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弱的反义词:儒家学说中的“礼”和“仁” - 儒学经解 - 国学论坛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17 00:48:47

儒家学说中的“礼”和“仁”

左兵彬, 土木二班 仁”首先是指“爱人”,子曰“仁者爱人”,仁是一种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准则,它根源于家庭内部的血亲关系因此强调血缘纽带,强调亲亲、孝悌,故“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仁”的第二个含义是从个体的角度讲,是一种个体人格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和全面修养的标志,“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如果从社会角度来讲,仁则代表一种至善至美的“理想国”,是人类崇高的社会境界,“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

礼”首先是一种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是个体立身的基石,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其次是一种社会政治制度,即以血缘为根基、以等级为特征的统治体系。儒家强调礼治而不是法治,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关于礼和仁的关系,简单一点说就是,“礼”是“仁”的表现形式,如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而“仁”是“礼”的内在精神,不仁则谈不上真正有礼,如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以儒家为代表的中国古代思想家认为:个人的道德完善是从事政治活动的前提,而社会的政治成功,则是道德完善的结果;政治统治的权力基础,不是经济上的富裕或军事上的强盛,而是老百姓的精神信念;治国安邦的根本途径,在于统治者把自己本性中的道德天良弘扬出来,发扬光大,引导和教化老百姓弃恶从善,提高精神境界,最终实现“无讼而治”的社会理想。
在儒家思想中,伦理道德被看作是人的本质,人的行为的最高准则就是实现伦理道德,即按照“礼”的规范修身养性,以达到“仁”的境界。个人的道德修养、家庭的伦常关系、国家的政治统治被置于同坐标系中,这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公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