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就是我歌词:针药结合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疗效观察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06:48:11

针药结合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疗效观察

作者:胥海斌    作者单位:(广州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 中医科,广东 广州 510000)

  加入收藏夹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中华医学会主办,中华医学电子音像出... 中华现代临床护理学杂志征稿
[先天性唇裂儿护理][编辑达人办公省事e族] ·新形势下传染病专科医院保卫现状及其对策
·逐瘀化痰汤治疗慢性支气管炎临床疗效观察
·泪道激光联合眼膏治泪道阻塞性疾病护理
·30岁以下年轻教工高血压者干预效果评价
·超声诊断睾丸微小结石 护理考试在线助手
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征稿 [综合医学期刊-成都医学院学报][医学会议] ·写作技巧 | 护理论文中论题的来源
·医学会快讯 | 《中国保健营养》征稿

【摘要】  目的:观察针药结合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对96例患者采用针灸配合补阳还五汤内服治疗。结果:痊愈22例,显效43例,有效27例,总有效率为95.9%。结论:针药结合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疗效好,且缩短病程,若治疗及时则疗效更佳。

【关键词】  反射性交感神经营养障碍/病因学;中风/并发症;中风/针灸疗法;补阳还五汤/治疗应用

     中风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且致残率高。中风后肩手综合征是中风常见的并发症,通常表现为中风后上肢肩关节和手关节发生疼痛肿胀,活动受限,甚至出现皮肤、肌肉萎缩等临床综合征,为中风后上肢功能恢复的主要障碍,笔者采用针刺与口服中药相结合疗法治疗96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观察病例均为2001年3月~2007年5月本院中医门诊就诊患者,共96例,男51例,女45例;年龄38~81岁,平均57.2岁;病程2~1.5年,平均4个月。

    1.2  诊断标准  参照《偏瘫的现代评价与治疗》[1]相关标准,经CT或MRI确诊脑梗死或脑出血并伴有偏瘫体征,排除非中风因素或颈、肩疾患所致的疼痛或运动障碍。

    2  治疗方法

    2.1  针刺治疗  穴取患侧上肢肩、肩、肩贞、天宗、手三里、手五里、曲池、外关,合谷、养老、后溪、阿是穴,每次选4~6个穴位交替使用,穴位常规消毒,采用提插平补平泻手法,以针下有沉、滞感为度,留针30 min,每10 min捻转1次,1次/d,10 d为1个疗程。

    2.2  内服中药  以补阳还五汤加味。药用:黄芪、赤芍、当归、地龙、川芎、红花、桃仁,并随症加减。偏寒者加熟附子,脾胃虚弱者加党参、白术,痰多者加制半夏、天竺黄,药物剂量根据年龄、辨证情况而定,水煎服,每日1剂,10 d为1个疗程。

    3  疗效判定标准及结果

    3.1  疗效判定标准  参照《脑卒中的康复评定和治疗》[2]相关标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用Barthel指数(Bathel Index,BI)评测[2]。正常为100分,0~20分为极严重功能缺陷,25~45分为严重功能缺陷,50~70分为中度功能缺陷,75~95分为轻度功能缺陷。根据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疼痛、水肿等主要症状恢复情况自拟标准进行评价。痊愈:日常生活活动能力100分,疼痛、水肿消失。显效:日常生活活动能力75~95分,疼痛、水肿明显减轻甚至消失。有效:日常生活活动能力50~70分,疼痛、水肿明显改善。无效:症状无明显改善。

    3.2  治疗结果  经3个疗程治疗后,痊愈22例,显效43例,有效27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为95.9%。

    4  病案举例

    曾某,男,61岁。于2005年11月在家中突发右侧半身不遂,经头颅CT检查诊断为多发脑梗塞。当时神志清楚,语言不利,口角歪斜,右侧肢体肌力I级,经50 d西药扩血管药及脑细胞活化剂治疗后,右下肢肌力明显改善,但仍遗留右上肢无力疼痛,不能活动。症见右上肢乏力,肩、腕关节疼痛,被动活动时疼痛加重,腕关节轻度浮肿,右下肢活动尚可,面色少华,纳呆,睡眠欠佳,大便干,小便可,舌质淡暗,苔白,脉沉细而涩。查体合作,血压135/85 mmHg(18.0/11.5 kPa),右上肢肌力I级,右下肢肌力Ⅳ~Ⅴ级,肌腱反射及肱二、三头肌反射亢进。中医诊断为中风后遗症,辨证属气虚血瘀型,予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药用:当归25 g,黄芪30 g,桃仁12 g,红花10 g,党参30 g,川芎12 g,赤芍10 g,远志12 g,石菖蒲20 g,丹参25 g,地龙15 g,水煎服,每日1剂,10 d为1个疗程。针刺右侧肩、肩贞、曲池、合谷、养老、阿是穴,穴位常规消毒,采用提插平补平泻手法,以针下有沉、滞感为度,留针30 min,每10 min捻转1次,1次/d,10 d为1个疗程。经治疗3个疗程后右上肢疼痛肿胀基本消失,肌力Ⅳ级,生活基本能够自理,属临床治疗显效。

    5  讨论

      中风后肩手综合征是由于患侧肢体缺乏主动或被动活动而出现的一系列症状,是中风的主要并发症之一,随着中风患者的增加,其并发症的治疗成为康复治疗的重点,直接影响着患者的后期康复及生活质量。祖国医学认为,中风后肩手综合征发病主要原因是年老肝肾亏虚,阴阳失调、经络失养、气血壅滞、运行不畅,不通则痛,以致气血运行受阻,肌肤筋脉失于濡养而致。

    《灵枢·经筋》谓:“手阳明之筋,其病……肩不举”。“足太阳之筋,其病……肩不举”。说明肩痛的发生与肩部所过之经脉和筋经的病变有关。遵守“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的治疗原则,治疗宜循经取穴。选用手阳明大肠经穴合谷、手五里、手三里、曲池,行气活血,濡养筋脉;手太阳小肠经穴天宗、秉风、肩贞、后溪、腕骨、养老以疏通肩手经络气血;诸穴合用,可达到疏通经脉,气血畅行,络通瘀散。现代研究证明,针灸治疗可兴奋穴位深部的各类感受器,沿着各类神经纤维传导到脊髓。当针刺信息进入脊髓后,一方面在脊髓后角和伤害性刺激的传入信息相互作用下,调节痛觉反射动作;另一方面大部分的针刺信息将沿着对侧外侧索上行,通过中枢神经的丘脑外系统,在中枢各级水平程度不同地激活了丘脑内一些与针刺镇痛有关的结构和有关的中枢神经递质。这些结构和递质受到抑制,从而产生针刺镇痛效应,缓解临床症状,使患肢功能得以恢复[3]。

    补阳还五汤出自清代名医王清任的《医林改错》,“此方治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蹇涩,口角流涎,大便干燥,小便频数,遗尿不禁”。方中重用黄芪大补元气,佐以养血活血通络之剂;当归尾则长于活血化瘀,祛瘀而不伤正;川芎、赤芍、红花皆能活血化瘀;地龙能够活血通络,全方具有补气而不留邪,活血而不伤正之功效,服之可使气旺血行,瘀去络通,筋肉得养,则诸症自可痊愈。故针药结合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可达到良好疗效,且病程短,治疗及时则疗效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