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臣割头视频录像:经济新闻:电视民生新闻的潜力“短板”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20:06:41
经济新闻:电视民生新闻的潜力“短板” 时间:2011-05-11 13:52:00  作者:;  来源:

  ● 李  玫
  长期以来,经济新闻在地方电视台新闻中占的比例一直不高,特别是在高收视率的民生电视新闻栏目中,更是一块“短板”。其实,在半个多世纪前,现代新闻研究者萨空了先生就对经济新闻的重要性进行了深刻阐述。他认为:“世界上的新闻报道最为人类所注意的,第一是经济新闻,注意的人最多……人类最初注意新闻,绝非出于人类的好奇心,实在是由于生存的需要……对桃色新闻不感兴趣的人在社会上很多,但是粮价陡涨却没有人不注意,不但传播的普遍,而且非常迅速。”①从这段话中不难看出,经济与民生紧密相关,经济涵盖在大民生范围内,经济新闻报道对于地方台电视民生新闻栏目而言,是一块极具潜力的“短板”,未来大有可为。
  本文以厦门电视台品牌民生新闻栏目《特区新闻广场》为例,探讨地方电视台民生新闻栏目,在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中,如何做好经济新闻报道。

  找准受众“看人下菜”
  通过对电视民生新闻栏目的收视分析,我们大致可以将经济新闻的受众分为以下三大群体:
  1.“消费者”受众群
  “消费者”是一个数量庞大的受众群,这个受群众所关注的“经济新闻”,并不是关系国家、社会、企业的大经济,而是与大家生活紧密相关的小经济。
  针对这一受众群,《特区新闻广场》从去年6月份开始,就开设了“消费提示”小栏目,将消费投诉、质监检查、工商提醒等内容,统筹起来做成一个子栏目。其中,消费市场的舆论监督也是这个子栏目非常重视的内容,通过一个个的案例向观众介绍,消费者有哪些权利和义务,如何鉴别假冒伪劣商品,如何防止上当受骗,如何进行举报投诉等方面的常识。
  2.“涉农人员”受众群
  “涉农人员”受众群主要包括农民、渔民、农业生产组织者、农产品经销商、农业生产资料生产者等,其中,农民、渔民等又是该受众群的核心和主要成分。
  从创建之初开始,《特区新闻广场》就一直非常重视农业经济领域的报道,目前,基本上每周都有3~4条的农业经济新闻播出,具体内容涉及农业合作社、农副产品供求状况、农村脱贫致富的门路等。
  3.“投资者”受众群
  在电视民生新闻栏目的观众中,“投资者”受众群是随着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之后,近些年来逐渐发展起来的新受众群。这个受众群中有人数众多的普通股民,也有具备一定财力的富人群体,还有一些小型私营企业的投资者。
  目前,《特区新闻广场》的采编人员正在研究这个受众群偏好的信息,以后可能会增加一些百姓理财等方面的内容。

  电视经济新闻“双报道公式”
  通过这两年的实践,我们大致总结出了两个公式:“电视经济新闻报道=经济事件+民生视角+电视语言”;“电视经济新闻报道=民生问题+经济视角+电视语言”。值得注意的是,在电视民生新闻栏目中要做好经济新闻报道,以上三者并非简单的相加关系,而必须要深层融合。
  1.树立专业的经济民生融合意识
  要想依托民生新闻栏目做好经济新闻报道,必须从意识上有所改变,树立“经济新闻民生化”、“民生新闻经济化”两个专业意识。
  经济新闻民生化。经济新闻民生化指的是在经济新闻采访过程中,更多地从百姓的视角看问题,发掘经济新闻中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部分,用社会新闻的拍摄手法制作经济新闻。
  《特区新闻广场》曾推出过新中国成立60周年成就系列报道,其中,在《一瞬六十年:担水巷里折射的厦门公用事业变迁》的报道中,我们从厦门一条特色小巷“担水巷”讲起,找到了一位曾经靠卖淡水为生的79岁的林素英阿婆。这位阿婆从卖淡水,到经营自来水公司的公共水管,后来家家户户都有了自来水,阿婆也退休了。这条以民生新闻手法拍摄的反映经济社会建设的新闻,观看起来非常亲切、又有浓郁的历史厚重感和人文气息。
  民生新闻经济化。民生新闻经济化是指在民生新闻中发掘内在的经济因素,通过民生新闻事件体现其背后的经济现象。许多的投诉、纠纷其实都蕴涵着经济新闻线索,需要采编人员以经济角度来看待问题。不久前,《特区新闻广场》推出系列报道:《非法酒店式公寓转入地下经营》、《思明警方查处摩登大厦的非法酒店式公寓》、《正规“酒店式公寓”门槛高 开办需过多道审批》系列报道。这一系列报道从单纯的民生新闻视角引入经济视角观察“酒店式公寓”这一现象,探讨由于厦门热门旅游城市的特点,中小型酒店、中小型旅馆市场需求非常大,而正规的“酒店式公寓”因审批门槛过高,导致整个市场供不应求。通过引入经济视角之后,提升了这组报道的深度,而且还让有关部门重新调整对“酒店式公寓”的管理,以适应新的市场形势的发展需要。
  2.平民视角讲故事
  电视经济新闻可以从普通人的生活开始讲述,然后由这样的生活故事转而阐述一种新的经济现象、经济规律。“讲故事”的手法,从受众熟悉的场景或故事来阐述经济新闻,具有亲切感、说服力和穿透力。比如,《特区新闻广场》在推出《农民专业合作社让锄山村民走上致富路》、《专业合作社创品牌 翔安果农收入增加》等经济新闻时,就分别从锄山村一位村民、翔安一位果农的故事写起,以讲故事的手法讲述村民、果农如何在农民专业合作社中,通过种植加工野菊花、为龙眼注册商标创品牌,最终实现脱贫致富。
  3.熟练运用电视符号
  画面符号、语言符号是电视最重要的表现符号,做好电视经济新闻,就必须要增强可看性。利用语言符号做好“翻译”工作。运用语言符号做好各种经济现象、经济术语的“翻译”工作,可分为两种形式:第一,把经济专业词语换成容易被普通百姓理解的词汇;第二,如果有些专业词语不能替代,就尽量在提及专业词语时用贴近群众生活、容易理解的说法予以简明扼要的解释。
  充分利用画面符号。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在阐述一些较为抽象的经济现象、经济发展趋势时,可以尽量采用同期声、记者出现场的方式,会比配音加空画面的传播效果更加理想。
  今年春节过后,沿海地区用工需求非常大,《特区新闻广场》推出了系列报道:《节后用工缺口大 尤其缺普工》、《企业政府协力破解“招工难” 产业升级转型是关键》、《提薪加补贴 政府企业共对“招工难”》。在制作这一系列经济新闻报道时,特别是在“人口红利”可能倒逼企业产业转型升级的问题时,我们采取记者出现场,发表观点,再配合画面、字幕等方式,清楚地阐述出这次“招工难”背后隐藏的产业升级的挑战和机遇,让经济新闻的表现形式更加灵活,也更加好看。
  在中国经济迅猛发展的背景下,经济现象热点多、百姓关心,是电视民生新闻栏目未来很有发展潜力的一块领域。在经济新闻采编过程中,媒体人要加强自身经济专业知识储备,善于利用经济专业知识,对各种新闻事件做出恰如其分的分析和报道,提升媒体在经济新闻报道领域的舆论引导力。
  注释:
  ①萨空了:《科学的新闻学概论》,香港文化供应社,1946年版

  (作者单位:厦门广电集团新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