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晓宁个人资料:月洒西窗(自传小说连载之01)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17:58:22

 

 

 

 

一九四九年夏秋之交,对于湖北江汉平原流域的人们来说,又是一个被洪水敲响记忆的年代。

六月下旬以来,长江、襄河水位在连绵暴雨中持续上涨,各处河堤险工相继进入紧急状态,年久失修的堤岸在大风大浪冲击中象豆腐似的摇摇晃晃。七月,连续几天几夜的狂风暴雨使长江水势更加汹涌,一个个堤垸先后溃决。

地处湖北中南部的洪湖县,在江汉平原中是一个地势低洼的地区,历年总要接受洪水的洗礼。七月八日,周围几个堤垸先后溃垮,洪湖大部已成为一片汪洋。人们衣食无着,生活无靠,纷纷背井离乡、逃离家园。

就在洪湖县城新堤镇的西堤边处,有一个小小的店铺,店主是一个二十七、八岁的青年人,从他身穿白大褂、颈脖上挂一个听诊器的外表看,就知道他是一个医生。每当病人或其家属走进这家私人诊所,看着身材高大、态度和蔼、医术高明的医生时,总是亲切地称呼“杨大夫”! 杨大夫早年就被迫外出,学得一门医疗技术,去年回到家乡,今年六月又新婚燕尔,正是成家立业、人生得意之时。不料这场近二、三十年的特大洪水,使这一切美好的愿望都化成泡影。乡亲们不断出逃,留在家的也难以为计,自然也很少有人光顾这家诊所。看着这凄凉的惨状,杨大夫百般焦虑,也无它法。看来,也只有到外面去闯一闯,也许还有一条活路!

说起这洪湖县,是以其境内最大的湖泊——洪湖而命名,素有“鱼米之乡”的美誉。这里风光绚丽,四季皆美。春来渔帆点点、绿草婆娑;夏时芙蓉迎日、渔歌唱晚;秋日莲满菱熟、荷香阵阵;冬至风吹芦荡、百鸟翱翔。而如今,长江水患把洪湖县大部都已淹没,一切风景和希望都被洪水吞蚀,迫于生计的洪湖难民便把目光投向长江南岸的湖南省临湘县。这临湘在洪湖县西南面,仅隔长江相望,这里地处湘北边陲,素有“湘北门户”之称,这里人杰地灵,物产丰富,是典型的江南鱼米之乡。临湘属山区,地势较高,又有京广铁路横贯其中,境内交通四通八达,湖北和洪湖的商客和游人经常来此地转车或游玩。这年,临湘北部地势较低的地域也遭受了水灾,而地处山区边缘的聂家市没有遭到水灾,而且离洪湖较近,就成了他们落脚的首选。

杨大夫的母亲与在农村种田的哥嫂,已是田地全淹,颗粒无收,先已去了聂家市。于是,杨大夫决定只身先去看一看,在与家人商量一番后,便登上了启程的渡船。

渡船在波浪翻滚的长江中颠簸前行,江风卷起的浪花不断地扑向船内。熟练的船工小心驾驶,还算顺利地到了对岸。然后,换小船继续向山里划去,这里原本也是一片田地,洪水来时大部都已淹没,进山里去只得用双桨手划的小船。船工是一位划了二十多年的老船手,他告诉杨大夫,刚才换船的地方叫“谷花洲”,离聂家市约六十里水路。船行了一会,船主又说,现在船行的地方叫黄盖湖,是三国时期大将黄盖操练水军的场所。然后又不紧不慢地讲起了黄盖的故事。杨大夫望着白茫茫的洪水,并没有心思听这段家喻户晓的故事。他突然想起这“临湘”二字的来历,便问船主道:

“这临湘县到底是在湖南,还是在湖北?”

船主说:“这临湘一直就属湖南,谁不知道?”

“我觉得它只是面临湖南,应该在湖北!”

船主一时无言以对,吱吱地说:“这‘临湘’嘛,临‘湘’,是挨着湖南,当然是在湖南啰!”

杨大夫觉得有点好笑,但还是没有理解。

小船缓缓而行,不久来到一个小镇,船主说:“前面就是‘源潭’,这里人口比较集中,生意旺盛,水陆交通比较便利,也是临湘到洪湖的主要码头。到源潭的客人准备下船啰!” 杨大夫一看,在一片地势较高的地区,有一大批瓦房相连,岸边还有不少人在行走,看来也是一个较大的乡镇。只是这里大部分也被水淹,在洪水围困下显得格外孤立。杨大夫只是问船主:“这里离聂家市还有多远?” 船主道:“快了,只有十五里就到了。”

船过源潭后,水面变窄,水深也变浅些了。坐在船上,只见水草在水中随波荡漾,像是特技镜头下的海底植物,摇曳着五颜六色的梦幻奇景。船头轻轻划开碧水,夕阳斜照着如镜的水面,把琉璃玛瑙似的水下世界变幻得时暗时亮,似紫还绿,使人疑惑这水草底下就是东海龙宫!

杨大夫无心观赏景色,只望早点到达目的地。经过大半天的行船,天黑前终于到达聂家市。见到父母和哥嫂,杨大夫诉说洪湖近况,都不免黯然神伤、心悲难忍。

翌日,他来到街上。路面虽不宽,但规整干净,道面全铺着长石板,街两边的房子飞檐重阁,壁影起伏,虽无琼楼玉宇之势,但也有些古色古香。只见店面物质丰富,行人川流不息,确有一种商业氛围和文化气息。

初识其貌,他心中便有几分欢喜。

他又来到聂家市河边,在前天小船上岸的渡口,见有一座大桥,走近一看,这座桥竟全由钢梁铁板修建,桥两侧也由铁栏杆组成,桥长约有一百多米,横跨两岸,气势不凡。

桥头不远处,有一处挂着“方志盛商行”招牌的店铺,远看就很有气派。他走进去,见里面茶叶、中药、百货、南杂等一应具有,果然不同凡响。店里一位似老夫子的店主见有客人光顾,便笑脸相迎。店主约莫五十开外,瘦削的脸上戴着一副老花眼镜,一撮小山羊胡子衬托下显得笑容可掬。杨大夫说一句:“生意兴隆!”店主满脸笑容:“来了,先生可随便看看!” 杨大夫便问道:“你们这里有什么特产?”店主定眼一看,说:“听口音,先生是湖北人吧?我们这里的茶叶是很有名的,特别是荆竹云雾茶,叶嫩芽细,泡出的茶色泽清亮,纯正可口,而且价格也适中,是外地来的人必带的物品。”杨大夫高兴地说:“就来二斤吧!”随后又买了一些其他东西,然后手指河面那桥,问道:

“这铁桥还是蛮不错的,还没见过这种铁桥,是什么时候修建的?”

老夫子神气十足地说:“这桥修起来还只有二十多年,是我们商号的祖爷方旦初修建的。我们祖爷在光绪时期就中了举人,后出任安徽婺源知县,再后又升任安徽省六安知府。晚年他辞官回归故里聂家市,要为家乡人们做点好事。看到聂家市河两岸交通不便,不顾七十高龄,卖掉资产,带头集资,要修建一座坚固耐用的大桥。民国十七年,他奔走武昌、天津,购买钢板、钢条,就修了这座聂家市大铁桥。”

“确实是蛮不简单的!”杨大夫听后,心中一阵敬佩,用一口地道的洪湖腔称赞着。他又想起“临湘”二字的来历,便问道:“临湘本就在湖南,但‘临湘’这个名字还是蛮有意思的!”

老夫子端起一把老式茶壶,喝了二口,脑袋轻摇几下,不紧不慢地说:“说起临湘,县城虽不大,但名气可不小哩!据说在唐朝时期,天下战乱不息,有一帮百姓为躲避战乱,从当时的长安,也就是现在的西安逃到了这个地方。他们在这里生根落脚,却是再也没有回去。可是,他们十分思念家乡,便把他们现在居住的地方也叫‘长安’,我们现在的县城所在地就叫‘长安’,就是这么来的!”

杨大夫点点头。老夫子停顿了一会,喝了一口茶,又说:

“他们在这里住的时间长了,这些长安人的子孙慢慢地就不再想回老家了。但他们心里还是很想家的,把这里只当作临时住处。就这样,本来身在湖南,但又说只是‘光临湖南’,然而再也没有回到长安,在这种犹豫和矛盾之中,干脆把这个县城改名为‘临湘县’!”

杨大夫津津有味地听着,忽又灵机一动,问道:“那么,聂家市这个地方也会有好听的故事吧?”

老夫子带着几分惊叹和自得的眼光看着这位其貌不扬的年轻人,说:“看来,你还是一个机灵人!给你讲吧,相传三国吴主孙权在赤壁之战前,要到黄盖湖视察备战情况,途经此地时,大将黄盖与当地官绅到此地接驾。后来人们便把此处称为“接驾市”,再后来便变为了‘聂家市’,也有人把它叫作‘聂市’,这个地方虽然不大,却是湘北地区一个有着千年历史的古镇!”

杨大夫连连点头,称赞不已,而后有些许感激地告辞店主。他又信步来到这桥边,但见境内山峦起伏、风光旖旎,一条清澈见底的河流从古镇身边流过,似在昭示着古镇人文鼎盛的繁华和民风古朴的灵气。

几天来的造访,他对临湘的文化底蕴和聂市的古镇风貌有了较好的印象,便决心把家搬到这里来。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一条小船载着二只小木箱,四把椅子和一张矮柜,从洪湖来到了聂市镇。夫妇二人在街上热闹之处租了一处房屋安了家。安家后,杨大夫仍然开一家诊所,夫人雷氏为生所计,只得把结婚时的一对金耳环卖掉,买来六十斤烟叶,做起了卷香烟的小买卖。

第二年,杨大夫的父母及哥嫂去洪湖参加土改,又搬回老家去了,他们一家仍在这里再也没有回去。生活虽不算富裕,但还是比较充裕踏实。

一九五○年九月二十四日,阴历八月十三,是这家从洪湖来到聂市镇一周年的日子。这天,离中秋节还差二天,秋高气爽,天气晴朗,屋后一株桂花树正吐着醉人的芳香。就在这个好日子,一个活泼可爱的女孩降生了,父亲抱着女儿,高兴地说:“就叫‘秋芳’吧!”

这个比我小二岁的女孩注定与我的命运紧紧地联在一起,因为女孩的父母就是我以后的岳父岳母!

我的故事就从这里开始。                                                                                                                                                                                                                 临湘县地图(路北地区)                                                                                                                                                    临湘聂市古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