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牛星座图片:读后感:读《什么是好的教学》的一点的体会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1 09:52:32

好的课堂教学,也是要“讲”的

                      ――读《什么是好的教学》的一点的体会

                                  王爱忠

    拜读了《什么是好的教学――就中国教师关心问题访马飞龙教授》(《人民教育》2009年第8期)一文,细细品味马飞龙教授的观点,不愧是真知灼见,的确让我受益非浅。

    随着新课改理念的推进,现在课堂教学似乎走向了另一个极端,以前作为主角的老师开始忌讳讲了,讲的时间越少越好,有的人用老师讲课时间长短来衡量课教学改革的力度或作为新课改的标志,甚至对老师的讲课时间长短作出了硬性规定。当然,其动机在于杜绝“满堂灌”,但由于缺乏对具体问题作具体分析,结果陷入了一种形而上学的困境中。

    如何处理教什么与怎样教之间的关系?马飞龙教授认为:学习目标(我们可以理解为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也就是希望学生学到的东西,绝对要放在第一位。怎样才能帮助学生学习?是第二位的问题,这两个问题的顺序不能颠倒。我的理解是:内容决定形式。教学方式多种多样,选择哪种方式,取决于我们学习的内容和目标,教学方式本身不能成为目的。不论采用何种教学方式,评论什么是好的课堂教学,关键是看学习目标在老师的帮助下完成的如何,而不是看老师“讲”的时间多少。问题在于我们现在的大多数老师热衷于阅读有关新课标的各种解读,却不想静下心来研读课改理论,然后结合自身实践探索出教育教学的自然规律,去指导自己的课堂教学。这不能不说是我们现在教改的一个误区。

    笔者曾听过这样一节思想品德公开课:又是放录像,又是听歌曲,又是演小品,也有热烈的讨论与辨论,轰轰烈烈,气氛看起来十分的活跃。学生的自主活动占去了35分种还多,教师的讲解与小结只有不到10分种的时间。由于教师一味让学生发言,对学生一些主观片面的观点也没有作出必要的有效的引导和评价;最后的小结,由于时间的限制,老师也没有把问题讲清讲透、点明主旨;没有表明自己的明确态度,学生对问题的认识仍然模糊不清;学生缺乏独立思考的机会,没有学生认知的碰撞,没有刻骨铭新的记忆,更谈不上师生情感的交流、心灵的震憾。一堂课下来,热热闹闹,却没有达到教育教学目标。这显然不能算是好的课堂教学。

     从现行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和教材的编写来看,注重研究性学习,把思考问题、利用资料、得出结论、解决问题、内化品质,贯串于教材的全过程,让学生在老师的帮助下实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因此,教师没有必要,也不可能面面俱到进行讲解。但正如马飞龙教授所说:“事实上,很多东西在没有别人帮助的情况下是无法学习的”,有些问题只靠学生的自主学习是解决不了的,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离不开教师的引导与理论的灌输,“讲”毕竟是课堂教学的一种有效形式,也是老师向学生教育的强有力的手段。再说“讲”也不见得都是“满堂灌”,只要讲解思路清晰,逻辑严密,抑扬顿挫,深入浅出,语言风趣幽默,充满真情,同样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达到我们的教育教学目标。第四届全国思想品德优质课一等奖获得者吴又存老师在《“难报三春晖”》的教学中,仅讲述母亲培养他读书的故事用时达7分种,但真情打动了学生,感染了学生,使学生的心灵受到震憾。留给学生永恒的精神力量。取得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

     因此,我们的老师需要认真把握教学的内容,并能够预测学生在理解内容上可能存在的问题;我们的老师需要依据内容确定恰当的教学方法,确保学生发现他们需要发现的东西,从而完成教育教学的任务或目标。我们的老师需要直面教育教学理论,不断探索教育的自然规律,走向科学研究的轨道,创造属于我们自己的理论。这样,中国教师才能真正“站”起来,中国教育才能真正强大起来!

               (工作单位:山东省曹县大集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