蝙蝠果实 孤高的雷德:《论语讲义》——述而第七(3)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1 15:19:25

 

 

 

《论语讲义》——述而第七(3)

 

 

http://blog.sina.com.cn/liliguoxue  

 

 

    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这是孔子晚年的状态,我们今天说的梦周公,就是从这里来的。现在我们心目中的儒家圣人是孔子,而孔子心目中的圣人就是周公,所以孔子做梦都梦见周公。因为他一心想复周公之道,想回到周公那个时候礼乐薰习、天下大治的状况,所以他做梦都梦见周公。“甚矣吾衰也”,这里是孔子说自己衰弱得很,老得不行了,因此好久没梦到周公了。没有梦到周公是说他的心力已经不足了,虽然为圣之心不改,但行道之身已不行了。这一句是孔子在深深地感叹自己这一生到处周游列国,到处宣讲圣人之道,可是都不见用,理想不能实现,内心深处的那种悲凉,深深的忧愁。孔子并没有说算了吧,我们儒家之道行不通了。孔子以自己的一个梦境,来形象地说明他内心的感受。这些孔子平时所说的话,其实最能体现他内心深处的世界,那种为天下苍生忧,而又道之不行的内心感受。这也是圣人和圣人的心灵相通,孔子的心在周公那里。孔子说:“知我者,其天乎。”就是说当时的人,能够理解孔子内心的很少。真正能理解他的,只有五百载以前的周公,所以他和周公在梦中相会。周公之世是孔子的理想。久来不梦见是理想与现实的差距。

 

 

    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孔子说立志在求道,志就是心之所欲至,心中所想要去的地方就是道,道就是通向光明的路。我立志在修道。“据于德”,“据”,当“守”字讲。我要守住德,道之得于心谓之德,“德”者,“得”也。得了道就是有德行了,德是道的显现。道是理论,德是行为。求道,就是我寻找通向光明的道。据德就是努力地行圣人之道,在生活当中将圣人之道守住。比如,老师说:“君子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这些道理老师教给我了,我回去以后就要身体力行。我每天要反省自己,和人家交往我忠不忠啊?我有没有诚信啊?老师教我的东西我传习没有啊,研究没有啊?我这样做了就是德,就有德行了。“据于德”,守住你的德行。

 

 

    “依于仁”,仁是道之全德。品德一点点地构建起来,到一定的程度以后才能形成仁德。仁是一种什么品格?没有私欲就叫仁,爱人就叫仁。你要把德行一点点地充满,到一定程度才能成为仁者。“依于仁,游于艺”,当你的德已经到达仁者的最高境界,你就可以凭借你的德行而游于艺了。艺就是琴棋书画等等,就在艺术的境界当中去遨游。当德行对于你来讲已经成为生活习惯,这时做好事、严格要求自己都犹如吃饭、上厕所一样正常,不是人为的、强制的,而是出自内心的,这时你就不是成天抱着书在那里背诵,书中的道理已化作你的人格,化在你的血液里了。而你在弹琴、画画儿、写字、下棋时,就能“从心所欲不踰矩”,能够随心的欲望来做事情,但是又不超越规矩,就叫游于艺。我们看弹琴的人,游刃有余,弹得非常自在。你看他弹得很自在,可是他这个自在并没有超越规矩。你看他的手动得那么熟练,可是他的动都在规矩里边,都在琴弦里边,没有超出过琴弦。因为他对这个东西纯熟地掌握以后,他就可以自由自在地运用。游于艺就是对你道德的检验,看你的道德达到什么程度了。真正得了道的人,他有像艺术一样自由自在的境界,这是修道修成以后的境界。这一段是孔子在讲为学的次第与步骤,从哪里立志,经过什么过程,最终达到什么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