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5s升级ios10卡吗:中国营养学会-会议与新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10:14:53
膳食结构不合理致慢病高发引关注
全国慢病防治指导意见或提上日程

    从“合理膳食,适量运动”入手,将“阵地前移”,变有病治病为“防未病”,改变不良生活习惯,积极倡导健康生活方式,已成为改善大众健康状况、降低医疗负担的当务之急。
    根据2008年国家卫生服务调查,我国慢性病例数已达到2.1亿,由慢性病带来的死亡占居民总死亡构成的80%以上。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局副局长孔灵芝在大会开幕式上透露,“我给会议带来了两个重要信息,首先就是慢性病的防治问题,卫生部和国家发改委等正在研究制订全国的防治指导意见。”
    孔灵芝说,膳食结构不合理和运动过少等原因造成的肥胖等慢性病,正成为居民健康的巨大威胁。正在起草的慢性病防治指导意见有望为全国慢性病防治提供全面指导。她表示,包括与膳食结构和运动因素有关的肥胖等在内的慢性病,已经成为影响居民健康的重要因素。世界卫生组织已经认定,肥胖是全世界最大的慢性疾病和全球四大社会医学问题之一。我国成年人体重超重比例为20%至30%,大城市达到35%至40%。
    此外,卫生部正在就《全国慢性病预防控制工作规范》(征求意见稿)征求意见。按照征求意见稿,我国将建立和完善慢性病监测体系,尤其对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和糖尿病等重点慢性病,进行死因监测、危险因素监测、发病和患病登记、居民营养监测、国民体质监测等。
    中国营养学会常务副理事长翟凤英表示,慢病防治要从膳食结构和运动两方面入手。但是,膳食平衡问题至今没有引起足够重视。我国许多综合性医院、妇幼保健院等没有足够的营养科室,致使许多高校培养出的营养学人才转而进入其他行业,使营养科学没有在实际中得到足够应用。而这需要政府相关机构多设置营养学方面的岗位,要有完善的规划和指导。


两岸四地营养专业人才聚首共商
交流沟通共促国民健康素质提升

    中国营养学会理事长程义勇介绍了两岸四地营养专业人员开展学术交流的基础和背景,并对今后推动营养科学进步、改善民众营养健康状况的合作前景寄予厚望。他说,中华民族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两岸四地拥有天然的共同基础。目前,两岸关系正在朝着日益紧密的方向发展,两岸四地的营养界同仁也都渴望互相沟通、交流信息,为改善中国居民的营养健康状况携手共进。
    孔灵芝说,第二届两岸四地营养改善学术会议的召开,正是适应了两岸四地营养专业人士日益迫切的交流需求适时诞生的产物,会议的主题正是与国人现在面临的营养健康问题密切相关的,即“膳食变迁对民众健康的影响:挑战与应对”。 会议将探讨两岸四地营养问题的挑战与应对、营养相关慢性病的发生、营养干预和策略以及倡导促进健康生活方式等几个方面的内容。针对这些变化追踪,我们正组织下一周期的营养与健康的调查。
    通过大会报告、分会场报告、卫星会议、板报展示及论文摘要汇编等多种形式,来自四地科研院所、大学、医院、保健机构的专家不仅交流了近年来营养学理论和实践发展的最新成果,更为今后开展更广泛的专业合作奠定了基础。而内地营养学泰斗顾景范教授与中华膳食营养学会创会理事长邱清华分别就中国内地和中国台湾的营养学发展历史进行报告,回顾营养学前辈长期以来为改善国民营养状况做出的巨大努力,不仅给与会者带来耳目一新的感受,而且发人深思,催人奋进。
    两岸四地营养改善学术会议是亚洲富有影响的营养学高端论坛。2008年11月28日,澳门卫生局和澳门营养学会发起并组织了第一届两岸四地营养会议,中国营养学会、台湾膳食营养学会、香港营养学会的学者应邀参加,交流营养改善领域最新进展,从而开启了两岸四地营养学术交流的大门。此次,台湾营养学会、营养师公会联合会和膳食营养学会,香港营养学会、香港营养师协会及澳门营养学会理事长皆在大会上做精彩学术报告。
    孔灵芝高度评价此次学术大会所具深意,她说:“这是一次营养界的盛会,为内地、香港、澳门、台湾等地的营养专业人士提供了一个学术交流的机会,必将对我国营养工作起到重要推动作用。”


传播国际最新研究成果及理念
为改善国民营养状况携手共进

    程义勇指出,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如何满足众多人口的温饱需求,曾经是中国历史上长期难以解决的社会问题。而今,两岸四地先后经历了经济发展时期,各地居民不同程度地解决了温饱问题。但是,面临着经济发展带来的生活方式的变化,中华民族传统的饮食结构受到了巨大挑战。膳食模式变迁对居民健康状况的影响,慢性疾病与饮食行为之间的关系,膳食营养与代谢综合征的遗传背景,怎样寻求一种理想的健康膳食模式,如何对临床慢性病患者实施营养治疗等,都是近年来营养科学非常活跃的研究领域,也是两岸四地营养专业人士共同关注的话题。
    本届大会共安排16个学术报告,其中来自中国香港、澳门及台湾的报告共计8个,内容涉及营养科学在理论和实践方面的新近发展,如内地营养学界权威葛可佑教授题为“中国居民膳食变迁与《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的报告解读了中国内地四次营养调查的状况及《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的修订依据;香港中文大学陈振宇教授的报告“膳食转型、五谷杂粮与心血管疾病”探讨了五谷杂粮中活性成分对心血管疾病的预防作用及作用机理。这些报告均提出社会环境、生活饮食习惯的改变影响到与膳食相关的慢性病的高发,对国家和地区经济造成极大影响。IUNS前主席Mark L Wahlqvist教授则针对食品安全问题,在生态、社区及家庭方面提出相应策略。他的有关“生态系统”的演讲反映了人类追求膳食营养与地球环境和谐统一的更高境界,体现出《吉森宣言》中倡导“新营养学”的一种崭新理念。


卫星会高端研究着陆百姓生活
全麦营养与水果营养细说《指南》

    除了大会主题学术报告,水果营养与膳食健康研讨会和全麦营养与健康论坛两个卫星会因讲演者带来大量新鲜数据、前端研究成果而备受两岸四地专家关注。
    正如同翟凤英研究员所说,营养科研工作做得再好,若是仅仅停留在实验室阶段,对老百姓的健康也产生不了大的作用。如何更好地让科学的营养知识,让实验室中的新技术、新成果以及高端研究用之于民,是当前政策制定者和营养工作者十分关注的问题。此次举办的两个论坛大量涉及膳食营养因素与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肥胖、肿瘤等慢性疾病之间的关系研究以及营养与老龄健康、营养干预、功能食品、临床营养治疗等领域国内外的最新研究成果。这些报告将为探讨中国居民营养状况改善措施提供宝贵的科学依据。
    相比曾经那种凭票限量购买粮油的物资匮乏时期,国人如今的生活水平已是想吃啥就能吃上啥了,山珍海味甚至已成为一些人家的家常便饭。但是,卫生部2005年公布的报告显示,全国有高血压患者1.6亿人,患血脂异常的有1.6亿人,身体超重的有2亿人,肥胖6000万人。两岸四地专家一致认为,经济发展带来生活方式的变化,让中国传统饮食结构受到巨大挑战,并对居民健康状况产生了重要影响。
    “现在看来,在80、90年代,粮食供应限量取消,肉蛋类摄入开始增加的时候,人们的饮食结构是比较健康的。”中国营养学会专家指出,我国居民每人每日谷类摄入量由1982年的510克下降到2002年的402克;每人每日杂粮摄入量由1982年的104克降至2002年的24克;每人每日蔬菜摄入量由1982年的500克降至2002年的270克。与此同时,我国居民食用油消费量已由1982年每人每月限量半斤增加到现在每人每月约2斤半;动物性食物城市人口摄入量更是由每人每日80克上升到了180克
    程义勇说,中华民族悠久的饮食文化传统中有很多内容值得营养专业人士传承发扬。两个卫星会的内容有助于我们发扬中国传统膳食“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的养生思想,也对我们在膳食变迁时期宣传和实践《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大有裨益。此次大会意在让两岸四地营养界同仁共享营养学发展成果,沟通交流,协力造福两岸四地民众,共同为改善国民营养与健康状况携手共进。                                                      (转自《中国食品报》尹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