蜗轮蜗杆传动受力分析:文言文教学应该“动中求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6 14:44:57

文言文教学应该“动中求活”

                          四川省安岳县自治乡初中     罗永贵    

    在农村中学,许多教师走进了文言文教学的“死胡同”出不来,老师逐字逐句串讲课文成了文言文教学的唯一方法,囫囵吞枣、死记硬背成了学生唯一的学习方法。这样下来的苦果是课堂上一潭死水、毫无生气。教师教得很累;学生学得很苦;教学效果很差。

    让文言文教学“活起来”的策略很多,我们认为,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学习活动,让每一个学生动起来,在动中求活,不失为科学高效的好策略。所谓“动’就是指开展语文活动让学生通过动口、动脑、动手、动耳、动身到对文言文“动心”,达到爱上文言文并学好文言文的目的。所谓“活”指教师教得轻松灵活;学生学得生动活泼,文言文教学充满生机与活力。经过多年实践与探究,我们总结出让文言文教学“活起来”的八种活动策略:

活动策略一:诵读有方

在文言文教学中 ,要让学生读懂课文 ,必须让学生反复诵读。诵读是文言文教学的重要手段。谈到古文诵读,南宋朱熹的看法是,“要读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清代古文家曾国藩说:“非高声朗读则不能展其雄伟之概,非密咏恬吟则不能探其深远之韵。”可见,诵读不仅要声音洪亮,疾徐有致,还要眼到口到耳到心到,全身心地投入,从诵读中体会节奏感,品味作品的情趣和神韵。

诵读也是朗读,不过它跟朗读相比,还有以下几个特点。

首先,诵读更注重一个“熟”字。不是读一遍两遍,而是要读好多遍,即所谓“熟读成诵”。“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其次是要“精思”。孔子说得好,“学而不思则罔”。若是像小和尚念经那样——口到心不到,即使读上千遍,“其义”也不能“自见”。 三是更注重声调的抑扬顿挫。声调也是一支无形的“笔”,也可以绘形绘色。不过它不是用线条、色彩,而是通过声调的轻重疾徐、抑扬顿挫来达到效果。你读“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就要读得轻柔缓慢,优美抒情,让人听了好像看到了那恍若仙境的明月松林图,听到了那空灵悦耳的叮当泉水声。若是读“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就要读得浑厚凝重,气势磅礴。只有这么读,才能让人感受到金戈铁马的古战场上那惊心动魄、波澜壮阔的特定气氛。

诵读也不能等同于朗诵。朗诵是表演给别人看的,可以配合表情、手势。诵读不是表演,而是对课文内容自我感受、自我体验、自我欣赏的一种读书方式。著名特级教师钱梦龙曾经说过:”我有幸遇到过两位很有学问的国文老师,一位是老师,他教文言文一般不逐句串讲,但在文章的紧要处或疑难处,则尽情发挥,酣畅淋漓,讲得令人动容;同时又结合讲解指导我们评点,何处加点,何处加圈,都有些讲究;圈点以后,总要拉长了声调领我们诵读,凡读到加密圈的词句,往往眉飞色舞,读得格外声情并茂,就像三味书屋里的寿老先生读‘铁如意,指挥倜傥……’那样,感染得我们也都陶醉在文章优美的词句里。”  

笔者每教一篇文言文,都灵活采用教师范读、听录音读、仿读、齐读、轮读、赛读等多种诵读方法,激励学生反复诵读,直到声情并茂,自然成诵。背诵课文时,达到文章若涓涓流水潺潺而出的效果。

诵读的过程就是由口入心的过程,就是逐步深入理解作品的过程。苏轼曾说:“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学生只有通过反复诵读,长期潜移默化,才能品悟出文言文的美感。培养出文言文的语感。

 活动策略二:你问我答

在熟悉课文的基础上,可以借用了答记者问的形式来组织教学。教师往讲台上一站:“请问吧,各位。”由学生提出问题,让教师答辩,这种方式能活跃课堂,人人动脑,个个用力, 有的想提个问题难住老师。有时候,也让优秀的学生站上讲台,接受同学的挑战与提问。有时候,你问我答的活动也可以在学习小组或同桌之间开展。答辩式既可省教时,又可在答辩中给予有强度的信息。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集中全力质疑问难,倾听答案;实现了信息互补,资源共享。学习效率得到极大提高。学习浅易课文和复习课时,最适宜用这种方法。

活动策略三:轮流为师

我们当教师的大凡都有这样的体会:自己讲一篇文章比自己学一篇文章收获要多。我们的学生也是这样,让他讲一遍与让他学一遍不一样。有些课文,完全可以让学生来当老师讲授。学生试讲之初,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教师必须反复审阅学生的备课教案,修订后还要讲给教师听,过关后才能上讲台。也可以用“开火车”的形式,让人人都讲,每个学生都得到锻炼。每人轮流讲一个句子、片断或一个段落,对学生没讲清讲透之处,教师再加以点拨。

活动策略四:你追我赶

    组织学生开展多种文言文学习竞赛活动。笔者在平时教学中经常把全班分成若干组,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朗读竞赛、背诵竞赛、翻译竞赛、 课文故事演讲竞赛、课文知识检测竞赛等。竞赛后计算团体总分,优胜组给予加分鼓励。通过竞赛活动,激发学生的团体荣誉感,更主要的是利用学生好胜和求成的动机,激励学生主动地细读课文,获取知识。

活动策略五:质疑探究

巴尔扎克说:“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异议地是问号。”过去学生往往习惯于凡出自教师之口的,即为标准答案;凡上了书的,即为真理。盲从必然束缚求知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学生“无疑”,就要激凝。要诱发学生的求知欲,就要设疑置难。要结合具体的课文学习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并在实践中养成习惯。在学习《桃花源记》时,我的学生就提出许多相关的问题:既然“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遂与外人间隔,不复出焉”又为什么会“男女衣着,悉如外人”?既然“处处志之”,又为什么会“遂迷,不复得路”? 桃花源人既然叮嘱渔人不足为外人道哉,渔人为何诣太守,说如此?……围绕这些问题,我组织全班讨论,课堂在讨论中“活起来”了:同学们发言踊跃,气氛热烈。灵感得到激发,言语能力得到提升。

活动策略六:唇枪舌剑

教师要善于深入探究文本,在看似平常的地方,探究出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并由此点燃和引爆学生的思维。在学习《扁鹊见蔡桓公》时,我提问:对于蔡桓公的死,扁鹊真的没有责任吗?听到这个问题,学生最初是异口同声地回答“没有责任”,于是我反复追问,要求深思,后来有学生最终提出了不同的意见。再如学习《周公诫子》,针对周公提出的六种谦德,我把班上学生分成正反双方展开辩论,辩题是:现代社会应该还是不应该发扬谦虚的美德?经过一番准备,学生展开了针锋相对据理力争的精彩辩论。英国哲学家培根指出:“讨论犹如砺石,思想好比锋刃,两相砥砺将使思想锐利。” 的确如此,辩论争鸣不仅激活了课堂;而且敏锐了思维、锤炼了能力 。

活动策略七:情景体验

许多文言课文给读者留下了大量的想象空间,我们应该开发利用这些宝贵的学习资源,既能增加文言文学习的乐趣,又能锻炼学生的想象能力以及各种综合能力。有关情境体验的活动有:想象说话,想象绘图,情景模拟,续写课文,改编课文,课本剧表演等。比如学习《黔之驴》,可以让学生根据课文的情节发展猜想并说出驴和老虎在各个阶段的不同心里;学习《湖心亭看雪》可以让学生画出西湖雪景;学习《满井游记》,可以设计这样的情景:假设你是满井这个旅游风景区的一名导游,请你给你的游客(全班同学)生动地解说满井的美丽春景,并准备回答游客们提出的相关问题;学习《干将莫邪》可以让学生进行续写《赤的故事》;学习《愚公移山》可以让学生大胆想象,编写现代社会的愚公故事——《愚公新编》;学习《木兰诗》可以让学生进行课本剧表演,表演木兰回家与亲人团聚的情景。

活动策略八:析词赏句

析词赏句是语文学习的一种重要方法。对精彩词句的赏析的过程,就是感悟、积累语言的过程,就是提高言语能力的过程。文言文教学同样应该高度重视咬文嚼字。在学习《小石潭记》时,我引导学生反复品读“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这一精彩语段,我设计以下品读程序:①翻译原文。②闭上眼想象并生动描述潭水清澈见底,鱼儿与游人逗乐的情景。③“潭中鱼可百许头”中的“可”“许”与“似与游者相乐”中的“似”能删掉吗?为什么?④“日光下彻,影布石上”这句话能与后边几句交换位置吗?⑤你认为写得最传神的细节是哪一处?请作简单的赏析。经过这五个程序的训练,学生不仅对文学家柳宗元写简练精确、生动传神的文笔有了深刻的认识与领悟。同时发展了想象能力、言语能力。还培养了动脑读书,探究质疑的良好习惯。当然,这种方法用于对品析古诗文中的千古佳句,效果更好。 如品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让学生思考:为什么是大漠而不是沙漠,是长河而不是黄河?为什么是“孤烟直”而不是“孤烟升’或“孤烟冒”,为什么用“落日圆”而不用“落日红”?……

以上八种活动策略,如果能够在教学中结合具体的课文和学情精心策划、巧妙设计;那么一定能够达到文言文教学的理想境界:教师教得轻松灵活,学生学得活泼快乐,课堂教学充满生机与活力。笔者灵活运用以上八种活动策略,设计了《曹刿论战》的教案,经过教学实践,取得了良好效果。

 附:《曹刿论战》教案

一、教材分析:
    《曹刿论战》选自《左传•庄公十年》。本篇选文又题作“齐鲁长勺之战”或“长勺之战”。这一战争发生在公元前684年,是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之一。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不是记叙这次战役的进程,而是记录曹刿关于战争的论述,它生动地说明,政治上取信于民,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和掌握战机,是弱国战胜强国的必要条件。全文的关键是“远谋”一语,通过人物对话,曹刿的“远谋”和“肉食者鄙”都得到了鲜明的再现。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
    2.了解《左传》及齐鲁长勺之战的背景,把握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理解鲁军以弱胜强的原因。
   3.把握本文以“论战”为中心组织材料、详略得当的特点。
   4.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理解课文主旨。

5. 背诵课文

(二)过程与方法:

本课教学采用活动式教法,以学生活动贯穿教学始终,通过诵读、答问、提问、讨论、辩论、竞赛、表演等活动,让全体学生充分“动”起来。读读译译,想想品品,问问议议。以读代讲,以品促读,以问促思。展开想象,体验情景;举行比赛,激发兴趣;动中求活,提高效率。让全体学生都在课堂上动起来;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中快乐成长;让文言文课堂教学充满生机与活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曹刿铁肩担道义、忠心献祖国的爱国精神。学习曹刿深谋远虑、才干卓越的优秀品质。

三、教学重点:

    1.掌握重要的文言实词,背诵课文。

    2.体会课文剪裁得当的叙事特点。

四、教学难点:理解曹刿关于战争问题的论述。

五、教具准备:多媒体

六、课时安排:2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创设情景。(10分钟)

1.教师提问,学生思考交流 。

问:你了解历史上哪些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你知道弱国战胜强国的原因是什么吗?

2.资料助读,营造学习情景。

①   多媒体显示有关《左传》及相关古代文学文体知识。

② 学生交流有关《长勺之战》的背景知识。

(二)、诵读课文,整体感知。(15分钟)

 1.学生先自由朗读课文,然后抽下、中、上三类学生代表各一人朗读,其它学生和教师纠正错误读音和节奏并随机点评。

2.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学生听读感悟。

3.全班分组赛读课文。看谁读得有滋有味。 

(三)、分工合作,译读课文。(15分钟)

1. 前后两桌,四人为一个学习小组,小组内分工合作,利用学习资料和工具书,先独立翻译课文,再组内交流讨论。

2.组织班级交流,在交流中学生相互补充更正,教师相机点拨。

3.轮流为师,以开火车的形式轮流翻译课文。

 

第二课时

(四)、品读课文,质疑探究。

将全班同学分成男女同学两个大组,以竞赛的形式进行以下活动,老师作主持人、裁判和计分员。

1.你追我赶(8分钟)

研读课文,抽签答题,每组回答3个问题。每题限时1分钟。

    赛题:用原文回答下列问题。

① 曹刿请见的主要原因是?  

②“忠之属也”具体指什么事?

③“下视其辙,登轼而望”的原因是什么?

④第二段哪些句子可以看出“肉食者鄙”?

⑤“取信于民”是针对什么所说的?

⑥在文中找出《孙子兵法》中的“以逸待劳”、毛泽东“敌疲我打”战术相近的句子。

2.你问我答(10分钟)  

每组向对手提出3个有价值的问题,要求对手回答。

如果学生提出的问题不具备价值,教师可相机提出以下问题:

①   文中曹刿高超的指挥才能表现在哪些地方?

②   “既克,公问其故”此句在文章结构和内容上的作用分别是什么?

③   第三段曹刿论述了战争取胜的哪两个原因,因自己的话概括。

④   曹刿有哪些优秀的品质?

⑤   文章的题目改成《曹刿的故事》或《长勺之战》可以吗?为什么?

⑥   请分析“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一句在文中的作用。

3.情景体验 (8分钟)

  各组选派一名同学扮演曹刿和鲁庄公,其余同学扮演记者,现场演练答记者问。每组分别向对手组角色扮演者提出5个有价值的问题,要求对手回答。看谁答得有水平,问得有价值。

4.唇枪舌剑 (10分钟) 

全班同学举手表决选定辩论题目,各组代表抽签确定辩论正反双方。展开辩论。

辩题:①鲁庄公是不是一位昏庸的君主?

②你是否赞同曹刿“夫战,勇气也”这一观点?

(五)、熟读背诵,拓展延伸(4分钟)

    1、诵读课文,力求声情并茂,背诵全文。

2、结合本单元作文要求,改写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