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群侠传x斗转套:民生新闻:营养决定影响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17:15:38
  • 民生新闻:营养决定影响
  • www.taihainet.com 2006/7/7 15:40:19 青年记者 【字体:缩小 放大】
  •  

      (作者:张从春)四年多前民生新闻在南京新鲜出炉,如今已香飘全国,蔚为大观,并成为电视台“卖点”、老百姓“看点”、学术界“热点”。有人预测,它将高歌猛进,占据电视新闻“制高点”;有人认为,它在红极一时之后就将陷入“冰点”。民生新闻走势到底如何?它能否保持并扩大它的影响?笔者认为,这取决于它是长期以色香味引人,还是为公众提供源源不断的丰富营养。

      民生新闻核心之弊及其来源

      营养缺乏,正是当前民生新闻核心之弊。

      分析这个核心之弊的来源,首先要对民生新闻进行追本探源。有人认为民生新闻脱胎于央视“东方时空”,但其包含的精英意识与民生新闻大相径庭;有人认为民生新闻移植于都市报,但都市报主流化追求与民生新闻迥异其趣。笔者认为,民生新闻系国外引进,主要从美国“市场新闻”借鉴而来。民生新闻的核心之弊,正是在新闻业市场转型中衍生而出。

      美国传播学都约翰·H·麦克马那斯在《市场新闻业》一书中写道:市场新闻潮流肇始于20世纪60年代,发端于地方电视新闻业。其采集新闻的规则是 :画面胜过理念、煽情胜过分析、用夸张增强吸引力、避免过多新闻采集。取悦受众成为原则。新闻事件脱离了它的环境、背景和意义。它能带来高收视率,却会让社会缺乏有益信息的滋养。市场新闻引来激烈争议,运作者认为其带来清新风气和双赢机会。而前《华盛顿邮报》记者伯恩斯坦批评市场新闻制造了“白痴文化”、教导观众耸人听闻和鸡毛蒜皮具有重要意义。前CBS主播克朗凯特认为市场新闻正在制造新的社会人群,他们在政治上、经济上、科学上几乎无知。

      具体症状

      寻求化解之策,首先要弄清症状,以对症下药。结合民生新闻的各大卖点,笔者认为其营养不足的具体症状有:

      1、片面理解“民本取向”,过分强调本土化特色,使新闻变成琐闻。目前民生新闻的主体是家长里短、鸡鸣狗跳,这些“新闻”仅能充当谈资,难以发挥“环境守望”的社会功能。

      2、风格一味求软,使新闻丧失本义。民生新闻低估了受众的“消化能力”,取材尽量取软性信息,偶尔报道一件“硬通货”,还设法包装成软新闻,使新闻丧失了本来意义。

      3、舆论监督少啃“硬骨头”、多捏“软柿子”,媒体公信力难以树立。舆论监督是民生新闻高举的一面大旗,但其锋芒所指,往往对下不对上,舍硬而就软。

      4、极端的时效追求,新闻报道浮于表面,内在价值白白流失。民生新闻主要内容是日常小事,对这些日常小事,受众有何必要“第一时间”知道?关键是在寻常小事中挖出不寻常的意义。抢一时之先,吐一时之快,无暇或无力作深入调查和背景分析,浮光掠影。

      5、偏爱负面新闻,偏爱其带来的“正面利益”,而不理会其造成的“负面效应”。为迎合猎奇心理,强调反常、奇异和骇人听闻现象,人们看到一个不真实、被扭曲的世界。一些破案无期的凶案报道,还灭了群众“威风”,长了罪犯“气焰”,甚至让不轨之徒从中汲取“教训”与“经验”。

      6、“投诉热线”含金量太低,浪费了社会资源、耽误了观众时间。媒体加以解决并报道的投诉,应当是具有普遍意义的,或者是居民个人无法解决、找相关部门又不予解决的问题。现在有些观众把媒体当成“千手观音”,无关宏旨的个人小事,甚至是举手之劳就解决的,也要找媒体。不仅浪费了资源和时间,也导致一些人产生依赖心理。

      7、以省城市民为核心受众,显失公平,也远离了社会关注热点。作为一个省级电视台,是全省人民的电视台,在黄金时间办一个以市民,主要是省城市民为核心受众和服务对象的新闻资讯栏目,这样做当然是为了获得广告商的欢心,却失去了公平。

      8、实用资讯:新瓶装旧酒,常唱“四季歌”。提供诸如“夏天要防晒”、“秋凉防感冒”、“生炉子防中毒”、“春运来了提前购票”这些东西,所谓“最新的资讯”流于口号。

      化解之策

      怎样化解民生新闻的核心之弊,怎样让它从一道以色香味引人的休闲食品变成一种外在与内涵并重的美味,成为人们的“必备”与“最爱”?应从以下四个方向努力:

      1、调整制作这味“食品”的指导思想。

      ①在“商业烹任手册”中,加进“社会责任”的指导原则。在很大程度上,正是淡漠了责任感、公益心,广告求多、利益求大,方导致民生新闻的风格求软、品味求低、色调求暗、题裁求小、取材求窄、份量求轻。制作者应尽可能争取社会公益与市场利润的双赢,并以前者为重。

      ②正确分析发展前景。当前民生新闻主要靠形式与趣味赢得关注,如果在内容上不加进丰富的营养,最终将被市场淘汰。

      ③理智对待观众口味。一方面,对观众中不健康的需求不能迎合,要加以引导,另一方面,即使观众偏爱低品味,但时间长了也会产生收视疲劳,有越来越多的观众对平庸的东西已经反感。

      ④正确对待群众利益。民生新闻失之琐碎,记者总是搬出“群众利益无小事”作盾牌。实际上,不少小事既不关系群众,也不涉及“利益”。媒体应以有限资源,去解决、反映真正关系群众利益的普遍性、共同性问题。

      2、多选取“富营养”的原材料。

      ①真实报道社会环境的客观变化、文明进步的重大动向、全国各地重大突发事件。

      ②从民生角度深刻解读政府决策,报导政治、经济、科学、文化新闻。

      ③加大舆论监督力度,勇于向各种各样的腐败现象、不正之风挑战。

      ④用建设性态度披露社会阴暗、展示社会矛盾,为政府献策,为百姓解忧;“负面报道”要发挥正面效应,为公众提供警示意义。

      ⑤关注群众投诉热点,贴近群众所思所惑,结合社会发展动向和客观环境的变化,为群众提供迫需的各种资讯。

      3、改进“烹制”手法,引入深度报道。

      民生新闻一味追求“短、平、快”,使很多宝贵新闻素材的营养价值在“制作”过程中流失了。民生新闻应借鉴都市报的做法,快慢结合、深浅交错、长短搭配、张驰有致。应当看到,我国民生新闻的相当一部分观众文化水平不高,他们对社会转轨过程中的各种变化缺乏洞察力、分析力、预测力、承受力,这就迫切需要民生新闻“烹制者”提供大量深度报道,满足他们据以思想、行动、决策的需要,满足他们解闷、解气、解惑的需要。在每天一小时长的节目中,搞一个十来分钟的深度报道,几个三、五分钟的追踪、连续报道,也是相当可行的。

      4、提高“烹制者”的总体思想和业务素质

      提升民生新闻营养的重任,还要落在它的编、采、播人员身上。

      ①民生新闻的制作者面对日新月异的社会环境,要能及时识别新闻,并做出准确判断、真实描述、深刻分析,就必须加强学习。

      ②调整人员的构成,充实阅历丰富的新闻工作者。当前,民生新闻大部分工作人员为刚出校的年轻人,富于朝气、活力与激情,但毕竟没有什么生活经验、社会阅历,难以体察民间疾苦、百姓冷暖,难以以感同身受的角度表达人文关怀,做民生节目难免功力不足而捉襟见肘。

      民生新闻的发展过程中暴露出来的种种弊端,业内及学术界人士早就发出清醒呐喊,市场化就是追求利益最大化,这是朴素的真理。营养决定影响,毕竟是长远之大势。民生新闻以形式和情趣,短期内仍“销售”良好。我们一方面寄希望民生新闻工作者自醒、自觉地去提升其营养价值;另一方面,正如健康专家不断呼吁公众远离“垃圾食品”、寻求“绿色食品”一样,我们应利用各种机会呼吁公众抵制“垃圾新闻”,寻求“绿色新闻”。这个过程很漫长,但无疑是推动民生新闻改进与完善的根本之策。

      参考资料:

      ①喻国明:《传媒影响力》南方日报出版社,2003.6,第6页

      ②陆小华:《激活传媒》中信出版社,2004.5,第349页

      ③[美]约翰·H·麦克马那斯:《市场新闻业》张磊译,新华出版社,2004.10

      (作者单位: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