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梦西游3暑假签到45:师源性心理问题成因及对策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4 12:55:30

新教师,你能成为学生心灵之舟安全停靠的港湾吗

——在校本教师培训会上关于师源性心理问题的成因及对策的讲话

  一叶   

 

各位新老师:

        我首先为能与充满朝气、风华正茂的各位新人成为教育同行深感荣幸,同时,我们更深切地期望各位新老师能像我们这一职业所要求的那样具有深沉的责任感,因为,当我们拿起教鞭,走上讲台,成为教师的一刹那,我们的生活中便多了一群无法漠视的鲜活生命,这是一块块经由上帝之手精心创造,又由一对对父母小心翼翼、战战兢兢、充满期待又疑虑重重地捧到我们面前,托付给我们雕琢的璞玉,每一块都是唯一的一块,无法回笼,也不能再生,不知道我们能不能把他们雕琢好?在对这群生命实施教育的过程中,我们随时都有可能遇到我们想不到的诸多问题,比如心理问题,不知道我们有没有发现和解决这些问题的清醒的思想意识、丰富的专业知识、以及高度的智慧?今天我们要跟各位探讨的师源性心理问题,我认为,他就是学生心理问题形成以及其他原因造成的学生心灵创伤得不到愈合的最主要原因之一,因为学生大部分时间跟我们在一起,我们应该成为学生心灵之舟最安全的停靠港湾,可很多时候我们没有做到。

有专家断言,从现在起到本世纪中叶,没有任何一种灾难会像心理危机那样带给人们持续而深刻的痛苦,但落后的或过分功利的思想观念使许多人可能还无法接受或无暇顾及心理健康这一已不算崭新的观念。最可怕的迷失是心窍,最凄惨的伤痛是伤心,的确,在这样一个社会生活和思想意识日益多元化的时代,心理问题这块短木板已经越来越明显地影响到我们学生这一只只木桶的盛水量了——我喜欢用木桶理论来看待这个问题,按照这一理论,决定一只木桶盛水量的,不是最长的一块或数块木板,而是最短的那块——不重视这一问题,无疑会给我们学生、学生家庭、社会乃至整个教育、还包括我们自己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我说这话并非一定要让大家相信,我只是想提醒各位注意,引起各位思考,我们应该有意识有责任为学生心灵之舟建造一方宁静的港湾。

当我准备这份材料时,中央电视台813日一则新闻引起我的注意。813日,当17级台风桑美袭击过后,温州沿海的一个小村庄瞬间被夷为平地,一个小男孩虽然侥幸获救,但自己母亲和姐姐眼睁睁地被洪水卷走的场景在他心里留下的创痛挥之不去。在被救援人员救起后,小男孩整天不吃不喝,不言不语。我注意到,新闻没有首先报道这次灾害死了多少人员,毁了多少房子,造成多少财产损失,哪些领导人在镁光灯下亲临现场救灾抢险,送去多少救灾物资等等,而是特别强调,灾难发生后,地方政府迅速组建一个心理医疗队进驻该村,对包括这名儿童在内的多名村民实施心理救助。我觉得这一举措的决策者是眼中有人的,而这则新闻视角的选取也是相当独特的。但现实生活中,对心理问题的无知或漠视,还是大有人在的。

上学期我们初三年级(下半学期还有初二年级个别班级)出现了两种虽属偶发但也特别惹眼、特别让学校和老师揪心的现象让我无法不在这儿提及。一是几起以女生发起、女生进攻为主的打架、打架未遂、或者有打架倾向的暴力或有暴力倾向的事件;一是数对以女生主动进攻为主,公然向咱们初中男女生交往底线挑战的早恋现象均为以往所少有,异常瞩目。

其实校园暴力事件我们这儿以前也有,其他学校也有,女生是事件诱因的也有,但女生成为校霸,呼风唤雨,肆无忌惮,主动出击,如此丑陋的就比较少见。早恋现象——姑且不论这种说法是否科学——也不是哪所学校、哪个阶段所特有,但在这场爱情攻势中,勾肩搭背、爱抚亲昵、卿卿我我,尤其是不分场合、旁若无人的凰求凤现象也的确不多见。

当然,由于学校预警及时,防范有道,这种女生现象暂时没有给学校清誉造成多大损失,但我们却没有理由因此而沾沾自喜,而倍感幸运,因为它对当事人自己心灵可能造成的眼前的或永久的伤害恐怕是我们无法估量因而也无法庆幸的。较之男生们英雄决斗式的战争型冲突,女生间这种打人打脸型攻击更容易让当事双方丧失羞耻心,泯灭荣辱感,颠倒是非观,因而更容易让受害双方迅速走上堕落的道路;而那种公然挑战男女生本应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的女生,必然会因早恋影响学习,成绩下降,或陷入是是非非的纠葛之中,乃至损害自尊,异化性格,影响人生发展,更有甚者,会因草率对待恋爱,酿成终生苦果。

应该说,无论是从校园族群还是从放眼人生的角度,我以为这些女生都是名副其实的弱势受害群体,表面上的张扬风光自信遮掩不了他们落后的生存状态和不良的心理状态,他们才是校园生态中最需要帮助的一群。可我们有些人认识或做法恰恰相反,对这样一群女生,有的老师的态度是:漠视或蔑视。当然,我们完全有理由理直气壮地说,这些现象都不是主流,这些人都不是主体,但当我们采取轻蔑或视若无睹的态度将他们边缘化的时候,她们却时常顽强地出现在我们的眼皮底下,如芒刺在背,如骨梗在喉,让我们战战兢兢,让我们寝食难安。

上述现象自然不是我们学校独有现象,我们在这儿提出来也算不得是扬家丑。0512期《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以《关注女生心理健康教育》为题,对浙江一所省重点中学的类似现象进行解读,研究者意在提醒我们要走进学生内心,研究现象背后深层次的心理原因,并寻找对策。他们认为,除了家庭和社会原因——如缺乏家教或家教失当,家庭特殊或父母不和,不当宣传或濡染误诱,还需要对学生心理作更多观照——这是一种青春期生理上的巨大变化、性意识的及早觉醒而形成的复杂的心理状态;是性意识性心理觉醒而性常识性道德缺失造成的青春期心性、行为的异常表现。我们如果不从心理健康教育的角度实施引导,而采取漠视态度,或单纯地依靠道德说教、纪律处分等手段,不仅无助于问题的根本解决,有时反会因为错过教育的最佳时机而使问题复杂化。可我们很多教师从学生心理角度所做的工作事实上还是远远不够的。

近年来,由于老师、学校不作为或教育失当而造成的学生心理问题屡屡出现,轻者如焦虑、抑郁、恐慌、丧失自尊、自信等,重者如逃学、出走、自杀或杀人。我们把这其中由于教师不作为或教育行为失当而使学生产生的心理偏差、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称为师源性心理问题。这种教育害人现象应该说是客观而普遍存在着的,我们所要着力努力的就是尽量减少这种现象的存在,或将它们带来的伤害减少到最低限度。

认识师源性心理问题的原因及采取相应对策,我以为以下几点是主要的:

一、理念缺失,意识淡薄,以及由此造成的心理知识的匮乏,是师源性心理问题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有资料表明,对学生厌学这样的问题,有31.25%的教师将这样的学生视为差生,62%的教师认为是思想问题,只有9.38%的教师模糊地认为是心理问题。对于人际交往中的退缩行为,有6.25%的教师认为这不算什么问题,绝大多数教师认为是性格内向,但不认为有多么严重。对于有攻击性行为的学生,34.37%的教师认为是道德品质差。教师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无知态度,对学生心理问题认识的偏差,导致学生心病没有心药治,从而使问题更加复杂化。

何为问题,问题就是矛盾、冲突,就是危机,心理问题就是指个体心理生活领域中出现了矛盾、冲突,发生了心理危机,使得个体的心理和行为出现了不协调,甚至产生了焦虑、失衡、痛苦等异态表现的心理状态。有资料表明,如果将心理问题分为心理偏差、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那么几乎100%的学生都有可能存在心理偏差这种比较轻微的心理问题,像自卑、骄傲、虚荣、任性、懒散、畏难等。心理偏差是一切问题的起点和根源,是导致许多严重心理危机的潜在性原因。存在心理障碍这种中度心理问题的学生有统计数字说高达35%,年级越高,比例越大。心理障碍是介于心理偏差和心理疾病之间的过渡阶段,是在心理偏差上累积起来的心理问题。当然,资料表明,有心理疾病的学生只占1%(也有资料说,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合起来比例不到1%),诸如精神焦虑症、神经官能症、抑郁性精神病、躁狂性精神病、青春期精神分裂症、社会恐惧病态人格等由于生理、心理受到较严重的创伤而出现的有违常情、常态、常规言行的、不可理喻的异态反应。这 些心理问题对初中生而言,一般存在于学习、自我和人际关系、生活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有统计数字表明其比例分别占30%20%30%20%

    心理问题最忌的就是无知无意识,尤其是对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知识和心理卫生保健知识的缺乏或者是不够重视,人为拖延,从而累积起来,有如滚雪球,导致层次越来越高,矫正越来越难,代价越来越大。有资料表明,几乎所有学校都有因心理问题而不能继续求学的学生,个别学生还因心理问题而离家出走,甚至自伤或他伤、自杀或杀人。中学生因自杀或杀人而死亡的人数居非正常死亡的第二位(仅次于车祸),大力开展心理辅导,解决和消除学生心理问题,已成为当代学校推进素质教育一项重要而又艰巨的任务。

        是否对学生进行有意识的心理安全教育,不仅仅是责任心的问题,缺乏人本身就是目的的人本意识以及由此引发的科学思维,是心理健康教育缺失的根本原因,换句话说,教师人本意识的哲学贫困是师源性心理问题的万恶之源。只有拥有正确的哲学思想,才有可能有意识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这一思想就是以人为本。

        缺乏以人为本的思想,你就会武断地认为,集体宿舍一位女生几次将走廊灯打掉肯定是想破坏公物,是典型的思想道德问题。可问题的实质是,这位女生曾经有过睡觉被人偷窥的经历,因此对所有夜间能照进寝室的灯光都有着近乎神经质的恐惧心理。缺乏以人为本的思想,你就会毫不犹豫地判断大扫除时一位女生不干活是典型的偷懒行为,可问题的根源是,外婆从小对她进行的近乎苛刻的卫生观教育,使她产生了远离一切有可能给她身体衣着等造成不卫生的行为的强烈的逃避心理,不解决这一心理问题,她还有可能拒绝接触一切别人接触过的东西,不参加一切有共同用具的课程或活动。缺乏以人为本的思想,你可能就会认为情人节送红玫瑰就一定代表爱情,中学生送红玫就一定是早恋。但你可能不会想到,214日是那位善良、漂亮、热情、浪漫的女班干的生日,而女班干的真诚帮助让他这位有着极强的自卑心理的乡下男生走出了自闭的阴影。恰在214,这位男生又在校门口遇到了一位和他一样贫困的乡下小姑娘拽着他的衣襟兜售红玫瑰。他知道,红玫瑰除了表示爱情,还能表达热情与浪漫,像女班干那样。于是,他买了,并且送了。

    以人为本要确立个体哲学,强调个人的唯一性。个体哲学的核心理念即人本身就是目的,不是手段,更不是工具,人自身发展才是我们教育的目的,是本质。素质教育包括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其中,心理素质在人发展的诸多因素中占核心地位。把学生心理发展放在首位,有意识地对学生心理进行教育,就是这种以人为本个体哲学思想的体现。因为缺乏对个体心理的深入观照,我们就可能得出商人都很精明势利女子都很优雅娴淑知识分子都文质彬彬等等类化结论、标签式评价,就会说出诸如你有能力解决困难,走出困境你不能改变环境,但可以改变自己等等空洞无物,不着边际,不痛不痒的正确的废话来。

     二、应试教育、分数至上的主流教育思潮磨硬了我们曾经柔软的心肠,换句话说,对应试教育的屈从是师源性心理问题产生的另一个极其可怕的原因。

    各位新老师可能已经耳闻或预感到,对学生智力潜能最大限度的挖掘和对分数最大限度的追求是我们学校极其重要的工作之一。我想,对学生智力进行充分开发,思维进行充分训练,让学生掌握更充分的知识,本没有错;同时,为了学校的生存和发展,我们也无法不满足家长的这种需求,学生的这种需求,无法不追求高于同类其他学校高得多的升学率,但我们很多教师(或许也应该包括整个基础教育)因此很多时候便将学校教育的全部变成了狭隘的以知识教育为主、以升学和分数为唯一目标的精英教育、应试教育,也是不容回避的客观现实。

       我们知道,按照美国著名教育家、心理学家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人的智能是多元的,不单是语言智能和数理逻辑智能,还有视觉空间智能、音乐智能、人际智能、身体运动智能、自然观察智能等。而应试教育只看到或只看重语言和数理逻辑智能,甚至把那些成绩不理想的学生贴上差生的标签打入冷宫,致使其他智能相当突出的学生因得不到发挥与培养而受到压抑,同时极大地埋没了社会所需要的各方面人才,造成人才资源的极大压制与浪费。作为深知教育本质的教师,我们不要以为家长向我们要分数就是心甘情愿主动放弃孩子的其他智能,也许在目前的教育现状下,这实在只是一种无奈之举。因此,我们没有理由因为追求到了稍高一点的分数就喜上眉梢,就心安理得,就欣喜若狂,因为,我们的学生可能会为此付出极不相称的代价。我想,作为教师,我们即使改变不了分数教育主流思潮的这种现状,但至少得明白,教育的本质是育人,不是简单地可以用分数衡量的,分数只是教育的结果,我们不应把教育过程省略掉,或者把教育过程异化掉,把教育的本质的东西忘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也指出,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成绩,而且要发现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在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我想如果学校教育只剩下了对分数的纯粹追求,那我们教师便会不惜违反心理健康教育原则,不顾一切,去获取所谓理想的教学效果,教师名利双收则矣,学生是死是活恐怕就没人管了。果真如此的话,那些学习成绩差的学生难免会处于教师的严控之下,略有越轨,便会受到严厉地指责、毫不留情地讽刺、责罚甚至打骂,他们要么一下子成瘪了气的皮球趴在桌上不动弹,要么像刺猬一样竖起尖剌,导致师生关系紧张。由之,诸如焦虑、抑郁、恐慌、对抗等等变态心理也就应运而生了。而那些成绩好的学生,由于在这种受宠的环境中长大,心理也难免不向畸形的方向发展,或恃宠而骄,依赖放纵,或势利冷漠,目中无人;有些学生因被偏爱之深,求之过切,责备求全,产生太大压力,造成伤心伤身的例子也不胜枚举。

    我们希望我们在追求分数的时候,能怜惜学生的身心健康,能追求学生身心健康前提下的分数,心肠软一些,再软一些,过程生动一些,再生动一些,这样的话,我们对同一目标的追求过程就会完全呈现出另外一番景象。我们就会像叶澜教授和肖川博士启迪我们的那样去自觉思考:当学生茫无头绪时,我能否给他们以启迪?当学生没有信心时,我能否唤起他们的力量?我能否从学生眼中读出愿望?我能否听出学生回答中的创造?我能否使学生觉得我的精神的脉搏与他们一起欢跳?我能否使学生在争论中擦出思维的火花?我能否使学生在课堂上学会合作,感受和谐的欢乐、发现的欣喜?让学生在课堂上豁然开朗茅塞顿开,或者悠然心会,让学生在课堂上怦然心动浮想联翩,或者百感交集。我能否帮助学生达到内心的澄明、视界的敞亮?如果我们的头脑中只有分数,我们可能就不会顾及学生的内心感受,不去思考我们这种师讲生受的一成不变的教育教学方式是不是会让他们感到枯燥乏味,不会考虑是不是还可以有更多彩多样的教学方式可以想得出,可以用得上,学生是不是容易产生应付、逃避甚至对抗的学习态度,压抑、焦虑或恐慌的心理感受。

    至于考试,朱永新教授说得好:学生最可贵的就是探索精神和良好习惯。当一个学生对世界失去好奇心,不会主动发问探求,那就是学校、老师和学生的悲哀……我们教育的关键是让孩子们学会探索。我们相信,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不会影响成绩,最好、最优秀的学生是不会惧怕高考的。事实上,我们的教育教学除了要有适应性、包容性,更要有前瞻性,应立足学生发展,把握时代和社会发展趋势,将现时教育与未来社会发展联系起来,适度超越现实,不能只迁就当前考试制度,迁就落后的教育观念。要能不急功进利,不计较一时得失,为学生终身需要与和谐发展奠基。

下面我再简单地说一下学生师源性心理问题的另外两点原因。

三、爱心、耐心、责任心的缺失造成学生师源心理问题的产生。

关于爱心,新教育实验发起人、苏大教授朱永新在《我的教育理想》一书中这样忧心忡忡地说道:我们的不少教师,没有爱心,不是担任教书育人的角色,而是担任教育警察的任务;不是肯定成绩,而是发现缺点。当孩子们非常正常,非常优秀的时候,教师不去肯定他们,激励他们,而是将他的问题放大化。因此,我觉得,我们很多教师扮演的是一个刽子手的角色。在我们教师的手上,不知道失去了多少诺贝尔奖获得者,也不知道失去了多少鲁迅、郭沫若,不知道失去了多少非常优秀的人才。我始终认为,教育有一个很重要的前提就是爱心。只有在爱的基础上,教师才会投入他全部的力量,才会把他的青春、智慧无怨无悔地献给孩子们,献给教育事业。

有了爱心,我们教师就会像亲生父母对待刚出生的婴儿那样,别人看来阵阵闹心的啼哭,在他们那儿会是世间最动听的音乐。有了爱心,我们才会把我们的劳动对象定位为一个个有鲜活生命的人,而不是求取分数、获取名利地位的工具。有了爱心,我们才会擦亮眼睛,去寻找学生们身上的闪光点,鼓励他,表扬他。因为鼓励表扬,学生们才容易找到成长的自信。我们培养一个人,就是要培养他的自信,我们要摧毁一个人,也就是要摧毁他的自信。赏识导致成功,抱怨导致失败。有了爱心,我们就是挑到学生身上的缺点、毛病也是作为教育的资源帮助他,教育他,而不是警察抓小偷那样,把它作为差生的罪证,从而批评他,惩罚他。有了爱心,我们就不会动不动大发脾气,像对没有生命的物质一样,越来越铁石心肠。有了爱心,批评也温情,惩罚也理性。

耐心是一种爱的表现,它能使教师消除失望感和挫折感,使教师以一种宽容的态度对待学生不良习惯,以接纳的态度对待学生的学习障碍。耐心意味着教师愿意承认学生在努力学会做人、努力获得知识过程中的局限性,愿意给学生一种在成长过程中有人陪伴的安全感。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表现出来的谨慎、冷静和自我控制力正是给学生树立令人信服的榜样。有耐心的教师能接受学生学习上的差错,并以此为契机去拓展课程范围,去试验新教法。有耐心的教师不期望学生取得他们力不能及的成功,而是对学生渐渐成熟感到满意。

比爱心、耐心更理性的是责任心。说负责任的话,做负责任的事,等于你事先思考并预估你的言行可能带来的后果,并准备主动承担。教师这一职业是一个高风险的职业,初中生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心理承受能力弱,教师哪怕一句不负责任的话,一件不负责的事,都有可能给学生心理带来意想不到的伤害,有些心理脆弱的学生甚至会为你的不负责任的言行付出生命的代价,显然,我们教师本人也肯定难辞其咎。

四、教师的心理问题导致师源性心理问题的产生。

近年来,一些教育科研机构和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组对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进行了调查、检测,结果发现,心理问题检出率高达50%,其中10%以上教师存在中度心理障碍,2%左右的教师有心理疾病,教师心理问题检出率高于中小学生心理问题检出率。很多教师心理不健康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自然,教师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教师职业特殊,工作对象是人,过程复杂;教师职业周期长,不易立即见成效,缺乏及时的成就认可;教师职业压力来源多、强度大,心力、体力俱疲是生活常态;教师工作过程平淡,不易激起创造热情,极易形成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重复性劳动;学生会象学习机器,教师会像教学机器,教和学都会因此缺乏人文关怀;教师职业被罩上神圣的光环,喻比红烛,强调奉献,所以付出得多,回报的少,不仅经济回报与付出的劳动难成正比,个人也缺少学习、成长、发展、提高的机会,对工作的成就感降低,对自己的消极评价增长;同时,先进的教育理念广泛传播,新的课程标准相继出台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纷纷涌现,而应试教育和陈旧评价制度依然顽固存在,让很多教师无所适从。

有资料表明,学生不良情绪80%来自身边的长者,教师心理和人格不健康,不仅对个人工作成败有重大影响,显然也直接影响学生的心理和行为。心性暴躁的教师不会使学生真正理解宽容和自控;心理脆弱的教师不会使学生明白勇敢和坚韧;教师缺乏对真善美的追求,学生也会缺乏责任感和上进心;教师无礼、偏爱、不公正、挖苦、讽剌等会直接使学生产生害怕、自私、挑衅、缺乏礼貌等消极心理反应;教师情绪情感的衰竭、疲劳,则易失去爱心和耐心。教师产生心理问题,其能为学生提供服务关怀的质量必然会下降、衰退,学生将无法从教师身上获取关注和爱;如果因此再给学生心理带来伤害,则可能会影响到学生的一生。显然,我们教师应关注自身的心理问题,抓住一切学习和提高的机会,学会自我调适,避免心理问题的发生。

各位老师,以上4点就是我对学生师源性心理问题产生原因及对策的粗浅看法,各位听听而已,未必尽信。我们的想法,就像古巴国务委员会主席卡斯特罗对他的国民说的那样:我们的目的不是要我们的人民相信,而是让他们思考。是的,思考是我们发现问题和应对问题的唯一有效途径,希望各位在以后的工作中对学生身上出现的问题多从心理角度加以观照,尽可能减少不利于学生心理健康的事情发生。当然,我们更希望新老师也经常关注自身的心理健康,尽快适应学校的工作、学习和生活。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