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见你之前电影影评:儒家学说会使人软弱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4 00:44:58

xjjk雅儒

儒家学说会使人软弱吗

类别:百家杂谈 作者:营长 [个人杂文集] 日期:2011-6-5 12:42:48  编者按:我们拥有五千年文化的博大积淀和胸怀,有海纳百川的胸襟和气度,但我们同时还有着一颗正直,坚强的心灵。中华文明延绵五千年,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这与我们的文化有着坚韧的生命力和宽广的包容力有关,这同样亦是儒学的功劳,正是国人在她的沐浴之下,中华民族才会在屡次的灾难之中屹立不倒,传承不绝。文章推理委婉,以论引论,观点明确,立场坚定,做中华传人,传承五千年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  最近和舍友讨论汉人在历史上不断被彪悍的少数民族骚扰,欺负,统治,从周幽王被狄戎所迫开始,西晋时期的五胡乱中华,到宋朝先后被辽金吞噬,直到被蒙古族灭亡,清军入关,大明王朝的江山被女真占领等。大家说到这里都唏嘘不已,纷纷表示之所以会如此是因为,作为汉文化的主体儒家学说使汉人的性格变得越来越软弱,在文化发达的同时,体魄和精神却不断在弱化。然后,有人表示,现如今我们在大力提倡儒家学说,弘扬儒家文化,其实是一种文化复古,是需要谨慎对待的。
  其实,古代汉人的软弱性格的形成是否是由儒家学说造成的,这个问题是需要认真考虑的。先不说古代中国人的性格是否真的软弱,就事论事,古代中国人确实有软弱的一面,而这些软弱的方面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集体无意识,最后,国人的精神状态就变成了鲁迅笔下的“奴性”和“劣根性”。那么,这一切的缘由,难道真的是由儒家思想造成的吗?把古代国人的血泪史说成是由儒学造成的,这样的观点正确吗?
  儒家思想的渊源可以追溯到《易经》,而被冠以《易经》作者周文王,也成了孔老夫子赞不绝口的圣人。儒家学说的创始人孔子,原本是一个没落的奴隶主贵族,在面对战乱不断,礼乐崩坏的春秋晚期,他渴望恢复周礼,重新确立奴隶社会的等级制度,从而维护奴隶主阶级的利益。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儒家学说有着浓厚的阶级色彩和功利性,甚至,是落后于时代潮流的。
  孔子提倡周礼,主张以“仁”、“义”、“德”治理天下,长幼有序,贵贱有别,凡事多自省,这些显然是为了维护统治者利益的,是站在“治人者”的立场去看问题。到了孟子时代,儒家学说就有了“民本”思想的可贵品质,早期的“以人为本”开始有了萌芽。孟子提倡仁政,反对暴政苛政,如果统治者横征暴敛,滥用权力,那么人们是可以推翻他的。这些思想,闪耀着光辉反抗精神和变革勇气,并非仅仅是要求老百姓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的。
  早期的经典儒家学说虽然有“克己复礼”、“反省”等约束自身,磨灭个性的作用倾向,但是,儒家仍然追求现实的目标,为理想而献身。“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等这些主张有着明显的激励作用。孔子终其一生都在推行他的治国主张,屡屡碰壁却不退缩,有着敢于为天下先的勇气。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积极入世,造福人类,一直都是儒家的核心主张。
  但是,在汉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正式成为官学之后,儒家学说就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儒家学说之所以能够在长达两千年左右的历史中一枝独秀,一直都是“显学”,这与儒家学说自身有关。儒家学说包含着服从礼仪,服从统治的因子,强调对被统治者的教化,让老百姓各司其职,维护社会安定和阶级秩序。儒学在经过历代历朝的不断完善,补充后,经典的儒学已经面目全非了,发展成为“新儒学”,突出的代表就是程朱理学。鲁迅笔下所谓“吃人的礼教”所批判的也主要是指完全蜕化为封建统治工具的程朱理学,这些被封建政府有意改造了的儒学,主张三从四德,三纲五常,摧残人性,奴化人性,使被统治者安于现状,乐于做奴隶,人性中的那些热血,那些反抗意识被消磨殆尽,人也就变得软弱,变得愚昧。
  那么,是不是我们就可以得出结论:古代中国人软弱的性格是由儒家学说所造成的呢?在中国古代,那些文人士大夫们主要接受的就是儒家学说,他们是儒家学说的实际代表者和推行者,在那些文人士大夫当中,不乏有性格刚毅,敢于触犯权贵,坚持真理,有骨气的人。司马迁敢于在汉武帝面前讲真话,受到酷刑后依然不改志向;文天祥义不受辱,留取丹心照汗青,杀身成仁;方孝孺怒骂朱棣篡位,拒不拟诏,代表天下儒生讨伐永乐皇帝……他们身上的高贵品质来源于他们的信仰,来源于他们所接受的儒家学说,他们舍生取义,不惜灰飞烟灭,正是儒学里“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的真实写照。儒学并没有使他们变得软弱,反而使他们的精神空前强大,不可动摇。
  其实,国人的软弱性格的形成并非仅仅是因为对儒家学说的推广而造成的,真正主要的原因在于封建统治阶级借用儒家学说,然后精心改装、曲解、改头换面,从而把儒学改造成为一种意识形态工具,对人们施行奴化教育,从精神上彻底摧毁老百姓的思辨意识的反抗觉悟,使人们安心做奴隶,这才是形成国人性格软弱的根本原因。
  说到这里,有必要对新文化运动做出一个比较客观和理性的认识。陈独秀、李大钊等人高扬“打倒孔家店”是偏激的,犯了绝对否定,形而上学的错误,但他们在那样一个时代背景下做出的那种选择是必须的。所谓“不破则不立”,想要反对某些东西,就必须采取一些冒进的偏激的态度和方式,这样才会立竿见影,取得效果。再者,陈独秀和李大钊他们作为革命人士,他们必然要采取革命的流血的方式,而革命的方式免不了是激进的,甚至是偏执的。所以,他们主张推倒一切封建思想,包括儒家思想,是可以理解的;与此相对应的是胡适等人对儒家采取的是温和的改良主义态度:主张一分为二,吸取精华,改造糟粕。这种对待儒家的态度和观点同样是值得肯定的,因为胡适并非是一个干革命的,而是一个学者。在学者的眼里,没有一种文化,一种思想,一种学说是毫无价值的。儒家学说在新时代里并非是一无是处的,它依然有其光辉、进步、合理的地方,把儒家一棍子打死是错误的。因此,如何有效地改造儒学,对儒学进行渐进式的改良,以便于更好地把儒学发扬光大,是胡适对待儒学的主要立场,这种立场和态度同样是值得肯定和学习的。
  如今,学习国学,诵读经典成为一种时尚和潮流,同时,也得到了国家和政府的大力支持,各地的国学班悄然兴起,但我们这样做是为了更好地传承传统文化的精髓,弘扬中华文化,提高我们文化软实力,并不是在搞什么文化复古主义逆流。学习儒学,传承经典,是与我们当前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相适应的。儒学的很多主张对当下社会具有深刻的引导作用。在多元化的价值观,物质主义喧嚣甚上的市场经济之下,很多人变得茫然失措,进退两难,取舍不当,没有信仰,甚至没有正确的是非观,失德现象随处可见。在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人们的精神境界却在持续下滑,对于这些问题,儒学的主张就显得尤为可贵和重要。“忠”、“孝”、“礼”、“诚信”、“和为贵”、“宽容”等这些优良的道德品质正是现代人所缺乏的。儒学作为一剂救治人心的良药,在当今社会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无论是传承文化,还是服务现实,对儒学的弘扬和传播都是有必要的,这样做并不是文化复古主义。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引导儒学与社会主义相适应,与经济全球化相适应,为中国和世界的文化的繁荣发展贡献力量。这与20世纪初,袁世凯尊孔复古是完全不一样的,他之所以大兴儒学,其目的完全是为了达到他登基做皇帝,为封建王朝复辟服务的,是倒退、反动和落后的。而且,他所看重的是儒学里面封建思想糟粕的一面,与我们现在复兴儒学的内容和目的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正确学习儒学经典的基础之上,中华民族的劣根性和软弱性是可以得到改善的。中华民族自古注重和气生财,以和为贵和“中庸”的处事原则,但忍让并非是没有底线的,儒学除了这些,还有教导我们反抗暴虐,以直报怨等的内容,在遇见不合理不合法的事情和现象时要勇于面对,勇于斗争。我们拥有五千年文化的博大积淀和胸怀,有海纳百川的胸襟和气度,但我们同时还有着一颗正直,坚强的心灵。中华文明延绵五千年,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这与我们的文化有着坚韧的生命力和宽广的包容力有关,这同样亦是儒学的功劳,正是国人在她的沐浴之下,中华民族才会在屡次的灾难之中屹立不倒,传承不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