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万豪行政公寓电话:【读史札记】宋仁宗为什么迟迟不立太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02:33:19






  在帝制时代,皇位继承人的确立,事关皇权的传承、国本的巩固,所以,每当一个新皇帝上台后,通常都要把选定太子的事儿纳入首要议事日程。但似乎也有例外。北宋皇帝赵祯——就是民间传说“狸猫换太子”里的那位宋仁宗,于乾兴元年(1022)二月即皇帝位,历经四十年,到嘉祐七年(1062)八月才确立太子,时间跨度之长,真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这就很叫人犯琢磨:宋仁宗迟迟不立太子,因为什么呢?
  至和二年(1055)初,46岁的宋仁宗得了一场大病,病的不轻。什么病呢?《宋史·宗室列传四》有这样一段记述:“仁宗三子:长杨王昉,次雍王昕,次荆王曦,皆早亡。”据此,我猜测,宋仁宗的病肯定与着急上火有关。试想想,作为一个万民臣服、拥有四海的皇帝,啥都不缺,缺的就是儿子——若大的家业没人继承,放在谁身上谁不着急上火?但猜测毕竟是猜测,不过,揣情度理,此时的宋仁宗他的心病也一定很重。
  皇帝病成这样,接班人的位子还空着,一旦山陵崩了怎么办?宰相文彦博沉不住气了,于是建议宋仁宗赶快把太子定下来,病中的宋仁宗同意了。宰相文彦博建议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呢?史料语焉不详,不敢妄断。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如果按照他的建议在这个时候确立太子,这个太子肯定不是宋仁宗的亲儿子。或许正是因为这个缘故,宋仁宗病好了以后,便把立太子的事儿撂下了。
  宋仁宗的食言,惹急了一个大臣,他就是知谏院范镇。知谏院是个什么官呢?按照宋制,谏院是负责规谏讽谕的机构,其长官称为知谏院。所以,范镇认为关于建储的事儿自己给皇帝提建议正对口。于是,在嘉祐元年(1056)的五月,理直气壮地给宋仁宗上了一道疏,奋然说道:“天下事尚有大于此者乎!”并三次觐见陈述自己的观点,以至于痛哭流涕。宋仁宗也很感动,但就是不松口,并以委婉的语言安慰范镇说:“朕知卿忠,卿言是也。当更俟二三年。”
  宋仁宗为什么说要等个二三年再立太子呢?他当然有他的心思。他的心思就是想有了儿子后,立他的儿子为太子,只不过这心思没明说罢了。嘉祐三年(1058)六月,刚刚就任宰相的韩琦向宋仁宗提了一条建议,说的很坦率:“陛下何不择宗室之贤,以为宗廟、社稷计?”意思是,你没有皇储可立,就在宗室子侄里选一个嘛。但宋仁宗回答的更坦率:“后宫将有就馆者,姑待之。”就是说,后宫妃子就要有生孩子的了,看看生啥再说。
  但宋仁宗似乎命里注定没儿子的命,后宫生的偏偏是个女儿。按理说,这回他该听大臣们的劝说,把立太子的事儿拿到桌面上了吧,可宋仁宗还是拖着不办。这时候,刚刚担任御史中丞(相当于监察部部长)的包拯也出来说话了:“东宫虚位日久,天下以为忧。夫万物皆有根本,而太子者,天下之根本也,根本不立,祸孰大焉!”你看,说的多严肃。但是,任凭你树梢怎么摇晃,宋仁宗这个树根就是不动弹。他对包拯这样说道:“徐当议之。”一句话把包拯打发了。
  宋仁宗“出尔反尔”的这种态度,尽管叫人摸不着头脑,但给人的感觉似乎有两点:一是他想把皇位传给自己的儿子,但眼目前没有,只能等有了再说,这就需要时间;二是他不想把皇位传给宗室子侄,但大臣们又总给他施加压力,所以,他只能拖得一时是一时。然而,宋仁宗盼儿子想传位给儿子的心思,固然是事实,但在这个过程中,宋仁宗也不是不想立宗室子侄为太子,这一点也同样是事实。也就是说,他似乎做了两种打算,即:一面期待着能早点有个儿子,另一面也做好了立宗室子侄为太子的准备。
  《宋史纪事本末》卷三十四《英宗之立》有这样一段记述:
  仁宗景祐二年春二月,育宗室子宗实于宫中。宗实,太宗之曾孙,商王元份之孙,江宁节度使允让之子也。帝未有储嗣,取入宫,命皇后抚鞠之,生四年矣。
  这段记述说的非常明白,因为没有儿子,宋仁宗把自己的侄子宗实——就是后来的英宗皇帝接进宫里当儿子养,其根本的目的,就是叫他将来接自己的班。宋仁宗即位的时候,是乾兴元年(1022)二月,那时候宋仁宗十二岁,把侄子宗实接进宫里的时候,是景祐二年(1035)二月,宋仁宗应该是二十五岁。在这样的岁数——正是一个人生育年龄最好的时候,就做好了这样的准备,说宋仁宗只想把皇位留给自己的儿子,不想传给自己宗室子侄,显然站不住脚。
  那么,宋仁宗于景祐二年(1035)二月就把侄子宗实接进宫里当儿子养,为什么一直到嘉祐七年(1062)八月才把他确立为太子呢?这里面除了宋仁宗寄希望于自己能生个儿子外,唯一的解释就是宋仁宗有所顾虑。宗实进宫的时候,虽然才四岁,感情容易培养,但他毕竟不是自己的骨肉,换句话说,你实心实意把他当儿子疼,他能不能真心诚意从骨子里把你当爹待,还不一定。狗肉贴不到羊身上,这个理儿,宋仁宗懂。所以,宋仁宗迟迟不立太子,这当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特别说一句的是,宋仁宗抱养宫中的子侄——其实就是以备太子的人选,除了宗实还有一个。但在这二选一的淘汰中,宋仁宗为什么偏偏选择了宗实并最终下决心把他立为太子呢?有一个因素似乎举足轻重,那就是:宗实的父亲——汝南王赵允让已死,宋仁宗认为宗实能实心实意给自己当儿子。这一点,联系宋仁宗在建储问题上的种种顾虑,我以为,不说是问题的关键,至少,宋仁宗会有所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