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女儿国简谱:探明青海富硒资源 发展西部绿色产业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20:35:44
明青海富硒资源 发展西部绿色产业——青海省地矿局第五地质矿产勘查院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纪实   来源:国土资源新闻网 作者: 发布时间:2010.03.04 .h1 { FONT-WEIGHT: bold; TEXT-JUSTIFY: inter-ideograph; FONT-SIZE: 22pt; MARGIN: 17pt 0cm 16.5pt; LINE-HEIGHT: 240%; TEXT-ALIGN: justify } .h2 { FONT-WEIGHT: bold; TEXT-JUSTIFY: inter-ideograph; FONT-SIZE: 16pt; MARGIN: 13pt 0cm; LINE-HEIGHT: 173%; TEXT-ALIGN: justify } .h3 { FONT-WEIGHT: bold; TEXT-JUSTIFY: inter-ideograph; FONT-SIZE: 16pt; MARGIN: 13pt 0cm; LINE-HEIGHT: 173%; TEXT-ALIGN: justify } DIV.union { FONT-SIZE: 14px; LINE-HEIGHT: 18px } DIV.union TD { FONT-SIZE: 14px; LINE-HEIGHT: 18px }

2010年春节刚过,青海省就传出好消息:青海省地矿局第五地质矿产勘查院首次在青海省东部的平安—乐都地区发现840平方公里的富硒资源区。这是我国首次在西北地区发现如此大面积的富硒区,对我国西部大开发进程中发展青海绿色产业具有重要的意义,将会给当地乃至整个青海省带来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青海省国土资源厅与中国地质调查局联合成就了富硒区的发现

青海省地处青藏高原,自然条件恶劣,生态系统脆弱,社会经济发展较为落后。840平方公里富硒资源区的发现无疑将大大促进青海省的绿色产业开发,这一成果的取得归功于青海省国土资源厅与中国地质调查局联合进行的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

2004年,青海省国土资源厅招标项目《青海省互助、平安、湟中、大通和西宁市区环境地球化学调查》启动,工作区总面积3500平方公里,由青海省地矿局地质调查院化探分院实施完成。该项目旨在初步查明调查区环境地球化学本底和环境信息现状;对调查区环境质量现状及发展趋势作出评价,为调查区城镇和农牧经济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及某些专项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为适应新时代地质工作的特点和社会需要,中国地质调查局推动并组织实施了31个省(区、市)以农业地质或生态地球化学为主题的全国范围内的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系统工程,旨在为各地的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提供大量的地球化学调查数据,取得明显的经济效益和良好的社会效益。

2008年,中国地质调查局“全国土壤现状调查及污染防治”国家专项《青海省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西宁市)》基础调查项目启动,工作区域位于青海省东部,北部为门源回族自治县,南部为化隆回族自治县,东接甘肃省,西邻西宁市,行政上属平安、互助、乐都及民和等四县管辖,面积4800平方公里。该项目前期由青海省地矿局地质调查院化探分院组织实施。2008年年底青海省地矿局机构改革和调整,原青海省地质调查院化探分院整体机构划入青海省地矿局第五地质矿产勘查院,因此,以上工作由改革后的青海省地矿局五院地球化学勘查所承担实施,项目实施人员及经费等不变。项目旨在查明测区元素地球化学分布和分配特征,进行国土资源环境评价与基础地质研究,为国家及地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进行区域规划提供依据。

科研人员经过两个项目的调查研究,全面完成了青海省西宁市及东部地区8300平方公里范围内的1:25万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任务,不仅完成区内表层和深层土壤54种元素土壤地球化学调查,基本查明区内土壤中元素空间地球化学分布特征,圈定各类地球化学异常30处,还对典型异常进行了查证,为测区环境地质和农业地质以及今后相关科研工作提供了丰富的基础资料。

这两个项目最突出的一项成果是,首次在青海省西宁市周边及东部地区发现7个富硒或含硒的区域,其中以平安—乐都富硒区面积最大,约840平方公里。

青海省国土资源厅副厅长李志勇表示,青海省东部富硒区的发现是两个项目的交叉成果,这是一次成功的省部合作项目的结晶。

富硒区面积较大、地层较厚,硒含量浓度适中,宜于开发利用

李志勇介绍,青海省国土资源厅和中国地质调查局先后选择在青海省东部地区展开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是因为该地区是青海的粮食及农作物主产区,虽然只有全省面积的1/3,但其农产品总量超过了青海全省的一半。选择该地区作为突破口,对指导青海全省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具有重要意义。

硒资源的发现及开发利用,具有重要的社会和经济意义。硒不仅仅是植物生长的有益元素,也是动物生活的必需元素。自从1817年瑞典化学家贝采利乌斯发现硒之后,它的作用被一一揭示。现已证实,硒在人体组织内含量虽然很少,只是人体的千万分之一,但它却决定着生命的存在,对人类健康的巨大作用是其他物质无法替代的。有人甚至认为硒等微量元素比维生素更为重要。

科学家研究发现,硒能提高人体免疫机能、防癌抗癌、防治心脑血管疾病、保护肝脏、抗氧化、延缓衰老,能保护、修复细胞,还能解毒、防毒、抗污染等。缺硒将直接导致40多种疾病的发生,如癌症、心血管病、肝病、白内障、胰脏疾病、糖尿病以及儿童发育不良等。因此,硒有“生命的火种”、“抗癌之王”、“心脏的守护神”、“天然解毒剂”等美誉。

土壤中含硒量不足或过多,不仅仅可以直接影响到农作物的生长状况和含硒量,还能进一步通过食物链而影响人、畜的健康,甚至导致地方病(克山病)的发生。土壤缺硒,导致牧草含硒量偏低,使牲畜发生白肌病,甚至死亡;土壤中硒含量过高,富硒的粮食、蔬菜又可引起人体硒中毒。只有土壤硒含量适中,才能保持人体适当的硒营养,才能提高机体的抑癌、抗癌能力。

据地球化学专家、中国地质大学杨忠芳教授和承担该项目的青海省地矿局五院副院长刘长征介绍,青海东部富硒资源具有如下三个特点:

一是富硒面积较大。包括西宁市及周边四个县区不同程度处于含硒或富硒的生态环境之中,这意味着将来的富硒食品产业发展能形成一定的规模。

二是富硒地层较厚。硒资源丰富,开发富硒食品产业具有持久性。

三是富硒品质好。富硒浓度适中,还伴生锌、锶等人体必须的微量元素。全国其他一些富硒区往往有汞、铅等有毒重金属的伴生和超标情况。而平安—乐都富硒区有害元素As、Hg、Cd、Pb的有效态含量较低,农作物中有害元素的含量相应较低。而且,富硒土壤区域硒的有效态含量相对较高,大部分区域有效态硒含量大于1.2×10-9。因此,这一地区应该是一个“优质、环保、安全”的富硒区域。

研究发现,富硒土壤有从地表向深部富集的趋势。富硒区的形成与西宁盆地第三系红层的土壤关系密切,岩石中高含量硒是富硒区内土壤中的自然来源,即硒元素的富集不是外界污染或其他原因造成,这为硒资源勘查和富硒农牧产品开发提供了基础。

把富硒资源化为富民资本,打造“高原硒都”

据统计,全世界42个国家和地区缺硒,我国有72%的地区处于缺硒和低硒生态环境之中。全国约7亿人硒摄入量长期严重不足,这也是导致慢性病和癌症高发的重要原因之一。

我国个别地域硒资源相对丰富。目前已发现的富硒地区有:湖北恩施、陕西安康、贵州开阳、浙江龙游、山东枣庄、四川万源、江西丰城等。但是,这些富硒区域面积小,一些地方品质也比较差。

与国内其他省份富硒地区相比,平安—乐都富硒区的硒土壤含量不仅高于全国土壤背景值,也远远高于青海省内其他地区土壤平均值。同时,接近于瑞安、上虞、丰城富硒土壤含量水平,与大巴山、米仓山、萧山等富硒土壤含量水平相持平。

调查评价还显示,当地不同农作物对硒的吸收能力不尽相同,从大到小为:大蒜>油菜籽>小麦>蚕豆>洋芋>胡萝卜>豌豆,研究确认本区至少小麦和大蒜可以作为富硒作物大力培植,为开发利用硒资源提供了科学依据。

李志勇表示,应把富硒资源化为富民资本,尽快确定高原富硒产业的定位,开发利用应从四个方面着手:

对富硒区进行局部地球化学评价,对富硒土壤资源和农产品资源进行详细调查研究,为富硒土壤资源和农产品资源开发提供基础资料。发展绿色和特色农牧产业,积极开发项目建设。结合东部农业发展现状,建立富硒鸡、羊、猪等家畜养殖基地、富硒绿色小麦、紫皮大蒜、油菜种植基地等产业。积极开拓各种融资渠道,引进龙头企业,尽快形成规模。打造集富硒产品生产、加工、旅游、教育为一体的高原生态富硒产业走廊,逐步形成一条能够有效统筹城乡、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现代农业的高原发展模式,打响“高原硒都”品牌,为青海省东部地区新农村建设做好服务。

富硒土壤的首次发现,对青海省实现跨越、绿色、和谐和统筹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青海省是我国主要畜牧业基地之一,西宁及东部农业区地处黄土高原向青藏高原的过渡地带,特殊的自然面貌和较为恶劣的生态环境在各方面制约着本区农牧业的发展。因此,在青海省东部地区发现富硒资源显示的意义格外重大。

第一,富硒农产品的开发将成为这一地区未来发展优质高效农业的新途径,具有重要的社会和经济意义。

平安—乐都富硒区是我国首次在西北地区发现的如此大面积的富硒资源。该地区富硒农产品的开发,将对于改善农产品的品质、提高农产品的品位,为青海当地农产品的大幅度增值和农民增收开创了一条新的路子,对于我国西部大开发进程中青海省的和谐发展和新农村建设都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

第二,探索绿色发展的有效模式,硒产业将有可能成为推动青海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目前,在我国四大富硒地区之一的湖北恩施市,共培育了30多家硒产品研发企业,共研制出50多个富硒产品,硒产业年产值达8亿元人民币,已初步成为恩施富民强市的主导产业。江西丰城以富硒土壤带为基础打造的国内首个生态硒谷正在开建,未来将形成初级富硒产品、富硒产品加工、富硒高新技术、农家旅游四大产业群。平安—乐都地区可以学习这些成功的经验,全面实施富硒农产品工程项目,构筑绿色产业体系,逐步发展成为我国知名的富硒产业集聚地,并起到示范作用,努力使绿色经济成为青海省发展的新引擎。

第三,蔬菜在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因此富硒蔬菜的研究意义重大。作为特色农业开发来说,本区至少小麦和大蒜可以作为富硒作物来培植,如果进一步对该区其他作物、果、蔬、药用植物和禽畜产品进行含硒量普查,富硒农牧优势基地就会形成。  

2010年1月30日,在北京召开的青海省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报告评审会上,中国科学院院士张本仁、於崇文、莫宣学等院士专家高度评价了这一成果,认为这是一项全新的开拓性调查研究工作,是一项重大的地质成果,为调查区制定农牧业经济区划,新农村建设,合理利用和管护国土资源,优化农牧业种植结构提供了全新的基础地球化学资料,可以作为进一步开发利用的重要依据,建议有关主管部门尽快安排成果推广应用的评价工作,扩大在土地、农业、环保、地方病防治等领域中的应用。

评审会上,青海省国土资源厅厅长刘山青、青海省地矿局局长高学忠、中国地质调查局副局长王学龙等对这一成果表示极大的关注。他们表示,平安—乐都富硒区的发现将对推动青海省东部地区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迈进,为青海省河湟流域特色农牧业“百里长廊”的建设作出巨大贡献;也将对青海省把握绿色发展大势,有效促进发展方式转变,实现“跨越发展、绿色发展、和谐发展、统筹发展”,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有着很重要的意义。

借鉴成功模式,提供技术支持,形成大产业

对于富硒区下一步工作的开展,杨站君表示,目前,我们仅仅完成了青海省西宁市及东部地区的区域地球化学调查工作,从宏观尺度摸清了土地质量“家底”,今后还需要进一步开展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开展大比例尺的土壤地球化学调查工作。在富硒区开展更加详细的调查,如1:5万甚至达1:1万;结合青海省第二次土地普查成果,进一步查明可供利用的富硒耕地,可为富硒区的开发、规划提供科学的依据。

第二,进一步查明土壤中富硒成因,对于科学投资开发富硒农产品十分重要。

初步调查发现,青海东部富硒土壤的母区是第三系红层,该地区富硒土壤应属于可持续利用的天然富硒土地资源,但详细的富硒土壤成因还需进一步研究评价。

第三,对富硒区高原农作物进行富硒效果的系统研究及评价。

不同农作物对硒元素吸引富集程度差异很大,硒作为一个健康元素,人体摄入量过高和过低都有害健康。因此,开发富硒土地资源,就要筛选出既符合食品安全标准,同时又具有保健功能的高原特色绿色食品。这次工作,经过初步评价,富硒区农产品有大蒜、油菜、小麦等,更准确的富硒产品种类需要进一步评价确定。

第四,进一步查清土壤中影响硒生物有效性的原因。

杨站君表示,这是开发富硒产品的一项重要工作。因为不同的土壤条件会影响植物对硒的吸收效果。如在碱性土壤中,硒容易被植物所吸收,而在酸性土壤中硒不易被植物所吸收。

他强调,针对青海省东部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特征和富硒区资源的现状,依据生态和经济规律,应从“大产业”的角度整体看待青海富硒产业的发展,形成富硒各产业间的物质、经济、能量的有效流动和循环,积极促进地方政府、企业、科研单位和公众在富硒产业发展中的伙伴关系,充分发挥合力作用。

他强调,青海省富硒资源的开发,一要把握“生态、绿色”的展理念,加快评价,逐步推进高原富硒产业,将平安富硒区打造为“高原硒都”。二要加强宣传,积极开展富硒产业培育,优化投资环境,引进企业人才和技术,形成富硒产业的技术、资金保障;三要借鉴江西、海南等省在发展富硒产业上的成功做法,及时将成果转化利用。

立足青海,融入地方经济发展,扬帆再出发

青海省东部地区各级政府对富硒区的发现感到振奋,正紧锣密鼓筹措下一步开发措施。目前,一日本企业也表示出极大的兴趣,正与该地区政府商谈合作事宜。

青海省地矿局五院院长李世金对这些消息感到欣慰,他表示,其实五院的成果还远远不止这一项。

据他介绍,2008年年底,为适应地勘市场快速发展的新形势,青海地矿局对所属地勘单位进行了队伍结构调整,整合重组成立了第五地质矿产勘查院。2009年4月24日五院正式挂牌,顺利完成了平稳过渡,并于年内通过了ISO9001:2008质量体系认证,取得了固体矿产勘查、地球化学勘查甲级资质,区域地质调查乙级资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调查丙级资质。

新成立的五院是一支集地球化学勘查、矿产勘查、地质科研、矿业开发为一体的地勘专业队伍,承担全省大量空白区化探项目和部分矿产勘查项目,重点在青海三江北段、巴颜喀拉、东昆仑、鄂拉山成矿带开展地勘工作。目前拥有大场超大型金矿一个,中—大型矿床4个,拥有探矿权24个,固定资产638台(套),资产净值1255万元,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为了更好地为青海省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五院建院初就确立了以全面提高地质工作质量和科技创新实现找矿重大突破,以突出找矿成果和勘查开发一体化促进经济持续发展,以以人为本和机制创新建设队伍,以富民强院和安全发展维护稳定和谐,努力加大商业性投入比重,确保经济总量和职工收入不断增加的指导思想。全院职工紧紧围绕“提升质量、突出成果、增强效益、服务到位、安全发展”五大中心任务,谋大事、抓重点,经济建设、找矿成果、党风廉政建设、基地管理以及地勘文化建设等方面取得较好成绩。2009年度共落实项目23个,地勘资金超亿元,人均货币工作量达60万元,年度找矿成果显著,在北巴颜喀拉成矿带大场地区新增金资源量16吨,累积金资源量达151吨,在“三江”成矿带北段沱沱河地区找矿工作也取得了重大突破,矿床规模不断扩大,已成为新的矿产勘查基地。

李世金说,青海省东部富硒区的发现给他们带来鼓舞,“立足青海、融入地方经济发展”,扬帆整装再出发,他们准备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