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良人行起点:文章评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16 18:19:47
浅谈生物教学中“问题情境”教学法的应用
林树华
“思维是从惊讶和问题开始的”,这是亚里士多德讲过的一句深刻而又朴实的名言。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人类思维的宝贵品质,因为问题是科学发现的前提,是新思想诞生的曙光,是创新精神的萌芽。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教育家陶行之先生的名言,使“问题情境”教学法作为先进的教学方法来优化课堂教学过程,备受教育工作者的青睐。下面谈我在教学过程中应用“问题情境” 教学法进行教学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一. 在新课导入时创设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强烈求知欲望
好的开头等于成功了一半。优秀教师特别讲究导课艺术。以教师的出其不意,引发学生的注意和兴趣,并促使其积极地参与到教学中去是非常重要的。在新课导入时,教师能根据教学内容,结合学生最感兴趣的话题来创设问题,将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讲“染色体的变异”时,我是这样设计的:“在这个世界上几乎所有的生物都能产生自己的后代,马可以生马,驴可以生驴,南极的企鹅也在享受着天伦之乐,但谁能想到马和驴的爱情结晶——骡子为什么不能产生自己的后代呢?”又如,在讲“生命的起源和生物的进化”时,我这样开头:“在这个世界上,到底是先有鸡后有蛋,还是先有蛋后有鸡?要回答这个问题,就必须从生命的起源和生物的进化说起。”这些问题都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极大地激发他们的强烈求知欲望,并使其积极参与到讨论中来。
二. 在教学过程中创设问题,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运用能力
每当讲完一个重要的概念或原理之后,我们可以设计一些有一定难度或有多种解决方法的问题来让学生解答。其形式可以采用小组讨论后再派代表发言,也可以集体讨论,让学生发表各自不同的见解,使学生在与他人的交流中增长知识和才干。例如,在讲完“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之后,我设计了一个这样的问题让学生讨论:萧伯纳是一位才华横溢的作家,但其貌不扬。另有一位女演员,相貌出众但智商一般,她对萧伯纳非常崇拜,并倾慕已久。在一次舞会上他们相遇了,这位美女演员大胆地对萧伯纳说:“先生,如果让你的聪明基因和我的漂亮基因组合在一起,那生出来的子女将是世界上最优秀的人才,我们结婚好吗?”而萧伯纳对这种浅薄的女人不屑一顾,但又不想伤害她的自尊,如果你是萧伯纳,你怎样来委婉拒绝?但必须做到有理有据。学生听完后就议论开了,其中有位学生的回答博得了其他同学热烈的掌声:“小姐,我欣赏你的美貌和勇气,但我不知你想过没有,假如当我的丑陋基因和你的愚昧基因结合在一起时,那生出来的子女就糟糕了。为了确保万无一失,你还是另请高明吧!”紧接着,我又设计了以下问题:那位美女演员和这位聪明同学的推理是否有道理?他们的推理运用了哪些生物学原理?由于刚才同学们已经参与了思考和讨论,这些问题会很快找到答案:都有道理,他们运用了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三.在实验操作中创设问题,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实验技能技巧
学生的实验一般分为验证型实验和探究型实验,不管那种类型实验,若只要求学生按照实验步骤去做,没有创设一些针对性的问题,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就很难发挥出来。例如,本人在组织学生进行“检验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 实验时,设计了如下的问题:(1)斐林试剂和双缩脲试剂的成分、各成分的浓度及实验条件有何不同?(2)三个实验的实验现象有何不同?(3)哪个实验需要加热?哪个实验需要用到显微镜?(4)如果错用了斐林试剂和双缩脲试剂分别检验蛋白质和糖类,实验现象有何差异?(5)斐林试剂和班氏试剂的成分和原理有何异同?让学生带着这一系列问题开展实验,便于对各个实验进行横向和纵向的对比,通过对比,能更快掌握各个实验的区别与联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提高实验的技能技巧。
另外,还可以参考课本中的有关实验,要求学生对其进行改进或扩充实验,以培养他们设计实验的能力和创造性思维。例如“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和分离” 实验使用了有“臭味”和“有毒”的丙酮作提取叶绿体色素的溶剂,有损人体健康,且耗药多,步骤繁琐。同学们根据相似相溶的原理,采用了不同的有机溶剂作替代品,经过多次实验和比较,采用了混合酒精,即4/1或5/1的酒精加93#汽油,取得较好的效果。又如“可溶性还原糖的鉴定”实验,学生除了学会利用斐林试剂和班氏试剂进行鉴定外,还学会了利用银氨溶液的银镜反应原理和糖尿试纸进行鉴定。并且通过实验进行了验证,使学生通过设计实验、验证实验以及得出结论等一系列过程中,享受到了成功的快乐,强化了实验技能和创新能力。
四.在解题过程中创设问题,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大多数生物学试题都需要经过一番分析、推理及综合等过程才能得到答案,这就要求学生必须掌握正确的方法,才能提高解题的效率。我在讲解例题时,先要求学生解决如下问题:(1)该题目的中心词或者关键词是什么?(2)该题目的问题是什么?(3)该题目考的是哪些知识点?(4)解该题要用到哪些生物学原理?(5)解该题应先从哪里着手?明确以上问题的过程就是审题的过程,高效审题才能快速解题。例题1:一个基因型为AaBb的初级卵母细胞,按自由组合定律形成配子,其配子的基因型是什么?在审该题过程中,可以很快找出它的关键词是“一个”,问题是“配子的基因型”,考的知识点是“减数分裂”,用到的生物学原理是“自由组合定律”,可直接从“AaBb” 入手,找出它产生的配子是AB或Ab或aB或ab。在解题时创设问题,是引导学生学会审题,掌握正确解题方法的有效途径。
在解题过程中创设的问题,还包括要求学生运用不同的方法解题和对题目进行变式训练。例如,学生在做选择题时,可要求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经过同学们的反复使用和归纳,总结出了“正推法”、“逆推法”、“比较法”、“排除法”等方法。又如,作遗传图解时,学生学会了“分枝法”和“棋盘法”。例题2:下列生物,属于原核生物的是()A.硝化细菌 B.酵母菌 C.变形虫 D.蛔虫。当学生解答完该题后,要求他们以选项中的几类生物为出发点,设计一组题目,进一步考查它们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知识。经过同学们多角度的挖掘,变出了如下的题目:(1)不存在染色体的是(A);(2)不能进行有丝分裂的是(A);(3)进行分裂生殖的是(B);(4)自养生物有(A);(5)单细胞动物的是(C);(6)能较长时间在密闭环境中生存的是(D)。通过学生自己设计变式训练题,能更有效地开拓学生的视野,增强他们的解题能力和创新能力,使问题情境得到转化和升华。
五.创设更多课外问题,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习惯和能力
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是有限的,而在课外的学习空间是无限的。通过创设有针对性的问题,激发学生在课外的空间里学习、探索、实验,能更有效地提高他们的能力和素质。创设课外问题的模式有:(1)根据教材内容设计课外问题。促进学生及时阅读课外书报或者上网查找资料,及时拓展知识面,丰富和完善生物学的知识体系。(2)根据本地环境及生态实际情况设计问题。要求学生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分析本地区的生态类型及特点,弄清本地的污染源和破坏生态环境的因素有那些。提出治理污染的有效措施,并写成调查报告或生物小论文。这样,不但能锻炼学生的意志和毅力,更能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和社会实践能力。(3)根据本地常见的动植物等资源设计问题。指导学生进行观察或实验,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例如:a.植物地上茎叶的生长与地下根的生长有何关系?b.花生种子萌发时,各部分的结构发生了哪些变化?C.母鸡下蛋的数量与食物及光照等条件有何关系?d.如何制作叶脉书签、动植物标本、染色体模型、活动挂图等生物工艺品?这些实践性的问题需要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使学生有明确的目标和具体的实施方案,才能收到显著的效果。
六.            鼓励学生提问,培养学生的质疑意识和探究精神
杨振宁教授曾经说过:“做学问就是要学会怎样问问题。”在课堂上,我们都习惯于教学生怎么答,而忽略了教学生怎么问。因此,适当地留给学生一些空间和时间,让他们仔细观察和思考后发现问题,然后提出问题,再由师生来共同解决问题,这样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能力。例如,在讲“光合作用的过程”时,我先根据光合作用的概念,写出反应方程式:
6CO2 + 12H2O    叶绿体  C6H12O6 + 6H2O + 6O2
光能
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并根据已有的知识看谁能提出最有研究价值的问题,然后由教师评价和选择出与本节课有关的问题,供大家共同探究解答,如学生提出的问题有:(1)植物可以利用光能,动物为什么不行?(2)反应物有12H2O,生成物中也有6H2O,为什么不将这两者抵消?(3)反应物中的水和二氧化碳中都有氧原子,生成物中的氧气中其氧原子是来自水还是二氧化碳?(4)二氧化碳的性质极不活泼,为什么也能与水发生反应?(5)生成的有机物一定是葡萄糖吗?(6)怎样才能使反应向右进行?学生提出的问题五花八门,甚至稀奇古怪,不管怎样,都应该对他们给予肯定和适当的表扬。我们尽量解答与课文有关的问题,而一些较简单或者不合实际的提问,可以布置学生在课后讨论。使学生敢于提问题,善于提问题,并能积极参与讨论问题。
“创新始于问题”,让“问题”充满学生的头脑,并启发学生提出新问题,或从新的角度思考老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都是新课程的能力目标之一。总之,问题是思维的动力,是创新精神的基石。合理运用“问题情境”教学法,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起点,也是实现新课程教学目标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