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度与激情6 720p:中华文明_二、青铜时代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07:09:33
二、青铜时代

青铜冶炼和青铜器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进入伟大的青铜时代,历经夏、商、周,持续了1500多年的时间。正是从那个时代开始,中国古代迈开了世界文明史上领先的步伐。在中国发现的青铜器,不管是数量、种类还是精美程度,在世界上都是首屈一指的。与青铜器同样辉煌的,还有商代殷墟甲骨文,它的被发现使中国历史进入了有文字可考的时代。



青铜时代



大约距今4000多年前,中华大地上发生了一场罕见的大洪水。那是中国历史上有文献记载的第一次大范围的自然灾害,洪水如同猛兽般吞噬了人们的生命和家园。在那场人与自然的抗争中出现了一位中华民族伟大的英雄——大禹,他带领人民疏通河川、开导阻滞,治理了水患,最终让人民安居乐业。



近代科学已经证明,地球在冰川末期随着气候转暖,曾经有过世界性的大洪水。那次大洪水已经成为世界各民族的远古记忆,而流传在各种神话传说中与世界各国不同的是,大禹被明确的记载在中国古代文献中,和一个伟大国家的诞生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大禹因为治水受到了广泛地尊重,成为华夏部落联盟的首领,并最终建立了夏王朝。



而夏王朝是有史记载的最早的中国。



都城不仅是朝代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更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集中体现。尤其是在探询远古文明的时候,许多震撼人心的考古发现都和都城有关。



1959年,著名考古学家徐旭生先生带着几名助手沿着古文献记载的夏人活动区域进行考察。在河南省偃师市二里头村,他发现了很多陶器的碎片,直觉告诉他这里可能是一处古代都城的重要遗址。后来考古工作者在二里头清理出两座大型宫殿基址,是我国目前发现的年代最早的大型宫殿基址。近几年,在二里头遗址又发现了多座宫殿建筑基址,有些宫殿基址左右对称,并由前后相连的几进院落构成。在一些中小型墓中还出土了青铜器,以及由绿松石镶嵌的兽面纹铜牌饰和玉钺。



古文献记载,禹将天下划分为九州,并集中各地的铜料铸了九鼎以象征国家范围。人们在二里头遗址也确实发现了迄今为止年代最早的一件铜鼎,它是否就是禹铸的九鼎之一呢?换句话说,这些青铜器是夏朝人制造的吗?



大约在公元前17世纪前后,中国历史从夏朝进入到了商朝。据说,大禹铸的九鼎也传到了商朝。商人的祖先可能来自我们曾经提到过的东夷民族集团,后来他们和中原的华夏族融合到了一起,商人与夏人在文化上已经没有太大的差别。



1983年的春天,在离二里头遗址6公里的地方,考古工作者发现了一处面积190多万平方米的古城遗址。这座城建于3600多年前,是一座商代早期的都城。在夏都附近建立都城的目的是为了向当时的3000多个诸侯国显示,商王朝已经成为天下的中心。



黄河中游地区古代称为华夏,居天下之中,又称中原。随着夏朝的建立,此后几千年的中国历史就以华夏中原为核心舞台展开了。中原成为各种政治、经济、文化、思想汇聚的大熔炉,铸就了华夏民族包容万象的开阔胸襟,集中体现了中华文明强大的凝聚力和创造力。



随着统治的日益稳固,商王朝又在偃师以东100公里处建造了规模更大的都城,今天称为郑州商城。半个世纪前,考古工作者就试图彻底解开郑州商城的秘密。1989年底,郑州小双桥村的一位农民在挖土时发现了一件商代的青铜构件,可能是装在宫殿大门前端的枕木上,那些石柱础的上面曾经有巨大的木柱,它撑起的应该是商王朝的宫殿。在郑州商城还发现了中国最早的瓷器,说明商人已经懂得在陶器上施釉。商人已经广泛地使用青铜铸造礼器、兵器以及生活和生产用具。郑州商城出土的一件大铜鼎,高1,重达86公斤,人们相信这些大型的青铜礼器将会展示商代文明的辉煌成就。



大约在公元前1300年,商代国王盘庚把都城迁到了殷,到公元前1046年商代灭亡,殷一直是商都,从汉代开始被称为殷墟。但是,殷墟究竟在哪里?一直是历史上的一个谜。



公元十九世纪末,河南安阳小屯村的农民在挖一种被称为龙骨的动物骨头,并把这些骨头卖到了药店里,因为一堆龙骨远远比他们在一年里种的粮食更有价值。就这样,不知道有多少龙骨被磨成了粉,当做中药吃掉了。直到1899年的秋天,有一个人认识到了这些龙骨的真正价值,他叫王懿荣,是当时著名的古董收藏家和金石学家。在一次熬药的时候,他突然发现龙骨上的一些刻划符号与商、周青铜器上的金文非常相似,他立刻到出售这种龙骨的中药店把所有带字的龙骨都买了回来,经过仔细研究后他断定这些符号是比金文更古老的文字,龙骨就是殷商时期的甲骨。就这样,王懿荣成为发现和收藏商代甲骨的第一人。但是,这些甲骨究竟是从哪里来的呢,甲骨贩子们一直秘而不宣。经过多年的明查暗访,当时的另一位金石学家罗振玉猜想这些甲骨的确切出土地点可能是在河南安阳小屯。1915年春天,罗振玉来到小屯考察,他认识到小屯不仅仅是中国出土甲骨的地方,而且是商代的都城,是2000多年前史书中所说的殷墟。紧随罗振玉之后,著名学者王国维考证,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的商王名称和世系排列绝大多数都刻在甲骨卜辞中,从而证明了《史记》中有关殷商王朝的历史记述是惊人的准确。



殷墟的发现,意味着一扇紧闭了3000多年的殷商王朝的大门已被打开,那会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呢?



殷墟,位于今天的河南省安阳市西北郊的洹河两岸。在254年中,殷墟共经历了八世12位国王,国王们居住的宫殿和祭祀祖先的宗庙不断地被发现,目前仅在殷墟宫殿区的夯土建筑基址就有70多座。与偃师商城及郑州商城的王室建筑相比,殷墟宫殿越来越高大雄伟,它们在炫耀着商人所取得的惊人的成就,那是中国青铜时代最辉煌的时刻!



目前发现的殷墟范围达30平方公里,考古工作者发掘出一条殷商王朝时期的大道,它宽近10,足够并排行驰四辆马车。今天,我们将沿着这条宽大的马路,步入殷商王朝的殿堂。



把马和车结合在一起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大创造,加速了人类历史的进程。商代马车的结构复杂,工艺已经十分完善,对于商朝的王公贵族们而言,拥有马车是他们的身份和地位的象征,也是他们所追求的时尚。



一个“王”字。在甲骨文的含义中,王是国家的统治者。“王”字是由“钺”字演变而来的。钺,最初是一种实用的武器,形状像一把战斧,后来成为一种礼器。目前,在殷墟仅发现了十几件青铜钺,它表明,只有少数人才能够拥有它们。



商王朝的军队装备着当时世界上最精良的青铜武器,他们头戴铜盔,身披皮制铠甲。在商人墓中,出土的青铜武器有成千上万件,各式各样的青铜戈和锐利无比的青铜矛是最常见的随葬品。几乎每个成年的男人都有可能随时成为勇猛的战士。



1976年,考古工作者在殷墟发现了一座商代墓葬,比起王陵来,它的规模并不算大。幸运的是,这座墓从来没有被盗掘过,墓中的随葬品竟有数千件,仅青铜器就达468件,有些器形是以往从未见过的。当考古工作者把这些青铜器上的斑斑锈渍去掉后,铜器上的铭文清晰地显露出来,上面写着“司母辛”、“妇好”、“好”等等,它们指的是同一个人,是商王武丁的妻子“妇好”。在甲骨卜辞中,也经常见到“妇好”这个名字,多达250多条。妇好墓是迄今为止在殷墟发现的唯一的一座既能确定墓主身份,又有甲骨文记录的商代王室成员的墓葬。妇好生前曾参与过一系列国家大事,是有史记载的中国第一位女将军;“妇好”也是一位美丽的女人,她的发簪就有490多根,使她每天都以新的面容出现在商王武丁的面前。她墓中出土的玉器有755件,造型十分生动,有玉鸟、玉马、玉虎、玉龙、玉凤等等,说明当时的王公贵族们驯养着很多宠物,包括大象、熊等大型动物。在殷墟发现的一座象坑里,小象的脖子上还系着一只铜铃。



距殷王室宫殿仅一公里的地方,就是商王朝的铸铜作坊,它的面积达到了一万平方米,虽然有着数不清的工匠在这里工作,但是只有国王一人控制着整个王朝的青铜器的产量、品种和规模。



商代的工匠们熟练地掌握着从他们祖先那里继承下来的用陶范铸造青铜的工艺,并使用了独特的组合陶范,来铸造大型器物。工匠们把经过晾晒的泥土捣碎,与掺入含有大量石英矿的细小砂子搅拌、揉搓,然后在泥块上雕刻种种纹饰和图案,烘干后就成了陶模与陶范。一个范只能用一次,因此在殷墟找不到完全一样的青铜器。当铜矿变成了铜液时,就可以浇铸铜器了。铜液盛在一种被称为将军盔的陶器里,有时它也被当做炼铜用的“坩锅”,类似这种小型的熔铜炉具,在今天还一直被使用。与商人不同的是,今天的操作人员戴上了一层隔热的透明面具。铜液的温度高达2000以上,浇铸时,陶范被埋入到沙中,在顶端留下不同数量的浇口。他们采用分铸法铸造的司母戊大鼎重达875公斤,是目前发现的世界上最重的青铜器。



要维持大规模的青铜器铸造,所需用的矿石量也大得惊人。仅妇好墓出土的铜器就达1600多公斤,至少需要8吨以上的矿石,但在殷墟的周围并没有发现商人采矿和冶炼基地,那些冶铸用的矿石来自哪里呢?



距殷墟900多公里的地方,今天属于江西省瑞昌市。这里盛开着一种名叫“海州香薰”的美丽小花,人们又叫它铜锈草,它只盛开在铜矿的地表层。一根残存的木桩在彻底腐朽前向我们传递出了最后的信息,它原来是矿井的支架,是3000多年前的商朝人支起来的,这座矿山是中国目前所见的年代最早的矿冶遗址。而位于瑞昌西北面的湖北省大冶市铜绿山,至今仍是中国六大铜基地之一。商朝人在这里既有露天的采矿场,也有通往地下的采矿巷道。他们把其中最美丽的闪耀着翠绿色光泽的孔雀石挑拣出来,然后用木滑车运送到地面上。商都铸造青铜器时所需的铜料有很大一部分可能来源于大冶铜绿山矿区。



对于战略资源如此丰富的长江中游地区,商王当然会加强对这个区域的控制。殷墟甲骨文中多次记载,商王朝曾与远在西南的“蜀”发生过关联。“蜀”是今天四川省的简称,而古代的蜀国却像是裹在历史迷雾中的幻影。



四川广汉三星堆,传说是玉皇大帝从天上洒下的三把土。所谓三星堆,其实就是残存的古城墙,城墙上的夯土层清晰可辨。对于古蜀人来说,厚厚的城墙似乎是他们固守的最后的堡垒,今天却迎来了一群不速之客,他们听到了有人在扣响这个王国的大门。


那是公元1986年的夏天,几个工人象往常一样用锄头使劲地刨着坚硬的土地,谁也没有注意到这堆土里夹杂着破碎的陶片、骨渣,还有玉器。很快,挖土烧砖的行为被阻止了,这一片曾属于古蜀国的土地被保护起来。在这个土堆的下面,3000多年前的一个神秘王国的大门正在徐徐打开。对于考古工作者来说,没有比这种时刻更令人紧张的了,坑内的夯土正在被一点一点地清除,奇迹会发生吗?



三星堆出土了大量的各种金器,它们是国王的财富,守护它们的是一群咆哮着的猛虎,这些守护神在地下为这个王国尽职了3000多年。人们终于发现那个神秘的古蜀国和中原的商王朝一样,有着高度发达的青铜文明。那么,古蜀王国的主人究竟是谁呢?古蜀人没有留下任何只言片语,因此有人猜测说他们是从太空来的外星人,这当然很荒唐。



出土的器物中有一个象方向盘一样的东西,当热不可能是宇宙飞船的残件。它的上面闪耀着太阳的光辉。传说,建立古蜀国的第一个王叫蚕丛,他的眼睛是往前长的,被称为“纵目”。人们无论如何也想象不出来“纵目”到底是一双什么样的眼睛,直到有一天,一件青铜面具的出现让人们大吃一惊!它究竟是人还是兽呢?它与三星堆出土的其他青铜面具在造型上完全不同,它的眼睛往前伸出了足足有20厘米,仿佛要穿透这个世界。它会不会就是古蜀人的祖先蚕丛呢?也许他高度智慧,神力无边,他护卫着他的古蜀王国成为远离中原王朝又一处文明的中心,可古蜀人根据什么塑造了这位祖先的形象呢?



尽管出土了那么多青铜雕像,但是来自古蜀王国的最后一个客人还是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震惊。这是一尊高达262厘米的青铜立人像,不仅在中国,在全世界也没有发现过这一时期的如此巨大的青铜雕像。他头戴高冠,衣服上绣着龙凤和各种兽面纹,他的手中紧紧握着什么;他神妙莫测,赤脚站在一个兽面纹方台上,他会是谁呢?人们猜测这个站在方台上的神秘人物可能是古蜀国的某一代国王。



三星堆出土了很多鸟的造型,它们美丽的身影像天上的凤凰。传说中的几代蜀王的名字都和鸟有关,其中一个叫鱼凫。中国古代的东方部族也是以凤鸟做为图腾,我们曾经在大汶口文化和河姆渡文化中见到过。不管怎样,无论是中原还是巴蜀本地的古代文献,都认为蜀王子孙为黄帝后代,是与夏朝同源平行发展的一支文明。



人们被三星堆的巨大发现鼓舞着,当一颗青铜树重返人间的时候,必须借助于吊车和木架才能把它立起来。虽然树干的顶部已残断,但也接近4米高,考古工作者命名它为神树。它的底座像是一座山,神树仿佛从山顶上长出来,树干上有三层树枝,树枝上挂着熟透的花果,而飞鸟就落在了花果上。在古蜀人看来,高山和大树是通天的阶梯,而飞鸟则是往来于人间和天上的使者,在传递着祥和的信息。有研究者认为,青铜神树可能代表着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扶桑”,而扶桑是太阳神居住的地方,神树应该体现了古蜀人对太阳的崇拜。



三星堆出土的铜尊、铜罍等礼器和中原商王朝同类器物在形制和风格上极其相似,显然是来源于商文化。我们在中国其它地方常见的龙在古蜀人的心目中同样也是神圣的。学者们认为,那些青铜尊和青铜罍表明深入蜀地的是商代的礼制,是一种和平的文化交流和影响。



考古工作者们相信在三星堆出土的大量青铜器和象牙可能是古蜀人在某一次祭祀性的礼仪活动中留下的遗物。现在,让我们想象一下3000多年前古蜀人的祭祀活动:国王是最大的巫师,他的权力来自于人民对他的信仰。王国的大量财富集中到了这里,那是献给祖先和神灵的。祭祀的威严让所有的人感到颤抖,在熊熊的烈火中,神树消失了,国王消失了,三千多年前的一个古蜀王国也消失了。他们仅仅留下了一个“蜀”字,这个字我们只有在千里之外的殷墟甲骨文中才能找到。



甲骨文的被发现使中国历史进入了有文字可考的时代。殷墟的甲骨文是我们今天看到的最早的汉字,这些文字在商王频繁地祭祀活动中被保留下来。贯通天地是源于古代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商王非常迷信,从刮风下雨、农业收成到出游狩猎、战争胜负,他们几乎天天卜、事事卜,所有的占卜内容都被记录在龟甲或牛的肩胛骨上,成为商王朝的国家档案。那些记录在龟甲上的文字,就被称为甲骨文。



“仓颉造字”的传说几乎是家喻户晓,它表明古代中国人对汉字起源非常关注。文字是文明的象征,文字的诞生宣告了人类文明史的开端。随着殷墟甲骨卜辞的发现,人们至少可以断定汉字的起源是在商代以前。甲骨卜辞中的单字已经超过了4000多字,目前可辨认的至少有1500多字。学者们相信商人所使用的文字数量会超过5000字,甚至6000字,那是一个相当成熟的富有逻辑性的文字系统,是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的一个重大贡献。



从远古时期的刻画陶符,到甲骨文、金文、小篆、汉隶和楷书,汉字沿着它自己的文化脉络成为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传遍了世界。甲骨文是刻写在甲骨上的,实际上,商代的书写工具主要还是毛笔。当时的文字记录是用毛笔写在用竹简编成的典册上,可惜竹简容易腐烂。目前,我们还没有看到过商代的典册。



虽然殷墟甲骨文在外形上和今天的汉字有巨大的差异,但是,在文字的构造方法上却没有什么太大的区别。它已经发展成为能够完整地记录汉语的文字体系了,是一个与世界上其它语言文字完全不同的独特的文字系统。甲骨文是中华民族最伟大的发明创造,具有不朽的品格和永恒的价值。



虽然中国地域辽阔,各地的方言差异相当大,但是,汉字的独特系统使它可以通行于不同的方言区。它影响着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和文学表达,进而维护着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对中国的长期统一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并且依然在使用着的汉字,它承载着久远的东方文明古国的历史,不断地焕发出新的勃勃生机,延续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