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二十九:文化是苏州的第一优势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03:12:15

文化是苏州的第一优势

(2011-05-17 09:18:21)转载 标签:

杂谈

 “一座东方水城让世界读了2500年……她用古典园林的精巧,布局出现代经济的版图;她用双面刺绣的绝活,实现了东西方的对接。 ”2004年11月,苏州获评中国十大最具经济活力城市,同时,摘取了含金量最高的“年度城市”大奖,对于苏州,评选委员会给出这样的评语。
    苏州的经济活力源于她深厚的文化底蕴,苏州人清醒地认识到文化在下一轮社会经济发展中的战略意义,而文化始终是苏州的第一优势。苏州人一如既往地精心呵护着沿袭了2500年的姑苏文脉,并在创新中继承发扬。
    古城保护不负重望
    作为我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自上世纪80年代起苏州市就开始编制城市总体规划和苏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进入新世纪,更提出了打造“文化苏州”品牌,努力把苏州建设成为科技经济与文化互动发展,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不断融合、交相辉映、共同繁荣的“人间新天堂”的战略目标。
    为此,苏州市在全国率先实施了城市紫线管理,把文化遗产保护纳入城市规划强制性内容。按“修旧如旧”的原则,我市有计划有步骤地不断开展对历史街区风貌的整体整治,先后完成的观前地区整治更新工程、盘门景区修复开发工程、山塘街历史街区保护性修复、平江路历史街区整治、环古城风貌保护等工程成效显著。平江历史文化街区、山塘街相继被公布为全国历史文化名街。我市古镇古村落已全部纳入国家、省、市三级保护体系,周庄、同里、甪直、木渎、沙溪、千灯、锦溪、沙家浜8个古镇被列入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陆巷、明月湾2个古村落被列入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5个古镇(村)被列为省级历史文化名镇(村)。
    经过不懈努力,苏州古城风貌和特色依旧,成为了全国古城保护最好的较大城市之一。目前全市9处园林被列入了《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各级文物保护单位538处,其中国保单位34处。控制保护古建筑307处,控制保护古村落14处,各类列入保护范围的古构筑物790处。市级以上文物完好率达到87%,名列全省前茅。
    非遗走向活态保护之路
    我市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布的“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昆曲艺术和古琴艺术虞山派的发祥地。 2001年和2003年,发源于苏州的中国昆曲和以虞山派为主要流派之一的中国古琴先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 2004年5月,苏州市出台了我国第一部旨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地方政府规章《苏州市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办法》,2006年10月又颁布了全国第一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专项保护的地方性法规《苏州市昆曲保护条例》。而在同一年,苏州被列为全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综合性试点城市后,至今已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24个,64个项目列入省名录,94个列入苏州名录,县级市、区级名录项目257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28位,省级非遗传承人达76人、市级非遗传承人达225名、市级非遗保护示范基地总数达到48个。
    近年来,苏州市还制定了《苏州市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专项资金管理与使用办法》等一系列政府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并成立了苏州市民族民间文化保护管理办公室,建立专项保护资金,每年由市财政专项拨款300万元。结合苏州实际,提出坚持“国家保护为主,走国家保护与社会保护相结合的路子”的工作方针。在政府资金投入和奖励引导下,社会民间资金参与非遗保护的投入已经超过10亿元,涌现了一批民间投资的非遗保护示范基地。
    在创新中再创辉煌
    当代苏州人以继承保护文化遗产为尊,更以自身的文化创造为荣。近年来,苏州市的文化创造既出精品,又出人才,苏州作家、工艺美术家、书法家、美术家等艺术群体已经在国内崛起,一批作品在全国性的评比中获得大奖;苏州的演出业也初步走出了一条“出人出戏”的好路子,《一二三,起步走》连续演出3500场经久不衰,其囊括了文化部文华大奖、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等顶级奖项,并被评为国家舞台精品工程。
    多年来,苏州市直文艺院团累计创作、改编、整理、演出大戏近40台,评弹书目及开篇总数80余个,小品、小戏及歌舞节目300余个,涌现了一大批深受群众欢迎的优秀作品,舞台艺术领域先后有29人次荣获全国文华奖、梅花奖、白玉兰最佳表演奖等最高奖项。
    而一部青春版《牡丹亭》自2004年创排以来,风靡海峡两岸,先后走进国内30余所大学和出访美国、比利时、英国、希腊、新加坡、日本等国,在海内外广泛巡演达190余场次,为昆曲传播做出了历史性贡献,得到了文化部、外交部、教育部的高度重视。 2007年,青春版《牡丹亭》“惊梦”剧组参加文化部组团随温家宝总理访日,献演中日文化体育交流年开幕式,随后又赴法国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参加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成果展,温家宝总理亲笔为昆剧院题词“姹紫嫣红牡丹开,良辰美景新秀来”。
    在新一轮科学发展、转型升级进程中,苏州确定了建设“三区三城”的目标。苏州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得到充分保护,并与现代文明相融形成新的文化优势,进而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为此,苏州不断创新文化遗产保护的观念和思路,整合各种资源和各方力量,加大文化遗产保护力度。深入研究文化遗产保护中的现实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在加强对标志性文物建筑、遗址维护的同时,重视对城市肌理和文化生态的保护,通过合理发挥文化遗产的作用,通过特定的方式,被大众所关注与分享,使之具有更加强盛的生命力。
    文化苏州名片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
    全国文化模范市
    全国文化先进单位
    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综合性试点地区
    世界文化遗产——苏州古典园林(拙政园、留园、网师园、环秀山庄、沧浪亭、狮子林、艺圃、耦园、退思园等9处)
    联合国人类口述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昆曲、古琴艺术(虞山派)、宋锦、缂丝、苏州端午习俗、苏州香山帮传统建筑营造技艺等6项〔居全国各类城市第一〕
    国家级“非遗”项目24项〔居全国地级市第一〕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4处〔居全国各类城市第五〕
    中国书法名城

(转自《苏州日报》2011.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