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步减肥瘦身:新闻话题 2011.05.04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1 17:46:13
新闻话题
【今日话题】美国特工如何“锁定”拉登阅读原文

美国特工如何“锁定”拉登导语:“拉登之死”让美国中央情报局(CIA)这个神秘的情报机构再次惹人注目。这也让现任的中情局局长帕内特容光焕发,身为奥巴马心腹的他下个月即将入主美国国防部。…[详细] 尽管...全文↓

美国特工如何“锁定”拉登
导语:“拉登之死”让美国中央情报局(CIA)这个神秘的情报机构再次惹人注目。这也让现任的中情局局长帕内特容光焕发,身为奥巴马心腹的他下个月即将入主美国国防部。…[详细]
尽管美国现在一共有16个情报机构,不过联邦调查局和中央情报局是最为显赫的两个,前者负责对内事务,后者则对外搞情报。拉登之死也让一度让位于另一个情报机构——国家情报局的中情局扬眉吐气。那么,到底中情局局的特工们是如何“锁定”拉登的,是否就像好莱坞大片里那么神乎其神?
白宫一直对前方进行实时监测
2011-05-04 第 1650 期
今日话题
从96年起:中情局特工屡屡碰得一鼻子灰
CIA96年开始追踪拉登
2002年前:屡次让拉登逃脱
实际上,美国政府追捕拉登的行动最早可以追溯到1993年,当时巴基斯坦人卡西在中情局总部的入口处枪杀了两名雇员后潜逃出境。卡西最终在阿富汗被秘密逮捕。中情局顺藤摸瓜,花了近三年的时间,终于查出其幕后黑手就是拉登。
在意识到拉登的潜在威胁后,美国情报部门专门在1996年初成立了追捕拉登的专案组。“9.11”之前,实际上特工们有不少机会“干掉”拉登。但是,都因为害怕误伤无辜,受到国际社会指责而作罢。
之后,“9.11”恐怖袭击发生,特工人员更是不遗余力地寻找拉登所在。2001年11月根据可靠情报,美国中央情报局终于认定,本拉登及其部属的藏身地点就在阿富汗的托拉搏拉山区。但是,因为特种部队和提供支持的北方联盟部队发生了矛盾,最终还是没有捉到拉登。从此之后,拉登就失去了踪迹。
2002年后:拉登踪迹未见
在传统的印象中,中情局的特工应该是上天入地无所不能,不仅能身怀绝技,成功卧底于险境,而且还有各种神乎其神的高科技手段。但是事实上,很长一段时间里,除了相信拉登躲藏在阿富汗和巴基斯坦的边境外,特工们根本找不到拉登。这是因为:
1.美国本土特工难以渗透,招募特工也无法打入基地组织核心。
由于宗教和文化上的差异,美国本土特工要想渗透进“基地”组织一直是一件难事。 早在“9.11”恐怖袭击之前,为获取基地组织的内部情报,中情局就特别招募并训练了一批特工。 这些特工来自阿富汗、巴基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等国家,从相貌特征到宗教信仰都非常符合“基地”组织的要求。但是这些特工还是无法获得核心情报。
2.高科技手段对拒绝一切科技的拉登无用。
1998年,拉登就是因为使用卫星电话差点被抓住,此后他再也不用任何科技类的通信产品,“通信基本靠吼”,电话、电邮一概不用。而此前很久的一段时间,情报机构都相信拉登藏匿于偏僻的山洞之类的地方,出动无人侦察机也难以发现他的踪迹。
3.与巴基斯坦情报机构合作并不顺畅。
此前中情局一直和雇用当地情报员的巴基斯坦三军情报局联手搜寻拉登,但是一直没有取得成果。并且,中情局中很多人对三军情报局并不信任,因为他们同当地的普什图族人有着割不断的联系。很多中情局的特工们其实一直就在一栋大楼里不停地分析各种手段得到的情报,但是毫无进展。
最终,特工们依赖“传统”手段找到拉登
正是这两名关塔那摩重要囚犯提供了线索
手段一:审问囚犯获得最初情报
“9.11”之后,关押恐怖分子嫌犯的关塔那摩监狱建立,中情局在总统的授权下,可以对这些囚犯们用刑,获得情报。这一做法被广为诟病,但是也有相当多的美国人认为,这保卫了美国的国家安全。从2002年开始,许多在关塔那摩等监狱的恐怖主义嫌犯就受到了审讯,拉登信任的信使、捐献者都被供了出来,拉登的下落却成谜。
而这次,正是被关在关塔那摩的两位重要囚犯——策划“9.11”的主犯之一“哈利德•谢赫•默罕默德”和基地组织三号人物“阿布-利比”提供的重要情报,让中情局终于有了线索。他们都提到拉登身边的同一位信使。而所谓信使,其实就是拉登和基地组织高层之间沟通的传话人。
利比的情报更为重要,他提到了在2001年到2003年之间,他曾经奉命为拉登安排藏身之所,并且在他2005年5月被捕前的一个月,还以一个商店为掩护建立了据点,方便和信使接触。不过,别看这两名恐怖分子的级别已经很高了,但是他们所知道的也只是信使的假名而已。这两名囚犯实际上都是在“水刑”之下招供的。
手段二:监听电话获得信使真名
随着中情局在阿富汗、巴基斯坦投入了越来越多的人力,信使的姓终于被查到。而这时,美国负责监听电话、网络的国家安全局出场。他们终于得到了信使的真实名字。但是信使非常小心,很难追踪到行踪。
手段三:派出巴基斯坦籍特工追踪到住宅
2010年7月,为中情局工作的巴基斯坦间谍在白夏瓦市的闹市跟踪者一辆铃木汽车,最终,这辆汽车来到了离距离伊斯兰堡35英里的巴基斯坦阿伯塔巴德地区的一座大型建筑。引起美方情报人员警觉的是,这幢大型建筑的造价高达100万美元,但是登记的屋主却是阿富汗人。
为免打草惊蛇,特工们不敢采用常规监视手段
2010年9月,一个仅有奥巴马、拜登、希拉里、盖茨和帕内特参加的秘密会议在白宫进行,会上帕内特向奥巴马汇报了可能找到了拉登藏身之所,但是还是无法确认,拉登就住在里面。 很快,中情局、负责卫星图像的国家地理空间情报局和负责监听的国家安全局一起组成了团队。
和之前流传的说法——没有任何的现代通讯设备以及焚烧垃圾泄露了拉登行踪不同,正是由于这栋房子里的人小心翼翼生活,使得特工团队很难确定拉登到底住不住在里面。负责监听的国家安全局毫无用武之地,中情局的特工连翻垃圾找线索都别想,要是常规的监视手段,又很害怕被发觉,再一次让拉登跑掉。唯有国家地理空间情报局还能提供一下细节比较清楚的卫星图,用来知道房子里的人过着怎样的“平常生活”。
有趣的是,美国全国反恐中心曾经向帕内特提供过38个方案,以便了解里面到底住着什么人,但是可行的很少。 而这个房子里,住着三家人——信使一家、信使的兄弟一家,另外神秘的一家人从未露面和外出。而在去年12月,帕内特成功地说服国会议员,获得了数千万美元对这栋建筑进行大规模的情报搜集。
直到行动前,中情局都无法百分百确定里面的就是拉登,所以才选择了突袭
在行动前,美国人其实无法确定里面的就一定是拉登。中情局的分析师分析是拉登的可能为60%。所以,对行动人员最为安全的轰炸不能选用——这样有可能摧毁掉拉登潜伏的证据。从3月份开始,一个实体的建筑模型就在阿富汗建成,以充分地演练袭击的成效。
最终,突击队员突袭成功,并且击毙了拉登。当然,中情局的特工们负责的是搜集情报,而作战的是隶属于美国海军陆战队的黑豹突击队。
结语:一度因为捉不到拉登而饱受指责的中情局这次终于得以正名,而整个过程也的确非常戏剧化。
更多尖锐评论请关注腾讯评论频道view.news.qq.com
发给好友 | 转发到QQ空间 | 保存到记事本
【今日头条】金石:谁带徐武“飞越疯人院”阅读原文

金石评论作者 “飞越疯人院”的徐武被带回了武汉,他70多岁的父母,仅仅凭借上次儿子被抓回的“经验”,就断定他还是被关押在武钢第二职工医院的精神科。近日,两位老人蹒跚着三赴“疯人院”而不得入,还差点儿被...全文↓

金石 评论作者
“飞越疯人院”的徐武被带回了武汉,他70多岁的父母,仅仅凭借上次儿子被抓回的“经验”,就断定他还是被关押在武钢第二职工医院的精神科。近日,两位老人蹒跚着三赴“疯人院”而不得入,还差点儿被院方的人殴打。他们在楼下一直仰着头,默默地看着昏黄的灯光。望着铁窗,徐妈妈伤心哭喊:“武儿,妈妈来看你了,你探头看妈妈一眼……”
“被制造出来的精神病人”,这是《南方都市报》5月2日社论给武钢炼铁厂职工徐武的充满悲凉意味的定义。这简略的定义,其实已经包涵了意义丰富的评议,并直接解构了缠绕在徐武身上的那一道道冠冕堂皇的绳索,剥离开来,会发现那道道绳索上,处处充溢着令人无比压抑与恐惧的黑色。
只要你被“制造”成精神病人,那么,无需审判,就可将你无限期地关押在越来越像治理工具的疯人院里。而疯人院收纳病人的制度性缺陷,也就给这种“构人入院”的勾当披上合法外衣制造了近乎完美的理由。而最令人恐惧的是,只要有某种需要,每个人,平和生活如你我,都有可能被制造成精神病人。
公民有免于恐惧的权利。这是2005年6月时任司法部研究室副研究员、《中国司法》杂志副总编刘武俊的一篇评论文章的题目。评议对象是“警察不得夜搜民宅”有望进入修订后的刑事诉讼法。非法治社会,没有所谓公民,自然也无所谓公民权利,那时的人们要免于恐惧,最有力也是最直接的办法,要么成为“丛林法则”的制定者;要么主动去当“鲁滨逊”,成为自己的国王。法治社会,公民要能免于恐惧,则应从“警察不得夜搜民宅”这些细节入手,把权力约束在法律框架内。简而言之,权力不能溢出滥用,公民才能保全免于恐惧的权利。
在马洛斯的人类需求五层次理论里,安全即免于恐惧的需要,仅次于温饱这类人类基本生存需求。现在我们能吃上饭穿上衣了,但这并不能成为我们不需要免于恐惧的权利的理由,这也人猿揖别的根本目标或方向,否则,欣欣向荣的人类社会,与丛林何异?
徐武只不过是和其所在公司有些个人待遇上的争议,诉诸公堂说破天也不过是想“争一口气”。但诡异的是,一个地方国企竟能和强力部门联手,生生将人构陷入疯人院。很明显的是,为了掩盖这个错误,“强强联合”的一方,竟以“不惜一切代价”式的赌气行为,继续将这个错误扩大化。
他们为何如此胆大,敢将法条律令践踏于脚下?前面说过,疯人院收纳制度有缺陷是原因之一。但是,尽管这个制度有一万个缺陷,也没有法令的可以被直接漠视带给他们的胆量大。究其根本,从这个事件就可以让人得出这样的结论:法令还不得不仰权力鼻息而活,这就是他们所理解的“法令是工具”。此情此景,除去令人对地方国企和强力两者能如此亲密合作的动因生疑以外,恐怕再无其它。
更多尖锐评论请关注腾讯评论频道view.news.qq.com
发给好友 | 转发到QQ空间 | 保存到记事本
【拍案惊奇】何三畏:“两岁看新闻联播”并非天才阅读原文

何三畏知名媒体人在写下黄艺博这个名字时,我希望不是他的本名,因为这个在4月30日才涌向微博,蹿红网络的孩子,生于1998年,他还是真正的孩子,应该受到保护。但事实上,不仅他的名字是真的,而且他作为武...全文↓

何三畏 知名媒体人
在写下黄艺博这个名字时,我希望不是他的本名,因为这个在4月30日才涌向微博,蹿红网络的孩子,生于1998年,他还是真正的孩子,应该受到保护。但事实上,不仅他的名字是真的,而且他作为武汉市少先队“领军人物”的“工作照”也流布于网络。
令人惊异的是,照片中的孩子一副标准的政治家的神态,他在有模有样地“阅读文件”,他的肩头有别出心裁的五条红杠。如此有如讽刺电影镜头的图片,却是以小学生为主角的政治展示搬上网络的。上传以后,接下来的网络传播和纸媒报道,孩子的信息也没有受到保护。我只见到一家纸媒对他的图片做了隐私处理。
人类社会到现在为止,产生过许多少年天才,他们要么对数学,对艺术,对许多可以通过个人内心领悟完成的事物,达到非凡的地步,但是,他们不可能无师自通地领悟人类政治。政治是关于人类社会的学问,必须要有后天的社会经验,所以,“政治天才”只能是后天培养出来的。正因为如此,人类社会已经形成了不能在人生尚无判别力的孩提阶段对他们进行政治引导的伦理。
所谓两三岁看新闻联播,七岁坚持阅读人民日报,而且是自觉的,这不是孩子的奇迹,而是社会的奇迹。让小孩子专注于一种明显不符合儿童心理的电视画面,也更不符合儿童趣味的报纸文字,不是要小孩子自觉,而是要监护人自觉——— 持之以恒地引导。但是,因为逆反了孩子的心理发展,这样培养的孩子,从心灵上来说,已经不是孩子了。看到黄艺博的照片,真令人担心他的家长没有说假话。
我们社会长期泛政治化的特征之一,就是低龄化的政治挂帅。小孩子系上红领巾,即开始有指导地模仿官僚化的成人政治。这种情形对一个民族的伤害是久远的,也是当下的。黄艺博即是一个受害者。这次他蹿红于媒体,本身是一次伤害。此外,他的博客也暴露了教育对他的毒害。
2011年3月6日,11岁的黄艺博开通博客,写下一篇四百字的《开博前言》,其中抒发了他在“恰同学少年”之时,“吞吐宇宙的浩然大气”,“中华民族之复兴,续写汉唐之盛世”的大志!他还“坚信中国雄居东方,称霸世界,必将在我们这代实现”!
看看这是怎样令人担忧的志向!这当然不能怪孩子。因为据我所知,今天的老师既不会告诉孩子,毛泽东青年时代那样颠覆性的想法,已经不适应今天的政治秩序了!也不会在孩子学会使用“吞吐宇宙的浩然大气”这句话时,教他辨析这句话应该有怎样的边界;而中华民族的复兴,更不应该是“续写汉唐”,因为汉唐不是公民社会,我们不要回去;特别地,我们的孩子可能还没有听说过,不可以去“称霸世界”……
一个11岁的孩子,一篇抒发志向的文章,表达的思想跟现代公民意识一点不搭界。但大约这也不是他个人的想法。假如学校、少先队主管方面,还有家长,觉得它有一丁点不妥,应该会被把关掉的。这里透露了今天的社会给孩子们树立的人文高度。
我们的孩子正在受到社会和教育毒害。种种跟时代背逆的思想,正在青少年中堂而皇之地流行。应该想到,在我们的学校里,无数满怀壮志的“小霸王”正在成长。我不知道世界上还有哪一个社会的孩子在受到这样的鼓励,但我们切不可把这股“霸气”传向未来。
更多尖锐评论请关注腾讯评论频道view.news.qq.com
发给好友 | 转发到QQ空间 | 保存到记事本
【教育困境】新京报:什么样的高校会真的“破产”阅读原文

■社论生源的持续下降,必然使一些办学质量不高的学校面临破产危险。高校破产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只见到民办高校的破产,而公办高校则因为制度“保护”,即使办学质量差也可以苟延残喘。据《人民日报》报道,教育...全文↓

■ 社论
生源的持续下降,必然使一些办学质量不高的学校面临破产危险。高校破产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只见到民办高校的破产,而公办高校则因为制度“保护”,即使办学质量差也可以苟延残喘。
据《人民日报》报道,教育部下属的中国教育在线发布《2011年高招调查报告》,数据显示,由于人口出生率的下降,全国高考生源在2008年到达历史最高人数1050万后,开始全面下降,最近两年累计下降了200万,并呈现速度加快趋势,这一态势将可能延续至2017到2020年前后。
生源的持续下降,必然使我国高等教育学校面临一个现实问题,一些办学质量不高的学校,将在生源竞争中,面临破产关门的局面。
根据高校的现实办学情况与目前的教育制度、就业制度,最先受到影响的恐怕是非学历的民办高等教育机构。近几年来,不少非学历(自考助学)的民办高等学校由于生源萎缩、学费收入减少、自身管理混乱等原因已陷入困境。据报道,2009年,北京市97所民办院校中,只有40所全日制院校在校生人数超过1000人。
其次是虽纳入计划内招生、但并未形成特色的民办高校。我国民办高校的招生,大多被放在各地的三本(从二本中分离出来)以及专二招生(从专一批中分离出来),再加上学费比公办学校高,因此很难吸引优质生源。当生源减少,计划内招生减招或招生难以满额的,首先就是民办院校和独立院校。
再次是公办的高职高专。各种统计数据显示,高职高专的就业情况要好于本科以及研究生,可是,由于整个社会存在的学历情结,包括公务员招考提出越来越高的学历要求,高职高专在招生中,人气并不旺。一些发达地区近年来随着高中毕业生数量的下降,减少了当地高校在本地区的招生数,而减得最多的就是高职高专层次。
相对而言,目前的“985高校”、“211高校”和本科院校,受生源萎缩的冲击要小一些。但是,他们不都是靠自己的竞争力确立了教育地位,而不少是靠包括高考招生制度在内的一系列政策保护。这种局面如果持续存在,不利于教育的公平竞争。
以上这种“排序”本身,某种程度体现的正是我国高等教育的地位高低。这种地位并非全由学校办学质量决定,而受到目前的招生录取制度和有关教育政策、就业政策影响———民办高职高专放在高考最后一批录取,毫无疑问将处于招生劣势;而民办本科的招生放在公办本科之后,也从制度上限制了其竞争性。
另外,令这些学校雪上加霜的是———没有办学自主权,大多学校无法主动调整学科专业以适应社会的需求。虽然《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已明确提出“推进政校分开、管办分离”,“落实和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但面对着生源下降的现实问题,这些政策的落实应该提速。
高校破产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只见到民办高校的破产,而公办高校则因为制度“保护”,即使办学质量差也可以苟延残喘。对于民办教育,教改纲要也提出“支持民办学校创新体制机制和育人模式……办好一批高水平民办学校”。对面临严峻现实考验的民办教育,“支持”的具体政策也应尽快落到实处。
更多尖锐评论请关注腾讯评论频道view.news.qq.com
发给好友 | 转发到QQ空间 | 保存到记事本
【腐败乱象】社论:公务员津补贴乱象暴露预算外资金之恶阅读原文

4月以来,武汉市直行政单位进行着一场清理公务员津补贴的行动。公务员们被要求退还2007年至2009年间多发的各种津补贴,保守估计,总额有数千万元,其中一市直机关被查出多发908.87万元,在册123人...全文↓

4月以来,武汉市直行政单位进行着一场清理公务员津补贴的行动。公务员们被要求退还2007年至2009年间多发的各种津补贴,保守估计,总额有数千万元,其中一市直机关被查出多发908.87万元,在册123人,人均应退还金额7.39万元。而几乎与此同时,武汉市的公务员考试再创纪录,75393人参考,人数创下历史新高,职位与报名人数比则为1:40,也是比例最高的一年。
一眼就可以看出,两起新闻事件其实在很大程度上可以相互阐释,公务员津补贴的乱象也再次表明,如果对包括津补贴在内的隐性收入视而不见,空泛地去讨论公务员的待遇问题就注定是一种清谈。
早有调查显示,各地滥发津补贴的资金来源,基本是预算外资金,这次武汉也不例外。所谓“预算外资金”,指的是未纳入财政预算管理的各种财政性资金,但不论什么收入,管理方式有什么区别,从本质上讲,都只能是取之于民。取之于民却用于自己享受,国家赋予的权力到了一些部门和单位,就这样成为了牟利的工具,这原不是多么新鲜的事情,略见新意的地方在于,本次事件中的细节将权力向私利转化过程中的一些潜规则暴露了出来,比如同属滥发补贴,即使处在同一职级,但不同部门和单位之间也存在很大差别,这似乎显示,权力的硬与软、大与小直接决定着利益兑现的筹码。
权力很容易变质,不足深怪,需要注意的是其背后的鼓励机制。当武汉清理公务员津补贴的消息传出之后,舆论哗然之余也有要求追责的声音,这一愿望多半要落空。武汉的一些公务员们不仅抱怨其在全国范围内并不是滥发津贴最多的,而且声称有些津补贴得到了地方政府的允许甚至鼓励,属于绩效考核奖励的一部分,某局为此专门给政府打报告,要求“保护、爱护、调动广大干部的积极性”。
谁都不愿将得到的东西吐出去,此乃人之常情,公务员们的抱怨和委屈,不过是当下利益固化无法撼动的一个生动写照,他们眼里的“广大干部的积极性”无非就是创收时的狠劲和巧劲罢了。而这种狠劲和巧劲,很多时候不受法律约束,其背后意味着民众的无端被盘剥,这也并不是什么秘密。如果这种积极性公然受到地方政府的保护乃至赞赏,只能说明政府的职能在这里出现了异化。
收的时候漫无规则,多多益善,支的时候暗箱操作,游离于立法机关和公众的监督之外,这就是长期以来预算外资金收支的现状,武汉所发生的只是现状的一个小小缩影。为了规范预算外资金,我们想了很多办法,直至最近提出的消灭“预算外资金”概念、把预算外资金纳入预算管理等等,但现在看来,除了彻底从实体上取消预算外资金,国家预算的完整性是没法建立起来的,也无法改变部门职权利益化的制度设计。
本次清退源自中纪委等六部委的一次检查,而正是在近几年,舆论强烈呼吁的阳光财政似乎正迈出实质性步伐。从另一个角度观察,此时暴露如此严重的事件也未必全无益处,它提醒我们一方面必须使财政体制加快向公共财政体制转变,同时也表明,仅仅自上而下晒一个笼统、模糊的账本,与真正的阳光财政、预算民主还有很大差距。
在公共财政体制建设过程中,必须有民众的广泛参与和法治的确实保障,否则将很难保证大量稀缺的公共资源不被用于对公共利益价值不大的领域,或用于仅为少数人服务而不是普惠于所有公民的领域。因此终止预算外资金之恶,以建立预算管理的统一完整性、预算执行的严格规范性以及预算监督的严肃有效性为主旨的《预算法》修订值得期待。尽管有消息说,由于牵涉诸多利益关系,受到一些部门的压力,对1994年颁布实施的《预算法》进行修订虽然早已提上立法机关议事日程却迟迟未能完成,但我们相信,以预算民主为核心的公共财政终究是大势所趋,也不可阻遏。
更多尖锐评论请关注腾讯评论频道view.news.qq.com
发给好友 | 转发到QQ空间 | 保存到记事本
【大家看法】李稻葵:个税不可沦为工资税阅读原文

李稻葵清华大学教授在当前税制下,工资收入按照累进的方式征税,起征点在调整前仅为月收入2000元;而投资回报的征收税率却比许多人工资的平均税率还要低(如,房租所得的税率为5%);至于资本增值所得,却不...全文↓

李稻葵 清华大学教授
在当前税制下,工资收入按照累进的方式征税,起征点在调整前仅为月收入2000元;而投资回报的征收税率却比许多人工资的平均税率还要低(如,房租所得的税率为5%);至于资本增值所得,却不用征税。
这样一个设计非常不合理,甚至可称之为“弱智”的个人所得税制,事实上已经沦为工资税。而当前个人所得税改革思路仍停留在提高起征点以及减少征收的税率间隔上,毫无疑问,这种改革思路远远解决不了当前个人所得税的根本问题。
在成熟的市场经济社会里,与个人所得税相对应的政府承诺,是让纳税人看得见摸得着的各种社会福利,比如说,对怀孕妇女的各种补贴;对幼儿园、托儿所的社会补贴,在一些国家,这部分补贴甚至完全由政府承担;对义务教育乃至大学教育明确的政府补助;以及对退休养老等各方面的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
中国政府在保障民生方面作出了巨大努力,但这些民生保障在很大程度上是以临时政策的形式出现的,并没有让单个百姓感到与纳税相关的收益,难怪当今一提到税收,百姓都有一种天然的抵触感。
个人所得税的另一大问题,就是它的设计极其简陋。几乎全球各国的个人所得税征收体系里,征收的对象和税基都是所有收入,而并不把主力放在劳动所得上。尽管各国的资本增值税率与劳动收入税率不尽相同,往往还略低一点,但总的说来,很少有国家或地区(香港是个例外)会把资本增值完全置于个人所得税之外。
再有,当前个人所得税税制完全以个人为征收对象,不考虑家庭负担,这又增加了弱势群体不满,加大了社会矛盾。
所以说,当前个人所得税税制必须全面、彻底、系统地改革,改革中必须要有新的思路。
首先,必须要明确,当前中国的社会基础不支持西方式的高税额、高累进的个人所得税制。倒不如彻底改换思路,承认当前的社会现实,先大幅度降低个人所得税的税率,同时降低个人所得税的累进幅度,用一个比较平、比较低的(如上限为20%以下)的税率对百姓征税。其目的是为了引进这个税种,让全社会能自觉纳税,提升纳税意识,而不在乎能征多少税。
第二,在技术层面,需要统一考虑居民所有收入,包括工资所得、资本分红及其他所有收入,都要合并纳税。同时要考虑百姓的家庭负担,所有身份证号,或者被认定为某一位纳税人的赡养人口进行抵税,或者成为被征收对象。
第三,税率要尽量简单,减少各种非赡养人口之外的抵扣。美国等经济发达国家的一个基本教训就是,个人所得税不能成为政府执行各种具体政策的替代品,不能因为短期内政府需要鼓励或惩罚某种经济活动,而对个人所得税进行修修补补。这势必会带来纳税成本的大幅提升。
世界各经济体在个人所得税问题上有大量丰富的实践。其基本经验在于,纳税收入必须要和社会福利相挂钩,个人所得税必须简单,个人所得税必须要以较平的税率来征收才能获得社会的认可,也要简化社会的征收手续;但税基上应扩大。(本文摘编自《新财富》2011年5月号,标题为编者所加,作者系清华大学教授、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
更多尖锐评论请关注腾讯评论频道view.news.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