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爱成婚独占小娇妻txt:历代书法大观--- 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05:05:32
历代书法大观-- 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

曹操(传) 《衮雪》 陕西汉中市博物馆藏  
钟繇(151-230墓田丙舍帖

王徽之(343-386)


  字子猷,羲之子,弟王献之,文章为世人所推崇,善书画。子猷生性卓荦不羁,性好竹。时人钦其才而秽其行。后为黄门侍郎,弃官东归。

  《新月帖》,见于辽宁省博物馆藏的《唐摹万岁通天帖》,传为王徽之书,唐摹本。此帖以行楷为主,挥洒自如,笔法多变,妍美流畅。宋《宣和书谱》。评其书法“作字亦自韵胜”。

  释文:
臣九代三从伯祖晋黄门郎徽之书
二日,告□氏女,新月哀摧不自胜,
奈何奈何。念痛慕,不可任。得疏知
汝故异恶悬心,雨湿热复何
似,食不?吾牵劳并顿,勿复,
数日还,汝比自护。力不具。
徽之等书。
姚怀珍,
满 骞。                                                            王  珣(350-401)《伯远帖》 

王荟 (464-549)


  字敬文,王导第六子,王珣之叔。历官吴国内史、会稽内史、镇军将军、散骑常侍,一生恬淡虚静,不竞荣利。善书,书法笔锋挺秀,与其恬虚守清、不竞荣利的人品相近,辽宁博物馆藏有其书法摹本《疖踵帖》、《翁尊体》。

王荟《疖踵帖》、《翁尊体》 见于辽宁省博物院藏的《唐摹万岁通天帖》,唐摹本。点击右键下载高清晰图片[1][2][3][4]
释文:臣十代叔祖晋侍中卫将军荟书
荟顿首□□□□,
为念。吾疖肿□□,
甚无赖,力不□,□
顿首。
翁尊体安和,伏
慰侍省,小儿并
健。适遣信集泽。
□邨,自当令卿知
吾言之不虚
也。郭桂阳已至,
将甲甚精。唯王
也。郭桂阳已至,
将甲甚精。唯王
临庆军马小不
称耳!以病告皆
差耶,秋冬不复
忧病也。迟更知
问。 七月廿七日。
……(后为王徽之:《新月帖》)

王僧虔(426—485)


  琅琊临沂人。南朝齐书法家。字简穆,王羲之四世族孙。官至尚书令。喜文史,善音律,工真、行书。书承祖法, 丰厚淳朴而有骨力。《齐书》本传称:“僧虔善隶楷书, 宋文帝见其书素扇,叹曰:‘非惟迹逾子敬,方当器雅过之。’”唐代张怀瓘《书断》称:“祖述小王,尤尚古直,若溪涧含冰, 冈峦被雪, 虽极清肃,而寡于风味。”窦臮《述书赋》称其书:“致丰富,得能失刚。鼓怒骏爽,阻负任强。然而神高气全,耿介锋芒。发卷伸纸,满目辉光。”墨迹有《王琰帖》。著有《论书》、《笔意赞》等。

  《王琰帖》(又称《太子舍人帖》、《在职》),见于辽宁省博物馆藏的《唐摹万岁通天帖》,传为王僧虔书,唐摹本。

释文:
  太子舍人王琰
  牒。在职三载,家贫,仰希江
  郢所统小郡,谨牒。
  七月廿四日臣王僧虔启。

王慈(451—491)


  字伯宝,临沂(今山东临沂)人。僧虔子。少与从弟俭共学书。善隶,行书。王慈草书运笔圆浑,含蕴凝重,然体态十分灵动,纵横姿肆,使人联想到王献之书作风格。书作有《栢酒帖》、《尊体安和帖》等存世。 谢凤子超宗诣慈,慈正学书,未即放笔。超宗曰:“卿书何如虔公?”慈曰:“慈书比大人,如鸡之比凤。”超宗狼狈而退。卒年四十一。

王慈《栢酒》《汝比》帖 于辽宁省博物院藏的《唐摹万岁通天帖》

点击右键下载高清晰图片[1][2]
王慈《栢酒》《汝比》释文:
唐怀充,

臣六代从伯祖齐侍中懿子慈书
得栢酒等六种,足下
出此已久,忽
致厚费,深劳
念慰。王慈具答。
唐怀充,
范武骑。
汝比可也,定以何
日达东,想大
小并可行。迟
陈赐还。知汝
劣劣,吾常耳。即具。

 

王志(460—513)


  字次道,琅琊临沂人。王僧虔子。《梁书》卷二十一《王志传》:“志善草隶,当时以为楷法。”

  《一日无申帖》,见于辽宁省博物院藏的《唐摹万岁通天帖》 (点击右键下载高清晰图片)

   《一日无申帖》(又称《喉痛帖》)释文:
臣六代从叔祖梁中书令临汝安侯志书
一日,无申只□正
属雨气方昏,得告
深慰。吾夜来
患喉痛,愦愦,何
□晚当故造迟
叙。诸惟□不□。

索靖 (239-303)



明拓《郁冈斋墨妙》卷七 索靖《月仪帖》 拓本墨纸,纵28.1cm,横13.8cm(半开)

   《月仪帖》传为索靖所作,法度谨严,气势峻迈,是著名的古章草书作品。   《郁冈斋墨妙》法帖,明万历三十九年(1611年)刻。取材魏、晋、唐、宋名家书迹,共十卷。王肯堂摹勒,管驷卿镌刻。摹刻精湛,秀润可人,为明代著名刻帖。

索靖《七月帖》,宋拓《淳化阁帖》卷三
拓本墨纸,纵25.2cm,横13.1cm(半开)

《七月帖》释文:七月廿六日,具书。靖白。虽数相闻,不解劳倦。信至得书,悉知,弃云宅及计来东。言展有期。索靖白。

索靖《皋陶帖》,宋拓《淳化阁帖》卷三
拓本墨纸,纵25.2cm,横13.1cm(半开)

《皋陶帖》释文:载。妖遏臧,灾害莫告。咎皋陶惟士,绳罪报鞠。按城据号,裁割幸戮。羞屈愬漫,逆曲规想。辍寂斗争,会复□□。鞉鼓肆陈,爱曰於予。琴瑟以咏,歌其命□。禽爵翔荣,兽乃歌舞。声翳丽城,越动飞走。脉土虔农,姬弃掌稷。

谢安(320 - 385)


    原藉太康,寓居会稽。东晋著名政治家。谢安出身士族,年轻时就注意修身养性,喜欢读书习艺,才器隽秀。但却不愿做官。他在上虞的东山筑庐蛰居,“高谢人间,啸咏山林”,过着闲适的隐居生活。直至他的好友、侍中王坦之去东山面请,痛陈社稷危艰,国势衰微,亟需良将谋臣匡扶,谢安才悚忧而起,应召出山。其时已年过不惑。既“东山再起”,受命于危难之际,谢安宵衣旰食,不敢懈怠,开始了他中年以后二十年的奋作争斗。公元383年,前秦军南下,苻坚携兵百万,大有一举踏平江东之概。谢安临危不惧,要谢石、谢玄力拒,结果淝水一战,大获全胜,给中国战争史写下了以少胜多的辉煌一页。

谢安帖(选自大观帖,图片经过处理为反相)清晰版(可嘉提供)  
             谢万

谢万帖(选自大观帖,图片经过处理为反相)清晰版(可嘉提供)

薄绍之


    南朝宋人薄绍之,丹阳人,字敬叔。官至给事中。善书,风格秀异。尤工行、草,行草倜傥,时越羊欣。

    梁代学者袁昂作《古今书评》,称“薄绍之书,字势蹉跎,如舞女低腰,仙人啸树,乃至挥豪振纸,有疾闪飞动之势。”(《太平御览》卷七四八)。梁武帝萧衍《古今书人优劣评》称“薄绍之书如龙游在霄,缱绻可爱”。庾肩吾《书品》列其书为下之上品,张怀瓘《书断》卷中列其隶书、行书、草书入妙品。古人有赞:“师法小王,风格秀异,若干将出匣,光芒射人,魏武临戎,纵横制敌”。


选自大观帖,图片经过处理为反相(可嘉提供)

选自大观帖,图片经过处理为反相(可嘉提供) 萧思话
    南朝宋人萧思话,兰陵人。父源,冠军,琅琊太守。思话官至征西将军,左仆射。工书,学于羊欣,得其体法。虽无奇峰壁立之秀,运用连岗尽望,势不断绝,亦可谓有功矣。王僧虔云:“萧全法羊,风流媚好。殆欲不减,笔力恨弱。”梁代学者袁昂云:“羊真孔草,萧行范篆,各一时之妙也。”袁昂作《古今书评》称“萧思话书走墨连绵,字势屈强,若龙跳天门,虎卧凤阙。”(《太平御览》卷七四八)。梁武帝萧衍《古今书人优劣评》称“萧思话书如舞女低腰,仙人啸树。”庾肩吾《书品》列其书为下之上品。                                                        

萧衍 (464一549)


  梁武帝,南朝梁的开国皇帝。字叔达,南兰陵中都里(现江苏武进县)人。

传世书迹有《异趣帖》近于章草:“爱业愈深,一念修怨,永堕异趣,君不......”此帖清时入于内府。对其作者,向有萧衍和王献之两说,以倾向前者为多,明董其昌断为萧衍作品。

陆 机(261-303)


陆机《平复帖》,纸本,手卷,纵23.7cm,横20.6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点击下载高清晰图片

  故宫博物院释文:
   “彥先羸瘵,恐難平復,往屬初病,慮不止此,此已爲慶。承使唯男,幸爲複失前憂耳。吳子楊往初來主,吾不能盡。臨西複來,威儀詳跱。舉動成觀,自軀體之美也。思識□量之邁前,勢所恒有,宜□稱之。夏伯榮寇亂之際,聞問不悉。”(释文据启功《〈平复帖〉说并释文》)

  谢光辉 徐学标释文:
   “彥先羸瘵,恐難平複。往屬初病,慮不止此,此已爲慶。承使囗(唯)男,幸爲複失前憂耳。囗(侯)子楊往初來至(或釋主),吾不能盡。臨西複來,威儀詳跱,舉動成觀,自軀體之美也。思識量之邁前,執(勢)所恒有,宜囗稱之。夏(或釋闵)囗(伯)榮寇亂之際,聞問不悉。”(相关文章见《平复帖》蠡议一文)

  郑春松释文:
   “彥先羸瘵,恐難平複。微居得病,慮不衍計,計已爲蒼。年既至男事複失,甚憂之。屈子楊往得來主,吾云能惠。臨西複來,威儀詳跱。舉動祭觀,自軀體之蓋如思。識黟之邁,甚執所念,意宜稍之旻,伐棠。棠寇亂之際,聞問不悉。” (相关文章见《循名考实向真诠》一文)

点击右键下载全卷图片[卷首][1][2][3][4][5][6][7][8]

再细观

董其昌跋

张伯驹识

末代恭亲王溥伟跋

傅增湘跋

张伯驹(字丛碧)再识
                                                            隋唐五代书法

褚遂良(596-659)


褚遂良《倪宽赞》楷书 24.6x170.1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点击右键下载字帖 密码:9610.com

   传为唐代褚遂良楷书法帖。《石渠宝笈》载:帖高七寸七分,横五尺二寸七分,字共五十行,满行七字。据赵孟坚跋云为褚遂良晚年之作。卷后有赵孟坚、邓文原、柳贯、杨士奇、钱溥等人跋记。赵氏跋称:“容夷婉畅,如得道之士,世尘不能一毫婴之。”而明代詹景风《玄览编》则以为:“燥而不润乏天趣,笔似清劲而实单弱。”明代张丑《清河书画舫》称:“褚河南《倪宽赞》是宋世临本,后有赵子固等七跋却真。”有影印本行世。
   本卷字的笔划疏瘦,运笔过程,一划之间,有粗有细,字的姿态,有种翩翩自得,秀丽美妙,使人如面对一位一尘不染,清净绝俗的高士。倪宽(?-西元前一○三年),千乘人。他善於处理法律案件。武帝执政时,有功於水利建设和年历的制定。

 

唐人写经兜沙经


唐《兜沙经》纸本 12开 每页24×10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兜沙经”,册装共12开,无款识,署“天祐四年(907年)七月日……”乃唐祚之末五代之始,其书法与唐代楷书主流一脉相承,谨严有法,骨体挺拔,具北碑风规,为唐写经中的珍稀之物。

    首页下端钤“赵氏子昂”、“松雪斋印”。知曾经赵孟頫鉴藏。

请分页欣赏高清晰图片:(可嘉扫描)[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

杜牧(803-852)


    唐京兆万年人(今陕西西安)人。字牧之,中进士第,曾官司勋员外郎,后迁官中书舍人。工行草书。唐代著名诗人,有《樊川集》二十卷传世,因前有杜甫,所以后人称为小杜。
  《张好好诗》,杜牧大和九年作并书。书体为行书。杜牧传世墨迹只此一件。其书字体姿媚,用笔劲健,转折处如孙过庭《书谱》。历代评之甚多,清包世臣赞曰:用笔之法,见于画之两端,而古人雄厚恣肆令人不可企及者,则在画之中截。盖两端出入操纵之故,尚有迹象可寻;其中截之所以丰而不怯、实而不空者,非骨势洞达,不能倖致。中实之妙,武德以后,遂难言之。古今书诀,俱未及此,惟思白有笔画中须直、不得轻易偏软之说,虽非道出真际,知识固自不同。其跋杜牧之《张好好诗》云“大有六韵”者,盖亦赏其中截有丰实处在也。(《艺舟双楫》)又云:花到十分名烂漫者,菁华内竭,而颜色外褪也;草木秋深,叶凋而枝疏者,以生意內凝,而生气外敝也。书之烂漫,由于力弱,笔不能摄墨,指不能伏笔,任意出之,故烂漫之弊至幅后尤甚。戏鸿堂摘句《兰亭诗》、《张好好诗》,结法率易,格致散乱,而不烂漫者,气满也。气满由于中实,中实由于指劲,此诣甚难至,然不可不知也。(《艺舟双楫》)

《张好好诗》卷(下为局部),唐,杜牧书,纸本,行书。纵28.2cm,横16.2cm。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下载高清晰全图

释文:

张好好诗并序
牧太和三年,佐故吏部沈公江西幕。好好年十三,  始以善歌来乐籍中。后一岁,公移镇宣城,复置  好好于宣城籍中。后二岁,为沈著作述师,以双  鬟纳之。后二岁,于洛阳东城,重睹好好,感旧  伤怀,故题诗赠之。
君为豫章姝,十三才有余。翠茁凤生尾,丹睑莲含跗。高阁倚天半,章江联碧虚。此地试君唱,特使华筵铺。主公顾四座,始讶来踟蹰。吴娃起引赞,低徊映长裾。双鬟可高下,才过青罗襦。盼盼乍垂袖,一声雏凤呼。繁弦迸关纽,塞管裂圆芦。众音不能逐,袅袅穿云衢。主公再三叹,谓言天下殊。赠之天马锦,副以水犀梳。龙沙看秋浪,明月游东湖。自此每相见,三日已为疏。玉质随月满,艳态逐春舒。绛唇渐轻巧,云步转虚徐。旌旆忽东下,笙歌随舳舻。霜凋谢楼树,沙暖句溪蒲。身外任尘土,樽前极欢娱。飘然集仙客,讽赋欺相如。 [著作尝任集贤校理。] 聘之碧瑶佩,载以紫云车。洞闭水声远,月高蟾影孤。尔来未几岁,散尽高阳徒。洛城重相见,婥婥为当垆。怪我苦何事,少年垂白须?朋游今在否?落拓更能无?门馆恸哭后,水云秋景初。斜日挂衰柳,凉风生座隅。
  

冯承素


    唐代书法家。贞观(627-649)时任内府供奉挧书人,直弘文馆。贞观十三年,内出《乐毅论》真迹令承素模写,赐长孙无忌、房玄龄、高士廉、戾君集、魏徵、杨师道等六人。并笔势精妙,备诸楷则。” 传世王羲之《兰亭序》摹本(神龙本)自元代郭天锡后,一般衍称为冯承素手摹本。帖中破锋、断笔、结字、行墨, 均精徵入神。

作品欣赏:

《冯摹兰亭序》卷,唐,冯承素摹,纸本,行书,纵24.5cm,横69.9cm。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此卷前纸13行,行距较松,后纸15行,行距趋紧,然前后左右映带,攲斜疏密,错落有致,通篇打成一片,优于其它摹本。用笔俯仰反复,笔锋尖端锐利,时出贼毫、叉笔,既保留了照原迹勾摹的痕迹,又显露出自由临写的特点,摹临结合,显得自然生动,并具一定的“存真”的优点,在传世摹本中最称精美,体现了王羲之书法遒媚多姿、神情骨秀的艺术风神,为接近原迹的唐摹本。
   据考,卷首“神龙”半印小玺并非唐中宗内府钤印,而是后人所添,定冯承素摹也不可信,但仍是唐以来流传有绪的古摹本。
   本卷前隔水有“唐摹兰亭”四字标题,引首乾隆题“晋唐心印”四字。后纸有宋至明20家题跋、观款,钤鉴藏印180余方。其流传经过,根据各题跋、印记和记载,大致如下:南宋高宗、理宗内府、驸马都尉杨镇,元郭天锡,明内府、王济、项元汴,清陈定、季寓庸、乾隆内府。历代著录有:明汪砢玉《珊瑚网书录》、吴其贞《书画记》,清卞永誉《式古堂书画汇考·书考》、顾复《平生壮观》、吴升《大观录》、阮元《石渠随笔》、《石渠宝笈·续编》等书。刻入“兰亭八柱”,列第三。

高闲


    释高闲,晚唐僧人,乌程(吴兴)人。自幼出家湖州开元寺,后入长安,住四明、荐福等寺。学张旭,工草书,名冠一时。韩愈《昌黎先生集》卷二十一《送高闲上人序》云:“往时张旭善草书……今闲之于草书,有旭之心哉。”说其书有张旭之心。张祜也有《高闲上人》诗,赞曰:“卷轴朝廷饯,书函内库收 陶欣入社叟,生性论经俦 日色屏初揭,风声笔未休 长波浮海岸,大点出嵩邱 不绝羲之法,难穷智永流。 殷勤一笺在,留着看银钩。” 可见高闲在唐书名显赫。 宋赞宁《续僧传》卷三十《释广修传》云:“释高闲‘宣宗重兴佛法,召入对御前草书。遂赐紫衣,号十望大德……闲常将川白书真草书之踪,与人为学法焉。’”宋董逌《广川书跋》卷八云:“闲之书不多存于世,其学出张颠,在唐得名甚显。”宋陈《书小史》云:“高闲善草书,师怀素,深穷体势。”宋叶梦得《石林避暑录》卷三,谓高闲书“神采超逸,自为一家,盖得韩退之序,故其名益重。”元刘有定《衍极注》云:“高闲上人能草,每欲学为张长史。后终于湖州开元寺。”

作品欣赏:高闲《草书千字文》残卷

【全卷高清拼图】分页欣赏[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 

  《草书千字文》残卷,真迹。纸本,纵30.8厘米,横331.1厘米,已残,仅存“葬”字以下52行、243字,前缺的部分由元鲜于枢补。此书迹流传有绪,曾经宋赵明诚、元鲜于枢、明方鸣谦、清卞永誉和安岐等收藏,现藏上海博物馆。

  此《千字文》以硬毫书写,笔势浓重,坚挺纵放而不失规矩。循规草法,挥洒自如,气象生动。其结尾处,尤为开阖恢弘,豪爽顿生,给人一种笔墨淋漓酣畅的感觉。

国 诠


  唐初人(七世纪),名不见经传。明詹景凤《东图玄览》提到:“唐贞观中经生国诠奉敕作指顶许字,用硬黄纸书《善见律》。”他写的经卷,今唯见此一种。《善见律》卷后有明人徐*跋中提及家中所藏《兰亭禊序》乃楚人国诠摹写,《善见律》又为奉敕之作,可见国诠非一般经生。

    唐人写经,多不落名款,有的虽有名款但非名人,故以往书家并未给予足够注意。其实,由于唐代重书学,特别在中唐、盛唐,写经书法水平一般很高。《善见律》述释迦牟尼弘佛之事,卷末上端书“善见律卷”,下署“贞观廿二年十二月十日国诠写”。此卷经书工整,结构点画均匀秀劲,运笔灵活熟练,轻重适宜。全篇一气呵成,造诣精湛。 作品欣赏:楷善见律(选页) 乌丝栏纸本 275行 行17字 纵22.厘米 横468.8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贺知章(659-744)


    字季真,一字维摩,号石窗,晚年更号四明狂客,又称秘书外监。唐会稽永兴(今浙江萧山)人。太子洗马德仁之孙。其排行第八,人称“贺八”。证圣元年(695)进士,授国子四门博士,转太常少卿、集贤院学士。开元十三年(725)擢礼部侍郎,宫至秘书监。故人称“贺秘监”,又简称“贺监。天宝三年(744)辞官还乡为道上,建千秋观以隐居其内,未几卒,享年86岁。

    贺知章少时以诗文闻名,神龙年间(705—707)已名扬京城。开元初年与吴越人包融、张旭、张若虚以诗文齐名,世称“吴中四士”,亦称“吴中四友”、“吴中四杰”。贺知章邕容省闼,高逸豁达,为一代清鉴风流之士。尤喜好在饮酒中乘兴书写诗文,直到纸尽方止。曾与张旭、崔宗硅《海录碎事》亦将其与陈子昂、宋之问、孟浩然等人并称为“仙宗十友”。贺知章还与张旭情投意合,交往甚密,又为姻亲,故时人也常以“贺张”称之。两人也经常同游,“凡人家厅馆好墙壁及屏障,忽忘机兴发,落笔数行,如虫篆飞走,虽古之张(芝)、索(靖)不如也。好事者供其笺翰,共传宝之”。(施宿《嘉泰会稽志》)他曾撰写《龙瑞宫记》、《会稽洞记》,还被推荐入丽正殿书院编撰《六典》。他写的诗清新通俗,《回乡偶书》、《咏柳》等都是脍灸人口、千古传颂的不朽名篇。

   贺知章善草隶。温庭筠云:“知章草书,笔力遒健,风尚高远。”窦臮《述书赋》云:“湖山降祉,狂客风流。落笔精绝,芳嗣寡仇。如春林之绚彩,实一望而写忧。邕容省闼,高逸豁达。解朝服而归乡,敛霓裳而辞阙。”窦蒙《述书赋注》云:“(贺知章)每兴酣命笔,好书大字,或三百言,或五百言,诗笔惟命……忽有好处,与造化相争,非人工所到也。”窦氏兄弟评唐名家书多讥贬,惟推崇贺知章“与造化相争,非人工所到”,可知贺知章当时书法之声誉。吕总《续书评》则以为“纵笔如飞,奔而不竭。”陶宗仪《书史会要》云其“善草、隶、当世称重。晚节尤放诞,每醉必作为文词,行草相间,时及于怪逸,使醒而复书,未必尔也”。李白在《送贺宾客归越》诗中将其喻为王羲之,有言“镜湖流水漾清波,狂客归舟逸兴多。山阴道士:如相见,应写《黄庭》换白鹅。”卢象《送贺监归会稽应制》诗“青门抗行谢客儿,健笔违羁王献之。长安素娟书欲偏,工人爱惜常保持。”则喻其为王献之。当时人们还将其草书与秘书省的落星石、薛稷画的鹤、郎馀令绘的凤,合称为秘书省“四绝”。然而贺知章的书法存世极少,现可见的草书作品只有《孝经》。此外贺知章也擅楷书,有《龙瑞宫记》传世。

 

贺知章《草书孝经》纵26.0厘米 横265.1厘米 日本宫内厅三之丸尚藏馆

    本卷以草书写“今文孝经”本文,每行四字至十六字不等,共一千余百余字。无署款。据卷末小楷识语“建隆二年(961)冬十月重粘裱贺监墨迹”,推测为贺知章之作。北宋《宣和书谱》中亦著录有贺知章所书孝经。《孝经》全卷通篇略取隶意,融入章草,气息高古,点画激越,粗细相间,虚实相伴;结体左俯右仰,随势而就;章法犹如潺潺流水一贯直下,充分地体现了他那风流倜傥,狂放不羁的浪漫情怀,历来为文人学者所称誉。十七世纪后半期传入日本,明治年间由近卫家进献皇室。2006年3月13日至2006年4月26日上海博物馆举办“中日书法珍品展”,该作品首次回到祖国。

请点击右键分页下载欣赏[全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怀 仁


   唐代书法家。僧人。住长安(今陕西西安)弘福寺。曾集摹王羲之行书字迹成《大唐三藏圣教序》。碑刻中此为独创。北宋周越《古今法书苑》载:“文皇制《圣教序》,时都城诸释委弘福寺怀仁集右军行书勒石,累年方就,逸少真迹,咸萃其中。” 近人康有为《广艺舟双辑》称:“《圣教序》怀仁所集右军书, 位置天然,草法秩理,可谓异才。”

作品欣赏:集王羲之《三藏圣教序》

    因碑首刻七佛像,又称《七佛圣教序》。咸亨三年(672)建于京城长安弘福寺。《三藏圣教序》是唐太宗为表彰玄奘法师赴西域各国求取佛经,回国后翻译三藏要籍而写的。太子李治(高宗)并为附记,诸葛神力勒石,朱静藏镌字。碑石高9.4尺,宽4.2尺。共30行,行80余字不等。现在陕西西安碑林。

    “集王”一格,首推《圣教序》。其碑字由怀仁借内府所藏王羲之真迹,历时25年集募而成,故为世所重。碑文选自王王羲之各帖,如知、趣、或、群、然、林、怀、将、风、朗、是、崇、幽、托、为、揽、时、集等字皆取自《兰亭序》。由于怀仁对于书学的深厚造诣和严谨态度,致使此碑点画气势、起落转侧,纤微克肖,充分地体现了王书的特点与韵味,达到了位置天然、章法秩理、平和简静的境界。” 当然这种集字的做法也有相当的局限性。如重复的字较少变化,偏旁拼合的字结体缺少呼应。自此碑以后,效集王羲之书或其它大书法家书的字集为碑刻者不断出现,如僧大雅集《兴福寺碑》,唐玄序集《新译金刚经》等均为佳作,但仍以《集王羲之圣教序》最为成功。

    清王澍曾言此碑有唐拓,但未流传。碑石宋以后中断,随着捶拓日久,笔划渐细,后曾洗剜。历代摹刻颇多。现存宋拓本较多。传世宋拓有墨皇本,现藏天津市艺术博物馆;明代刘正宗藏本,现藏陕西博物馆;1972年在西安碑林石缝间发现整幅宋拓本;其他还有郭尚先藏本等;均有影印本行世。

    《怀仁集王圣教序》是唐人敬重王羲之书法的体现,也是众多集王羲之书法碑刻中最成功、最有影响的一通。

浙江中凯图书有限公司出版的藏本

请点击右键下载全本 (感谢wff0905提供)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本(转自台北故宫博物院网站)

清 崇恩所藏宋拓墨皇本 天津市艺术博物馆藏 感谢《文本部落》提供

请点击右键下载全本 (请点击右键下载全本 (请点击右键下载全本 (请点击右键下载全本 (请点击右键下载全本 (《文本部落》无端扫描)

释文:大唐三藏圣教序

    太宗文皇帝制

    弘福寺沙门怀仁集。

    晋右将军王羲之书。

    盖闻二仪有像。显复载以含生。四时无形。潜寒暑以化物。是以窥天鉴地。庸愚皆识其端。明阴洞阳。贤哲罕穷其数。然而。天地苞乎阴阳,而易识者。以其有像也。阴阳处乎天地。而难穷者。以其无形也。故知像显而微。虽愚不或。形谮莫覩。在智者迷。况乎佛道。崇虚、乘幽,控寂。弘济万品。典御十方。举威灵而无上。抑神力而无下。大之则弥于宇宙。细之则摄于毫厘。无灭无生。历千劫而不古。若隐若显。运百福而长今。妙道凝玄。遵之莫知其际。法流湛寂。挹之则莫测其源。故知蠢蠢凡愚。区区庸鄙。抆其旨趣。能无疑或者焉。然则大教之兴。基乎西土。腾汉庭而皎梦。照东城而流慈。昔者。分形分迹之时。言未驰而成化。当常现常之世。民仰德而知虚。及乎晦影归真。迁仪越世。金容掩色。不镜三千之光。丽象开图。空端四八之相。于是微言广被。拯含类于三途。遗训遐宣。导群生于十地。然而真教难仰。莫能一其旨归、曲学易遵。耶正于焉。分就所以空有之论。或习俗而是非。大小之乘。乍谐时而隆替。有玄奘法师者。法门之领袖也。幼怀贞敏。早悟三空之心。长契神情。先苞四忍之行。松风水月。未是比其清华。仙露明珠。讵能方其朗润。故以智通无累。神测未形。超六尘而迥出只千古而无对。凝心内境。悲正法之陵迟。栖虑玄门。慨深文之讹谬。思欲分条。抒理广彼前闻。截伪存真。开兹后学。是以翘心净土。法游西域。乘危远迈。杖(?)策孤证。积雪晨飞。途闻失地。鹜砂夕起。空外迷天。万里山川。拨云霞而进影。百重寒暑。蹑霜雨而前踪。诚重劳轻求。深弘达周。游西宇十有七年。穷历道邦。询求正教。双林八水。味道餐风。鹿菀鹫峰。瞻奇仰异。承至言于先圣。受真教于上贤。探赜妙门。精穷奥业。一乘五津之道。驰骤于心田。八藏三箧之文。波涛于口海。爰自所历之国。总将三藏要文。凡六百五十七部。译布中夏。宣扬胜业。引慈云于西极。注法雨于东垂。圣教缺而复合。苍生罪而还福。湿火宅之干焰。共拔迷途。朗爰水之昏波。同臻彼岸。是知。恶因业坠。善以缘升。今坠之端。惟人所托。壁未桂生高岭。云露方得泫其花。莲出渌波。飞尘不能污其叶。非莲性自洁。而桂质本贞。良田所附者高。则微物不能累。所凭者净。则浊类不能沾。夫以卉木无知。犹资善而成善。况乎。人伦有识。不缘庆而求庆。方翼兹经流施。将日月而无穷。斯福遐敷与乾坤而永大。朕才谢珪璋。言惭博达。至于内典。尤所未闲。昨制序文。涂为鄙拙。唯恐秽翰墨于金简。标瓦砾于森林。忽得来书。谬承褒赞。循躬省虑。弥盖厚颜。善不足称,空劳致谢。皇帝在春宫述三藏。圣记。

    夫显扬正教,非智无以广其文。崇阐微言。非贤莫能定其旨。盖真如圣教者。诸法之玄宗。众经之辄(足属)也。综括宏远。奥旨遐深。极空有之精微。体生减之机要。词茂道旷。寻之者不究其源。文显义幽。履之者莫测其际。故知圣慈所被。业无善而不臻。妙化所敷。缘无恶而不翦。开法纲之纲纪。弘六度之正教。拯群有之涂炭。启三藏之秘扃是以。名无翼而长飞。道无根而永固。道名流庆。历遂古而镇常。赴感应身。经尘劫而不朽。晨钟夕梵。交二音于鹫峰。慧日法流。转双轮于鹿菀。排空宝盖。接翔云而共飞。庄野春林。与天花而合彩。

    伏惟皇帝陛下。上玄资福。垂拱而治八荒。德被黔黎。敛衽而朝万国。恩加朽骨。石室归贝叶之文。泽其昆虫。金匮流梵说之偈。遂使阿(禾辱)达水。通神旬之八川。耆阇崛山。接嵩华之翠岭。窃以性德凝寂。麋归心而不通。智地玄奥。感恳诚而遂显。岂谓重昏之夜。烛慧炬之光。火宅之朝。降法雨之泽。于是百川异流。同会于海。万区分义。总成乎实。岂与汤武校其优劣。尧舜比其圣德者哉。玄奘法师者。夙怀聪令。立志夷简。神清龆龀之年。体拔浮华之世。凝情定室。匿迹幽巖。栖息三禅。巡游十地,超六尘之境。独步迦维。会一乘之旨。随机化物。以中华之无质。寻印度之真文。远涉恒河。终期满字。频登雪岭。更获半珠。问道法还。十有七载。备通释典。利物为心。以贞观十九年九月六日奉。

      敕于弘福寺。翻译圣教要文凡六百五十七部。引大海之法流。洗尘劳而不竭。传智灯之长焰。皎幽闇而恒明。自非久值胜缘。何以显扬斯旨。所谓法相常住。齐三光之明。

      我皇福臻。同二仪之固。伏见御制。众经论序。照古腾今。理含金石之声。文抱风云之润。治辄以轻尘足岳。坠露添流。略举大纲。以为斯记。

      治素无才学。性不聪敏。内典诸文。殊未观览。所作论序。鄙拙尤繁。忽见来书。褒扬赞述。抚躬自省。惭悚交并。劳师等远臻。深以为愧。

    贞观廿二年八月三日内府。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沙门玄奘奉诏譯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即說咒曰

      揭帝揭帝 般羅揭帝 般羅僧揭帝 菩提僧莎訶

      般若多心經

    太子太傅尚书左仆射燕国公于志宁

    中书令南阳县开国男来济

    礼部尚书高阳县开国男许敬宗

    守黄门侍郎兼左庶子薛元超

    守中书侍郎兼右庶子李义府等奉

    敕润色

    咸亨三年十二月八日京城法侣建立

    文林郎诸葛神力勒石

    武骑尉朱静藏镌字

敬 客


   事迹无考,出自河东右族。清王澍《虚舟题跋》“敬客名不显于时,然其书法特为瘦劲,大类褚公。则知唐世能书者人多,不免为巨公掩耳。”钱泳曰:“得片纸只字犹珍藏之不置者,因其秀劲有法,在欧、褚之间,故学者纷纷,遂为名碑,可见古人用笔皆有法度可寻也。”

作品欣赏:王公砖塔铭

  《王公砖塔铭》唐显庆三年(658)十月月二十六日入窆,明万历年间出土。上官灵芝撰,敬客正书。此碑以秀雅见称于明清诸论书家如王澍、毛凤枝,至叶昌炽《语石》尤为推重,有“今世所珍者,莫如《砖塔铭》”之评。                                                  

    洛阳(今河南洛阳)人。生卒不详李怀琳

,活动于公元七世纪,唐张彦远《法书要录》载:“李怀琳,洛阳人,国初时好为伪迹。其《大急就》称王书,及七贤书假云薛道衡作叙,及竹林叙事,并卫夫人‘咄咄逼人’,嵇康《绝交书》,并怀琳之伪迹也。”

    草书《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相传为唐李怀琳仿作,后人鉴定实为唐人双钩摹本,草书159行,1209字,现藏日本
   
   

作品欣赏:

李怀琳《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纸本 双钩摹本 日本藏

全本[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 (图片转自书法江湖网感谢zwl斑竹支持)

释文:(与原文有出入)
  康白:足下昔称吾于颍川,吾常谓之知言。前年河东还,诸人说足下议欲以吾自代,事虽不行,傍通,多可吾夹(当为“狭”)中,多所不堪,偶相知耳。间闻足下还,惕然不喜,恐足下羞庖人之独割,引尸祝以自助,手荐(缺:鸾)刀,漫之以膻腥,故具为足下陈其可否。
  吾昔读书,得并介之人,或谓无之,今乃信其真有耳。性有所不堪,真不可强。今空语同知有达人,无所不堪,外不殊异而内不失正,与一世同其波流而悔吝不生。老子、庄周,吾师也,亲居贱职;(缺“柳”)下惠、东方朔,达人也,安乎卑位。吾岂敢短之哉!又仲尼兼爱,不羞执鞭;子文无欲卿相,三登令尹;是乃君子思济物之意也。所谓达能兼善而不渝,穷则自得而无闷。(缺:以)此观之,故唐尧君世,许由岩栖,子房佐汉,接舆之行歌,其揆一也。仰瞻数君,可谓能遂其志者也。故君子百行,殊涂而同致。随性而动,各附所安,故有处朝廷而不出,入山林而不反之论。且延陵高子臧之风,长卿慕相如之节,志气所托,亦不可夺也。
  吾每读《尚子平、台孝威传》,慨然慕之,想其为人。加少孤露,母兄见骄,不涉经学,性复疏懒。筋驽肉缓,纵逸来久,情志怀散。简与礼相背,懒与慢相成,而为侪类见宽,不攻其过。又读《庄》、《老》,重增其放,故荣进之心日颓,任逸之情转笃。此犹禽鹿少驯,则服教,(?谣叙)长而见羁,则赴蹈汤火,虽饰以金镳,飨以嘉肴,逾思长林而志在丰草也。阮嗣宗口不论人过,吾每师之而未能。乃至性过人,与物无伤,唯饮酒过差。至为礼法之士所绳,幸大将军保持之耳。吾以不如嗣宗之资,而有漫驰之阙。又不识人情,暗于机宜,无万石之慎,而有好尽之累。久与事接,疵衅日兴,虽欲无患,其可得乎?
  又人伦有礼,朝廷有法。自省至熟,问必不堪者七,甚不可者二:卧喜晚起,而当关呼之不置,一不堪也;挟弹行吟,弋钓草泽,而吏卒守之,不得妄动,二不堪也;危坐一时,痹不得摇,性复多虱,把搔无已,而当裹以章服,揖拜上官,三不堪也;素不便书,又不喜作书,而人间多事,堆案盈机,不相酬答,则犯教伤义,欲自勉强,则不能久,四不堪也;不喜吊丧,而人道以此为重,已为未见恕者所怨,至欲见中伤,虽惧然自责,然性不可化,欲降心顺俗,则诡故不情,亦终不能获无咎无誉也。此五不堪也;不喜俗人,而当与之共事,或宾客盈坐,鸣声聒耳,千变百伎,在人目前,六不堪也;心不耐烦,而官事鞅掌,机缠其心,世故系其虑,七不堪也。又每非汤、武而薄周、孔,在人间不止,此事会当显,世教所不容,此甚不可一也;刚肠疾恶,轻肆直言,此甚不可二也。以促中小心之性,统此九患,不有外难,当有内病,此宁可处人间邪?又闻道士遗言,饵术、黄精,令人久寿,意甚信之。游山泽,观鱼鸟,心甚乐之。一行作吏,此事便决。安能舍其所乐,而从所惧哉?夫人之相知,贵识其天性,因而济之。禹不逼伯成子高,全其长也;仲尼不假盖于子夏,谈其短也。近诸葛孔明不迫元直以入蜀,华子鱼不强幼安以卿相;此可谓能相终始、真相知者也。足下见直木,不可以为轮;曲者,不可以为桷。盖不欲发其天才,令得所也。故四民有务,各以得志为乐,唯达者为能通之,此似在度内。不可自好章甫,强越人以文冕;自嗜臭腐,而养鹓雏以死鼠也。吾顷养生术,方外荣华,去滋味,游心于寂漠(寞),以无为自贵。纵无九患,尚不顾足下所好也。自卜己审,若道尽途穷则已耳,足下无事,令转于沟壑。吾女年十三,男儿八岁,未及成人,先复多病,顾此悢悢,如何可言!但愿守陋庐,教养子孙,时时与亲旧叙平生。浊酒一杯,弹琴一曲,志愿毕矣。足下若娚(嬲)之不置,不过欲为官得人,以益时用耳。足下旧知吾潦倒、*(粗)疏,不切事情,自惟皆不如今日之贤能也。若以俗喜荣,独能舍之,以此为快,最近矣,可得言。然使长才广度,无所不淹而不营,乃可贵耳。若吾多病困,欲离事自全,以保余年,此直所乏耳,岂可见黄门而称贞哉?若趣欲共登王涂,期于相致,时为增益,一旦迫之,必发其狂疾,自非重怨,不至于此也。既以解足下,并以为别。
                          
陆柬之

全本[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 (图片转自砚藏网) 李白(701-762)  字太白,号清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省秦安东),隋末其先人流寓碎叶(今巴尔喀什湖南面的楚河流域),李白即出生于此。 虽然李白的书名为诗名所掩,但是在历代书史专著里仍然有着记载。宋 黄山谷曾经评说:“李白在开元,天宝间,不以能书传。今其行,草殊不减古人”。清人周星莲《临池管见》也说太白书“新鲜秀活,呼吸清淑,摆脱尘凡,飘飘乎有仙气。”可见作为唐代最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在他的书法作品中也充满着浪漫主义的写意情调 作品欣赏:上阳台帖

《上阳台帖》墨迹,李白书。行草书,5行,24字,有款,款署“太白”二字。帖前隔水上有宋徽宗赵佶瘦金书题签“唐李太白上阳台”七字。

    《上阳台帖》为李白书自咏四言诗,也是其唯一传世的书法真迹。《上阳台帖》用笔纵放自如,快健流畅,于苍劲中见挺秀,意态万千。结体亦参差跌宕,顾盼有情,奇趣无穷。帖后有宋徽宗赵佶一跋,跋文为:“太白尝作行书 ' 乘兴踏月,西入酒家,可觉人物两望,身在世外 ' 一帖,字画飘逸,豪气雄健,乃知白不特以诗鸣也。”
    元代张晏跋曰:“谪仙(李白)尝云:欧、虞、褚、陆真奴书耳。自以流出于胸中,非若他人极习可到。观其飘飘然有凌云之态,高出尘寰得物外之妙。尝遍观晋,唐法帖,而忽展此书,不觉令人清爽。”
元代书法家欧阳玄在观赏了诗仙李白的此帖后,题诗云:     唐家公子锦袍仙 ,文采风流六百年。可见屋梁明月色,空余翰墨化云烟。
 

李世民(599-649)


李世民《温泉铭》拓本 巴黎国立图书馆 伯4508

李世民(599-649)


    《屏风帖》,宋嘉泰四年(1204)王允初刻于余杭,元延祐三年(1316)县令尹王昌移置县厅壁间。因碑已缺了右上角,故称折角碑。1937年,日本鬼子侵占余杭,大肆焚掠,县衙全毁,碑不知去向,仅存碑拓。当地政府几十年来曾多次许重金寻访碑的下落,至今未有结果。而今余杭人摹碑拓刻成此碑,立于文渊亭。《戏鸿堂帖》翻刻一部分,其中祝宽夫跋语云:“右唐太宗屏风书,余从兄季平家所藏,盖从祖绍兴初为江西漕属,以重赂得于北人南渡者,凡十一幅,皆绢素也。其上杂绘禽兽水藻之文,犹隐可认。按《唐会要》贞观十四年四月二十二日上自为真草书屏风,以示群臣,笔力遒劲为一时之绝,诚可宝也。”其叙述《屏风帖》由来甚详。不过当时所存《屏风帖》,也只是草书了,明王世贞《弇州山人稿》谓:“文皇尝作真草书古帝王龟鉴语为二屏风示君臣,今所存者草书耳。轻俊流便,宛然有右军、永兴风度。”  唐玄宗李隆基,陇西成纪人,睿宗第三子,始封楚王,后为临淄郡王。延和元年(712)受禅为帝。公元712至756年在位,庙号玄宗,年号先天、开元、天宝。     工书,尤善八分、章草,是中国书法史上著名的帝王书家之一。《旧唐书·本纪》称玄宗“多艺尤知音律,善八分书”。书法工整、字迹清晰、秀美多姿。在唐代书法中占有一定的地位。唐窦臮《述书赋》云:“开元应乾,神武聪明,风骨巨丽,碑版峥嵘,思如泉而吐风,笔为海而吞鲸。”《古今法书苑》云:“唐明皇工八分章草,丰茂英特。”传世书迹很多,以《鹡鸰颂》《纪泰山铭》《石台孝经》等最为有名。

李隆基 (685-762)

作品欣赏:鹡鸰颂

点击右键逐页下载[0][1][2][3][4][5][6][7][8][9][10][11]
蔡京跋[1][2][3][4][5][6]
蔡卞跋[1][2][3][4][5][6]
王文治跋[1][2]

    《鹡鸰颂》,疑双钩本,或出自宫廷书手。纸本。纵26厘米,横192厘米。行书,40行,计337字。钤有“宣和”、“政和”、“内府图书之印”、“部曲将印”、“晋府图书”、“吴廷”、“石渠宝笈、“嘉庆”、“宣统御览之宝”等鉴藏印。曾经宋宣和内府、明晋王府、吴廷、清内府等收藏,后有蔡京、蔡卞以及清人王文治等人跋。现在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    《鹡鸰颂》其起笔与收笔少藏锋,挺拔别致。书风雄秀,结体丰丽,用笔遒厚。从整幅观之,书法遒紧健劲,丰润浑茂,具有唐典型风格,书出“二王”之间,而渐趋肥腴,法袭传统家学。师承历代宸翰之风。明张丑《清河书画舫》评此帖云:“结构精谨,笔法纵横”。明詹景凤《东图玄览编》云:“字径寸许大,遒劲峻爽,神气逼人,盖法文皇大令”。清梁巘《承晋斋集闻录》云:“顿挫提空,得褚之趣,开米之门”。清吴其贞《书画记》亦云:“书法雄秀,结构丰丽,绝无山野气”。清杨守敬《学书迩言》:“明皇碑版已开圆熟之派。此帖柔而有骨,故自可传。”此颂为唐玄宗书法墨迹传世之唯一孤本,为有唐一代稀世之珍,世称人间瑰宝。

 

李邕(675-747)


李邕《久别帖》 (宋拓)

林藻作品欣赏:

《深慰帖》翻刻版原拓 年代不详 图片由无达提供

   《深慰帖》为行草横幅,整幅作品清秀舒展,气韵贯通。其笔迹以颜体为主,融进诸家的韵味,墨彩沉厚。博大之中,不乏峻拔的气概。其用笔精细,笔笔精良不涩滞,经得起挑剔或推敲。用笔特点是委婉圆润,线条多呈弧形,且变异无常,有方笔,有圆笔,行笔流畅,笔锋的提按富有节奏感,中锋轻点,侧锋取势,强化墨韵。对繁杂字,他轻描淡抹,意随笔到,纤细得如同蚕丝;在用墨上,能根据字形特点及章法的表现需要,或浓或淡,或轻或重,竭力营造一个畅达自然的韵致。他的作品布局挺有趣味,并非机械式的排列,而是左颠右斜,上下之间,时而紧挨相叠,时而拉开截断。但能笔断意连,丝丝相扣,整体章法显得十分灵动快活,潇洒飘逸,神采飞扬。《深慰帖》被董其昌收入《戏鸿堂群帖》中。
                                                     刘子残卷

唐代敦煌出土,纸本墨迹卷 纵27.8厘米 全长412.1厘米 其他不详
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藏

杂采古籍、融会贯通编辑而成的《刘子》最初收录在《唐志》中,编撰者不祥。本卷是敦煌出土的残卷,被认为是晚唐时期所书。前后部分均缺失,仅残存从第三篇《去情》至第九篇《思顺》的部分。一行约写有16至17个字,可以辨认出使用的是朱墨。
裴 休(791-864)

 

 《定慧禅师碑》全称《唐故圭峰定慧师传法碑》,亦称《圭峰碑》。唐大中九年(八五五)十月立,裴休撰并书,柳公权篆额。碑现存陕西户县草堂寺。碑高282cm,宽134cm,正书,三十六行,行六十五字,额篆书九字。

孙过庭


孙过庭《草书千字文第五本卷》 白麻纸本 包首锦为宋紫钤鸾鹊谱缂丝 纵25.7厘米 横82.5厘米
  辽宁省博物馆藏 图片由书友逍遥法外扫描制作

宋 王诜《草书千字文第五本卷》题跋 图片由书友逍遥法外扫描制作

孙过庭《草书千字文第五本卷》 (局部)

孙过庭《草书千字文第五本卷》 (局部)

孙过庭《草书千字文第五本卷》 (局部)

  此卷是孙过庭三十八岁时所作,通篇以今草书为主,掺以章草,草法上下连接,用笔含蓄不露,功力内在,沉着而飘逸,劲健而婀娜,一气贯注,笔致俱存,甚为精熟。卷中钤有唐"龟龙麟凤"朱文印记、南唐"建业文房之印"及"合同"朱文印记、宋米芾"宝晋斋"白文印记。此卷与唐垂拱三年(687)撰《书谱·卷上》面貌颇不一致,有学者认为非孙氏原作,而是以后的临仿本。

点击右键逐页下载山东画报出版社出的《孙过庭 草书千字文第五本》彩图[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王诜跋[1][2][3][4](感谢逍遥法外提供资料)
 

虞世南(558—638)



虞世南《汝南公主墓志》(传)纸本,行书 上海博物馆藏

   《汝南公主墓志》此帖无款,传为虞世南书,亦有人认为是旧摹本。贞观十年(636)十一月作,行草书,墨迹。18行,行12-15字不等。   汝南公主是唐太宗之女,早逝。此墓志书法温润圆秀,用笔近似宋代米芾,故有米临之说。明王世贞评此书:“潇散虚和,姿态风流,有笔外意。”明李东阳也说此帖:“笔势圆活,戈法独存。”所谓戈法,就是虞世南研究“二王”书法所悟到的一种独特笔法。相传唐太宗临右军书法,写到“戬”字时,虚其“戈”令世南补之,然后拿给魏征看。魏征说,圣上之书惟“戈法”逼真。可见虞世南书法造诣之深了

虞世南(558—638)


小楷破邪论序 可嘉扫描  虞世南小楷书,日本三井高坚收藏,全文收入《虞秘监集》及历代书法论著中,传世刻本有款署“太子中书舍人虞世南撰并书”“太子中书舍人吴郡虞世南撰并书”二种。但此帖有人疑为伪迹,如清代学者姚鼎认为虞世南父名荔,而文中有“饵松茶干溪漳,披薜荔于山阿”之句,未将其中“荔”字缺笔避讳。然此小楷之清逸,明王世贞《弇州山人续稿》中曾这样论述,“世南书迹本自稀,而楷法尤不易得,不者唯《破邪论序》,稍大者《孔子庙堂碑》而已,《破邪》积能之极,几夺天巧,所以不入二王室,犹似不能忘情于蹊迳耳。”此帖历来转辗翻刻者不少,如《玉烟堂帖》、《停云帖》、《清鉴堂》等诸法帖,尤以《越州石氏本》为最佳。

唐人月仪帖


   《唐人月仪帖》黄麻纸本墨迹,无款,传唐人书,又名《唐人二十月友朋相闻书》。钤有“御府宝绘”“内殿珍玩”“群玉中秘”“明昌御览”“王氏禹卿”“石渠宝笈”“嘉庆御览之宝”等鉴藏印。帖后有明解缙,清王文治等人跋。曾经金明昌内府,宋内府以为清毕源,乾隆,嘉庆,宣统朝内府收藏,原件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馆。《石渠宝笈·三编》有著录。

   帖为草书,释文为小楷,存草书五十三行,五百四十一字,小楷释文五十四行,五百四十四字。帖分十二月令制为尺牍,前人称为“月仪帖”。此帖文不同于晋索靖《月仪帖》。今缺正月、二月和五月三首。其草书笔势圆劲,擒纵自如,深得晋人风韵,颇似孙过庭草书的风格。草书旁附有楷书释文,字虽小,但飞动变化,不可端倪,宋以后人难有企及者。 明解缙跋为唐人书,跋谓:是册“辞古笔精,洞达神妙,中间释字,亦且洒落”。

   《唐人月仪帖》书势快捷流畅,用笔圆劲甜熟。小楷释文结体秀雅,用笔劲健。书势流美,皆极精工,应出一人之手。清王文治跋此帖云:“今观其笔势圆劲,深入晋贤之室,其殆孙虔礼一流人也欤。释文小字飞动变化,不可端倪,宋以后万不能为,与草书应出一人之手。”今人习草,或谓取法《十七帖》、或谓临习《书谱》,虽是正途之言,但初习者很难上手。而此帖草书,动合规矩,用笔轻重、缓争、历历可睹。不像《书谱》变化莫测,难见端倪,也不同《十七帖》,其为刻帖,难以揣度其笔意。初习草书。从此册入手,求其法度,可为一径。


 

彦修《草书帖》高124cm 宽56cm 西安碑林博物馆藏

彦修


  生卒不详,后梁乾化时人。善草书,惜名不得传。西安碑林博物馆藏有其草书刻石。北宋李丕绪跋其书尾曰:“乾化中僧彦修善草书, 笔力遒劲,得张旭法。惜哉名不振于时。”并于嘉祐三年(1058)将彦修草书模刻上石“以贻同好”。而明代王世贞对彦修的狂草不以为然,他在《王氏法书苑》中说:“彦修与亚栖,訾光齐名,书法如淮阴恶少年,风狂跳浪,俱非本色。”彦修草书遒劲酣畅,狂态逼人,颇得张旭笔法,但也有“粗”、“生犷”的瑕疵。

彦修《草书帖》高124cm 宽56cm 西安碑林博物馆藏

【资料来源】《西安碑林书法艺术》(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

  原石竖方形,两面分三截刻。草书内容为《寄边衣诗》和《入洛诗》,碑阴下段一并摹刻有张旭《肚痛帖》。

释文:……风杀柳条,浓烟半夜成黄叶。 重重白练明如雪,独下闲阶转凄切。 祇知抱杵捣秋砧,不觉高楼已无月。 时闻塞雁声相唤,纱窗只有灯相伴。 几展齐纨又懒裁,离肠恐逐金刀断。 细想仪形执牙尺,回刀剪破澄江色。 愁捻银针信手缝,惆怅无人试宽窄。 时时举手匀残泪,红笺漫有千行字。 书中不尽心中事,…… (裴说 《寄边衣诗》)

智永(公元6世纪)《真草千字文》
 

《真草千字文》

 

 
  真草千字文(共51页)

请分页浏览[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41][42][43][44][45][46][47][48][49][50][51] 

                                                                     转轮圣王经


   点击右键下载全本
   感谢书友mmyx509提供

【附录】中国法书精萃《唐转轮圣王经》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