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是子宫肌瘤惹的祸:王钦峰 从农民工到工程师(身边的感动)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1 13:52:25
王钦峰
从农民工到工程师(身边的感动)
本报记者 刘成友
《 人民日报 》( 2011年06月20日   14 版)

王钦峰在测试产品质量。
王有志摄
【阅读提示】
他从农民工成长为工程师,从学徒工变成发明家,先后完成40多项工艺革新,设计20多种专用设备和专用量具,获得3项国家专利,并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他就是山东豪迈机械科技公司的王钦峰。
学习促进成长
王钦峰出生在山东高密农村,初中毕业后到当地一家配件工厂做学徒工。面对陌生的机械加工设备,他整天跟着师傅勤学苦练,仅用3个月就掌握了多种技能。1995年工厂改名为山东豪迈机械科技公司。王钦峰继续苦学,熟练掌握了铣床、磨床、刨床等操作技能,成为闻名全公司的“多面手”。
刚开始,王钦峰连简单的图纸都看不懂,于是就开始自学机械理论知识。由于学历低,刚开始看不懂记不住,他干脆买来《机械制图习题集》,通过做习题反复“攻坚”,下了班回家先钻到房间里去做题,父母喊吃饭都听不见。从不会到入门,从开窍到迷恋,王钦峰在做题的快乐中爱上了看似枯燥的机械专业。正是一本本厚厚的习题集让他储备了知识能量,锻造了他走向成功的金钥匙。
1999年,公司把机床电气的安装和调试搬到山东泰安,聘请两位泰安工程师帮助解决疑难问题。参加调试安装的王钦峰当时连电气的专业术语也听不懂。他买了台小录音机,把工程师的讲解录下来,事后再对着机床,一边听一边琢磨。他白天画机械图,晚上学画电气图,除上街买书外,没离开厂房一步。7个月下来,他解决了电火花机床的质量稳定问题,成了这一行业的专家。
创新成就梦想
1997年,豪迈公司签订了一份生产4台轮胎模具专用电火花机床的合同。根据客户要求,投入生产还须有专业的工艺设计图纸。当时,公司没有专门的机械设计人才,董事长张恭运想到了那个拿着习题集的大男孩,于是,21岁的王钦峰成了当时设计开发组唯一的工人代表。
接下任务,王钦峰每天都要从早晨6点干到凌晨两三点。经过7天7夜的拼搏,终于完成200张设计图纸的初稿。接着他又全身心投入到机床的制作和测试中,边干边改进。当年12月,第一台轮胎模专用电火花机床研发成功,并获得国家专利证书。
电火花机床产品投入市场初期,经常出现烧结电极、主振电源不稳定、电极损耗较大等问题。有一次,青岛一家客户机床出现故障,王钦峰在帮助客户解决问题后并没有马上离开,而是留在客户的车间里和工人一起工作,观察到深夜3点,摸清并记录下详细的机床工作参数,为以后机床改进提供了技术依据。
在十多年时间里,王钦峰先后进行了40多项工艺革新,设计了十几种专用器具,获得3项国家专利、1项省科技进步三等奖。豪迈公司也成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
坚持把每一件事做好
强烈的责任感和敬业精神,让王钦峰在工作上有一股超乎常人的毅力。1999年底,王钦峰去广州为一位客户购买的30台机床安装调试并负责培训。由于水土不服,王钦峰得了急性肠胃炎,他一边吃药,一边咬牙坚持干活,一个月下来,他圆满完成了任务,人却瘦了整整15斤,还留下了胃肠炎的老毛病,至今还经常吃药。
让公司副总经理徐文和印象最深的,是王钦峰入厂16年,调岗13次。他操作过机床,搞过机械、电气设计和售后服务,负责过工艺编制,担任过车间主管,现任电火花技术小组组长。“他坚持把每一件事做好,每次都出色地完成任务。给同事信心,给自己机会,他的成功是这样换来的。”徐文和说。
王钦峰的团队合作意识很强,他总是乐意帮助新职工尽快融入企业。公司品保科职工栾晓梅对模具不了解,感觉工作无从下手。王钦峰特意带她到车间实践学习,使她很快进入状态。他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和特长,在公司建立个人网页,开设科技讲堂,成立技术攻关小组,带领大家争创“学习型、知识型、创新型”的新型职工。在他带动和影响下,豪迈公司成长起一大批青年科技人才,有30多人共获得58项国家专利,28项新产品填补了国内空白。
汗水换来回报。王钦峰目前已成为公司股东之一。作为一名新型劳动者,他的经历形象地诠释了“劳动创造财富,技术成为资本”的新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