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红花和藏红花的区别:张子林书法 收藏 中国历朝历代书法名家作品 清朝 刘墉.梁同书.沈曾植.王文治.翁方纲.钱沣等名家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3 15:38:55
刘墉/浓墨宰相貌丰骨劲味厚神藏/行草
草书元人绝句-书法欣赏
刘墉(1719-1805)字崇如,号石庵、青原、日观峰道人等。山东诸城人。他诞于书香门第,长于显宦之家。他的祖父刘棨是康熙二十四年进士,官至四川布政使。父亲刘统勋是雍正二年进士,官至东阁大学士。刘墉于乾隆十六年(32岁)中进士,官至体仁阁大学上加太子太保。谥文清,人亦称刘文清。刘墉是清朝乾嘉时期的政治家,还是著名书法家和诗人。行草是书法欣赏的重点。
评论家对他的书法评价很高。清人张位屏于《松轩随笔》称:“刘文清书,初从赵松雪入,中年后乃自成一家,貌丰骨劲,味厚深藏,不受古人宠拢,超然独出。”他博通经史百家,擅长水墨芦花,工诗善对,精于书法。刘墉的书法,初看圆软滑,若团团棉花。细审则骨骼分明,内含刚劲。刘墉书法之境界可以“静”、“淡 ”、“清”三字概括,这是他超过常人之处。有“浓墨宰相”之美称。他的书法的特殊韵味,备受历代人所喜爱。
乾隆皇帝酷爱书法,对书法家要求严谨规范,独宠“馆阁体”,扼杀了书法艺术的个性,使其趋于退步。刘墉的书法,不随俗,初从赵孟頫入,法魏晋,学钟繇,兼颜真卿、苏轼及各家法帖,中后不受古人牢笼,貌丰骨劲,味厚神藏,超然独出,自成一家,有名于时,“名满天下”,政治文章皆为所掩。刘书法与同时期的吸取金石碑版营养的翁方纲以及颇具古朴多姿的成亲王、铁保合称“翁”、“刘”、“成”、“铁”四家,与稍后受汉学影响,追踪汉魏六朝,突破“馆阁体”束缚呈现书法新貌的金农、郑燮等相应,起承前启后作用。
在刘墉诸多传世书法中,有很多代笔和赝品,特别是刘墉有三姬,皆能代笔可乱真,鉴别真伪代笔,除要辨别整体风格外,可注意图章,如署名“石庵”二字并钤长方“石庵”压脚印或盖有“飞腾绮丽”印者,皆为其姬妾代笔。
刘墉【苏轼秋阳赋】书法欣赏-浑厚沉静之美
书法欣赏-刘墉
刘墉浸润毕生,集群贤之大成,终成一代书家之冠.刘墉书法风格,用墨厚重,貌腴骨劲,独树一帜,有”浓墨宰相”之称。中年继学颜真卿、苏轼诸家,笔力雄健,丰泽厚实,局势堂皇;晚年迨入台阁,则绚烂归于平淡,劲气内敛,浑然太极,而臻炉火纯青之境。博通经史百家,然政治文章皆为书名所掩.其书法历经三变.早年,自入词馆初师董其昌,走的是秀媚妍润的路子。
书法欣赏-刘墉2
刘墉的书法,不随俗,初从赵孟頫入,法魏晋,学钟繇,兼颜真卿、苏轼及各家法帖,中后不受古人牢笼,貌丰骨劲,味厚神藏,超然独出。政治文章皆为所掩。刘墉的书法,初看圆软滑,若团团棉花.细审则骨骼分明,内含刚劲.刘墉书法之境界可以”静”、”淡”、”清”三字概括,这是他超过常人之处。乾隆皇帝酷爱书法,对书法家要求严谨规范,独宠”馆阁体”,扼杀了书法艺术的个性,使其趋于退步。
书法欣赏
刘墉的传世书迹以行书为多,这些作品总体上都表现了墨色厚重,笔势浓肥,线条轻重粗细变化随心所欲的笔画特征.乍看似有稚拙、肥满之嫌,虽系其晚年成熟之作,但难以符合现代人的审美情趣。刘墉书法初从赵孟 、董其昌入手,又喜好苏轼的笔意.擅长楷书、行书,同时也能写榜书和小楷。他喜用硬笔短毫,书法丰腴淳厚、落落大度,体现了他一生的襟度。
书法欣赏
《苏轼秋阳赋》柔和饱满,劲气内敛,表现了沉静浑厚之美。其用笔藏锋居多,回锋不断,点画充实,气足力厚。刘书法与同时期的吸取金石碑版营养的翁方纲以及颇具古朴多姿的成亲王铁保合称”翁”、”刘”、”成”、”铁”四家,与稍后受汉学影响,追踪汉魏六朝,突破”馆阁体”束缚呈现书法新貌的金农、郑燮等相应,起承前启后作用。《苏轼秋阳赋》,清刘墉书于嘉庆元年,共360个字。现在故宫博物院。书法时而珠圆玉润,时而笔力雄健,时而趋于平淡,精华蕴蓄,劲气内敛,有绵里藏针的妙处,体现了其深厚的书法功底。 刘墉写字喜用浓墨,丰润饱满。若字一味地色浓肥饱,又会看上去韵情不足,润泽顿失,有“墨猪”之感,这也是刘墉楷书弊端之所在。
梁同书/与刘墉翁方纲王文治并称清四大家/行楷
《行书七言联》书法欣赏
字元颖,号山舟,晚年自署石翁,钱塘(今浙江省杭州市)人。其父是大学士梁诗正。梁同书于乾隆十二年(1747)中举人,十七年特赐进士,官侍讲。著有《频罗庵遗集》。 梁同书家学渊源。他自幼接触书法,12岁时即能书写擘窠大字。初学颜真卿、柳公权,中年以后又取法米芾,70岁以后融汇贯通,纯任自然。他习书60余年,久负盛名,所书碑刻极多。 书法欣赏以行楷为最佳。
梁同书工于楷、行书,到晚年犹能写蝇头小楷,其书大字结体紧严,小楷秀逸,尤为精到。与刘墉、翁方纲、王文治并称清四大家。
其论书曾说:“笔要软,软则遒;笔要长,长则灵,笔要饱,饱则腴,落笔要快,快则意出。”又说:“字要有气,气须从熟得来,有气则有势。”行书《董其昌语》系羊毫软笔书写,典雅洒脱,动人和谐,不激不励,颇具书卷气。”
沈曾植/硕学通儒创造了奇峭博丽的沈体书法/行书
《行草诗轴》 书法欣赏
清末民初著名的学者、书画家。字子培,号撰斋,别署乙庵等,晚号寐叟,浙江嘉兴人。光绪六年(1880年)进士,官至安徽布政司。在学识方面,博古通今,学贯中西,精通史学、佛学、边疆地理之学,著有《无秘史笺注》、《蒙古源流笺证》、《乙卯稿》。他以“硕学通儒”蜚振中外,誉称“中国大儒”。1901年任上海南洋公学(上海交通大学前身)监督(校长),改革旧貌,成绩卓著。 行书为书法欣赏的重点。
沈氏书法早精帖学,得笔于包世臣,壮年嗜张裕钊;其后由帖入碑,熔南北书流于一炉。在书学上,沈氏首次系统而详尽地阐述了碑与帖的联系发展脉络。在实践上早年攻帖学,仿黄山谷时尚不能得势,中年学钟繇,后来穷魏碑,极章草,终使“抑扬尽致,委曲得宜”,进入了碑帖融合的独有理想境界,创造了奇峭博丽的沈体书法。曾熙曾评价沈的书法:“工处在拙,妙处在生,胜处在不稳”。沈氏还善绘山水,但艺术成就不如书法。
王文治/淡墨探花书名与刘墉齐/行书
《行书待月之作》书法欣赏
王文治(1730-1802)字禹卿,号梦楼。江苏丹徒(今江苏省镇江市)人。十二岁便吟诗作书,诗有唐人风范,书学米、董、后法二王,得力李北海,喜用淡墨。乾隆35年(1770)探花,时称“淡墨探花”、“淡墨翰林”,与喜用浓墨的刘墉成鲜明对照,其书名与刘墉齐。与姚鼐交往甚密。书法欣赏以行书为最佳。
乾隆二十九年(1764)以探花官翰林侍读,出为云南临安(今云南建水县)知府。在建水、通海等地留下过很多碑刻和对联。至今滇南一带尚有他的墨宝遗存,虽只尺中楮,民间亦视为拱璧。据王昶《湖海诗传》称:“禹卿尤工书,楷法河南,行书效《兰亭》、《圣教》;入京师,士大夫多宝重之。”王文治二十多岁时就书名遐迩传扬。乾隆二十一年(1756),全魁、周煌出使琉球,两位使臣仰慕王文治书名,特意邀请他同行,王文治欣然答应。琉球人素好书法,得知王文治是中国书法名家,纷纷重金求书,视为至宝,十分珍重,一时间王文治在琉球书名风靡。当时朝鲜人来华,专门以饼金购得王文治书法以归,其书法声名远播海外。日本很多博物馆都珍藏着王文治真迹。如东京国立博物馆、京都藤井齐成会有邻馆、冲绳县立博物馆、大分县立博物馆皆珍藏有王文治的墨宝。
王文治书法用笔规矩而洒落,结构紧密而内敛,墨色以淡为主,着实是董其昌书法风貌的再现。王文治忠实地秉承帖意,但无传统帖学的流转圆媚与轻滑。王文治书用笔转少折多,以折为主,显得果断有致,干净利落。瘦硬的笔画略带圆转之意,既妩媚动人,又俊爽豪逸,风神萧散,笔端毫尖处处流露出才情和清秀的特色。行书作品《待月之作》清妙妍美,俊朗疏秀,可见其晋唐功底深厚。
书法欣赏/清秀之风王文治【题刘松岚诗轴】
书法欣赏-题刘松岚诗轴
王文治诗文、书法享有盛名,书学米、董、后法二王,得力李北海,喜用淡墨,与喜用浓墨的刘墉成鲜明对照,有”文章太守”、”淡墨探花”之美誉.其书法用笔规矩而洒落,结构紧密而内敛,墨色以淡为主,着实是董其昌书法风貌的再现。王文治,乾隆二十五年探花,王文治少年时即以文章、书法闻名乡里,聪慧过人,乾隆二十五年王文治考中进士,殿试第三名,授国史馆编修,后升翰林侍读.乾隆二十九年,王文治出任云南临安(今建水)知府.3年后,因往滇西督运粮饷不力,被降职离任。
王文治与刘墉、梁同书、翁方纲并称清代书法四大家。王文治忠实地秉承帖意,但无传统帖学的流转圆媚与轻滑.其书用笔转少折多,以折为主,显得果断有致,干净利落.瘦硬的笔画略带圆转之意,既妩媚动人,又俊爽豪逸,风神萧散,笔端毫尖处处流露出才情和清秀的特色。
藏上海博物馆书法作品王文治《题刘松岚明府湘花图卷诗轴》,清王文治书,纸本行书。观之,一股清秀之风扑面而来,其结字紧密内敛,布局疏阔典雅,墨色浓淡相间,自然灵动。用笔入规守矩,自然欢快。此轴写得放逸俊爽,风神萧散。
翁方纲/飘逸跌宕气清韵通/擅长正楷与隶书
行书题画诗轴-书法欣赏
清代书法家、金石学者。字正三,号覃溪,晚年得到苏轼书《天际乌云帖》,因此又号苏斋,直隶大兴(今北京市)人。书法欣赏以正楷与隶书为最佳。
乾隆十七年(1752)进士,改翰林院庶吉士,后至内阁学士,迁鸿胪寺卿。擅长正楷与隶书。行草学习米芾、董其昌,飘逸跌宕,气清韵通。此轴为行书题画家安光誉画诗,其书风有朴实淳厚的笔势。
钱沣/阳刚学颜公千古一人得其神而不袭其貌
《行书七言联》 书法欣赏
钱沣(1740-1795)字东注,一字约甫,号南园,云南昆明人。幼时家境贫寒,偶然得到些残篇断简,便熟读深思,乾隆36年进士,授翰林院检讨,历任国史馆纂修官、江南道御史、通政司副使、湘南学政、湖广道察御史、值军机等职,时和珅用事,钱沣曾当面指责。又曾上疏弹劾过陕西总督毕沅、山东巡抚国泰等人的贪污营私案,因此《清史稿》中赞他“以直声震海内”。 楷行草为其书法欣赏的重点。
钱沣所处时代,是满朝上下皆学董其昌书法的时代,而惟有他对鲁公情有独钟。平生仰慕颜真卿为人,书亦法之,得其神而不袭其貌,堪称学颜第一人。大楷临摹《颜氏家庙碑》、《告身墨》、《中兴颂》、《麻姑仙坛记》、《东方画像赞》;行草从颜真卿《争座位稿》、《祭姪文》、《十二意》入手,晚年以颜为本,参以欧、褚笔法,行笔颇为沉着痛快,亦有八面出锋之势,苍劲雄健,耐人寻味;小楷则博采众家之长,习过王羲之、王献之、钟绍京等历代书家的精品。晚年还得益于褚遂良、米芾书法的精髓。钱书小楷刚健婀娜;大楷笔力遒劲,力透纸背;行书、草书风神独绝。他学习古人而迈出古人的法度,自成一家。在清代,学颜书的人必先从学钱南园入手。如誉满全国的另一大书法家何绍基即刻苦研习钱字而卓然成家。
李瑞清云:“能以阳刚学颜公,千古一人而已。岂以其气同耶。”包世臣《艺舟双楫·国朝书评》列其行书为“佳上品”。杨守敬《学书迩言》曰:“自来学前贤书,未有不变其貌而能成家者,惟有钱南园学颜书如重规迭矩。此由人品气节不让古人,非袭取也。”
钱沣一生走的是纯帖学之路,由约到博,以德养字,以文养字,故其作品虽韵味有余,然难得高古之妙,这也是他得中有失主处。
钱沣还善画马,尤爱画瘦马,风鬃雾鬣,筋骨显露,神姿逼人。当时画名反在书名之上。直到嘉道以后,书名方显。钱沣的诗文有很高的造诣,主要著作有《南园诗存》、《南园存》、《南园集》等。
清代学颜一大家钱沣书法欣赏:笔重墨沉
书法欣赏-钱沣
唐楷就是法则的体现,钱沣真是以法为字,以法驭之,情怀次之。法则的遵守是楷书创作的根本,因为楷书书法是靠坚实的基本工实现的,功力为第一位。它既是书写的基础,也是行草书之本。随意从书法中抽出一字审视,笔笔扎实不懈,坚定硬朗。钱沣基本上是按颜楷的规矩行笔的,中锋用笔,笔重墨沉,每一笔都沉着笃定。书写过程充满理性,没有一笔是随意的,也没有在篇幅中穿插一些不和谐的笔调。
李瑞清云:”能以阳刚学颜公,千古一人而已.岂以其气同耶.”清乾隆年间考中进士后步入官场,一生高风亮节,刚正不阿,极富传奇性,被誉为清代知识分子的泰山北斗。清乾隆年间最大的宠臣是和珅,最能与和珅顶着干的是昆明人钱沣。钱沣字东注,号南园.云南昆明人.工书,正楷学颜真卿,晚年兼法欧阳询、褚遂良,书法近似颜体;气势开张,为清中叶学颜一大家;行书参用米芾笔法,刚劲多姿;擅画马,亦工诗文,着有《南园集》。
书法欣赏-钱沣
当时朝廷内外贪腐成风,钱沣初入政坛,一反官场明哲保身之风,弹劾陕甘总督毕沅贪污之事,查实之后,毕沅被处分降级.钱沣由此声名鹊起,有”鸣凤朝阳”之誉。钱沣,一字约甫,号南园,云南昆明人.乾隆36年进士,授翰林院检讨,历官通政司副使,提督湖南学政、拜江南道监察御史.平生仰慕颜真卿为人,书亦法之,得其神而不袭其貌,堪称学颜第一人。
钱沣【颜楷中堂】书法:少了浑厚自然的横竖
书法欣赏-钱沣中堂
有清以来的数百年间,学颜先从南园书法入手似乎成了定律。学颜能化又出新意者,千年来惟有东坡一人而已。钱南园的行书比楷书好得多,虽然还是典型的颜面,但一股浩然正气扑面而来,相当地感人。这可能和书体有一定关系,楷书的技巧过于严格,其自身的再生能力并不强,而行书的吸纳能力就很强。
颜体是一座丰碑,越一步便非故我,守住程式只会步入僵化。从继承的角度来看,钱南园楷书的笔画过于平滑光洁,特别是横和竖这两大笔画,少了些浑厚和自然。结构有些造作,显然这是对颜体楷书书法的简单化处理。简单化的理解导致了简单化的技巧方式,其实遗憾就出在这里。往往平正的东西,使我们容易觉得简单,但大道又往往蕴于平正之中。后人对二王和颜真卿的理解都存在着大问题。从平正这条路创出自己的风格是很难的,如果具备技巧难度还能拓而广之,就是一件难上加难的事情。赵子昂是个例外,董香光也是个例子,但他们走的还是二王流美的行书路子,这种成功的个案实在太少。
钱沣一生的清白轨迹践行了兼济天下的道德理想,其一生的艺术追求也放射着正大气象的夺目光芒。政治生涯、艺术生命交相辉映,作为典型的士大夫,能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还能以书画传世留名。钱沣青史留名,印证了三个不朽:立德、立功、立言。忠厚、耿直的良相,内心的偶像是颜鲁公,艺术的神明也是颜鲁公。
钱南园的楷书博大也有,气象、格局也不错,但篆籀味没了,古朴少了,生动活泼也式微了。钱南园是一位勇士,他选择几乎不太可能成功的颜体为其艺术旨归,而结果也证明了他并未成功。如果将颜鲁公比作一颗耀眼的行星,仰望时,会发现它的旁边还有钱南园这颗不算晦暗的卫星。诸如卫星的还有吴琚之于米南宫,俞和之于赵子昂,吴宽之于苏东坡等。
张裕钊/独辟蹊径融北碑南贴于一炉风格独特/楷书
《行书七言联》 书法欣赏
张裕钊字方侯、廉聊,号濂亭,湖北武昌东沟镇龙塘张村人。道光举人,官内阁中书,历主江宁、保定等书院。我国晚清著名书法家、学者、诗人。其书法独辟蹊径,融北碑南贴于一炉,风格独特。 楷书是书法欣赏重点。
张裕钊自幼天资颖异。青少年时期悉力研读唐宋古文辞和历史等经世之学。后游于曾国藩门下,与黎庶昌、薛福成、吴汝纶等被人合称为“曾门四学士”。
张裕钊书法艺术造诣极深,其源于魏晋,突越唐人。济刚柔俊逸于毫端,创造出一种内圆外方、疏密相间的独特书法。具有劲拔雄奇、气骨兼备的特色。康有为曾在《广艺舟双楫》中评赞说:“湖北张裕钊,其书高古浑穆,点画转折,皆绝痕迹,而意态逋峭特甚。其神韵皆晋宋得意处。真能甑晋陶魏,孕宋梁而育齐隋,千年以来无与比”。“吾得其书,审其落墨运笔,中笔必折,外墨必连,转必提顿,以方为圆,落必含蓄,以圆为方;故为锐笔而必留,为涨笔而实洁,乃大悟笔法。”
张裕钊在运笔、转指、用墨、用水等技巧方面,皆有其独到而突出的方法。以中锋运笔,饱墨沉光,精气内敛。“笔画以斜为正,结体似圆实方,匆匆落笔的手稿,更无意为方为圆而方圆自得”。(陈方既《张裕钊书法艺术的主要特征》)故章太炎曾为之赞叹不已:“先生书世传宝,得此真如百斛明珠,尢与他人相绝”。
张氏一生桃李满天下,从学门徒较负时望者有张謇、日本宫岛咏士等多人。其中日本弟子宫岛咏士追随裕钊先生8年,奉学惟谨,于书法得益犹多。张辞世后,宫岛咏士回国创办“善邻书院”,传播张氏之学,使张氏书体在日本衍为流派,至今不衰。
用笔苍辣沉着雄厚吴大澂书法欣赏【篆书联】
书法欣赏-吴大澂
吴大澂的篆书书法很有特色,将小篆古籀文结合,功力甚深,即平时书翰也常用工整精绝的篆字为之,规矩整齐,别有情致。吴大澂书法以篆书最为著名。开始学秦代小篆刻石,书法酷似李阳冰。这使得他的篆书用笔苍辣,自成新意,大气淋漓,沉着雄厚,给篆书带来郁郁生机。后受杨沂孙的启示,将小篆与金文相结合。
吴大澂对金石文字有精深的研究,开拓了对先秦文字的广阔的视野,使他的篆书从中汲取了不少的营养。吴大澂写篆书,喜用隶书书款。他的隶书横平竖直,亦取法汉碑。行书学曾国藩,又颇有黄庭坚的趣味。吴大澂生于1835年,卒于1902年,字清卿,号恒轩,晚号愙斋,吴县,今江苏苏州人。清代学者、金石学家、书画家。善画山水、花卉,书法精于篆书。皆得力于金石鉴赏修养。少从陈硕甫学篆书,中年后又参以古籀文,益精工。题跋行楷方正流丽,独树一帜。兼长刻印。
吴大澂的篆书书法作品大小参差、渊雅朴茂,在当时是一种创造。吴大澂篆书用笔,取法邓石如,参以秦篆、金文之笔法,并互融为一体,充分体现了圆能劲练,方能凝重的用笔特色。从整体来看,体势规范,用笔严谨,无一笔轻易运之,足见其严谨的治学态度与风范。吴大澂是晚清一位著名的金石考古家,其篆书在晚清颇有影响。此幅作品为七言篆书联,上下款皆以隶书书之。
清末郑孝胥书法欣赏大字沉厚小字舒展丰韵
书法欣赏-郑孝胥书法
郑孝胥书法早年习馆阁体,后于苏东坡、黄山谷处得益甚多,又融入《郑文公》、《瘗鹤铭》笔意,其书大字沉厚郁勃,小字舒展丰韵。清末民初,碑学大兴,当时书家鲜有不受其影响者,郑孝胥自不例外。此手札书法作品中宫紧收,借黄山谷之放射式长笔结字,转折处参以北碑之爽劲,笔画竖粗横细、对比强烈而又和谐自然。没有几十年之功,要把这么多要素融会为一纸,是决不可能的。
郑孝胥早年锐意改革,尽忠职守,然而晚年出任伪满洲国国务总理,立身既坏,人共弃之。书品从某方面讲包括书写技艺与学识修养。如果用书品去推测人品,恐怕会难倒不少人。不过,书法作品中倒是处处闪耀着性格的光芒。郑孝胥22岁考中举人,学识渊博,工诗善文。
清亡后,以遗老自居,先有楼在上海,题海藏楼,寓居于此,常与遗老辈相唱和。1931年从溥仪潜行出关,次年任伪满洲国国务总理兼文教部总长。郑孝胥生于1860,卒于1938年,近代诗人,书法家。字苏戡,一字太夷,号海藏。福建闽侯人。清光绪八年举人。曾任清政府驻日本总领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章京、京汉铁路南段总办、广西边务督办、湖南布政使。
吴让之小篆书法欣赏圆润生动浑融清健
吴让之书法早年从包世臣学习,并与由此师法邓石如,深得邓氏纂隶之精髓,其纂书用笔舒展、流畅,独具面目,使汉纂笔法得到了更淋漓的发挥,与邓石如相比,可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包世臣的入室弟子。吴昌硕评曰:”让翁平生固服膺完白,而于秦汉印玺探讨极深,故刀法圆转,无纤曼之气,气象骏迈,质而不滞。余尝语人:学完白不若取径于让翁。”刀法使转自然,坚实得势,能充分表达笔意,立体感强。行草边款与其书体相通,晚年作品更入化境,所以许多学习邓派的人,多舍邓趋吴而从中体会邓派风格
吴让之善书画,尤精篆刻。少时即追摹秦汉印作,后直接取法邓石如,得其神髓,又综合自己的学识,发展完善了”邓派”篆刻艺术,在明清流派篆刻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清代吴让之篆书体势修长,且能灵动自如,而不板滞,若与其师邓石如篆书相较,既有自己的面貌,而又不弱于邓石如,这正是其书为书坛所推崇的原因。吴让之是清代一位杰出的书法篆刻家。吴让之小篆书法作品,用笔浑融清健,圆润生动,形体修长秀美,委婉流畅,婀娜多姿,十分秀丽。尤为可赞的是,其用笔裹而藏之,然能润畅生动,不拘陈法,有自己的特色。
吴让之印作颇能领悟邓石如的”印从书出”的道理,运刀如笔,迅疾圆转,痛快淋漓,率直潇洒,方中寓圆,刚柔相济。其体势劲健,舒展飘逸,婀娜多姿,尽展自家篆书委婉流畅的风采,无论朱文白文均功夫精熟,得心应手,技术上已如庖丁解牛。让翁在继承邓完白的基础上有所创建,特别是那种轻松淡荡的韵味,直达书印合一的神境。对邓石如的篆刻,吴让之更是有创造性的继承。章法上使之更稳妥、更精炼,刀法上更加圆转与流畅,从而把邓石如以笔意见胜的风格推向高峰。吴让之,初名廷,字熙载,又字让之、攘之,号晚学居士、方竹丈人等。江苏仪征人。师事邓石如的学生包世臣,所以是邓石如的再传弟子。篆刻师邓石如,以汉篆治印。
翁同龢大篆书法欣赏古朴苍厚运笔沉稳
书法家翁同龢前半生仕途坦荡,曾历任刑部、工部、户部尚书,协办大学士,两度入军机处,兼任总理大臣,会典馆正总裁、国史馆副总裁等。震惊全国的“杨乃武与小白菜”案,就是翁同龢发现诸多疑窦,并提出重审,才使真相大白于天下的。“戊戌变法”失败后,翁同龢被革职贬黜回籍,永不叙用。翁同龢生于1830年,卒于1904年,字声甫,号叔平,又号瓶生、井眉居士,晚号松禅。其父翁心存为同治师,光绪继位后,慈禧又命翁同龢为光绪师。父子同为帝师,甚为罕见。翁同龢晚年生活全仰赖门生亲友接济,甚至靠典卖字画度日。
清代篆书书法作品的创作较为热门,多以复兴“二李”为主,铁线、玉箸面目居多,大篆以石鼓文为主,以金文为创作基调,并不多见,这件金文对联虽然不能代表翁氏的最高书法艺术成就,也同样显得珍贵。起笔裹锋,运笔沉稳,古朴苍厚,篆籀之气很明显,特别是行笔中自然出现的枯笔,更见风姿,展现了不拘一格的书写意趣。书于1901年12月,推算一下,翁同龢此时已72岁,正处于暮年,是艺术创作的成熟期,却仍在不断地探索自己的艺术方向,从中可以看出他尝试之际的得意之情。经历艺术创造和积累“合二为一”的过程。
翁同龢的书法创作之路,其有一个转益多师、融会贯通,再到自成一家的历程,其书法风格是在遵循法度的基础上自然形成的,并非刻意为之。翁同龢书作早年从赵子昂、董其昌入手,参入米芾笔意;中年由钱南园上溯颜真卿,书风变得雄强,气魄庄重,初步形成自己的面目。翁同龢在晚清碑学潮流下,所选择依托的仍是唐代的颜鲁公,成为晚清帖系书风的代表人物。他结合米芾书翰技法的特征,与王文治有异曲同工之妙,在风樯阵马的米书中增添了一些沉郁之气。
八大山人行书书法欣赏/秀美中透着刚健
书法欣赏-八大山人行书
八大山人的书法作品,有着为艺者的真诚和激情,我们能够感受到他的悲怆和无奈;他的癫狂,他的长啸;他偏于孤冷的一隅,不入尘俗的高标;他痛苦后的恬静,他长啸后的无语;读着他的书画,仿佛在向你诉说着什么,仿佛又见他那瘦削的身影正在挥毫濡墨。
书法欣赏-八大山人行书
八大山人行书在整个用笔过程中,很少用“捻管”,而是通过毛笔笔锋在纸上随着腕臂运动自然呈现的绞转来完成每个点画,线条厚实有力。提按的动作较少,以腕臂的平动为主要挥运方式,使他的字看起来线条粗细变化较少,秀美中透着刚健老辣。八大山人行书书法小品,透出一种轻松、恬淡、释然的境界,几乎没有“苦”味,是其艺术成熟期的作品,用笔精到,体现着八大山人书法所达到的艺术高度。体味两帖,会被八大山人高超的取舍能力所折服。
八大山人为艺执著和无奈,郑板桥评其书画“墨点无多泪点多”。孤寂的僧侣生活,没有使他完全了断尘缘,但却成就了他的书画艺术,“阅尽孤冷,始会道心”,八大山人是中国书画艺术史上,用简单的笔墨将中国传统文人的精神表达得很充分的艺术家。
书法视频-八大山人截图
临习时,宜选用狼毫笔,半生半熟的元书纸,研磨的松烟墨。其字结构取法董其昌,辅以画意,加强字内空间的疏密对比,达到“疏可走马,密不透风”的境地。在用笔上取法欧阳率更,着笔轻顿,再以腕臂的横、纵、斜的运转来完成。八大山人此二作,章法虽为斗方,但一行长一行短的参差布局,使作品整体显得灵活生动,充满了情趣,与作品自然流露出的恬淡气息相得益彰。
清代杨沂孙篆书书法欣赏/小篆揉入大篆笔意
书法欣赏-杨沂孙
杨沂孙篆书书法适合初学,是基于规矩,比如杨沂孙写的说文解字部首。但是,吴昌硕早年是学杨的,吴不但不”靡弱”,反而是雄强气壮,这自然和吴善学有关,同时也说明了事物是一分为二的。杨沂孙是晚清书写篆书较著名的一位书法家。此联为小篆,用笔婉转自如,方中有圆,圆中有方,颇为生动,结体工整严谨,典雅大方,功力深厚,与众不同。然拘于小篆之体度,过于规整,致使情趣不浓,缺乏生动,难以体现个性品格,这也正是清代大多书家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
杨沂孙篆书,起笔略重,力透纸背,然后徐徐涩进,至收笔处提笔空收,往往在一画中即体现出干湿的变化,因此即厚重又轻灵。杨沂孙的篆书在清代是有一定地位的,《清史稿》称他”耽书法,尤致力于篆、籀”,”篆隶宗邓石如,而多自得”。从这句话中我们知道杨沂孙篆书是学过邓石如的,”自得”是指他的篆书有自己的风格。
杨沂孙篆书的长处在于规矩,是很适合初学的,他的篆书没有邓石如写的那么长,略近方,这和他晚年工于石鼓、鼎彝铭文有关,因此,他的小篆常揉入大篆笔意甚至结体,风格自具。杨沂孙,字咏春,号子舆,晚署濠叟。常熟人。擅书法,尤爱”篆籕之学”,初学邓石如,后吸取金文、石鼓文、汉碑篆书等书体笔法,久而有独到之处,为清代有突出成就的书法家。辞官返里后,篆书名重一时,兼工篆刻。清道光二十三年举人。官至安徽凤阳知府。少时从李兆洛学诸子,精于《管子》、《庄子》。
清末萧迁书法欣赏/隽利圆劲温润俊雅
书法欣赏萧迁临【大唐三藏圣教序】
清末书法家萧迁下笔隽利圆劲、结字疏朗、心态静寂,在书写中表现得很谨慎,绝去粗犷、野俗一路的作书习气,认真说来,其气势略逊。同时可看出萧迁的书法审美取向主体上还是温润俊雅的。近代书家萧迁27岁时所临习的《大唐三藏圣教序》,即为《同州圣教序并记》。27岁正是人生意气风发的时期,细看萧迁此作,下笔应规入矩,深得原帖的凛然风骨。
萧迁,他的书法作品,在厚实稳健的帖学基础上,深入北碑神髓,以北魏、东魏、北齐碑刻墓志为楷模。此种书法取向,一是受清乾嘉以来帖学式微的影响,更与其业师曾熙的熏染分不开。光绪诸生,祖籍湖南衡阳,毕业于南路优级师范,终身从事教育。生于1875,卒于1924年,字啸青,号弦斋,别号兰道人。
《大唐三藏圣教序》亦称《慈恩寺圣教序》,凡二石,唐永徽四年10月镌刻。唐太宗李世民撰文,褚遂良书,万文韶刻。正书,共21行,每行42字。《大唐皇帝述三藏圣教序记》唐永徽四年12月镌刻,唐高宗李治撰文,褚遂良书,正书,共20行,每行40字。石分别在陕西西安慈恩寺与大雁塔下。《同州圣教序并记》,楷书,共29行,每行48字。唐太宗李世民撰序,唐高宗李治撰记,褚遂良书。唐龙朔三年6月刻立。原石在同州今陕西大荔县,民国时,于右任移至西安未果,1974年移置西安碑林。此碑是否为褚遂良所书,历来争议很大。“三藏”是佛教经典的总称,梵文的音译。“藏”原指收藏的筐箧。共分为素怛缆藏、毗奈耶藏、阿毗达摩藏,也就是经、律(戒律)、论或注解。由此,佛学史上对通晓“三藏”的僧人,都尊称为三藏法师。
浑厚华滋血肉胜骨丰坊行书书法【诗翰卷】
书法欣赏【诗翰卷】
在书法史上,他未能留名就在情理中了。丰坊的生前成就和他的身后名,可以看出历史是公平的。他晚年生活困窘,眼睁睁地守着万卷藏书而受穷。丰坊说过人品的问题,显然他对自己的行为没有作过多的自我批评。丰坊作书,在章法上有成竹在胸的习惯,《诗翰卷》章法奇丽,行笔徐缓,笔笔送到,显得有出处。无论枯笔、润笔都犹如印印泥般的一丝不苟,浑厚华滋,血肉胜骨。丰坊是抄书匠式的书家,许多长卷都写得洋洋洒洒,笔法老到,功力扎实。
丰坊博学工文,尤精书法,藏书数万卷,拥良田千余亩,尽鬻以购法书名帖,心摹手追,五体并能,晚年潦倒。丰坊初名坊,后名道生,字存礼、人翁、人叔,浙江鄞县人,这个地方是出书法家的好地方。丰坊在朝廷是专管官员政绩的,但好景不长,这个年轻人因他爸爸说错了话而遭贬。后来他给皇帝写了一封内容与他父亲观点相左的信,落下了不孝的名声。
从他看家的行书书法作品来看,取法十七帖、文徵明、王雅宜、文嘉的成分多一些。中庸的审美取向,善变的书法风格,作假的行事习惯,给他的书作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故在书史中,丰坊显得乏迹可陈。选择书法风格,其实也很简单,遵循文氏家法在当时很吃香,王宠、陈道复都这样做了,而丰坊却不合时宜地选上了大王系列,文徵明本来就是学谁像谁的宗师,丰坊一点也不谦虚,怎能写得过文徵明。
馆阁绝非刻板清末楷书书法欣赏【三状元扇】
书法欣赏【三状元扇】
三段小楷书法,用墨沉稳老到,用笔刚健整齐,转角处凌厉方正,与今人书风自不可同日而语。曹鸿勋所写朱子名言,曾被新学泰斗胡适大加赞赏。在清乾隆以后的殿试试卷上,对考生的楷书答题字体没有严格的规定,可以用颜、欧或柳,甚至文徵明式的小楷,都不算犯规。由此可见,馆阁体的“乌、光、黑”只是一种规范的要求。馆阁体能成为一种书风,和当时统治阶层的审美趣味有关。
刘墉、翁同龢、潘祖荫、吴大澂、李文田等,都是馆阁中人,他们的书法也都自成面目,可见“刻板”绝非馆阁体之罪。其实,馆阁体在严整工稳上很值得我们今天去学习与借鉴。其实,馆阁中人多是学者,他们平常都以金石书画为娱,除了必修的唐人楷书之外,上至汉魏,下至宋元名家碑帖都有临摹取法,并非想象中那么死板。细看三段书法,自能明白馆阁体亦非千人一面。虽然都是根植欧柳,但曹书带有书法作品《砖塔铭》的笔意,赵书结体掺用赵孟頫,黄书则有黄山谷的瘦硬。
清中期后,请翰林进士写扇渐成风尚,也是士大夫们消遣的方式之一。出于争奇的心理,扇子上科名越高的润笔也越贵,更有好事者请多人同写一幅扇子,其中以状元的合作扇较罕有,著名书画鉴藏家吴湖帆先生曾收藏过一把五位状元合作的书法扇,是迄今为止合作状元人数最多的扇子。扇上所写的是一则掌故,讲述清初大收藏家周亮工的事迹。第一段落款“戊子”,即光绪十四年,是三位状元精力最富的时候。
馆阁体是明清士子用于科举考试和书写公文的标准字体。馆阁体是一种楷书书体的统称与泛指。馆阁体让人联想到“乌、光、黑”等字眼。《三状元扇》是光绪末年的作品,它的可贵之处是留有三位状元山东曹鸿勋、贵州赵以炯和安徽黄思永的墨迹。中间一段是赵以炯的小楷。赵以炯,字仲莹,又字鹤林,贵阳青岩人。清咸丰七年生,光绪十二年状元,他所写的是临古人信札中的一节。最后一段是黄思永的楷书。黄思永,字慎之,号亦瓢,休宁五城人。清光绪六年状元。由翰林院修撰官至四品侍读学士,后弃官经商,受聘商务部,与张謇并称“商务二状元”,又与翁同龢、文廷式等为帝党中坚。曹鸿勋,潍县(今山东潍坊)人。字仲铭,号兰生。清光绪二年状元,官至翰林院修撰。光绪五年出任湖南乡试副考官,光绪七年出任湖南学政。此扇中,他所写的是朱子《小学》里的一段话。
宽博舒展篆籀笔意伊秉绶书法欣赏【变化联】
书法欣赏-伊秉绶隶书
伊秉绶隶书书法作品大小等同、整齐化一的典型隶书字形被大小、长扁错落自然所代替,更间以舒展字的主划以拓展外部空间,使每字所占有的空间参差有变,迥异于每个字的空间相均的典型传统隶字。当中,提按丰富、节奏明快的成熟隶书笔法变成了动作单一的中锋运笔,为避免这种运笔法所导致的单调性与匀整性,伊汀洲采用线条长短有变、参差错落的并行方式来透示出一种理性与自然的交融。
书法欣赏【变化联】
《变化联》书法从风格而言,墨卿隶书最具个性与特色,令人耳目一新,所书用笔圆润大气,是地道的篆籀笔意,写得凝练稳重,宽博舒展,墨色黑亮如漆,光彩照人,精美之至。是伊秉绶隶书的代表作,书风古趣盎然,气势博大,具有浓郁的金石气息。在清代隶书大家中,墨卿是一颗独放异彩的明星。伊秉绶字组似,又字墨卿、墨庵,清朝汀州府宁化人今福建宁化县,乾隆五十四年进士,历任刑部主事、惠州知府、扬州知府等职.嘉庆二十年被召入都,道经扬州时死去,年六十二。
书法作品-伊秉绶隶书
伊秉绶楷书书法取法甚广,自王羲之至董其昌,尤受颜真卿、李东阳影响至深,那用篆隶笔法所书的行楷,娴熟自如,端庄雄浑,气势开张,妙趣横生。伊秉绶书法,除了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深受父亲影响外,更重要在于他虚心好学,曾不远千里前往山东诸城请教当时最负盛名的书法家刘石庵,深得其指点.他持之以恒地长期临摹汉代《衡方碑》,颇得李西涯之精髓.这说明他不但注重学碑,也注重学帖.在书家如林的清代书坛,伊秉绶不仅”以篆隶名当代”,”楷书亦入颜平原之室.”
书法视频【伊秉绶隶书】截屏
伊秉绶在名家林立的清代书坛,独树一帜,其隶书成就达到了清代碑学的高峰,是清代碑学隶书中兴的代表人物之一,在书法史上留下了辉煌的一笔,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他的书法对岭南及清代晚期碑派书法有着重大的影响。伊秉绶是清代著名的书法大家,他书画诗兼精,人品高尚,作为一个传统的文人,他崇尚儒家”中和”之美,具有刚正、不趋炎附势的人格精神,正是这种高尚的人格,才有书法风格的阳刚浩大之气.书法追求一种朴质古拙的意境,其书的古拙是其敦厚耿直、温文儒雅的人格精神的反映,在他绘画、篆刻、诗文中皆一再流露,而在书法中表露得最为直接且更完善。
隶法参以钟鼎见古雅黄易书法欣赏【隶书联】
书法欣赏【隶书联】
清代黄易隶书书法骨力开张,气势宏大,深得古法,是谓大家。工书,娴熟隶法.隶书摹校官碑额,小隶有似武梁祠题字.精于博古,故隶法中参以钟鼎,愈见古雅.抚印为丁敬高弟,有出蓝之誉。仁和今杭州人.树谷子,监生,官济宁同知.尝有声幕府,以诗筒画笔,与簿书迭进,不废风雅。尝谓”小心落墨,大胆奏刀”.二语可为刻印三昧.所至辄搜访残碑断碣于荒烟宿莽间。尝自写访碑图十六帧,颇有逸致,翁方纲为之书碑文于上,最为精妙。
书法作品-黄易隶书
书法作品《隶书联》此联在方劲中掺以圆润,圆润中又不失劲健,看上去丰润饱满,又有力沉雄健之美。此联属方整平正一路,由于体势不断地变化,点画穿插揖让,错落相间。是黄易隶书的代表作,以方笔为主,写得浑厚遒劲,端庄质朴,由于注重线条的变化,流动的笔趣,有节律之妙。使方整平正之格跃然生动,耐人寻味。
西泠八家即丁敬、蒋仁、黄易、奚冈和陈豫钟、陈鸿寿、赵之琛、钱松。当徽派盛行之际,有西泠丁敬突起,乃夺印坛盟主之席,开千五百年印学之奇秘,世称浙派之始祖。浙派,其核心人物就是西泠八家,他们都是杭州人,故又称”西泠印派”。在西泠八家的八个人中,人们一般习惯把丁敬、蒋仁、黄易、奚冈四个人称为前四家。
书法视频【黄易隶书】截屏
黄易山水法董、巨,冷逸幽隽,以澹墨简笔写取神韵,而有金石味.兼工花卉,宗恽寿平.官济宁时,一花片叶皆能于质库易钱.间作墨梅亦饶逸致.卒年五十九.著小蓬莱阁诗钞等。生于1744年,卒于1802年,字大易,号小松,又号秋庵。别署秋景庵主、散花滩人、莲宗弟子等.工诗文、善书画,擅长碑版监别考订,著有【小蓬莱阁金石文字】。其篆刻风格沿袭自丁敬,兼及宋元诸家,工稳生动。
动态之美清代万承纪篆书书法欣赏【春西联】
书法欣赏
清代的篆书书法创作,学小篆多以二李为正宗,惜所传石刻惟有《泰山刻石》及《琅邪台刻石》而已,能够参照的范本较少,后人遂以汉器款识和五凤题字、《祀三公山碑》等缪篆为本,所作愈发引人诟病。明赵宦光写草篆,虽有新意,但去古愈远,非秦非汉,非唐非宋。若一味固守旧法,为前贤所囿,则个人面目也是不成功的。清代书法,帖碑泾渭分明。清代篆隶的复兴,如同沉寂千年的火山喷发,导致了篆隶创作的繁荣。这一时期的篆书创作,一路取法石鼓文,一路取法秦篆、诏版和李阳冰等小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一路是保守复古面目,一路是篆隶相掺,确立自我面目。
上联中,“春”字形呈梯形,“日”部巧妙避让,疏密关系处理极为精致。“秋”字部首左右错落,“多”字有二“夕”,一大一小,一正一斜,一宽一窄,相映成趣,通过位置的调整来实现造型的变化,且上大下小,极具夸张之妙趣。“佳”字为左右结构,右侧两“土”竖画并非一笔直下,稍有变化,没有直接下行,行笔略有调整,使左右团成一气,可见创作之精妙。
再看下联。“西”字“乃”部上移,中间留出大块空白,显得空灵自然。“北”字处理得不对称,在整幅对联中造成斜向的视觉效果,呼应“秋”字。“楼”字处理打破原本的左右结构,将“木”字旁收缩,“女”部移到下方中侧,整个字形显得险象环生,扣人心弦,首尾呼应,妙不可言。万承纪书法另辟蹊径,不拘成法。从万氏生卒年来看,较邓石如稍后,创作上受到邓石如的影响,在行笔、结体方面,吸收宋代梦英篆书的处理方法,疏密不露声色。
万承纪书法的创造性虽不如邓石如,但其作品中的结体处理更具现代意识,从金文中汲取菁华,对后世的黄士陵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通过字形内部的结构调整来产生变化,使得静态的篆书具有了一种别样的动态美。万承纪,字廉山,又字畴五,号廉三,江西南昌人,清代乾隆年间举人。万氏书名并不显赫,此联虽寥寥10个字,但处理手法高超,一字一态,大巧若拙,变化万千,令人回味无穷,颇有匠心独运之处,值得借鉴。在其时篆隶书风昌炽的大潮下,书家都在动脑筋探求个性。万氏书法,篆、行、草皆精,成就当首推篆书。
朱彝尊【隶书中堂】书法欣赏:用笔流动飘逸
书法欣赏-隶书中堂
朱彝尊取法之立足处在《曹全碑》,书法用笔流动飘逸、轻松舒展,方圆兼施,结体端庄俊美、疏宕雅致,与其婉约诗词之间有一种难得的默契感。言为心声,字为心画,亦情理之中的事。朱彝尊出经入史、博览群书,学识宏富,雅好金石,书法创作自然游刃有余,其主要艺术成就在隶书方面。
朱彝尊对于汉隶书法整体上的审美意韵也有准确的体会和把握,最终获取汉隶平和秀雅、古意盎然之神髓。古人常常是多种角色合而为一,亦书亦诗,亦诗亦书,涉猎虽多,但息息相关,相得益彰,今人要么单调,要么芜杂,艺术成就自然难以相提并论。擅长诗词,为“浙西词派”创始人,词与陈维崧、纳兰性德并称“词家三绝”,诗则与王士禛称“南朱北王”。康熙十八年(1679年)授翰林院检讨。
朱彝尊的书法艺术成就,清代钱泳《履园业话》中评述:“国初有郑谷口始学汉碑,再从朱竹辈诗讨论之,而汉隶之复兴。”康熙年间举“博学鸿词科”,金农亦列其中。世人眼中,难免认为金农是一个书家,朱彝尊只是一个诗人。朱彝尊在清初以善隶书而著称,与王时敏、郑簠被誉为隶书三大家。朱彝尊生于1629,卒于1709年,字锡鬯,号竹垞,浙江嘉兴人。
曾国藩/清代以文人而封武侯第一人/行书
行楷对联 -书法欣赏
曾国藩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他从湖南双峰一个偏僻的小山村以一介书生入京赴考,中进士留京师后十年七迁,连升十级,37岁任礼部侍郎,官至二品。1852年因母丧返乡,恰逢太平天国巨澜横扫湘湖大地,他因势在家乡拉起了一支特别的民团湘军,历尽艰辛为清王朝平定了天下,被封为一等勇毅侯,成为清代以文人而封武侯的第一人,后历任两江总督、直隶 总督,官居一品,死后被谥“文正”。书法欣赏以行楷为最佳。
曾国藩所处的时代,是清王朝由乾嘉盛世转而为没落、衰败,内忧外患接踵而来的动荡年代,由于曾国藩等人的力挽狂澜,一度出现“同治中兴”的局面,曾国藩正是这一过渡时期的重心人物,在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各个方面产生了令人注目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仅作用于当时,而且一直延至今日。从而使之成为近代中国最显赫和最有争议的历史人物之一。
曾国藩书法源于深厚的传统帖学基础,习字极其勤奋,不管是驰骋战场,还是赋闲在家,俱不忘事翰弄墨,其对于子女临习碑帖也极其严格,这在他的家书中屡屡可以见到这类记载。曾国藩毕生信奉程朱理学,书法讲究笔笔有法,从不逾规矩,可惜缺乏个性。
雍正/畅朗娴熟宽辍自然文雅遒劲气势宏伟/行书
雍正《行书五绝诗轴》书法欣赏
雍正皇帝,即清世宗,爱新觉罗.胤禛,圣祖四子,清代皇帝,1722一1735年在位。康熙未,得隆科多、年羹尧之助夺得帝位,即处死、监禁参与争位的诸兄弟,借故杀隆科多、年羹尧。削弱下五旗,严禁僚属朋党,大兴文字狱,设军机处,夺内阁与五大臣重权,设驻藏大臣,加强对西藏的管辖,划定中俄中段边界。行书为书法欣赏重点。
雍正皇帝施政时间只有短暂的13年,因此即位前的书法作品以及书法评论流传下来很少。雍正是一个善于思辨、善于改革的皇帝,曾在中央行政制度方面进行过重大变革。他种种变革思想和改革措施,表现为“不如资若求功名”,善于培养人才;继续发扬“条举名帖为辨”的治学态度。
《书林纪事》有一段记载虽然未提到雍正书法如何,也未提到对书生书法评价,但间接表示了“见一书生颇精八法”的同时,他已然具备“八法”的素质和对书法品评的能力。雍正的书法在经历了漫长的临写摹仿的初学阶段,即位时已进入成熟阶段,书法总体表现畅朗娴熟、宽辍自然、文雅遒劲、谋略深邃、格调非凡、气势宏伟,有皇帝欲凌驾雄强的气派。从流传下来的墨迹看仍然受董香光影响颇深。
永瑆/与刘墉翁方纲铁保并称清中期四大书家/楷书行书
《永瑆楷书对联》书法欣赏
清代书法家。字镜泉,号少厂。清乾隆皇帝(高宗爱新觉罗.弘历)十一子,封成亲王,谥曰哲。嘉庆年间为军机处行走。因皇太后赐陆机《平复帖》,又号诒晋斋主人。书法欣赏以楷书行书为最佳。
永瑆自幼酷爱书法艺术。几十年的刻苦临池,加上他得天独厚的条件,得窥内府所藏,而自藏又甚富,书名重一时。永瑆楷书学赵孟頫、欧阳询,小楷出入晋、唐,其书法用笔俊逸,结体疏朗,风格典雅。行草书亦纵逸深厚,颇具风采。博涉诸家,兼工各体,与刘墉、翁方纲、铁保并称清中期四大书家。嘉庆九年( 1804 ),上谕称:“朕兄成亲王自幼专精书法,深得古人用笔之意。博涉诸家,兼工各体,数十年临池无间,近日朝臣文字之工书者,罕出其右。”
对其书法的评价,有杨翰《息柯杂著》谓:“王得窥内府所藏,而自藏又甚富,故书法大备如是,大抵皆从帖中问津,未深究古碑耳。”(清)礼亲王昭梿《啸亭杂录》谓:“永瑆幼时握笔,即波磔成文,少年工赵文敏,又尝见康熙时内监。言其师少时犹及见董文敏用笔。惟以前三指握管,悬腕书之,故王广推其语,作拨灯法。”又说:“永瑆名重一时,士大夫得片纸只字,重若珍宝。论者谓国朝自王若霖(澍)下,一人而已。”《息柯杂著》又谓:“诒晋斋书,素未究心,但知其从赵承旨上溯欧阳率更,虽偶涉诸家,终不离两家宗旨。集卷随手杂临,竟有脱尽町畦,不似本家笔意者。篆、隶亦有法度,盖书非一时,临非一家,不甚经意,而精神所寄,一一浑足,此无意胜于有意也。”
善收藏。著有《诒晋斋诗文集》及《续集》、《随笔》、《仓龙集》等。《清史稿》卷二百二十一有传。永瑆作为皇族,其书法的成就也得益于眼界宽、收藏广。
康有为/运笔毫无帖法全从碑出逆笔藏锋迟送涩进/行书
《五言联》书法欣赏
《五言联》    从中可以看出康有为的运笔毫无帖法,全从碑出,逆笔藏锋,迟送涩进。转折之处常常提笔暗过,圆浑苍厚。结体也不似晋、唐的欹侧绮丽,而是横平竖直,长撇大捺,气势开展,饶有汉人笔意。行书是书法欣赏的重点。
康有为原名祖诒,字广夏,又字长素,号更生,广东南海人。人称“康南海”。康有为是我国历史上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代表人物。康有为不仅是位杰出的政治家,还是继包世臣后又一大书论家。康有为所著的《广艺舟双楫》是中国书学史上继包世臣后力倡碑学,并能从理论上全面地系统地总结碑学的一部著作。这部著作在当时影响极大。
而且康有为也身体例行,尊魏卑唐。字也从北碑中求意趣。康有为对石门铭用功尤深。同时掺和经石峪,云峰山诸石刻文字,极力地写出了自己的面貌。
陈鸿寿/清代艺坛一代大师/隶书清劲潇洒结体自由
《隶书七言联》 书法欣赏
陈鸿寿(1768-1822)浙江钱塘(今杭州)人。字子恭,号曼生。嘉庆拔贡。工书画、篆刻。是清代艺坛一代大师。书法欣赏以隶书和行书为重点。
陈鸿寿于艺术涉猎广泛,而且造诣极高,为著名的“西泠八家”之一。他的篆刻出入秦汉,绘画精于山水、花卉,书法以隶书最为著名。他的书法以隶书和行书最为知名。他的隶书清劲潇洒,结体自由。穿插挪让,相映成趣,在当时是一种创新的风格。他广泛学习汉碑,尤其善于从汉摩崖石刻中汲取营养,在用笔上形成了金石气十足、结体奇特的个人面目。笔画圆劲细插,如银画铁钩,意境萧疏简淡,雄浑瓷肆,奇崛老辣。陈鸿寿的隶书较之以往的隶书具有“狂怪”的特点,说明他有创新的勇气和才能,但在结字和章法上,用笔仍然属守古法,笔笔中锋,力透纸背。
清嘉庆时制壶名家杨彭年(字二泉,号大鹏)与陈鸿寿合作,壶由陈鸿寿设计,杨彭年制坯,再由陈鸿寿题铭,创制了紫砂壶与诗书画篆刻为一体的“曼生壶”。“曼生壶”是文人雅士与紫砂壶艺家之间成功协调的典范,“曼生壶”的产生使这时期的紫砂壶走向一个更高的艺术层次。
包世臣/邓石如弟子备得古人执笔运锋之奇/艺舟双楫
《小草立轴》书法欣赏
包世臣字慎伯,晚号倦翁、小倦游阁外史,邓石如弟子,安徽泾县人,泾县古名安吴,故人称“包安吴”,嘉庆十三年举人,官新喻(今江西新余)知县,仕途不顺,终归布衣,学知渊博,对经济、文艺有研究。工诗文书画,能篆刻,其书法备得古人执笔运锋之奇,一时称为包体。他对自己的书法极其自负。自言“廿六而后学,四十而后知。”、“慎伯中年书从颜、欧入手,转及苏、董,后肆力北魏,晚习二王,遂成绝业。”自以为“右军第一人”。  书法欣赏以草行为最佳。
然而他的书法作品并非如自诩的那样不可一世,他的草书中堂大有肉多筋少之感。不过他的《小草诗册》却很有特色,确有集碑贴于一人之感。
包世臣的书法称不上是第一流的,但他留给后人的书法论著却是第一流的。所著《艺舟双楫》是一部倡导北魏的力作。是清代碑学思想的经典之一。另有《清朝书品》、《安吴四种》等著作。
张子林书法 收藏 中国历朝历代书法名家作品 清朝 刘墉.梁同书.沈曾植.王文治.翁方纲.钱沣等名家 张子林书法 李逸收藏 中国历朝历代书法名家作品 清朝 刘墉.梁同书.沈曾植.王文治.翁方纲.钱沣等名家 张子林书法 收藏 中国历朝历代书法名家作品 清朝 刘墉书法 张子林书法 收藏 中国历朝历代书法名家作品 清朝 刘墉与书法艺术 张子林书法 收藏 中国历朝历代书法名家作品 清朝 清代四大书法家刘墉、成亲王、翁方纲、铁保书法大集 张子林书法 收藏 中国历朝历代书法名家作品 清朝 历代名家墨迹 扬州八怪 张子林书法 收藏 中国历朝历代书法名家作品 清朝 十大杰出书法家之李叔同 张子林书法 收藏 中国历朝历代书法名家作品 清朝 傅山 书法大观 张子林书法 收藏 中国历朝历代书法名家作品 清朝 傅山书法 张子林书法 收藏 中国历朝历代书法名家作品 清朝 吴昌硕书法 张子林书法 收藏 中国历朝历代书法名家作品 清朝 大师吴昌硕作品选(书法篇) 张子林书法 收藏 中国历朝历代书法名家作品 清朝 书法故事- 吴昌硕拜师 张子林书法 收藏 中国历朝历代书法名家作品 清朝 扬州八怪 书法 张子林书法 收藏 中国历朝历代书法名家作品 清朝 八大山人书法--朱耷 张子林书法 收藏 中国历朝历代书法名家作品 清朝 郑板桥书法诗词 张子林书法 收藏 中国历朝历代书法名家作品 清朝 曾国藩书法大观 张子林书法 收藏 中国历朝历代书法名家作品 清朝 清代帝王 书法大观 张子林书法 收藏 中国历朝历代书法名家作品 清朝 书法故事(4) --敢于创新的“浓墨宰相”—刘墉 张子林书法 收藏 中国历朝历代书法名家作品 近现代 舒同 书法 张子林书法 收藏 中国历朝历代书法名家作品 清朝 林则徐书法艺术欣赏 张子林书法 收藏 中国历朝历代书法名家作品 清朝 林则徐书法作品-《心经》 张子林书法 收藏 中国历朝历代书法名家作品 清朝 康有为书法作品欣赏 张子林书法 收藏 中国历朝历代书法名家作品 清朝 十大杰出书法家之吴昌硕 张子林书法 收藏 中国历朝历代书法名家作品 清朝 吴昌硕临《石鼓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