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花季600字:文言文教学中心理定势负面影响例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8 08:58:33

文言文教学中心理定势负面影响例谈

重庆市武隆县实验中学中学    黄大进

 

所谓心理定势,是指人们在感知、评价事物时产生的一种特殊心理状态。它来源于每个人原有的知识、经验、情绪,乃至刚刚发生过的感觉、知觉的影响。这种心理状态在认识新事物、解决新问题而进行创造性思维的过程中,往往会形成先入为主的成见,形成难以突破的“框框”,产生一定的消极作用。在文言教学中,这种消极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在对文言词义的理解上,学生往往受到感知现代汉语词义时所形成的心理定势的影响,造成以今释古的错误。比如“置”这个词,其现代汉语是“安放,摆设,设立,购置”等。学生在学习现代文时便感知了它的这些词义,于是形成了一种心理定势。因此,学生尽管对于“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今以钟磬置水中”,“为武置酒设乐”等句中的“置”的词义能迎刃而解,但对于“沛公置车骑,脱身独骑”中的“置”字,就往往凭着原来的感受和理解,把它解释为“安置”之意,造成理解上的错误(应释为“放弃、丢下”)。这样的例子还很多。如:

(1)       若望仆不相师。(正确义:埋怨→错义:希望)

(2)       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被委任→免去)

(3)       吾何爱一牛。(吝啬→喜爱)

(4)       置币遗单于。(礼物→钱)

(5)       忧勤国事……有足多者。(赞颂→很多)

(6)       与赢而不助五国也。(结交→给予)

第二、在文言文中有少数单音节词恰与现代汉语双音节词偶合,于是学生在阅读时也往往凭着对现代汉语双音词的感知和理解去解释它,从而造成失误。如“先帝……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一句,学生在理解“痛恨”这两个词时,就往往将其和现代汉语中“痛恨敌人”之“痛恨”相提并论,等同视之为一个动词。再从全句的翻译来看,意思似乎也很通顺。这就在理解的心理上更使其对自己的解释确信无疑,因而曲解了这两个动词在句中的“痛心”、“遗憾”之义。类似的例句在中学文言课文里为数不少,常常使学生造成理解错误。比如(例句后括号中为正确解释):

(1)       先帝不以臣卑鄙(出身低微、见识浅陋)

(2)       因前言便宜事(有利和应该做的)

(3)       子布、元表诸人各顾妻子(妻、子)

(4)       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它的果实)

(5)       婉贞于是率诸少年结束而出(整理装束)

(6)       秋天漠漠向昏黑(秋天的天空)

(7)       将军岂有意乎(有……打算)

(8)       璧有瑕,请指示王(指给……看)

(9)       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旧事,先例)

(10)  初一交战,操军不利(刚刚开始)

(11)  亦雁荡具体而微者(具备,形体)

(12)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不用说)

如此等等,不胜枚举。学生在阅读时往往容易把例句中加点的部分视为现代汉语相应的双音节词看待。究其原因,主要还是学生受学习现代汉语词汇时所形成的心理定势的影响。

第三、学生诵读文言文时,在语感节奏上也受到现代汉语心理定势影响而常将其单音节词误当作现代汉语相应的双音节词连读,从而造成语义上的错误。例如把“今齐地/方千里”误读为“今齐/地方千里”,将“如此则荆吴之势强,鼎足之形/成矣”误读作“……鼎足之/形成矣”,把“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误读为“吾社之行为/士先者……”,将“相如前/进缶”误念作“相如/前进缶”。

由此可见,心理定势在文言教学中,无论是对学生理解词义,还是体悟语感,都有一定的消极阻碍作用(当然也有积极作用)。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因势利导,传授给学生一定的文言阅读知识和文言的一般规律,并经常提醒学生,努力培养学生的自我克制能力,自觉地有意识地形成一种反定势心理来消除不良定势的影响,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