促检查并建立督查制度。有关规定另行制定。

第五十七条 本办法自2001年1月1日起施行。1993年11月21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1994年1月1日起施行的《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同时废止。

 

怎样做好文字材料工作

 

做好文字材料工作得在三个方面下功夫:

一是在夯实文字功底上下功夫。办文是为办事服务的。办文,我觉得需要具备最基本的三个能力。首先,最基本的是遣词造句能力。包括字词要准确,句子要通顺,说话要明白,标点要适当。不能出错别字。往往不是水平问题,而是态度问题,起码是不认真。其次是语言表达能力。逻辑要清楚,层次要分明,语言要简捷明快,文字如行云流水,文章读起来让人知其所云。第三是知识积累能力。要写清楚首先得把事搞清楚。把事搞清楚,就要时时注意学习。据统计,目前知识的半衰期是5年,即5年内有一半知识将过时;今天的大学生在毕业时,其所学知识就有60-70%已经过时了;到2020年人类所应用的知识有90%现在还没有创造出来。只有平时多学习,领导给你交待事才能一点通,只有平时多积累,写材料时才能思如泉涌。具备这几种能力,绝不是一朝一夕之功。我们要准备一本字典、一本讲公文的书放在手头,现在剪报已过时,在你的电脑上设几个文件夹,平时看到有用的东西分类存起来。肯定会有用。具备了这三种能力就可以说是一个合格的文字工作者,但这也仅是“材料匠”、“笔杆子”的第一种境界。

二是在“综合”上下功夫。写年终总结,要把全年的情况综合在一起,写本系统工作总结,要把各部门的工作综合在一起,写政府工作总结,要把各系统的工作综合在一起。要劲的是,好多工作、好多情况,不是你亲历的,谁重谁轻,取谁舍谁,要从一堆“乱麻”中理出个头绪来。这其中体现的,既是你的归纳整理能力,更是你把握全局的能力。达到这种能力,首先要占有资料,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搜集资料是综合的基本功。其次要消化吸收,弄懂吃透有关情况,经过消化吸收,筛选过滤,去繁杂、取精要,再提纲携领串起来。这个过程往往是最令人痛苦的。完成这个过程,综合材料就算有了雏形。下一步,则需要文字驾驭功夫。能够独立完成一整篇大的综合材料起草,就可称得上是一个优秀的文字工作者。这是“材料匠”、“笔杆子”的第二种境界。

三是要在把握文字材料的“角度”和“高度”上下功夫。首先要正确把握“角度”。为人作嫁衣,你得知道人家长相如何、体形如何、想要什么款式。文字材料的直接服务对象是各级领导,起草文字材料,你得知道在什么场合用、受众是谁、领导什么意图。领导讲话、工作汇报、署名文章、宣传文稿、讨论发言、演讲致辞等各类文稿各有要领,领导语言风格、思维方式方法各有不同。还有一个“高度”问题。就是我们在文稿的构思、起草过程中,尽可能地站在领导的高度想问题,让材料充分体现领导的思想。比如,写部署工作的材料,你首先得研究这项工作为什么要做、应该怎么做、怎么才能做好;写汇报工作材料,你就要掌握全面情况,知道过去干了什么、存在什么不足和问题、今后要干什么;给领导写发言稿、署名文章,你就要把握专家什么观点、社会什么观点、领导什么观点……等等。所有这些,都不是仅靠拍脑门、做“文字游戏”能够做好的。要时时学习、处处学习,把握大政方针政策,把握经济社会发展趋向,把握领导思想脉络,把握上情、下情、内情、外情。人都不是万能的,谁也不是百事通,很多时候,要能够做到“现学现卖”,而且还得“卖”个价钱。做到这些,付出常人难以付出的精力、吃得别人吃不了的苦。这些都不是文字本身的功夫。这也正是“材料匠”、“笔杆子”被喻为领导参谋、助手的根本原因所在。这也是文字工作者应该追求的最高境界。(本文选自2009年4月2日《新浪网》)

 

怎样做好调查研究工作

 

调查研究是一门科学。任何科学都有其既定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调查研究这门科学也是如此。那么,什么是调查研究呢?概括地讲,调查研究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把特定的社会现象作为对象,实地调查、搜集与其相关的各种事实或资料并加以综合、分析、整理,进而科学地阐明社会现象的构成因素及其规律性的过程和方法。我们党的思想路线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在这“三者”的关系中,“解放思想”是前提,“与时俱进”是目的,“实事求是”是途径。所谓实事求是,“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的社会事物,“求是”就是探究事物的内在规律。因此说,我们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准确地概括了调查研究的基本内涵。在调查研究的过程中,包含着既紧密联系又相互区别的两个阶段:一个是调查阶段,主要是客观、准确、全面的搜集掌握情况;一个是研究阶段,主要是对掌握的信息进行加工整理、综合分析,从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正确的思路和意见。在开宗明义,弄清调查研究概念基本内涵的基础上,我想根据个人实践经验的总结,从九个方面粗浅地谈一下怎样搞好调查研究工作。一是明确调查研究的重大意义,二是把握调查研究的基本特性,三是提高调研人员的基本素质,四是发挥调查研究的基本职能,五是掌握调查研究的主要类型,六是注意调查研究的方式方法,七是确定调查研究的主体形式,八是开展调查研究的大体步骤,九是写好调研报告的主要环节。

一、明确调查研究的重大意义

调查研究有哪些重大意义?对这个问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加以阐述。比如说,我们可以从领导角度谈这个问题,也可以从理论研究工作者、部门业务工作者、基层实际工作者、干部教育工作者等多个角度谈这个问题。从一般意义上讲,调查研究的重大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调查研究是理论创新的根本途径。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告诉我们:实践决定认识,认识来源于实践;认识的基础是实践,并反过来为实践服务。这个原理,不仅反映了自然界中的认识规律,也反映了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活动的认识规律。从事理论研究、追求理论创新,总是希望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而要做到这一点,理论上的假设、推理、求证固然重要,但从根本上来说必须开展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毛主席说过:“不论做什么事情,不懂得那件事的情形,它的性质,它和它以外的事情的关联,就不知道那件事的规律,就不知道如何去做,就不能做好那件事。”列宁也说过:“要真正地认识对象,就必须把握和研究它的一切方面、一切联系和‘媒介’。我们决不会完全地做到这一点,可是要求全面性,将使我们防止错误,防止僵化。”对于从事理论研究的同志来说,把自己与丰富多彩、不断发展变化的现实生活隔绝起来,要想取得符合实际、符合规律、经得起实践检验的理论成果是根本不可能的。也许有的同志整天蹲在图书馆或个人的书斋里,也能写出几篇文章来,但是应当清楚,查阅别人的资料也是一种调查,是间接调查。可以肯定地说,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理论创新,就很难在学术研究上有自己的建树。

(二)调查研究是科学决策的前提条件。调查研究与科学决策的关系非常密切。我们经常说,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没有调查更没有决策权。决策的成功是最大的成功,决策的失败是最大的失败。具体来说,调查研究与科学决策的关系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调查研究是科学决策的前提条件。任何一项大的决策,就其程序来说,都大体包括确定目标、研究方案、优化方案、修正完善四个步骤。确定目标、研究方案的过程实际上就是调查研究的过程,优化方案是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的。可以说,没有调查研究就无法优化决策,调查研究是科学决策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二是决策水平的高低取决于调研质量的好坏。决策正确与否和对决策对象认识的程度有很大关系。正确的调研成果或直接转化为科学决策,或为科学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错误的调研结果,或对决策起到干扰作用,或把决策引向歧途。因而,完全可以说,科学的决策取决于调查研究;对于各级决策者来说,成也调研、败也调研;一个优秀的决策者必定重视调查研究。重视调研、善于调研、精于调研是各级领导者一项重要的基本功。

(三)调查研究是思想进步的客观要求。这里所说的思想进步,不光是政治思想进步,也包括经济思想、文化思想等方面的进步。面对改革开放的时代潮流,经济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相应来说,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必须与时俱进。正如毛主席所说过的:“形势是在不断地变化,要使自己的思想适应新的情况就得学习,要接受新事物,要研究新问题。”学习的基本途径有两条,一个是向书本学习,一个是向实践学习。调查研究,分为直接调研和间接调研。直接调研就是亲自深入到生动具体的现实生活,亲身感受不断变化的客观实践,亲手了解现实情况的具体信息,通过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实现思想观念的与时俱进。间接调研就是通过学习借鉴别人的调研成果,丰富自己的理论基础,更新自己的思想观念。不难理解,直接调研也好,间接调研也好,调查研究是实现人的思想进步的根本途径。这是由认识和实践的辩证关系所决定的,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早已揭示的一个客观规律。

(四)调查研究是推动工作的重要方法。调查研究不仅是马克思主义认识世界的方法,也是党贯彻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推动党的各项工作顺利开展的唯一正确的方法。我们党是执政党,科学执政是我们党的重要的执政理念,因而党的工作总是结合调查研究进行的。党要及时的领导群众前进,真正发挥“三个代表”的作用,需要制定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各项方针政策的执行情况如何,需要通过调查研究及时了解和掌握。在贯彻落实党的各项方针政策的过程中,好的经验要通过调查研究及时总结推广,存在的问题要通过调查研究找出原因并加以纠正。可以说,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进程中,我们党始终把调查研究作为推动党的建设、改革开放以及经济社会事业健康发展最重要的工作方法和领导方法。

(五)调查研究是联系群众的有效途径。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也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最根本的工作路线。而调查研究的过程就是深入群众、了解群众、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过程。通过调查研究,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实际,真心实意地察民意、摸实情,不仅可以增加与群众交流思想、交流感情的机会,而且可以及时地把党的政策宣传下去,把群众的愿望和要求反映上来,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为群众办好事、解难事的意见和建议,从而不断地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加深党与人民群众的感情,永远使党和群众打成一片。可以说,这是我们党的事业兴旺发达、从胜利走向更大胜利的根本保证。

二、把握调查研究的基本特性

调查研究的基本特性是指调查研究活动的本质特征及活动机制的特性。进行社会调查研究并不是一种简单的感性活动,不只是跑跑腿、搜集一些信息,而是在一定的理论指导下,运用一系列科学的方法与技术,遵循规范的调研程序进行的一种比较艰辛的科学研究活动,也是一种技术性很强的管理活动。开展调查研究,不仅要求调研工作者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高度去对待调查研究,以达到能动地认识世界的目的,还要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对待所调查的客观世界,使自己的调研成果能用之于改造客观世界。这就需要对调查研究的基本特性有一个正确的理解和把握。一般来说,调查研究具有以下十个方面的基本特性:

一是调查研究的目的性。就是说,任何一项调查研究活动,都是本着一定的目的进行的。比如说,政研部门的调研是为了服务于领导决策,专家学者的调研是为了创新理论成果,实际工作部门的调研是为了完善工作措施、推动工作的顺利开展,等等。这就要求我们,在开展调查研究之前,一定要明确任务目标,防止搞“闭上眼睛捉麻雀”式的瞎调研。

二是调查研究的客观性。调查研究的对象是客观存在的事物,这就决定了调查研究活动本身的客观性特征。那种脱离基层、脱离实际、脱离群众、脱离活生生的现实生活的做法,是不可能搞好调查研究的。关起门来搞调研,凭拍脑袋搞合理想象,永远得不到生活的真谛。毛主席说得好:“我们要从国内外、省内外、县内外、区内外的实际情况出发,从其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即找出周围事变的内部联系,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而要这样做就须不凭主观想象,不凭一时的热情、不凭死的书本,凭客观存在的事实,详细地占有材料,在马克思列宁主义一般原理的指导下,从这些材料中引出正确的结论。”

三是调查研究的真实性。就是说,在调查研究中一定要做到实事求是,有一是一、有二是二,要听实话、摸实情、捞实底,有喜报喜、有忧报忧。那种投领导所好、专门给领导说过年话的做法是绝对不可取的。“假大空”的东西要么对领导决策不起作用,要么给领导决策造成失误,百害而无一利。我们平时经常说“形式主义害死人”,虚假调研更是害死人。这同告状打官司一个道理,满篇都是伪证材料,要想作出公道的判决是根本不可能的。

四是调查研究的系统性。任何一项调研活动,都是一项系统工程,都要尽可能地把事物发展的前因后果搞得清清楚楚,力求系统地占有材料,防止零零碎碎、杂乱无章。我们经常遇到这种情况,由于准备不够充分,调研活动中顾此失彼,转了一圈有用没用地要来一大堆材料,结果真正用得上的东西并不多。究其原因,就是没有把握好调查研究的系统性特征,没有通过系统地调研方式获得系统的第一手材料。

五是调查研究的完整性。调查研究的完整性是相对于片面性而言的。这个问题既涉及到调研对象、调研内容,又涉及到调研方法、调研组织。从调研对象看,要尽可能全面地接触当事人,倾听方方面面的意见和建议,防止偏听偏信;从调研内容看,要尽可能充分地了解情况,把应该掌握的内容全部列入调查提纲,避免以偏概全,挂一漏万;从调研方法来说,要切实防止蜻蜓点水、走马观花,真正扑下身子一个环节一个环节、一个方面一个方面地把所需要的情况完整地掌握起来;从调研组织看,要尽可能设想周密、安排具体,为全面搞好调查研究提供组织保障。

六是调查研究的灵活性。调查研究接触的对象是人,而这些人的素质、性格、能力、与调研主题的利益关系、对调研活动的理解支持态度各不相同,这就需要在调查研究的方式方法上具有一定的灵活性,不能搞得过于呆板。不然的话,就很可能得不到基层群众的理解和配合,就难以了解到真实可靠的情况。从这个意义上说,调查研究是一门艺术,是一门沟通交流的艺术。在这方面,谁的水平高,谁就能够很快取得理解和信任,从而了解到所需要的真实情况;反之,摆出一付居高临下的架子,很容易引起反感,从而给调查研究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七是调查研究的细致性。调查研究是一项艰苦细致的工作,决不能马马虎虎、应付了事。调研之前要周密地制定调研方案,调查之中要细密地安排每个环节,调查之后要缜密地梳理调查材料,在此基础上还要精心研究思考、力求写出精品调研报告。我们有的同志,在调查研究中费了不少力气,却拿不出高水平的调研成果,究其原因,很可能就是违背了调查研究的细致性原则。粗心大意,粗枝大叶,必然地导致粗制滥造。

八是调查研究的深刻性。所谓调查研究的深刻性,就是通过大量生活现象的深入调查,掌握丰富的第一手材料,并采取科学的方法,研究事物内在的必然联系,深刻揭示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做到这一点,就必须防止走马观花、浅尝辄止,既要身入更要心入,既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要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现象看本质,通过对纷繁多变的生活现象的了解,并进行严密的分析、比较、综合、概括、实证、推理等,深刻挖掘事物的本质内涵,进而得到正确的结论,做出科学的判断,取得高水平、高价值的调研成果。

九是调查研究的学术性。任何形式的调查研究,都是通过对现实状况的具体了解,探索未知、获取新知的过程,是对不断变化的客观实际进行理论概括、总结和完善的过程,是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进行升华的过程,因而也是理论创新的过程。这就决定了调查研究的学术性特点。所以,在调查研究中,我们一定要努力做到了解新情况、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理出新思路、拿出新成果,要尽量避免人云亦云、照抄照搬、做无用功。

十是调查研究的应用性。调查研究的目的是为了应用。忙活了一番,调研成果毫无应用价值,这样的调查研究是劳民伤财的“白调研”。所以说,每项调查研究活动,从一开始就必须考虑到它的实用性特点,着眼于改进和推动工作,紧紧围绕调研成果的应用性和可行性开展活动。要注意选择有应用价值的调研题目,提出有现实针对性、可操作性的思路和措施。不然的话,无论文字多么华丽,文章多么漂亮,都只能被束之高阁、弃之一旁。

三、提高调研人员的基本素质

调查研究工作的特殊重要性和其基本特性,要求调研人员必须具有较高的素质。这种素质体现在调研人员诸多的个人修养上,主要包括政治思想修养、品德修养、理论文化修养、组织纪律修养、调查作风修养、研究意志修养、交际与演讲能力修养、自我调节能力修养、管理能力修养、写作能力修养、调研方法修养、调研实践能力修养等方面。调研人员这些方面的修养集中表现为三个方面的素质:

(一)应具有较高的政治素质。一个人的政治立场、思想作风,是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综合体现。政治素质的高低,决定着精神状态的好坏,决定着事业心、责任感的强弱。调研工作是整个领导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较高的政治素质,就不可能担负起调研工作的重要职责,就很难开创调研工作的新局面。那么,调研人员究竟应该具备什么样的政治素质呢?一是要政治坚定。就是说,必须在政治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与上级领导保持高度一致,自觉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始终把党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应当明确,讲政治必须落脚到实际工作上,正如江泽民同志所说:我们讲政治,绝不是简单重复一些政治口号,不是搞空头政治,“社会主义现代化是我们当前最大的政治”。所以说,调研人员一定要把政治上的远大理想和当前工作有机结合起来,自觉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规范自己的言行,指导自己的实践。二是要思想解放。在现代信息社会,形势的发展日新月异、突飞猛进,不与时俱进、解放思想,调研人员就难以跟上时代发展步伐,就不可能创造性地做好工作。由于种种原因,在现有调研队伍中,不少人员思想陈旧、封闭保守,缺乏新思路、新观念,被动性地应付工作。这种思想状态,已经越来越不合时宜。因而,迫切需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通过加强学习,不断增强改革意识、市场意识、竞争意识、开放意识、服务意识、创新意识,真正使自己的思想适应新形势,跟上新变化,在服务领导中争取主动,在参与决策中当好参谋。三是要顾全大局。调研人员尽管不是领导者,但调研工作都往往事关整体、事关大局。调研人员如果不能充分认识自己责任的重大,时时处处为自己打算,那就根本不可能把调研工作做好。这就要求调研人员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应该自觉地服从工作需要,善于想全局、谋大事,积极主动地为领导决策当好参谋,心甘情愿地献身事业发展。四是要爱岗敬业。调研工作非常辛苦,既要办文又要办事,经常需要加班加点。没有爱岗敬业的精神是难以胜任这项工作的。这就要求调研人员,耐得住清苦,受得住寂寞,在平凡的工作中,寻找乐趣、培养兴趣、深化情趣,不断增强敬业意识,真正做到干一行爱一行,干一行专一行,埋头苦干,无私奉献,兢兢业业,争创一流。五是要遵章守纪。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规矩就是准则、就是规范。调研人员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不仅代表自身形象,而且代表党和政府的形象、代表单位形象。特别是在关键要害岗位的调研人员,遵章守纪更具有特殊重要性。因而,每一个调研工作者,都必须严格约束自己,自觉做到“四个遵守”(遵守法律、遵守制度、遵守纪律、遵守公德),时时处处身先士卒、做出表率。不该说的话坚决不说,不该做的事坚决不做。六是要清正廉洁。就是说,调研人员在调研活动中,要严于律已、廉洁奉公,决不能借工作之便假公济私,损公肥私。要经得起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考验,时刻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始终做到一身正气、两袖清风。七是要作风扎实。工作作风是一个人思想作风和事业心、责任感在具体工作中的经常性、一贯性表现。调研人员政治素质的高低,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体现在工作作风扎实不扎实上。想得再好,说得再好,干得不好一切都是空的。所以说,调研人员必须努力做到说实话、办实事、求实效,一切从实际出发,求真务实,真抓实干。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以对党和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扎扎实实做好本职工作。

(二)应具有较强的业务素质。做一个合格的调研工作者,不仅要具有较高的政治素质,而且要具有较强的业务素质。可以说,政治素质决定工作态度,业务素质决定工作水平。围绕提高调研人员的业务素质,应注意强化六个方面的基本功。一是强化口头表达的基本功。开展调查研究没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是不行的。语言表达最起码的要求是准确、简捷、明了。不然的话,观点说不明白,信息传达失误,不仅会给自身工作带来麻烦,而且可能造成领导决策失误。所以说,调研人员一定要努力提高语言表达能力,讲究语言表达艺术,改变拖泥带水、重复拉杂、不良口语的习惯,尽可能地把话说准确、讲清楚,让人听得明白、听得顺耳。二是强化理论知识的基本功。列宁说过,“理论是行动的先导。”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对调研人员理论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实践使我们体会到,做一个合格的调研工作者,不仅要努力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以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的有关法规,而且要学习社会学理论、心理学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国民经济及社会管理理论、财政金融理论、国际经贸理论、企业管理理论、现代科技知识、公文写作知识、公共关系知识、社会调查研究方法等,还要适应经济国际化的要求注意学习外语,适应办公自动化的要求学习微机、网络知识。就是说,要紧密结合本职工作需要,全面加强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的学习,打好理论功底,掌握搞好调研工作的主动权。三是强化文字写作的基本功。调研人员总结调研成果的基本手段就是文字写作,包括撰写调查报告、工作研究等方面题裁的调研文稿。正因如此,社会上不少人都把调研人员称之为“笔杆子”。实际上,就调研工作本身的性质来说,对调研人员的要求比对一般文秘类“笔杆子”的要求还应更高一些。可以这么说,调研人员不会写材料等于农民不会用农具、工人不会开机器。要想做一名合格的调研工作者,当务之急就是要学会写材料,把文字写作的基本功搞扎实。做到这一点,除了向书本学习之外,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要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学风,虚心向老调研工作者学习,多动脑、勤动手,在干中学习,在学习中提高。四是强化组织协调的基本功。综合协调是调研活动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只有搞好上下左右间的综合协调,及时交流信息、化解矛盾,才能形成整体合力,推动调研工作的顺利开展。从这个意义上说,调研人员必须高度重视提高自己的综合协调能力,包括组织与组织、组织与个人、个人与个人等多方面的协调。加强这方面的学习锻炼,不仅是做好调研工作的需要,也是调研岗位锻炼培养干部的重要途径。五是强化调查研究的基本功。干么的吆喝么。从事调研工作就必须努力提高调研本领,学习调研方法,掌握调研规律,真正成为调查研究的行家里手。专门从事调研工作的同志,要努力成为专家型调研人才。六是强化服务决策的基本功。服务决策的本领是调研人员综合素质的体现。提高服务决策的本领,关键是要积极主动地把自己的工作纳入领导决策运行轨道,牢固树立决策服务意识,靠紧领导,贴近中心,善于想大事、谋全局、当高参,想领导之所想,做决策之所需,真正使自己的工作与领导决策需求合起拍来,形成一体化的格局,防止出现“两张皮”。

(三)应具有较好的心理素质。调研工作的特殊重要性,要求调研人员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所谓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指调研人员在日常工作中应当保持的健康向上的心态、情感、意志和精神状态。具体讲,调研人员良好的心理素质主要体现在六个方面:一是胸怀宽广坦荡。调研人员不仅要站在领导高度考虑问题,而且要时刻为群众着想;不仅要思考局部问题,而且要谋划全局;不仅要从自己角度考虑问题,而且要从别人角度换位思考。做到这一点,没有宽广的胸怀是不行的。同时,由于调研工作需要与上下左右多个方面打交道,工作被动的时候难免受领导批评,基层群众不理解的时候也会落埋怨。这就需要“大肚能容天下难容之事”,胸襟开阔,胸怀坦荡,不计个人得失。要以事业为重,甘于吃亏,乐于奉献,把自己个人的追求融合到党和人民的事业之中。二是创新意识强烈。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不断地创新才能不断的前进、不断地发展。习惯于墨守成规,别人怎么讲自己怎么说,没有独特见解,这样的调研人员只能当“录音机”和“传话筒”,是很难拿出让领导满意的创新性的成果。因此,调研人员一定要树立强烈的创新意识,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发现新情况,研究新问题,提出新办法,解决新矛盾,使自己的思想和行动不断地适应新形势,跟上时代发展步伐。不仅思想观念要创新、工作思路要创新、工作方法和工作作风都要创新。三是服务态度端正。为领导决策服务、为基层群众服务是调研工作的基本指导思想。这就要求调研人员,必须找准自己的工作方位,端正自己的工作态度。要正确处理和领导的关系、和基层的关系、和群众的关系,时刻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牢记“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在处理和领导的关系上,要无条件服从领导安排,自觉维护领导的权威和威信,多帮领导做工作,少给领导添麻烦。在处理与基层群众的关系上,要笑脸相迎、和蔼可亲、满腔热情,真诚待人。四是意志坚强果断。除了深入基层群众开展调查活动以外,调研人员的大量工作是坐“冷板凳”,呕心沥血,咬文嚼字,十分辛苦,平时还要经常充实学习,这就需要有坚韧不拔的毅力。同时,由于调研工作需要面对和处理的问题复杂多变,哪些需要立即解决,哪些需要请示领导,哪些需要沟通协调,都必须果断予以应对,粘粘乎乎、优柔寡断是不行的。要努力培养雷厉风行、干脆利落的良好习惯,当机立断,立说立行,干就干好。五是工作情绪稳定。工作情绪是一个人在工作过程中内部心情的外在流露。工作情绪好坏,直接影响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影响公共交往的效果和形象。对于调研人员来说,如果没有稳定的情绪,在和基层群众打交道的过程中,经常牢骚满腹,喜怒无常,很容易给人造成性情粗俗、难以交往、不好接近之感,久而久之,势必给调研工作带来不利影响。喜怒哀乐人皆有之,但对于调研人员来说,不能把不高兴的事情挂在脸上,心情好时就喜形于色,心情差时就愁眉苦脸。经常保持一种良好的心态和稳定的情绪,这是调研人员必须具备的基本心理素质。六是性格稳重大方。所谓性格,是一个人在对人、对事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上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特点。性格的表现多种多样,但对于调研人员来说,在日常工作中,一定要做到稳重大方。要求稳重,是因为调研人员面临复杂的调研活动,要善于区别轻重缓急,如果冒冒失失、应应付付,很可能造成工作被动。要求大方,是因为调研人员既要接触领导、也要接触群众,如果在领导面前不敢吭声、在群众面前气指颐使,要么畏首畏尾,要么趾高气扬,既会疏离领导,也会疏远群众。只有加强自身性格的修养,努力培养稳重大方的性格品质,才能树立调研人员应有的良好形象,推动调研工作水平的不断提高。

四、发挥调查研究的基本职能

调查研究有哪些职能?回答这个问题要看调查研究的主体是谁。调查研究的主体不同,职能也不尽相同。对党和政府专门担负调研职责的政研部门来说,调查研究主要有以下四项职能:

一是服务决策的职能。调查研究的基本职能是为领导决策服务。这就要求调查研究与领导决策合起拍来,把调查研究纳入领导决策运行轨道,形成一体化运行机制。不然的话,决策是决策,调研是调研,搞成两张皮,调研部门与社科院、研究所及其他方面的社会调研就没有什么两样了,调研部门也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因此,作为党委、政府的调研部门来说,要紧紧围绕服务领导决策开展工作,不是领导者要站在领导者的高度思考问题,不是决策者要站在决策者的位置谋划工作,想领导决策之所想,做领导决策之所需,真正做到搞大调研、出大思路、当大参谋、求大作为。

二是推广典型的职能。抓点带面,分类指导,靠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推动面上工作的开展。这是我们党推动工作的有效方法。毛主席说过:“任何工作任务,如果没有一般的普遍的号召,就不能动员广大群众行动起来。但如果只限于一般号召,而领导人员没有具体地直接地从若干组织将所号召的工作深入实施,突破一点,取得经验,然后利用这种经验去指导其他单位,就无法考验自己提出的一般号召是否正确,也无法充实一般号召的内容,就有使一般号召归于落空的危险。”因此,调研部门要经常深入基层、深入实际、深入群众,及时了解群众中涌现的先进典型,总结他们的先进经验,并推而广之,推动党的中心工作的健康顺利开展。

三是监督落实的职能。领导决策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完善的过程。领导决策实施以后,是不是符合实际,能不能行得通,基层群众反映如何,执行的效果怎样,还存在哪些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都需要通过跟踪调研及时加以了解和掌握。正确的要继续贯彻下去,不完善的地方要及时提出完善意见。跟踪调研不是一般性地了解情况,还要深层次地分析原因,并有针对性地提出意见和建议。从这个意义上说,调查研究的过程实际上也是领导决策落实情况的监督过程。这方面的监督比起一般性的工作督导来说,更扎实、更深刻、更具有影响力。

四是宣传政策的职能。调查研究部门是专门服务决策、研究政策的部门。应该说,调研部门的同志就自己负责调研的领域来讲,对党和政府某个方面的政策有比较系统地了解和掌握。在调查研究的过程中,向基层群众进行有关政策的宣传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同时,配合党委不同时期、不同阶段中心工作的开展,调研部门也有责任围绕领导决策的有关重大问题,撰写有分量的文稿,通过各种宣传媒介,进行广泛深入的宣传,以推动党和政府中心工作的健康发展。

五、掌握调查研究的主要类型

如何划分调查研究的类型?标准不同划分的结果就不同。比如按照调查研究的目的、调查研究的对象、调查研究的内容、调查研究的方法等,可以划分为多种不同的类型。从调研目的考虑,调查研究分为以下五种类型:

一是学术性调研。所谓学术性调研,是指为了理论成果的创新所开展的调查研究。这种形式的调研活动,多数是由理论研究单位或高等院校的专家学者组织进行的,追求的是某一专业、某一学科、某一领域最前沿的理论价值。比如说,我们现在的《企业管理学》理论体系,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那一套传统理论的基础上,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在企业经营管理实践的基础上,借鉴西方企业管理理论的成果,逐步发展起来的。这个逐步完善的过程,就是众多调研成果的积累过程。再比如,我们国家农村经济管理理论体系,也是经过理论界艰苦努力的探索,逐步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其他学科的理论体系也都是这样恢复起来的,并且随着实践的发展还要不断地进行完善。在各种类型的调研活动中,这种学术性调研活动是最艰难的创新性活动。

二是思路性调研。所谓思路性调研,是指为了开阔工作视野、拓宽工作思路、明确任务目标和发展方向所开展的调查研究。思路性调研多数是和发展战略、策略的研究结合进行的,分为长远战略思路、中期战役思路、近期战术思路等。思路性调研是为领导决策服务的综合性调研,事关全局、事关长远、事关成败。工作思路不清,工作措施就很难跟上,事业发展就难免被动。工作思路清晰,工作措施就积极主动,事业发展就充满生机和活力。我们常说“思路决定出路”、“有多宽的思路就有多大的发展”就是这个道理。由此可见,搞好思路性调研是多么重要。

三是政策性调研。所谓政策,是指党和国家为实现一定历史时期的路线而制定的行动准则。政策性调研就是围绕完善这些行动准则所进行的调研活动。政策性调研包括的面很宽,有综合性政策,有专门的具体政策;有尚处在完善之中的政策,有已经转化为法律法规的政策等。就经常性的政策调研来说,主要是指服务于领导决策需求、服务于不同时期中心工作所开展的调查研究。

四是对策性调研。在贯彻执行党委政府各项决策部署的过程中,在落实党和国家各项方针政策的过程中,不可能事事尽如人意,难免存在和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通过调查研究,及时地发现问题、找出问题的根源,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问题的对策和建议,并使其转化为领导决策。这种类型的调研就是对策性调研。党委政府推动工作的过程,就是不断地发现问题、采取对策、解决问题的过程,因而对策性调研也是最普遍、最常用的一种调研类型。

五是典型性调研。抓点带面是我们党推动工作的一种有效方法。在各方面的工作中,总有一些先进单位走在前头,率先探索和积累了成功的经验。通过调查研究,及时地总结他们的好经验、好做法,并在面上推而广之,对推动全局工作意义重大。搞好典型性调研,发挥各行各业、各个方面先进单位、先进人物的榜样作用,形成比学赶帮超的局面,我们的事业就会充满勃勃生机。

需要指出的是,上述几种类型不是截然分开的,它们之间互相关联、互为补充,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之所以作如上类型的界定,主要是便于组织开展调查研究。

六、注意调查研究的方式方法

调查研究包括调查与研究两个大的环节,因而,调查研究方法理所当然地包含着调查方法与研究方法,是调查方法与研究方法的有机统一。实现这个统一,必须坚持调研方法的基本原则,主要是:真实准确性原则,多向综合性原则,党性原则,横向考察与纵向考察相结合的原则,宏观研究与微观考察相结合的原则,动态资料收集与静态资料收集相结合的原则,整体性与层次性相结合的原则,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原则,多因素综合分析与主要因素的深入探究相结合的原则,继承、移植、创新相结合的原则等。下面分别说一下社会调查的方法和研究分析的方法。

(一)社会调查的方法。

社会调查方法繁多,功能各异。按调查的范围,可分为普遍调查法、个案调查法、抽样调查法、典型调查法;按在调查过程中作用的不同,可分为初步调查、试验性调查、反馈调查、正式调查、补充调查、追溯调查、追踪调查;按主要的收集资料手段,可分为提纲调查、统计表调查、问卷调查、网络调查;按与调查对象接触的方式,可分为直接调查、间接调查,直接调查包括观察法、访问法、座谈法,间接调查包括电话调查法、通讯调查法、材料汇报法、查阅文献法等。从政策研究角度来说,常用的调查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普遍调查。这种方法是对调查对象的总体包括的每一个分子进行毫无遗漏的逐个调查,已达到准确无误地了解总体情况的一种基本方法。他的好处是通过调查可以全面了解和掌握情况,缺点是涉及面过大时需要的时间较长、耗费的人力物力较大。

2.个案调查。这种方法是有别于普遍调查的一种个别调查,其特点是只调查一个单位,通过对这个单位解剖麻雀式的具体了解,达到认识全体的目的。它的优点是深入、具体、细致,投入不大,时间和活动安排灵活;缺点是如果调查对象缺乏代表性,难以通过个案调查掌握面上的总体情况。

3.典型调查。这种方法是只在对所要了解的社会现象或问题有了总体的初步认识之后,从中选取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典型单位,进行全面、系统、周密、具体的调查,收集大量活生生的感性材料,了解调查对象的有关情况,搞清所调查现象或问题的性质、特征及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这种调查方法的特点是,调查的单位少,内容系统,反馈快,有深度,便于领导亲自深入基层、了解情况,抓点带面、推动工作。

4.抽样调查。这一方法是按照随机原理,抽取研究对象中的部分代表进行调查,然后根据调查来的情况,运用科学的方法推断全体情况的调查方法。进行抽样调查需要根据研究对象的总体情况,通过科学计算,合理选定抽取样本的个数,并按预定的统计指标调查统计数值,对抽样调查数据进行抽样误差的修正。这种调查方法的特点是:可以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时效性、科学性、可靠性比较强,但对调研人员素质的要求较高,没有专业人员的指导难以较好地完成任务。

5.座谈调查。这种方法,就是把需要调查的人员召集到一起,通过开座谈会的方法,按照调查内容,逐项请参加座谈者谈情况、谈看法。其特点是,可以当面讨论,直接交流,听取各个方面的意见,有利于优化信息,全面掌握情况。一般来说,召开座谈会之前,预先通知参加座谈的人员提前做好准备,可以取得更好的效果。

6.走访调查。又称访谈法或谈话法,是通过调查者和被调查者面对面交谈获得信息的一种方法。这种用谈话方式进行的调查活动,分为引导性调查与非引导型调查。所谓引导性调查,就是有重点地引导谈话内容;非引导性访谈,就是不带任何启示、让调查对象畅所欲言,无所顾忌地谈出自己的看法和主张。

7.问卷调查。所谓问卷是一组与研究目标有关的问题,或者说是一份为进行调查而编制的问题表格,又称调查表。它是人们在社会调查研究活动中用来收集资料的一种常用工具,是对社会事实及人们的行为和态度进行衡量的一种技术手段,是一种常用的科学而经济的传统调查手法。调研人员借助问卷这一测量工具来对社会生活的动态过程进行准确、具体的测定,并应用社会统计方法进行量化描述,解析所获得的调查资料。

8.文献调查。就是通过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对调查对象和调研内容的有关情况进行了解。分为三种情况,一种是图书文献,一种是档案文献,一种是网络文献。无论哪种情况,文献调查法了解的内容都是经过加工处理的,属于间接调查,材料本身的真实性决定这种调查的科学性。一般来说,理论工作者大都采取这种调研方式。它的优点是费劲小、成本少,“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缺点是贴近生活不够。

应当指出的是,在开展调查的过程中,往往是几种方法交叉运用,并不拘泥于哪种形式,关键是从完成好调研任务出发,掌握所需要的真实情况,为进一步研究分析提供可靠依据。

(二)研究分析的方法

在广泛深入地开展社会调查,充分地占有资料的基础上,进行研究分析是调查研究的命脉。光调查不研究是“白调查”,光研究不调查是“空研究”。所谓研究分析,广义地讲,就是以科学的方法去审查、剖析调查资料中包含的被研究事物或现象的状况、特点、社会背景、基本结构、本质属性与成因,组成要素与相互关系以及运动机制和客观规律性等等,从而做出正确的解释及结论的一种程序和方法。狭义的研究分析,就是将复杂的事物和现象分解为简单的最基本要素,并通过把所研究对象的某部分或因素临时割裂开来或者将其从整体中抽取出来,在“纯粹的形态”上考察对象,以便了解本质对象的本质特点、内部结构和联系。进行研究分析的方法很多,主要有辩证分析法、逻辑分析法、系统分析法、整体分析法、历史分析法、社区分析法、类型分析法、比较分析法、综合分析法、统计分析法、观察分析法、内容分析法、专题分析法、因素分析法、功能分析法、结构分析法、因果分析法、条件分析法、阐释分析法和预测分析法等。常用的有以下几种:

1.统计分析方法。这种方法是运用统计学的基本理论,对事物的数量方面进行研究的科学方法。在调查研究中,统计分析不仅是社会调研重要的科学工具,而且还是调查研究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关键环节。统计分析运用科学的方法对调查得来的数据资料进行整理、加工和分析,将其有用信息清晰地显露出来,使调研者有效地认识所研究现象的内在规律,了解各事物之间的必然联系,并预测可能的发展趋势。

2.辩证分析方法。这种方法,就是将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理,运用于研究分析社会生活现象,以正确认识事物的客观规律。唯物辩证法反映了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最一般规律,是科学的世界观和科学的方法论的统一,也是社会调查研究方法论的核心。在社会调查研究活动中具体运用辩证方法,就是在考察、研究调研对象时,以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为指导,分析被考察对象内外因素的相互关系、相互作用及其发展方向、发展过程、发展阶段、发展动因、发展机制、发展特性等,进而为社会的文明进步提出合理化建议,对社会未来的发展前景作出科学的预测。

3.系统分析方法。所谓系统是一种由互相联系、互相作用的若干要素有机地组成的、有一定的结构形态,并有特定功能的整体。系统方法就是运用辩证法关于客观事物具有普遍联系的思想,遵循整体功能、等级结构、动态平衡、综合发展、最优目标等原则,按照事物本身所具有的系统特性,把研究对象放在系统中加以考察,立足整体,统筹全局,将具体分析和综合研究、静态和动态研究、定性和定量研究有机结合起来,并以语言和数学为工具,精确地研究描述对象的运动及其规律性的一种科学方法。在社会调查研究活动中,运用系统分析方法的特点在于分析的基础是实际调查资料,分析的结论也是源于实际调查资料,而不是纯思辨的产物。掌握系统分析方法是社会调研工作者的一项基本功。

4.逻辑分析方法。这种方法是指按照逻辑规则对事物的概念给以科学的定义,对命题进行正确无误的判断、推理、论证的方法。它包括对事物的定义方法,是概念明确;对概念所组成的命题、命题与命题之间进行推理的方法,使推理无误;对复杂命题的的论证方法,使论证合理。逻辑分析分为形式逻辑和辩证逻辑。在社会调查研究活动中,逻辑方法是根本方法之一,它贯穿在社会调查研究的始终,渗透到每一个环节。

5.历史分析方法。所谓“历史”是指客观事物产生、发展、灭亡和转化的过程。历史分析法就是把事物当作一个过程,从其产生、发展、灭亡和转化的方面去把握对象。这个方法不仅能帮助人们认识事物的现状,而且能把握它的过去和未来。而不了解事物的过去,就不能深刻地认识它的现在,也就不可能预测它的将来。需要说明的是,历史的发展常常是曲折的,历史分析的方法往往存在偏差,这就需要把历史分析和逻辑分析的方法有机结合起来,经过逻辑分析方法的“修正”,使历史本身的规律更鲜明、更突出地显现出来。

6.因果分析方法。这种方法是指运用因果关系理论,分析研究预测对象发展和变化的前因后果的一种哲学方法。分析原因和结果,是从事物发展过程中揭示事物之间先后相继、相互制约的联系。原因是引起一定现象的因素,结果是由于原因而产生的现象。由于原因和结果之间关系密切,并带有必然性,所以容易认识它们之间的规律性。因果关系有一因一果、多因一果、一因多果、多因多果、互为因果等多种情况。掌握因果关系分析方法有利于在调查预测工作中,准确了解事物发展的前因后果,把握其发展趋势,提高预测的可信度。

7.类比分析方法。类比分析法是运用逻辑学中类比推理的规则对事物进行比较分析的方法。类比推理是从某一个别性知识的前提推出另一个别性知识的结论的推理形式。它的结论具有不确定性,因而必须进一步得到实践的证明。这一方法不仅是发现问题、说明问题的方法,而且能够启发人们的思想,使认识得到突破性的进展。

8.对比分析方法。这一方法也叫比较分析法,是指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事物加以比较,分析其异同,求得对事物的特点、本质认识的方法。在调查研究的研究分析阶段,对比方法是运用比较多的一种。比较知长短,比较知优劣。比较得越全面总结特点的片面性就越小、精确度就越高。

9.因素分析方法。所谓因素分析法,是指调研者运用科学的方法及技术手段,从纷繁复杂的调查资料中寻找出若干对事物的产生、发展、运动起作用的要素,进行系统而周密的剖析和归纳,探寻到对事物起着重要或关键作用的一个或几个要素系列,掌握影响事物发展、变化的症结,了解事物的本质及其运动规律的方法。因素分析法具有系统性、细致性、彻底性的特点,运用这种方法有助于提高我们的分析能力,增强分析结果的可信度。

概而言之,在具体调研活动中,往往是多种研究分析方法相互结合、相互补充,以提高研究的深度和精度、提高调研成果的质量和水平。

七、确定调查研究的主体形式

调查研究的主体是指调查研究的组织实施者。调查研究的主体形式多种多样,主要有领导调研、综合调研、部门调研、专家调研、社会调研、联合调研等。分别介绍如下:

一是领导调研。建立和完善领导干部调查研究制度,是党中央提出的加强领导干部思想作风建设的一项重要措施。各级领导干部担负着不同的决策重任,亲自动手开展调查研究是任何人也代替不了的。根据党中央的明确规定:每年市、县领导干部必须保证2个月以上的时间到基层开展调查研究。可以说,调查研究是各级领导干部一项重要的基本功。

二是综合调研。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面对日新月异的形势变化,适应科学决策、民主决策的需要,领导干部不可能事事亲自调查研究,大量的调研任务需要领导决策的助手——调查研究部门承担。比如党委的政策研究部门,政府的调查研究部门,都是专门服务领导决策、开展调查研究的综合部门。一般来说,事关综合性、全局性、长远性的重大调研任务,都应当由综合调研部门牵头承担。

三是部门调研。这里所说的部门,是指党委政府的有关业务部门。这些业务部门分别承担着一定的经济管理、文化管理、社会管理、党务管理职能。对其负责的专项业务来说,他们最熟悉情况,最有发言权。由这些部门组织开展与其职能密切相关的专项调研,不仅对促进部门工作,而且对推动全局工作都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党中央也明确要求,“各级各部门领导班子每年除向上级提交工作总结报告外,还应提交调研报告,特别要分析新情况新问题,提出加强和改进工作的对策建议。”因而,重视和加强部门调研是加强整个调研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是专家调研。高等院校、科研单位以及有关部门的研究机构,聚集着一大批不同层次、不同学科、不同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一般来说,他们的理论积累比较丰厚、专业特点比较突出、认识问题比较深刻、提出的建议不容易受外部因素的干扰。充分发挥专家调研的作用,对于提高调研质量和调研水平十分重要。

五是社会调研。所谓社会调研,是指社会各界、各行各业的实际工作者结合本职工作,对自己所熟悉的领域、关心的问题开展的调查研究。由于这部分同志身处一线、了解实际,对某些社会现象、社会问题有切身的感受,往往能提出切实可行的观点、看法、思路和措施。在整个调研工作的规划布局中,社会调研的重要性绝对不能忽视。

六是联合调研。调查研究特别是一些重大问题的调查研究都是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单纯地依靠哪些人、哪个部门往往难以完成任务。这就需要把领导调研、综合调研、部门调研、专家调研、社会调研有机结合起来,形成整体合力,进行联合攻关,开展联合调研。这种形式的调研,尽管不是经常采用,但发挥的作用和产生的效果却很大。

总起来说,要大力倡导各种形式的调查研究,在全社会大兴调查研究之风。

八、开展调查研究的大体步骤

调查研究是一项复杂的系统过程。一般来说,调查研究的过程大体分为三个阶段:调研准备阶段,开展调研阶段,决策转化阶段。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制定调研方案。通常情况下,制定调研方案应考虑到以下六个方面:一是调查研究的主题和指导思想,主要是说明调查研究的目的意义和指导原则;二是调查研究的内容,本着定性、定量相结合的要求,逐项列出调查提纲,并设计相关的调查指标和调查表格;三是调研方法,就是采取什么样的调研方式进行调查和研究;四是调研步骤,就是打算分几个阶段完成调研任务,每个阶段的任务目标是什么;五是调研组织,就是如何组织调研力量,由谁牵头,哪些人参加;六是后勤保障,就是明确经费来源,考虑调查研究所必备的物质、技术条件等。

2.进行调研准备。调研方案确定以后,要按照调研方案的要求,周密细致地做好各项准备工作。一是做好人员准备。及时把调研人员组织起来,进行必要的培训,统一思想认识,明确调查研究的方法步骤和具体要求;二是做好财务准备。按照预算要求,及时把经费落实到位。三是做好物质技术准备。主要是准备好交通工具、信息手段、表格印制、调查提纲等。

3.开展社会调查。准备充分以后,要按照调研计划安排,采取适当的方式方法,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实际,进行科学的社会调查,尽可能按时、按质、按量地完成好调查任务,把应该掌握的情况掌握起来,把应该了解的信息了解到手,切忌走马观花、浮光掠影。

4.深入研究分析。就是对调查得来的材料,采取科学的研究分析方法,进行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加工制作,从复杂的现象之中找出事物内部的必然联系和发展规律,查明事情的来龙去脉,理出清晰的思路,提出正确的观点,拿出可行的措施。

5.撰写调研报告。通过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在形成基本观点、基本框架之后,要组织调研人员认真搞好调研报告的撰写工作,使调查研究的成果通过调研报告表现出来。应当清楚,撰写调研报告的过程,也是进一步系统研究分析的过程。抓好这个环节的工作,对确保高质量地完成整个调研任务至关重要。可以说,调研报告写不好,就等于整个调研活动白忙活。

6.广泛征求意见。写出调研报告的初稿以后,并不等于完事大吉。要通过召开座谈会、印发讨论稿、向调查对象反馈等形式,广泛征求有关领导、业务部门、专家学者、基层群众等方方面面的意见,集思广益,修改完善,最后拿出令人满意的调查报告文本。

7.提供决策参考。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花费大量的心血开展调查研究,写出调研报告不是目的。关键在于实现调研成果的价值,使调研成果及时进入领导视野,转化为科学决策。主要途径有:书面专题报告、当面专题汇报、印报内部参阅件、通过参与有关文件的起草使调研成果直接转化为领导决策、适宜公开发表的通过有关综合或专业刊物发表等。总之,要通过适当途径,尽可能充分地发挥调研成果的作用,实现调研成果的价值。

九、写好调研报告的主要环节

调研报告是调研情况的概括和总结,是调研成果的表现载体,是以书面形式汇报调研成果的一种形式。假如说搞好调查是基础、研究分析是重点的话,写好调研报告则是关键。缺乏这个环节或者说这个环节的工作搞不好,很可能会前功尽弃。

调研报告的撰写是一项非常艰辛的创造性劳动。要想写好调研报告,对于调研报告的撰写人来说,必须首先精细地阅读调查得来的各种第一手资料,认真学习有关的政策法规,查阅相关的调研成果,进行充分的理论准备,经过反复酝酿思考,在心目中形成一个大体轮廓。在撰写调研报告的具体过程中,应着重把握好以下几个环节:

一是明确主题。调查研究的主题是作者通过调查研究在报告中需要说明的事物、阐述的道理。一般来说,撰写调研报告的主题思想与调查研究的主导思想是一致的,但有时候也不完全相同。这是因为,调查研究的主导思想是调研人员在调查研究以前的初步观点,而调研报告的主题思想则是在调查研究之后形成的观点。这一前一后之差,前者带有一定的主观性,后者则是经过了实践检验的更具有客观性。明确主题思想,就是通过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形成撰写调研报告的总体观点和思路。它是统领整篇调研报告的灵魂。确定调研报告的主题非常重要,所谓“文当其时一字千钧,文过其时一文不值”就是这个道理。

二是理清思路。就是根据调研报告的主题思想,理出撰写调研报告的大体脉络,以做到心中有数。梳理思路的过程也是打腹稿的过程,先写什么、后写什么,怎样开头、怎样谋篇,各部分的逻辑关系如何处理,围绕论证和说明调研报告的总体观点具体分解为哪几个方面的细化观点,选用那些方面的调查材料,哪些资料先用、哪些资料后用,怎样利用图表数据资料,采用什么样的叙述、论证、说明方法,等等,都要一一认真思考。可以说思路越清楚,撰写调研报告的初稿越容易。

三是确定体裁。反映调研成果的体裁形式主要有研究报告、调查报告、工作研究、典型经验等。调研报告又可分为综合性调研报告、专题性调研报告。在撰写调研文稿之前,必须认真思考采取哪种体裁较为合适。比如说,根据调研主题要求,为了反映事物发展的来龙去脉,利用调研资料概括出创新性的理论观点、得出科学的结论,应采用撰写研究报告的形式;为了弄清事物的发展基础、发展条件、发展特点、存在问题、主要原因,提出今后的工作思路、对策建议,应采用撰写调查报告的形式;为了总结某些单位或个人的先进经验,进而推而广之,使其在更大范围开花结果,可采取撰写典型经验的形式。有时候根据反映主题的需要,还采取几种文体相结合的方式。究竟采用哪种体裁合适,要本着内容决定形式的原则合理安排。

四是扎好框架。所谓扎框架,就是拟定调研文稿的结构提纲,它是用具体材料说明或论证主题的层次安排。如果说主题是灵魂,材料是血肉,结构就是骨架。结构合理,论述推理就井然有序、脉络清楚。调查报告的结构可分为横式结构、纵式结构、纵横结合三种类型。横式结构就是把调查来的资料进行横向对比分析,从不同的侧面和角度去找出它们的逻辑关系。纵式结构是用发展的观点去处理资料,按事物的起因、结果安排内容顺序,然后得出结论。纵横结合就是采取横式结构与纵式结构有机结合的方式安排结构。具体采取那种结构方式,没有固定的模式。一般来说,调研报告的结构应包含以下几个层次:(1)调查的意义和重要性;(2)阐述前人的调研成果;(3)简介本次调研的时间地点、方法步骤、内容范围、指导原则等;(4)展示调查事实,分析研究成果;(5)提出作者的观点和建议;(6)总结与讨论,进一步阐明事物发展趋势和方向。(7)著明参考资料。就一篇具体调研报告的结构而言,要根据调查研究的内容,具体分析、具体安排。经过深思熟虑以后,列出调研报告的详细提纲:总题目;开头部分,主体部分,结论部分;主体部分的二级题目,二级题目以下的三级题目;三级题目以下的层次内容;等等。框架扎得越细,下一步调研报告越好些。

五是选好材料。选材是写好调研报告的重要一环。所谓选择材料,就是围绕主题,认真分析调查得来的素材,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的加工制作,把那些与主题无关的、次要的、非本质的、零碎的材料剔除出去,选出那些能够真正反映事物本质的、主要的典型材料。在选材过程中,要历史的与现实的相结合、口头的与书面的相结合、点与面相结合、正面与反面相结合,真正用准确的数据,翔实的资料,鲜明、生动、富于说服力的例证和逻辑推理去充实主题,使观点统帅材料、材料说明观点,以达到内容和形式的统一。

六是写好初稿。经过以上几个环节的充分准备,就可以动手写调研报告的初稿了。调研报告的初稿能不能写好,除了取决于准备工作是不是充分以外,更重要的是取决于执笔人员素质的高低和文字写作的基本功。所以说,要尽量由写作功底扎实的“大手笔”亲自担负撰写初稿的任务。撰写调研文稿总的要求是:主题重点突出,结构新颖严谨,语言文字精炼,论证确切严密,选材精当合理,分析全面精辟,建议对症下药,措施可行具体,首尾前后呼应,通篇浑然一体。

七是征求意见。写出调研报告的初稿以后,要采取各种形式集思广益,充分征求有关领导、专家学者、基层群众等有关方面的意见。需要指出的是,在征求意见的过程中很可能会遇到两种情况,一种是提出的意见和建议非常中肯、很有价值,一种是受各个方面的局限含有偏见。对这两种不同的情况当然应该采取两种不同的态度:正确的意见一定要充分采纳,吸收进报告中来;不正确的意见要适当说明,决不能马马虎虎为了所谓的周全而塞进报告之中。就是说,要坚决做到不固执、不苟同。

八是精心修改。我们经常说“文章是改出来的不是写出来的”、“文章不厌千回改”、“千锤百炼出精品”。这些话都说明了一个道理,要想拿出一篇高水平的调研报告,不仅要重视初稿的写作,更要重视调研报告的修改。精心搞好调研报告的修改,往往能够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使调研报告的主题更鲜明、观点更准确、结构更合理、层次更分明、逻辑更严密、材料更精确、文字更简练、文风更清新。就是说,修一遍有一遍的提高,改一遍有一遍的成色。经过反复修改完善,一篇令人满意的调研报告就可以发挥它应有的决策价值、理论价值、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了。(本文选自2007年5月28日《博客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