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信仰什么教:和谐社会建设中的“印象浙江”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30 00:50:15

和谐社会建设中的“印象浙江” 

盛氏微言 2011-05-07 00:28:38 阅读2849 评论14   字号: 订阅

    

和谐社会建设中的“印象浙江”
盛大林

4月22日至29日,我应浙江省委外宣办以及浙江在线新闻网站的邀请参加了“和谐浙江”主题笔会活动。在七八天的时间里,我们参观考察了杭州、宁波、绍兴、舟山、湖州等五个地市的几十个机关、社区、企业、乡村以及风景名胜区,亲眼目睹了浙江各地在和谐社会建设方面所作的努力以及取得的成果。

那么,浙江在和谐社会建设方面到底做得怎么样?浙江的社会“和谐”了吗?坦率地说,仅凭短短7天的参观就下“和谐”或者“不和谐”的结论,都未免失之草率。但“窥一斑而知全豹”——我虽然不敢妄下“结论”,但谈一谈“印象”当无不妥。

“印象”怎么谈?笔会期间,我们观看了两个大型实景演出——《印象西湖》和《印象普陀》——张艺谋的“印象系列”都是采用现代的声光电技术把当地的风土或文化呈现出来,从而给观众留了美好而深刻的“印象”。不过,用文字表现“印象”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下面,我试着从几个维度来谈谈浙江的“和谐”建设以及给我留下的“印象”——

一,“和谐”的基础好

1,城乡收入差距小,收费罚款数量少。

此次参观考察活动开始前,浙江省委书记赵洪祝会见了“和谐浙江”专家博客主题笔会的成员。在介绍浙江省基本情况时提到的两个方面的数字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那就是:浙江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万元,农民年人均纯收入为1.4万元,城乡收入差距为2.1:1,而全国的城乡收入差距为3.3:1。另一个是浙江的财政收入中,税收占95%,税外收入只有5%。据我了解,全国财政收入中,行政事业性收费和罚没收入所占的比例在30%上下,有的地方甚至接近50%。

“不患寡,而患不均。”因此,在很多国人的心目中,分配不公平比贫困更加难以容忍。因此,城乡差距过大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大问题,也是威胁社会和谐稳定的一大隐患。为了实现全面、健康、可持续的发展,科学发展观的“五个统筹”中就包括统筹城乡发展,而提高农民收入也是“三农”工作中的重要抓手。近年来,虽然中央一再强调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但全国的城乡收入差距不但没有缩小,反而还在扩大。没有想到,浙江的城乡收入差距比全国平均水平低那么多!

“乱收费,乱罚款”也是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一大痼疾。巧立名目、以罚代管在很多地方都普遍存在,“公路三乱”、教育乱收费等问题更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对“执法利益化”现象,公众深恶痛绝,很多矛盾纠纷、行政诉讼、集体上访也因之而生。浙江的非税收入如此之少,足以说明该省的“乱收费,乱罚款”问题并不严重。

城乡收入差距和非税收入所占比例都是与社会的和谐度成反比的。浙江在这两个方面的指标,说明该省的稳定与和谐的基础比较牢靠。

2,提前应对“老龄化社会”。

根据《2009年度中国老龄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全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到1.6714亿,占总人口的12.5%。到本世纪中叶,中国人口的1/3将是老年人。我国正面临着“未富先老”的局面。相比之下,浙江省的老龄化问题更加严重。截至2010年末,该省60岁以上老年人口789.03万人,占总人口的16.6%。预计2015年,老龄化率将达到20.45%。到了那个时候,沉重的养老负担将让年轻人难以承受,进而影响社会的稳定与和谐。而且这个问题等到火烧眉毛的时候再去解决,就来不及了。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关于老龄化问题的议案、提案和建议就特别多。

浙江省已经着手解决这个问题。“十二五”期间,该省将加快推进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稳步提高社会养老保障水平,大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同时探索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而从几年前开始,宁波等市就已经开始推行“居家养老”的模式。这一模式让老年人住在社区也能享受到养老院的服务,而社区护理站的财政、设施、护理人员等方面的问题由政府来解决。这种新型的养老方式,集中了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的两个优点,既满足了老年人的“恋家情结”,也减轻了年轻人的负担,还减少了养老福利设施的投入。同时,宁波市还将“居家养老”的模式推广到了农村。目前,宁波在农村已建成了165个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每个中心都基本配备电视机、棋牌桌、按摩椅、健身器材和戏曲道具等,老年人可以在那里吃饭、读书、娱乐。

在理论界,“居家养老”并不是一个新概念,但真正付诸实践并大范围推广的可能只有浙江省。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政府购买服务”为居家养老提供了经济上的保障。我们在与宁波市海曙区有关部门以及市民座谈中了解到,政府在居家养老方面的投入很大、决心也很大,而且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令我难忘的是,在主持人宣布座谈结束之后,有两位老年市民还“强行”站出来向我们大声地称赞“居家养老”——他们的幸福溢于言表!

一个社会是否和谐,“老有所养”是一个重要的指标。在这方面,浙江也先行一步了。

3,文化滋养“和谐”环境

文化是社会的黏合剂和润滑剂,因为它可以提高公众的素质、增进人们的友谊,从而促进社会的和谐。野蛮的社会不可能和谐,文化的沙漠里也建不成和谐的社会。在这方面,浙江有着独特的优势,而且也善于发挥文化的作用。

杭州、宁波、绍兴、湖州……无论走到浙江的哪个地方,你都会深切地感受到什么叫“人文荟萃”。绍兴的兰亭是“书法圣地”,杭州的西泠印社是“篆刻圣地”,宁波的天一阁是“藏书圣地”,湖州更有“中国书画史,半部在湖州”之说。每到一处,当地都能列举出一长串文化名人的名字;每个地方,也都把文化名人当成城市的名片。比如宁波是国内第三、全球第六的大港口,说起宁波,大多数人首先想到的肯定是深水良港、经济发达,但这个城市的宣传语却是——“书藏古今,港通天下”,也就是说,它把“天一阁”这个文化遗存视为第一名片——其对文化的看重可见一斑!

在绍兴参观期间,我们曾体验了“绍剧艺术中心”里的演出。那是个星期六,偌大的剧院里座无虚席。据介绍,每逢双休日,这里都有绍剧演出,而且几乎是场场爆满。一流的设施、一流的表演自不必说,让我感触最深的还是市民们的闲情逸致,因为这足以说明那里的市民不仅富足、高雅,而且自得、闲适——这不正是和谐的表现吗?

“化,教行也。”文化可以滋养出和谐的环境。

二,“关系”处理得好

社会要达致和谐,必须处理好各种社会关系,比如干群关系、劳资关系、医患关系,以及户籍人口与非户籍人口、常住人口与流动人口的关系。而在这些方面,浙江都已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并已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1,干群关系。

     近年来,浙江在全省推行“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所谓“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就是在基层行政区划不变的前提下,把乡镇(街道)划分成若干个单元网格,通过整合基层各类组织资源,对应每个网格组建相应的管理服务团队,全面承担网格内联系群众、改善民生、解决矛盾、促进和谐、推动发展等职责,并运用现代数字技术搭建信息化管理服务平台,提高社会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和信息化水平。实践证明,“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是做好新时期群众工作的有效方法,是改善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有力抓手,通过整合各方资源,广泛联系服务群众,使党群干群关系更加密切。

2,劳资关系。

浙江的很多企业在发展状大之后都很注重构建和谐的劳资关系,因为它们认识到劳资关系不和谐,企业就不可能获得健康、可持续的发展。比如浙江传化集团为了促进劳资关系的和谐,一方面为员工提供平等的发展机会,一方面为员工提供稳定的劳动收入,一方面为员工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为了保障职工的收入,该公司做到了“四个务必”:一是务必确保员工基本收入稳定,二是务必确保员工收入稳步增长,三是务必确保员工分配公平公正,四是务必确保员工福利不断改善。
浙江传化集团有关负责人介绍说,公司在创办之初,几个初创者就在一套房子里同吃同住,就像一家人一样。集团总裁徐冠巨的老母亲今年已经80多岁了,多年来一直坚持养猪种菜,并送到公司的食堂供职工们吃,因为她听说市场上销售的猪肉蔬菜等都不太安全……20多年来,尽管事业拓展越来越宽,员工队伍越来越大,但“企业关爱员工、员工热爱企业”的和谐氛围却传承不断。

3,医患关系。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转型加快,利益格局深刻调整,社会矛盾不断涌现,针对新的形势,宁波、绍兴等地致力于社会管理创新和社会矛盾化解,探索实行“大调解工作模式”,即以人民调解为基础和依托,人民调解与司法调解、治安调解、仲裁调解、信访调处等既独立发挥作用又相互衔接联动,努力做到“信息早知道、人员早介入、事态早稳控、矛盾早化解”,力争实现“排查零遗漏、对接零距离、调处零激化、矛盾零上交”。切实提高了就地化解矛盾纠纷的能力,有力地促进了当地社会和谐稳定。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大调解”制度中的医患纠纷第三方调解制度。长期以来,医患纠纷是影响各地稳定及和谐的一大因素。医患矛盾之所以容易激化,与调解机构的不独立有很大的关系。为此,绍兴县专门成立了医患纠纷调解委员会。据介绍,“医调委”是由市政府下文、司法局牵头成立的民间组织,由具有法学、药学、临床医学等方面资质的人员组成,工作经费由财政予以保障,调解纠纷不收任何费用。这种医疗纠纷第三方调解制度受到了患方、医方和社会的欢迎,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4,新老市民的关系。
   
身处东部发达地区,浙江也是外来务工人员最多的省份之一。该省的很多地方,外来务工人员远远多于本地的户籍人口。能否处理好本地人口与外来人口的关系,直接关系到当地社会的和谐和稳定。为了让他们和谐相处,浙江各地不仅在称呼上充分尊重外来人口(比如称他们是为“新市民”或“新村民”),而且创造条件让他们参与当地的管理并赋予他们与本地人相当的权利。

宁波市慈溪市坎墩街道五塘新村现有总人口3617人,其中暂住人口2850人。2006年,该村创建了我国首个和谐促进会,通过组织会员参加社会治安、环境整治、参政议政、扶贫济困等社会事务管理活动,极大地调动了新老村民投身于和促会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包容”促进和谐

在此次考察的第一次欢迎晚宴上,邻座的浙江在线总编辑李仁国老师向我介绍说,杭州是一个包容的城市,各色人等、各样商品、各种文化都不会受到排斥,很多新产品都是在杭州打开市场的。我想,这与沿海地理位置所带来的开放传统有关,也与宋朝南迁造成的南北文化大融合有关。

包容的不仅是杭州,整个浙江都给人以开明、包容的印象。这种包容不仅体现在市井民间,也体现在庙堂之上——这从浙江省委书记赵洪祝的行事风格中,即可窥见一斑。

参观考察之前,赵书记照例会见了专家博客团一行。在他介绍完浙江的基本省情之后,东方卫视主持人骆新代表我们作了简短的发言,并向赵书记提了两个问题:一,您认为浙江致力建设的和谐社会与重庆正在建设的和谐社会有什么区别?二,您认为浙江省有关方面在应对钱云会事件上有没有值得反思和有待改进的地方?应该说,这两个问题都是非常“敏感”的。对于这种有“刁难”之嫌的问题,有些领导可能很不习惯甚至非常不悦。由于时间关系,活动主持人终于会见活动,但在活动结束后与骆新握手告别时,赵书记还笑着称赞“问题提得好!”两天后,笔会组织方告诉我们,赵书记已经回答了骆新的两个问题——这确实出乎我的意料之外!

此外,浙江各地的公民道德建设也搞得有声有色,这显然有利于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与其他地方政府设奖树立道德模范不同,浙江德清等地出现了“百姓设奖设百姓”的新现象。自1997年马福建在武康镇太平村设立了“孝敬父母奖”以来,德清县陆续出现了“正良外来人员风尚奖”、“志国拥军奖”、“溪水交通安全奖”、“天荣环保奖”、“立玲残疾学子励志奖”、“燮荣见义勇为奖”和最近的“松芳助人为乐奖”等24个民间自费设奖项目。民间设奖产生的“群众设,群众选,群众评,群众学”的滚雪球式的连锁效应,促使崇尚公德、尊老爱幼、重视科技、注重环保等观念意识在德清百姓中间蔚然成风,取得了群体性精神文明建设的丰硕成果。

当然,七八天的考察非常短暂,我们对浙江的了解还很有限。我清楚地知道,此行我们看到的都是“正面”的典型,但我也知道,要全面、客观地评价一个地方也不能只接受“负面”的信息。综合各方面的信息,我真的觉得:浙江的和谐社会建设的成效是相当显著的,浙江社会的和谐指数在国内也是比较高的。

下一篇:国务院“垂范”预算公开,赞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