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可相依广播剧:教师如何参与教育科研【转】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22:24:10
教师如何参与教育科研【转】
四川省凉山州教育科学研究所 谌业锋
提 纲
    一、教师参与教育科研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二、影响教师参与教育科研的主要因素简析
    三、教师参与教育科研的特点
    四、怎样选题
    1、选题的基本原则 2、选题的一般步骤
    3、选题的具体方法 4、选题应注意的问题
    五、教育科研方法简介
    1、教育经验总结法 2、教育实验法
    3、教育实验中的具体方法:(1)观察法;(2)调查法(访谈法、座谈会、测验法、问卷法)
    六、怎样搜集整理资料
    1、资料分类 2、搜集资料的原则
    3、搜集资料的方法 4、材料记录要求
    5、材料的加工整理 6、分析材料常用方法
    七、怎样撰写教育科研论文
    1、什么是教育科研论文
    2、撰写教育科研论文的重要意义
    3、教育科研论文的类型
    (1)调查报告;(2)经验总结;(3)实验报告;(4)测查报告;(5)研究工作报告;(6)评审意见
    4、怎样撰写教育科研论文
    (1)体例;(2)结构;(3)统计图表的使用
    5、论文撰写的一般步骤
    (1)确定题目;(2)拟定提纲;(3)论文写作;(4)推敲修改;(5)誉清;(6)署名与致谢。
    6、论文撰写中应注意的问题
    八、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与教育科研简介。



    一、教师参与教育科研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20世纪下半叶以来,人类社会的科学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给社会生产和人们的社会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变化,使人类面临着一个新的经济时代。人类在经历了以人力资源为主的农业经济时代和以能源与机器为主的工业经济时代之后,即将进入一个以知识为基础的新的历史时代,知识经济时代。
    工业经济时代,知识就是力量;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本身已经远远不够,至关重要的是知识的不断创造。因此,知识经济时代将使人类的社会生活像工业经济时代依赖于能源一样,依赖于知识的创新。一旦知识的创新中断,社会经济就会像工业经济时代被切断了能源一样而陷入瘫痪。知识经济的这种特点,把人类的社会生存、经济生活从对自然资源的依赖转向了对人类自身素质的依赖。那么,怎样才能获得知识创新的能力呢?只有通过教育。由于教育与知识创新的密切联系,就使得教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面临着深刻的历史性变革。这种变化体现在教师身上,就是教师不仅仅是传统的传授知识,而且要全面的培养学生的素质,特别是培养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为此,教师要探讨育人规律,反思自身的教育实践而成为教育的研究者,教师不再是教书匠,而是向学者型、研究型、专家型的教师发展。
    20世纪80年代以来,教师成为研究者的观念已广为流传,它来自于“专业人员即研究者”的启示,其基本假设是,教师有能力对自己的教育行动加以省思、研究与改进,提出最贴切的改进建议。由教师来研究改进自己的专业工作仍是最直接最适宜的方式。外来的研究者对实际情境的了解往往非常肤浅,因此提出来的研究建议往往无法切入问题的关键,从这点上看,教师与其他的外来者在进行研究时相比,处在一个极其有利的位置上。
    教师不仅处于最佳的研究位置,而且还拥有最佳的研究机会。教师最主要的活动场所是教室,从实验研究的角度看,教室是检验教育理论的理想的实验室,教师可以通过一个科学研究过程来系统地解决课堂中遇到的问题,这使教师拥有研究机会。从自然观察的角度看,任何外来研究者都会改变课堂的自然状态,如要想既达到观察目的,又不改变原有的气氛与状态,就只有依靠教师,教师是最理想的观察者,因为教师本来就置身于教学中,对于教学活动,他不是一个局外人,他可以是掌握观察的方法,了解观察的意图而又不改变原来课堂教学情景的最佳人选。
    总之,知识经济时代的特点与需要,迫切要求教师由知识传递者转变为教育实践研究者。丰富的研究机会,最佳的研究位置,为教师成为研究者提供了可能。
    二、影响教师参与教育科研的主要因素简析
     1、对教育科研的片面认识。科学研究是一种认识过程,是人们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采用科学方法去认识自然和社会现象,探索真理,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它的特点是创造,即通过探索、思考新的情况和问题,认识客观规律,求得新的发明与发现。教育科学研究也是这样,但在实际中常常存在片面强调教师参与教育科研的具体形态,即重形式上的结果的展现,如发表论文、出版论著等,而忽视研究过程。因此,必须树立正确的科研观,根据教师实践活动的特点,使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发现,发挥其在教育科研中的实践优势。
    2、对教师参与教育科研目的误解。有人认为教师仅仅是为评职称而写论文、搞教育科研。事实上,教师从事教育科研的首要目的是提高自身素质,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以达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目的。只有从教育教学的实际需要出发,选定教育实践中的问题作为科研对象,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尝试,才能实现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又提高自身素质的目的。
    3、教师从事教育科研的主客观条件不充分。教育科研不同于具体的技术操作,而是更高层次上的认识和实践,必须对教师提出较高的要求,包括提出发现问题、搜集资料、调研分析、总结经验、写作论文等具体能力。同时还要求具有从事科研的信心,面对困难不畏缩,有勇于探索、不断自我完善的毅力和坚信自己能够成功的自信等。这些都是主客条件。同时,必须为教师创造必要的条件,教师的教育科研活动比单纯的教学实践需要更多的时间和良好的科研环境,以保障教育科研活动的顺利进行。包括时间保证、提供资料、配备设备等。领导的支持至关重要。
    三、教师参与教育科研的特点
    总的来说,是面向实际、站在前沿,重在应用,加强合作。具体来说,有一个目的、两种需要、三股力量、四条原则、五项设想。
    1、目的与课题的提出
    教育科研的目的来自于研究的课题。课题来自两个方面,一是来自理论,二是来自实际。中小学教师研究的课题,主要来自实际,教育实践中有着中小学教师所需要的取之不竭的课题,当然,即使来自实际的课题,必需要学习理论,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吸取别人的研究成果和经验。
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课题的选择要遵循的原则是:需要性、科学性、创造性、可能性、兴趣性。
    2、需要与文献综述
    教育科研要适应两个需要:一是符合教育发展趋势的需要;二是符合我国亟待更新、转变的教育观念的需要。针对这两个需要,教育应先阅读有关论著,掌握材料,写好文献综述,它是回顾、综述国内外的有关研究,或概论研究,它使研究者理清某些研究发展的脉络和背景,成为研究的基础,有助于进一步提出问题研究,为提出假设提供经验和依据。文献综述不是对材料的简单罗列,而是根据自己的思路既客观—已有的有关研究,又主观—按自己的研究需要汇综而成。
    3、研究力量
    教育科研的成功,要依靠“有权之士”、“有识之士”、“有志之士”三股力量的有机结合和共同努力。教育科研正是由这三股力量推动的结果,中小学教师参加教育科研更须体现这三股力量的有机结合。
    4、研究原则
    一是客观性原则。这是教育科研的出发点,它要求在实验研究中,必须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
    二是系统性原则。既包括课题,又包括研究方法,都要按照系统、整体的观点,切实掌握好每一具体研究过程中的每个细节。
    三是优化性原则。教育科研是讲究效果和质量的,通过实验而使教育教学优化是我们追求的目标,教育科研的最终目的是要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四是不平衡性原则。学生之间存在差异,因此,要承认学生在智力与能力上的个别差异是客观存在的,要“鼓励冒尖、允许落后”;针对学生在不同问题上表现出不同智力与能力的事实,智力与能力发展研究的设计,应当考虑内容、知识范围、活动等要有代表性;针对学生在不同活动上表现出不同的最佳智力与能力水平的事实,在制定培养智力与能力的方案上要做到有的放矢。
    5、理论设想
    在中小学教育科研的指导思想上,要坚持(一)儿童与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是教育改革的出发点;(二)培养思维品质与语文能力是中小学智力与能力的基础;(三)数学能力与语文能力是中小学智力与能力的基础;(四)从非智力因素入手来培养学生的智力与能力;(五)融教师队伍建设、教材建设、教法改进为一体,注重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
    中小学教师参与教育科研,一要重视过程,因为,教师的科研意识是在教育科研的过程中展现的,教师参与教育科研的特点是“教中研”。包括接受既成的科研理论成果,将其转化为具体的教学规范,在教学过程中应用、实践。还包括在教学中自觉地发现问题,然后进行自我探索、监控、评价,达到提高教学水平的目的。二要重视教育科研的应用性。科学研究一般分为基础研究、应用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一方面,教师研究的问题直接来自教育教学实践,是为解决具体问题服务的,它有极强的针对性和目的性。只有在应用这一领域开展科研,教师的科研优势才能发挥出来,其科研成效才明显。只有使科研与教学相结合,教师的科研活动才有价值。另一方面,教师的科研应体现在如何将已有的教育理论研究成果尽快地转化到教育教学实践中去,促进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并有助于解决目前教育领域存在的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矛盾。这就要求教师自觉地学习教育科学的基础理论,并结合具体情况将理论运用到教育教学实践中去。三、教师在教育科研中应是一名学习者。首先,教师参与教育科研的学习者角色是一种自主式的学习主体。教育科研是一个不断发现、探索、解决问题的过程,这正是“学习”的本质所在。其次,教师作为自主式的学习者是贯穿教育教学过程始终的,只有学习行为日常化,教师的科研水平才能不断提高。
    四、怎样选题
    课题即研究项目,所谓课题,就是从研究方向所批示的问题中确立的研究项目、方向限定课题,课题展示方向。
    教育科研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的认识活动过程,包括选择课题、制订计划、实施活动、分析整理资料、撰写报告和论文五个步骤。选题是研究的第一步,贝尔纳说:“一般说来,提出课题比解决课题更困难……所以评价和选择课题,便成了研究战略的起点。”
    1、选题的基础原则
    一是实用性原则。根据教育实践的发展,选择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同时,应着眼于未来。
    二是新颖性原则。有新意、有新知、能言人之所未言。包括:具有首创性;同一课题的不同方面;持完全相反的观点;把原理转化为操作性的方法;对已有的研究进行完善补充。
    三是可行性原则。是否有研究的可能,主客观条件是否具备。
    四是科学性原则。必须具有事实根据和理论根据,必须符合科学原理和教育规律,必须具备科学价值。
    2、选题的一般步骤:
    (1)查阅文献,研究调查,提出问题;
    (2)提出课题的研究方案;
    (3)课题确立,提出申请,填报项目议定书;
    (4)开题论证。
    3、选题的具体方法
    (1)根据形势需要同步选题,可参考各级教育科研部门提供的课题选题指南,要注意切合自己的实际。
    (2)随机性选择课题。
    (3)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问题,提出选题,这里要有问题意识。
    (4)分解子课题。
    4、选题应注意的问题
    (1)课题大小要适度,开始宜小一点,逐步再扩大。
    (2)研究的问题要明确,要清楚要解决什么问题。
    (3)选题要扬长避短,紧密结合本职工作。
    (4)注意提高研究者的素质。
    五、教育科研方法简介
    1、教育经验总结法
    经验是指由实践得来的知识和技能。经验总结是在不受控制的自然状态下,根据教育实践所提供的事实,分析概括教育现象,使之上升到理论高度的研究方法。它的最大特点是重视实践与理论的结合,经验总结法有灵活、费时少、时间性强,易为每个教师掌握的优点。经验总结的作用有:为改进工作提供经验教训;有利于转变旧的教育观念;有利于提高教育工作者的素质。
    从教育科研的角度讲经验总结,就是要强调总结的程序应是科学的,而不是随意把事实回顾一下或再讲几点体会就算经验总结,是否先进经验的标准有三:一是内容的先进新颖,成功因素占主导;二是经验的产生是科学的,即从实践上升到理论,反映规律;三是可接受性,是在过去经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用之有效,有公认的实践效果,能推广。
    教育经验总结法的实际操作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广大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实践活动的经验的积累与提供;第二阶段是对教育工作经验的积累与提供;第二阶段是对教育工作经验的科学总结,包括经验的筛选,经验的核实与验证,对经过验证有效的经验进行理论分析、提炼和概括,经验或理论的推广。
 

    顾泠沅的经验筛选法简介
    顾泠沅是上海青浦教研室的教研员,曾任中学数学教师,他创造的经验筛选法为提高全县的数学成绩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使该县教学成绩列全市前茅。
    顾泠沅认为:“对经验进行直接、准确的描述,是经验的前提,但是,哪怕是十分天才的描述也会有明显的不足之处。例如,它往往不能迁移到另外的条件下和不同的对象之中,因此,对描述的经验必须进行反复的筛选,乃至实验研究,才能逐步找到规律。”
    他研制的经验筛选法“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为了改善方法,由执教人员和研究人员结成一体,对众多的经验进行淘汰,优化或者发展新经验。”他对积累的一百多条具体经验,经过几选,最后得出四条符合教育规律的经验。

    筛选法的直接目的在于辨明某些教学措施对实验的教学过程会产生怎样的效果,从而改进教学实践。间接目的是为探索教学规律,开展教学实验,形成教学法理论提供原材料。


    经验筛选的步骤:分析总结优秀的教学经验,制订筛选计划;在授课中实施这些经验;请有经验的教师亲临现场教学,然后对执教情况进行评价;根据评价对原有经验进行淘汰、优化,发展处理;再计划、再实施、再评价,多次反复,直到筛选出有效经验。
    2、教育实验法
    教育实验法是为解决某一教育问题,根据一定的教育设想,在控制的条件下,进行教育实践探索教育措施与教育效果之间的因果关系,作出科学结论的方法。
    教育实验法的特点是:(1)实验有“设想”,即实验前有假说,通过实验来验证“设想”是否正确;(2)实验有“控制”,要控制与实验措施无关而对教育效果可能产生影响的因素,要控制条件,即控制无关变量;(3)实验有措施,即实验因素,又叫自变量;(4)实验有结果,即固变量;(5)实验侧重研究因果关系,即自变量与固变量的关系。
    确定了实验课题,规定了研究任务和实验目的后,就要设计最佳的实验方案,提出总体规划,实验方案包括:(1)实验题目。它是对课题研究内容的高度概括,力求题目与研究内容和课题任务相符,不宜太长,也不能太笼统、太概念化,一个恰当的题目可以提示课题的方向,也可以提示课题的论点;(2)问题的提出与构想(提出假说)。实验的假说就是实验设想是对解决问题提出的预想的答案,它是确立课题研究任务,研究目的的依据;(3)实验目的与操作定义。说明实验准备解决什么问题、解决到什么程度,要明确操作定义,使思路具体、明确;(4)实验的指导思想与原则;(5)实验对象;(6)实验方法和主要措施;(7)实验测查统计与评价;(8)建立必要的制度;(9)组织领导与人员分工。
    教育实验法从时间上分为横断研究和纵向研究(也叫追踪研究)。从被试分可分为个案研究和组群研究。从分析上分,可分为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从分组的方式上可分为单组实验、等组实验和轮组实验。
    教育实验法中要注意:(1)选择对照班要从实际出发;(2)控制无关变量;(3)重视积累实验材料;(4)实验结果要作准确性检验;(5)重视重复实验;(6)领导要重视和支持。
    3、教育实验中的具体方法
    (1)观察法
    观察法是在自然状态下,研究者有目的、有计划考察事物现象的方法。所谓“自然状态”就是不加控制、不加干扰、不影响其常态,所谓“有目的、有计划”是指根据科学研究的任务,对观察对象、范围、条件和方法作明确的选择,而不是对能作用于人的感官的任何事物都观察。
    观察法可分为抽样观察、追踪观察、隐蔽观察和综合观察。
    观察的步骤为:(1)观察准备。明确目的、对象、制订计划,作好物质准备;(2)进行实际观察。要选好时间、场合、位置、角度,选用多种途径;(3)记录和整理观察材料。
    教育观察方案的设计包括:(1)确立观察研究的题目。通过题目阐明要探索和解决什么问题;  (2)确定观察对象。观察对象是指观察的事件、过程、现象、实物、环境和人,它们往往是互相包含的;(3)明确观察目的、中心和范围,明确需要什么材料,弄清什么问题,达到什么目的;(4)明确观察应遵循的原则。包括客观性与常态性原则、系统性与全面性原则,一贯性与渗透性原则、可观察性原则和典型性原则;(5)确定观察过程与要求;(6)建立必要的观察制度;(7)组建课题领导机构,作好人员分工。
    应用观察法应注意:(1)边观察边思考;(2)善于与观察对象建立良好关系;(3)要有科学精神,要实事求是,大胆质疑,要坚持不懈,不畏劳苦,要坚持长期观察、锲而不舍,要有良好的习惯和严谨的作风。
    (2)调查法
    调查法是调查者通过访谈、问卷、测验、座谈等方式有计划了解教育活动的历史现状与发展、经验与问题,经过分析综合,得出正确结论以指导教育实践的方法。
    调查法的特点是:(1)是间接地了解教育对象;(2)搜集材料的手段多、范围广、人数多;(3)在自然状态中进行。
    教育调查方案的设计是一项有计划、有程序的系统工程,调查之前,必须通盘考虑,周密安排。调查方案包括:(1)课题题目。是课题内容的高度概括,准确的调查题目,可以提示课题,反映调查价值、调查目的、调查范围。调查题目应体现“实(现实性)、小(可行性)、准(科学性)、新(独创性)”的精神;(2)课题的提出。包括课题提出的背景、现状、主题的意义与依据等,为确立调查研究任务、目的提供依据;(3)调查目的,要明确调查任务,即为什么要进行调查,要解决什么问题。目的要明确、具体,并应有较高的实用性和一定的超前性;(4)调查对象;(5)调查范围;(6)指导思想与原则。包括客观性原则、整体性原则、发展性原则;(7)调查手段与方法;(8)调查步骤与时间安排;(9)建立必要的工作制度;(10)组织领导与人员分工。
    调查法按范围分为综合调查与专题调查;按性质分为经验调查与问题调查;按功能分为现状调查、发展调查与比较调查。
    调查的具体方法:
    ①访谈法
    访谈法又叫谈话法,指调查者通过与调查对象面对面谈话来了解情况、搜集资料的方法。访谈有正式的和非正式的,内容分为:事实调查、征询意见、了解个体内心世界。
    访谈要掌握技巧,访谈者要持“虚心请教”的态度,平等讨论的方式,访谈内容要有价值,要善于洞察被访者的心态,要掌握发问的艺术,采用直接法、间接法或迂回法。
    ②座谈会
    是普遍使用的一种向群众了解情况,搜集资料的方法。优点是与会者人多,又集思广益,互相启发,彼此印证。不足之处是易受人事关系影响,出现知而不言,言而不尽的情况。
    开好座谈会要由熟悉情况,经验丰富的同志主持,注意启发引导,事先有提纲、主题集中,与会者有准备,同时人不宜多,最好采用讨论式,兼用问答式。
    ③测验法
    通过考查的方式去测定某些研究现象的方法。命题要根据任务,力求标准、规范。要消除测验对象的疑虑心理,提高测验效果,评判要公正,分析解释要准确。
    ④问卷法
    调查者用文字提出需要调查的问题,要求被调查者提供书面答案的方法。其优点是费时少、调查面广、适用于不愿披露姓名的人,或不愿面对面交谈的人,方法灵活,便于统计、整理,从结果上可以看出整体趋势。
    问卷的一般形式是问卷导语。说明调查者的身份单位,调查目的与重要性,表示保密;问卷填写说明。提出如何填写问卷,解释项目的含义;问卷内容与题材。从被调查者获得信息,个人情况、行为事实、态度或意见;问卷编码。
    问卷编制的形式有:封闭式,又称定案式,有是否型、选择型、排序型。开放式,又称不定案式,只提问题不给答案,由被问者自由记述回答,开放与封闭相结合。
    六、怎样搜集整理资料
    资料是人类思想、科学文化知识和各种实践活动赖以记录、保存、交流和传播的音像、方案材料的总称。它包括文献、各种情报资料和实物样品等。资料在教育科研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教育科研中,搜集、整理和分析资料是研究的主体阶段,也是研究的起点,并贯穿研究的全过程。
    1、资料分类
    搜集起来的杂乱无章的材料经过分类处理才能系统化。材料的分析既要符合自身的逻辑系统,又要符合研究工作的使用系统。材料分类是一项系统工程,在搜集之前就要制订“分类系统化方案”,包括:研究课题需要哪些主题的材料,材料的逻辑顺序、使用顺序、出处、使用价值,哪些为纲、哪些为目等。之后在积累材料的过程中,应按“方案”分门别类,依次排列,并将分类和系统化了的材料科学地保管起来,以备应用。
    2、搜集资料的原则。
    (1)逆时性原则。搜集材料时首先要重视材料形成的时间顺序,越是近期的、现时的材料、信息就起新,适用性就越大。逆时性原则,就是在时间上使用倒查法,沿时间的航标获取最新的东西。
    (2)选择性原则。搜集资料要精选精用,把材料的选择限制在课题所必须的范围内,选取必需的资料。
    (3)直接性原则。为了保证真实性和准确性,应亲自搜集第一手资料,而尽量避免转手资料,以求去伪存真。
    (4)比较性原则。搜集资料要重点搜集为自己课题研究所需的观点与事实的材料,同时,也要拓宽思路,了解和掌握那些观点不一致或与自己构思相对立的资料,这样,才能全面的比较研究、对照分析,从而得出正确的或自己构思更先进的结论。
    3、搜集资料的方法:
    (1)通过检索性工具书,通过书目、文献、索引搜集。
    (2)通过参考性与资料性工具书。
    (3)通过文献资料与情况资料。
    4、材料记录要求
    (1)资料索引。包括什么资料、出处、资料的基本情况,如内容、范围、特点等。
    (2)资料内容。包括思想、观点、事实、依据以及自己的评语、意见、受到的启发、点评等。记录要便于分类、排列和查找;简明扼要;准确无误,具体明确、注明出处。
    5、材料的加工整理。为了便于对材料的分析研究,把搜集来的材料根据研究任务和材料的不同性质,采用核对考据,挑选淘汰、汇总统计加工的办法进行整理。
    (1)核对考据。是把搜集起来的材料核实、鉴定,了解它的真实性、科学性、整体性和可比性等,从而对材料做出全面的评价。
    (2)挑选淘汰。是对搜集起来的材料经过处理把所需的材料选择出来。选择要重视四原则:鉴别材料的真实性与客观性;注意材料的有效性;注意材料的代表性;注意抽样选取的正确性。
    (3)汇总统计加工。把搜集起来的大量分散的、零乱的片断的同类原材料综合在一起,成为一个有系统的、一目了然的统一体,以便对材料进一步研究分析。
    资料在形成、积累、归档时应注意:材料的真实性、准确性;材料的完整性、系统性;建立课题档案的科学性、适用性。
    6、分析材料常用的方法
    分析与研究材料是通过理论思维活动进行的,它使材料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现象的直观描述到一些规律性的理论概括,使认识从经验层次深入到理论层次,从而揭示出研究对象的本质和规律。
    (1)逻辑分析方法。将丰富的现象材料,经过思维过程,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形成概念和理论系统。逻辑分析主要通过下列手段进行:①分析与综合;②抽象与概括;③归纳与演绎。
    (2)统计分析法。将丰富的现象材料经过统计学的处理,通过比较和对照,找出研究现象中的矛盾及其内在联系,了解运动的趋势,揭露事物的发展规律。实际应用中常用;①绝对数和相对数分析法;②平均数分析法;③动态数列分析法;④表格法和图示法;⑤平行数列对比法;⑥相关法。
    七、怎样撰写教育科研论文
    1、什么是教育科研论文
    教育科研论文是指对教育领域或与教育相关的问题进行探讨、研究,以及表述表成果的文章。具体包括:
    (1)论述对象:教育领域中的各种制度、思想、人物、事件、现象及与教育相关的内容。
    (2)论述内容:带探讨性的和表述成果。
    (3)论文的范围。有两类文章不属于教育科研论文:一是学科专业论文,它不是教育科学研究活动的结果,而是专业学术研究成果;二是译文、资料汇编、音像制品。
    2、撰写教育科研论文的重要意义。
    (1)显示研究的水平与价值;
    (2)提高研究者的研究水平;
    (3)论文是学术、经验交流的重要形式。
    3、教育科研论文的类型:
    (1)调查报告
    调查报告是对教育科研现象的情况调查,经过整理分析后的记录。它不是情况的罗列、材料的拼凑,而是提示教育现象的主要矛盾和最本质的东西,是对材料的再加工再创造。
    调查报告的结构一般由导言、正文和结论三部分组成。形式有描述性报告、解释性报告、建议性报告、综合报告。
    调查报告的表述无固定格式,一般有以下几个部分:
    ①题目。应以简练、概括、明确的语句反映所要调查的对象、领域、方向等问题,题目应能概括全篇。
    ②导言。即引言,总提、序言、前言。简短扼要地说明调查的目的、意义、任务、时间、地点、对象、范围等,要注意将调查的目的性、针对性和必要性交待清楚,使别人了解概况、初步掌握报告主旨,引起关注;调查方法要详细说明,使人相信调查的科学性和真实性,体现其价值。
    ③主体。即正文,把调查来的大量材料,经过分析整理,归纳出若干项目,分条叙述,做到数据确凿、事例典型、材料可靠、观点明确,尽可能用数据、由图表表示,可增强说服力,一目了然。
    写作安排先后有序、主次分明、详略得当。
    ④讨论或建议。根据正文的科学分析,可以对结果作理论上的进一步阐述,深入地讨论一些问题,亮出自己的观点,提出建设性意见。
    ⑤结论。归结结论,即交待调查研究了什么问题,获得了什么结果,说明了什么问题。
    ⑥列出参考资料。列出参考引用了哪些资料,含篇目名称、作者、出版单位、出处、日期等,目的在于对所写报告负责,并向读者提供信息,同时表示对引用资料作者的尊重。
    (2)经验总结
    经验.即经历和体验,指实践中亲身感受的感性知识、体验。但不能仅停留在感性阶段,要上升到理性,把握事物的规律,经验总结主要指能反映规律的实践经验和认识经验,要偏重实践中的作法和自身感受。经验总结要体现三性:实践性、概括性和个性。类型大致分为汇报式、报告式、理论式。格式如下:
    ①题目。根据是否全面的经验、专题的经验或点滴的经验确定题目的大小,要找出形象最深,成效最大,富有新意的东西来标题,开始时宜小不宜大。
    ②前言。有四种写法:介绍背景,作者总结的缘由、时间、环境、内容提示;单刀直入,提出需解决的问题;介绍本单位基本情况,成绩和效果;综合上述三种写法。
    ③正文。有四种构思:一是按工作的过程写,报流水账,最后讲些体会;二是按解决问题写,提出一个问题,采取相应的办法,把作法写出来,必要时可对问题的原因及办法的根据加以说明;三是按体会来写,把问题、过程、作法、感受结合起来,夹叙夹议,哪几点体会深就写哪几点,体会必须是自己的真情实感,用自己的语言写出特色;四是按理论性的归纳来写,这是比较深层的总结方法,强调抓本质,抓联系,抓规律。
    ④结尾。对正文的表述再一次概括,是总结的总结,是经验的精髓,因此语言要准确,给人印象要深,要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也可概要说明不足和需完善的地方。
    (3)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是反映实验过程和结果的书面材料。探索性实验是对研究的领域尚属空白,或认识贫乏所进行的开发性实验,其报告一般用探讨性语句。而验证性实验是对已有实验进行重复实验,或同类实验进行移植,以验证某些结论,报告多用决断性语句。报告的组成部分有:
    ①题目。除简练、明确外,还要反映出教育的特点。
    ②单位、作者。要写真实姓名,集体研究要逐一写清,如人多,可写主研人员或执笔人,在脚注中标明研究者。
    ③问题的提出。提示实验的背景、目的和意义。对实验的内容要具体明确,一语道破。可先介绍本问题的国内外研究进展和水平,说明本课题在哪个方面、哪个环节上有所突破。
    ④实验方法。应交代怎样选择实验对象,实验的组织类型的单组、等组或轮组;测量标准;实验步骤。
    ⑤实验措施,即自变量包含哪些内容。
    ⑥对无关因素的控制。用什么方法,控制了哪些无关因素。
    ⑦实验结果。是实验报告的关键,最重要的是提出数据和典型事例。数据要核实准确,典型要有说服力。
    ⑧分析与讨论。由实验结果回答篇首提出的问题;对结果进行理论上的分析与讨论;把实验结果与同类研究相比较,找出得失成败,对实验中有争论的问题提出见解;本实验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和不足之处。
    ⑨结论。对整个实验的总结,并回答实验提出的问题。下结论要谨慎,注意结论适应范围应同取样范围一致。
    ⑩附录与参考文献。附录指内容太多的材料不便写入总的实验报告的材料,如测试题、原始数据、统计检验。参考文献指引分别入哪些材料和论述,应注明出处、作者、书刊名、页码。
    (4)测查报告
    测查报告主要指一项普教科研课题完成、结题之际,对课题研究过程中收集数据、资料,检验效果等测量、统计工作所作的报告。目的在于向课题管理、评审机构说明、论证有关数据、资料来源的客观性、科学性、公正性、可靠性,并对测查结果作出统计分析。测查报告通常由课题管理机构委托有关部门会同课题承担单位共同完成,以保证其权威性、客观性和科学性。测查报告一般由以下部分组成:
    ①测查目的。要求简明扼要。
    ②测查对象及施测单位。
    ③测查内容。有关测查项目、种类;测查的主要内容及题目的来源,以及编拟测查题目的依据,原则和程序。
    ④测查方法。关于测查对象取样的方法,测查的操作方法和步骤,数据、资料的整理、统计方法。
    ⑤测查结果。用恰当的图、表和文字对整理、统计好的测查结果加以呈现。
    ⑥测查结论。对测查的客观性、公正性、科学性和可靠性,以及测查的结果作简明扼要的结论。
    实验研究报告重在“讲道理”、而测查报告侧重“摆事实”,二者有区别,也有联系。撰写测查报告要注意:一是客观公正,力求用事实、客观、中立的语句来描述,不带个人倾向;二是真实可靠,实事求是,有根有据,不夸大和缩写;三是科学准确,测查、统计方法和理论根据要科学,措辞要严谨准确;四是简明扼要,力求精炼,避免繁琐冗长。
    (5)研究工作报告
    研究工作报告是课题从开题到结题,课题研究的客观记录、进程回顾和主要大事的汇总,它是研究情况的高度概括和研究按计划实施的具体体现。
    研究报告除简单介绍课题名称,隶属和同期外,还包括:
    ①课题的研究目的、指导思想(原则),研究方法。即基本同方案有关内容。
    ②课题研究进程。是工作报告的主体。按研究计划,明确研究所经历的主要阶段和实施步骤;准备阶段、研究阶段和总结阶段所进行的主要工作。在准备阶段的基础工作,包括调查摸底、落实分工、拟定计划、后勤保证等;在研究阶段,紧紧围绕方案的主要内容和措施,把“怎样做”的主要工作,包括观摩、活动、研讨等如实反映出来,遇到的困难、问题,进展情况和成果都包含在内,在总结阶段,重点进行测查、收集材料、撰写报告等。
    ③研究的组织与管理。课题组的组建,管理制度的落实,各级领导的重视与支持,经费的筹集与开支等。
    最后要扼要介绍课题研究所取得的主要物化成果和主要经验,使整个研究过程自始至终给人以完整、清晰的印象。
    (6)评审意见
    对研究成果的评价要遵循综合评价的原则、实践检验的原则和实事求是的原则,对课题水平、资料水平、研究方法、研究结论,影响范围、与同类研究成果对比等都要进行客观的评价。
通常,评审意见包括:
    ①课题隶属关系、周期;
    ②主持评审单位,评委的组成及权威性;
    ③评审过程简介;
    ④研究取得的主要经验和成果;
    ⑤研究的主要特点;
    ⑥概括研究的目的、方法,资料的方向性,科学性和全面性;
    ⑦研究的创新及在同类研究中所达到的水平;
    ⑧建议与希望。
    4.怎样撰写教育科研论文
    (1)教育科研论文的体例
    ①以直接研究、获取第一手资料为主而撰写的论文。是通过对某一教育现象、事件进行有目的、有意识、有计划的研究,获取第一手资料,并在此基础上撰写论文。拟定这类论文,要注意研究对象、研究过程等必须写清楚完备,格式要求规范。如教育观察报告、调查报告、实验报告、测查报告等。
    ②以研究间接第二手资料为主拟定的论文。这种研究的跨度都具有时间长、空间广的特点,研究在受条件限制,不可能获得第一手资料,只能通过大量的文献资料来进行研究,通过查阅文献,获取间接的第二手资料,进行比较分析、研究,在此基础上撰写论文。如教育史论文、教育基础理论研究论文。
    ③综合运用第一、第二资料撰写的论文。这种论文往往事先没有明确的课题研究计划,只是在一段时间的教育教学实践后,取得了某些成功或形成了某些观点、看法,于是从结果逆向考察原因,总结有效的教学经验,并使之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它既有实践中获得并积累下来的直接的第一手资料,又有文献理论中借鉴而来的间接的第二手资料。如教育经验总结报告、专题教育教学研究文章等。
    (2)教育科研论文的基本结构
    ①题目。用一句话点明作者所要研究的问题。
    ②署名。题目下面署上作者姓名和工作单位,以示文责自负。
    ③引论。即论文的前言,要交代清楚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前人的研究状况以及本课题研究所要解决的问题,方案力求简明扼要,只要点明问题就行,不必多加铺叙。可冠以明确的标题,如:问题的提出、调查目的、引言等。
    ④主论。论文的主体,作者提出自己的论点,运用丰富的材料,展开充分、严密的论述,证实或推翻某一观点。写法有两种:一是“论题—论点-—论据”。论题即议论的题目、对象、范围,论点包括中心论点和分论点,论据是证明论点正确性的理论观点和事实,整个过程是论证的过程,论证要科学,符合逻辑。二是“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
    ⑤结论。即小结,简要归纳所获得的成果或观点,也可提出今后进一步研究的问题、方向。
    ⑥引文或参考文献。任何科学研究活动都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前进和发展的,研究中应广泛地阅读文献资料,参考已有成果,以减少不必要的重复劳动,取得有价值的成果和突破。引入他人的材料或成果,应说明,表示对别人的尊重,同时也给需进一步研究者提供了研究的素材。
    注释的方法有:①夹注,在引文后直接注明出处; ②脚注,人称页注,在本页下方注明该页中所引用的出处;③尾注,在全文末尾加注本文曾使用的引文出处。在使用脚注和尾注时,应按引文顺序标明数码。
    注释应注意:①正文中出现的引文注明应与脚注和尾注的一致;②采用夹注时,先后两条引文出处相同时,可注“同上”或“同上书第×页”。采用脚注和尾注时,出处相同的引文放在一起;③引文系外文资料时,注释中的书名、篇名等可以用原文,也可用译文,但用译文、应注明译者姓名、译文刊载书刊名称,期数或卷数,出版年月等;④引文注释不但可以注明出处,也可对引材料加以解释或说明;还可用加注的形式对正文中某个观点做进一步的阐述,但解释和阐述,必须言简意赅,不要展开过多的论述。
    (3)统计图表的正确使用。
    5.论文撰写的一般步骤
    (1)确定题目
    好的题目应符合的要求:①新颖。一是指抓住最新出现的问题。即要有动向水平;二是指在原有的问题之外,提出新的问题;②不宜过大,即切口要小;③准确,题目与内容要相符,题目要能准确地反映论文所研究的内容。题目可以是明确点明题意的,也可是不明确点出题意的,还可以是问题式的;④简短,使人一目了然。
    (2)拟定提纲
    对论文的基本框架和总体布局进行设计安排。
    ①提纲的种类:简单提纲和详细提纲。
    ②提纲的要求:一是安排好全文的布局。如主要论点与次要论点的排列,论证的逻辑展开等,各部之间结构严密,条理清晰,推论合乎逻辑。二是安排好材料的使用。如基本材料和次要材料的排列,各部分、各论点下列举的材料等,使研究过程中搜集和积累下来的大量材料组成一个层次清楚的有机结合的整体,提供具有充分说服力的论据和事实。三是安排好论文的篇幅。如全文大约多少字,各部分大约多少字。
    (3)论文写作
    ①注意立论、推论和表述的科学性
    ②注意论点、论据和论述的逻辑性
    ③注意数据和文字表述的有机统一
    ④注意典型分析和一般分析的结合
    (4)推敲修改
    不仅对文章的立论、结构要进行认真推敲,而且对每个句子、字词,甚至标点都要细加斟酌。文章的修改就是删削,通过删减,使论点更加突出,论证更为有力,文字更为精炼。首先,要作严格的自我审阅、自我修改。最好先把稿子放一放,头脑冷一冷后,再用第三者的眼光,较客观地阅读,这样更容易发现问题,写作时,要能钻进去,修改时,要能跳出来,在写作时,要“深信不疑”,在修改时,要“吹毛求疵”,鸡蛋里挑骨头,越“苛刻”越好。其次,可请老师或同行审阅,征求更多的修改意见。“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有些问题,自己不易觉察,而旁人则容易看出来。请别人阅读指正时,一要诚恳,二要虚心。
    (5)誊清
    ①自己誊写,誊清过程实际上是对论文进行最后一次修改的过程。
    ②誊写要规范整洁,字要端正、工整、清楚。
    ③用方格纸誊写,一字一格,标点合格,标明页码。
    ④誊请后,再认真仔细校对一遍。
    (6)署名和致谢
    ①署名。论文的署名者应是积极参与整个研究过程,并对全文的观点的依据有全面而一致的认识,以及对论文承担学术责任者。集体研究的课题成果,可用课题组署名,对执笔者加以说明,署名一般在论文题目下面,集体署名的,可在正文后列出课题参加者的名单。
    ②致谢。对在课题研究和论文写作中给予切实指导和帮助的老师、同志应该致谢,这既是学术道德,也有文明礼貌。致谢一般在全文之后,参考文献之前,另起一行,加括号。
    6.论文撰写中应注意的问题
    (1)处理好“新”与“真”的关系
    “真”首先指论文的立论、结论等应该符合或接近教育的客观事实,应经得起教育实践的检验。“真”又是指论文研究的结果应该有助于加深和发展对教育规律的认识。“新”只是“真”的形式,而不是唯一的形式,符合教育客观事实和发展规律的结论,即使旧一点,仍有顽强的生命力。因此,论文撰写中,既要求“新”,通过艰苦的实践与研究,提出新观点、新思想,又要求“真”,使新的发现符合教育规律。
    (2)注意论文的精度
    一篇好的论文,除了“高度”、“广度”、“深度”之外,还应该有精度。一是论点的精度,论点要缜密精确,无懈可击;二是材料的精度,资料的搜集要齐,运用要精,对资料要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在剪裁、提炼和融会贯通上下功夫;三是论证的精度,对论点的阐发,要由远而近,由浅入深,环环紧扣,充分发挥逻辑论证的威力,在材料充足的情况下,尽量让材料说话,同时也要有推理,两者的比例要恰到好处。
    (3)注意写作状态的及时调整
    通常,写作时应按事先拟好的提纲顺序进行,但有时由于种种原因,如资料不足,或发现新问题等,会中途卡壳,写不下去,这时可先写后一部分,回过头来再写上一部分,当然要注意结构、思路上的连贯。有时,论文写到一半时,会发现思路发生变化,而原来的提纲也存在某些问题,应对提纲重新考虑,根据情况,或做一些增删,或改变部分内容的结构,有时甚至要推翻重来。写作时,尽管有一份好的提纲,拥有丰富的材料,但由于环境或个人心理、生理等因素的变化,有时文思畅通,下笔顺利;有时则思路闭塞,难以落笔。当出现思路闭塞迟钝时,可以检查一下提纲和构思,如无问题,不妨暂搁笔做些其它事情,消除疲劳,调整情绪和精神状态,然后再重新提笔写作,就会顺利些。
    八、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与教育科研简介
    (一)系统论与教育科研
    1、什么是系统:
    系统是“处在一定相互联系中与环境发生关系的各组成部分的整体”。系统由部分(要素)组成,两个以上的要素才能构成系统。系统的内部存在一定的结构。结构是系统内部要素的形式及其联系,看不见、摸不着。结构决定系统的性质和功能。系统与环境有密切联系,在特定的环境中发挥的作用或能力叫系统的功能。结构与功能是系统的两个方面,结构是内在构成,相对静态;动能是系统的外在行为,是动态方面,结构联系系统与要素,功能联系系统与环境。总之,系统是由两个以上要素,按一定结构组成能发挥特定功能的整体。
    2、系统的原则
    (1)整体性原则。系统功能不是各要素的简单叠加,而是通过相互作用产生一种新的整体功能。
    (2)相关性原则。系统的要素之间,要素与系统之间,系统与环境之间是普遍联系、互相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要素与要素不可分割,分割就不存在系统。相关性还表现在要素与整体互相联系、互相适应。
    (3)整体优化原则。通过系统的自我调节,达到最佳结构,发挥最大功能。优化就是在要素不变的情况下,研究多种结构,从中找出最佳的结构。
    (4)目的性原则。不是指无生命的东西有目的,而是指系统活动最终趋向有序和稳态。有序和稳态是系统按一定规则和先后顺序排列,最的达到目的。
    3、用系统论的基本观点指导教育科研应注意:
    (1)用整体观点研究教育
    把教育作为社会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把每一种教育现象又作为教育系统中的一个要素,从整体目的出发来研究各个部分,如何发挥自己的作用,不顾整体目标,力量会相互抵消,教育效果难以充分发挥。
    (2)在研究结构上下功夫
    结构决定功能要研究变化了的社会形势,对教育提出什么要求,改变教育内部的各种关系,形成合理结构,以适应环境的变化。改变结构不一定都能够发挥最好的功能,只有优化结构才能达到预期效果。为此,要对各种教育结构方案进行验证、比较,所谓优化就是以选择现有条件下最可行,能达到满意效果的结构,而不一定是最理想的效果。
    (二)控制论与教育科研
    1.什么是控制
    控制是控制者作用于被控制者,使其改变或保持某种运动状态,以达到控制者的目的的运动过程。控制包含的意思,要有施控者与受控者,缺一不可,控制要有预期目的,无目的控制就没有方向和根据;控制要有控制行为即信息的输入与输出。控制是施控体对受控体的作用,两者是因果关系,前者是因,后者是果,两者相互影响,相互依赖,关键是施控体预期的“果”即“目的”,按目的来选择控制条件和手段,最后达到目的。
    2.教育控制的功能
    教育控制的功能是改变或保持系统的状态,以达到控制的目的。
    (1)保持状态
    教育有周期长、连续性的特点,如果变动过大,就很难保持教育的系统性及循序渐进的教育。
    (2)改变状态
    控制不能单纯理解为“不许动”为目的,有时需要改变状态,实行改革。
    3.教育控制过程
    控制的过程就是信息的交换与反馈的过程,控制过程是由施控体向受控体输入信息,受控体作出反应,即输出信息,这个信息又返回施控体,施控体根据返回的信息,来调整行为,再一次输出信息作用于受控体,如此循环,直到实现控制目的。
    这个过程,应注意两点:一是控制必须排除干扰。环境的干扰出现控制过程偏离目标的现象,这是实施控制的障碍。了解干扰因素,排除干扰;二是控制必须形成反馈回路,没有反馈回路就没有控制。
    教学的控制过程是:教师通过上课对学生授知、育德、育能,通过学生的回答、作业、板演等方式返回教学效果,然后调整教学,继续施教,直到实现教学目的。
    4.教育控制的方式
    根据不同的需要采取不同的方式进行教育控制。
    (1)预告控制。在教育活动之前提出要求,宣布制度纪律,保证活动的顺利进行。
    (2)随机控制。即对偶发事件的现场处理。
    (3)反馈控制。了解控制的结果,调整下一步的行动。
    (4)模式控制。形成一定的传统,养成一定习惯和班风,达到控制目的。
    (三)信息论与教育科研
    1、什么是信息和信息论。
    信息是指事物存在和运动状态的知识。信息必须具备:
    (1)动态性。信息来源于事物的运动,事物不断运动因此新信息也不断产生,信息只存在不确定的事物中,确定的事物不会有信息。
    (2)知识性。借助信息人们获得知识,减少和消除了认识上的不确定性,由不知转化为知,由知之不多转化为知之甚多。信息能表达事物的存在、性质和发展规律,通过对信息的掌握使人增进知识。
    (3)交流性。信息是物质的三大形态(材料、能量、信息)之一,信息的突出特点是依附物质而存在,借助多种载体,如声、光、电符号进行交流,信息能识别,能转换,能存贮,能传递,能接收,能共享。
    信息论就是研究信息传递、处理、存贮等规律和技术的科学。
    1.信息的功能与交流的过程
    (1)信息的功能
    ①认知事物。信息能消除人认识的不确定性,使人获得知识,获得信息越多,认识事物越多,积累的知识也就越多。
    ②助人决策。信息的决策者掌握了事物发展的最新动态,了解内部和外部各种情况,做到情况明、决策准、决心大。
    ③提高调控。信息把系统运行的状态及时反馈回来,使人们能根据反馈信息调整措施,提高系统的有效性。
    ④沟通联系。信息是系统内部联系的桥梁和纽带,借助信息的交流,保持系统内外形成一个信息网,互通情况,避免封闭,隔绝,防止主观主义和官僚主义。
    (2)信息的交流
    信息系统是由信源、信宿、信道三者组成。信源即信息源,是信息的起点即住处发出者,以多种信号发出信息,如文字、图形、声音、动作等。信宿即住处的归宿,是信息的终点,即信息的接收者。信道即传输信息的通道,即传播媒介,如空气、电波、光波。信息交流的过程是将信息转化为信号,由信息源发送信号,沿信道传递,到达信宿,经接收者接收将信号转化为信息。
    3.教育科研的信息研究方法
    信息论用于教育科研就是通过对教育信息的输入、加工、输出、反馈的研究,以揭示教育规律,实现教育科研的目的。
    信息研究法值得注意的是:
    (1)撇开研究对象的物质本体,而把研究对象抽象为信息及其变换过程。
    (2)要充分考虑教育对象的特点,重在研究信息怎样易于为学生识别和加工,即有利学生感知、理解、记忆、运用。
    (3)发挥信息反馈调节功能,重视搜集管理教育,教学效果,及时分析情况并调控自己的行为,以达到预期的教育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