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万科地产招聘信息:【读史札记】商鞅为什么要“跳槽”?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3 17:47:18






  在很多人的潜意识里,或深或浅地都隐藏着一个恋旧的情结,只要不逼到份儿上,只要能混得过去,一般的人都能安于现状。当初的商鞅,在魏国不显山不显水,混的还是不错的,他的主人——魏国的宰相公孙座对他非常赏识,已经有意要把他推荐给魏王,此时的商鞅,作为“后备干部”,他工作有能力、上面有靠山、仕途有奔头,正处于前程不可估量之际,按理说,他应该安于现状,不可能想到“跳槽”。可他为什麽“跳槽”了呢?
  说起来,原因似乎很简单。商鞅的主人——宰相公孙座尽管很说了算,可毕竟不是一把手,商鞅这匹千里马偏偏遇到魏王这个不识货的主儿。当公孙座病危,正式向魏王推荐商鞅的时候,商鞅还不到三十岁,在魏王的眼里,商鞅一是年纪轻,二是地位低,三是经验少,这样的人怎么能担任宰相协助自己管理国家呢?魏王的想法,客观地讲不是没有他的道理;他错的是他的思维。
  当时的战国,正处在新兴的封建制取代腐朽的奴隶制的大变革时期,魏王在用人上所表现出的这种陈腐观念,很难适应这种方兴未艾的历史潮流,他太因循守旧,墨守成规了,而商鞅在青少年时代就受到法家思想的深刻影响,用现在的话说是属于开拓创新型的人才,不难想象,即便魏王起用了商鞅,商鞅的“强国之术”也未必就能获得支持、得到施行。道不同,怎么能相为谋呢?面对这样的领导,有志难伸的商鞅,“跳槽”似乎也就成为必然。
  然而,“跳槽”的人,想跳,是一回事儿;往哪儿跳,又是一会事儿,因为“跳槽”的人,大都是为了谋求更好的环境,获得更大的发展,从屎窝挪到尿窝,那可是“跳槽”者的大忌。这固然不乏运气的成分,但敏锐的判断和理性的选择,显然至关重要。秦国的一纸求贤令,使观望中的商鞅最终锁定了目标:往秦国跳。商鞅的选择,是出于什么样的考虑呢?我分析有三点。
  一是秦国有很好的发展潜力。尽管当时的秦国经济、政治、文化都比较落后,很为中原的一些诸侯国瞧不起,但秦国的上上下下都憋着一股劲:求生存、谋发展。这使商鞅看到了希望。
  二是秦孝公求贤若渴。当时的秦孝公刚即位不久,很想干一番事业,对有真才实学的人,举双手欢迎;而且从另一个角度讲,一朝天子一朝臣,此时投奔秦孝公一定会有作为。
  三是待遇高。秦孝公在文件中明文规定:“有谁能献奇计良策,使秦国富强,我让他居高位,且分给他土地。”这个条件,无疑对商鞅产生了诱惑。
  不过,往哪跳固然至关重要,怎么跳也很有讲究,商鞅清楚这一点。在商鞅“跳槽”去秦国前,公孙座曾建议魏王杀掉他,并把这个想法告诉了商鞅,其实他无非是想卖个人情。他这样说道:“我先站在忠君的立场,建议魏王杀掉你;现在,我站在爱臣的立场,劝你赶快逃吧。”可商鞅并没买他的账。
  商鞅是怎么考虑的呢?商鞅用的是“逻辑推理”:先前,你公孙座推荐我时,魏王并没有听从你的建议,现在,你公孙座的话肯定还不会好使,而且,退一步说,如果听了你公孙座的话闻风而逃,势必引起魏王的警觉,招来杀身之祸。所以,听完公孙座的劝告,商鞅一如既往,好像什么也没发生,该干啥还干啥,殊不知,他是明松暗紧,在心里正偷偷地盘算着“跳槽”这步棋呢。
  特别一提的是,要说商鞅就是商鞅,他“跳槽”到了秦国后,尽管两眼一摸黑,但很快便与秦孝公的宠臣景监套上了关系 ,怎么套上的关系呢?史料语焉不详,但想必也无非是三包果子两盒糖起的作用。通过这层关系,秦孝公终于接见了商鞅,并最终受到重用……
  由此不难看出,商鞅的“跳槽”,显然不是盲目的冲动,而是理性的选择。他清醒地把握住了三点:不瞎跳,知道自己为什么跳;不胡跳,知道自己往哪跳;不乱跳,知道自己怎么跳。——如此的“跳槽”,能不成功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