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丝楠木是什么颜色:思想政治课如何阐释抽象的知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30 12:36:12

思想政治课如何阐释抽象的理论

2008-10-28 12:46:12|  分类: 教研论文 |  标签: |字号大中小 订阅

思想政治课如何阐释抽象的理论呢?我们先来看看马克思是怎样揭示这些理论的。马克思在撰写理论前,他总是要进行大量的研究,访谈,查阅资料,实地调查,在积累了十分丰富的、可靠的感性材料的基础上,对材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分析思考,运用分析和综合的方法,透过现象看本质,使具体的感性认识逐渐上升到抽象的理性认识,从而形成他的宏篇巨著。从马克思创立科学理论的过程中,我们不难看出马克思的研究方法,其实就是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要求,也就是物质决定意识,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同时,马克思也没有忽视辩证法的运用,即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的加工制作。其实,马克思研究科学理论的方法不是一种特殊方法,而是一种普遍方法。也就是说,在我们教学的过程中也可以借鉴马克思的科学方法,即运用辨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科学方法去阐释抽象的理论,使思想政治课更加生动、具体、易懂。

当然,教师切不能将马克思的方法机械地移入教学,教学的认识过程是以现成的科学成果为对象的,它同科学认识成果的形成过程并不同,后人无需也不可能重复科学认识成果形成的全部过程。但是,我们在教学中必须把抽象的理论具体化,进行必要的认识成果形成过程的复原。明确这一点,对于克服当前还比较普遍的从理论到理论或从理论到实践的教学倾向,构建新的教学模式,均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阐释抽象的理论,必须让学生获得生动的感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是整个认识的起点,没有具体的、生动的感性就没有抽象的、概括的理性 ,现象是入门的向导,这是符合唯物主义根本要求,也是我们研究问题和阐释问题的根本方法。因此,在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中离不开实践,要在实践中积累可靠的令人信服的感性材料。在物理、化学的教学中,可以借助实验,让学生获得活生生的感性,思想政治课教学不可能借助实验、仪器,但我们可以用生动的丰富的语言,借助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看得见摸的着的例子,借助我们生活的常识和经验。因此,政治课教学应力争为学生的实践、感知创造条件。

例如:在讲授高二哲学常识第一课意识的本质时,我们要研究意识的定义,即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那么如何揭示这一概念呢?我们可以让学生看一下窗外的楼房,窗外的楼房是客观事物,它通过我们的视觉在我们的脑海中形成了楼房的概念,即形成了关于楼房的意识,由此,我们可以让学生自己得出意识的定义: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通过这种教学实践,使我们的教学形式更加具体、生动。使教学内容有信度有力度。

又如:在讲授“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时,学生可能一头雾水,不懂得其中的含义,我们不妨举一些我们看的见的例子。比如,教室里的讲台是不是运动的?有的说是运动的,有的说是静止的,我们可以进一步提问“为什么是运动的呢?”“为什么是静止的呢?”学生不难看出讲台相对地面是静止的,但内部的分子在运动,而且随着地球在自转和公转,它是运动的。那么,它到底是运动还是静止的呢?这时教师可以总结说运动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这种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的思维过程,实际上正是科学理论揭示的过程。

当然,一个人不可能也没有必要事事亲身实践,课堂教学同样如此,因为,课堂教学的空间和时间都是十分有限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以此为借口忽视感性,相反,在课堂教学有限的空间和时间里,教师应尽可能多地给予学生更丰富的感性。

二、阐释抽象的理论,必须把理论放到一定的历史条件下。

任何抽象的理论的形成都离不开一定的历史条件,都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产生和形成的,离开了历史条件,我们就无法理解理论的内涵,同样,在课堂教学中阐释抽象的理论,也必须把理论放到一定的历史条件下,通过情景再现和合理的想象,使学生回到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并置身于其中,这样,教师无须更多言语,学生自然而然地形成概念。然后,把学生的直见和教师的正确的词语有机结合,使学生获得了深刻的理解。心理学告诉我们,要掌握抽象的概念,必须采用“直见和词语的正确结合。”直见会使学生获得十分丰富的、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而教师的词语,会使直见更加深刻、鲜明。

比如:“国家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国家是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进行阶级统治的工具。”对于这些概念的理解恐怕比较费事。我们不妨让学生的思绪回到原始社会的末期,在原始社会的末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出现了贫富分化和私有制,于是,整个社会逐渐分裂成两大直接对立的阵营:奴隶主阶级和奴隶阶级。奴隶主剥削奴隶,奴隶反抗奴隶主,奴隶主为了自身的经济利益,就建立了军队、监狱、法庭等机构去镇压奴隶,这样就形成了最初的国家。由此,不难看出国家不是全民的,而是统治阶级的,是具有阶级性的,同时,具有历史性。

再如:教师在讲授“一国两制”时,必须让学生了解相关的历史知识,掌握香港、澳门、台湾三地的近现代历史,香港、澳门、台湾本来就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是近现代历史遗留的问题,这样学生就不难理解“一国”的真正内涵。而这三地是实行资本主义,和大陆的社会主义又有着本质区别,如果按照大陆的社会主义模式去改造三地,必然会导致三地的动荡和衰落,也不利于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这样就不难理解“两制”的内涵和意义

把理论放到一定历史条件下理解和阐释,不是一个普遍的方法,而是一个特殊方法,因为并不是所有的概念都可以联系具体的历史条件的,所以,这种方法的使用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一刀切。只有在教学中灵活地加以运用,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三、阐释抽象的理论,必须回到实践中去。

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这仅仅是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认识如果仅仅停留在认识内部,那就蜕化为“唯理论”的教学模式。毛泽东说:“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运动,如果只到理性认识为止,那么还只说到问题的一半。而且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说来,还只说到非十分重要的那一半。”理性认识必须回到实践中去,并在实践中深化、扩展和向前推移,并在实践中得到检验,这是认识过程第二次飞跃,也是检验和发展理论的过程。而认识的第二次飞跃远比第一次飞跃深刻和重要。

首先,在具体的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如果学生的知识面仅仅停留在理解概念,那么,他们的知识就必然带有抽象的性质,就很难使他们深刻理解、把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只有在实践中不断的灵活地运用这些概念,才能达到在认识开始时已经被人为割裂开的主体与客体的结合,才能达到概念抽象性和具体性的统一。

其次,如果学生在教学中无奈地成为教学理论灌输的容器,那么,学生脑海中的知识储备再多也还是知识、概念等一堆没有社会价值的东西,知识必须运用,获得知识的目的全在于应用。改造世界是认识世界的出发点、目的和归宿。毛泽东说“精通的目的全在于应用。”

再次,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认识的一般规律: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再回到实践;从特殊到普遍,从普遍到特殊。作为思想政治课也必须遵循这些认识过程的一般规律。

 

那么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如何达到知识的运用呢?方法有很多。我认为课堂练习是巩固知识的最重要的一种方法,课堂练习的方法主要有如下几种:

1、             前提测评,这种方式主要是对前一堂课所掌握的知识加以巩固。

2、             边讲边练,这种方式有讲有练——边讲边练——讲练结合,有利于深化对知识、概念的理解。

3、             当堂反馈,这种方式有利于及时了解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有利于教师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总之,我们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必须遵循辨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要求,才能讲活讲透抽象的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