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度与激情633视频:中华文明_四、理性光辉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12:50:45
四、理性光辉

两千多年前,中华大地上曾有一批百科全书式的渊博学者。他们以巨大的热情和无畏的勇气,从不同的角度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进行理论探讨和实践,试图创造一个美好的理想社会。他们倡导发起的这段学术争鸣,是人类文化史上的里程碑。从此,中国开始进入一个自觉地理性时代,中华文明的思想文化长河开始喷流不息,流淌至今。



理性光辉



战马是将军梦想的翅膀。这群战马曾经随着主人东征西讨,立下过赫赫战功,但是今天,往日的风光已经不再。在齐国国君齐景公的墓葬里殉葬的600匹战马,静静地躺在周围,忠实地陪伴着春秋时期齐国最后一位霸主的大墓,它们似乎还在聆听2700多年前中原大地上传来的群雄争霸的战鼓声。



西周末年,各诸侯国的国君都希望按照自己的想法创建一个政治清明、社会有序的国家,华夏大地上开始进入政治、经济、文化结构的重新大调整。这段大调整由公元前770年开始,直到公元前221年结束,整整550年,史称“春秋战国时代”。这一时期,各诸侯国的经济、文化都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五个实力雄厚的国家逐渐脱颖而出,它们是齐国、晋国、秦国、楚国、吴国,史称“春秋五霸”。后来“春秋五霸”又演变为“战国七雄”。在这样的大调整中中国的未来会在哪里呢?又将去向何方?此时,一群卓越的思想家登上了这个大变革的历史舞台。



就在那个时代,中国古代开始进入思想与文化史上最辉煌的时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文化自觉的兴盛局面。作为百家争鸣的先驱者,一群被称为儒的人开始活跃起来。春秋末年的一天,一位风尘仆仆的年轻人千里迢迢来到周朝首都洛邑,也就是今天的洛阳求学,他叫孔子。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人,曾跟随很多老师学习各种学问和本领,对周王朝的礼乐制度怀有满腔的热情。青年孔子勤奋好学,熟读大量古代文献,注重身心品德的修养,常常为方圆百里的人们解答祭祀礼仪方面的各种问题。孔子坚定地认为只有严格遵守西周时期制定的礼乐制度,才能持续地保持社会安定有序。他听说首都洛阳有一位品德高尚、学问精深的大学者,十分熟悉周王朝的礼、乐,决定去登门求教。



那位传说中的大学者就是时任周朝“守藏室之史”相当于现在国家图书馆馆长的老子。老子,又称老聃,姓李,名耳,他博古通今的渊博学识吸引了众多的问学者。面对远道而来的孔子,老子热情地带着他考察各种宣教场所,体验祭祀典礼和礼仪活动。孔子由衷地佩服老子,认为老子是云中的神龙,见首不见尾。



回到鲁国,孔子对西周王朝的礼仪作了全面的整理,针对当时诸侯纷争的社会,他描绘了一幅自己心目中理想世界的蓝图。遵循着西周以来的礼、乐精神,把以孝为先的和谐家庭做为社会基础,以德服人作为治国方略,协和万邦作为外交策略,用这种以“和”为核心的思维来创造一个天道与人道整体和谐的大同社会,真正做到万众一人、天下一家。从此,一个新的学派——儒家出现了,一种维护中国两千年来社会安定有序、生生不息的伟大思想即将诞生,以“和为贵”的中国历史舞台再次拉开了灿烂的序幕。



怀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道义感,孔子开始了向世人宣讲他政治主张的伟大行动,周游列国。此时,孔子最钦佩的师长老子也要远行了,与孔子不同的是,没人知道老子为什么要离开,更不知道他要去哪里。



河南省灵宝市,函谷关,此关地势险要,无论是逐鹿中原,还是进取关中,历来都是兵家必争之地。据说当时函谷关的关令尹喜突然看到紫气东来,认为有高人路过,便出关相迎,果然见到长须如雪、道骨仙风的老子骑着青牛悠悠而来。尹喜把老子奉为上宾,彻夜长谈,向老子讨教问题,并再三挽留这位慈祥的老者,他被老子自然无为的学说深深折服。在尹喜的再三恳求下,最终老子以王朝兴衰成败、百姓安危祸福为鉴,在函谷关写下了关于“道”和“德”的五千字短文,然后出关,飘然西去。从此,这位百家之祖、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便消失了踪迹。后来,人们把老子留下来的五千字称作《老子》,又叫《道德经》,把以老子为代表的这一派称为道德家,简称为道家。



道家最根本的精神就是道法自然。在道家学派的历史长河中,与《道德经》同为根源性典籍的是《庄子》,他的作者是道家学派的继承人庄子,后世也称南华真人。庄子一向喜欢独来独往,楚王听说了庄子的贤明,便准备了厚礼请他去做官,却被庄子谢绝了。庄子认为到楚国做官是被当作祭祀品供奉起来,如同作茧自缚。与老子内敛、以退为进的风格完全不同,庄子个性张扬,追求精神上无拘无束的逍遥。人生最高的理想境界应该像扶摇直上九万里的大鹏一样,遨游天空,自由自在,这就是《庄子》一书的开篇“逍遥游”。庄子认为:人,如果为短暂的名利而死,是一件极其可悲的事。庄子的哲学是一种艺术的哲学,直到现在,我们还会在日常生活中运用他的智慧。“人生如白驹过隙”、“化腐朽为神奇”等等,也都或是演变或是直接来自《庄子》一书。庄子看到,人们创造了财富,却又被物质所累,因此,他竭力主张人应该回归自然,回到自由自在的精神家园。道家思想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对个体生命的极大重视,它认为,生命的价值远比名利和物欲更为重要。庄子的思想继承于老子,后人把庄子的著作与老子的《道德经》一起列为道家经典,称为“老庄哲学”。



为了传播西周的礼乐文明,实现“仁者爱人”的政治理想,十多年来孔子带着几十个弟子足迹几乎遍及中原各诸侯国。也就在那个时代,有一位社会声望与孔子不相上下的人物也在积极地寻求国君们的支持,这位赫赫有名的智者叫墨子,他创立的墨家学派备受世人关注。他的“兼爱”与“非功”思想迅速使墨家与儒家并称为当时的“显学”。



墨子,名翟,他博学多才,擅长守城技术工巧和制作。有一次,楚国在发明家公输般的协助下,制造云梯,准备征服宋国。墨子为了拯救宋国,从鲁国首府曲阜狂奔十昼夜,赶到楚王国首都,就是现在湖北钟祥西北的江陵城。曲阜到江陵,千山万水,盘旋弯曲,即使按照今天的公路距离计算,至少也有1000多公里。墨子赶到了楚国的都城以后,紧急拜见楚王。为了劝阻楚王,墨子和公输般当着楚王的面摆开了沙盘,在沙盘上演习攻防。公输般用他发明的云梯用九种办法攻城,墨子就用他发明守城的器械用九种方法来加以抵抗,最后公输般失败了,楚王终于放弃了攻打宋国的计划。



在《墨子》一书里就记录了这段墨子智救宋国的故事,这个故事不仅把墨子的勇敢和智慧生动地展示出来,也为当今世界树立了一个好榜样。在墨子看来,两个敌对的国家不必在战场上厮杀,只要双方的科学家、工程师走到一起,把各自实验室里的攻防守御武器加以展示和进行攻防演练,并以此来决定战争的胜负,也就避免了流血和牺牲。墨家学派崇尚夏朝大禹的刻苦自励的精神,主张平等地爱一切人,反对一切形式的战争,墨子的这种“非功”思想表达了人们向往和平的强烈愿望。



与此同时,一个专门研究战争艺术的学问也在那个时代诞生了。一些传授兵学和写作兵书的人被称为兵家,兵家承认战争的必要性,同时又反对滥用武力,“不战而屈人之兵”成为战争的最高境界。当时,兵家对于各诸侯国来说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一个错误的战略选择可能会导致国家的毁灭。



兵家的代表人物叫孙子,他是齐国贵族的后裔,逃亡到了吴国,并献给了吴王《兵法》十三篇,也就是后人所熟知的《孙子兵法》。公元前506年,吴王任命孙武为将军统领吴国军队与楚国交兵,结果是五战五胜。后来人们把孙武称为兵圣。但是《孙子兵法》究竟是不是孙武写的,人们争论了2000多年,直到1972年考古工作者在山东临沂银雀山发掘了两座汉代墓葬,并发现了用竹简分别写成的《孙子兵法》和《孙膑兵法》,两部兵法虽然同出一脉却风格迥异。自此,一个争论千百年的历史谜团终于揭开,孙膑是孙武的后世子孙,而我国现存最古老的兵书《孙子兵法》的作者被确认为春秋时期吴国的将军孙武。



与兵家不同,还有一个学派采取政治外交的方式,以高超的智慧、务实的态度、灵活的手法、雄辩的口才来筹谋一个理想社会,这些人被称为纵横家。战国群雄中,秦国逐渐强大,开始对齐、楚、燕、韩、赵、魏等六国构成威胁。基于当时的国际情况,以张仪为代表的一派提出连横和解政策,即和平共存,主张从西到东,各国同时和秦国签订友好条约,保持多边和平关系。另一种是以苏秦为代表的一派,提出合纵对抗政策,主张从北到南,各国缔结军事同盟,共同抵御秦国的侵略,秦国如对某一国发动战争,各国同时出兵作战。纵横家是以外交斗争为重点,以游说诸侯为主要方式的一种注重实践的学派。



纵横家代表人物苏秦具有超凡的谈判艺术和游说的技能,是卓越的政治外交家。他最早去了秦国,但是秦王没有采纳他的建议,于是他就来到了东方六国。苏秦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同时担任六国宰相的人。这的确是一个戏剧性的时代,它可以使一个平民凭着自己的才华在一夜之间成为影响全世界的人物。纵横家以三寸之舌击退百万雄师,显示了特定历史条件下人类智慧的超常解放、创造和发挥。这是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中最早也是最特殊的一群外交家,他们的活动对战国时期的政治格局、军事格局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他们的主要言论都被保存在《战国策》中。



最终,秦国还是打破了各国合纵的策略,取得了最后的胜利。这个胜利源自于商鞅变法后法家思想在秦国的延续和发展。



1975年冬天,当湖北省的考古工作者发掘清理云梦睡虎地第十一号墓葬时,奇迹出现了。木棺内放置着漆器、陶器、铜器以及粮食和瓜果,但是这些随葬品的价值比起墓主人身边的竹简来实在有点微不足道。竹简上的记述表明,墓主人叫喜,他是秦国从事法律工作的小官吏。喜十分热衷于自己的工作,他把秦帝国的法律和日常发生的案例恭恭敬敬地抄在竹简上,直到他死后,那些竹简还一直陪伴着他。这1100多支竹简记录着秦代法制建设的面貌,它让我们看到因为法家巨子商鞅的到来,秦国从一个位于西部蛮荒地带默默无闻的贫穷小国翻天覆地的蜕变为世人仰视的新国家。



在商鞅看来,要想使社会达到长治久安,就必须加强法治,赏罚分明,任用贤才。“变法”是人类智慧所能表演的最惊心动魄的魔术,它有时甚至会产生改写历史的巨大能量。在那个诸侯纷争、战乱不断的年代,它让秦国摆脱了旧时代,开创了一个崭新的时代。只用了19年时间,秦国就迅速成为一个强大的国家。这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辉煌的一次变法,它的成功预示着动荡了550年社会结构大调整即将结束。



公元前484年,先后拜会了七十二位诸侯和数以百计朝野名人的孔子已68岁了,整整14年的奔波与壮志未酬,丝毫也没有动摇他“仁政”、“德治”的理想。怀着传承古代贤明政治的使命和信念,如同不畏严寒的松柏,孔子继续追寻着他拯时救世的伟大理想。据说,孔子有3000多弟子,精通礼、乐、射、御、书、数即“六艺”者有七十多人。孔子认为任何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他竭力倡导“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成为中国后世教育体系的根本理念。他希望通过教育让每个人都能具有“仁义礼智信”的美德,进而使家庭和谐美满,社会诚信友爱,国家安定有序。



孔子的教育方式获得极大的成功,不仅他的教育方式前所未有,孔子还亲自整理和确定了古代典籍教材。经过孔子充分发掘整理的典籍有《诗经》、《书经》、《礼经》、《春秋》和《易经》。《易经》是目前所知的中国最古老的著作之一,它用一种卦象符号和今人很难读懂的爻辞记载下来,据说是周文王所写,是周文王对自己的行为和思想进行的记录和总结,所以又叫《周易》。孔子为这部书作了十篇解释性的文章《易传》,第一个用哲学思想对易经的经文进行分析和解释,并对儒家的伦理精神和阴阳思想作了详细的论述。公元前134年,汉武帝刘彻采纳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从此《诗》、《书》、《礼》、《易》、《春秋》这五部经书成了官方规定的必读书籍。到了宋代,朱熹又补充倡导了《论语》、《孟子》、《中庸》、《大学》四部书,从此,“四书五经”成了所有的中国知识分子从牙牙学语到白发苍苍,从修身养性到跻身仕途,一生都离不开的经典著作。



一块由清代康熙皇帝御笔亲书“万世师表”的匾额,位于北京的孔庙,显现着后代帝王对这位圣哲先师的尊崇。今天,中国将在全世界各地建立200多所孔子学院,天下大同的思想被继续发扬光大。在孔子的引领下,中国历史开始进入了思想上最自觉的“百家争鸣”时代,呈现出百花怒放的奇观。此后,群雄并起,人才辈出,持续了260年的战国时代也揭开了帷幕。



中国历史上最漫长的社会结构大调整已经经历了400多年,如何在群雄中胜出,如何在一统天下后管理国家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摆在了各国君王面前。作为当时大国之一的齐国积极作出回应,不失时机的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大兴土木,在齐国都城临淄稷门附近,也就是现在的山东淄博创建了“稷下学宫”。广泛招揽天下的知识分子来传道授业、著书论辩,齐国政府以“来者不拒,往者不追”的态度奖励各家自由探讨学术,纵论天下大事,还根据各人的知识构成分别授予不同的官衔及财物。一时学者云集,盛况空前。这些人被称为“稷下先生”。列国最优秀的知识分子在“稷下学宫”里关注现实,议论世界,反思历史,探索未来。



儒家的孟子和荀子曾是“稷下学宫”的风云人物。孟子在齐国住了十多年,继承了孔子的主要思想,提出了“仁政”学说,认为“不以规矩,不成方圆”,治理国家必须以礼乐教化,不能用强制和暴力的手段,要实行王道而不是霸道,孔子思想与孟子思想结合而成的“孔孟之道”成为了儒家文化的核心,后世尊称孟子为“亚圣”。孟子去世后不久,另一位儒家巨匠荀子来到“稷下学宫”,荀子曾经三次成为“稷下学宫”的学术领袖,当时叫做“祭酒”。在他看来,社会阶层差异的存在恰恰是社会和谐的保证。而政治清明,社会有序,仅仅靠“礼”也是不完善的,还要加上“法”的辅助以及“乐”的熏陶。荀子成为先秦文化集大成者和百家争鸣的总结性人物。



稷下学宫中还有以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相克的关系来解释世界的阴阳家学派,其代表人物邹衍也在那里讲过学。还有以采集民间传说议论,考察民情风俗的小说家。专门从事农业研究的农家。以“诡辩”著称,注重逻辑问题的名家。以及典型的齐国本土文化杂家学派。另外像道家、墨家、兵家、法家等各种学术流派的继承者也都曾活跃在稷下论坛上。



在那样一个生气勃勃的大变革时代里,一群心怀天下的知识分子为着一个共同的社会理想所展开的学术争鸣,形成了极具特色的思想体系,使中国文化从神秘的氛围中生出了清晰的理性主义,与上古的混沌划出了一条清晰的界限。那个辉煌的时代虽然已经远离我们两千多年,但是,那理性的光辉却一直照耀着中国大地,成为后代中华文明思想智慧的基础和源泉。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