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中软国际在哪里:工作就要沉到第一线(身边的感动·杨善洲的故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22:51:51
工作就要沉到第一线(身边的感动·杨善洲的故事)
本报记者 姜 洁
《 人民日报 》( 2011年03月26日   05 版)
【编者的话】“工作是做出来的,不是摆摆样子。”杨善洲一辈子都是按照自己的话做的。中央领导来视察工作,杨善洲却还在田里插秧,一直等到有人喊他,他才拔腿上田。和领导合影的时候,他连卷起的裤脚都没放下。他的这种敬业精神得到了中央领导的充分肯定:“像杨善洲这样朴实的地委书记不多了!”
在全国巡回的杨善洲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上,许多人震撼于大屏幕上定格的一张照片:那是1980年10月23日,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胡耀邦到保山视察工作时与当地领导的合影。从照片上看,当时的杨善洲一副农民装扮,连裤腿还卷着忘了放下!
时任杨善洲秘书的段兴华回忆起了那难忘的一幕:胡耀邦来到保山地委,却不见了地委书记杨善洲。原来,当时一切保密,省委只是让杨善洲在保山待命,不要外出。而那时正值小麦播种季节,杨善洲在办公室呆不住,就去了板桥公社的田间,给农民群众做示范,卷着裤腿一起干。总书记来了,地委工作人员赶紧去田里叫他,他才一身泥水地急忙赶回来,到宿舍换了件他最好的中山装。他的宿舍和办公室相连,他满身泥土的样子让胡耀邦亲眼看到了,亲切地说:“像你这样朴实的地委书记不多了!”
胡耀邦还送给杨善洲一副对联:“心在人民原无论大事小事,利归天下何必争多得少得。”这句话后来成了杨善洲毕生的追求和座右铭。
深入农村,沉到第一线了解农民的生产生活是杨善洲一贯的工作作风。他常说:“和农民吃在一起,住在一起,干在一起,了解到的情况才真实。”1982年,土地承包工作完成以后,杨善洲来到施甸县了解情况。到了保场公社后,他对驾驶员赵从德说:“小赵,我要到处看一看,你等着我,如果到天黑不见我回来,你自己去找吃住。”说完下了车,取出车后备箱的大竹叶帽扣在头上,向地委在保场的样板田走去。赵从德守着车等到天黑,还是不见老书记的身影,于是驾车到了施甸县城,在县城招待所住了一夜。第二天他又开着车回到保场。眼看太阳偏西,又是一整天过去,还是不见老书记,他有些急了,亲自找到保场样板田,在那里遇到了一个老汉:“大爹,你见着一个戴大竹叶帽、穿黄胶鞋的人吗?”“哦,是不是姚关口音的那个老倌儿?”“是,你见他去了哪里?”“和我说了一些话,卷了支草烟就走了,我约他到家里吃饭,他说要去老麦的东山。”
又把书记跟丢了!直到第二天中午,木老元公社给县委打来电话,说地委书记在他们那里。木老元是历史上施甸最贫困的民族山区,交通不便,距离县城20余公里,从保场到老麦,又走到木老元,杨善洲究竟走了多少户人家、几个大队,行走了多少里崎岖山路,只有他自己知道。
20多年后,年过五旬的赵从德讲起当时的情形,依然感慨不已:“在木老元的石门坎见着老书记时,他的黄胶鞋早已成了泥巴鞋,一脸的笑意,我却忍不住哭了。”
“老书记还和我们一起制作过‘小麦包衣种’呢!”施甸的乡亲告诉我们。1964年秋季,姚关公社遭受水灾,时值稻谷成熟时期,尚未收割的稻谷几乎全被洪水冲走。看着一年的收成打了“水漂”,很多群众哭了:“今年收成不好,明年要饿肚子了。”杨善洲到现场认真查看受灾情况后,提出“大春损失小春补”,号召干部群众开展生产自救。发现当地的群众不会用复合肥给麦种催芽,杨善洲就叫人给他弄两挑大粪水来,又叫供销社职工抬来一包普通过磷酸钙,然后卷起袖子对大家说:“来来来,我整给你们瞧!”他边说边用手把大粪水、牛屎、钙肥拌在一起,拌了一会儿,感觉稀释度不够,又加入大粪水,再加入小麦种拌入粪中,拌好后再堆起来捂好。弄完后,他说:“这是给麦种催芽的一种好办法,你们都看明白了吗?”小麦包衣种播撒到田里后,长势整齐并具有一定的抗病性,当年姚关公社的小麦亩产达到了300斤。
保山市电视台节目主持人蓝天告诉记者,杨书记亲手拌大粪的故事,她曾不止一次地从不同人那里听说过。“我想,这只能说明,老书记一定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方,留下了相同的故事。”
杨善洲正是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在工作中做到了不仅“身”入实际,更做到了“心”入实际。这,不但是因为他走遍了保山的山山水水,更是因为他有一颗贴近群众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