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提无形资产摊销:为艺人立传(我的读史札记)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15:42:06
包光潜
《 人民日报 》( 2011年04月05日   04 版)
钟嗣成是个科举失败者,但他名声很大,跟后来的蒲松龄有点相似。钟嗣成写了不少著作,如《章台柳》、《钱神论》、《蟠桃会》等,特别是《录鬼簿》,光看这书名,你一定以为是写鬼神之类的,如《聊斋志异》。其实不然。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为戏曲艺人立传的书籍。那什么叫《录鬼簿》?钟嗣成在其《录鬼簿·序》中说:“人之生斯世也,但知以已死者为鬼,而未知未死者亦鬼也。酒罂饭囊,或醉或梦,块然泥土者,则其虽生,与死之鬼何异?”
通读《录鬼簿·序》,明显感受到钟嗣成的情怀和聊以自慰的调侃味道。当初选择这样的写作,也许只是发泄一下心中的愤懑,追捧一下能为自己解闷儿的戏曲艺人,哪想到一不小心,就成了戏剧及其人物研究的传世之作,居然为后人留备了详实的宝贵史料。难能可贵啊。
钟嗣成为戏曲艺人立传,又或许并非是一时性起。据说钟嗣成屡试不中,心情很坏,不思饮食。这也难怪,男人当以功名行世,不食嗟来之食。不过,在朋友的好说歹说下,他勉强放弃了功名,从大梁(开封)出走,周游江南,心情竟然被江南那独特的情韵滋润开了——什么功名啊,利禄啊,他全然不顾了,一心扎进江南的氤氲之中,后来干脆寄居杭州。元代有“九儒十丐”之说,知识分子的地位是很卑微的,艺人就更不用说了。但是这些艺人往往身怀技艺,自成一家,一旦故去,许多技艺就随之失传,这也是一种令人痛心的文化流失。所以,同病相怜的钟嗣成才想到为他们立传。实事求是地说,钟嗣成之举,是为了平衡内心世界,得到写戏唱戏的艺人们的“爱戴”。事实上,他也确实得到“门第卑微,职位不振,高才博艺,俱有可录”的艺人们的同情与尊重,从而获得了人格上的尊严。这也算文人的一类活法吧。
《录鬼簿》记录了自金代末年到元朝中期的杂剧、散曲艺人等80余人。有生平简录、作品目录,甚至有作者的简评,如钟嗣成把关汉卿列在首位,对郑德辉则颇有微词:“惜乎所作,贪于俳谐,未免多于斧凿。”后来此书作过两次修订,扩充为两卷,所录152人,作品名目达400多种。书中人物被分为7类:前辈已死名公,有乐府行于世者;方今名公;前辈已死名公才人,有所编传奇行于世者;方今已亡名公才人,余相知者,为之作传,以《凌波曲》吊之;已死才人不相知者;方今才人相知者,纪其姓名行实并所编;方今才人,闻名而不相知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