蝙蝠板多少钱:《论语讲义》——述而第七(2)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1 08:29:54
  

《论语讲义》——述而第七(2)

 

http://blog.sina.com.cn/liliguoxue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识”读zhì,记忆的意思。默默地记忆,反复地去体会、思考,就叫“默而识之”。学习圣人之道一点儿不感到厌烦,教诲人也不感到厌倦,不管他怎么问你,都耐心细致地给他解答。“何有于我哉”,这句话就是“我有何哉”,这几样我有哪一样啊,我一样都没有。“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我一条也做不到,这是孔子自谦,其实他是在讲教和学的问题。学,应该是不厌;教,应该是不倦。《礼记》里边有一篇很重要的文章叫《学记》,其中道:“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你越学越觉得自己太不够了,我讲课讲不清楚,讲半天学生都是云里雾里的,我就知道自己学得不足了,就会回过头去再研究、学习。重新来学,再给大家讲懂。教学相长,所以孔子这两句话也含有教学相长的意思。成都应天寺的百岁方丈佛智法师说:老师和学生不是固定的,今日之老师是昨日之学生,今日之学生可能成为明日之老师。师和生是互相变化的,没有固定不变的。

 

 

    《述而》这篇开篇这两段,第一段“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是宏观地讲对待古代文化传统的态度。第二段“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是微观地讲对待古代文化传统的继承方法。

 

 

    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来求学的诸君,我有一点忧愁,那是什么呢?这几句是孔子开学的发言词。他说诸君自四方来学,如果你们不知道修养自己的德行,不讲习所学的学问,听到大道而不能跟随,“徙”,原意迁徙,这里指跟随。看到自己有不善的行为而不能改正自己,这些就是我的忧愁啊。这是孔子告诉弟子们要怎么来求学,以什么态度来面对求学。

 

 

    接下来就是孔子身教胜于言教的范例。

 

    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

 

 

    这句话太关键了,这是对孔子圣人气象的形容。“燕居”就是闲居,孔子闲居无事的时候坐在那里,“申申如也,夭夭如也”。“申申”是那种从容、安详、自在的样子;“夭夭”是一种愉快的样子。孔子没有事在那里闲坐的时候,很从容、很平和、很淡然、很安详,而且很愉悦,随时脸上都挂着微笑。四川的安岳石刻是很有名的,其中有个紫竹观音,不论在大足石刻或安岳石刻里都要算雕得最美的。紫竹观音坐在那里,安闲自在,你不管从哪个角度看,她目光都是那么悠远、安详,那么美丽。孔子闲坐的时候也是这样,安详、自在、平和。大家注意,人一无事就容易出现两种情况,要么就无聊,磨皮擦痒的,自己不知道做什么了,烦躁不知所措。还有一种是闲下来就很散漫,站着想坐着,坐着想躺着,躺着就不起来了。而圣人哪怕是无事闲居的时候,依然是从容、淡定、安详、自在,而且脸上还带着微笑。这一句是孔子身教胜于言教里边最重要的一条。他要让学生看到,你读书学成了之后是一种什么状态。那就是“申申如也,夭夭如也”。如果你虽然在学习,却边学边烦躁,那就没有达到学习的目的。只有真正的内心和谐,才能显现出外表的庄重和娴静。这是从心里流露出来的,不是做出来的,做是做不出来的。一天在那儿坐着,开始可以装一下,装半天嘛,装到下午就不行了。只有从内心里边流露出来的,才能长久如此。