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蔷薇 戴佩妮:莫把健康变卖给时间和压力——关于休闲与人生的思考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4 06:59:32
逍 遥. 莫把健康变卖给时间和压力——关于休闲与人生的思考[N].  大众日报,2011-07-04(A09).
  新形势下研究休闲与人生,其意义不仅仅是休闲与人生的关系问题,而是上升到关乎科学发展的高度,成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认真研究的一个重大问题。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落实以人为本,就不能不讲休闲;另一方面,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是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满足人民群众对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也必须研究休闲,使人民群众心情更舒畅。休闲还是一个关系社会和谐稳定,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大问题。
    休闲是对生命意义的快乐的探索
  什么是人生?中国的辞典大多这样说:人生是人的生存以及全部的生活经历。美国的教科书说:人生是人为了梦想和兴趣而展开的表演。东、西方两种文化对人生的不同解释,反映出两种不同的人生态度。归纳起来:人生就是人的生命活动和生命历程,是人的生存和发展的客观过程,涉及到工作、学习、恋爱、友谊等广泛的生活领域,也包含着欢乐与痛苦、幸福与悲伤、光明与黑暗、顺利与曲折等丰富而具体的内容。关于什么是休闲,美国著名休闲研究专家杰弗瑞·戈比说:从根本上说,休闲是对生命意义的快乐的探索。世界休闲组织原秘书长杰拉德·凯尼恩说:休闲是人类生存的一种良好状态,是21世纪人们生活的一个重要特征。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一)休闲,是人类最古老的梦想。古往今来,过自由自在、轻松休闲的生活,是人类共同的理想追求。老子主张人要活得自然,心性尤其要悠然散淡。“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是老子哲学的核心思想。1600年前陶渊明笔下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以及大唐孟浩然“万事不如杯在手”、李白“斗酒诗百篇”等,都反映了古人对自由自在的理想生活的追求。
  (二)休闲,是人类最基本的生存方式。从自然界的时间划分看,人的一生无非在做两件事,一是劳动,一是休闲。从我国的假日制度看:目前全年45个为期2天的小周末、5个为期3天的大周末、2个为期7天的黄金周,这些休闲时间加起来大约占到全年时间的三分之一;每周2天的周末,也是三分之一的休闲时间;每天大约有三分之一的时间是工作时间,三分之一的时间是睡眠时间,三分之一的时间则可以用来休闲。从人的一生看:少年和退休时代的生活大约有25—30年的时间,主要以休闲为主,约占人生历程的三分之一。因此,休闲与劳动一样,是人生存的基本方式。
  (三)休闲,是人们最愿意做的事情。从归根结底的意义上说,劳动只是谋生的手段,快乐才是人生的目的。而休闲对于快乐的生活具有劳动无法替代的价值。但是,在传统的文化里,休闲是没有地位的。一提起休闲,就是游手好闲,不思进取,不务正业,甚至与个人的成长进步联系起来。我国著名休闲旅游专家魏小安先生在讲到中国人的休闲时,讲了一句典型的话:“过去我们生活得太累”,一语中的。实事上,休闲是人的天性。一个人无论身居何处,经济状况、文化程度、宗教信仰、社会地位如何,都有自己的休闲方式。其中旅游是最受大众欢迎的休闲方式。1999年国庆节,国家首次实行长假制度,出现了历史上第一个“十一”黄金周的旅游“井喷”,全国各地的公路、铁路、民航、景区、餐馆、饭店等全面告急,人满为患。为此,国家专门建立了由18个单位参加的假日旅游部际协调会议制度,在黄金周向社会发布相关信息,加强交通疏导,加强旅游安全管理。2009年,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形势下,国家旅游局做过一次市场调查:我国居民仍然有高达92%的受访者表示有意安排旅游活动。“十二五”期间,随着居民收入的进一步增加和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庞大的居民休闲消费需求将以不可阻挡之势全面释放。
  (四)休闲,即“玩”。我国著名经济学家于光远先生是国内最早提出休闲理论的学者,他把休闲概括为“玩”,即“活到老、玩到老”。“玩”的领域非常广泛,童年时代玩玩具、“过家家”,成年人工作之余打牌、下棋、看电视,老年人退休以后养花种草、读书看报、运动旅游等都是“玩”,几乎所有的休闲活动都可以用“玩”来概括。但要“玩”得有文化、有水平却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现代人类正把健康变卖给
时间和压力

  我们每个人都渴望着幸福的生活和成功的人生,但是,大多数人只习惯于从对物质的占有中获得快乐,却遗忘和忽视了从自然中获取快乐,其结果只能是一辈子陷入无休止的、繁忙的谋生劳动,最后对生命的体验只能是“人生就是苦役”。在日本著名管理大师大前研一看来:会“玩”才会成功;只会埋头工作的人成不了大人物;下班以后的生活决定你的竞争力。这些看似有违常规的观点,却有着深刻的内涵和道理,值得我们参考。
  休闲提升人生的幸福感。一般人会认为,幸福与金钱成正比。其实不然,收入和幸福感并没有多大关系。英国有一个统计数字很能说明这个问题:1957年,英国有52%的人感到自己的生活非常幸福,50年后这一数字下降到了36。而这期间,英国的国民收入平均增长了3倍。首先,幸福的生活源于健康的身体。英国时间研究专家格斯勒说:现代人类正处在一个把健康变卖给时间和压力的时代。过度劳动造成的紧张压力破坏着人类的健康,使人的生理和心理疾病急剧增加。有关专家研究,人类疾病中有50%—80%是由于心理压力过大造成的。在我国,也开始面临过度劳动的困扰,“过劳死”、“亚健康”等,已经成为影响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的现实威胁。有关资料显示:我国83.3%的知识分子有工作压力,53.4%的普通人群有工作压力,在知识分子人群中有70%的人处于“过劳死”的边缘。德国健康杂志报道,人类60%—70%的疾病可以借助良好的心态和积极的休闲方式得以自愈。因此,开发积极的休闲方式,是缓解心理压力,实现身心协调,有效预防和减少疾病发生的重要途径。
  其次,幸福的生活源于心境的快乐。近年来,中国历次幸福指数测评得分最高的不是上海、北京、深圳这些经济最富裕的城市,而是杭州、成都这些以休闲生活见长的城市。在西方国家,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过去以最快化的速度追求最大化物质利益的生活方式,并没有给人带来预想中的幸福。相反,却使人沦为了物质和时间的奴隶,使人的生活陷入了焦虑和被操纵的尴尬境地。作为对这种结果的反思,西方各主要国家先后兴起了“缓慢革命”。近年来,国内也开始兴起“慢生活”。“慢生活”的实质就是倡导休闲,从制度上归还人们的休闲时间,从社会管理上归还人们的快乐心情。
  第三,幸福的生活源于休闲的权益得到充分满足。
    休闲激发创造力 也是作贡献
  休闲使人增长智慧。增长知识和积累经验,是提高智慧的两个方面。首先,从增长知识的角度看:西方思想家认为,开发休闲实际就是积累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文化资本,是对人的教育与教养的投资。中国有句古话,叫“见多识广”,还有一句话是“行万里路,读万卷书”。读万卷书,即读“有字书”。读哲学书培养大气,读专业书培养才气,读休闲书培养灵气。行万里路,即读“无字书”。行旅游之路扩大眼界,行探索之路扩大世界,行助人之路扩大胸界。除此之外,还要听万人言,即读“人书”。上述“三本书”大部分是在人生三分之一的休闲时间,通过读书、旅行、交友等途径学到的。明朝的大旅行家徐霞客从28岁到54岁,分两个阶段用了24年的时间,游遍了祖国的大江大河,足迹遍布现在的19个省、市、区,完成了60万字的《徐霞客游记》。旅游不仅使他成为地理学大家,还成为文学大家。台湾文案天后李欣频在谈到自己如何写出优美的文案时,她把自己的成功归结为多读书,多看电影,多旅行。她30几岁就去过30多个国家。旅游使她获得了大学时代不能获取的知识,休闲旅游也成就了一位文案策划天才。能否科学利用休闲时间也是对人生智慧的重大考验。时间对每一个人来讲都是最宝贵的,也是最公平的。从被动的劳动中摆脱出来,自由地发展自己。把休闲转化成为人生的精神和物质财富,这是大智慧。有的人在休闲中学习新知识,形成了某一方面的权威专家;有的人在休闲中发现新商机,找到了致富的新门路;有的人在休闲中有的新发现,创造了新发明,有的人在休闲中结识了新朋友,人生和命运发生了改变。
  休闲激发人的创造力。人在休闲的时候,摆脱了任何控制、压力、束缚和强制,完全沉浸在放松、自由的状态下,这时的创造意识最容易调动起来。无数事实证明,人类的许多发明创造不是在实验室,也不是在办公室,而是在休闲中。瓦特看着开水壶的壶盖愣神的时候,牛顿躺在苹果树下对掉落的苹果胡思乱想的时候,蒸汽机车和万有引力定律已经悄悄地走来。据对诺贝尔科学奖金获得者调查显示:他们创造性思维的50%以上,产生于休闲中的闲谈和讨论。在我国,休闲与创造力的内在联系还没有得到广泛认可。温家宝总理在谈到中国缺少“有重大成就的人才”、“世界著名人才”时特别指出,中国培养的学生往往书本知识掌握得很好,但是实践能力和创造精神还比较缺乏。这当然不仅是教育的问题,而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需要在全社会培育和倡导休闲的大环境。
  休闲也是贡献。人生的意义在于贡献。人类已经经历过的三次浪潮:农业革命、工业革命和后工业化经济。21世纪将进入“第四次浪潮”。这次浪潮以休闲活动为中心。美国作家格雷厄姆.T.T.莫利托在《未来千年全球经济发展的五大推动力》一文中,将休闲业列于首位。他指出,新世纪最早到来、最大的推动力是休闲时代,并预言到2015年,美国休闲娱乐业产值将占国民生产总值的50%。目前,世界休闲大国西班牙的休闲产业已经成为国家四大产业之一,其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5%。中国休闲产业起步晚但发展快。2006年,我们国家首次公开宣布推动休闲业发展。2007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培育休闲消费热点。2009年,国务院出台41号、44号文件,公布了推动休闲发展的若干政策。2010年,国家旅游局会同国家发改委共同启动了《国民旅游休闲纲要》的研究编制工作。这充分表明,休闲不再是个人行为,而是关系国家经济结构调整的一件事。在新的形势下,一个人的休闲活动可以为其他人带来新的就业机会;大规模的群众休闲可以成就一个大产业,不仅可以拉动消费,还可以拉动投资。因此,休闲同劳动一样,是一件光荣的事情,休闲也是贡献。
    享受高质量的休闲生活是一门艺术
  可能有很多人会问,休闲还需要学吗?回答是肯定的。而相关调查也显示:中国人的休闲时间在增多,但休闲观念、休闲产业和休闲文化的培育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这里,我给大家提供几点建议,供参考。
  (一)要培养自己的休闲兴趣。国家统计局科学研究院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公布了十大公众喜欢的休闲方式。包括:上网、看电视、看电影、阅读、观光游览、逛街购物、社交聚会、度假休闲、打游戏、球类运动等。这是公众普遍的休闲兴趣。但就某一个人来讲,要有自己的休闲兴趣和爱好,比如听音乐、读书、收藏等。这里所讲的“兴趣”是终生的兴趣,而不是一时的兴趣。因为,“兴趣”是时间投资与快乐程度成正比的单纯世界,只有是终生的不是一时的兴趣,才能够通过终生的研究达到相当的高度,才能够形成超越他人的知识优势。一是要注意培养。日本著名管理大师大前研一在谈到自己的兴趣培养时,推荐了“写兴趣日记”的做法。他在初中、高中和大学时代分别参加了学校的合唱团、管乐团和管弦乐团。初中时,他根据老师的建议开始作音乐记录,一直到大学连续作了10年的记录,写下了不同时期对音乐的感受,最终使自己陶醉其中。他总结后认为,持续简短地作兴趣记录,是培养兴趣的秘诀。建议大家从现在开始,从现在做的工作或喜欢做的工作做起,经常作一些兴趣日记,培养适合自己的、可以成为终生的兴趣爱好。二是要享受兴趣。培养兴趣的根本目的是享受兴趣。同时,也只有享受兴趣,才能产生发展兴趣的持续动力。享受兴趣的途径有三种方法。第一,潜心研究。第二,结识兴趣伙伴。兴趣伙伴有共同的话题,有对同一个问题的不同看法和各自不同的理解。兴趣伙伴在一起交流的过程就是分享兴趣的过程。这对于进一步培养兴趣,对所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具有重要帮助作用。第三,寻找表演舞台。心理学认为,利用各种机会向别人展示自己某一方面的才能,不仅是一种自我满足,更是不断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动力。建议大家利用各种机会和舞台展示自己,在得到社会和别人的认可中、在享受成就中,把“兴趣”变成工作之外的一项事业,不断攀登新的高峰。
  (二)要学会休闲的方法。休闲是一门艺术。享受高质量的休闲生活更是一门艺术。面对越来越大的就业压力、工作压力,我们必须掌握休闲的艺术,提高休闲质量。旅游与休闲密不可分。其中,旅游以离开常驻地休闲为主要特征,是更高层次的休闲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