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甲恶鬼村正全cg存档:教育科研案例-一线教师如何做课题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08:36:50

一线教师如何做课题

杭州市保俶塔实验学校 陈萍萍

我从1998年开始正式做课题(指立项课题),至今有5年了,我每年都做区级以上的课题,有时是几个课题一起做(如1999年我进行了三方面的课题研究。一项是黄黎明老师的“德育一体化”的省级课题研究,开展“小导游”活动。一项是自己的区级B级立项课题“小学《生活与劳动》中学生创造性教育的研究”。还有一项是“小学古诗教学中审美教育的研究”;2000年我也进行了二方面的课题研究。一项是继续参加黄黎明老师“省德育一体化”的推广实验,开展“小导游”活动;一项是自己的区级B级立项课题“小学生自我保护教育的研究”。)回顾自己做课题的历程,只是想告诉大家,课题研究并没有我们想象得那么难。其实只要我们找准课题研究的契入口,一般我们一线老师研究的课题要小,与我们日常教学工作有关的具有实用性。然后根据事先设想的方案踏踏实实地去做,最后把你怎么做的,为什么要这样做,这样做有什么好处总结一下。一个课题就算完成了。不然,我也不可能完成每年一个课题的结题工作,并有幸在区级以上获课题论文的一、二等奖了。事实上,通过做课题能提高自己的工作成就感,解决一些日常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并且通过实验研究、学习、思考,能提高我们的教育理论水平和教学实践能力。为什么这么说呢?下面我从四方面来和大家做个交流。

一、什么是课题研究?

以前没做课题时,我也总觉得搞科研是很难的,应该是专家们做的事。我作为一线老师是没有能力、也没有时间去做的(当时,我觉得我要忙于备课、批改,还要处理学生的违纪行为,完成各种各样的任务。怎么有时间再去做课题研究呢)说实在的那时的我也不知道怎么去做课题。那么什么是课题研究呢?现在我的理解就是把我们的日常工作科研化,也就是我们用最新的教育、教学理论来审视、指导具体的教育、教学工作。通过做课题——发现问题,“想好了做”这种比较科学、规范的形式来解决我们工作中的问题和困惑。我曾用“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来开展“劳动与技术”教育,在具体教学中,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两方面进行改革。首先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建立素质教育的目标体系;营造师生互动的学习氛围;形成开放的技能培养体系。其次,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开展“研究性”的学习活动;开展“设计性”的学习活动;开展“体验性”的学习活动。使学生通过劳动与技术的培养,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形成从事简单技术活动和技术学习的基本能力。我想这就是科研,有一个研究的中心(理论支撑),有具体的操作思路。

课题研究同时也是把我们自己的日常工作总结、归纳成有一定理论依据的经验,然后再指导具体的工作,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使教学更有效。说白了,课题研究就是在一定理论指导下,有计划地开展我们的日常教育、教学工作,并在工作中不断地反思,改进自己的工作方式。从而提升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水平。

科研培训参考书第17页对这个问题有一个很好的阐述:“一线教师参与教育科研活动,实际上是要求在更高的水平层次上展开教学活动,即从强化日常教学中蕴涵的科研成分着手,以科研的思路去重新审视教学过程,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并通过教学实践使其得到验证与完善,从而使教学工作逐步向最优化方向发展,同时也使自身的素质水平得到提升与飞跃。”

二、一线教师为什么要做课题?

在回答这个问题前,我想先谈谈我为什么要搞课题研究。

首先,我做课题研究是为了自身提高的需要。时代发展很快,教育改革的步伐也很快。在信息化的社会里,要立足就必须有不断学习的意识和能力;要有勇于实践、创新的能力。为了适应素质教育对我们老师提出的新要求:教育、教学工作的模式由“经验型”转向“科研型”,近年来我在教育教学上能积极参与教科研的实践,学习理论,更新观念,以科研带教研,教研促教改,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成了搞教育科研的最大受益者。

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家林崇德教授在1985年一次学术报告中提出:“教师参加教育科学研究,是提高自身素质的重要途径。”的观点。对此,我深有同感。

的确是这样的。做课题研究是提高自己教育理论水平,教学实践能力的最佳途径。做课题要理论支撑,因此我们必须查阅、收集、学习大量的教育学、心理学等方面的资料、书籍。一般做一个课题,大约看5-6本书,如我在做“《生活与劳动》中创造性教育的研究”课题时,就看了《创造性思维方法》、《法国小学教育考察》、《能力素质教育》、《创造性人才、创造性教育,创造性学习》、《论创造性教学过程的本质及其特征》、《关于基础教育的思考》等书,这样就有意无意地促进了我多看书,多了解最新的教育、教学信息,从而逐渐形成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做课题要大胆实践,在“做中学”、在“做中反思”。一个课题在实践过程中并不是一层不变的,它将随着学生的实际,实验的可行性要进行合理的调整。这样,如果你经常搞课题研究,就容易形成反思教学的习惯,这也就是科研的意识。

其次我做课题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我做课题研究主要是为了解决我在教育、教学中发现的问题,遇到的困惑。这些问题包括自己教学实践的问题、有学生表现的问题、有学校教育的问题等。譬如我在教学《生活与劳动》学科时,发现了许多问题:学校由于受场地、设备的限制,阻碍了生活与劳动教育的发展。这几年学校虽然开设了《生活与劳动》课,却基本没有设立与教材相配套的劳动场所和工具。使实践性极强的劳动课变成了说教课,劳动教育与劳动实践相脱离。家庭对孩子过分地溺爱,不让孩子参加家务劳动,使学生的生活与劳动技能培养不能落到实处。于是我设想,在对学生的劳动教育时,是否能把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结合起来,把课堂教育与课外教育结合起来,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一体化的教育网络,以弥补学校教育的缺陷。在1998年“学校、家庭、社会一体化培养学生的生活与劳动素质”课题立为区级课题。经过一年规范的实验,取得了预期的效果。“学校、家庭、社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活动时间、场地和器材,充实活动内容,全方位地教育学生,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劳动,学会创新。使《生活与劳动》课的学习过程成为少年儿童全面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提高了学生的生活与劳动素质。该课题成果被评为区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当时是我第一次拿到论文奖,对我的教书生涯是一个很大的触动。搞课题不仅能帮我解决实际问题,还能提高我的教学能力。何乐而不为呢?一线教师之所以要搞课题研究,我想不外乎通过课题研究改变一些教育现状,促进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使自己有收获吧。

三、一线教师怎样做课题?

这是一个比较难谈的问题,要说的实在太多,一般做一个课题主要分三大步:第一步选题,立项;第二步就是实践操作;第三步是分析、总结。每步又有具体的做法。我主要以个人的实践体会,从四方面来谈。

(一)要学会选题。

在刚进入课题研究时,选题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为我们的课题研究规定了方向和一定的范围。虽然题目以后可以改,但选一个确切、实用、新颖的题目还是应该慎重的。那么,哪里去找我们课题的灵感呢?

首先我们要有问题意识。要做教育、教学的有心人,平时时时处处留心观察,在工作中要多问几个为什么。善于发现、工作中的问题,总结自己的教学经验。这是符合“想好了做”这个教育科研的重要特征的。如学生不喜欢举手发言这个现象,就可以当一个问题:“学生为什么不喜欢举手发言?”答案仅仅是他的智力问题吗?仅仅是她的个性问题吗?不是的。如果你以科研的意识去和学生交谈,去调查一下。就会发现学生上课不举手发言的原因是五花八门的:有学习态度的原因,预习不充分;有学习能力的原因,自己学不会;有心理因素的原因,胆子小……这时,你再反思:小孩是求知最强烈的,他们对世界充满了好奇,满脑子的问号。但他们为什么在课堂上不想问?小孩是最天真的,他们总想早点长大,能与大人对话。但为什么他在课堂上宁愿选择沉默。这就是问题。“如何来调动学生课堂的主体参与呢?”这样,一个课题就形成了。

其次,我们要关注学生。课题研究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促进每位学生的发展。我们的研究是为学生服务的,我们研究的对象是学生,在课题研究中了解学生的现状是必不可少。因此,在日常工作中我们要树立“学生为本”的意识。可以通过设计调查问卷、谈话法、观察法等了解你的学生的认知、能力、情感等方面的现状,并进行分析,从而寻找课题研究的来源。

学生的困难就是我们要研究的课题,学生的不足、缺点就是我们要研究的课题。作为一线教师我想我们不缺课题的来源,我们缺乏的是从看似平常的工作中提炼有价值的课题的意识。记得2000年我做的“自我保护”课题,课题的直接来源就是我的儿子。当时他们要读一年级了,但我发现他们的自理、自护能力很弱。从没有独自过马路,交通安全意思不强,走在马路上还追追打打;他们不会根据天气的冷、热自己脱、穿衣服。联想到我曾教过的一位女学生,到了五年级还要保姆帮着穿衣,不敢一人坐车回家。现在的孩子在大人的包办下,自我保护意识的淡缺。我感到培养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是多么重要。这样,一个课题就诞生了。最后,这个课题立为区级课题。

最近我新立了一个课题“小学生主体参与阅读机制的研究”。也是从了解学生的学习方式后,结合新课标要求想到的。现在的孩子学得不主动,他们习惯于到课堂上听老师说,自己做学习的旁观者;学得不愉快,感到作业是一种负担,认为是为了完成老师的任务。新课标提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它突出自主性,鼓励每个学生积极参与,从学习内容的确定,学习活动的组织实施,到学习成果的呈现,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权,它特别注重探索和研究的过程,注重在综合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的精神和创新实践的能力。因此,我想构建一个“小学生主体参与的阅读机制”将有利于改变学生的学习现状;有助于学生早日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有助于学生在语文阅读体验中,形成和发展语文素养。

(二)要学习理论文献。

选题后要做的工作就是查阅与本题有关的重要文献,对所选题目进行进一步的了解。通过学习既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的理论素养,为做课题寻找理论支撑,也能确定好我们课题研究的基点。作为一线教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理论认识水平。

①学习专业理论知识。如教育学、心理学方面的书籍、报刊和杂志。语文老师可以读读《语文教学心理学》、《小学语文教育学》、《小学作文教学艺术论》等。《生活与劳动》学科的教师应该读读张秉平、刘洪军编写的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教材:《小学劳动课教育概论》、《小学劳动课教学大纲及教材分析》、《小学劳动课评价》,以及现在最新出版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计与实施》等书。但是为了节省时间,最好是看教育文摘类的杂志和报刊,阅读文献综述、科研情报及动态之类的东西。尽量在有限的时间里获取最大的科研信息量。

②学习课程教学大纲。课程教学大纲是指导我们教育工作的理论依据。也是新的教育观念、理论在学科中具体反映。就目前来说,“新课标解读”是有必要反复学习的,它能使我们以最捷径的方式汲取课题研究的理论知识。了解课程的最新发展趋向。新课程改革即将全面推行。这就意味着我们不管是什么学科的,不管是用什么教材的,都要以新的教学理念,新的教学方式投入到这场教育革命。因此,了解整个课程改革的目标和背景,了解新的教学理念和策略是我们做好课题的方向。我想再忙、再累,自己所教的学科的“课程标准”是一定要仔细研究的。从新的课程理念、目标、内容、评价等方面也可以寻找到我们课题研究的依据。如我去年做的区级立项课题“关注职业领域,增进职业了解——小学‘职业认识’教育的研究”。就是根据“3-6年级劳动与技术教育实施指南”中提出的劳动与技术教育的五大课程目标之一的:“关注职业领域,增进职业了解,形成初步的职业认识。”来确定科研课题的。这是最新的课程发展方向,具有前瞻性。课题最终获得区科研成果一等奖,杭州市基础教育成果二等奖。说明了课题是有实用价值的,既有一定的理论支撑,又有可操作性。

③要学习他人的优秀经验。当确定了研究的课题后,还很有必要去收集别人关于同类课题的研究的资料,学习他人的经验。这样,能使我们了解自己所做的课题是在什么层面上:别人在这个问题上已经做过哪些工作?解决了哪些问题?还有什么有待我们去研究的?他们用什么方法研究的?结果是否科学?了解别人研究的程度,一方面可以让我们根据自身的特长、能力有选择地进行具体的研究,另一方面,可以避免“撞车事件”,重复被人的老路,造成精力、物力上的浪费。学习他人的经验,可以看名人的专著,如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乐连珠的《小学快速阅读教学》、最方便地是上网根据你研究的课题检索。我一般上google网,有时上soho网。

(三)要设计好课题方案

一个详尽的课题方案,是课题研究成功的保障。曾不止一次地听搞科研的专家说:课题方案制定好了,课题也就做好了一半。市教科所的施所长说他曾经花了整整三个月的时间来写一个课题的方案。专家写一份课题方案尚要“长考”,可见,方案的制定在课题研究中的分量了。一个课题方案中要明确:研究的问题及其范围,要采用的研究方法,研究对象的抽样,时间进度等。其中要研究什么(研究的内容)一定要明确,可操作性。设计好课题方案的好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有助于课题有序的进行

一个详尽的课题方案,少不了课题研究的步骤。课题的研究步骤主要分准备阶段——实践阶段——总结阶段,这三个时间大块。这样制定,确保了课题有序地进行。让研究者明白,每个时间段主要做什么事。一般:

准备阶段。主要做三件事。

1、理论学习。收集、查阅、分析有关课题的资料。

2、方案设计。确定研究的内容、目标、步骤。

3、课题论证。请有关专家对课题的科学性 、可行性进行论证。

实践阶段。主要做三件事。

1、根据课题研究的内容、策略进行实践。

2、记录、收集实验的书面材料。

3、修正、完善课题的研究方案。

总结阶段。主要做两件事。

1、整理资料,总结研究实验情况,做好结题工作。

2、撰写科研报告、研究论文,全面展示研究成果。

有助于课题的操作落实

一个详尽的课题方案,也少不了课题研究的内容和策略。做课题,就是一步一步地做出来的。因此,课题研究的内容、方法的制定是越详细越好。即你要做什么,怎么做,在课题方案里要说清楚,比如,课题研究的方法有观察法、调查法、行动研究法、教育实验法等。你课题研究时什么时候用行动研究法,什么时候用调查法,都有个讲究。如果你在课题方案里详细计划好,那么,当你开始做课题的时候,就有章可行了。一般我们课题研究的方法是行动研究法和教育实验法结合着进行。行动研究法进行的是形成性实验,一般在课题研究的前期,教育实验法进行的是确证性实验,一般是在课题研究的后期。

有助于课题的反思总结

一个详尽的课题方案,更少不了课题研究的目的。课题研究目的的制定,给我们做课题反思提供了依据。在做课题中我们应该经常地根据课题的研究目的去反思我们的研究是否达到了预设的目标。从而来总结实验的经验,以及修正课题研究的内容和策略。

(四)要善于合作交流。

要得到学生、家长的支持

一个成功的课题研究,离不开学生、家长的支持。特别是学生的支持、配合。因此,当你决定做课题时,一定要让学生知道你的课题研究的目的和需要他们配合的内容。使学生、家长和老师共同搭建实验的舞台。这是课题研究成功的基础。如:我在99年做的课题“学校、家庭、社会一体化培养学生的劳动素质”。在实验中有一项“学养花”的活动,买花、养花、赏花,这一系列的活动都需要学生、家长的大力支持。

要得到领导、老师的支持

一个成功的课题研究,离不开学校领导、同组老师的支持。课题研究需要一个研讨的氛围,需要理论、实践的指导……因此,我们在做课题的时候要主动的把你课题研究中遇到的困难与科研室的老师、同组的老师,甚至是不同学科的老师去交流、沟通,尽可能得到别人的帮助和支持。这样对搞课题研究帮助很大。如这次,我们组准备搞一个“小学生主体参与阅读机制的研究”,我拟定了课题的操作方案,在组内教研时,大家对方案的可操作性发表了自己的看法,特别是曾屹提出的几点建议,我觉得很有价值,有助于我们方案的完善,使有些研究的内容操作起来更清晰。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搞课题研究需要群策群力。

要得到专家、家人的支持

一个成功的课题研究,离不开专家、家人的支持。课题最终是否成功,最现实的是你做的课题是否获奖,得到专家的认可。因此,做课题还要去找教研员、找科研专家沟通。尽可能得到他们的指点,使研究的课题更具有严密性、科学性。当然,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得到家人的支持也是非常重要的。搞课题研究是“想好了做”在课题立项和结题时都要回家看书、写文章。因此,要取得家人的理解。

四、一线教师做课题有什么好处?

(一)有助于养成严谨的工作作风

课题研究的严密性,也促使我的教育、教学工作更加科学化、系统化。我能有计划地开展日常教学工作——“想好了做”。即以课题的形式去开展工作,如每学期开学前,我都要根据班级情况,学生实际制定班级的奋斗目标,并组织学生根据目标制定班规、具体的落实措施。像四年级时,根据学生自信性不足、自律性不强,我提出了“自信、自律、合作、创新”的班风建设口号。一学年下来,经过师生共同的努力,班级的奋斗目标基本达成。同学们都有较强的班级荣誉感,在各项比赛和活动中取得了较好的成绩。曾获“进出场比赛”年级第一、“运动会入场式”年级第一、“合唱比赛”年级第一等荣誉。这学期,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参与生活、学习的能力,我提出了“学会学习、学会做人”的奋斗目标。班干部根据目标拟定班级公约,并在班会课集体表决,经过修改成文。以课题的形式去开展工作的好处是工作的中心明确,工作能有条不紊地进行,并根据实际情况边做边修改,能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

(二)有助于形成科研教学意识

我们都知道,做课题时查阅资料是免不了的事。当你阅读了大量的有关教育、教学的书籍后,就有利于形成自己的教学理念。教科研实践活动不但转变了我的教育观念,重要的是使我养成一种用新的教育理念去审视自己的日常工作的习惯。自觉地去改进自己的教育手段,进行反思教学。

课题研究主要有两类,一类是以自己的弱项进行研究,也就是从教学问题入手,改进自己的教学方式,像我做的“自我保护——热爱生命教育”、“学校、家庭、社会一体化培养学生的劳动素质”;一类是以自己的强项进行研究,即用新的理念有意识地指导、开展自己的工作,如前年做的课题“小学生‘职业认识’教育的实践研究”和去年的课题“小学‘生活技能’学习项目的设计和操作”。通过有预谋地实践,达到克服弱项,提升强项。如果长期参与课题研究,一定会形成自己的独特的教学风格。

经过几年的课题研究,我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能做有心人,养成了不断反思自己教学行为的习惯。并勇于探索、实践。现在,对我来说搞课题研究是一种比较自觉的行为。因为我相信课题研究最终将给老师们带来的是教学上的解放。此外,通过课题研究,大家还能学会许多本领。如收集资料、处理信息,制作课件,编写教材,撰写论文等。

回顾自己的科研之路,我觉得要做好一个课题学会合作也是非常重要的。我们要和学生合作,和家长合作,也要和同事合作。随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深入开展,我们应该学会做研究型的教师。

最后,祝愿老师们在科研的道路上有所收获。

教育科研不尚空谈

刚开学,一位教研员老师来说,他准备申报一个课题。他觉得有不少老师对听课评课还很迷茫,因此想搞一个如何听课评课的课题。我说,有关听课评课的讨论很多,由此也证明,听课评课中确实存在不少问题。但是搞课题不是讨论,那种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讨论大多执一端之词。搞课题,不仅要有自己的想法,更要有符合实际的做法。你可以去参考那么多的讨论,但是要有主见,尤其是要有可操作的方法。在这里,现代教育的观念绝对是主要的。就是说,怎样的课是一堂好课。在过去的教学评价表上都是教师的基本素养和教学行为,但是根据有效教学的理念和“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观念,教学效果是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学习效果为依据的,那种把规定的教学内容完成而不顾学生的学习情况(如教师们常说的“开快车”等),就认为完成了教学任务的观点显然是存在片面性的。因此,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学习状况作为评价一堂课的重要因素,绝对应该列入教学评价表,包括学生的学习状态、学习情绪、学习时间、学习方法等。教学评价表中项目的设计实际上表现出特定的教学观念。而设计的项目还必须分解为可观察的行为,这样才具有可操作性。学生是主动的、积极的、趣味盎然的学习,还是被动的、不自觉的、被教师牵着走的学习,这是能够看得出来的。你可以设计一张教学评价表,拿到课堂上去试试看,然后再来修正。这样可能会形成一份可行的教学评价表。教学评价表是一种评价工具,它的作用也许是多方面的,但是诊断教学问题,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是它的根本目的。从这个角度说,教学评价表具有一定的导向作用。你把这份教学评价表设计好,大体上说,就可以申报课题了,因为这张教学评价表肯定是这个课题的核心部分。

昨天参加了校本研修网的在线讨论。主题是“今日教研”。于是我又搬出了一个老问题来请教专家:我们现在的教研和以前的教研有什么区别吗?

有两位位老师回答了这个问题。

 

 

徐惠仁回复:

无论是教科研部门还是学校组织开展的教研活动,现在的教研活动都有很多新的要求。

一、从对象来讲,不是面向部分骨干,而是要面向全体教师,着力提高全体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和教学创新能力。

二、从内容来讲,不是简单地研究教材与教法,而是要从推进课程改革,实施素质教育的高度,着重研究本学科的课程建设、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更为广泛而深层的内容,对本学科的教学,既要宏观把握改革方向,又要研究微观的操作技术。特别是要研究教师教学实践中真实的、有意义的问题。

三、从组织形式来讲,不是简单的自下而上,指挥教师搞研究,而是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相结合,以教师为主体,与教师开展合作互动式的研究。

四、从活动方式来讲,不是简单的听课评课,而应该是围绕实践中的问题,开展学习、研究、实践、反思,把学习、研究与行动跟进结合起来。

 

 

曾莉琼答:今日教研更体现了以人为本,更关注教师的专业成长,注重解决教师真实教学环境中的问题,包括来自学生的问题、课程教材的问题、教法的问题、技术的问题、评价的问题等。强调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

今天的教研更注重以学校、教师教学实践中的实际问题为研究内容,以学校教学和教师为研究主体,以促进师生共同发展为研究目的。原来的教研更注重教材、教法的研究。

在昨天校本研修网“今日教研”的在线讨论中,上海市长宁区教育学院陈晞院长主持的课题“基于关键教育事件的教学研究”成为大家关注的重点。

有老师问:对这个“关键事件”如何理解?关键教育事件究竟是指什么?

陈晞说:我的理解是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及其专业发展之路是由若干事件串联而成的,其中有许多属于重复性的工作,在这若干事件中,肯定有许多事件是极为平常的,然而也有很多事件看似平常,却对教育教学活动、学生的发展以及教师的专业成长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当然,这些活动有些是成功的,也有一些是失败的,但其总的特点都有是具相对比较重要的意义、具有相对比较深刻的影响,在我们认真而及时地捕捉出这些有重要意义和影响的事件,科学分析隐藏在其背后的若干因素及影响意义所在,进而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过程中,准确地揭示出成功事件后面所包蕴的教育原理,在新的教育教学场景中加以再现、改造应用,或者是有效避免失败事件的重复再现,以此矫正、调整来自师生的教育教学行为和活动,这样,我们就会发现,我们围绕教育教学实践活动过程中若干事件所做的反思与研究是有价值、有意义、有影响的。

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也认为:教育是由细节组成的,教学细节最能体现一位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而对于教学细节的思考则是衡量一个教师专业素养底蕴是否深厚的标志。在另一位特级教师于漪的教学实践中,我们也可以看到,于漪老师的教学反思经常伴随着对一些关键事件的分析而进行。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这样就不难对教育活动中的“关键事件”,即“关键教育事件”的概念形成如下认识:所谓“关键教育事件”,实际上是指那些能强化当事者(或者参与者)原有教育认知、或引起当事者(或者参与者)原有教育认知冲突的事件,它的内容可以是一个完整的事件过程,也可以是一个重要的片断,或者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细节。“关键教育事件”对教师个人或团队教学效果及其专业发展往往产生决定性影响的行为结果。

陈晞后来又补充说到:对开展基于关键教育事件的教学研究活动,我还有这样一些想法。首先,以关键教育事件进行研训一体的教学研究,标志着教师教育和培训方式的变化,它是以课说事;第二,关键教育事件不仅是以整节课为评论对象,而是进一步聚焦到某一节课的若干教学片断、教学细节的处理上;第三,教研活动中研究关键教育事件,不是培训者一人说了算,而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人眼中的关键教育事件及其处理各不相同,这其中有大家的研讨与互动;第四,开展关键教育事件研讨,它能够提供不同人的经验,供大家思维碰撞。

 

 

有老师问到:基于关键教育事件的教学研究更关注的是教师的教学行为还是学生的学习活动?

陈晞答道:我想:关键教育事件是以关注教师的教学行为为主,但是同时也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状况,教师的教学行为是否有效,应该表现在是否真正促进学生的学习。

 

 

有老师问到:关键教育事件是转瞬即逝的,教师自身不容易在课堂教学中发现抓取,并且由于个人的视角不同,也会导致教师不清楚如何确定某个事件是否是“关键教育事件”。请教上海长宁区是如何在实际中解决这个问题的?

陈晞答道:我的理解是:不同的年资不同的教学经历和文化知识结构的教师对“关键教育事件”的理解是不一样的。交流各自的理解及处理办法集思广益,这种智慧火花的碰撞必然激发教师新的智慧的产生。我们长宁区十分注重捕捉关键教育事件,围绕一定的专题开展集中性的研讨,如课堂教学中的预设和生成,再如小组讨论中的有效性,这些讨论主题集中而明确,教师受益匪浅。

 

 

谈到运用“关键教育事件”进行教师培训,需要用视频课例的事情,陈晞答道:我想,视频事件以其真实性呈现了课堂的动态生成,直观而形象地显现了教学现场,有利于参加研修的教师全方位地观察、思考与分析,把握其中优劣,依据主题生发议论。当然,也可采用文本形式。关键教育事件按呈现的方式分类,有文本的事件和视频的事件。因此我们可以根据实际条件选择合适的载体。

 

 

许多老师也对“关键教育事件”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校本研修说到底还是“聚焦课堂、关注细节”,也就是陈院长所说的“关键教育事件”,一个问题,两种表述。

◎我认为关键教育事件的“关键”并非一定要是关键,对于教师专业成长有关的从教学设计到课堂教学各个环节以及教师提问、回应等基本素养都可以作为关注对象。

◎关键教育事件可以采用文本的形式进行描述,比如用教育叙事的方式,以故事的形式进行呈现。

◎对于“关键教育事件”,对其基本的理解是不是应这样来认为:关键不在事件本身,而是获取或去抓住这一事件的人——教师本身。做为教师就要成为有心人,对教育问题高度重视,更感兴趣,只有在兴趣中,才会发现事件的关键点,充分利用文字或其它可利用的手段来实现对事件的升华。

课题立项之后的开题

有几位老师申报的课题被市里批准立项了。前一段时间,他们接到通知,要求他们在几日之前把开题报告交上去。他们问我,我也不知道。但是我知道,这里面有点误会。很多人习惯把课题研究计划叫做开题报告,于是听到叫他们交开题报告时,就觉得开题报告不是批下来了么,怎么还要交开题报告?我是不大赞成把课题研究计划叫做开题报告的,但主要原因还是因为课题研究计划比较明确,因为是计划么,老师们都知道所谓计划,就是事先安排好的工作内容和程序。那么,提出课题的重要性之后,必然要涉及你准备怎样来做,这就是事先想好怎么来实施你的课题研究,这是实施方案的主要内容,也是课题操作性的具体表现。这样来说,“课题研究计划”比较容易理解。而使用“开题报告”的说法则容易和课题批准立项后的开题混淆起来。

课题(尤其是市级课题)立项之后,许多学校,或者是按照上级要求,都会有一个开题的活动。通常由学校介绍课题情况,和课题研究计划的内容差不多。我们觉得,开题报告是课题具体实施的日程化,所需做的事情以前是分阶段的粗框,课题立项之后,什么时候做什么,什么事情该怎么做,应该更加明确。开题往往需要请专家到场,专家对这个课题实施的思路、策略和实施步骤和方法会有具体的评述,从而使立项的课题能够有方向,有步骤的进行。从我所经历的开题来说,开题是立项后的首次研讨活动,一般是小型座谈会的方式,主要是务实,如果办成轰轰烈烈的大型科研活动,那就兼带宣传的成分了。话说回来,这样的开题往往是学校的课题。对个别教师的课题,立项之后要交开题报告,以前没遇到过,所以我对这几位老师说,在原来课题研究计划的基础上把如何实施的过程再写具体一些就可以了。但愿没有误导他们。

昨天又遇一位老师来问开题报告的写法,和我在上面帖子里写到的一样,他也认为,他开题报告(实际上是课题研究计划)已经写过了,怎么还要叫他写开题报告,于是想起我在这里写的帖子,并希望说得再具体些。

我后来去了解了一些开题报告的写法,并得到一份开题报告的范例。这份开题报告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写了课题所追求的理念,第二部分写了课题研究的主要目标和内容。这两个部分基本上是课题研究计划中已经写到的内容。着重点在第三部分,即研究的方式和途径。具体来说,包括了:1、研究方式;2、研究方法;3、研究策略;4、研究时间的安排;5、课题实施的组织管理。

由此来看,我原先的设想还是对的,核心内容就是把研究过程具体化,进入可操作的状态。

昨天又遇一位老师来问开题报告的写法,和我在上面帖子里写到的一样,他也认为,他开题报告(实际上是课题研究计划)已经写过了,怎么还要叫他写开题报告,于是想起我在这里写的帖子,并希望说得再具体些。

我后来去了解了一些开题报告的写法,并得到一份开题报告的范例。这份开题报告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写了课题所追求的理念,第二部分写了课题研究的主要目标和内容。这两个部分基本上是课题研究计划中已经写到的内容。着重点在第三部分,即研究的方式和途径。具体来说,包括了:1、研究方式;2、研究方法;3、研究策略;4、研究时间的安排;5、课题实施的组织管理。

由此来看,我原先的设想还是对的,核心内容就是把研究过程具体化,进入可操作的状态。

在指导老师搞教育科研上,真的有很多事情要做,你做得不错

南京夫子庙小学研讨会侧记

这次有幸参加了教科院普教所组织的各区科研员到南京夫子庙小学的学习考察活动。南京夫子庙小学在南京市乃至在江苏省都是一所很有名气的百年老校。他们学校很早就开始开展教育科研,从最早的考试方式的改革开始,他们将一张考卷改为分散性考查,以素质教育报告单替换了成绩单,逐步形成自主教育的特色,成为自主教育项目研究中心。他们的校友陶西平先生认为这是一种新的素质教育的校本模式。

我们到夫子庙小学,路上费了不少周折。因为司机不认识路,也不懂得那里的行车规矩,因此在夫子庙外围足足饶了三个圈,才到他们学校的后门。从狭小的弄堂进去,似乎很狭窄。不过走进去,转个弯,便豁然开朗。他们已经知道我们来了,因此,我们一进门,就有一群带着迎宾绸带的红领巾迎上来,为我们带路,并沿途介绍他们学校。他们学校的教学楼是比较老式的砖木建筑,但是好像重新整修过了,粉白的墙壁、紫绛色油漆勾画出的窗户、栏杆和柱子,显得简朴而鲜明。少先队员告诉我,他们刚刚搞过百年校庆活动,整修是在迎接百年校庆时搞的。他们把我们送到校长室对面的会议室。

听他们校长、局长介绍,方知道夫子庙小学是前些日刚举办了百年庆典,国务委员陈至立和国家教育部都给他们发了贺信。这令他们颇为感到荣耀,因为据他们所知,教育部和陈至立为小学校庆写贺信是绝无仅有的。他们学校的一位副校长、特级教师给我们播放了他们百年校庆的短片,并系统的介绍了他们学校的发展情况。在讨论中,有一位教师提出一个很有趣的问题,问她们,教研员来她们学校和科研员来她们学校,有什么不同的感觉?这个题目,他们是很有感受的,他们的校长和副校长都谈了自己的看法。他们一直是围绕学校的工作开展课题研究,教师主要是在学校主课题下建立子课题进行研究,现在教师的个人课题研究也开展起来。关于南京市教科院开展教师个人课题研究的情况,我也了解一些。从他们学校教师个人课题研究来看,这项工作已经布置下来了。

他们学校教育科研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将传统教育和现代教育相结合。夫子庙小学就在夫子庙边上。夫子庙,又称文庙,是供奉和祭祀孔子的地方。最早北宋景祐元年(1034年)在此建文宣王庙,后来屡毁屡建,现存建筑是清同治八年(1869年)重建的。他们学校借“夫子庙”之名,开展孔子的教育智慧和现代教育理论相结合的研究,颇有些因地制宜的意思。在他们学校操场边的草地上有孔子授徒的高大石像,这石像仿佛是在四方石上雕出来的,因而衣袖、背部等处的外面都是平整的,也很有特色。我开玩笑的说,孔子是带研究生的,如今也教小学生了。研讨会结束后,学校领导送我们出来,就在孔子授徒的石像前与我们合影。

也说“学情分析”

 

 

现在看教师写的教学设计,经常能看到“学情分析”一栏。这个栏目的设置,毫无疑问的说明,“学情”已经成为我们教学设计中的重要因素。教师心中有学生,能够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设计,这就是“因学定教”。这和教师只顾自己的教法自然大不相同。

 

 

但是在学情分析之中,似乎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就是对“什么是学情”不太清楚,尤其是作为我们教学设计依据的“学情”不是很清楚,因此很多老师把学生的该年级学习基础作为学情依据,到了几年级,什么内容应该学过了。其实不是如此简单。

学情应该包括两个层次,一是指学生在一定的学习阶段的基本情况。从这个意义上说,高中学生和初中学生不同,和大学生也不同。高中就意味着高中阶段的学生已经能做什么、说什么、想明白了什么等,这是学生掌握新学习任务的起点水平。这个水平由于有教材作为基本依据,因而相对来说,是比较稳定的。了解这个情况,对确定教学目标,以及引导学生达到目标,具有明显的意义。二是就某个具体的学习内容而言的。这些具体内容,关系到理解的难易程度以及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方式。有学生不熟悉的、不感兴趣的、难以理解的,而且不同的学生,由于他们各自的基础、经历和趣味不同,表现出许多差异。

因此我们在做学情分析时,更主要的不是说明学生具有怎样的学习基础,而是学生达到具体的学习目标还有什么困难和障碍。这会使我们的教学更有针对性,因而也更有实效。

结合学科教学实施德育的研究(初稿)

一、课题的由来

“结合学科教学实施德育的研究”是根据国家有关教育文件精神和我区中小学教育实际提出的课题。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道德工作的若干意见》(1994831日)分析了当前我们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现状,要求在教学中“要按照不同学科特点,促进各类学科与课程同德育的有机结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适应新形势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20001214日)要求将“德育要寓于各学科教学之中,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

德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实施德育不是仅仅靠几堂思想品德课和政治课所能解决问题的,也不是仅仅是搞几次德育活动所能奏效的,它必须是全方位的,立体的德育。学科教学,作为学生学习活动的主阵地,是实施德育最广阔和最有效的途径。结合学科教学实施德育,一方面是因为学科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学生在校的大部分时间是用于参加教学活动。德育问题在学生发展的各个方面都会自觉不自觉的反映出来,而最明显的是学生的学习问题。把课堂教学作为实施德育的主渠道,让学科教学作为实施德育的载体,这就把学生学习的主战场和德育联系起来,就能使德育得到最大范围的覆盖,也能进一步促进学科教学的健康发展。

二、我区开展学科德育研究的基本情况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道德工作的若干意见》,结合《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1994823日),我区自1994年以来先后建立许多和学科德育有关的课题,其中影响较大的就有《爱国主义教育在文科学科课堂教学中的渗透研究》、《中小学文科教学中人格教育的研究》、《中小学教师人格形象的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在中小学教学中的现代化教育的实践探索》四个市级课题。这四个课题都吸纳了全区中小学参加研究,学科德育由此在我区中小学得到广泛的实践与探讨。

三、我区开展学科德育研究的基本经验

(一)学科教学中的实施德育的三个关键之处

1.学科教学中的许多问题,究其实质,也正是德育问题,其中最重要的是学生的学习目的和学习动力的问题。这是关系到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重大问题。我们的德育在这方面的努力可以说极其苍白和无力。由于社会上的一些不良风气的影响,许多学生的学习目的是模糊的,或是错误的。在许多学生的心目中,“为中华崛起而读书”成为无人可信的口号;许多学生的心目中有个潜在的目标就是将来能够轻松赚大钱,一些学习成功者飘洋过海,再不回来;不少学生成为学习失败者,一些学生认为不读书也能赚大钱因而放弃学习,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没有正确的高尚的学习目的,也就失去了积极努力学习的动力。而学习的失败又直接影响到学生接受教育的信心和热情。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的目的,树立高尚的理想,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而发奋读书,是各科教师都有责任的德育任务。结合学科实施德育是促进学科学习的基本动力。

2.教书和育人是统一的,任何学科教学都有教育性。长期以来,我国的基础教育深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在学科教学中往往只注重对学生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忽视了利用教学的内容对学生进行相应的德育教育。尤其是应试教育以考试成败论英雄,注重的是精英教育,制造了一大批学习失败者,形成了青少年犯罪的策源地。抓住学科教学实施德育,是将教书和育人统一起来,充分利用本学科的德育优势,是实现教学的教育性的重要重要措施。

3.各科教师是最重要的德育资源。说得千好万好,如果教师不能以身立德,率先垂范,那么所有的教育也就一笔勾销。教师都知道,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而教师就是学生近在身边的榜样。教师只有以身作则,才能使教师的言传发挥更大的教育作用,才能使学生从教师的形象和精神中感受到所学的道德准则的可信,从而激励学生积极行动。教师对教育事业的执着与热忱,教师对教学的认真负责与刻苦钻研,教师对学生的尊重与关爱,都是学生看在眼里、记在心里的事情,说到底都是德育问题。

(二)学科教学中的德育因素

主要有:1.道德品质教育;2.爱国主义教育;3.民族精神教育;4.珍爱生命教育;5.集体主义教育;6.理想信念教育;7.行为规范教育;8.优秀人物教育;9.科学精神教育;10.革命传统教育。

(三)结合学科教学实施德育的策略

1.目标定位,实现教书育人的统一

必须把德育要求纳入教学目标。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学科教学必须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有机结合,进一步体现了学科德育的价值。落实新课程计划,有效实现新课程目标,要求中小学教育工作者必须把学科教学作为德育的有效载体,既教书又育人。只有深刻领会学科教学中自觉体现教书育人对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作用,课程改革才能更加深入开展,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才能实现新突破。

2.深入钻研,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

充分利用教材挖掘德育素材。在学科教学中,我们固然要充分发挥小学思想品德课和中学政治课的作用,运用各种教育方式开展思想品德教育,但是各门学科也都有自己学科的德育优势,相对而言,文科类课程由于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与人文、思想与政治等教育内容,在德育方面有着先天优势,通过有效的课程设计和教学组织环节,能够使学生广泛了解中外历史与文化,感受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并形成积极的情感和价值观。而理科类课程学科德育的显性内容不明显,但是只要能充分挖掘教材,是可以找到德育教育的素材的。例如在数学教学中,学习用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实际问题的时候,列出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一些数据让学生进行练习,这样一方面学生掌握了知识,另一发面也从中体会到我们国家取得的辉煌成就。在教学无理数时通过介绍圆周率是我国的一位伟大的数学家和天文学家祖冲之计算出来的,他是世界上第一个把圆周率的值的计算精确到小数点后6位小数的人,并讲述了祖冲之在追求数学道路上的感人故事,这样既可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从而转化为为祖国建设事业而刻苦学习的责任感和自觉性,另一方面也可以学生培养不畏艰难,艰苦奋斗,刻苦钻研的献身精神。

3.改进教学方法,转变学习方式

在学科教学中德育过程中,教师应当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潜移默化的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其保持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同时教师要抓住德育的有利契机,结合教学内容采用情感熏陶、情境感染、正面灌输、潜移默化等各种方式方法,取得最佳效果。教学中要多方引导,创设情景,使学生融入情景之中,去感受、体验,并从中实现德育目标。

(四)在学科教学中实施德育的原则

1.主体性原则

德育要能真真起到作用,少不了有个内化的过程。在学科教学中实施德育,一味强调灌输时不能奏效的,即使学生能背诵若干条文,对他们的行为也不会有丝毫触动,因此应当根据德育的特点,采用各种教育方式,引起学生的内心体验与感悟。

2.有机性原则

在学科教学中实施德育必须强调有机结合,自然而然。这样才能保证学科特点,发挥本学科的德育优势来开展思想品德教育,而不是为德育而德育,也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学生的学科学习。要把握水乳交融的结合,防止牵强附会的硬凑;要有意识的潜移默化,防止形式主义的口号;要贴切地结合教材渗透,防止贴标签式的空洞说教,使学生在具体知识的学习过程中感受到生动活泼的思想教育。从大事着眼,从小事入手,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3.情感性原则

实施德育很重要的一个特点就是润物无声。学科教学中有许多德育因素,首先是教师能够感受到,能够体会到,然后才能感动学生。教师要能够尊重学生,相信学生,深入了解学生,平等对待学生,严格要求学生,真心爱护学生,注意保护他们的自尊心,激励他们的上进心,发掘他们的闪光点,褒扬他们的优点,引发他们的内在情感,调动他们的积极因素。学生渴望求知、求真、求美的心灵受到触动,萌发求知、求真、求美的欲望和行动,才会有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五)教师需要转变教育观念

1.树立主体性教育观念

教师需要加强教育理论的学习,提高育人水平。从教书型教师向教育科研型教师过渡,自觉地转变教育思想,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今天的教师,不仅要能指导学生正确地学习,获取知识,充满信心;而且要能引导学生正确地生活,面对现实,正视人生。增强寓德育于教学活动之中的自觉性,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教师明确任何教学内容都具有教育性,这就为他们渗透学科德育提供了较大的自由空间。学科德育最根本的原则就是自然,一定要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做到水乳交融、天衣无缝。这就需要教师研究学生、研究教材、研究教学。

2.尊重学生,关爱学生

热爱学生,是对祖国的未来和对学生、对教育事业的负责,要把对学生思想和行为的严格要求与对学生个人的尊重、爱护、信任结合起来,尊重学生的人格,承认学生的自尊,容允学生特长的发展,并对学生的个性发展加以正确引导。要对学生进行耐心细致的正面教育,坚持正面启发、积极诱导,调动学生的积极因素,激发学生接受教育的内在积极性,引导学生实施自我教育和相互教育,对学生的错误和缺点应适时给予批评与纠正并指出努力方向,鼓励学生积极向上,防止简单粗暴,严禁体罚和变相体罚。

3.提高师德修养

教师的品德修养,道德行为,人格力量可以影响学生的一生。教师的行为以及对社会问题的观点与态度,对学生都会产生巨大的影响。

(六)学科德育的管理

1.将学科教学中实施德育列入工作计划和教学计划

2.加强研究课的实践研讨

3.开展专题研讨活动

4.开展课题研究活动

5.建立评价机制

(暑假中对这一课题做了初步的整理,先发上来再说。)

学科德育的生动例证

 

 

早上在网上看了《语文教育名家》中的一篇文章,钱梦龙的《路是这样走出来的》。其中有一段写了他读小学时的情形。现摘录于此:

我从小智力平平,生性顽皮,不爱学习,到小学五年级的时候已创下了三次留级的“记录”。老师送给我的评语是“聪明面孔笨肚肠”。自卑的阴影笼罩着我,使我完全丧失了进步的信心。但在我五年级留级后,遇到了一位终生难忘的好老师——武钟英老师,这是我一生的幸运。

 

 

武老师教我们国语课兼级任教师,上课的第一天就把我叫到办公室,拿出一本四角号码小字典,对我说:“现在我教你四角号码查字法,如果你能学会,就可以证明你不是什么‘聪明面孔笨肚肠’。你想证明一下自已吗?”我当然很想知道自已究竟笨还是不笨。结果在武老师的指点下很快学会了这种查字法,这使我对自己的信心大增。接着武老师又给我布置了一项任务:在他每教新课之前,由我把课文里的生字从字典里查出来抄在黑板上,供同学们学习。一个长期被同学们看不起的“老留级生”,居然还能承担如此光荣的任务,自然感到从未有过自豪!我由于爱武老师,也爱上他的课,对他布置的作业都能认认真真、一丝不苟地完成,于是又不断在国语课上受到表扬。到六年级时,武老师又把我的一篇作文推荐给县里的一份报纸,居然发表了。当我看到自已的名字变成了铅字,清清楚楚地印在报纸上时,真比登台领奖还要风光十倍!

 

 

最难忘领小学毕业证书和成绩单的那一天。记得武老师在把成绩单发到我手里的时候,亲切地拍着我的肩膀说:“钱梦龙,看看我给你写的评语吧。”我至今对打开评语栏时看到的第一句话仍然保持着强烈的印象,这句话是:“该生天资聪颖”!我知道,这是武老师两年来帮助我一步步克服自卑、自弃心理的最后一步。至此,“聪明面孔笨肚肠”那句话投在我心灵上的阴影,已被自信的阳光驱散得无影无踪了。当我进入初中的时候,已经是一个酷爱读书的少年郎了。

 

 

今天,我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正是武老师,用他真挚的爱心和出色的教育艺术,把我从“差生”的路上拉了回来,乃至改变了我的一生。

 

 

由此来看,钱梦龙老师的小学读书时的形象并不光彩。“智力平平,生性顽皮,不爱学习”几句,我们或许还能当作钱老师的谦虚来读,但是到小学五年级的时候已经“三次留级”,这大概不会是杜撰的吧。对待“三次留级”的学生,我们的老师会如何看待,大家也都很清楚。但是在五年级留级后,钱梦龙老师遇到了一位他终生难忘的好老师——武钟英老师。

这位武老师不是德育教师,而只是一位国语课教师,也就是普通的学科教师。武老师转变了“三次留级”的钱梦龙。怎么转变的?钱梦龙概括为两点“真挚的爱心和出色的教育艺术”,我以为这就是学科德育的精髓。

我在网上引用了钱老师的这段话:“今天,我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正是武老师,用他真挚的爱心和出色的教育艺术,把我从‘差生’的路上拉了回来,乃至改变了我的一生。”并写上自己的学习体会——“真挚的爱心和出色的教育艺术”能够把学习失败者转变成学习成功者。

这次收集资料时,在网上发现一个很早的一个调查报告。看得出来,这个调查报告做得还是很认真的。尤其是归因分析,非常尖锐,不知大家是否认同?

中小学品德、学习后进生成因与对策研究报告1994年辽宁课题)

 

 

一、问题的提出

品德、学习后进生的存在,是长期以来困扰中小学教育的重要课题。它不仅影响着《义务教育法》的贯彻落实,更直接影响着素质教育的实施。市场竞争、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人才竞争。后进生的存在,不仅直接影响中华民族未来的素质,也决定我国在未来国际竞争中的地位,决定着中华民族的兴衰。

减少一个后进生,学校就少一分困扰,家长就少一分忧患,社会就多一分稳定,中华民族就多一分希望。可见,后进生教育是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

 

 

二、品德、学习后进生的概念界定

在目前国内外的研究中,把品德后进、学习不良的学生称作“品德、学习后进生”。这些学生的智商水平属于正常状态,只是由于环境(学校、家庭、社会)中各种消极因素的影响,而形成个体不良的心理结构,从而导致品德、学习较长时间表现为后进。我们对其品德、学习后进界定的具体标准是:

品德标准:在学校的平时表现及各项活动中,由本人的思想认识、道德认识不良及各种消极因素的影响,造成不思进取、品德修养与一般学生有较大距离,在行为表现上多次违反中、小学生守则与社会行为规范、准则,存在较多与学生身份不相符的问题行为与不良行为,或有较大过失、过错、违纪行为且屡教不改,并已基本发展成为行为、习惯定势。

学习标准:三门主要学科(思品、语文、数学)在一年内或更长时间内平时考查、其中考试、期末考试、学年考试其总成绩不及格,与部颁教学要求有较大距离,且学习成绩大大低于自己的智力水平。

 

 

三、样本分布

为反映当前后进生存在的实际,样本选择上,中小学取样以初中为主,城乡学校以城为主,普教、职教以普教为主,上中下三类学校比例各占三分之一。

实际调查,本课题样本分布全省7个市、22个县(区)、105所学校,共得到有效个案、问卷调查样本712个。

 

 

四、品德、学习后进生归因分析

(一)学校教育归因分析

我们的调查表明:在712名后进生中,与学校教育失误相关的有619人,占后进生总数的87.07%。这是一个严峻的事实!

1.错误的教育观念在制造后进生

在问卷调查中,有近80%的学生迫于“升学无望”而自暴自弃或越学越后进。他们说:“我们升上初中的第一天,校长和老师就对我们说:‘你们要好好学习,能考上高中、大学才算有出息!’”有的说:“班级、学校评‘三好’,就是看学习好。”有的甚至说:“学习不好,不是让我们降级,就是给我们放假,我们不念才好,我们还有啥学头儿?”……这些道白充分揭示错误的教育观念首先导致的后果。

2.教育方法失当“逼”出了后进生

在我们的调查中,无一例不对教师错误的教育方法提出批评。这些错误的教育方法包括:随意批评,不分场合;肆意挖苦,不留情面;动骂动打,不讲师情;撵出课堂,不准听课;只知训斥,不讲说服;状告家长,转嫁教育;强其调班,发难校长;弃之不管,任其东西……上述种种,直接带来的是师生的对立,把站在后进边缘的学生“逼”进了后进生的群体。在我们的调查中,由于教师的教育方法失当而使学生成为后进生的,占被调查总数的37%。

3.班主任工作失误导致出后进生

前面曾提到,由于教育方法不当导致学生成为后进生的占调查总数的37%。在这37%中,涉及到班主任工作失误的占绝大多数,主要表现为:(1)偏爱失误。偏爱少数“尖子”生,致使后进生的自尊心、自信心大减,越来越后进。属这种情况的后进生占总数的近一半。(2)非正式群体工作失误。无视友谊与“小团体”的界限,把本不后进的学生推到后进生一边。属这种情况的后进生占总数的近21%。

4.学校管理失误“管”出了后进生

调查表明:后进生的出现与学校管理失误密切相关。学校管理的主要失误有:(1)尚有近三分之一的校长的首位工作是抓钱,导致德育被忽视;(2)有近70%的校长不抓教学,抓教学的副校长近半数对教学抓得不力;(3)以罚代管、以撵代管、以处分代管,这种管法虽涉及到的学生不多,但涉及到几个便有几个成为后进生,“命中率”极高。

 

 

(二)家庭教育归因分析

1.错误的学习目的教育

调查表明:由于家长对子女的错误的学习目的教育与引导,从而导致子女成为后进生的,占调查总数的61%。40岁以上的家长多以“文革”后对艰苦岁月的体味去教育子女升学;40岁以下的家长则多以对市场经济大潮冲击的体味去教育子女赚钱。在这种教育下,使有的埋头苦学而不思品德端正,有的苦学不成便自暴自弃,有的干脆不学而去逛市场,与不三不四的人交朋友。

2.父母教育方法不当

与父母教育方法不当相关的后进生在所有家庭教育归因中占的比例最大,高达72%。主要表现为粗暴打骂、溺爱袒护、放任自流。

3.家长自身不完善

调查表明,与父母自身不完善相关的后进生占调查总数的33%。这种不完善,一表现为父母经常吵骂、大打出手,从而导致子女对爱的失落,对生活的失望,性情孤僻,性格暴躁;二表现为父母缺少对人生的正确追求,或追求吃喝玩乐,或迷恋于扑克、麻将,从而导致子女对学习的淡漠,不思进取;三表现为父母生活的不检点,或追求吃穿打扮,或与婚外恋人厮混从而导致子女不想学。

4.家庭残缺与再婚家庭

在被调查的后进生中,有7%的后进生父母有一方不全,使子女失去父爱或母爱,不能像正常家庭子女那样能得到家庭的温暖,从而导致子女冷漠、孤僻、忧郁的性格,对什么都没有兴趣,不思进取,而成为后进生。

5.父母系个体业者

我们的调查显示:后进生中有11%的父母是个体业者。这些父母整天起早贪晚地忙于作买卖攥钱,无暇问及子女的品德与学业,无暇对子女进行教育与辅导;其中有甚者,面对子女的后进竟亮出大把钞票慰藉、安抚子女,致使有的子女用钱雇用同学写作业、跑腿学舌,养成好逸恶劳的恶习。

 

 

(三)社会教育归因分析

1.社会舆论的错误导向

当前的报刊、广播有关教育工作的报道,时常可以发现错误的导向。诸如:对一所好学校的评价基本是以升学率作标准,对升学率高的教师给予重奖,有的集团、公司、乡镇对考上大学的奖以上千元奖金。受社会错误导向影响的后进生,占被调查人数的13%。

2.社会风气不正

调查表明:主要由于受不良社会风气影响而成为后进生的,占调查总数的18.5%。社会不良风气中对学生影响较大的是官僚主义、以权谋私、行贿受贿、拉关系走后门等,使一些是非判断能力不高的学生沿着羡慕——模仿的路线下滑而成为后进生。

3.黄色文化毒害,灰色文化熏陶

黄色录相、书刊对少年儿童的毒害已多为人知,灰色文化却尚未引起人们的警觉;歌词既不“黄”更不反动,无非是爱呀、情呀、不问前程地“潇洒走一回”之类,使许多青少年灰退丧志,荒废了进取,过早地投入了对爱的寻觅、对情的追求,不思增长本事地去空手潇洒!……我们的调查显示:主要因有害文化熏陶而成为后进生的占调查总数的13.6%;我们关于青少年违法犯罪归因的专项调查显示:主要因有害文化毒害而犯罪的占调查总数的14.02%。

4.社会上行为不端者的影响

中小学生渴望在同龄人中寻找知音,但鉴于他们是非判断能力较低,一经与社会上有劣迹的人搭上手臂,很快就会成为后进生。调查显示:主要鉴于这种影响的后进生占调查总数的6.55%;青少年违法犯罪归因专项调查显示:主要鉴于这种影响而走上犯罪的占调查总数的15.85%。

 

 

(四)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归因分析

学习后进生属智力正常的少年儿童,与学习好的学生比较,其差异主要表现在:

(1)兴趣离异与兴趣转移。主要因教师讲课枯燥乏味,让学生死记硬背,给学生留做不完的作业。

(2)意志品格低下。由此而成为学习后进生的,占调查总数的半数以上。

(3)抑制力品格低下。这是绝大多数后进生的共同弱点。有的表现为对外来刺激的抗干扰能力较低,有的表现为对主观不良情绪的抑制能力较低。

(4)学习动机不端正。后进生的学习动机构成主要有两类,一类为升大学而学,一类为将来攥大钱而学。于是,有的当感到将来升学无望时便急转直下而后成为学习后进生,有的当很难使学习与挣钱挂起钩时便淡漠学业,不仅成为学习后进生,而且由于由“钱”的支使,又极易成为品德后进生。

后进生的非智力因素品格低下不是固有的,是学校、家庭教育影响的结果,但主要责任在学校。

 

 

五、品德、学习后进生对策研究

品德、学习后进生成因的复杂性决定了后进生教育工作的复杂性。为此,需要我们依据系统科学与教育科学理论,实施一项以学校为主体、家庭与社会为两翼的“我为后进生献爱心”的整体教育工程。

(一)工程组织与领导

以学校为单位,吸收街道社区教育负责人与家长代表参加,成立“我为后进生献爱心”教育工程委员会;委员会下面,以班级为单位成立教育工程小组,负责工程的具体实施;省、市、县(区)教委(局)建立领导、指挥系统,负责对本地区教育工程实施的组织、领导、监控与评估工作。

(二)工程指导思想

认真落实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三个面向”的指示与党的教育方针,为青少年奠定良好的素质发展基础。

(三)工程目的任务

规定期限内完成所承担的品德、学习后进生的教育任务,使其达到所设计的转化目标:半年内,品德不再出现新的“滑坡”,学习成绩平均达到及格;一年内,品德表现有所进步,学习成绩平均达到65分;二年内,品德表现有较大进步,学习成绩平均达到70分;三年内,品德表现、学习成绩达到良好;工程付诸实施不再有新后进生出现。

(四)工程实施总原则

1.偏爱后进生原则。认真转变教育观念,真正实践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

2.因材施教原则。个体差异是客观存在,只有因材施教,才能最后奏效。

3.德育为首、非智力因素为先原则。后进生教育只有运用“内发律”才可能奏效。

4.整体性原则。后进生的成因是错综复杂、互相制约的,其教育只有学校、家庭、社会整体实施才能实现教育效果的优化。

5.激励性原则。对后进生的教育应坚持肯定评价为主,努力使来自外部的激励化作内部的动力。

(五)工程实施的基本设计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7-8周)

1.成立学校“我为后进生献爱心”教育工程委员会与班级教育工程小组。

2.确定工程对象。

3.签订工程责任状。以班为基层工程,层层签定责任状,写明教育对象、教育期限、应实现的教育目标,以及依目标完成情况应给予的奖罚规定。

4.开展工程前测。即对教育对象的品德、学习的具体表现的调查摸底。

5.制定工程实施方案。包括时间安排、工程完成指标规定、人员分工、教育方法、实施步骤等,送校长签署同意后执行。

6.工程实施前培训。培训由校长主持,全校统一进行。培训的主要内容是:通过学习端正教育思想,明确教育原则,掌握正确的教育方法等。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1-2年不等)。[略]

第三阶段:验收评价阶段(2-3周)。[略]

(六)确立学校、家庭、社会相应的教育原则

1.学校的主要教育原则

(1)兴趣教育原则;(2)个性发展原则;(3)个别教育与集体教育相结合原则;(4)说服与导行结合原则。

2.家庭的主要教育原则

(1)兴趣教育原则;(2)个性发展原则;(3)说服与导行结合原则;(4)自身榜样教育原则;(5)“行必果,言必信”原则。

3.社会(社区)主要教育原则

(1)正面教育原则;(2)与学校教育相一致原则。

(七)建立科学的教育方法体系

1.一般教育法

(1)坚持唯物辩证法,即“一分为二”的方法;(2)坚持教育科学化,即以科研促后进生教育的方法。

2.具体教育法

(3)榜样教育法;(4)辩驳教育法;(5)迁移教育法;(6)情感教育法;(7)感化教育法;(8)说服教育法;(9)环境教育法;(10)锻炼教育法;(11)行为强化法;(12)整体教育法。

3.特殊教育法(亦称“特殊教育技术”)

(13)登门槛技术,即对后进生实行“步步为营”教育;(14)角色置换技术,即通过让后进生扮演一种正确的或错误的角色,引导其正确认识自己过去的错误角色(如让后进生当一段班干部,即属这种技术);(15)强迫接触技术,即强迫后进生同自己的“落后面”接触,以正视并改掉自己的缺点、错误(对经常逃避扫除的后进生,教师强迫他参加并与他一起扫除,即属这种技术);(16)心理互换技术,即创造条件让后进生体验对方的心理感受,以达到认识自己错误的目的的技术;(17)反馈补救技术,即从后进生实际出发,帮助其制定、实践具体的进步计划,帮助其通过自己的实践反馈信息及时进行调整补救的技术;(18)教育承包技术,即承包教育后进生教育的技术;(19)发展特长技术;(20)舆论影响干预技术,即利用正确的社会舆论、班集体舆论的压力教育后进生的技术;(21)权威影响技术;(22)心理互换技术……

(八)建立正确的工程运行机制

1.目标机制;

2.整体实施机制;

3.反馈调控机制;

4.奖罚激励机制。

上述仅是此工程的基本思路,付之实施尚待做出更具体的设计。……

“我为后进生献爱心”工程是一项提高“普九”质量、造福子孙后代、振兴中华的伟大工程,只要我们肯献出这份爱心,并做出自己脚踏实地的工作,就一定会成功!

 

 

*本课题为辽宁省教委1994年重点科研课题。参加本课题研究的有李玉英、高婉、于月萍、刘俊卿、张莉、任红、赵伟士及7个市、22个县(区)的教育行政领导、科研人员与105所学校的校长。

讨论学科德育,不能不谈到应试教育。我们已经注意到《中国青年报》(2006-11-03)发表的文章,对应试教育的严厉批判,可谓振聋发聩。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痛斥

“应试教育这条线越描越粗”

有委员指出,应试教育是一些学生逃出校门,最后走上犯罪道路的源头

本报记者 程刚 崔丽

很多十二三岁的孩子被送进戒毒所应试教育和未成年人犯罪存在因果关系

最近在昆明一些禁毒所的视察,让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刀美兰格外心酸。尽管当地一所接一所地盖禁毒所,但现在很多禁毒所已经人满为患,无法再接收吸毒者。更令刀美兰震惊的是,很多被送来戒除毒瘾的竟然都是年仅十二三岁的小孩子。

心怀忧虑的禁毒所的工作人员把反映情况的材料交给刀美兰,希望她帮助呼吁。“我们的接班人、我们的下一代怎么办?这是一个相当严重的问题。”在日前召开的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上说到这次视察经历,仍然让刀美兰委员激动。

毒品、网络游戏和色情暴力传播诱发未成年人犯罪,这些让每个父母都担心的问题,成为此次会议审议《未成年人保护法》修订草案时众多委员关注的焦点。

许嘉璐副委员长注意到一起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例,最小的“大姐大”年仅8岁,竟然着指挥几个十三四岁的孩子。他带来的一组来自教育部的调查数据显示,目前校园里发生的毒品、暴力和性犯罪不断抬头,青少年犯罪问题突出。近年来未成年人犯罪率上升一倍以上,而且65%以上都是团伙犯罪。游戏、网络成瘾的超过200万人,而且这个数字还在迅速上升当中。

与之对应的另一组数据则显示,36%的中学生在走进校门的那一刻,心情郁闷、紧张、疲惫、厌烦、焦虑和恐惧。中学生对学习很有兴趣和比较有兴趣的比例不到50%。由于高考竞争激烈,80%以上的学生产生了“失败者”的心态。

在王永炎委员看来,这两组数据之间存在着某种因果关系。“应试教育这种导向如果不从根本上扭转,厌学、辍学的问题解决不了,会导致未成年人犯罪严重,解决起来将十分困难。”

王永炎委员今年到西部一个经济欠发达的地方,发现不仅是县城,包括乡镇的一些街道,一条街竟然有5个以上的网吧。很多未成年人在网吧中沉溺于虚拟游戏。他说,由于很多学生对学习没兴趣,他们先是逃学,后来就辍学。这时候,与枯燥乏味且负担沉重的学业比起来,网络游戏等娱乐格外具有吸引力。沉迷于虚拟游戏对未成年人造成了严重伤害,他们流浪、打架斗殴、偷窃,最后走上了犯罪道路。

“应试教育这条粗线越描越粗”,被王永炎委员视为很多未成年人逃出校门、最后走上犯罪道路的源头。

过分追求升学率造成“学生为了‘分’,教师为了‘钱’”

无论此前分组审议《义务教育法修》订草案,还是此次审议《未成年人保护法》草案,应试教育之风愈刮愈烈都让委员们揪心。

陈士能委员有两个小外孙女,一个今年刚刚上初中,还有一个上小学三年级。两个小女孩儿周末、节假日和暑寒假几乎没有自己可以自由支配的玩耍时间。她们必须去补各种课程,或者是奥数课、英语课,或者是语文、珠算课。

“她们现在的学业负担,比我们在青少年时代要重得多。”陈士能委员看着心疼,却也不敢松懈。“因为社会竞争很激烈。你如果不去补习,你就上不了好初中和好高中,大学就更不用说了。”

正是这种担心,将家长和孩子绑上了应试教育的“战车”。受邀列席此次常委会的全国人大代表朱善萍是江苏省南京市外国语学校教科室主任。她到北京之前特地问学生对《未成年人保护法》有什么期待,“学生的第一个想法就是希望家庭作业少一点,希望书包轻一点”。

作为英语特级教师,她在全国各地作教育权益讲座时发现,有的学校早上5时半就让孩子起床,一直到晚上10时孩子还在学校。每个桌子上都堆着厚厚的教辅书,孩子课外活动时间和自习时间很少。有的地方星期六全天补课,还有的学校一个月只放半天假,有的学校甚至一个月放一天假。孩子们长期处于这样的高压状态下,极大地影响了他们的身心健康。

“我们这一代人,包括老一代人都没有经受过这种长期的高强度的学习压力,大家都发展得很好,为什么要把孩子压迫成这样呢?”朱善萍说。在她看来,沉重的高压式学习占用了孩子大量的时间,孩子没有时间思考,甚至连跟父母朋友交流的时间都很少。

许嘉璐副委员长带来的教育部的调查显示,有72%接受调查的校长和教师认为,学生急需要加强的素质中,排在第一位的是吃苦耐劳;有71%的校长和老师将诚实守信排在第二位。再往下排才是学习能力。许嘉璐副委员长说,这表明在教育第一线的老师和校长们很清楚,目前孩子最需要什么样的教育。但应试教育令他们无暇他顾。

王永炎委员尖锐地指出,现在的社会风气和有些政策仍然引导学生和家长注重分数,引导学校注重升学率。这导致“学生为了‘分’,教师为了‘钱’,或者说教师是为了学生的‘分’”的现象严重。

“光讲减轻小学生的负担,但是没有人管是不行的”

“孩子应该得到个性化的发展,他们应该是健康的、阳光的。他们来到这个世界上,应该有快乐生存的权利。我衷心希望把上面几条写进《未成年人保护法》。”朱善萍呼吁说。

《未成年保护法》修订草案有一条,讲到“学校应当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朱善萍认为还应该加上一句“关注未成年人的情感和态度”。

一些委员建议,针对各种课外补习班泛滥的现象,法律应该明确规定,“教育行政部门和其隶属的学校不得以任何借口占用学生节假日时间组织文化课补课”。列席会议的张礼慧代表则建议,法律还应该增加规定“不能以任何形式在学校推销、订购课外书籍”,以避免加重学生们的精神负担和经济负担。

草案第19条规定不得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但如果加重了学生负担怎么办,加重学生的负担应该负什么法律责任,草案中未作相关规定,实际上也无法作出规定。

刘明祖委员认为,教育行政部门应该专门制定一个对加重学生负担的行政处罚规定。

“光讲减轻小学生的负担,但是没有人管是不行的。”杨长槐委员建议,各级人大应该开展一次执法检查,通过执法检查加强对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监督。

课题研究要关注学生的发展

学校教育科研的目的,说到底还是要使教育教学健康有效的发展,其中学生的发展是个重要标志。我记得以前似乎谈到过这个问题,但是一下子没有找到这个帖子。但是之所以想到这个话题,还是觉得这个问题比较普遍。

最近接触了很多学校的结题报告,许多结题报告洋洋洒洒,如何实施课题研究,可以说精彩纷呈,可以看到许多学校切切实实的做了大量工作。有耕耘就有收获,但是我觉得收获中少了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学生的发展变化。造成这种缺失的原因,可能是我们没有留心到这一块,或者是没有注意积累这方面的资料。这就是说,我们应该形成一种机制,把学生发展作为我们课题研究进展的标尺,注重学生发展状况的反映。着可以通过教师的观察、访谈,和学生的自我纪录等方式来反映。后来,我们开始来讨论这个问题,并开始采取了一些切实的做法。

又到各学校课题结题的时候,看看以前提到的问题,似乎还没有解决。

最近,我区在研究有效教学,为此也想起有效教学的话题。从道理上说,教学总会讲究效率,大概加上“自古以来”也没有问题。而且古今中外的教育者也确实为教学的有效做出许多有益的探索。孔子的“不愤不启”“因材施教”和苏格拉底的产婆术等都是追究教学的有效性,至于班级授课制的产生就更是讲究效率的典范了。看来确实可以加上“自古以来”。

至于把“有效教学”作为一个特定的概念,应该也是比较早的事情了(我是从书上看来的),而我自己却是从钟启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开始知道的。钟教授在书中写到:“有效教学(effective  teaching)的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特别是在受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影响的教学效能核定运动之后,这一概念频繁地出现在英语教育文献之中,引起了世界各国同仁的关注。”

钟教授还说到:

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

所谓“教学”,是指教师引起、维持或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它的逻辑必要条件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引起学生学习的意向,即教师首先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教学是在学生“想学”的心理基础上展开的;二是指明学生所要达到的目标和所学的内容,即教师要让学生知道学到什么程度以及学什么,学生只有知道了自己学什么或学到什么程度,才会有意识地主动参与;三是采用易于学生理解的方式,即教学语言有自己的独特性—让学生听清楚、听明白,因此,需要借助一些技巧,如重复、深入浅出、抑扬顿挫等。如果教师在讲课时不具备这些条件,那么即使教师教得十分辛苦,也不能称之为真正的教学。

因此,有效教学是为了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益、强化过程评价和目标管理的一种现代教学理念。 

有效教学的理念主要包括下列这些内容。

●有效教学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首先,要求教师有“对象”意识。教学不是唱独脚戏,离开“学”,就无所谓“教”,也就是说,教师必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思想。其次,要求教师有“全人”的概念。学生的发展是全人的发展,而不是某一方面(如智育)或某一学科(如英语、数学等)的发展。教师千万不能过高地估计自己学科的价值,而且也不能仅把学科价值定位在本学科上,而应定位在对一个完整的人的发展上。

●有效教学关注教学效益,要求教师有时间与效益的观念。教师在教学时既不能跟着感觉走,又不能简单地把“效益”理解为“花最少的时间教最多的内容”。教学效益不同于生产效益,它不是取决于教师教多少内容,而是取决于对单位时间内学生的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综合考虑的结果。

    ●有效教学更多地关注可测性或量化。如教学目标尽可能明确与具体,以便于检验教师的工作效益。但是,并不能简单地说量化就是好的、科学的。有效教学既要反对拒绝量化,又要反对过于量化。应该科学地对待定量与定性、过程与结果的结合。全面地反映学生的学业成就与教师的工作表现。

●有效教学需要教师具备一种反思的意识,要求每一个教师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持续地追问“什么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我的教学有效吗?”“有没有比我更有效的教学?”

●有效教学也是一套策略。所谓“策略”,就是指教师为实现教学目标或教学意图而采用的一系列具体的问题解决行为方式。具体地说,如下述讨论的按教学活动的进程把教学分成准备、实施与评价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一系列的策略。有效教学需要教师掌握有关的策略性的知识,以便于自己面对具体的情景作出决策,并不要求教师掌握每一项技能。

按照目标管理的教学流程,笔者把有效的教学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教学的准备、教学的实施和教学的评价,并据此来划分教师在处理每一阶段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种种具体的问题解决行为方式。其实做有效教学课题的学校乃至整个市和区的,都很多。我也看过不少区县以及学校教师写的不少文章,也看了一些专家的文章和论著。我总觉得,这个课题对一般学校来说,也许不一定要讲究新意,而是讲究实效。这个课题的研究与实施对教学应该会产生积极的影响。当然在审视有效教学诸多要素的时候,能够根据自身情况有所侧重,可能会使研究更有针对性。

影响有效教学的因素有很多。姚利民《有效教学研究》认为:“教学是在一定的教学环境下,教师通过教学、学生通过学习而掌握教学内容、完成教学任务的过程,从广义上说,教学过程中的所有因素如教学环境、教师、学生、教学内容等都影响教学的效果。鉴于教学效果的有无、好坏以及效率高低是从学生学习进步和发展来衡量的,后者又是学生在教师教学影响下的学习的结果,因此,可以说,教师的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左右、干预学生的学习,进而决定学习结果(或者说教学效果)。”

而影响教师教学有效性进而影响学习有效性的教师因素,包括教师的教学观念、教育知识、教学责任意识、教学效能感、教学能力、教学机智。

有效教学似乎特别重视教学目标和达到教学目标的程度。不过,这个问题其实很复杂。首先就是教学目标。它要求教师要有教学目标的意识,也就是说,我在课堂教学中的所作所为无非是为了实现教学目标。而事实上,许多教师的教学目标纯粹是教案的规范化格式要求,不少还就是在教参资料或教案上抄来的。而实际上课却并不在乎教学目标。那么学生是否达到教学目标,也无从说起。如果我们在乎教学目标的话,从有效教学来说,教学目标的制订就是极为关键的了。

钟启泉先生在谈有效教学的准备阶段时,着重谈的就是教学目标。下面引用一段钟教授的文章:

教学目标是教师专业活动的灵魂,也是每堂课的方向,因而是判断教学是否有效的直接依据。然而我们的教师对此研究得不够。往往误把“目的”当作“目标”,以致一堂课的任务也要写上“培养学生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提高学生写作技巧”或“拓宽学生的知识面”等这些对得不明、错得不白的语言,或者说是“正确的废话”。对实际的课堂教学没有管理或评价的价值,也就没有具体的指导意义。因此。这里着重讨论教学目标叙写的问题。规范的教学目标应该包含四个要素:

●行为主体必须是学生而不是教师,因为判断教学有没有效率的直接依据是学生有没有进步,而不是教师有没有完成任务。如“拓宽学生的知识面”“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与争辩能力”等,这些写法都是不规范的。

●行为动词必须是可测量可评价的、具体而明确的,否则就无法评价。如有位教师在写《海燕》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时,写了“培养学生革命的大无畏精神;提高学生的写作技巧。”这种写法不仅主体不对,而且也无法评价。

●行为条件是指影响学生产生学习结果的特定的限制或范围,如“根据地图”“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或“在10分钟内,学生能计算出……”等。

●表现程度指学生对目标所达到的最低表现水准,用以评定学习表现或学习结果所达到的程度,如“至少写出三种解题方案”“百分之九十都对”等。目标表述的是基本的、共同的、可达到的教学标准,而不是无法实现的最高要求(理想)。

钟教授在这里所说的是教学目标的叙写问题,这里也提出了教学目标的一些要求。

如果再扩大一点来谈,那么教学目标首先要求是科学合理的。它和整个教材体系是相关联的,也是和学生的具体情况相适应的。过低的要求,学生不用学就能达到;过高的要求,学生拼命学也达不到。

教学目标又应该是全面的,也就是说,是按照三维目标的要求来制订的,而不是只顾一个方面。

教学目标要体现学生本位的特点,也就是说,它的行为主体应该是学生。

最后,教学目标是明确具体的,可测量的。不然,如何知道学生是否达到教学目标了呢?

有了科学合理、清楚明确的三维教学目标,学生才有努力学习达到目标的可能。

关于教学实施策略,钟教授主要介绍了教学行为的分类:教学实施策略主要是指教师为实施上述的教学方案而发生在课堂内外的一系列行为。一般说来,教师在课堂里发生的行为按功能来划分主要是两个方面:管理行为与教学行为。课堂管理行为是为教学的顺利进行创造条件和确保单位时间的效率。而课堂教学行为又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直接指向目标和内容的,事先可以作好准备的行为,这种行为称之为主要教学行为;而另一种行为直接指向具体的学生和教学情景,许多时候都是难以预料的偶发事件,因而事先很难或根本不可能作好准备,这种行为称之为辅助教学行为。

这个教学行为分类法来源于施良方主编的《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我区许多学校的课题,其实都和有效教学有着一定的联系。想想也是的,学校、教师,想的、做的,无一不和教学相关,都和追求教学的有效性相关,当然,这是广义的。有很多区县做的有效教学就是广义的,甚至是无边无际的。相比之下,作为定义中的有效教学倒是狭义的。诚如前面所述,有效教学关注的是课堂教学实现教学目标的效果。如果换一个角度来说,也就是说,我们首先还是要理清学校原有课题和有效教学的关系,这对确定学校有效教学课题或许有点帮助。 联系学校原有的课题,理清学校原有课题和有效教学的关系,既是一种方便的做法,而对原有课题来说,则是一种延伸,是一种深入。当然这只是其中一种方法,有些学校原先没有课题,但是因为学校工作总是围绕教学来的,因此联系自己学校常抓不懈的工作,理清这些工作和有效教学的关系,使我们常做的的工作有一个明确的目标,也是一种不错的思路。这次在和一些学校的交谈中,如有的学校一直注重教师基本功。其实教师基本功和有效教学关系紧密,尤其是结合新课改的要求,教师基本功增加了许多新的内容,新的要求,有的基本功也有所淡化,因此重新审视教师基本功的内涵,适应新课改的要求,也是却和实际的做法。  前面写到建立有效教学课题的两种思路,其实还是一种思路是更为根本的,就是针对学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有位校长说到,她觉得他们学校的教研组活动比较虚,怎么说呢,也就是真正“研”的时间比较少,主要是在做一些事务性工作,因此她考虑在发挥教研组“研”的功能,实实在在研究一些问题。举个例子来说,语文组在搞文本细读,什么叫“文本细读”,这是怎样一种读法?按我的理解就是钻研文本。朱熹说:“大抵观书须先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能做到这样,自然是要深入思考、细心品味。如果能把“文本细读”做好,自然能提高语文老师的阅读能力。那么教研组可以组织教师来研究,这是很实在的。走了几所学校,谈到有效教学的课题,有的学校把有效教学的重点放在学生一头,有的放在课堂教学上,也有的放在教研上,多数还是直接放在教师上。其实有效教学的抓手确实有很多,从外区、外省市来看,更是五花八门。如有的放在质量监控上,有的放在社区活动上。不过我区的有效教学已明确放在教师上,通过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教学技能,也包括责任意识等,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因此在和一些学校的交谈中,也将他们实施有效教学的重点放到教师上来。 以上把我区开展有效教学的思考和做法初步整理了一下。不过,有效教学涉及的是学校教育庞大的体系,进一步的研究,还待继续。

前两天在科研培训班上讲了《选题和撰写课题研究计划》,因为布置的作业是写一份课题研究计划,因此我说是任务驱动式教学,也就是说,学员们最终能交出一份像模像样的课题研究计划,我的成绩也就不错了。

围绕这个目的,我讲了三个问题:第一讲课题名称的表述。因为看到太多的课题名称不符合课题名称的要求,因此想先把课题名称的要求说一下。第二讲选题,这里的内容很多,我以选题要求为统领来展开,其中也结合许多选题案例。第三讲撰写课题研究计划,也就是如何填写课题申报书。我用一份市级立项课题的实例来讲。

我自己觉得这堂课的构思还是可以的,不知实际效果如何?那要看学员们交出来的撰写课题研究计划的质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