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红鸡蛋汤面做法大全:张子林书法 收藏 中国历朝历代书法名家作品 清朝 扬州八怪 书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20:49:26

扬州八怪


  扬州八怪是中国清代中期活动于扬州地区一批风格相近的书画家总称,或称扬州画派 “扬州八怪”之说,由来已久。但8人的名字,其说互有出入。据李玉棻《瓯钵罗室书画过目考》中的“八怪”为罗聘、李方膺、李鱓、金农、黄慎、郑燮、高翔和汪士慎。此外,各书列名“八怪”的,尚有高凤翰、边寿民、闵贞等,说法很不统一,今人取“八”之数,多从李玉棻说。扬州八怪是一群富有正义感的知识分子,他们生活在社会的中层,对官场的腐败,富商的巧取豪夺,均有所了解。面对现实生活,结合自身的遭际,产生了对社会的强烈不满。在贫富不均面前,他们对遭受苦难的人民,常寄予深切同情,不时代为发出愤怒之声。但由于他们接受的是封建文化教育,当时清王朝又正处在所谓“盛世”,其感慨和不满不可能突破封建思想的藩篱。出仕则期望能有所建树,使百姓安居乐业,以维护封建秩序。绝意宦途或归隐,则洁身自好,不苟同流俗,以清高自我标榜。然而,他们又不可能摆脱对地主官商的经济依附,因而常处在思想矛盾的极端痛苦之中,在愤世疾俗之外,不得不妥协以求生存。他们当中郑燮可为代表,留下了较多的言论,可谓“八怪”的思想家。李鱓表现的矛盾痛苦最激烈,成为受攻击的主要对象。扬州八怪在艺术观上,最突出之点是重视个性表现,提倡风格独创,主张“自立门户”。针对当时扬州商品交易和商人唯利是图的现状,公然宣布自己的作品是为了卖钱谋取生活,撕破了过去文人画家把绘画创作视为“雅事”的面纱。在作品的题材上,一方面继承了文人画的传统,以梅、兰、竹、菊、松、石等为主要描写对象,除了表现出一般的清高、孤傲、绝俗等思想外,还运用象征、比拟、隐喻等手法,并通过题写诗文,赋予作品以深刻的社会内容和独特的思想表现形式。如郑燮以竹声比拟民间疾苦声。尽管扬州八怪的艺术当时只流行于扬州及其相邻近地区,但是它在继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水墨写意画上,产生了深远影响。 代表人物介绍:郑燮 金农 黄慎 汪士慎 李鱓 高凤翰 高翔 陈撰 杨法 边寿民 罗聘 李葂 李方膺 华喦
 郑燮(1693-1765)清代著名画家、书法家。字克柔,号板桥,也称郑板桥。乾隆时进士,曾任潍县县令,书画史。江苏兴化人中国清代画家,书法家,文学家。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为“扬州八怪”之一,其诗、书、画世称“三绝”,擅画兰竹。

  据李玉棻《瓯钵罗室书画过目考》中的“八怪”为罗聘、李方膺、李鱓、金农、黄慎、郑燮、高翔和汪士慎。此外,各书列名“八怪”的,尚有高凤翰、边寿民、闵贞等,说法很不统一,今人取“八”之数,多从李玉棻说。

  板桥先世,三代都是读书人,曾祖新万,庠(xiang)生;祖父清之,儒官,父立本,字立庵,廪(lin)生。郑板桥出身贫寒知识分子家庭,幼年丧母,赖后母抚养。少年时从学于乡先辈陆震,20余岁中秀才,雍正十年(1732)乡试中举,乾隆元年(1736)中进士。七年出任山东范县知县。一年后调任潍县。十三年,乾隆皇帝弘历东巡至泰山,他为书画史。十八年因请赈得罪大吏而罢官。他书画上常用的印章印文为:“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乾隆东封书画史”,“七品官耳”等,可说是其生平的纪实。  郑燮为政有干才,痛恨官场腐败作风,同情底层群众。在潍县任上的头两年,适逢山东大灾荒,出现了“人相食”的惨痛景象,郑燮采取应急措施,不及申报上司批准,动用官仓粮食借贷给饥民,秋后灾情仍重,他又焚烧了所有贷券,采取以工代赈办法,修城凿池,招徕远近灾民赴工就食;责令邑中大户开厂煮粥和积粟之家平粜囤粮,使饥民得以度过灾荒。但这些措施,却触犯了豪绅富户和腐朽官吏的利益,被诬罢职。他离潍县时,囊橐萧然,仅有图书数卷,百姓痛惜挽留,甚至为其立生祠。郑燮性格旷达,不拘小节,喜高谈阔论,臧否人物。当时即被人称为“狂”和“怪”。罢官后居扬州,以卖画为生。  

作品欣赏 行书扇面[1][2] 立轴[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41][42][43][44][45][46][47][48][49][50][51][52][53][54][55][56][57][58][59][60]
四言联[1][2]
五言联[1]
七言联[1][2][3][4][5][6][7][8]
行书页[1][2][3]
行书扬州杂记卷
东坡烟江叠嶂诗卷
坡公小品册
难得糊涂
行书金农诗横幅
草书司空曙七绝
新修城隍庙碑记
重修城隍庙碑记
其他[1][2]
竹石图 兰草图

 

金农(1687-1763)


《司马光佚事漆书轴》 

  仁和(今浙江杭州)人,久居扬州,扬州八怪之一。

  原名司农,字寿田;39岁后,更名为农,更字寿门,一生所署之斋馆别号众多,有冬心先生、江湖听雨翁、金牛湖诗老、老丁、古泉居士、竹泉、曲江外史、稽留山民、莲身居士、龙棱仙客、耻春亭长、寿道士、金吉金、苏伐罗吉苏伐罗(佛家经上“苏伐罗”即汉文“金”字,苏伐罗吉苏伐罗就是金吉金)、金廿六郎、如来最小弟、惜花人、昔耶居士、枯梅庵主、心出家庵粥饭僧、仙坛扫花人、松长者、百二砚田富翁、三朝老民(历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等。早年读书于何焯家,并与丁敬相交。他嗜奇好学,工于诗文书法,诗文古奥奇特,并精于鉴别,他收藏的金石文字多至千卷,性好游历,“足迹半天下”。乾隆元年(1735年)荐举博学鸿词落选,入京未试而返。后以卖画长期居住扬州的三祝庵、西方寺等地,至衰老穷困而死,终身布衣,生活清苦。

  金农初不以工书为念,然书法造诣却在“扬州八怪”中成为最有成就的一位,特别是他的行书和隶书均有着高妙而独到的审美价值。他的隶书早年是“墨守汉人绳墨”的,风格规整,笔划沉厚朴实,其笔划未送到而收锋,结构严密,多内敛之势,而少外拓之姿,具有朴素简洁风格,但是到了五十岁既负盛名之后,有意“骇俗”,他独创一种“渴笔八分”,融汉隶和魏楷于一体,这种被人称之为“漆书”的新书体,笔划方正,棱角分明,横划粗重而竖划纤细,墨色乌黑光亮,犹如漆成,这是其大胆创新、自辟蹊径的标志;金农的行书从其早期开始就不入常格,而以碑法与自家的“漆书”法写成的行草书,用笔率真,随心所欲,点画浪藉而又笔墨醇厚,粗头烂服之间,透出苍逸稚拙之趣,令人叹服;其“写经雕版”式的楷书,似乎与民间书法一脉相通,没有轻重的线条变化和圆润的转折用笔,也没有提顿中的波挑,以均匀的线条和方硬的转折,书写出类似单线体美术字的书体,却又具有器形文字般的古茂,其书法的启迪意义非常深远。

  他五十岁才开始学画,由于学问渊博,浏览名迹众多,又有深厚的书法根底,终成一大家。其画造型奇古,善用淡墨干笔作花卉小品。初画竹,继画马,画佛像,画梅更能独创一格为“扬州八怪”之一。(文/刘有林)

《游禅智寺五言诗》纸本 1721年作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这幅行楷立轴是我们目前所能见到具有时间可考性的金农较早的创作性书作,作品出手不凡,纯用己法,字距宽阔而行距紧逼,显现出其孤高不群的姿态,自然挥洒的细笔线条和头重脚轻的粗糙字型也毫无“帖”相,同时从中也可以窥见金农对碑版金石非同一般的见识,金农这种不依傍他人的性格为有清一代书坛带来了一股清新之气。

《王彪之井赋》纸本 1725年作 纵98.5厘米 横41.2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行书《砚铭册》册页 纸本 1730年作 纵24.5厘米 横13.7厘米 广东省博物馆藏
共16页[1][2][3][4][5][6][7][8][9][10][11][12][13][14][15][16]

《隶书周礼职》纸本 1734年作 纵102.1厘米 横56.5厘米 广东省博物馆藏

楷书五老图记 年代不详 纸本 纵117厘米 横52.3厘米 广东省博物馆藏 隶书杂记 司马光佚事漆书轴 隶书梁楷论 隶书牛戬传记 记沈周叙事轴 周伯琦传记六条屏 汲古处和四言联 越纸古瓯七言联 隶书四言茶赞轴 疏花片纸七言联 漆书相鹤经轴
水乐洞小诗 扇面[1][2][3] 漆书七言联
漆书古谣一首
漆书横幅 隶书四条屏 隶书题画
隶书五言诗
楷书金牛岩故事
漆书盛仲交事迹
玉川子嗜茶帖 节临华山庙碑 隶书五言联[1][2][3] 隶书七言联[1][2] 隶书轴[1][2][3][4][5][6]
漆书轴[1][2][3][4]
手札[1][2][3] 附录金农年表

黄慎(1687-?)


《草书诗轴》

   卒年不详,1770年尚在。字恭寿,一字恭懋,号瘿瓢子,又号东海布衣等。福建宁化人。自幼家贫,因无钱读书,遂随父自学,后父早世,为赡养慈母,放弃举子业的 愿望,学画谋生。   

   他年方十八、九时寄身萧寺,白天作画,夜间从佛光明灯下刻苦读书,技艺大进。凡人物、花鸟、山水、楼台、虫鱼等,无一不能,但他并不以这些为满足,一次看他先生的作品说:“吾师绝技难以争名矣,志当自立以成名,岂肯居人后哉!” 他自己总结一生走过的道路,感慨地说到:‘余自十四、五岁时便学画,而时时有鹘突于胸者,仰然思,恍然悟,慨然曰:‘余画之不工,以余不读书之故。’于是折节发愤,取毛诗、三礼、史汉、晋宋间文,杜韩五言诗及中晚唐诗,熟读精思膏以继晷,而又于昆虫草木四时推谢荣枯,历代制度衣冠礼器,细而致于夔蛇凤,调调刁刁,罔不穷厥形状,按其性情,豁然有得于心,应之于手,而后乃今始可心 言画矣。”正是这种凝思结想、废寝忘食、苦攻不辍,黄慎才从一个小画工成长为一位“诗画名大江南北”的名家。

  黄慎曾出游豫章(今南昌),遍历吴、越。他的成绩受到他的老师上官周的热情赞扬和高度评价,他说:“吾门有黄生,犹右军之后有鲁公也。”郑板桥为诗赠之:“家看古庙破苔痕,惯写荒涯乱树根,画到精神飘没外,更无真相有真魂。”
    黄慎草书,得怀素笔意,用笔枯劲,上下勾连,喜作怪笔,人多难以辨认。他的诗情韵清远,如岩绝,烟凝霭积 ,能非凡境。被同乡人雷宏收集起来,编为《蛟湖诗抄》
   本页部分资料选自《扬州八怪艺术纪念馆》,谨表谢意

送汪瞻侯归姑苏诗 可嘉扫描

黄慎五律草书轴 可嘉扫描

草书诗轴 纸本 纵141.2厘米 横79.3厘米

上海博物馆藏 图文资料来自上海博物馆网站

五言诗轴 可嘉扫描

草书七言联

吴昌硕篆书《古春一记》卷首

黄慎《草书桃花源记》

黄慎《草书桃花源记》

黄慎《草书桃花源记》 手卷,纸本,设色,纵38厘米,1764年作

吴昌硕跋黄慎《草书桃花源记》

黄慎《草书桃花源记》


  释文: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复行数十步,豁开朗。土地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其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成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问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乃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觏往。未果,寻病终。遂无问津者。 赢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黄绮之齐山,伊人亦云逝。往迹浸复湮,来径遂芜废。相命肆农耕,日人从所憩。桑竹垂余荫,菽稷随时艺,春蚕取长丝,秋熟靡王税。荒路暖交通,鸡犬互鸣吠。俎豆犹古法,衣裳无以制。童孺纵行歌,斑白观游诣。草荣识节和,木衰知风励。虽无纪历志,四时自成岁。怡然有余乐,干何劳智慧:奇踪隐五百,一朝敝神界。淳薄既异源,旋复还幽蔽。借问游方士,焉测尘嚣外~.愿言蹑轻风,高举寻吾契。 乾隆甲申冬月录。黄慎。

  附录:《黄慎草书桃花源记》简介

  黄慎(一六八七-一七七二),字恭懋,一字恭寿,号瘿瓢子、东海布衣、七闽老画师等。福建宁化人,终生布衣。雍正间移居扬州。

  黄慎出生于一个半耕半读的贫民之家。父亲黄巨生乃一介书生,为谋生路,飘零异乡,客死洞庭。慎自幼在家翻读父书,父亡侍母。因无以为业,年方八九便寄生萧寺,立志学画,以养家糊口,每夜读书习画。年十四五弃举子业,从同里画家上官周学习人物写真、工笔花鸟、山水楼台等法。稍长,即悟“吾师绝技难以争名矣,志士当自立成名,岂肯居人后哉”。后偶见怀素真迹,反复揣摩之余,从中受启,遂效仿张长史参公孙大娘舞剑器及观担夫争道之典故,将草书笔法融入人物画线描之中,转入觕角挥洒一路,创立出自己的艺术风格,所写人物多取材历史神话故事、文人士夫生活以及渔民、纤夫、游子、乞丐等下层劳动人民形象。衣纹线条疏放狂纵、变化无方,寥寥数笔以简驭繁、形神兼备、栩栩若生。山水虽取法倪黄,出入仲圭,但笔意纵横、气象雄伟。花鸟作品亦颇具自然之旨趣。上官周见之盛赞其“犹右军之后,有鲁公也”,但是黄慎并未以此满足,而是牢记母亲的谆谆教诲:“儿为是,良非得已。然吾闻此事非熏习诗书,有士夫气韵,一画一技俩耳。”努力追求诗人张钦所语“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境界,潜心学诗,终令诗画之名大扬,其诗被同乡雷鋐收集编为《蛟湖诗钞》四卷。继而又刻苦攻书,赚得“诗、书、画三绝”之誉,闻名大江南北。读罢万卷书,再行万里路,黄慎为拓眼界,毅然离家出游,涉足豫章吴越等地,以广见识。中年,为了便于卖画,于康熙五十八年(1719),时三十六岁之际携母迁居扬州,交往一时名流,与郑燮、李鱓成为莫逆交,被列为“扬州八怪”之一,大受社会欢迎。

  在扬州崇尚创新的艺术氛围感染下,黄慎又开始了书法艺术改革的尝试,弃楷作草,舍钟繇而法二王,远师怀素,近尚明人,并将绘画之长透入书法关钮,于传统狂草书体中别开生面,线条续断、机杼巧妙,歇笔存于字体、笔画之中,计白守黑,疏密相间,一泻千里,自然天放,形成个性鲜明、独标一格的狂草,以崭新的艺术面貌轰动了整个扬州书坛。由此跻身文人画家之列,成为清季艺术巨子,墨迹人多重金争购,一时成拱壁宝藏。譬如《桃花源书画合璧》手卷,作为其晚年精品之一,即曾经多位名家辗转收藏,最终成为国家馆藏的宝贵财富。

  黄慎《桃花源书画合璧》手卷,纸本,设色,纵三十八厘米,作于清代乾隆二十九年甲申(1764),时年作者七十七岁。海上名人吴昌硕(1844-1927)于七十一岁题卷首。

  图后所附草书节录陶诗及自撰的五言律诗,则毅然一反传统行草书法连绵牵引的线性笔意,而是创意为激荡跃动的墨点,并引入抒情的画意,发挥自己精湛的绘画功力,将处理布局虚实和安排造景疏密的经验融入到书法的篇章中去。用如锥画沙、折钗股的枯劲之笔纵横捭阖,顿挫翻飞,意连笔断,出神入化。忽而以魏晋钟繇之章草白雨跳珠,兔起鹘落,忽而若唐代怀素之漫书枯藤盘空,鸾舞蛇惊,徐疾有序,张弛结合,导之泉涌、顿之山安。亦书亦画,节奏强烈,气象雄伟,令人骇目。诚如钱湄寿《题黄瘿瓢慎山水障子》诗云:“忽而疏,忽而密,空际烟云指尖出。忽而枯,忽而生,满林风雨皆秋声。笔一枝,墨一斗,兴酣笔跃墨亦走。笔有神,墨无痕,山重水复蛇龙奔。不以规矩非其病,不受束缚乃其性”。用来形容黄慎的书风,同样也是合适的。

  关于黄慎作书如画、绘画同书的特点,时人即有盛赞,如清凉道人在《听雨轩笔记》中,曾言“其书法纵横酷似其画”。雷鋐亦在《蛟湖诗钞序》中称道:“字如疏影横斜,苍藤盘结,然则谓山人,诗中有画也可,字中有画也可。”书画同源是中国古代文人画的灵魂,黄慎以其勤奋的实践,使传统的诗书画韵得到了紧密的渗合,在清代中期的艺坛上树起了一面光彩夺目的旗帜。
 

长房遇仙图

汪士慎(1686-1759) 字近人,号巢林,溪东外史等。排行第六,人称“汪六先生”。 嗜茶如命,号称“汪茶仙”。安徽歙县人。久居扬州。为扬州八怪之一。工绘画书法,金石篆刻,善隶。六十七岁时双目失明,乃作狂草,自号“心观道人”,金农称其“盲其目不盲其心”,清贫一生。行书《七古一章》为汪氏四十岁时书,清劲爽朗,生动有致,透出刚介自在之精神。
《行书七古一章》[局部]另有〈隶书立轴〉

李 鱓(1686-1762)


《行书五言联》

   字宗扬,号复堂,又号懊道人,墨磨人、木头老子、苦李、滕薜大夫等。江苏兴化人。

  一生在仕宦途中,历遭坎坷。康熙五十年即25岁时中举,三年后以画技至清宫当内廷供奉。他本是学画山水的,进宫后,康熙皇帝指令他跟“正宗”派花鸟画家蒋廷锡学习花卉。李鱓不以学习蒋廷锡为满足,又向高其佩学习,后受石涛笔意启发,以破笔泼墨作画,风格大变。突破了“正宗”派所规定的框框,是一位颇得宫廷器重的画师,名声也日益扩大。但他却遭到一批摹古画师的极力排斥,并以所谓抗拒规定题材和体裁的罪名而被解职。郑板桥说他是“才雄颇为世所忌,口虽赞叹心不然”。后来,李鱓以检选出任山东滕县知县,为政清简,体谅民情,被士民所尊敬。又因负才使气,玩世不恭,触犯了权贵,遂于乾隆五年,罢官归里,流落扬州,过着卖画为生的凄凉的生活。两次的仕宦打击,使李鱓在生活上放纵自己,寄情花鸟,以书画发泄其苦闷之情,但又不甘心宦途上的失败,常欲东山再起。但事与愿违。晚年定居扬州,以卖画为生。李鱓与郑板桥是同乡,又最为知已,结为知交,所以郑板桥有《郑板桥集…. 李鱓》的诗句,并有“卖画扬州、与李同老”的话。

  所作花卉,不拘法度,泼墨淋漓,但犹不失天趣。但晚年部分作品过于霸悍。传世画迹有南京博物院藏《土墙蝶花图》轴、故宫博物院藏《松藤图》轴等。   李 鱓诗才书法成就是卓然的。李 鱓书法古朴,具颜、柳筋骨。作画时喜欢在画幅上长题满跋,有时甚至于把参差错落的题字,写满画面,于质实中见空灵,使整幅画面气韵更加淋漓酣畅。为此秦祖咏说他“书法古朴,款题随意布置,另有别致,殆亦摆脱俗格,自立门庭者也”。

行书绝句轴 点击放大
行书五松歌立轴 136.5x69.7cm
行书五言联

高凤翰(1683-1748)


《行书七绝》纸本 行书 138.5x47.9cm
上海博物馆藏(点击放大)

 字西园,号南村,自称南阜山人,山东胶州人。雍正十一年官泰州巡盐分司。去职后流寓扬州。工于山水,花卉,山水师法宋人,近赵令穰、郭熙一路,中年以后,到了江南,与扬州画派画家如金农、郑燮、高翔、李方膺、边寿民等相往还,画风相互影响,多作花卉树石,笔法奔放,纵逸不拘成法。亦能画人物,造型准确,神态潇洒秀逸。晚年则趋于奔放纵逸。乾隆二年丁巳右臂病发,坚持用左臂,自号后尚左先、丁巳残人,艰苦力学,书、画为之一变,生拗苍劲,更富奇趣,为时所称。传世画迹有南京博物院藏《层雪炉香图》轴、中央美术学院藏《秋山读书图》轴等。

 工书法,善篆刻,喜收藏,精鉴赏,曾收藏秦汉印章及明清名家制印至万余方,各制有谱录,又收藏砚石至千百方,并制有铭词,手书后大半自行刻凿,著有《砚史》等行世。  亦被列为扬州八怪之一。有《南阜山人全集》等著作传于世

  《七律诗轴》纸本 草书  92x43.6cm   南京博物院藏
(点击放大)

高凤翰七绝诗轴 可嘉提供

隶书立轴 139.9cmx48cm 1729年作 上海博物馆藏

行草手札

手札

题画诗卷局部 24.1cmx254.8cm 辽宁省博物馆藏

草书咏荷诗轴 31cmx23cm

高 翔(1688--1753)


隶书诗 纸本67.5X45厘米

  号西唐,又号樨堂,一作西堂,江苏扬州人 。终身布衣。晚年右手残废,常以左手作书画。与石涛、金农、汪士慎 为友。清. 李斗《扬州画舫录》云:〖石涛死,西唐每岁春扫其墓,至 死弗辍〗善画山水花卉。其山水取法弘仁和石涛,所画园林小景,多从 写生中来,秀雅苍润,自成格局。画梅〖皆疏枝瘦朵,全以韵胜。〗亦 善于写真,金农、汪士慎诗集开首印的小像,即系高翔手笔,线描简练,神态逼真。精刻印,学程邃。亦善诗,有《西唐诗钞》。

隶书斗方

隶书立轴 可嘉扫描于《中国美术全集》

陈 撰(1678--1758)



字楞山,号玉几、玉几山人,鄞县人,居钱 塘,以书画游江淮间,遂流寓扬州。初主銮江项氏,项氏中落,又馆于 筱园主人程梦星,晚年江都江鹤亭延之入康山草堂,直至终岁,是〖扬 州八怪〗中唯一不以卖画为生的画家。乾隆元年(1736)被荐举博学鸿 词科,拒不应试。为人品性孤洁,不原与达官贵人交往。常与汪士慎、 高翔、万鹗等在扬州马日涫玲珑山馆赋词作画。所作花卉,疏简间逸, 格调清雅,尤精写梅。与李鳝齐名,人称〖复堂玉几〗。工诗文,为文学家毛奇龄(1623--1716)弟子,著有《绣绞集》、《玉几山房诗集》 并辑有《玉几山房画外集》。

行书题沈廷瑞山水册诗页 每页 26.3cmx17.8cm

杨法(1696--约1762后)


   字已军,号白云帝子,江苏南京人,寓居扬州。工书画善,亦精刻印。所书篆、隶、行、草,奇古苍劲,别具一格。乾隆十年(1745)曾作《隶书古诗十九首册》。长于花卉,潇洒清逸,颇有韵致,与华岩相类。其书名大于画名,绘画作品流传亦极少。

行书五言古诗立轴 102cmx35.4cm

篆书五言古诗四条屏 点击放大

篆书五言古诗四条屏 122.3cmx25.2cm 点击放大

篆书诗轴 185.7x61.9cm 墨迹绢本 美国弗利尔美术馆藏
转自弗利尔美术馆网站

罗聘(1733-1799)



字遯夫,号两峰,原籍安徽歙县,迁居扬州。博闻好学,金农弟子。善山水、人物、花鸟,以画《鬼趣图》轰动当时文坛。画法兼受石涛、华喦影响,画梅多用粗枝大杈,以浓墨渲染,花蕊繁密。传世作品有:故宫博物院藏《二色梅图》轴、《观音梅花图》轴等。其夫人方婉仪、子允绍、允缵宗其法,有“罗家梅派”之称。
华喦(1682-1756),字秋岳,号新罗山人,福建上杭人,移居杭州,长住扬州卖画度日。工人物、山水及花鸟。花鸟画有盛名,取陈淳、周之冕、恽寿平诸家之长,形成兼工带写的小写意手法,画风清新俊秀、率意疏宕。传世花鸟有故宫博物院藏《蔷薇山鸟图》轴。《松鼠啄栗图》轴等。其人物减笔描法得之于陈洪绶、王树榖、马和之等,形象稍有夸张,用线简练柔劲,故宫博物院藏有《天山积雪图》轴,画雪峰下牵驼行人,鸿雁高飞,一派荒冷情致,唯行人披红氅,对比鲜明。山水师法多家,不拘一格,一般比较简略。传世有天津艺术博物馆藏《白云松舍图》轴等。

篆书横幅“冰壶秋月” 20.1cmx77.3cm

李 葂(1691-1755)


《行书五言联》

   字啸村,安徽怀宁人,寓居扬州贺园。诸生。 乾隆十六年(1751)清帝南巡召试有赐。晚年落魄,寄食瓜洲。吴敬梓在 《儒林外史》中描写了一位风流雅谑的穷秀才季苇萧,据说是以李勉做原型的。他与李鱓很要好,时称《二李》。某年,郑燮过生日,李葂书赠楹联以贺,郑打开上联为“三绝诗书画”,便按卷瞑思下联,久不得 ,于是展现之,乃“一官归去来”,妙绝,竟使郑佩服不已。 他工诗画,擅山水、花卉、翎毛。当为两淮盐运使卢雅雨(1690- -1768) 画《虹桥揽胜图》,著名于时。从他的一方间章“用我法”看 ,说明画家主张自立门庭,不食他人残羹的创造精神。他的绘画作品至 今所风甚微,有《墨荷图》存世,笔间意深,大致能反映他的面貌。著有《啸村近体诗》三卷,卢雅雨为镌板序之。
 

边寿民(1684-1752)


  清朝有位画家以擅画芦雁出名,他的画作曾被雍正皇帝所收藏。他终生隐居、穷困潦倒、却使金农自甘“倾倒”的人物,他精于诗文书画,擅长花卉翎毛,高凤翰将他比成当世“边鸾”(唐代花鸟画名家),他的芦雁驰名江淮,有“边芦雁”之称。他就是——边寿民。
  边寿民,江苏山阳(今淮安)人。原名维祺,字寿民,以字行,更字颐公,号渐僧、苇间居士。关于边寿民的身世,现存资料记载不多。从他的书画中可以看出,他爱慕芦和雁,向往的是寄居苇间,后来索性把自己的住处题名为“苇间书屋”,企求有一个清静的环境,不愿涉足纷争的尘世,这无疑是对封建统治者的无声反抗。由于他的才名,当时许多上层人物都去他的住处拜访他,人称“淮上一高士”。但他终日躬身于纸墨之中,而不愿与他们同流合污,这种精神在当时来说是十分难能可贵的。而另一方面,他却愿与他的同行们亲密交往。他在自己的芦雁画上,题有“相呼莫失”,“相呼莫飞去,高处易离群”的字句,把自己看作是“雁群”中的一员,生活在“雁群”之中,与它们同呼吸共命运,生怕“离群”,这不能不说是他世界观中人民性的反映。这种思想无疑是进步的。。
  边寿民画芦雁,往往只是寥寥数笔,就勾画出芦雁的千姿百态,达到栩栩如生的效果,给人以美的感受和启迪。之所以有如此高的艺术造诣,是与他创作态度的严谨和对艺术的刻意追求分不开的。每当秋天芦花飞絮、雁声鸣叫的时节,他就潜入芦苇滩头,早早晚晚地观察揣摩芦雁的神态。为了攀登艺术高峰,他付出了十分艰辛的劳动。郑板桥在《淮阴边寿民芦间书屋》中写道:“边生结屋类蜗壳,忽开一窗洞寥廓;数枝芦荻撑烟霜,一水明霞静楼阁。夜寒星斗垂微茫,西风入帐摇烛光;隔岸微闻寒犬吠,几拈吟髭更漏长。”他栖身于“蜗壳”般的茅棚之中,全不顾“夜寒”“西风”“烟霜”的侵袭,完全忘记了夜已很深了。他反复揣摩、领会,为的是“忽开”那寥廓的艺术天地,登上那色彩绚烂、光辉夺目的艺术楼阁。他在艺术的道路上这种孜孜以求的进取精神,是十分令人敬佩的。
  边寿民的思想感情和艺术风格基本上与当时的扬州画派相同。扬州画派的画家有“扬州八怪”之说,人们往往把边寿民也列为“扬州八怪”之一。 传世作品有《芦雁图》册、《芦雁图》轴。
  边寿民书法仅见于其诸多作品中的题识,从中可以窥见其用笔洒脱,飘逸自然,又独树一帜,后人完全可以通过辨别他的书法来判断其作品的真实性。其作品上的题诗也非常精彩。

《沙洲芦雁图》局部 题记 西泠印社藏
图片来自《中国书法》2007年第9期

边寿民《行书五言联》 66.5×14.5cm
图片来自上海敬华拍卖会

上海敬华艺术品拍卖有限公司2005年春季大型艺术品拍卖会
款 识:松柏有本性,瑾瑜发奇光。寿民
钤印:颐公(白文)(参见《中国书画家印鉴款识》P1584第71号) 寿民(白文)
估价: RMB15,000-20,000 成交:-------
拍卖日期:2005-06-26
本站并不能保证所有拍卖作品的真实性,图片仅作参考。

《芦雁图》
图片来自网络

张子林书法 收藏 中国历朝历代书法名家作品 清朝 历代名家墨迹 扬州八怪 张子林书法 收藏 中国历朝历代书法名家作品 清朝 扬州八怪 书法 中国历朝历代书法名家作品 清朝 历代名家墨迹 扬州八怪 张子林书法 收藏 中国历朝历代书法名家作品 清朝 傅山 书法大观 张子林书法 收藏 中国历朝历代书法名家作品 清朝 傅山书法 张子林书法 收藏 中国历朝历代书法名家作品 清朝 刘墉书法 张子林书法 收藏 中国历朝历代书法名家作品 清朝 吴昌硕书法 张子林书法 收藏 中国历朝历代书法名家作品 清朝 大师吴昌硕作品选(书法篇) 张子林书法 收藏 中国历朝历代书法名家作品 清朝 书法故事- 吴昌硕拜师 张子林书法 收藏 中国历朝历代书法名家作品 清朝 八大山人书法--朱耷 张子林书法 收藏 中国历朝历代书法名家作品 清朝 郑板桥书法诗词 张子林书法 收藏 中国历朝历代书法名家作品 清朝 曾国藩书法大观 张子林书法 收藏 中国历朝历代书法名家作品 清朝 清代帝王 书法大观 张子林书法 收藏 中国历朝历代书法名家作品 清朝 刘墉与书法艺术 张子林书法 收藏 中国历朝历代书法名家作品 清朝 林则徐书法艺术欣赏 张子林书法 收藏 中国历朝历代书法名家作品 清朝 林则徐书法作品-《心经》 张子林书法 收藏 中国历朝历代书法名家作品 清朝 康有为书法作品欣赏 张子林书法 收藏 中国历朝历代书法名家作品 清朝 十大杰出书法家之吴昌硕 张子林书法 收藏 中国历朝历代书法名家作品 清朝 吴昌硕临《石鼓文》 张子林书法 收藏 中国历朝历代书法名家作品 清朝 吴昌硕作品集(共117幅) 张子林书法 收藏 中国历朝历代书法名家作品 清朝 十大杰出书法家之齐白石 张子林书法 收藏 中国历朝历代书法名家作品 清朝 十大杰出书法家之毛泽东 张子林书法 收藏 中国历朝历代书法名家作品 清朝 十大杰出书法家之沈尹默 张子林书法 收藏 中国历朝历代书法名家作品 清朝 十大杰出书法家之沙孟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