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建华恋情:李老发:我也就是行个小善(身边的感动)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30 12:34:38
本报记者 曲昌荣
《 人民日报 》( 2011年08月30日   06 版)

李老发在清洗水桶。
本报记者 曲昌荣摄
【阅读提示】
他不留名不留姓,3年来为河南省郑州市的农民工免费送水近两万桶,风雨无阻;他家境一般,却舍得为送水自掏腰包10多万元,无怨无悔;他既非传说中的慈善机构或者政府工作人员,也不是什么“有钱人”,他是农民工出身的创业者李老发,网友心目中的“送水哥”。
3年前,在河南省郑州市3个最大的立交桥下,有人放了几台饮水机,免费给桥下的农民工和过往路人送解渴的清水,人们亲切地称他为“送水哥”。近日,媒体披露了“送水哥”的身份,人们才知道他是农民工出身的创业者李老发。不辞小善成大德,“送水哥”李老发的善举,引发更多市民关心、关爱农民工。
【镜头一】
8月23日早上6点多,李老发匆匆起床,第一件事就是整理好空桶,打开净水机开始接水,接满一桶水大概要20多分钟。到中午,18桶水基本接满。随后,老李慢慢将水一桶一桶地搬进电梯,再搬到地下停车场内的车上。每天几百公斤的水,老捷达车的车座已经被压得严重变形,减震也不太好了,“可别小看它,每天两三趟都得靠它。”
3年前的夏天,在郑州市中州大道与郑汴路、农业路、东风路交叉口的立交桥下,聚集在那里的农民工突然发现了一台免费供水的饮水机。送水的是一个开车的中年男子,水送到,人就匆匆离开了。天凉时,一天送一趟;天热了,一天就送两三趟。3年来,桥下的农民工不知换了多少遭,但这个送水人的身影一直没变。今年6月,当地记者发现并揭开了送水者的真实身份——郑州市德芳园林绿化公司总经理李老发。这个农民工出身的小老板,所有收入来自他接的园林绿化工程项目。顺利的话,他一年能赚10多万元,能较宽裕地给农民工送水。但去年,他因身体原因只赚了4万多元,今年夏天手头就有点紧了。实在没钱的时候,他甚至还曾向亲友借钱给农民工送水。
粗略估算,老李每天要送18桶左右的水,如果赶上大热天,每天要送30到40桶,加上油费和制水成本,平均每天都要花200多元钱。3年下来,老李送的水有近两万桶,费用大约要10多万元。对此,老李答得很坦然,“我不忍心让桥下的农民工没有水喝。家里只是一时的困难,我总会度过的。但这件事一定要坚持下去!”
【镜头二】
没有沙发,没有电视,老李家的客厅空得只有几把简易凳子。一台饮水机、一张放着几只一次性水杯的餐桌,成了整个客厅最显眼的家具。客厅左侧的厨房不断传出机器工作的电流声。“水满了,又流到地上了。”小女儿大喊一声,老李赶紧跑到厨房,拿起拖把将地拖干净。自从送水后,家人都习惯没事就到厨房,看看水接满后是不是又漫到地上,“现在,小女儿有时也会帮忙拖拖地。”
现在老李成了朋友圈里的“名人”。以前他一直都不愿接受采访,“做善事就是做善事,不是为了让别人知道。再说送水这事实在太小了。我也就是行个小善,不值一提。”为什么会选择送水?老李的回答很干脆:“我当初来郑州打拼时也跟他们差不多,尤其是夏天到处找不到水喝,花钱买水又舍不得。那难受劲儿,我太知道了。”老李说,现在他每次开车,看着露宿街头、大热天连口水都喝不上的农民工,心里就特难受。就是这种感觉,促使老李把送水的事坚持了下来。“我算过,每个点等活的农民工至少有上百人,3个点加起来就是好几百人。天热的时候,我每天给他们送水,他们就会省下很多钱。”
老李的家境并不富裕,为了给农民工送水,他甚至舍不得给儿子买电脑,舍不得给喜欢跳舞的小女儿报舞蹈班。“这3年来,因为一些委屈和难事,我很多次都想放弃,特别是在丢桶事情严重的时候。”老李坦言,“但冷静下来后想想,他们怎么办?这几年一直喝我送的水,突然没有了他们会失落,我就又不忍心了。虽然累点,但是每天做这样一件小善事儿,心里真的很舒服。”
【镜头三】
“‘送水哥’来送水了,快,弟兄们赶紧帮忙!”老李的车刚靠近饮水机,几位等活儿的农民工兄弟便跑了过来。他打开车门提上两桶水,几位帮忙的农民工紧随其后,不一会水就被大伙儿搬完。随后,老李招呼着将市民送来的水杯和毛巾分发给大伙儿。“呵呵,俺正愁没杯子喝水呢,渴了老半天了。” 来自河南周口的刘得志领到水杯后,连接了两大杯水一饮而尽。
随着“送水哥”故事的流传,老李的善举也引发了一场爱心传递。不少热心人士纷纷伸出关爱之手。一对老夫妇送来三个水桶,上面写着“送水哥善心感人,谨送三个水桶,略表敬意”。还有30多位市民把300件T恤和150套日用品送到桥下的农民工手里。以前老李在家制水,有时把桶放在楼道,偶尔会有邻居发牢骚。现在,邻居们不仅不抱怨,见到他还会主动帮他拎桶,“一个人干一件好事不难,可是连续3年干好事,就是咱郑州的送水雷锋!”
网络上学习“送水哥”的呼吁更是络绎不绝。网友们自发捐款为农民工购买了牙膏、香皂、水杯和毛巾等生活用品。还有网友表示,要通过各种想得到的方式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将爱传递下去。
看到身边同行的爱心人士越来越多,老李打心眼里高兴,“希望大家都来关注农民工等需要帮助的群体,这也是我当初鼓足勇气公开身份的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